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测试卷

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

2.答题前,

3.

4.测试范围:必修3第三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共5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等一大批思想大家。根据材料回答1~2

1.

①中华文明进入全盛时代——

②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形成——

③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④中华文明走向衰微——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2.历代思想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各种典籍中。蕴含历代思想家深邃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3.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中,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

A.史书典籍

B.大众传媒

C.汉字

D.

4.近代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5.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

6.语言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积淀着一个民族的风雨兼程。从面向国内观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汉字英雄》,到面向世界汉语学习者的中文比赛活动“汉语桥”,国内外对汉语学习的

需求不断增长。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④能够加深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消除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7.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8.“网络文艺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推进网络文艺健康发展,是形势所趋,时代所需,群众所盼。”有关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问题,引起了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的关注。这是基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

9.从造福人类的水稻育种技术,到高大上的航天航空科技;从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高速铁路技术,到实验室里实现的人类单个卵细胞高精度基因组测序……我国正在不断创造领先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10.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西方人敬上帝,中国人敬祖宗,中国人有很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宗教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什么都信,最后归根结底还是崇拜祖先,这是人民

①中华文化具有巨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东酸、西辣、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回答11~12

11.

A.民族性

B.时代性

C.先进性

D.

12.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这种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13.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

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14.

A.①②

B.

C.③④

D.

台湾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回答15~16题。

15.闽台两地有许多同名村,它们说同样的方言,有同样的信仰,过同样的节日,甚至连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16.台北士林夜市中的小吃店鳞次栉比,在这里,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对食物进行改造,创造出了许多风格迥异的美味,但每一种味道,都能在中华食谱中寻得样本。士林夜市中的

④是中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17.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18.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

①水滞船不走,人懒事难成

③雨勤水草好,口勤学问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19.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罗阳“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的壮举,爱国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20.爱国不需要理由,但亮剑未必真豪杰,不语未必非英雄。在社交平台上,总有人认为自己最爱国,看不惯别人就横加指责,或者散发攻击性言论,影响了和谐团结;在现实生活中,

A.

B.

C.

D.

21.为把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某市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群众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廉政教育为主题,以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模式,以建设完善相关红色历史遗旧址为载体,为学员提供直观、生动的课堂。这一做

A.①②

B.

C.③④

D.

22.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这种现

A.①③

B.

C.②④

D.

23.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和

A.①②

B.

C.①③

D.

24.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们的观点对

A.

B.

C.

D.

25.“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重塑民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

26.(12

我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等。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是书法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我国书法历经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法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还出现了十分丰富的书法理论著作,如《书断》《书品》《笔阵图》等等。这些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

(18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键盘,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解决提笔忘字的问题向政府提两条建议。(4分)

27.(12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开拓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就一直奉行“和文化”理念。

材料一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它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有5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中亚地区又是伊斯兰、斯拉夫、中华、印度四大文明的交会处,身处不同文明的亚欧各国人民弘扬包容互见的和文化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就一定能用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和文化”的作用。(6

(2)结合材料二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应如何进行文化交流。(6

28.(12

材料一当前,我国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既不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相衔接,也不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有文化学者指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在西方价值观、“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等的冲击、

材料二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还是在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一例外,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1)联系材料一,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

(2)简述材料二中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6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每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各地都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迎国庆系列活动,各地围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各界代表人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成为国庆节的一道道风景。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过于强调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命运,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行性。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救亡图存是一个历

(1)联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6

(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观点。(8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C

6.B

7.B

8.D

9.D10.A11.D12.A13.D14.A15.B16.A17.D18.B19.C20.D21.A22.C23.B24.C

25.A

26.(1)①我国书法历经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字体,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分)②《书断》《书品》《笔阵图》等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理论和智慧光芒,表明汉字对于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有巨大作用,也表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分)③书法是书法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表明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人们的内心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3

(2)①开展各种汉字书写竞赛活动,营造书写汉字的氛围。②推进书法进课堂,通过教育推动汉字书写的继承。(每点2分,共4

27.(1)①中华“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分)②中华“和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品格。(2分)③“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

(2)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②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要和睦相处,求同存异,要为现代海洋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2分)③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中要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对方文明中的积极成分,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促进各国文化发展。(2

28.(1)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心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分)②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日益丰富。(2分)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思想的危害,反对全盘西化。(2

(2)①材料二中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分)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总是通过具体的精神体现出来。材料中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3

29.(1)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

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振奋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作用。(2分)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2)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开展强调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所以认为开展这类活动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4分)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爱国与救亡图存的关系,也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可行性的实践活动。(4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二章单元测试(二)及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必修三第二章训练卷 统计(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x ,y 是两个变量,下列四个散点图中,x ,y 是负相关趋势的是( ) A. B. C. D. 2.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再减去80,得到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的数据的平均数是1.2,方差是4.4,则原来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A.40.6,1.1 B.48.8,4.4 C.81.2,44.4 D.78.8,75.6 3.某篮球队甲、乙两名运动员练习罚球,每人练习10组,每组罚球40个.命中个数的茎叶图如右图,则下面结论中错误的一个是( ) A.甲的极差是29 B.乙的众数是21 C.甲罚球命中率比乙高 D .甲的中位数是24 4.某学院A ,B ,C 三个专业共有1200名学生,为了调查这些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20的样本.已知该学院的A 专业有380名学生,B 专业有420名学生,则在该学院的C 专业应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 A.30 B.40 C.50 D.60 5.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4、8.4、9.4、9.9、9.6、9.4、9.7,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A.9.4,0.484 B.9.4,0.016 C.9.5,0.04 D.9.5,0.016 6.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一种( ) A.确定性关系 B.线性关系 C.非确定性关系 D.非线性关系 7.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测得(x ,y )的四组数值分别是A (1,3),B (2,3.8),C (3,5.2),D (4,6),则y 与x 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是( ) A.y =x +1.9 B.y =1.04x +1.9 C.y =0.95x +1.04 D.y =1.05x -0.9 8.现要完成下列3项抽样调查: ①从10盒酸奶中抽取3盒进行食品卫生检查. ②科技报告厅有32排,每排有40个座位,有一次报告会恰好坐满了听众,报告会结束后,为了听取意见,需要请32名听众进行座谈. ③东方中学共有160名教职工,其中一般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较为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A.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 B.①简单随机抽样,②分层抽样,③系统抽样 C.①系统抽样,②简单随机抽样,③分层抽样 D.①分层抽样,②系统抽样,③简单随机抽样 9.从存放号码分别为1,2,…,10的卡片的盒子中,有放回地取100次,每次取一张卡片并记下号码,统计结果如下: 此卷只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 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 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 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6章统计(含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必修3第6章统计参考答案 6.1.1简单随机抽样 1.C2.C3.A4.抽签法,随机数表法,向上、向下、向左、向右 5. 21 6.60,30 7.相等,N n 8.略 9.(1)不是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被抽取样本的总体的个数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 (2)不是简单随机抽样,由于它是放回抽样 10.选法二不是抽签法,因为抽签法要求所有的签编号互不相同,而选法二中39个白球无法相互区分。这两种选法相同之处在于每名学生被选中的概率都相等,等于40 1。 6.1.2系统抽样 1.A2.B3.B4.B5.A 、B 、D 6.2004 50 7.(一)简单随机抽样 (1) 将每一个人编一个号由0001至1003; (2) 制作大小相同的号签并写上号码; (3) 放入一个大容器,均匀搅拌; (4) 依次抽取10个号签

具有这十个编号的人组成一个样本。 (二)系统抽样 (1)将每一个人编一个号由0001至1003; (2)选用随机数表法找3个号,将这3个人排除; (3)重新编号0001至1000; (4)在编号为0001至0100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得一个号L; (5)按编号将:L,100+L,…,900+L共10个号选出。 这10个号所对应的人组成样本。 8.系统抽样适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的情况;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在将总体中的个体均分后的每一段进行抽样时,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同的是,系统抽样也属于等可能抽样。 9.是用系统抽样的方法确定的三等奖号码的,共有100个。 10.略(参考第7小题) 6.1.3分层抽样 Nm 1.B2.B3.1044. n 5.70,80 6.系统抽样,100个 7.总体中的个体个数较多,差异不明显;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中年:200人;青年:120人;老年:80人 8.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9.因为总体共有彩电3000台,数量较大,所以不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又由于三种彩电的进货数量差异较大,故也不宜用系统方法,而以分层抽样为妥。康佳:38台;海信:16台;熊猫:6台。其中抽取康佳,海信,熊猫彩电的时候可用系统抽样的方法 如果商场进的货是“康佳”“长虹”和“TCL”彩电,因为三者所占的市场分额差异不大,因此可以采用系统抽样法,具体方法略。 6.2.1频率分布表 1.C2.C3.A4.55.1206.0.47.0.148.略 9.频率分布表为:

【创新设计】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三)配套练习:第一章 单元检测 B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算法初步(B)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将两个数a=8,b=17交换,使a=17,b=8,下面语句正确一组是() 2.运行如下的程序,输出结果为() A.32 B.33 C.61 D.63 3.表达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不包括() A.顺序结构B.条件结构 C.循环结构D.计算结构 4.设计一个计算1×2×3×…×10的值的算法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需一个累乘变量和一个计数变量 B.累乘变量初始值设为0 C.计数变量的值不能为1 D.画程序框图只需循环结构即可 5.阅读下边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s的值为()

A.-1 B.0 C.1 D.3 6.计算机执行下面的程序段后,输出的结果是() A.1,3 B.4,1 C. 7.给出30个数:1,2,4,7,11,…,其规律是第一个数是1,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 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大3,……依此类推,要计算这30个数 的和,现已知给出了该问题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那么框图中判断框①处和执行框②处 应分别填入() A.i≤30?;p=p+i-1 B.i≤29?;p=p+i-1 C.i≤31?;p=p+i D.i≤30?;p=p+i 8.当x=5,y=-20时,下面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A.22,-22 B.22,22 C.12,-12 D.-12,12 9.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结果是() A.2 B.4 C.8 D.16 10.读程序 当输出的y的范围大于1() A.(-∞,-1)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统计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①某学校高二年级共有526人,为了调查学生每天用于休息的时间,决定抽取10%的学生进行调查;②一次数学月考中,某班有10人在100分以上,32人在90~100分,12人低于90分,现从中抽取9人了解有关情况;③运动会工作人员为参加4×100 m 接力赛的6支队伍安排跑道.就这三件事,恰当的抽样方法分别为( ) A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 .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2. 某单位有840名职工,现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42人做问卷调查,将840人按1,2,…,840随机编号,则抽取的42人中,编号落入区间[]481,720的人数为 ( ) A .11 B .12 C .13 D .14 3从2007名学生中选取50名参加全国数学联赛,若采用下面的方法选取:先用简单随机抽样从2007人中剔除7人,剩下的2000人再按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则每人入选的可能性( ) A .不全相等 B .均不相等 C .都相等,且为140 D .都相等,且为50 2007 4. 某大学数学系共有学生5 000人,其中一、二、三、四年级的人数比为4∶3∶2∶1,要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数学系所有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则应抽取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为( ) A.80 B.40 C.60 D.20 5.下列数字特征一定是数据组中数据的是( ) A .众数 B .中位数 C .标准差 D .平均数 6.某公司10位员工的月工资(单位:元)为1234,,,x x x x ,其均值和方差分别为x 和2 s ,若从下月起每位员工的月工资增加100元,则这10位员工下月工资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 A.2,s 100x + B. 22+100,s 100 x + C.2 ,s x D.2 +100,s x 7.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再减去80,得到一组新数据,若求得新的数据的平均数是1.2,方差是4.4,则原来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A .40.6,1.1 B .48.8,4.4 C .81.2,44.4 D .78.8,75.6 8.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5名工人某日的产量数据(单位:件).若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相等,且平均值也相等,则x 和y 的值分别为( ). A.3和5 B.5和5 C.3和7 D.5和7 9.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测得(x ,y )的四组数值分别是A (1,3),B (2,3.8),C (3,5.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一章单元测试(一)-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必修三第一章训练卷 算法初步(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明中午放学回家自己煮面条吃,有下面几道工序:①洗锅盛水2分钟;②洗菜6分钟;③准备面条及佐料2分钟;④用锅把水烧开10分钟;⑤煮面条和菜共3分钟.以上各道工序,除了④之外,一次只能进行一道工序.小明要将面条煮好,最少要用( ) A .13分钟 B .14分钟 C .15分钟 D .23分钟 2.如图给出了一个程序框图,其作用是输入x 值,输出相应的y 值,若要使输入的x 值与输出的y 值相等,则这样的x 值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已知变量a ,b 已被赋值,要交换a 、b 的值,采用的算法是( ) A .a =b ,b =a B .a =c ,b =a ,c =b C .a =c ,b =a ,c =a D .c =a ,a =b ,b =c 4.阅读下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结果是( ) A .1 B .2 C .3 D .4 5.给出程序如下图所示,若该程序执行的结果是3,则输入的x 值是( ) INPUT IF THEN =ELSE =END IF PRINT END x x y x y x y >0- A .3 B .-3 C .3或-3 D .0 6.下列给出的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出语句INPUT a ,b ,c (2)输入语句INPUT x =3 (3)赋值语句3=A (4)赋值语句A =B =C 则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7.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 为2,则输出的a 值是( ) 此卷 只 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教版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教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新人教版数学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有答案)学习资料

本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系统抽样是先将差异明显的总体分成几个小组,再进行抽取 B.分层抽样是将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总体分成几层,然后进行抽取 C.简单随机抽样是从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少的总体中逐个抽取个体 D.系统抽样是从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多的总体中,将总体均分,再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 各部分抽取 解析:当总体中个体差异明显时,用分层抽样;当总体中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多时,用系 统抽样;当总体中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少时,用简单随机抽样.所以A项中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2某班的60名同学已编号1,2,3, (60) 为了解该班同学的作业情况,老师收取了号码能被5整除的12名同学的作业本,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抽签法 解析:抽出的号码是5,10,15,…,60,符合系统抽样的特点:“等距抽样”. 答案:B 3统计某校1 000名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若满分为100分,规定不低于60分为及格,则及格率是( ).

A.20% B.25% C.6% D.80% 解析:从左至右,后四个小矩形的面积和等于及格率,则及格率是 1-10(0.005+0.015)=0.8=80%. 答案:D 4两个相关变量满足如下关系: 两变量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 A.=0.58x+997.1 B.=0.63x-231.2

C.=50.2x+501.4 D.=60.4x+400.7 解析:利用公式==0.58, =- =997.1. 则回归直线方程为=0.58x+997.1. 答案:A 5某市A,B,C三个区共有高中学生20 000人,其中A区高中学生7 0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三个区所有高中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00的样本进行“学习兴趣”调查,则在A区应抽取( ). A.200人 B.205人 C.210人 D.215人 解析:抽样比是=,则在A区应抽×7 000=210(人). 答案:C

人教版数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单元测试

第二章 必修三统计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从某年级1 000名学生中抽取125名学生进行体重的统计分析,就这个问题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000名学生是总体 B .每个被抽查的学生是个体 C .抽查的125名学生的体重是一个样本 D .抽取的125名学生的体重是样本容量 2.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其中每个数据都小于-1,那么对于样本1,x 1,-x 2,x 3,- x 4,x 5的中位数可以表示为( ) A.12(1+x 2) B.12(x 2-x 1) C.12(1+x 5) D.1 2 (x 3-x 4) 3.某单位有老年人27人,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的身体状况的某项指标,需从他们中间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则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是( ) A .7,11,19 B .6,12,18 C .6,13,17 D .7,12,17 4.对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x i ,y i )(i =1,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u ,v 有观测数据(u i ,v i )(i =1,2,…,10),得散点图2.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 A .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正相关 B .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负相关 C .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正相关 D .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负相关 5.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1 3 ,那么另一组数3x 1-2,3x 2-2,3x 3-2,3x 4-2,3x 5-2 的平均数,方差分别是( ) A .2,13 B .2,1 C .4,2 3 D .4,3 6.某学院有4个饲养房,分别养有18,54,24,48只白鼠供实验用.某项实验需抽取24只白鼠,你认为最合适的抽样方法是( ) A .在每个饲养房各抽取6只 B .把所有白鼠都加上编有不同号码的颈圈,用随机抽样法确定24只 C .从4个饲养房分别抽取3,9,4,8只 D .先确定这4个饲养房应分别抽取3,9,4,8只,再由各饲养房自己加号码颈圈,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 7.下列有关线性回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B .散点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相关程度 C .回归直线最能代表线性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D .任一组数据都有回归直线方程 8.已知施肥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 =4.75x +257,则施肥量x =30时,对产量y 的估计值为( ) A .398.5 B .399.5 C .400 D .400.5 9.在发生某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有专业机构认为该事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群体感染的标志为“连续10天,每天新增疑似病例不超过7人”.根据过去10天甲、乙、丙、丁四地新增疑似病例数据,一定符合该标志的是( ) A .甲地:总体均值为3,中位数为4 B .乙地:总体均值为1,总体方差大于0 C .丙地:中位数为2,众数为3 D .丁地:总体均值为2,总体方差为3 10.某高中在校学生2 000人,高一与高二人数相同并都比高三多1人.为了响应“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学校举行了“元旦”跑步和登山比赛活动.每人都参加而且只参与了其中一项比赛,各年级参与比赛人数情况如下表:

精选-必修三 第一章 单元综合测试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读某行政区域的空间结构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界线但界线是不确定的 B.有一定功能 C.具有独立性,不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 D.内部存在差异性,与周边区域具有连续性 解析: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是某行政区域,因此该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具有一定功能性;具有独立性,但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和交流的。 答案:B 2.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可能表示城市B.b可能是城市群 C.d可能是公路D.c可能为农业区 解析: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上看:d可能是公路,因为d呈线状分布;a可能是农业区,原因是面积较大,距交通线远;c可能是城市

群,看其形态是大城市的周围分布着小城市,因为此处位于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捷,人口集聚,经济发达;b可能表示城市,分布在交通线附近,而且分布较均匀。 答案:C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并结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分析完成3~5题。 3.关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大地理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西北内陆区与青藏高原区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C.西北内陆区与青藏高原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D.四大地理区域独立存在,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解析: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答案:C 4.我国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A.工业结构:南重北轻 B.平原面积:南大北小 C.煤炭石油:南多北少

人教版数学必修三统计单元测试

第二章必修三统计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从某年级1 000名学生中抽取125名学生进行体重的统计分析,就这个问题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被抽查的学生是个体 C.抽查的125名学生的体重是一个样本 D.抽取的125名学生的体重是样本容量 2.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x1,x2,x3,x4,x5,其中每个数据都小于-1,那么对于样本1,x1,-x2,x3,- x4,x5的中位数可以表示为() A.1 2(1+x2) B. 1 2(x2-x1) C. 1 2(1+x5) D. 1 2(x3-x4) 3.某单位有老年人27人,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的身体状况的某项指标,需从他们中间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则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是() A.7,11,19 B.6,12,18C.6,13,17 D.7,12,17 4.对变量x,y有观测数据(x i,y i)(i=1,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u,v有观测数据(u i,v i)(i=1,2,…,10),得散点图2.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A.变量x与y正相关,u与v正相关B.变量x与y正相关,u与v负相关 C.变量x与y负相关,u与v正相关D.变量x与y负相关,u与v负相关 5.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1 3,那么另一组数3x1-2,3x2-2,3x3 -2,3x4-2,3x5-2的平均数,方差分别是() A.2,1 3B.2,1C.4, 2 3D.4,3 6.某学院有4个饲养房,分别养有18,54,24,48只白鼠供实验用.某项实验需抽取24只白鼠,你认为最合适的抽样方法是() A.在每个饲养房各抽取6只 B.把所有白鼠都加上编有不同号码的颈圈,用随机抽样法确定24只 C.从4个饲养房分别抽取3,9,4,8只 D.先确定这4个饲养房应分别抽取3,9,4,8只,再由各饲养房自己加号码颈圈,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 7.下列有关线性回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B.散点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相关程度 C.回归直线最能代表线性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D.任一组数据都有回归直线方程 8.已知施肥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4.75x+257,则施肥量x=30时,对产量y的估计值为() A.398.5 B.399.5C.400 D.400.5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表格内)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界线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区 B.我国东部季风区C.浙江省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农业的空间形态一般表现为 A.点状B.网格状C.面状D.岛状 3.下列我国产业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①电信业②水产养殖业③肉类加工业④数控机床制造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4.右图中分别代表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5.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不包括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历史文化指标 图4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 6—7题。 6.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读“三大经济地带发展比较图”,完成8~10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①东部地带社会经 济相对发达②改 革开放后东部地带 抓住机遇,大力招 商引资,经济迅猛增长③中、西部地带总 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④随 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东部地区特有的优势是() A.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B.海岸线漫长,利于对外贸易 C.林业和海洋渔业发达D.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10.关于三大经济地带的正确叙述是() A.东部地带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海岸线 B.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东部经济地带各地共同的优势 C.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D.环渤海经济地带的经济腹地是指华北地区 11.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以山地为主,南方以平原为主 B.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北方煤铁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D.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12.“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13.“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有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增加土壤肥力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检测题(03) 出题人:时间:2014.9.4 一、选择题 1、2012年,北京中轴线、大运河、丝绸之路等45项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显示了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之所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指() A.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B.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C.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D.建筑艺术的多样性 4、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 ) ①是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既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 ④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展示,但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5、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像春节贴窗花,换春联,放鞭炮等,都是民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庆节活动。有专家提出,设计古有的又有现代气息的传统节日仪式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举行公众庆典,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尊严和气派,对文化传承能起更大的作用。传承文化,节日仪式的作用是( ) ①展现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对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进行保护和弘扬 ④集中展现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感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伦敦奥运会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采用国际化设计语言,简洁鲜明,由单纯而大块的色彩组成的主体图案,象征着活力与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好评。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已消除差别而走向统一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附答案)

第1章测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不可能是因为()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C.血糖含量过高D.淋巴循环受阻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D.血浆pH相对稳定 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5.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下降 D.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可以不经过细胞膜 7.“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A.秋冻身体健康B.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 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 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9.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学习探究诊断必修三单元测试三 统计

单元测试三 统计(二) 一、选择题 1.从某年级1000名学生中抽取125名学生进行体重的统计分析,就这个问题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000名学生是总体 B .每个被抽查的学生是个体 C .抽查的125名学生的体重是一个样本 D .抽取的125名学生的体重是样本容量 2.已知一组数据为35,40,45,50,50,50,65,75,85,其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大小关系为( ) A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D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3.某单位有职工100人,不到35岁的有45人,35岁到49岁的有25人,剩下的为50岁以上的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0人,各年龄段分别抽取的人数是( ) A .7,5,8 B .9,5,6 C .6,5,9 D .8,5,7 4.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其中每个数据都小于-1,那么对于样本1,x 1,-x 2,x 3,-x 4,x 5的中位数可以表示为( ) A . )1(21 2x + B . )(21 12x x - C .)1(2 1 5x + D .)(2 1 43x x - 5.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x 4,x 5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3 1 ,那么另一组数3x 1-2,3x 2 -2,3x 3-2,3x 4-2,3x 5-2的平均数,方差分别是( ) A .3 1,2 B .2,1 C .3 2,4 D .4,3 6.某社区有60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00户,中等收入家庭4200户,低收入家庭600户,为调查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0的样本,记作①;某学校高中二年级有15名男篮运动员,要从中选出3人调查学习负担情况,记作②;那么完成上述两项调查应采用的取样方法是( ) A .①简单随机抽样 ②系取抽样 B .①分层抽样 ②简单随机抽样 C .①系统抽样 ②分层抽样 D .①分层抽样 ②系统抽样 7.对于数据2,2,3,2,5,2,10,2,5,2,3,(1)从数是2;(2)众数与中位数的值数不等;(3)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4)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不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要从一编号(1~50)的50枚最新研制的某型号导弹中随机抽取5枚来进行发射试验,用每部分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确定所选取的6枚导弹的编号是( ) A .5,10,15,20,25 B .2,4,8,16,32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归纳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文化多样性 (1)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3、民族节日的形成、地位及作用、态度 (1)形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地位及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态度: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4、文化遗产的地位及作用、我们应持的态度、分类 (1)地位及作用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态度: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包含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5、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 6、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性、个性)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性、共性)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看笔记) 8、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具体要求(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什么是文化传播?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单元测试题

高中数学必修三 第二章《统计》单元测试题 (120分钟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了解20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容量为40的样本,则分段的间隔为( ) A.40 B.50 C.80 D.100 2.下列说法:①一组数据不可能有两个众数;②一组数据的方差必须是正数;③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后,方差恒不变;④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小组的频率.其中错误的有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补偿训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数据4,6,6,7,9,4的众数是4和6; ②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③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重心”; ④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数.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3.某大学数学系共有学生5000人,其中一、二、三、四年级的人数比为 4∶3∶2∶1,要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数学系所有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则应抽取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为( ) A.80 B.40 C.60 D.20 4.已知某高中高一800名学生某次考试的数学成绩,现在想知道不低于120分,90~120分,75~90分,60~75分,60分以下的学生分别占多少,需要做的工作是( ) A.抽取样本,据样本估计总体 B.求平均成绩 C.进行频率分布

D.计算方差 5.如图是一容量为100的样本的重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则由图可估计样本的平均重量为( ) A.10 B.11 C.12 D.13 6.根据某市环境保护局公布2010~2015这六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绘制成折线图如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这六年的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中位数是( ) A.300 B.302.5 C.305 D.310 7.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共有9个小长方形,若中间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其他8个 长方形的面积和的,且样本容量为140,则中间一组的频数为( ) A.28 B.40 C.56 D.60 8.甲、乙两支女子曲棍球队在去年的国际联赛中,甲队平均每场进球数为 3.2,全年比赛进球个数的标准差为3;乙队平均每场进球数是1.8,全年进球数的标准差为0.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甲队的技术比乙队好;②乙队发挥比甲队稳定; ③乙队几乎每场都进球;④甲队的表现时好时坏. A.1 B.2 C.3 D.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