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爱是岁月的书签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

②“孤身在外,遇到选择,不要从利益出发,要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出发!”

③那是母亲的笔迹。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很少回去,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再带着一本书。可是,母亲依然记得她夹书签的习惯,依然记得在书签上给她留下温暖的只言片语。

④她从小就喜欢看书。那时常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看到哪一页,便夹在那儿。而母亲第一次在书签上写字,却是小学四年级时。那时她正看一本《安徒生童话》,那一天正好看到《海的女儿》,回来继续看时,就见到书签上母亲写了一句:“如果你是那条美人鱼,你会怎么做?”那个晚上,她想了这个问题许久,她都为自己的想象力而惊讶。

⑤可是,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答案,母亲也没有问她。后来,母亲就常在书签上给她留字,或是提出问题,或是提醒学习,而她,有时也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母亲都会及时作答。这成了母女间的默契,平时说话从不说起这些事,而她也常常更换书签。

⑥读初中时,她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心中对那些童话般的爱情极为向往,【A】少女的心事也因此绮丽多姿,那么多的悄喜轻愁美丽而又无奈。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有些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年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念。那个晚上,写完作业,她打开那本《我是一片云》,看到书签上有字迹:“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自从读初中以来,她极少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扰了,而母亲依然能看出她的心事,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她小小的温暖与帮助。

⑦然后的时光就匆忙起来,学习和繁忙,使得整个高中三年,她看书没有以往一年多。常常一本书没看完,便被扔在那里,渐渐遗忘。可是每当想起,重新翻看,依然能看到母亲的话,虽然隔了许久,却是温暖依旧。

⑧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她带了许多书回家。而没看几本,便被偶然发现的一件事扰得心思难静。有时想让心沉入书中的情节以忘忧,却是逐字看去,头脑中没有一丝痕迹。《百年孤独》只看了一小半,虽然每天都拿起,可书签依然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她在书签上写下了无数个“孤独”,那一天终于看到母亲的回话:“我们一直在!”

⑨她又换了一枚书签,写下:“一切都是真的?”隔了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拿起书时,看到母亲的话:“是真的!可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久久地凝望着那些字,心里便渐渐释然,是的,一切都在,一直。开学离开时,她拥抱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举动。而父母的眼中,也闪烁着晶莹。

⑩然后是恋爱又失恋,沉默的日子里,以书遣怀,自制的书签依然,故乡却千里,再也没有那些字句慰藉无助的心灵。有一次,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便把一把书连同夹着的书签一同寄回。过了些天,果然收到母亲寄回的书,书签上熟悉的字让她有要流泪的冲动:“记住曾经的美好,走向未知的美好。”

?就在这样琐碎的成长中,她渐渐地成熟,也学会了独自去面对。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依然离母亲遥远,看书的时候便越来越少了,【B】而那些温暖的书签,也是慢慢沉

入时光的湖。只在偶尔的旧梦中重来,一枕的旧日美好时光。这次回家,也是为了散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而为了聊解途中寂寞,便带上本书,拿起书,就像从前般,随手做了个书签。

?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1)通读全文,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将母女二人围绕书签所发生的相关情节补充完整。A________→初中时向往爱情,母亲书签留言,给女儿引导、帮助→高中三年,母亲依然书签留言鼓励女儿→B________

(2)本文语言朴实真挚又意味隽永,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文章【A】【B】两处的划线词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A】处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分析,【B】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3)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4)文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两点即可)

【答案】(1)小学时候读书,母亲在书签上写下问题,激发女儿丰富的想象力;大学期间,母亲书签上留言排遣女儿内心的孤独,鼓励她牢记生活的美好

(2)我选A;运用暗喻(或比喻),把少女的心事比作绮丽多姿的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因对爱情的憧憬而复杂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绪。我选B;“沉入”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当这些书签完成它的使命,渐渐被我遗忘的情景。

(3)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4)①母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理解谅解孩子的人,从文中一次次的书签留言可以看出。②母亲是一个懂得把握教育契机、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人,如当我上初中开始向往爱情时,母亲通过书签留言让我明白“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的道理。③母亲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文末“我并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可以看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2)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A 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B项“沉入”表明“我”遗忘了书签。

(3)此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掌握情况。倒叙指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

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4)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从母亲的留言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理解和爱;从“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可知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故答案为:(1)A、小学时候读书,母亲在书签上写下问题,激发女儿丰富的想象力

B、大学期间,母亲书签上留言排遣女儿内心的孤独,鼓励她牢记生活的美好

(2)我选A;运用暗喻(或比喻),把少女的心事比作绮丽多姿的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因对爱情的憧憬而复杂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绪。我选B;“沉入”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当这些书签完成它的使命,渐渐被我遗忘的情景。

(3)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4)①母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理解谅解孩子的人,从文中一次次的书签留言可以看出。②母亲是一个懂得把握教育契机、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人,如当我上初中开始向往爱情时,母亲通过书签留言让我明白“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的道理。③母亲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文末“我并不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可以看出。

【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不逾矩的自由

①一个周末,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看一个流行音乐的节目。舞台上,一位歌手正在用爵士乐的风格演绎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一个朋友幽幽地插了一句:”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凭什么啊?”我们相视大笑,之后却都因为这个问题而沉默。是啊,所有翻唱老歌的歌手,都不会与原唱一模一样,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区别,有的甚至与原版大相径庭,怎么他们就算创新,我们就是跑调呢?

②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书画大家可以不拘成法,信手挥毫,一幅幅都是妙趣天成;棋艺高手可以不循棋谱,排兵布阵,一着着都是攻守兼备;文学宗师可以突发奇想,自出机杆,一篇篇也都是笔底生花……看来,打破常规是高手的一种特权,也是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一个显著标志。

③同样是打破常规,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同,是高手与常人的最大差别。歌手翻唱作品不按原谱,那是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训练,对音乐的规律有了深刻认识,超越了单纯

模仿的层次,他们看似“从心所欲”的各种发挥,都是建立在对音乐创作规律、和谐美感的严格遵循之上的,与寻常人找不着调的“发挥”岂能同日而语。

④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从心所欲”不难,但如果缺少对自身言谈举止的反复检点与不断修正,那换来的只能是一句“没教养”的评价。“从心所欲”的同时还能“不逾矩”,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至圣先师“十有五而志于学”,用了五十多年才达到这个境界。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一定无法达到。

⑤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不必艳羡那些高手们“从心所欲”的率性和潇洒。从现在做起,从“循规蹈矩”做起,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反复实践与揣摩,总有一天,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心所欲”,挥洒自如。

(1)理解文中划线短语所指代的内容。

①第②段中划线的“这样的问题”是指怎样的问题?(请自己合理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②第⑤段中划线的“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道理?(请自己合理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种论证方法)

①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________

②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

(3)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4)阅读本文后再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得出的结论。

2018年11月26日,我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经发出,招致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声明称:“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注:脱靶效应是指未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问题。……”

【答案】(1)①同样是不合常规,为什么有的是创新,有的是犯错?②只有凭借水滴石穿的毅力和艰苦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我)七十岁后才能做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不逾越规矩。

(4)冒险、无视底线的随心所欲,不是创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指示代词的理解,考生要联系文段的内容进行回答。①根据第一段“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概括即可。②根据第四段“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决计无法达到”,概括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①“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属于举例论证。②引用孔子的话属于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本题重点词语的理解:逾:越出,跨越。(4)开放性试题,能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结论即可。科学研究需要底线,作为科

学家心中要有道德底线。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故答案为:⑴①同样是不合常规,为什么有的是创新,有的是犯错?②只有凭借水滴石穿的毅力和艰苦漫长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⑶(我)七十岁后才能做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不逾越规矩。

⑷冒险、无视底线的随心所欲,不是创新。

【点评】⑴考生要理解指示代词的意思,要联系文本内容找到所指的内容,并且要注意题干要求进行回答。

⑵考生要注意平时论证方法的积累,注意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和作用的理解。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语的翻译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文言知识的积累,理解时可以意译,但要注意语意要准确。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选准切入点从正能量方面进行阐述。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守本开新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