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油价的因素

影响油价的因素

影响油价的因素

为什么二次大战后50来的石油价格会有如此大的波动?我们通过分析几次具体的油价变动情况,来考察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

首先,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量的对比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下降;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就会上涨;当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时,其价格就会暴涨暴跌。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对于其价格的波动而言,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影响因素,也是供需关系。例如,在4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东地区油藏不断发现,原油生产和出口迅速增长,对美国原油出口形成了市场竞争和价格冲击。所以40年代中后期的油价趋势是逐步下降的,如1948年初,美国西得克萨斯酸性油离岸价格每桶为2.57美元,而同时的伊朗轻油阿布登离岸价格仅为2.22美元;1949年未,阿拉伯湾油价又降到了1.71美元。进入50年代,若干中东产油国效仿委内瑞拉的做法,将石油标价与矿区使用费和税收联系在一起,使油价有所上升。1953-1957年,阿拉伯轻油的标价从每桶1.71美元上涨到2.08美元;可是,随着阿拉伯湾石油资源的继续扩大开发,加上这时苏联的大量石油涌入欧洲,导致了石油生产能力的过剩,和石油价格的竞争。1959年初石油标价开始下降,1960年8月阿拉伯轻油又从每桶2.08美元下降到1.8美元。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西方世界经济稳步增长,石油消费量也随之增长,油价则稳中有升,到1973年8月阿拉伯轻油的价格每桶达到3.07美元。

但是,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原理,却无法解释1973-1974年和70年代末一80年代初的两次"石油危机"前后,以及1986年前后的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现象。例如,在1973年10月的阿以战争爆发以前,虽然国际石油市场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但1973年10月16日,一夜之间油价几乎翻了一番,达到5.11美元,不久以后的1974年1月1日又翻一番,达到11.65美元,造成了令西方世界谈虎色变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这种油价的大幅度超常攀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短缺等经济因素决定的,而只能是由于政治因素所致。

所谓影响油价变动的政治因素,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动乱、革命、政变等,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政治行为,如石油禁运、一国石油政策变化、多国联合提价或减产等。

分析油价变动中的政治因素,可以准确找到战后国际油价几次暴涨暴跌的直接原因。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就是因为19对年10月仍日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阿以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大臣通过决议,表示要用石油武器给阿以战争以强有力约支持,而在10月16日和1974年1月1日等多次单方面采取行动,大幅度提高石油售价,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石油供应的短缺危机,油价在三个多月中翻了两番还多。

再如,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东产油大国伊朗发生政治革命,随后又与另一个产油大国伊拉克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扶摇直上,从危机前的13美元一年之内翻了一番,1980年1月为26美元,1981年1月已达32美元,到1981年底才稳定在34美元的水平上,而这已经是70年代初油价水平的几乎20倍!

80年代中期,由于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对于石油的需求停滞不前,同时非欧佩克石油产量不断增长,使油价下跌趋势日益明显。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欧佩克决定由沙特阿拉伯充当"浮动石油生产国",减产保价。这使沙特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成为世界国际收支逆差第二大国。严重的经济困难迫使沙特阿拉伯放弃了充当"浮动石油生产国"的角色,1985年7月,沙特国王法赫德宣布:"沙特阿拉伯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事业贡献过多了"。此后沙特及其他一些产油国竞相提高产量,并以低价销售石油,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大混乱,国际石油价格立刻大幅度下跌。从"减产保价"到"减价保产"的这一政策性战略转变,使得国际石油价格从1985年的27.52美元下降到1986年的12.97美元,一年之内下跌幅度超过100%。

其他几次国际石油价格的较大变动,也都无一例外地与政治因素有直接的关联。如1951年伊朗的民族主义者摩萨台领导将在伊朗的美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引起第一次战后石油危机。1956年埃及纳赛尔领导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引起第二次战后石油危机。1967年中东"六日战争"导致第三次战后石油危机。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联合国授权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初发动海湾战争,解放了科威特,并对伊拉克实施监督和禁运。这次危机和战争也使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强烈震动。海湾战争爆发后两小时,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价格上涨到每桶38美元。但是这次由于美国政府作了充分准备,马上动用其战略石油储备,大量投入市场,结果很快遏止了油价上涨,使得这种原油的价格当天即下跌了10.56美元,每桶只有21.44美元。此后国际油价长期处于稳中有降的状态,油价总体水平比海湾战争前反而略有下降。1996年的国际石油价格有较为明显的上涨,也是因为政治因素在起主要作用。一年中的两次油价攀升,一次是在3、4月间,由于伊拉克与联合国就石油换食品问题的谈判临近达成协议,OPEC宣布要为此作好充分准备,表示各成员国要严格遵守产量限额,而此时恰逢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上升,加之国际金融市场上投机活动推波助澜,造成国际油价升至24美元以上。9月初,美国借口伊拉克侵犯伊北部库尔德人权,两次用导弹打击伊拉克军事目标,海湾地区战云密布,油价再一次攀上25美元的高峰。

■中国在2000之前的石油价格变化

另外,这里不能不谈到新中国几十年来的石油价格问题。与国际上相比,中国的油价似乎是个例外,其变动丝毫不爱国际风云影响,有时甚至恰恰与国际油价趋向相反。1981年以前,中国几十年一贯地实行单一的计划控制油价,任凭国际上石油价格潮起潮落,中国的油价长期之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仅在1960年3月和1971年进行过两次计划价格的政策性调整,其中1960年的价格奠定了中国几十年石油价格的局

面,而19Th年的价格反而比1960年有所下降。自1981年开始,国务院对原石油部实行原油产量包干的新政策,允许将超出包干基数1亿吨的超产油,以国际油价出口或以计划内高价在国内销售,所得收入由石油部自己支配,用于加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力量。这样中国的油价开始出现"双轨制"的局面。到1992年9月底,国家进一步放开对油价的控制,上调了部分计划内原油价格,完全放开计创外油价,取消石油最高限价,并在近几年内逐步全部实行石油价格并轨。这些政策性的调整,一下子使全国平均原油价格水平上升了许多,最高限价的取消又为油价上涨扫清了障碍,于是,几十年平静沉寂的中国国内石油市场上,油价突然象脱缰的野马,短短几个月内竟上升了好几倍,有的油品竟然比国际市场价格还高1-2倍!一时间,"倒腾"石油成了炙手可热的发财致富门路,以至于全国参与倒油的人约有140万之众!有意思的是,这时正是国际石油价格下滑时期,1992年世界油价是每桶1841美元,1993年降到历.93美元,1994年进一步降为15.39美元。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虽然中国的石油价格状况与国际油价的变动脱节甚至相背离,但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造成中国油价几十年不变而又在近几年异常上涨的直接原因,仍然是政治因素,即:出于对石油的政治特性的认识及对石油的战略地位的重视,从而对石油采取严格的计划体制手段进行控制。这种政策的放松或解除,与国际油价的大起大落皆由政治原因所致的情况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从油价变化与政治风云的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1.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落变化中,或者说在市场经济为主要背景的石油贸易中,油价的日常水平与较小幅度变动,是由国际上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决定的;而在某些短时期内油价的异乎寻常暴涨暴跌,则是由这一时期发生的某些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作用于供需关系所造成的。

2.在90年代以前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说在计划经济为主要背景的石油生产与消费活动中,则无论其油价的日常状态还是较大幅度的价格调整,都是由政府政策或计划管制等政治因素所决定的。

3.因此可以说,从总体上来看,政治原因是影响油价涨落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是造成短时期内油价大幅度陡开陡降的直接的、唯一的原因。不论是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国际石油价格,还是计创体制下的某国国内石油价格,一般来悦,莫不如此。

4.政治风云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在于,石油是一种关系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及社会稳定的战略物资,在国际斗争中,往往被作为战略武器,用来威慑、制约他国,以达到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目的。因此,石油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具有政治特性的战略物资,可以引起这样那样的政治后果。所以油价变化的背后,往往有直接间接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治风险是石油投资和石油贸易尤其是石油期货贸易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油价预测必须高度重视政治因素对油价涨落的重大影响作用。石油从业人员特别是石油管理、决策人员,不仅要精通石油技术和石油经济,而且应孩注意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能够以政治眼光展望石油国际化经营的世界风云背景。因此,石油企业界对石油经贸项目的管理,特别是石油贸易中的油价预测,还必须充分考虑到政治事件和国家政策变动对油价的重大影响。

5.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既然灾发性政治事件是难以预料的,所以政治的未来是不能准确地预测的,因而政治风险的预测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主张,"明智的投资者应在投资周期的前期就尽早采取积极的行动使其能够改变在国外投资的政治风险,而不应是去估量这种风险的大小。"对此,笔者认为,第一,虽然突发性政治事件难以准确预料,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性质和发展趋势是可以估计和预见的,因而相对准确地估计其政治风险也不是不可能的。第二,众所周知,减少风险的前提就是预测风险,所以,既然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使其能够改变在国外投资的政治风险",那么首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估量这种风险的大小"。这已经为本文所描述的几十年来国际油价起忧与政治风云变幻密切联系的事实所证明。

我们充分考虑一地区可能对油价产生影响的种种因素,用各种方法进行分类、排列,深入分析,作出判断。这就是基本因素分析法。例如,对于中东地区的油价来说,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1.世界经济的增长;

2世界石油供需关系;

这两个经济因素是影响油价的根本因素和长期因素。

3.节油措施;

4.能源替代;

5.库存状况;

这三个因素基本上是经济因素,也包含着政治的因素,是影响油价的中期因素。

6.OPEC政策变化;

7.美国、俄罗斯及欧洲等大国政策的变化;

8.沙特成伊拉克等产油大国政策的变化等等;

9.战争、禁运等政治事件;

这4个方面基本上都是政治因素,是直接影响油价发生重大变化的短期因素。

■2004国际油价影响因素分析2005.1

2004年,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而技术性因素、基金买卖的投机因素更为全年油价的上涨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一、供应趋于软弱

综合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IEA)每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1-11月)可以看出,2004年的全球原

油的日需求量约在8210万桶-8240万桶。全球日供给量在8340万桶-8460万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今年的原油日供应量约为3000万桶左右,其余的5000多万桶来自于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国家。从表面上看,2004年供需基本保持平衡,而且供应比需求还多130万-220万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平衡关系已变得极度脆弱。首先,全球需求在不断增长。根据包括国际能源机构在内的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全球原油日需求每年将以约150万-200万桶的速度增加。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全球石油需求2004年大约为8240万桶,2010年将涨至每天9000万桶,2030年将增加至1.21亿桶。与此同时,原油供应的前景则不那么乐观。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油生产组织,欧佩克是原油生产增长的希望。但是,种种统计(包括欧佩克自己的统计)都显示,该组织的产能已接近极限,剩余生产能力已几乎全部用尽。几年前分布在委内瑞拉、伊拉克和印度尼西亚的约1/3的剩余生产能力已经没有了。随着需求不断增加,另外2/3的剩余生产能力也已几乎达到生产极限。综合各种不同的估计,欧佩克目前的剩余生产能力只有每天50万至100万桶。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的增产空间了。欧佩克现任主席普尔诺莫已多次表示,该组织的产能已接近极限。从非欧佩克产油国来看,最近几年非欧佩克国家的供给增长主要来自前苏联地区。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原因,这些国家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极其有限。据预测,在未来几年中,这些国家的增产幅度不会超过每天100万桶。虽然其他非欧佩克国家中也有新油井开始产油,但原来的老油井却在迅速减产,也就是说,未来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的净增长会很小。从目前情况看,全球原油剩余生产能力只占日需求量的1%。而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实现原油市场供求关系均衡,保持油价基本稳定,必须有4%的剩余生产能力作后盾。然而,如何找到短缺的那"3%",世界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目前均一筹莫展。

二、技术性因素

地缘政治、突发事件支撑和拉高油价

1.中东地区的冲突。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位于该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这两个重要的产油国今年并不太平,使国际市场对该地区原油供应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心。在美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经常出现暴力和破坏活动,导致该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时断时续。伊拉克战前的石油日产量约为220万桶,但是不稳定的局势使该国的石油生产难以得到保证。沙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今年该国多次遭受恐怖分子的袭击,其中在5月29日,沙特东部石油城市的外国石油公司和居民区遭到4名武装分子的袭击,造成22人死亡,其中多数为外国人。这一事件一度使市场对沙特的供应安全感到担忧,导致油价在随后几日暴涨。此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使中东地区的原油供应问题一直笼罩着一层阴影。

2.尼日利亚局势

尼日利亚是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国。今年9-11月份,先是该国的反政府武装威胁要发动"全国范围"的袭击。此后,该国最主要的工会间组织尼日利亚劳工大会又向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称如不满足其降低油价的要求,就将进行一场规模浩大的罢工。尼日利亚的不稳定局势使2004年的国际原油市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3."伊万"飓风

自从"伊万"飓风经过之后,墨西哥湾的石油生产有一部分难以恢复。正常情况下,墨西哥湾石油产量是每天170万桶左右,但现在其产量减少了约30%。飓风在9月中旬肆虐了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而这里集中了美国1/4的石油设施。市场担心,飓风导致的产能减少问题可能会使本已较低的美国石油库存再度降低。

4.尤科斯事件

俄罗斯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尤科斯石油公司的税务案无疑是2004年油价上涨的一股重要的推动力。自从7月份该公司可能被迫停产或者停止出口的消息传出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7、8、9这3个月一路上涨,市场对尤科斯公司石油供应的担心是支撑价格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科斯公司产量的75%用于出口,每天接近170万桶。

5.其他因素

挪威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国,该国在今年9月份和10月份发生了石油工人罢工事件;美国总统布什11月初在大选中胜出,使市场担心其在中东地区推行的强硬政策会危及石油供应安全。在上述的一些因素中,除了"伊万"飓风已经结束,其他问题的解决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预计,在新的一年中,这些因素将会给油价的变化带来更多的变数。

三、基金进场直接导致油价暴涨

基金虽然不是行情的创造者,但它是趋势的忠实跟随者和推动力。在疲软的股市、债市投资收益令大型机构投资者失望之时,不稳定的石油市场吸引了以前较少涉足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大型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的进场直接导致了油价暴涨。(略)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新因素2005-8-16

在沙特可能遭遇恐怖袭击和美国炼油厂停电事故的影响下,8月9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每桶接近64美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有许多人认为,目前的国际油价已经脱离供求关系,而受国际金融资本的左右。不可否认,今天的国际油价受到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罢工和气候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严重影响,但是供求关系依然是决定油价的基础。

影响国际油价的新因素

观察今年影响国际油市的新因素就会发现,一是今年以来俄罗斯、挪威等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增速有所放缓,剩余产能有限;二是全球炼油厂的加工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不论美国还是亚太地区对炼油行业投资较少,制约了油品的供给;三是伊朗极端保守派在大选中获胜以及近来重启浓缩铀项目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加剧;四是全球主要国家原油库存已经大幅回升,明显好于去年的水平。

上述因素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影响油价的新特征,目前全球原油供求处于脆弱平衡状态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全球原油剩余产能每天有500万桶左右,而目前虽然全球原油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全球原油剩余产能极其有限,因而一有风吹草动,油价就会大幅波动,也就是说非供求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明显增强。同时,全球石油在储量、产量和消费地域上的严重不均、结构失衡影响到国际油价。北美、亚太和欧洲这三大地区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但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0%。总体上看,如果全球石油大量供过于求,国际资本投机就失去了基础,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弱。因而石油并未摆脱作为商品的一般属性,决定国际油价的基础依然是供求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