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20210119074507)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20210119074507)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20210119074507)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20210119074507)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1规范引用

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 0078-19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D2006- 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2地质填图

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准备工作

3.2准备工作区地形图

工作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工作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如果收集不到与工作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

(1:50000的采用1:25000的地形图;1:10000的可以由1:50000的地形图放大校正后即可,1:2000的地形图需要实测)。

3.2其它用品

还需要准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手持GPS、记录本、自检互检表、采样登记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碳素笔、红色中性

笔、绿色中性笔、图夹、样袋、钢卷尺、白色胶布、记号笔、红布条、红色油漆、毛笔等。

3.3罗盘校正

野外工作前要统一罗盘精度,根据1: 5万地形图给出的参数校正磁偏角,我国一般均为北偏西,刻度盘逆时针旋转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的夹角即可。罗盘水泡都能居中后固紧螺丝即可。罗盘每月检查校正一次,项目组填表登记备查(罗盘校验表见附表)。

3.4 GPS校正

野外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定位,使用前统一到国家三角高程控制点(至少三个)或采用国家三角点引入的控制点(至少三个)做统一精度校正,在同一点保持各组GPS读数的一致性。每个月应在控制点对GPS进行校验2-2次,以保证定点精度,校验后应填表登记备查(GPS校验表见附表)。地质点标定的误差标在图上不大于1mm (不同比例尺有不同的误差标准,如1:2万误差小于10m; 1:2千误差小于2m)0全部保留GPS航点并存档备查。

3.5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划分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6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人组成。

4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4.1地质路线布置

地质路线间距布置:1:50000的路线间距原则上500m,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覆盖区适当放稀。1:10000的路线间距布置为100?200m,点距一般不大于线距。覆盖区、简单区点线要疏,重点区、复杂区点线要加密。路线所通过的重要地质界线均应有地质点控制。

路线调查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重要界线(矿化蚀变带、标志层、断层及破碎带、构造复杂部位等)为追索法。

4. 1.1穿越法填图

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垂直于地层走向或主构造线方向)为基准,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基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见图1。

A-A'实测剖面

D1 地质点

规察路线

Pb 铅锌矿

4.1.2追索法填图

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

情况,见图2。

图2追索法填图

4. 2地质点布置

4.2.1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

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

(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或照相。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4.2.2地质点密度及数量

a)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1。

表1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

注:地质界限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限的

有效控制。

b)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

c)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

4. 3地质点定位

4. 3. 1现场标注点位

将写有地质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地质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O”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地质点号。若需要仪器定测的地质点,应在地质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4. 3. 2测量坐标

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nmi的空心小圈(O)表示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4. 3. 3精确定位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1:2千地质填图细则

矿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填图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地质普查的基础工作方法,根据以往我院普查找矿经验,1:2000地质填图,一般都放在普查阶段后期或详查阶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地表填图工作必须先行。通过填图应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含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以及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二、填图工的技术要求 (一)剖面研究 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一般在一个矿区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要求技术负责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矿产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代表

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为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1、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1)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并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2)剖面比例尺1∶1000。 (3)剖面测制时,大队(或分队)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于剖面测制工作。 (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 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5)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注意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斜距及厚度等。 (6)注意岩石的含矿性、标志层和其分布情况。 (7)详细研究褶皱形态,收集有关断裂性质产状及规模、含矿性、脉岩、围岩蚀变的关系等资料。岩体剖面要注意接触带围岩的蚀变及是否有矿化特征、岩体冷凝边、岩体岩石成分、粒度变化和相带的划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地质素描图技术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的种类: 1、图表资料:各种勘探工程和生产工程地质素描图、采矿 场地质素描图、局部地质素描图、照片、含矿层柱状图、钻孔柱状图、实测剖面图等。 2、标本资料:岩矿标本、构造标本、古生物标本、矿物标 本等。 3、文字资料:岩、矿特征描述、构造描述、岩相描述、矿 物描述等。 二、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 1、详细描述岩石、矿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矿物粒度,结晶程度及各种矿物所占的比例,结构、构造,定出岩石、矿石的室外名称。 2、确定岩层的层位关系和矿层、矿体贮存的层位,测量其厚度及产状要素。 3、描述和准确记录各种地质构造的出露位置测量产状要素,确定构造形态、特征、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节理、劈理性质等。 4、查明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描述接触面特征,上下岩层的形态,测量接触面和上下或左右岩层、岩体的产状要素。 5、详细了解和记录火成岩出露位置,查清接触关系,描述岩体内相变特征等。 6、记录蚀变带范围,详细描述蚀变带特征,研究矿化情况等。 第三节地质素描图编录主要程序: 一、选择比例尺:根据工程所揭露的地质情况复杂程度选择,一

般常用的比例尺1:50~1:200。为统一起见,矿规定井巷工程素描比例尺1:100。地质情况复杂可以局部放大比例尺。浅井、探槽素描图比例尺同上。 二、抄录所描述工程的测量资料,如测点号、坐标、导线长度、方向、斜井坡度等。 三、在现场检查测点位置,认真观查素描地段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找出标准层,确定标本采集、局部素描、含矿层柱状量取及照像点的位置。 四、各种地质界线和标本、照像等地点均用直接量距法和支距法,及时表示在素描图中。顶板地质界线用其和统一巷高出露位置和导线交点为准上图;井巷顶板过高或支护密集采用以邦控顶的方法上出顶板地质界线;工程方向和构造线夹角大于70°或构造线倾角近于90°,巷壁地质界线以其真倾角表示,反之一律以视倾角表示,用真倾角注记。真假倾角换算表见附表20、21。 五、岩层面、构造面产状测量,在工程两壁岩层面和构造面上直接量取,要注意产状的代表性。平巷、斜井、每15M~30M量一产状,产状均用象限角表示如N25°E∠SE78°或∠78°SE。 用罗盘量取产状要注意周围的磁性影响,磁铁矿区地质界线走向用支距法控制在图上或用同一点磁性影响相同的原理,分别测导线和构造线方向求出两者夹角后上图。 六、断距的量取和表示方法:素描图均要求测量和表示断层落差如图1:

地质填图基本要求

地质填图基本要求 1.填图路线 本设计填图路线分为踏勘路线、填图路线(穿越和追索路线)和补充修正路线三种。具体方法和要求简单介绍如下: 1.1踏勘路线 踏勘路线一般是在本设计编制之前进行,是为了解矿权区主要地质、矿化、地理及已有资料的可信程度等,为本设计的编制提供依据而布置的地质路线。踏勘路线主要采用穿越法,穿越矿权区主要矿化层和矿权区主要地质单元。 1.2填图路线 已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穿越路线布置应根据矿权区的实际通行条件、已知矿化位置、地质复杂程度、已有研究程度、基岩出露连续程度等不同情况来进行。并考虑布置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两种。追索路线,是为弥补穿越路线的不足或已期解决地表矿化在走向上的变化及一些可疑地质问题而布设;在复杂褶皱区的矿权区、相变区尤为必要,通常是在补充修正阶段中使用。根据通行条件与劳动强度,追索路线可分为:(1)顺矿化层和标志性岩层的追索路线,简单的说,就是顺着矿层及地质界线追索。(2)短剖面追索路线,就是沿着露头和通行条件较好的地方,使用一系列短距离的穿越路线,穿越矿化及地质界面或地质体的路线。(3)蛇行追索路线,既顺着矿化、地质界

面或地质体按一定间距来回反复地穿越路线。 1.3补充修正路线 一般在矿区填图告一段落、一般性地质问题都已经解决。尚留下矿化、少数重要和疑而未决问题时专门布置的地质观测路线。这种路线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最省的工作量取得最大的效果出发,该穿越就穿越,该追索就追索。 2.填图地质点的布置 2.1地质点布置原则 一般以能有效发现和控制矿化及各种地质界线、地质要素为原则。通常布置在发现矿化的界线、矿区填图单位的分界、标志层、重要地质现象、重要的原生构造出露处、典型地质现象、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以及不正常的地质界线、岩体接触界线等的地方。 绝对要避免机械等距离布设地质点。 2.2地质点的分类和要求 (1)地质点分一般地质控制点和主要地质描述点。地质控制点,这是一般性的正常地质界线在观测路线上的点,其观测内容比较一般,相对来说描述可以从简,甚至只记述详细的岩石名称、产状与各种构造特征,而不必对岩石的矿物组分、结构、粒度等进行千篇一律式的记录。省出时间和精力加强发现和对主要地质描述点进行重点描述。(2)地质描述点,就是记述野外矿化和地质现象的精华,对发现的矿化、重要地质现象,如地质分界、填图单位分界、角度不整和、平行不整和、侵入接触界线,关键的示顶(底)构造等的出露处,典型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推荐-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精品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1 规范引用 GB/T 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D20XX- 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2 地质填图 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 准备工作 3.1 准备工作区地形图 工作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工作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如果收集不到与工作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1:50000的采用1:25000的地形图;1:10000的可以由1:50000的地形图放大校正后即可,1:2000的地形图需要实测)。 3.2 其它用品 还需要准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手持GPS、记录本、自检互检表、采样登记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碳素笔、红色中性笔、绿色中性笔、图夹、样袋、钢卷尺、白色胶布、记号笔、红布条、红色油

漆、毛笔等。 3.3 罗盘校正 野外工作前要统一罗盘精度,根据1:5万地形图给出的参数校正磁偏角,我国一般均为北偏西,刻度盘逆时针旋转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的夹角即可。罗盘水泡都能居中后固紧螺丝即可。罗盘每月检查校正一次,项目组填表登记备查(罗盘校验表见附表)。 3.4 GPS校正 野外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定位,使用前统一到国家三角高程控制点(至少三个)或采用国家三角点引入的控制点(至少三个)做统一精度校正,在同一点保持各组GPS读数的一致性。每个月应在控制点对GPS 进行校验1-2次,以保证定点精度,校验后应填表登记备查(GPS校验表见附表)。地质点标定的误差标在图上不大于1mm(不同比例尺有不同的误差标准,如1:1万误差小于10m;1:2千误差小于2m)。全部保留GPS 航点并存档备查。 3.5 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划分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6 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人组成。 4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地质路线布置

地质技术要求

第一章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1 地质剖面 Geological profile 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层(地质体)走向,显示在一定深度内的地质、构造情况的断面。 1.2 地质填图 Geological mapping 按矿区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1.3 大比例尺化探 Large-Scal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指矿区1∶10 000~1∶25 000土壤测量、岩石原生晕剖面测量及外围的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 1.4 探槽 Prospecting trench 为了揭露基岩而在地表施工的一种槽状工程,其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探槽主要用于观察地质现象和采取岩矿样品。 1.5 探井 Exploratory shaft 基岩埋藏较深,探槽无法达到地质目的或受地面条件影响,无法施工探槽时采用的一种占地面积较小的浅部地质工程。探井分为园井和浅井。园井直径为0.8~1.0m,深度不超过5m。浅井一般长1.2~1.7m,宽0.8~1.3m,深度不超过20m。 1.6 坑道 Gallery 为追索、圈定矿体,了解矿体埋藏条件和矿石质量,对相关地质体进行浅部或深部掘进的工程。坑道按坡度分为平硐、斜井和竖井;平硐按与矿层的走向关系,分为穿脉坑道和沿脉坑道。 1.7 钻孔 Drill hole measuring 为追索和圈定较深部矿体,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埋藏条件和矿石质量,用机械岩心钻探设备向深部钻进而获取岩矿心的探矿工程。钻孔直径数厘米至二十几厘米,孔深一般数十至数百米,个别达千余米。 1.8 工程测量 Engineering 用测量仪器对矿区的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探矿工程、重要的地质界线、物探与化探样点及剖面进行一定精度空间定位的操作。 1.9 原始地质编录 Initial geological logging 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1.10 地质现象 Geological phenomenon 由天然或人工露头、岩心(粉)及标本、样品等所反映的宏观和微观自然地质信息。 1.11 信息记录手段 a means of information recording 通常是指记录地质信息的方式。如文字、数字、素描、照片、音像、光(磁)盘等。第二章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2.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见表1。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第一章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资料 2、野外地质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基本掌握: 地质剖面布测、分层、记录描述、填表和手标本、样品采集方法,层厚度计算方法,层剖面图和柱状图绘制方法,编写地质剖面小结。 1、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要求 3、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岩性变化、出露宽度、地质体产状、断层、节理、褶曲要素、矿体、接触关系、蚀变类型等仔细观察,还应对剖面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地貌、古生物层位、矿化现象进行描述。 4、绘制实测剖面图 5、绘制柱状图 6、编写剖面小结 ①剖面测制日期、参加人员分工 ②实测现象、目的、比例尺、剖面长度、各种样品采集数量 ③剖面自然露头情况、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④简述岩石地层单位或岩石单元及构造地质特征,如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 相、厚度(宽度)、蚀变类型、断裂、褶皱、沉积韵律等特征。 ⑤所测地质体的时代顺序、接触关系。 ⑥剖面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7、确定填图单元 明确各地质填图单元的地质意义及特征,作为填图的基本单元及填图依据。 第二章野外地质填图 本阶段主要任务: 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 填制1:10000的地质图 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1、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穿越路线斗争以“U”字型为主布置,对主要地质体、接触带、矿化蚀变琏、标志层等,适当布置,沿走向追踪路线。 2、观察点的密度和布置 复杂区:线距点距:100m ①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有利地段线距、点距应适当加密 ②岩性单一、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应定岩性控制点 3、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布置于地层分界线,不同岩石的接触界线、标志层、侵入岩的边界及接触带。不整

12000地质填图规范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 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c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填图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d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景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预测指出方向。 4、地质填图人员的工作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地质填图任务,要求地质填图人员努力做好下列工作: (1)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 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贯彻于整个地质工作的始终,而在地质填图工作中尤为重要。由于地质填图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面,因此为收集资料和综合研究提供更好的场所。资料收集力求丰富、真实。综合研究要随着地质填图的进展逐日进行,随时总结,不得事后算总账。 综合研究应贯彻“双百”方针。学术上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各种设想。但在工作安排上要统一,不能各行其是。(2)地质填图要善于抓住整个地区或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特征,主要成矿规律及综合找矿标志,并深入研究,在图上突出表达。每个地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研究方法及表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在地质填图工作中,要根据需要配合一定的物探、化探、重砂工作及必要的轻型揭露工程。尤其是在大面积掩盖区及成矿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适合的条件下,更需要有其他手段配合,以提高地质填图的精度。 (4)在地质填图中,对地质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不仅要在地质填图过程中,随时总结,逐步提高认识。还要根据各项勘查工程及物探、化探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研究、补充、修正。精度较高的地质图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5)地质填图人员不仅要研究宏观现象,还要研究微观现象,对于重要的和系统的标本,应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岩矿人员也要创造条件了解宏观现象,参与“实测剖面”。 (6)地质人员要钻研业务,熟悉一定的基础地质知识及本地区、本矿种的地质知识。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 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 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 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 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 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 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 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 (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详细描述矿产 f、新的见解

(3)存在的问题 (二)、工作质量 1、记录 (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 (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 (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 (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 (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 (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 (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 (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 3、实地控制程度 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 4、采样 (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 (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 (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 5、室内资料整理 (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 (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 (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 二、地质填图 (一)、工作方法 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 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 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 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

野外地质工作

地质培训学习 学习内容: 一、地质填图、地质剖面测制,探槽、浅井、坑道、钻孔的编录绘制要求 二、各种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其目的 三、地质规范和资源/储量

一、地质填图 (一)地质剖面的测制 剖面测制前,先要对工区进行踏勘,选择工区地层出露较好,地层出露较完整的地方测制剖面。根据工区地层、构造的复杂程度,一般测制两三条地质剖面。 1、剖面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 在工区填图之前,要实测地质剖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划分填图单元。 3、剖面方向的确定 剖面方向要求大到垂直于地层、构造带、矿体或矿化体走向方向,其夹角不得小于70°。 4、分层要求 按剖面比例尺,大于1MM厚度的层位都要分开,对于小1MM的矿体、标志层也要分层,放大表示。 5、编录格式

剖面名称: 剖面起点坐标: 剖面方位:总体方位参加人员: 前测手: 后测手: 分层: 记录人: 测制日期:

0-1导方位:坡度:斜距: 0-××米,岩性: 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蚀变矿化特征,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节理裂隙的产状。层与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地层产状 样品编号取样位置 6、剖面小结 剖面测制的起止日期,剖面长度,参加人员,剖面基岩出露情况,分层情况,取样情况,主要出露地层岩性特征。 剖面上各层岩性特征,出露厚度。 构造特征 矿化蚀变特征。 7、剖面厚度计算 8、剖面图绘制 剖面方向0-180°,从左往右画,180-360°是从右往左画。 (二)地质填图 1、填图底图要求 详查、勘探底图必须是测量人员实测的地形图。 预查、普查可以是以5万或10万的地形图放大到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

(完整版)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四章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一节技术路线 在充分收集、综合研究已有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3S”和现场分析技术为支撑,以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特征为重点来开展此次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4—1。 1.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广泛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配备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全球定位系统,采用数字化填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活动论为基础,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依据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录,综合分析投标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揭示本区构造形成、演化及成矿规律。 3.以现代沉积学理论、现代火山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投标区内古生代地层的火山—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组合,层状序列的分布及其纵横向的变化,为查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岛弧的构造环境控制因素、火山作用、大地构造等提供基础资料。重点研究火山作用与金、银、铜、汞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 4.运用“造山带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序列分析方法”,即利用侵入岩与地球动力学相关联的途径,以造山带阶段及造山作用过程为主线,综合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发生、上升、侵位及岩体剥露过程的动力学制约因素,制定造山带演化各阶段侵入岩岩石构造等级体系,探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恢复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重点加强区内中酸性侵入体的含矿性研究。 5.运用构造解析法查明投标区内的各类构造及其要素、构造序次、组合及构造演化特征,确定区域构造格架。重点查明区内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及分支断裂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以及与成矿的关系。

1万地质填图要求

1:1万地质填图要求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矿产(应详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