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NAS-GL01:2015《实验室认可指南》

CNAS-GL01:2015《实验室认可指南》

CNAS-GL01:2015《实验室认可指南》
CNAS-GL01:2015《实验室认可指南》

CNAS-GL01

实验室认可指南

Guidance on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2015年03月20日发布 2015年06月01日第一次修订2015年06月01日实施

目录

前言 (2)

1 范围 (3)

2 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CNAS认可文件介绍 (4)

5 实验室认可流程 (6)

5.1 第一步:建立管理体系 (8)

5.2 第二步:提交申请 (9)

5.3 第三步:受理决定 (10)

5.4 第四步:文件评审 (13)

5.5 第五步:现场评审 (14)

5.6 第六步:整改验收 (17)

5.7 第七步:批准发证 (18)

5.8 第八步:后续工作 (18)

5.8.1 监督评审 (18)

5.8.2 复评审 (19)

5.8.3 扩大认可范围 (19)

5.8.4 认可变更 (19)

6 其他事项 (20)

前言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

CNAS秘书处设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以下简称认可中心)。认可中心作为CNAS的法律依托单位,承担CNAS开展认可活动所引发的法律责任。

CNAS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规范等开展认可工作,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权威信誉、廉洁高效的工作原则。

CNAS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于认可及相关活动的收费和政府的资助。CNAS不接受任何影响认可公正性的资助。

CNAS不从事任何有可能妨碍其认可工作公正性的其他活动,如帮助实验室建立、保持管理体系,或者帮助其获得认可或提供咨询等业务。

本指南旨在介绍和解释CNAS有关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以便于CNAS工作人员、申请和获准认可实验室在从事或参与相关认可活动时参考,也可供对实验室认可工作感兴趣的人员参阅。

本指南于2006年制订,2007年第1次修订,本次为换版修订,对文件的结构重新进行编排,对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

实验室认可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是CNAS对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以下统一简称为实验室)等开展认可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的解释,供申请或已获CNAS认可的所有实验室参考使用。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2.1 CNAS-J0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章程》

2.2 GB/T 27011(等同采用ISO/IEC 17011)《合格评定—认可机构通用要求》2.3 GB/T 27000(等同采用 ISO/IEC 17000)《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2.4 CNAS-R01 《认可标识和认可状态声明管理规则》

2.5 CNAS-R02 《公正性与保密规则》

2.6 CNAS-R03 《申诉、投诉和争议处理规则》

2.7 CNAS-RL01 《实验室认可规则》

2.8 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

2.9 CNAS-RL03 《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认可收费管理规则》

2.10 CNAS-RL04 《境外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受理规则》

2.11 CNAS-CL06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2.12 CNAS-CL07 《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2.13 CNAS-CL31 《内部校准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27000(等同采用ISO/IEC 17000)和GB/T 27011(等同采用ISO/IEC

17011)及CNAS-RL01中界定的有关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4 CNAS认可文件介绍

4.1 CNAS公开发布的与认可工作有关的文件,包括:章程、工作规则、委员会认可规则、认可准则、认可指南、认可方案,以及认可说明、认可信息、技术报告等文件。

CNAS与认可工作有关的文件会根据需要而制定,所有新制修订的文件及实施要求CNAS都会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上及时发布,实验室需要持续关注CNAS网站的相关信息。

4.2 CNAS认可规范文件包括:认可规则、认可准则、认可指南和认可方案,其中认可规则、认可准则、部分认可方案属于强制性要求类文件,认可指南属于非强制性要求文件,可供实验室参考。

4.2.1 认可规则(R系列)是CNAS根据法规及国际组织等方面的要求制定的实施认可活动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通用规则(R)和专用规则(RL)类文件。实验室认可涉及的认可规则包括:

CNAS-R01《认可标识和认可状态声明管理规则》,是为保证CNAS 徽标、国际互认联合徽标、认可标识、国际互认联合标识与认可证书的正确使用,防止误用、滥用徽标、标识和误导性宣传,维护CNAS 的信誉而制定,适用于CNAS 徽标、国际互认联合徽标、认可标识、国际互认联合标识与认可证书的管理,规范获准认可的机构对认可标识的使用及认可状态的宣传。

CNAS-R02《公正性和保密规则》,是为确保认可工作的公正性,维护申请人和获准认可机构的信息保密权利而制定,适用于CNAS在认可工作中涉及的所有过程及活动。

CNAS-R03《申诉、投诉和争议处理规则》,是为确保申诉、投诉和争议处理工作的公正、有效,维护与认可工作有关各方的正当权益和CNAS的信誉而制定,适用于处理来自申请认可或已获准认可的机构对CNAS的申诉以及任何组织或个

人对CNAS提出的投诉和争议,也适用于向CNAS提出的针对申请认可或已获准认可的机构的投诉。

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规定了CNAS实验室认可体系运作的程序和

要求,包括认可条件、认可流程、申请受理要求、评审要求、对多检测/校准场

所实验室认可的特殊要求、变更要求、暂停、恢复、撤销、注销认可以及CNAS

和实验室的权利和义务,是CNAS和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等认可活动相关方应遵循的程序规则。

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阐述了CNAS 能力验证的政策和要求,包括CNAS 对能力验证的组织、承认和结果利用的政策,以及合格评定机构参加能力验证的要求。

CNAS-RL03《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认可收费管理规则》,阐述了CNAS对实验室

及相关机构和检验机构认可收费的项目与标准。

CNAS-RL04《境外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受理规则》,适用于CNAS对境外实验室

及相关机构和检验机构的认可受理工作。

4.2.2 认可准则(C系列)是CNAS认可对象应满足的要求,包括基本准则和专用

准则。专用准则是CNAS制定的在特定领域或特定行业中实施相应准则的应用要求,如应用说明等。本指南适用的实验室认可依据的认可准则(CL)包括: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52《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

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06《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CNAS-CL07《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CNAS-CL08《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31《内部校准要求》

CNAS-CL09~CL29、CNAS-CL33~CL34、CNAS-CL44~CL46、CL51、CL54、CL55是CL01在特殊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47~CL50是CL08在特殊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32《检验医学领域参考测量实验室和特定认可要求》

CNAS-CL35~CL43是CL02在特殊领域的应用说明

4.2.3 认可指南(G系列)是CNAS对认可规则、认可准则或认可过程的建议或指导

性文件。实验室认可涉及的指南类文件编号为CNAS-GL××。

4.2.4 认可方案(S系列)是CNAS根据法律法规或制度所有者等方的要求,对特定认可制度适用的认可规则、认可准则和认可指南的补充。实验室认可涉及的方案类文件编号为CNAS-SL××。

4.3 认可说明(E系列)是CNAS在认可规范实施过程中,对特定要求的理解或对特定工作实施的进一步明确。实验室认可涉及的说明类文件编号为CNAS-EL××。

4.4 技术报告(TR系列)是CNAS发布的对有关合格评定机构的运作具有指导性的技术说明文件。实验室认可涉及的技术报告文件编号为CNAS-TRL××。

4.5 认可信息类文件(A系列)是CNAS发布的与认可有关的信息,包括:CNAS简介、认可申请书、相关机构分析等。实验室认可涉及的信息类文件编号为CNAS-AL××。

5 实验室认可流程

实验室若要获得CNAS认可,可通过到访、电话、传真以及其他电子通讯方式等,向CNAS秘书处表达意向,获取相关帮助。相关联系方式可到CNAS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查询。

实验室获得认可的一般流程见下图:

5.1 第一步:建立管理体系

5.1.1 实验室若申请CNAS认可,首先要依据CNAS的认可准则,建立管理体系。

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适用CNAS-CL01(等同采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医学实验室适用CNAS-CL02(等同采用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适用于CNAS-CL08《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5.1.2 实验室在建立管理体系时,除满足基本认可准则的要求外,还要根据所开展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技术领域,同时满足CNAS基本认可准则在相关领域应用说明、相关认可要求的规定。

注:CNAS部分认可规范文件中也有对体系文件的要求,例如:CNAS-R01《认可标识和认可状态声明管理规则》中要求“如果获准认可的机构签发电子版本的带认可标识的证书或报告时,应建立特定的管理程序以保证符合本规则的规定。”、“获准认可的校准实验室应建立签发带认可标识校准标签的管理程序”等。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中要求实验室体系文件中要有参加能力验证的程序和记录要求。

5.1.3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文件时,要注意:

a)管理体系文件要完整、系统、协调,能够服从或服务于质量方针;组织结构描述清晰,内部职责分配合理;各种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并进行自我完善;过程的质量控制基本完善,支持性服务要素基本有效;

b)管理体系文件要将认可准则及相关要求转化为适用于本实验室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各层次文件之间要求一致;

c)当实验室为多场所,或开展检测/校准活动的地点涉及非固定场所时,管理体系文件需要覆盖申请认可的所有场所和活动。多场所实验室各场所与总部的隶属关系及工作接口描述清晰,沟通渠道顺畅,各分场所实验室内部的组织机构(需要时)及人员职责明确。

5.1.4 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至少要正式、有效运行6个月后,进行覆盖管理体系全

范围和全部要素的完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

5.1.4.1所谓正式运行,是指初次建立管理体系的实验室,一般要先进入试运行阶段,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对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然后再正式运行。5.1.4.2所谓有效运行一般是指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要素都经过运行,且保留有相关记录。对于实验室不从事认可准则中的一种或多种活动时,如分包(CNAS-CL01中的4.5要素)、校准(CNAS-CL01中的5.4.

6.1、5.10.4等)等,可按准则要求进行删减。

5.1.4.3实验室在策划内审时,要从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入手。内审时,要对管理体系覆盖的全范围进行内审,而不能仅针对申请范围进行内审。内审“检查表”(或其他称谓)要记录相应客观证据并具可追溯性。

5.1.4.4内审和管理评审方案的建立和实施可参考以下文件:

CNAS-GL12《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内部审核指南》

CNAS-GL13《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管理评审指南》

5.2 第二步:提交申请

5.2.1 实验室所开展的任何活动,均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诚实守信。

5.2.2 CNAS实验室认可秉承自愿性原则,实验室在自我评估满足认可条件后,向CNAS认可七处递交认可申请,并交纳申请费。具体费用及汇款账号见申请书中的“申请须知”。

5.2.3 CNAS认可条件:

a)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b)符合CNAS颁布的认可准则和相关要求;

c)遵守CNAS认可规范文件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关义务。

5.2.3.1 实验室是独立法人实体,或者是独立法人实体的一部分,经法人批准成立,法人实体能为申请人开展的活动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5.2.3.2 实验室在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时,要满足基本准则和专用准则的要求。

5.2.3.3 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体系和开展相关活动时,要遵守CNAS认可规范文件中的要求,并履行CNAS-RL01第11.2条所述的相关义务。

5.2.4 实验室可从CNAS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认可工作文件下载/申请资料下载”中下载并填写认可申请书(CNAS-AL01、CNAS-AL02或

CNAS-AL10),并按申请书中的要求准备其他申请资料。

注1:CNAS秘书处目前已开发完成“实验室/检验机构认可业务在线申请”系统,正在试运行。准备申请的机构请关注系统运行通知,或与CNAS秘书处联系使用事宜。CNAS网站有

系统使用教程可供学习。

注2:同时申请“能源之星检测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相关要求请参见CNAS-SL02《“能

源之星”实验室认可方案》。

注3:实验室英文名称和地址的翻译请参见CNAS-AL12《合格评定机构英文名称与地址的申

报指南》。

5.2.5 如果实验室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体系文件,可直接从计算机中打印文件并提交,现场评审时将核查相关审批手续。

5.2.6 认可申请书中所要求提交的相关记录,实验室只需从存档文件中复印提交。对于手写记录,不能因为申请认可,而誊抄或录入计算机打印。

5.3 第三步:受理决定

5.3.1 CNAS秘书处收到实验室递交的申请资料并确认交纳申请费后,首先会确

认申请资料的齐全性和完整性,然后再对申请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以确认是否满足CNAS-RL01第6条所述的申请受理要求,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5.3.2 对CNAS-RL01中部分受理要求的解释:

5.3.2.1 申请人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活动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实验室是独立法人实体,或者是独立法人实体的一部分,经法人批准成立,法人实体能为申请人开展的活动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实验室要在其法人执照许可经营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实验室在提交认可申请时需同时提交法人证书(或法人营业执照),对于非独立法人实验室,还需提供法人授权书和承担实验室相关法律责任的声明。

5.3.2.2 建立了符合认可要求的管理体系,且正式、有效运行6个月以上。

实验室建立的管理体系既要符合基本认可准则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专用认可规则类文件、要求类文件及基本认可准则在专业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相关文件可从CNAS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认可文件及要求/认可

规范”中下载查看。

5.3.2.3 申请的技术能力满足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的要求。

根据CNAS-RL02的规定:“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合格评定机构初次申

请认可的每个子领域应至少参加过1 次能力验证且获得满意结果(申请认可之日前3 年内参加的能力验证有效)。”子领域的划分可从CNAS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实验室认可)/能力验证专栏/能力验证相关政策与资料”中下载CNAS-AL07《CNAS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查看。每个子领域能够提供的

能力验证的相关信息,如项目/参数、实施机构、提供类型等,可从

“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实验室认可)/能力验证专栏/常见问题”中下载《检测

领域能力验证开展情况参考信息》和/或《校准领域能力验证开展情况参考信息》查看。

对于不能提供满意结果的能力验证,将不受理该子领域的认可申请。

申请认可的项目如果不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实验室也要尽可能的与已获认可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间比对,以验证是否具备相应的检测/校准能力。

5.3.2.4 申请人具有开展申请范围内的检测/校准活动所需的足够的资源。

“足够的资源”是指有满足CNAS要求的人员,且人员数量、工作经验与实

验室的工作量、所开展的活动相匹配。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所有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的人员要与实验室或其所在法人机构有长期固定的劳动关系,不能在其他同类型实验室中从事同类的检测或校准活动;实验室的检测/校准环境能够持

续满足相应检测标准、校准规范的要求;实验室有充足的、与其所开展的业务、工作量相匹配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且实验室对该仪器设备具有完全的使用权。

5.3.2.5 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测量溯源性要能满足CNAS相关要求。

对于能够溯源至SI单位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选择的校准机构要能够符合CNAS-CL06《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中的规定。

实验室需对实施内部校准的仪器设备和无法溯源至SI单位的仪器设备予以

区分。对于实施内部校准的检测实验室,要符合CNAS-CL31《内部校准要求》的规定;对于无法溯源至SI单位的,要满足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

认可准则》第5.6.2.2.2的要求。

5.3.2.6 申请认可的技术能力有相应的检测/校准经历。

实验室申请认可的检测/校准项目,均要有相应的检测/校准经历,且是实验

室经常开展的、成熟的、主要业务范围内的主要项目,不接受实验室只申请非主要业务的项目,例如生产企业的实验室不申请其生产的产品的检测,仅申请原材料(进货)检测或环保监测(如水质)检测;也不允许实验室仅申请某一产品的非主要检测项目,例如某一产品的外观检测(目测)、标志检测等。

不接受实验室仅申请抽样(采样)能力,抽样(采样)能力要与相应的检测能力同时申请认可。

不接受实验室仅申请判定标准,要与相应的检测能力(标准)同时申请认可。

不接受实验室仅申请仪器方法通则,要与相应的样品前处理能力(标准)同时申请认可。

对于未获批准的标准/规范(含标准报批稿),不接受作为标准方法申请认可,实验室可以作业指导书(SOP)等非标方法形式申请认可,但要注意非标方法必须按照认可准则要求经过严格确认。

注:检测/校准经历不要求一定是对外出具的检测报告/校准证书。

5.3.2.7 申请人申请的检测/校准能力,CNAS具备开展认可的能力。

对于实验室申请的检测/校准能力,CNAS秘书处要从认可政策、评审员和技术专家资源、及时实施评审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只要不具备任何一方面能力,均不能受理实验室的认可申请。

5.3.3当存在以下情况时,CNAS秘书处会征得申请人同意后安排初访。

a)不能通过提供的文件资料确定申请人是否满足申请受理条件,例如从申请资料中不能初步确定实验室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能力,或从申请资料中不能确定实验室是否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

b)不能通过提供的文件资料准确认定申请范围;

c)不能确定申请人是否能在3个月内接受评审。

初访的人员一般为CNAS秘书处人员或CNAS秘书处指定的评审员,初访所产生的差旅、食宿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5.3.4 CNAS秘书处在资料审查过程中(做出受理决定前)会将所发现的问题通知申请实验室,实验室要在2个月内书面回复CNAS秘书处对所提问题采取的处理措施,在回复后的3个月内,其提交的整改资料,经审查能够满足受理要

求。否则将不予受理其认可申请。

5.3.5 由于申请人不符合申请受理条件,CNAS秘书处业务处将向申请人发出不受理认可通知书。申请人对CNAS秘书处的不受理决定有异议,可于接到不受理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向CNAS秘书处提出申诉,逾期则视同接受。

注:CNAS对于申投诉的处理,可参看C NAS-R03《申诉、投诉和争议处理规则》5.3.6 对于不予受理认可申请后,允许实验室再次提交认可申请的时间,在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6.13条有相应规定。

5.3.7 申请资料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会被认为实验室存在诚实性问题:

a)提供的申请资料自相矛盾,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例如申请并不具备的能力。

b)管理体系文件有明显抄袭痕迹,如体系文件中涉及了实验室并不从事的活动或不存在的部门。

c)不同实验室提供的相关记录雷同,或同一实验室提供的不同时间的质量记录(如内审、管理评审记录)内容雷同。

d)实验室质量记录在笔迹、内容等方面有明显造假痕迹。

e)其他对实验室申请资料真实性有怀疑的情况。

5.4 第四步:文件评审

5.4.1 CNAS秘书处受理申请后,将安排评审组长对实验室的申请资料进行全面审查,是否能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审,取决于文件评审的结果。

5.4.2 文件评审的内容包括: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满足认可准则要求:完整、系统、协调,能够服从或服务于质量方针;组织结构描述清晰,内部职责分配合理;各种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并进行自我完善;过程的质量控制基本完善,支持性服务要素基本有效;

— 申请材料及技术性文件中申请能力范围的清晰、准确;人员和设备与申请能力范围的匹配;测量结果计量溯源的符合性;能力验证活动满足相关要求的情况;证书/报告的规范性等。

5.4.3 在文件评审中,评审组长发现文件不符合要求时,CNAS秘书处或评审组长会以书面方式通知实验室进行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5.4.4 评审组长进行资料审查后,会向CNAS秘书处提出以下建议中的一种:

a)实施预评审:见5.4.5;

b)实施现场评审:文件资料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影响现场评审的实施时提出;

c)暂缓实施现场评审:文件资料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直接会影响现场评审的实施时提出,在实验室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并纠正发现的主要问题后,方可安排现场评审;

d)不实施现场评审:文件资料中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且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时提出,或实验室的文件资料通过整改后仍存在较严重问题时提出;

e)资料审查符合要求,可对申请事项予以认可:只有在不涉及能力变化的变更和不涉及能力增加的扩大认可范围时提出。

5.4.5 只有在通过审查申请资料,需要进一步了解以下情况时,评审组长与CNAS 秘书处协商,并经实验室同意,才能安排预评审,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实验室承担。

a)不能确定现场评审的有关事宜;

b)实验室申请认可的项目对环境设施有特殊要求;

c)对大型、综合性、多场所或超小型实验室需要预先了解有关情况。

5.4.6预评审不是预先的评审,预评审只对资料审查中发现的需要澄清的问题进行核实或做进一步了解,对预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评审组长可告知实验室,但不能提供有关咨询。预评审的结果不作为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正式依据,也不能作为减少正式评审时间的理由。

5.5 第五步:现场评审

5.5.1现场评审在实验室申请认可的地点内进行,现场评审的具体日期由CNAS 秘书处或委托评审组长与实验室协商确定,评审人日数则取决于实验室申请认可的能力范围。

注:评审人日数=评审人员数量×评审天数

5.5.2 评审组的组建原则可参见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5.1.4条。评

审组成员不能与申请人存在以下关系:

a)向申请人提供有损于认可过程和认可决定公正性的咨询;

b)评审组成员或其所在机构与申请人在过去、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有会影响评审过程和评审公正性的关系。

5.5.3 组建评审组后,由CNAS秘书处向实验室发出《现场评审计划征求意见表》征求实验室的意见,其内容包括评审组成员及其所服务的机构、现场评审时间。如果确有证据表明某个评审员或其所服务的机构存在影响评审公正性的行为时,实验室可拒绝其参与现场评审活动,CNAS秘书处会对评审组进行调整。5.5.4 实验室书面确认《现场评审计划征求意见表》后,CNAS秘书处会向实验室和评审组正式发出现场评审通知,将评审目的、评审依据、评审时间、评审范围、评审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通知相关方。

5.5.5 CNAS秘书处出于以下目的,征得实验室同意后,会在评审组中安排观察员:

a)见证评审组现场评审活动;

b)征集申请人或评审组对评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c)对有关现场评审活动中使用程序的适用性进行调查;

d)指导评审组从事新开辟领域的评审工作;

e)其他需要的情况。

5.5.6 评审组负责制订现场评审日程,于现场评审前通知实验室并征得实验室同意。

5.5.7 现场评审的开始以首次会议的召开为表征,首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评审组和实验室人员(可以是管理层人员,也可以是全体人员)参加。首次会议上评审组长将通告评审目的、范围,宣告评审要求,澄清被评审方的问题,确认评审日程,并与实验室确定陪同人员及必要的办公设施。

5.5.8 在现场评审期间,评审组每天会汇总评审情况,并将当天的评审情况通告实验室。现场评审结束前评审组会将现场评审的总体情况与实验室沟通,听取实验室的意见。

5.5.9现场评审时,评审组会针对实验室申请认可的技术能力进行逐项确认,根据申请范围安排现场试验。安排现场试验时会考虑申请认可的所有项目/参数、仪器设备、检测/校准方法、类型、试验人员、试验材料等等。

5.5.10对申请认可的检测/校准能力,实验室都要进行过方法验证,即使使用相同的检测/校准方法,但涉及的检测对象、检测基质或校准的仪器设备等不同,也要针对其不同点进行验证。

5.5.11 现场评审的要求可参见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7条,对部分条款的理解如下:

5.5.11.1 关于现场安排测量审核

现场评审时安排测量审核,主要出于以下目的:

a)对申请/维持的技术能力进行确认;

b)对不能满足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的领域进行现场考核;

c)对参加能力验证但未取得满意结果的项目/参数进行现场验证。

CNAS制订有CNAS-PD22《测量审核程序》用于指导测量审核活动的实施,该程序可在CNAS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能力验证专栏/能力验证相关政策与资料)查看。

5.5.11.2 关于对授权签字人的考核

CNAS要求实验室的授权签字人要明确其职权,对签发的报告/证书具有最终技术审查职责,对于不符合认可要求的结果和报告/证书具有否决权。因此授权

签字人在其申请授权范围内要有相应技术工作经历,对于申请多技术领域的授权签字人,要满足各个领域的相应要求。如果实验室基于行业管理的规定,报告或证书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签发,而该负责人不具备授权签字人资格,那么CNAS

认可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可以复核人(或其他称谓)的形式出现。授权签字人属于实验室关键岗位人员,要符合CNAS-RL01中第7.6条的要求。

5.5.11.3 关于租/借用设备的要求

如果使用租用设备进行检测或校准活动并申请认可,CNAS要求实验室要做到:

a)租用设备的管理纳入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b)实验室必须能够完全支配使用,即:租用的设备要由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操作;由实验室对租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并能控制其校准状态;实验室对租用设备的使用环境、设备的贮存要能进行控制等。

c)租用设备的使用权必须完全转移,并在申请人的设施中使用。

设备的租赁期限要至少能够保证实验室在认可期限内使用。

CNAS不允许同一台设备在同一时期由不同实验室租用而申请或获得认可。

CNAS不允许实验室使用借用设备申请/获得认可。

5.5.12 对于多场所实验室,现场评审必须覆盖到所有场所,即使分场所的技术能力与主场所完全相同。

5.5.13 现场评审以末次会议的结束而宣告结束。

5.5.14现场评审结论仅是评审组向CNAS的推荐意见,根据CNAS-J0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章程》,由评定委员会“做出有关是否批准、扩大、缩小、暂停、撤销认可资格的决定意见”。

5.6 第六步:整改验收

5.6.1对于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实验室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一般情况下,CNAS 要求实验室实施整改的期限是:

初次评审、扩大认可范围(不包括监督+扩项、复评+扩项)评审:3个月完成。

监督评审(含监督+扩项评审)、复评审(含复评+扩项评审):2个月完成,但对涉及技术能力的不符合,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

5.6.2 在以下情况下,评审组会对不符合项的整改,考虑进行现场验证,一般情况下,现场验证由原评审组进行。

a) 对于涉及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实验室诚信性的不符合项;

b) 涉及环境设施不符合要求,并在短期内能够得到纠正的;

c) 涉及仪器设备故障,并在短期内能够得到纠正的;

d) 涉及人员能力,并在短期内能够得到纠正的;

e) 对整改材料仅进行书面审查不能确认其整改是否有效的。

5.6.3 对评审中发现不符合的整改,实验室不能仅进行纠正,要在纠正后,充分查找问题形成的原因,制订有效的纠正措施,以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5.6.4 评审组对实验室提交的书面整改材料不满意的,也会再进行现场核查。5.6.5 评审组在现场评审结束时形成的评审结论或推荐意见,有可能根据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而进行修改,但修改的内容会通报实验室。

5.7 第七步:批准发证

5.7.1 实验室通过了现场评审,并不等于获得了认可。根据CNAS-J01《中国合

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章程》规定,由评定委员会做出批准认可的决定。

5.7.2 实验室整改完成后,将整改材料交评审组审查验收。通过验收后,评审组

会将所有评审材料交回CNAS秘书处,秘书处审查符合要求后,提交评定委员会

评定,并做出是否予以认可的评定结论。CNAS秘书长或其授权人根据评定结论做出认可决定。

5.7.3 CNAS秘书处会向获准认可实验室颁发认可证书以及认可决定通知书,并在CNAS网站公布相关认可信息。实验室可在CNAS网站“获认可机构名录”

中查询。

5.7.4 CNAS认可证书有效期一般为3年。

5.8 第八步:后续工作

5.8.1 监督评审

5.8.1.1为了证实获准认可实验室在认可有效期内能够持续地符合认可要求,CNAS会对获准认可实验室安排定期监督评审。一般情况下,一个认可周期内会

安排1次定期监督评审(在实验室获得认可后的12个月内),并根据实验室的

具体情况(可查看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5.3.2条),安排不定期监

督评审。

5.8.1.2 定期监督评审无需实验室申请,但必须进行现场评审。定期监督评审的截止日期在CNAS秘书处向实验室发放的“认可决定通知书”中标明,实验室要

予以关注。

5.8.1.3 实验室无故不按期接受定期监督评审,将被暂停认可资格。

5.8.1.4 如实验室确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接受定期监督评审,则需向CNAS秘书

处提交书面延期申请,说明延期原因及延期期限,经审批后方可延期。一般情

况下,延期不允许超过2个月。

5.8.1.5 不定期监督评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现场评审或其他评审(如文件评审)。对于由于获认可实验室人员、方法、设备、环境设施等发生变化而安排的不定期监督评审,如果这种变化导致实验室技术能力的变更或涉及的变更很多,则需要安排现场评审确认,反之可安排其他评审确认。

5.8.1.6 当不定期监督评审与定期监督评审相距时间较近时,征得实验室同意后,可合并安排。

5.8.2 复评审

5.8.2.1 实验室如果要持续获得CNAS认可,就需要在认可证书到期前(境内实验室提前6个月,境外实验室提前9个月)提交复评申请,申请程序和受理要求与初次申请相同。具体要求请参见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5.4条。5.8.2.2 复评审的安排及能力确认,将以其提交的认可申请为准,不在申请范围内的能力,即使是已获认可的能力,也不在复评审的范围内。

5.8.2.3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认可有效期不会延长,认可证书到期后,若实验室尚未获得新的认可证书,则CNAS会注销实验室认可资格。

5.8.3 扩大认可范围

5.8.3.1 实验室获得认可后,可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随时提出扩大认可申请,申请的程序和受理要求与初次申请相同,但在填写认可申请书时,可仅填写扩大认可范围的内容。

5.8.3.2 扩大认可范围的相关要求请参见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5.2.1条。

5.8.3.3 实验室扩大认可范围应该是有计划的活动,要对拟扩大的能力进行过充分的验证并确认满足要求后,再提交扩大认可范围申请。

5.8.4 认可变更

5.8.4.1 实验室获得认可后,有可能会发生实验室名称、地址、组织机构、技术能力(如主要人员、认可方法、设备、环境等)等变化的情况,这些变化均要及时通报CNAS秘书处,具体要求可参见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9条。

5.8.4.2 实验室提交变更申请后,在CNAS秘书处确认变更前,实验室不能就变更后的内容使用认可标识。

5.8.4.3 根据实验室的意愿,CNAS安排的变更确认也可与定期监督评审或复评审合并进行。

5.8.4.4 在认可有效期内,实验室如要缩小认可范围或不再保留认可资格,要向CNAS秘书处提交书面申请,并明确缩小认可的范围。

5.8.4.5 在认可有效期内,实验室如不能持续符合认可要求,CNAS将对实验室采取暂停或撤销认可的处理,具体要求可参见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第10条。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南京市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概况 1.1 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入海口347公里,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离重庆1400公里。境内山岗、平原、河流交错。全市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617.17万人。 1.2 自然环境概况 1.2.1 地质地貌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南京市辖区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72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以环状山、条带山、箕状盆地为主要特色,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3%;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多宜性。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2%。全市湖泊棋布, 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 1.2.2 气候特征 1) 气象特征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经柳绿桃红;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种时节,麦熟禾壮;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过,草木尚未枯黄。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 2) 气温及变化 年平均气温15~16℃;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 气候的变率较大,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2007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4.5℃。

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试行) (20130818第4) 引言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南京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合理利用雨水和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修复水文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使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有效。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 (GB50400-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标准、规范,结合《省政府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8号)、《市政府关于批准市住建委关于全面推进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141号)、《市政府关于印发2013年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3]18号)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现有的法规和标准,认真总结了我国雨水利用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

南京市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等本地特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导则的编写和技术支持。 1 总则 1.1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使用等。 1.2雨水利用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应和主体工程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排水设计、防洪设计等专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1.3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1.4建设单位报送规划等部门的建设工程管线综合方案中,应当含有雨水利用工程方案;报请规划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核验时,应当依据本导则落实好相关要求。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南京水资源分析评价

南京水资源分析评价 摘要:随着南京的进一步发展,南京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水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南京水质状况。我们将进行系统的分析。 南京水水资源概况 南京地区平原圩区占24.0%,低山占15.7%,丘陵占48.9%,水面占11.4%。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分属两江(长江、青弋江—水阳江)、两湖(固城湖、石臼湖)、两河(滁河、秦淮河),以跨省、市的流域划分水系,可划分为长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 南京本地水资源。多年平均降水量1073.8mm。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 南京过境水资源。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可达9222亿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区水资源总量的360倍,其中从长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9200亿立方米,从水阳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2亿立方米,从滁河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0亿立方米。 水库蓄水动态。根据全市12座中型水库的统计资料:2004年年初蓄水总量为1.5342亿m3,年末蓄水总量为1.2147亿m3,全年减少20.8%。全市最大的两座水库金牛山水库和方便水库年末蓄水量分别为0.495亿m3、0.118亿m3,分别占全市年末蓄水总量的40.75和9.71%。 水资源利用。2004年全市实际用水总量59.06亿m3,其中工业用水34.73亿m3、农业用水(包括林牧渔业用水)17.16亿m3、生活用水7.17亿m3。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水资源量 降水量:多年平均降雨量1068.8mm; 本地水资源量: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26.62亿m3,其中,地表水19.7亿m3,地下水6.92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产水系数0.393,产水模数40.45万m3/km2;

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3-国内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S&T Papers (3) 2017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年10月31日

201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目录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情况-1- 二、国内论文学科分布状况-1- 三、国内论文地区分布状况-2- 四、国内论文的机构分布-2- 五、国际合著情况-3- 六、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分布情况-4- 七、各地区论文、专利数与R&D经费对照-5- 八、各类机构产出论文的影响-6-

201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 1 -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情况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1987年建立的, 收录我国各学科重要科技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6年CSTPCD收录自然科学领域期刊的期刊有2008种,它们共发表我国作者作为第 一作者的论文49.42万篇;收录社会科学领域期刊的期刊有395种,它们共发表我国作者作 为第一作者的论文6.71万篇 二、国内论文学科分布状况 2 农学183770 3 地学153775 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120533 5 中医学111388 6 计算技术102686 7 环境科学97571 8 生物学97184 9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6054 10 基础医学68235 2 计算技术29799 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25108 4 中医学21727 5 农学21203 6 基础医学17311 7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6100 8 环境科学14922 9 生物学14217 10 地学14068

2015温州水资源公报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WENZHOU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5 温州市水利局 二○一六年三月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 编辑委员会、编辑组成员名单 编辑委员会 主编:项国生 副主编:薛盛况、王林素 编委:周宏德、庄千艳、陈隆吉、施士杨 程功文、田小平 编辑组 组长:庄千艳 副组长:叶坤华、贾海勇 成员:林昌宁、林湘如、王丽君、陈才明、曾广恩、王晓卯、周林真、王建忠、 黄进齐、朱丹、张榜鑫、郑力、 施伟兵、柯华丽、徐志武、李修柱、 严飞鹏、刘峰、苏骏、龚裕院、 吴玲萍、庄建平、王振铎、陈建民、 郑方舟等

目录 前言 (1) 一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述 (2) 二降水 (4) (一)降水总体情况 (4) (二)降水特点 (4) 三水资源 (7) (一)水资源总量 (7) (二)地表水资源 (7) (三)地下水资源 (7) (四)人均水资源量 (7) (五)水库蓄水量 (8) 四供水量与用水量 (10) (一)供水量 (10) (二)用水量 (10) (三)耗水量 (11) (四)退水量 (12) (五)用水指标 (13) (六)水资源利用率 (14) 五水质 (15)

(一)饮用水水源地 (15) (二)三大江水系 (16) (三)出省与独流入海河流 (16) (四)平原河网 (17) 六重要水事 (19) 名词解释 (2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既有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又有水质性缺水。如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综合治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定期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配置、管理保护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温州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已经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已覆盖到县(市、区)。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年)》在编制过程中,得到省水利厅、各县(市、区)水利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总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总览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010年8月公布 km 极地研究现代地质 ACTA MATHEMATICA SCI 疾病控制杂志现代电力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计量技术现代妇产科进展 ACTA MECHANICA SINICA 计量学报现代护理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现代化工 APPROX THEORY AND ITS APPL 计算机仿真现代科学仪器 CHIN J ASTRON AND ASTROPHYS 计算机辅助工程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HIN J CHEM ENGI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现代雷达 CHIN J OF OCEA AND LIMN 计算机工程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HIN J OF POLYMER SCIENCE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现代隧道技术 CHIN PHYS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现代医学 CHIN PHYS LETT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现代仪器 CHIN QUAR J MATH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现代预防医学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计算机科学现代制造工程 CHINESE ANNAULS OF MATHEMATICS 计算机学报现代铸铁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香料香精化妆品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计算机应用湘潭大学学报 COMMUN THEOR PHYS 计算机应用研究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EYE SCIENCE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橡胶工业 J COMPUT SCI & TECH 计算力学学报消化外科 J HYDRODYNAMICS B 计算数学小儿急救医学 J MATER SCI & TECH 计算物理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继电器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J PARTIAL DIFF EQS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心肺血管病杂志 J RARE EARTHS 暨南大学学报心理学报 NE MATHEMATICS 家畜生态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PEDOSPHERE 建筑材料学报心脏杂志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 建筑电气新技术新工艺 WORLD J OF GASTROENTEROLOG 建筑机械新建筑 癌变?畸变?突变建筑机械化新疆大学学报 癌症建筑技术新疆地质 安徽大学学报建筑结构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5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 申报书 (自然科学类) 项目名称:(由系统生成,无需填写) 第一完成人: 第一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联系人: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填写要求 本申报书是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项目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当年的申报通知,按照申报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形审不合格的单位需在收到形审修改补充要求通知后,按照要求修改补充申报材料后再次提交,再次形审不合格的、或未按要求提交的项目,不予提交评审。《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包括电子版申报书和书面申报书两种形式。电子版申报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书面申报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主件从申报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申报书对应内容完全一致。申报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申报书提供原件1套。 填写具体要求如下: 申报项目不得填写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 一、申报项目登记表 1.编号、登记日期:由中国电子学会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项目名称:不超过35字。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准确反映科学发现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征。 3.主要完成人:请注意排名顺序,与《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保持一致。 4. 主要完成单位:请注意排名顺序,与《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保持一致。 5.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若选择单位推荐,则填写第九部分推荐单位意见;若选择专家推荐,则填写第十部分推荐专家意见。 6.学科分类名称:在申报系统中选择相应学科,按重要程度依次填写,最多可以填写3个学科名称。所填学科名称次序应与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点所属学科名称和顺序保持一致。 7.所属科学技术领域:选择项目所属相应科学技术领域。 8.任务来源:在申报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9.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不超过300字。应按重要程度依次填写,先国家计划,后其他计划,不超过10项。 10.项目起止时间:起始时间填写立项、任务下达、合同签署等标志项目开始研究的日期;完成时间填写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中最近1篇发表的时间。 二、项目简介 不超过1200字。应包含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科学价值、同行引用及评价等。 三、重要科学发现 不超过5页。该部分是申报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项目、处理异议的重要依据。科学发现点按重要程度排序。重要科学发现是项目科学研究内容在创造性方面的归纳提炼,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简明、准确、完整地进行阐述。每项科学发现点在阐述前应首先说明所属的学科分类名称和支持其成立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的附件序号等。凡涉及实质研究内容的说明、论证及实验结果等,均应有相应论文专著或他人引文的支持。 四、第三方评价 不超过2页。第三方评价是指除项目主要完成人、合作者和具有直接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第三方对本项目科学研究内容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或公信力的评价材料,如他人在学术刊物或公开场合发表的针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的学术性评价意见,以及权威机构的技术检测报告、鉴定结论、验收意见等。 五、论文专著目录 1.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按照表格栏目要求,如实填写支持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成立的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的详细情况,并按重要程度排序。所列论文专著仅限于国内立项或以国内为主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且应公开发表两年以上(即2013年8月31日以前公开发表)。论文发表时间可以所刊登正式刊物在线论文发表时间计算,但须提交发表时间的证明。“国内作者”指该论文公开发表时所署名的所有国内作者。 对于某些学科论文没有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概念的,表格相应栏目可不填写,但要在本页“补充

2015年宝鸡市水资源公报

二0一五年 宝鸡市水资源公报二0一五年宝鸡市水资源公报

(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输沙量、河流水质部分) 第一章地表水 一、降水量 2015年宝鸡市平均降水量为631.4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4.7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偏枯11.1%,属偏枯年份。其中秦岭以北渭河流域降水量为624.35毫米,较多年平均偏枯 8.4%。秦岭以南嘉陵江流域降水量563.09毫米,较多年平均偏枯 19.6% 。汉江流域降水量799.40毫米,较多年平均偏丰8%。 2015年各县区降水量陇县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丰3.3%,麟游较多年平均偏枯 1.1%,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属正常年份;其余各县区均不同程度偏枯,其中凤翔、太白、眉县、陈仓区、渭滨区、金台区偏枯9.9%—15.6%,岐山、凤县2县偏枯较大,其中凤县最大偏枯为19.7%。(详见附表一、附图一)。 从流域分区看,除汉江偏丰8%,千河、金陵河、泾河、漆水河、汤峪河流域接近正常年份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偏枯,韦水、晁峪河、小水河、伐鱼河、清姜河、嘉陵江流域偏枯10.2%-19.6%,其余各流域均偏枯20.5%-24.5%。(详见附表二、附图二)。 降水年内分布不均,特点是1-4、10-12七个月降水仅占全年的36.4%,5-9五个月占全年的63.6%。其中7-9三个月占全年的35.3%。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平衡,高值区仍在渭滨区清姜河、陈仓区潘溪河、眉县汤峪河及陇县石灌沟一带,低值区在陈仓区、千阳、岐山及凤县嘉陵江一带。实测最大年降

水量出现在眉县长柳坪雨量站,年降水量1032.9毫米。实测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陇县新集川雨量站(6月份)降水量255.6毫米,实测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陇县固关雨量站,6月22日降水量达90.8毫米,占该站全年降水量的 12.2%(详见降雨量等值线图)。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15年属枯水年,宝鸡市自产天然径流量为26.422亿立方米,相应径流深为 145.7毫米,比上年偏丰1.5%,比多年平均偏枯21.4%。其中长江流域8.39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1.8%。比上年偏丰12.7%,比多年平均偏枯30.4%。黄河流域18.02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8.2%。比上年偏枯2.0%,比多年平均偏枯16.4%。 除伐鱼河、汤峪河流域分别较多年偏丰18.2%和11.9%,石头河流域接近正常年份外,其余河流均不同程度偏枯,其中韦水、清姜河、汉江流域较多年偏枯17.5%-26.9%,漆水河、泾河、千河、嘉陵江、通关河、晁峪河域较多年偏枯30.0%-37.6%,小水河、金陵河流域较多年偏枯最大,分别为55.8%和55.1%(资料情况详见附表三、附图三)。 2015年宝鸡市各流域入境水量10.02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4.812亿立方米。渭河流域出境水量16.415亿立方米(未包括宝鸡峡林家村渠道引水),其中漆水河流域出境水量0.385亿立方米,韦水河流域出境水量为0.259亿立方米,泾河流域出境水量为0.354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出境水量3.254亿立方米;汉江流域出境水量5.143亿立方米。 第二章输沙量 2015年属偏枯水年,全市年内输沙量为55.133 万吨,较多年平均减少

中国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c85806935.html, 中国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科技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走向繁荣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庆祝《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25周年.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刘雪立.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25周年感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马智. [3].《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被WebofScience数据库引用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鲍国海. [7].《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启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周芳. [8].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严谨.王应宽.方梅. [9].《电力系统自动化》和《高电压技术》入选“第2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电力系统自动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24期. [10].中国科技服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1期.张清正.魏文栋.孙瑜康. 二、中国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南京水资源状况

一、水资源概况 南京地区平原圩区占24.0%,低山占15.7%,丘陵占48.9%,水面占11.4%。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分属两江(长江、青弋江—水阳江)、两湖(固城湖、石臼湖)、两河(滁河、秦淮河),以跨省、市的流域划分水系,可划分为长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 1、南京本地水资源。多年平均降水量1073.8mm。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 2、南京过境水资源。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可达9222亿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区水资源总量的360倍,其中从长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9200亿立方米,从水阳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2亿立方米,从滁河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0亿立方米。 3、2004年全市水资源情况。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58.3mm,折合降水总量63.22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10.8%,比2003年少33.83%,属降水偏少年份。2004年全市本地水资源总量22.36亿m3, 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少26.16%,相当于年降水总量的35.3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12亿m3, 折合年径流深244.4mm,比2003年地表水资源量少60.68%。地下水资源量6.24亿m3。全市共有深层开采井约178眼,合计年开采量约为0.14亿m3。 2004年过境客水资源总量为7905.52亿m3,比2003年少15.07%,其中长江过境的客水量为7883.8亿m3,水阳江的客水量为16.49亿m3,滁河的客水量为5.23亿m3。 水库蓄水动态。根据全市12座中型水库的统计资料:2004年年初蓄水总量为1.5342亿m3,年末蓄水总量为1.2147亿m3,全年减少20.8%。全市最大的两座水库金牛山水库和方便水库年末蓄水量分别为0.495亿m3、0.118亿m3,分别占全市年末蓄水总量的40.75和9.71%。 水资源利用。2004年全市实际用水总量59.06亿m3,其中工业用水34.73亿m3、农业用水(包括林牧渔业用水)17.16亿m3、生活用水7.17亿m3。 南京沿江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较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水年本地水资源可达43.8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7.4亿立方米。夏、秋季由降雨产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年水资源总量的70%,冬、春季只占30%。6-8月主汛期经常遭受暴雨袭击,洪水压境,汛后遇干旱年份却严重缺水。丰水年长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可达13590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6320亿立方米,夏、秋季占70%,冬、春季只占30%。 2、本地水资源不足(多年平均25.6亿立方米,2004年22.36亿立方米)。特别是丘陵山区产水量低,蓄水条件差,经常遭遇干旱;沿江水资源供需平衡,但解决丘陵山区干旱较为困难。区域间降雨量差别较大,以2004年为例,降雨量最大的地区达到1248.9mm,而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则只有691.5mm。 3、水环境恶化。2004年全市废水(一般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21.4亿m3(其中,电厂温排水10.2亿m3,工业废污水6.8亿m3,生活污水4.4亿m3)。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全市地表水水资源质量总体上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监测断面超标率由上年的59.1%上升为64.0%,主要超标项目依次为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溶解氧、挥发酚。综合评

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体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2014—2033)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组员: 指导老师:翟青 2015年6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城镇性质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战略 第三章城镇规模 一、人口规模 二、用地规模 第四章城区用地布局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五章产业空间指引(发展指引) 四、空间布局 第六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 二、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化建设现状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指导思想 五、规划原则

六、规划建设任务 七、规划目标 八、规划布局 九、规划内容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一、六合区规划编制情况 二、上位规划相关要求 三、片区层面规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附录:任务分工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1 1、地理位置 西与浦口区相连,南与栖霞区隔江相望,东邻仪征市,西、北与安徽来安县、天长市接六合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北郊,地处江淮分水岭,南滨长江水道,壤,具有“承南接北、引南联东”的区位优势。区内水域面积大,资源丰富,长江在南侧通过,滁河在中间穿越,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分明,生物种群丰富,矿藏品种较多。是国家现代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与浦口区共同构成南京。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见诸史端,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民风淳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六合区地处北纬32°11′~32°27′,东经118°34′~119°03’。六合区西、北部接安徽省来安县和天长市,东临江苏省仪征市,南靠长江,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滨江带滁,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属下游“金三角”经济区。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六合区为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综合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高低差100多米。北部丘陵岗地区位于平山一线以北,从冶山向西,经马集、大圣至芝麻岭大部分地区。中南部河谷平原岗地区雄州城区向西直至新集、程桥等乡的大部分地区。南部沿江平原圩区位于南端沿长江北岸一带。长江绕圩区东南,滁河贯于区中公里,境内有山丘60多座,内河30多条。 (2)气候 六合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3)水资源 区内水系分属长江和淮河水系。沿东北部的冶山至中部的骡子山向西北至大圣庙一线,为江淮分水岭;南侧为长江水系,北侧为淮河水系。境内有河道40余条,滁河支流有皂河、八百河、新篁河、新禹河、岳子河等河道。沿江淮分水岭两侧多水库塘坝。 (4)土地资源 六合区现有土地万公顷。其中耕地万公顷,占六合区总面积%;园地万公顷,占%;林地万公顷,占%;牧草地10公顷,占‰;其他农用地万公顷, 1数据来源于六合区百度文库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武汉市占%,南京市占%,重庆市占%;四大城市合计占%,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上水的总储量约有14亿立方公里,平铺在地球表面上约有3000米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这些咸水是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成本高)。陆地上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中的储水占总水量的%,目前也无法直接利用。余下的%才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从数字上可看出,水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若把一桶水比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几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