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麻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麻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麻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麻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189.93亿元。目前,已经形成粮油加工和港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和造纸、化工、电子、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优势企业,如以统一嘉吉、华南油脂、中谷油脂、中盛粮油等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以玖龙纸业、中成化工、奇声电子、德永佳纺织为龙头的优势企业等,正在形成以南玻、蓝星为主的玻璃建材企业群。

3、稳步推进镇、村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镇、村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镇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和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加快农村各项体制改革。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和“村改居”工作。至2005年基本完成了全镇14个村(社区)的股份合作制改革,顺利完成了麻二的“村改居”试点工作,以改革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以第三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审计制度、公示制度和考核制度,以点带面推进了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乘着“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的东风,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基本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

4、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平稳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施“全民安居”等十大工程。配合市“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创业东莞”、“平安东莞”四项工程,推动全镇各项事业平稳发展。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落实解决贫困村组“一保五难”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低保和五保对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100%。2000年、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64‰和8.04‰,计划生育率89.24%和92.48%,均控制在预定目标内。“平安东莞”工程使我镇治安有明显好转。“科技东莞”和“创业东莞”工程加大了我镇人才培养和镇村政权建设。建成一批镇、村公园和文化广场,开展龙舟赛和粤剧等有本地特色文化活动,三个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环境

1、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

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看,未来几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仍将保持温和增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主导权的制高点。中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仍有较长时期的发展潜力,但同时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明显,高速发展的势头将有所减缓。广东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民间投资启动等由国内外市场主导的扩张因素显著增强,重化工业发展明显加快,珠三角仍将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将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未来5年,预计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较好,经济平稳增长是主要方面。广东经济仍然将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GDP预计年均增长超过10%。

2、国内宏观政策环境

从国内宏观政策环境看,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从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和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带来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调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五个统筹”、深化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等将成为今后若干年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重点。显而易见,在今后若干年内,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必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3、周边产业发展环境

广州、东莞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广州产业发展方向是以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广州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与我镇毗邻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城等,是广州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区域。东莞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提升以信息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企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我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度相关的食品加工业、纸品包装业等,市场需求较旺,未来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与我镇产业相关的港口物流业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SWOT分析

我镇未来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1、港口依托优势:大型港口条件优越,适宜大工业、大物流的发展。广州新沙港和东莞虎门港都是国家一类口岸。新沙港是规划中的广州四大物流基地之一,是广州港(集团)最大的装卸码头,已建有5至10万吨级泊位10个,2005年吞吐量达到4600万吨。新沙港主要经营货物为煤炭和粮食。随着日资三大汽车落户广州,汽车进出口已成为新沙港增长较快的货物。根据东莞市虎门港开发区功能规划,麻涌港区的定位是粮油仓储加工、临港工业区及生态景观区,将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仓储、临港工业等产业。

2、区位优势:我镇位于穗、莞、深、港全球最大制造产业带和珠三角铁路、高速公路和穗、深、港几大国际机场的中心点,是扼守珠三角的中枢之地。与广州开发区仅一桥相通,是承接广州“南拓东进”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前沿。“十一五”时期,将有西部干道、广深第二高速公路、珠三角城际轻轨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对外交通的进一步改善,使区位优势更突出。

3、产业优势:形成了粮油加工、港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和造纸、化工、纺织、电子、建材等若干支柱产业,拥有玖龙纸业、中成化工、奇声电子、统一嘉吉、华南油脂等一批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群。一批工业、物流的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4、土地优势:全镇规划建设用地38平方公里,尚有18平方公里未开发利用,其中可连片开发土地约8平方公里,适应大规模工业园区的开发和跨国公司的大项目进入。镇东南部地区有万亩香蕉种植面积,适宜开发大型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项目。

5、后发优势:我镇是先发地区的后发点,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可以避免发达地区走过的城镇和产业缺少规划、布局失当的问题,具备明显后发优势。如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选择得当,可扬长避短,后来居上。

1、财力不足。与东莞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还欠发达,财政能力较薄弱,镇级财政收入2亿多元,政府运转加上教育等公共支出,所剩无几,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的资金严重缺乏。镇村两级的债务比较沉重,债务总额己超过了2亿元。

2、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足。镇内道路系统不完整,城镇主要交通依赖对外公路,缺乏次干道与支路系统,功能混杂;道路不足,在旧城内问题尤为突出。公交站场、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很不完善。

3、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业效益低、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转移困难、新农村建设任务重。农业以香蕉种植为主,近2万农村劳动力,产值只有8000多万元,由于市场、水污染等原因,农业效益低下,农业产值逐年下降。农村人口占全镇人口90%以上,其中富余劳动力4000多人,年龄偏大,缺乏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比较困难。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4、人力资源缺乏。人力资源、尤其是创业型、创新型人才资源缺乏。多年来优秀人才和年轻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外源型经济的发展也使本地的创业型、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企业队伍难以成长壮大。长期的农业经济和环境的相对封闭,使相当部分的干部和群众小农意识较重、视野比较狭窄,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滞后于时代,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农村工作的复杂局面。

5、镇中心区聚集功能差,服务业发展滞后。镇中心区人口、商业等凝聚力不强,没有形成明显的商业服务中心,与省中心镇地位有较大差距。商业服务设施数量不多,质量等级不高,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我镇未来发展的三大机遇:

1、国内外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当前正面临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广州、东莞产业升级的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将向外转移。对我镇来讲,机遇主要来自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规模效益的产业,也不排除有一些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从广东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粮油食品工业来看,虽然仍然保持增长,但产业规模分散、科技含量低的缺点日益明显,这恰好成为我镇发展这一产业的良机。

2、市委、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加大。在东莞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开发西部和建设沿海经济产业带是市的重大战略之一。市委、市政府将我镇定为发展东莞西部沿海经济的战略重地,成为带动西部沿海水乡地区发展的龙头。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将加快改善水乡地区的道路及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落实农村扶贫政策,这将促进我镇加快发展的步伐。

3、政策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日益有利。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日益宽松,国家、省、市近年来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东莞市已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之一,陆续还会有政策及配套措施出台。我镇近年民营经济发展较快,预计在宽松政策和发展环境的支持下,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保持。

1、周边地区都在加快发展,抢占发展的先机。我镇周围的几个水乡镇,较早地进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我镇如果找不到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好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自身后发优势不能尽快发挥出来,不仅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难以提升,我镇中心镇的地位也难以建立起来。

2、环境容量已近极限。虽然我镇发展工业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但是由于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导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容量已近极限。市级环保工业园确定在我镇建设,未来引进工业项目增多,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十一五”时期,广东将加大对珠江的治理,一旦对大气和水体环境容量指标加以限制,将对我镇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土地开发受到较大制约。国家、省市对土地开发政策日益严格和规范,虽然我镇可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但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目前规划中至2010年的用地指标已经用完。而要保持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时期,每年仅工业用地就至少需要2平方公里,用地指标成为土地开发的最大制约。

二、“十一五”发展定位、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一大发展定位

我镇在“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港工业城镇,这一主要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现代化港口工业新城、东莞西部区域中心镇和华南地区粮油食品仓储、加工基地。

1、现代化港口工业新城镇

以大港口为依托、以大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新兴城镇。工业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工业强镇”是我镇“十一五”时期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2、东莞西部区域中心镇

东莞西部水乡地区省级中心镇,在东莞市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未来起到对周边地区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3、华南地区粮油食品仓储、加工基地

具备国内大型粮油仓储和加工基地规模,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向食品及包装产业方向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粮油食品仓储、加工基地。

(二)两大发展进程

我镇在“十一五”时期的两大发展进程或者两大重点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业化的重点是建立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寻找新兴主导产业和增长点,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城镇化的重点是强化城镇聚集效应,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我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带动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跨上新台阶。

(三)五大发展战略

1、工业强镇战略

工业是我镇的优势所在,发展的龙头,也是我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紧紧抓住工业龙

头,抓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通过规模工业园和产业集群的方式,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中心区带动战略

要加快镇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商务、居住等服务职能,强化其人口、产业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完善与港口工业区和各村的交通、道路等联系,以带动全镇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工业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人才科教兴镇战略

优先发展人才、科技和教育事业。以人才和科教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建学习型社会、知识型社会,创建教育强镇。

5、和谐平安发展战略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村、农业人口的转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抓好社会治安和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造和谐平安社会环境。

(四)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创五争先”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港口依托、区位、产业和土地优势,牢牢把握一大发展目标,即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港工业城镇;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工业强镇、中心区带动、可持续发展、人才科教兴镇、和谐平安发展五大战略。追先创优,发挥西部水乡排头兵作用,为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镇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超过15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7.5万元,宽裕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基本形成经济活跃、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社会发展环境,人民群众初步实现富裕安康。

1、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镇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到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115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东莞前10位,经济实力力争进入全市前20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7亿元,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90亿元。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3:72.3:26.4,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

2、完成工业强镇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28%;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两番,超过9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5%。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进入全市前15名。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0%,形成以粮油食品仓储和加工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完成工业强镇发展目标。

3、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镇形成现代化港口工业新城基本格局,中心镇地位大幅提升,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明显带动效应。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拥有较好的投资环境、便利的交通系统和良好的居住条件,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镇城市化水平达到80%,村改居达10个村。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镇基本形成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连结穗、莞和珠三角现代工业品物流枢纽;建成以宽带光纤传输为重点,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功能高效运行的现代化通讯网络;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供电、供水可靠性高,适应全区生活生产需求。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达标创优,保持较高水平。到2010年,全镇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家标准。麻涌河、倒运海、狮子洋水质功能区水质达到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355天/年;2010年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大于9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2010年镇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6、实现教育强镇目标,人才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6%以上,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建成一批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园区。人才开发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7、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镇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建成一批文化、体育、医疗和休闲设施,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到2010年,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的服务体系,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

8、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就业服务培训体系基本完善,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有较大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户籍人口控制在7.25万人以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三大产业发展

1、工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要充分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工业强镇战略,按照“依托大港口,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思路,突出特色,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1)深化和延长产业链,规划建设大规模产业园,做大做强粮油食品加工主导产业“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工业,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一直都是整个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生

产大省和出口大省,某些行业和产品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优势明显,食品工业已成为广东省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我镇依托港口资源及中央储备粮库的原料供应和仓储优势,已经在临港地区聚集了统一嘉吉、中谷油脂、华农蛋白、华南油脂、中盛粮油、盈丰油粕等一批以大运输量为基本特征、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和技术先进、现代化水平高的粮油食品加工类企业,食品行业的集聚效应正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镇应在粮油食品工业现有发展基础上,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省和市储备粮库建成后进一步扩大的仓储及原料供应优势,以及地处珠三角这一大市场核心区的地缘优势,继续提高粮油食品工业的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规划建设较大规模,集产、学、研、贸一体化的食品和包装科技产业园,产业园规划选址在港口工业区,面积5平方公里,园区一期投入4000万元人民币。可由镇政府投资开发建设,也可由镇政府与本地企业合资开发或者引入外资进行开发。

要着重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来拓展和延伸粮油食品工业的产业链条。从深度来看,要围绕粮油加工向营养、卫生、安全、方便、美味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和新进入企业介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加快从食品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如适应油脂制备业产品的开发重点已由油脂转向蛋白和类脂物及其重要的衍生物转变的特点,积极发展烹调油、煎炸油、人造奶油、起酥油、沙拉油、营养调和油和风味油等油脂产品,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蛋白粉等蛋白产品,混合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芥酸、花生四烯酸、棕榈酸、硬脂酸等脂肪酸产品,以及大豆磷脂、天然VE、甾醇、谷维素等其他产品。从广度来看,不仅要拓宽粮油食品加工产品的种类和范围,丰富产品种类,适时引进一批下游企业以及其他快速消费食品产业,如方便面、饼干、酸奶等,还要向与其密切相关的食品包装、食品机械等相关产业,以及研发、仓储、物流配送和产品交易展示等上下游环节延伸,完善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努力把食品和包装科技产业园建设成华南现代化粮油食品加工仓储加工交易基地的核心产业龙头,由此形成具有我镇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规模工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工业发展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要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引导同类或相关产业在同一工业园区的集聚。以规模化、专业化、配套设施完善为标准,按照适度超前和突出特色的要求,加大对园区规划建设力度,增强园区的规模效益和产业集群效应。“十一五”期间,我镇应重点建设好新沙港后方以粮油食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和包装科技产业园、镇域北部以电子纺织为主的民营创业园,以及因市产业布局调整而转移来的以纺织制衣、五金电子为主的环保工业园等三个规模工业园区。要提高产业的行业集聚度,形成一批规模产业。除了重点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外,还要大力支持造纸、纺织、化工、电子、建材等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配套行业和上下游产业发展,依托优势大企业延长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加速产业聚集。要提高行业的企业集聚度,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在规模企业的培育上,要选准一批活力强、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型企业,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其做大做强。要积极引导企业依托市场,增加有效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实力。鼓励和支持玖龙纸业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增资扩产,加快南玻、赛格柏狮等大型高科技项目的建设,促进其早日建成投产。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出一批

效益好、创利税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名牌产品的培育上,要发挥“奇声”电子等现有品牌产品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增强企业创名牌、出精品的意识。引导、协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活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含量工业的转变步伐。

(3)抓好选择性招商引资,全面提高引进项目质量

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为目的,更新招商引资观念,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和目的性,提高引进项目质量。要从引进传统工业项目为主向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污染少的项目为主转变。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链网招商”、“园区招商”。要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构建完善的本地优势产业链网,形成各主要产业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密切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属于镇重点发展的粮油食品、港口物流等产业项目,在土地使用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优惠和政策倾斜。要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服务水平,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引进项目进行“贴身”跟踪服务。镇政府有关部门应协助企业解决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软基沉降处理的技术问题,以降低工业企业前期建设成本,缩短企业的投产时间。

2、服务业发展

我镇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并服务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规律,依托港口、区位及交通优势,推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展新兴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城镇在区域中的服务功能和影响力,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1)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东莞市虎门港规划和沿海产业带规划均将我镇岸线作为未来港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沙港是规划中的广州未来四大物流中心之一,是国家一类口岸,这些均意味着我镇港区作为珠江口港口群之一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港口、疏港铁路、广深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沿海高速公路,为我镇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镇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引进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和特色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新沙物流园,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珠江东岸中部重要的海陆联运基地。充分发挥永得利、易通、恒大等物流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重点企业,积极发展与粮油食品加工、玻璃建材、造纸等行业相配套的物流配送服务,逐步开拓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形成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以粮油食品交易中心,发展以粮油食品及相关产品为主,集仓储、装卸包装、运输、配送、展示、网络交易、网络信息、国际贸易、公共保税、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使我镇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和交易中心。

(2)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商贸、地产等其他服务业

对外服务规模和本地服务规模决定了一个城镇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模。我镇地处广州市区和东莞市区之间,在发展服务业方面,与后两者之间在相当程度上属于竞争关系。虽然在房地产行业,我镇价格优势明显,但由于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劣势,使得一方面部分需求层次较低的业主到我镇来置业,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对地产需求层次较高的本

地居民到莞城、广州等地置业。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镇今后服务业(除港口物流、旅游观光等以外)的发展将以满足本地服务需求为主。同时,与东莞市其他镇相比,我镇的工业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即起步较晚,引进的工业企业规模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多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外来工相对较少。而且这一特点在今后还有进一步强化的可能,因此全镇未来总人口(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和)规模不会太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也不会太大。

基于以上认识,“十一五”期间,我镇服务业的发展应立足本地需求,服务于全镇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极稳妥地发展商贸业、酒店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等新兴现代服务业。要加大规划引导力度,改变城镇建设分散化的格局,强化镇中心区的聚集效应,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结合实施“商贸东莞”工程,抓好商贸业的规划、引导、扶持和培育工作。一是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扶持中小型商业点的发展,防止出现商业网点无序布局,促进全镇商业布局合理化,努力形成层次分明、区域分工明确、局部特色突出的整体商业格局。二是加快商业发展载体建设,在引导社会资金振兴地区传统商业路、商业街的同时,广泛宣传发动,促进新中心区商贸繁荣,着力打造商贸新增长点。三是规范商业秩序,加大市场整顿和规范化力度,打击非法商业行为,提倡诚信兴商,努力营造良好的商贸发展环境。四是积极打造地区商业特色文化,强化经营城市的意识,全面促进商贸与文化、旅游、城市等多方面的联动,广泛吸引周边地区游客前来消费,着力培育地区商贸品牌。“十一五”期间,要做好海滨花园二、三期、新世纪豪园江畔湾、麻涌南峰时代广场商住区、方中海滨花园、黄金假日花园、万盈酒店和椰林山庄扩建等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并加快推进中豪时代广场等商贸项目的开业,增强商贸业的集聚效应。

(3)充分发挥岭南水乡特色,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观光农业

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蕉园和密布的水网是我镇最大的自然特色,它们在我镇结合形成的景观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要素。另外,周边的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大城市,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加。而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我镇与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渐便捷,为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旅游客源保证。因此,我镇只要能充分挖掘特色资源,重点开发蕉林风光、河网迷宫、花卉苗圃、基塘生态系统、龙舟文化、水乡风情等体现岭南水乡特色的观光农业、生态水乡旅游和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旅游业必将成为我镇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我镇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条件、如“香飘四季”、建筑大师莫伯治等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区位条件,突出蕉园、水网等自然特色和珠三角传统农耕文化主题,在漳澎村6000亩连片农田保护区内建设“万亩蕉林生态园”项目,大力发展具有南国海滨水乡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突出广袤的蕉林、纵横密布的河网特色,园区内部的交通基本以河网来联接,游客主要以水上游览方式。就地取材,开发以蚕桑、甘蔗、塘鱼、香蕉等为主要材料的各种特色美食,培养具有水乡特色的饮食文化,加快农耕博物馆和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努力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生产、加工、休闲等综台功能,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国家4A级景区。

3、农业与农村发展

我镇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因地制宜,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力度,推动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1)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农业发展思路

我镇的土壤酸性强,PH值在3.0—4.5之间,粘度大,易板结,土壤层比较薄,在30cm 左右,而且地下水位比较高,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有限,以往曾试种台湾西瓜、杨桃、青枣、蔬菜,但都因土壤和市场问题而失败告终。因此,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我镇必须选准项目发展“三高”农业。“十一五”期间,我镇仍应抓好传统的大面积香蕉种植优势,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利用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和景观资源,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拓展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创新思路,积极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增强农业的服务功能,用发展服务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以此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农村工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通过镇政府招商引资办大工业,带动村级发展中小型企业和建设配套的生活设施,适度发展商业,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村办工业的发展,应避免各村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镇政府可以在全镇范围内统一协调,专门规划一到两个“中小企业园”,由各村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同开发。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完整、规范、效力长久、目标长远的规章制度,规范农村集体经济行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巩固改革成果,利用体制上的优势,开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构,在村级会计、出纳委派制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组级会计、出纳委派制,招聘年轻化、知识化的管理人才加入农村集体管理队伍,实行会计电算化,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监督与审计制度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过监事会、财务大检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审计等方式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管。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使经济管理更加到位。

(3)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资金和政策向农业和农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业投入的增长。要集中财力抓好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固堤围31公里,新建或改建水闸15座。要切实抓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治,特别是要抓好香蕉黄叶病防治工作,动员农民轮种,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农业科技工作,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快改善村容村貌。规划建设部门要积极协助和指导各村立足长远做好各类规划设计,有序推进旧村改造和农民公寓建设,提高村级建设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农村面貌有明显改观。

(4)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赖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进。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实现农村人口向居民转变,减少农民的数量。因此,我镇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工业和城镇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居民转变。要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制度。要强化各村劳动服务站的职能,争取市再就业专项基金或补贴,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区和发达镇区就业。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的放矢,举办维修、餐饮、运输、美容美发、烹饪、保安等技能培训班、学习班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融入城镇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村改居”工程,积极稳妥地对条件成熟的村进行“村改居”,力争2010年实现全镇“村改居”10个村以上。继续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争取在2007年前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4、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到“十一五”期末,我镇将形成以下产业空间布局:农业主要分布在镇域中东部,中心区与沿海高速公路之间,以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万亩蕉林生态园”,将是未来全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城镇的生态屏障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工业主要分布在镇域西南部以粮油食品加工、造纸为主的临港工业组团(包括大盛村南部工业区),镇域北部以建材(南玻)、纺织(德永佳)、电子(奇声、赛格柏狮)为主的民营工业组团,以及镇中心区西部以化工(中成化工)、五金和纺织为主的环保工业园。服务业除了前面提到的集中在生态农业园的旅游业外,物流业主要分布在以新沙物流园和恒大钢铁物流园为代表的临港地区,商贸、酒店、金融、地产等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镇中心区(旧镇区、东太、大步),沿广麻公路和麻涌大道形成商业服务轴,在旧城区古梅路附近分布主要商业街,成为镇域商业中心;在中心区以外的新沙、大盛及其他村级组团分布组团级商贸服务业。

(二)城镇化与镇村发展

1、指导思想

在“十一五”时期,我镇城镇化与镇村发展要遵循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结合工业化的推进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超前规划、统筹布局、注重特色、协调推进”的总体思路,高起点建设适宜居住与创业的人文生态城镇。引导经济要素的合理集聚,强化中心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镇村体系。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化同步推进,以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战略转移,促进城乡联动,实现镇村一体化发展。坚持适度超前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着力培育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整体素质和建设质量。完善城镇管理体系,强化城镇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城镇化软硬环境,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培育城镇特色,提高城镇文化品位,促进我镇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发展重点

(1)引导要素合理集聚,强化中心区集聚功能

“十一五”期间,我镇要重点考虑中心区职能强化的问题,中心区的建设应以现有中心区为基础,通过引导要素的合理集聚,不断完善和强化其中心职能。我镇河东岸以镇政府和文化广场为基础,适当引导行政、商务、文化、娱乐等职能的集聚,形成镇一级的行政、商务和文化中心。我镇河西岸以现有商业街和金融设施为基础,沿中心大道、古梅路两侧和沿我镇河西岸,集中建设规模适当的综合商业服务设施,强化镇级商业金融中心的建设。根据我镇“总规”和“片区协调规划”,随着西部快速干线、城际轻轨、东海大道等主要交通动脉的规划建设,镇中心区将出现南移的发展趋势,并规划在麻涌大道与东海大道交汇处附近建设综合性的新城中心。但在“十一五”期间,在现状中心区尚未达到一定集聚水平的情况下,除非有大型地产项目进入特殊情况,暂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新中心区的开发,应对其规划用地进行严格控制,条件成熟时(“十二五”)再逐步开发。

(2)构建开放融合的镇村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将保持持续迅猛发展的势头,工业化与城镇化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自身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潜力,“十一五”期间,我镇城镇化与镇村建设应采取“外联、内优”的发展战略:对外积极处理与广州、莞城,以及周边城镇的关系,实现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对内优化经济与镇村空间发展格局,实现镇域的协调发展。

我镇地处珠三角经济区、穗-深-港发展走廊,在周边区域中广州、莞城是与其发展最为密切相关的两大经济体,因此应充分予以考虑和加以利用。我镇近年的经济发展与广州关系日益密切,通过广州的“南拓东进”将形成对我镇在北部和西部的围合态势,更加密切了我镇与广州市的关系,为我镇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我镇一桥之隔的广州开发区对我镇的影响更为直接,我镇可凭借资源优势作为支点,寻找广州产业链下游的发展空间,建立纵向的发展互动。莞城是东莞市域的经济和服务中心,我镇作为西北片区水乡组团的服务中心,是市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应考虑与莞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在依托莞城的同时,强化和提升自身的功能。同时,我镇作为东莞西北部的中心镇,承担着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使命,我镇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因素,强化经济和服务要素的合理集聚,把周边地区的产业或城镇功能在本镇区进行新的延续与整合,形成功能互补、空间互动、产业链互通的发展格局,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目的。

针对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均衡,各村之间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现状,我镇应通过规划加以适当引导,构建合理的镇村空间发展体系,把村级经济引至高效集约的良性轨道上来,以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镇应根据镇域现有发展基础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托广麻公路-中心大道、麻涌大道两条发展主轴,东海大道、新沙路两条发展次轴,加强中心片区、新沙港片区、北部片区和大华南片区等四个发展片区的建设。中心片区为全镇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继续完善城镇中心职能,提升中心镇的辐射功能和服务水平,将其建设成为东莞市西部出入口门户形象地区。新沙港片区以新沙港区、虎门港麻涌新沙南作业区、淡水河口作业区为依托,结合漳澎村的社

区化建设,建设集港口、临港工业、食品工业、物流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于一体的港口综合片区。北部片区是我镇主要工业组团之一,结合城镇发展的变化趋势,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转型,将其建设成为镇域东北部一个综合片区。大华南片区由于广州地区东进战略的影响,依托广州开发区进行配套产业发展的地区,将其建设成为我镇的一个外围的村镇综合片区,我镇西北部主要出入口门户形象地区。

(3)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目前,我镇正处于一个由后发镇区向现代化城镇转型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及质量较低,具体表现为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景观农村化、城镇人口就业农村化等方面。“十五”期末,我镇工业所占经济比重为78.56%,而相应时期的城镇化水平按户籍人口大约为10%,按常住人口大约为47%,远低于东莞市的平均水平。城镇建成区主要为农业人口,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城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环境质量较差。“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镇建设提供了动力和创造了条件。因此,我镇应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加大城镇建设和城镇管理的力度,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2004年,东莞提出了“三五十”战略目标:即三年时间完成农村股份制改革;用五年时间完成“村改居”,把农村的管理模式逐步改革成为城市的管理模式;用十年时间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改变农村的生活形态。我镇尽管在东莞属于欠发展镇区,但“十一五”期间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其“村改居”的推进提供了条件,我镇应根据各村的实际,对条件成熟的村依次实行“村改居”。“村改居”后,停止宅基地的审批,禁止建设单家独户的居民住宅,改为由社区居委会按照城镇居住小区的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居民住宅小区,并由此提高社区居委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同时可根据城镇化发展建设的需要,按有关规定程序逐步收回农民原有的宅基地,重新进行规划、开发,改变目前农民住房建设的混乱局面,提高城镇建设品位。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我镇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重新认识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城镇公共资产,区别对待城镇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与排他性部分,把能够推向市场的排他性项目尽量推向市场,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在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中引导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城镇品位。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从具体管理项目建设的事务中脱离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城镇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城镇服务。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和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强化城镇管理职能,形成城镇管理与城镇规划、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机制。建立健全市民参与城镇管理的机制,城镇管理重大决策、重要法规政策的制定,逐步引进公众听证制度,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城镇管理的参与程度。

(4)结合旧村改造,逐步推进农民公寓建设

我镇城镇建设水平较低,存在城镇景观农村化的现象,即使位于中心区的麻一、麻二、麻三、麻四等村的居住用地,目前基本也以村民自建房为主,建筑新旧混杂,居住环境较差。对旧城、旧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彻底的整治对于提高城镇品位,改善投资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我镇中心镇城镇地位的塑造和作为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发展,使得旧村改造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加大旧村改造工作的力度,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逐步塑造与中心镇地位相吻合的城镇面貌。

农村住宅基本可分为旧村、后期规划建设的农村住宅、新近建设的农民公寓等三类,不同类型的农村住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对其进行改造、完善和引导。旧村往往住宅密度较高,建筑质量较差,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交通不畅,卫生死角多,这类农民住宅所占比重最高,控制改造难度最大,可划为控制改造区,原则不允许增建新房,对实在存在住房困难而且经济较为困难的住户,允许其改建两层住宅,同时协定在拆迁时按原有住房进行补贴。后期规划建设的农村住宅,房屋质量较好,基本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可界定为保留完善区,在根据统一规划引导建设的同时,完善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使其与现代化城镇型居住小区的标准相吻合。

在对旧村进行控制改造,对后期规划建设的农村住宅进行完善的同时,我镇应该根据各村的经济实力、住宅建设现状,积极探讨农民公寓的建设模式。目前,我镇农民公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没有成功案例,而且在农民购买农民公寓的同时,往往仍保留其原有宅基地及住宅,没能真正发挥农民公寓建设的应有效能。“十一五”期间,我镇农民公寓的建设应采取“控制、启动、宣传、引导”的发展思路:控制——冻结各村住宅的建设,使住宅建设的潜在需求向农民公寓集中;启动——鼓励有条件的村先行,在开发模式上采取“项目启动、滚动开发”的模式;宣传——通过成功案例,开展广泛的宣传,充分发挥案例的示范效应,使得村民在观念上逐步接受农民公寓;引导——对农民公寓的建设从全镇的角度统筹考虑,引导农民公寓开发建设的时序、选址、规模、价格等,使其健康发展。农民公寓建设则要求在原地(旧村改造地)进行建设,鼓励村组间联合建设公寓小区,严格执行“建新退旧”的政策,鼓励利用旧村改造用地进行公寓小区建设,如果需要使用新地,必须回收与小区相当面积的旧村产权作为日后改造之用。公寓建成后,居委会将回收相应户数的私房产权,用于旧村改造。

(5)实施生长管理,实现城镇的精明增长

我镇在东莞市属于欠发达镇区,相对其它镇而言尚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其经济发展后发优势的具体体现。然而,“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将形成巨大的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与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将随着土地资源供给的逐步减少而日益尖锐。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总量和工业将分别保持25%和28%的增长势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16亿元和509亿元。根据2004年我镇地均GDP 为17283.5万元/km2、地均工业总产值为153925.8万元/km2的产出水平测算,2010年我镇城镇建设用地(不包括省市级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需要66km2和33km2,这远远超出了我镇土地资源的供给可能,因此“十一五”期间,我镇应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增长。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我镇城镇化进程

将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将大规模增加,根据我镇总体规划,2010年我镇总人口和镇域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20万和22km2,2020年建设用地宜控制在36km2(片区协调规划提出可浮动2km2)。然而,从目前我镇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来看,至2020年我镇共有约38km2可建设用地,目前已开发利用约20km2,基本接近2010年22km2的用地规模,仅剩2km2左右的用地指标。由此可见,我镇虽然拥有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但土地需求与土地的实际供给之间尚存在较大的矛盾,需慎重处理。

“十一五”期间,我镇应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建设,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适当减少和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指标,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同时关键是需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和出让方式,树立城镇“生长管理”的先进理念,合理控制有限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大对空置土地的盘整力度和对旧区、旧村的改造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产生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城镇的“精明增长”。生长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握城镇开发的地点、程度和时机,一方面在城镇不该生长的地方坚决制止生长;另一方面在城镇可以生长的地方,控制开发的量和度。通过城镇生长管理,诱导和控制城镇生长点,从而合理调控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应充分重视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潜在的供需矛盾,根据既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镇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控制发展区等空间管制类型,按照城市生长管理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管制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城镇建设区主要是按照规划所确定的功能分区和组合,控制城镇建设的性质、强度和时序;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应予以严格保护,不得随意征用或改作它用;控制发展区为城市远景发展建设备用地,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行为,原则上不用于非农建设,对非农建设需要占用控制发展区的,必须从非农建设区范围内划出同等数量的土地返还控制发展区进行动态平衡。

(三)基础设施发展

1、指导思想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依托。近年来,我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基础设施产生了巨大压力和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推进的瓶颈。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尽量做到适度超前发展,从而对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全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优化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着眼于镇域内部交通网络与系统的完善,完善路网的同时,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树立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城镇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其建设必须与全镇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同步,并保持适度超前,从而实现提高城镇化和城镇建设质量,提升城镇品位的目的。

2、发展重点

(1)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与系统

城镇综合交通包括城镇对外交通和城镇内部交通两大部分,城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综合交通正常运作的基础,其建设必须从所处区位出发,正确处理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以

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城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逐步完善其内部的交通网络及系统,加强路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兼顾动态交通基础设施与静态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十一五”时期,我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优化对外交通联系、完善内部交通网络系统”。

我镇拥有“三位一体”的对外交通联系,公路方面有新沙路、中麻公路、广深高速等分别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莞城及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地区相联系;港口方面,我镇拥有分别隶属东莞港和广州港的我镇港和新沙港两大港区;轨道交通方面,我镇现状铁路主要分布在西部新沙港区,为疏港专用铁路;长途汽车客运站方面,我镇现有汽车客运站一处,但现状客运站设施陈旧,运量小。“十一五”期间,公路方面,我镇应在配合修建沿海高速路、西部快速路的同时,还需重点抓好对外交通与地方交通衔接工程的建设,以优化我镇与外部的公路交通联系,同时进一步推进中麻公路的改造,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重塑我镇西大门景观;港口方面,加快我镇港区的建设进程,以发挥港口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轨道交通方面,根据工业区发展实际需要,可考虑新沙港区疏港专用铁路继续向南延伸至工业区内部,并预留用地,同时结合珠三角城际轻轨我镇段的建设,处理好地方道路系统衔接工程;长途汽车客运站方面,在原地扩建客运站,增加运输线路、班次,改善车站设施环境,并加设城镇公交首末站;此外,为加强我镇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联系,促进要素的合理流通,在“十一五”初期,应主动联系广州港,积极解决新沙港区土地遗留问题,争取市的支持,对东江大桥实施收购,并进行适当改造与扩建,以拓展与广州的交通联系。

城镇道路交通方面,我镇中心区现状道路以中麻公路和麻涌大道公路组成的“T”形为结构骨架,新沙港与镇中心组团主要通过麻涌大道联系,镇内没有独立的社会停车场库。总的来看,全镇道路系统不完整,城镇主要交通依赖对外公路,缺乏次干道与支路系统,功能混杂;道路严重不足,旧城内问题尤为突出,有些片区甚至消防车都不能进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停车场地及其它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体系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十一五”期间,城镇内部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包括路网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建设三大部分内容。路网方面,在依托镇域三角环状主干道骨架完善各组团内部路网的同时,重点考虑中心区路网的完善、港区后方疏港路网的优化以及中心区与港区路网联系的建设,促进经济生产要素和空间集聚、城镇体系的优化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道路交通设施方面,为解决中心区东西两岸的便捷交通联系,建设麻涌河二桥,构建中心区的环状路网体系;同时,配合主要对外交通出入口、大型交通枢纽、商贸等大型公建、行政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加强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公共交通方面,加强公共交通线网的建设,重点加强中心区与港区、工业区、居住组团及行政村之间的公交联系,同时加强首末站、上落客站、保养场及综合停车场等公交站场的建设。

(2)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市政基础设施是保障城镇运行的血脉,其完善与否对城镇的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一五”时间,我镇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建设的全面开展,需要市政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在整体上做到适度超前,从而达到市政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目的。

给水工程设施:结合西部干道的上马,拟在淡水河大桥上增建一交水点,这样即可以解决全镇远期用水量的需要,又可以形成双水源以保证供水安全。同时,为提高城镇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在尽量利用现状供水管网的基础上,采用环状管网供水。农业用水方面,由于可利用现状的灌溉渠,就近从河道、水塘进行农田灌溉,因此原则不新建集中的农业用水设施。

排水工程设施:全镇的排水体制原则上采用分流制,现状的排水管渠作为雨水管渠保留和改造,新建污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厂。拟定在破流水闸附近、麻涌大道以北、港中路以东建设一个集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电力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是城镇生活和工业发展的必要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及用电负荷的增长(2010年达26.5万千瓦),现状以110KV为主的供电系统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考虑在镇区内建立220KV供电电源及系统,新增和扩建110KV变电站,对110KV网架系统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加快公用配电站的建设和增容工作。

电信基础设施: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光纤宽带网的建设,重点抓好新建厂房的配套服务,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同时,根据城镇产业布局的调整及新区建设,适当新建邮政代办所;有线电视方面,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系统,逐步实现全镇有线电视双向传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向宽带网发展;移动通讯方面,在新区规划及旧区改建中应预留移动通信基站站址。

燃气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管道燃气,合理发展瓶装液化石油气。在利用现状大步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作为全镇的液化气供应基地向全镇供气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新建居住区或工厂可设置临时性区域气化站供气,对无法使用管道液化气的用户,可通过设在镇区内的供应站更换瓶装液化气使用。

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水利设施防灾减灾保安全能力,按照东莞市的部署,重点在“十一五”的前两个年度加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主要工程包括麻涌河达标加固、海堤加高、大步沙海堤达标、排涝工程、水闸建设等方面。

消防基础设施:在扩建北部现状消防站基础上,考虑建设新沙特勤消防站。

(3)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必要支撑,其内容、规模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镇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水平及城镇的文明程度。“十一五”期间,我镇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全面提升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质量,从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政办公设施:考虑到除镇政府行政办公外,其余行政办公设施零星分散的现状,应以镇政府为中心进行综合办公区建设,从而形成镇一级行政中心;村级行政办公区结合社区公共中心建设加以改造;对新沙港及后方工业区,则配建为其服务的独立办公区。

商业金融设施:主要结合麻涌河西岸旧区的现有发展基础,集中建设规模适当的综合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并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建设古梅路商业街和滨河商业步行街,以强化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在新沙港及后方工业区适当配置必要的商业金融设施。

文化娱乐设施:在文化广场以北修建镇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青少年宫、文化中心等设施;对新沙港及后方工业区,适当配置小型图书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

文化娱乐设施。

体育设施:针对目前体育设施缺乏的现状,考虑在镇中心区建设一个综合体育中心,配置网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游泳池、标准足球场等设施。对新沙港及后方工业区,配置综合性运动场。

医疗卫生设施:将现有镇中心医院扩建为综合医院,在新沙港区及后方工业区,适当配置小型医院和医疗设施。

教育设施:对麻涌镇一中和镇职业高中进行调整,同时规划建设新建中学。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东莞市麻涌镇环境规划》(2004-2020),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防治工业污染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重点环境建设工程为突破口,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现有环境容量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各项措施着重解决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达到生态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和谐。

2、总体目标

麻涌河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质标准,倒运海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狮子洋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355天/年;声环境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全镇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较好遏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体系得到健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3、发展重点

(1)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水环境保护。根据《东莞市麻涌镇环境规划》的水质目标,确保麻涌河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北江干流和倒运海Ⅲ类水质标准,狮子洋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水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工业污染的防治。要严格执行水环境容量指标界定,严格控制污染负荷排放,对污染控制工程实行全过程监控,并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建立处理设施档案,对限期治理不能达标的企业,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实施关停。要督促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放,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率,2010年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大于95%,工业用水重复率要达到50%。加强对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统一规划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先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水平,降低农田回归水量,减少农田有机物的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建设节约型社会,城镇居民要发展节水型用水设施,提倡循环用水、节水减污,居民平均日用水量力争做到少于350L/人?日。到2010年全镇城市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跨界水体水质达标率达到8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全镇区域环境目标值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城市居民生活区按广东省标准划为一类控制区,执行一级排放标准,大片工业集中的地区划为二类控制区,执行二级排放标准。要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以上天数355天/年,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100%,酸雨频率减少到40%。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广东省、东莞市有关法规条例,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的监管。对使用燃煤、燃油作燃料的工业企业,近期必须采取消烟除尘脱硫技术;远期改为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减少烟尘废气排放量。加大限制企业使用自发电力,逐步改自发电为用电网电。调整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管道天然气,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镇区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加强汽车尾气管理,严格控制尾气超标排放汽车上路,有效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2010年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充分利用植被对烟尘、粉尘的阻挡、过滤和吸收作用。调整工业布局,强化功能分区管理,做到工业进园,加强对大气污染源头控制,最大限度的减轻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危害。规划改造道路系统,疏导过境车辆避开中心区。

加强声环境污染控制。严格执行麻涌镇环境规划中声环境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环境噪声dB(A)年平均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声环境污染控制重点为防治交通噪音和建筑施工噪音。对交通噪声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合理界定车辆禁鸣喇叭区域。居住区、文教区、政府办公区及公园一带应设定为禁鸣区。完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两旁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建筑工程施工要在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减少机械噪音的同时,对居民区周围建筑施工实行严格时间控制,在中午和夜间休息时间段,禁止打桩及水泥搅拌等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结合麻涌镇总体规划,整顿用地功能划分,合理布置噪音声源,搞好各类用地特别是工业和居住用地的划分,以利于不同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城市噪声的控制和监督管理。对镇城区内一些噪声大、扰民严重的企业予以限时整改,仍不达标则实行关停或迁移。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以有效阻止工业噪声传播。

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建立科学的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机制,提高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对危险废弃物实行集中处理,做到当年无堆积量。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固体废物处理效率。建立一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至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9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80%。

(2)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实行节约优先和自然生态保护优先的有序开发原则,大力加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和人居环境体系建设。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蕉园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突出植树造林、植被保护、流域治理;推进河涌水网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实施河涌治理。以生态系统恢复为目的,分阶段进行内河涌治理。对内河涌的麻涌河、第二涌和第三滘等重点河段实施清淤工程、重点排放区域截污工程、拆除违章建筑工程、主要河道景观绿化工程等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沿岸绿化带建设,镇区河涌单侧或双侧建设10-30米不等的绿化带。对河道两岸砌挡墙护岸或护坡绿化,减少面源对河道的污染,提高排洪能力,美化环境。严禁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河涌。通过整治使内涌河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以农田保护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观光农业区等生态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并以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产业带、生态农业园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旅游型农业,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我镇农业生态资源特点,以蕉林、河涌为基础保留原生态,建立体现水乡特色的观光旅游农业园区。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占地6000亩、投资1.4亿元的万亩蕉林生态园区。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污染的控制。蔬菜、水果等生产全面实施农药限量标准控制,果蔬生产区及60%的农田生产区全面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果蔬生产区及50%农田生产区全面实施农药田间、作物、食品的监控;平均化肥用量控制在500kg/hm2,60%的果蔬和粮食作物生产区实施平衡施肥;到2010年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得到全面控制,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在2003年的80%。

完善城市绿化建设。以公共绿地建设为主线,重点发展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和水乡特色的滨水绿地;对于大部分自然景观良好的蕉园,可以建设成为调节、改善全镇生态环境的外部生态控制区,同时可以作为以休闲、渡假为主题内容的生态公园和“农家乐”。重视生产防护绿地建设,在城市交通性主干道两侧控制10米以上的防护用地,在高速公路两侧控制20-50米的防护绿地;在有严重空气污染的工业区与居民居住区之间建设专用的防护性生态绿地。到2010年我镇绿地率达到3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m2。

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近海污染突出原因是陆域污水的无组织排放和船舶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我镇建有华南重要港口新沙港,而且还有待建的虎门港区。所以必须严格实行陆域污水排放总量控制措施。配合市政府对东江北支流等主要河口和狮子洋的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工业废水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到 2010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海域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划目标;实现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建设生态示范村。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根据我镇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在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的基础上,争取创建一批生态示范村。

(3)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排污管网建设。排污管网建设是实现全面污水处理的关键。应采取沿河涌两岸修建污水截污管或采取支管与截污管并重的形式,形成全面有效的排污网络,在规划年内完成污水收集与排放系统改造和建设,确保排水系统能基本实现全区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污水收集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

落实我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集中政府主要精力,重点抓好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对已筹建的污水处理厂要尽快落实建设及运转资金。在实现处理规模为3万m3/d的基础上,争取在2010年污水处理量达到6万m3/d。

加快环保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是实现污染企业的集中排污治污的保证。在建设中应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防止引进超出环境容量限制的重污染项目。重视产业点源污染控制,优先在环保产业园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监督管理,降低单位产量的污染负荷量,实现产业生态转型,从根本上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威胁。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对重点扶持企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 2012年2月24日) 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月24日上午公布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晒”一“晒”上海的“家底”。 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 公报中称,据抽样调查,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长13.8%。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长8.2%。 市统计局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轿车18辆 统计公报显示,至去年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18辆,家用空调207台,移动电话236部,家用电脑13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0辆,彩电188台,洗衣机88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空调130台,家用电脑50台。 至去年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7958.22亿元,当年新增1521.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 至去年年末,全市共有1290.88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604.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1.9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领先 去年本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折合12784美元,在全国各省级地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关于检察联络室成立揭牌仪式2019领导讲话稿-领导讲话稿

关于检察联络室成立揭牌仪式2019领导讲 话稿-领导讲话稿 检察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五中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市检察长会议精神,密切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根据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探索建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机制意见》的有关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榆垡镇、旧宫镇的有力支持下,区人民检察院派驻检察联络室正式成立了。在此,我代表区全体干警向一直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各部门和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是区检察院必须面对也不容回避的主题。榆垡镇面临首都新航城建设,拆迁任务艰巨,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多,利益诉求复杂,信访量上升;旧宫镇处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工业大院升级改造工程,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日益增长,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院决定在榆垡镇和旧宫镇派驻检察联络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检察联络室的重要意义。

一、检察联络室的建立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机制,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一线,可以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准确把握对检察工作的需求,找准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进而通过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检察联络室的建立是有效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是党中央从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建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工作机制,开展实际有效的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延伸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触角,严格执法、强化监督,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 三、检察联络室的建立是全面提升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检察事业的发展根基也在基层,服务基层改革发展稳定,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实现检察工作重心下移、检力下沉,使检察工作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通过深入查办和预防基层各类职务犯罪,开展法制宣传,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检察联络室的建立是xx期间检察事业发展的有益探索,是检察机关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大局,实现检察工作社会化的有效载体。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1-3-3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39.9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31亿元,增长5%。“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69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11.1%。 图1“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53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34.55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060.29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45万户,比上年增长9.4%。其中,企业12.52万户,增长16.4%;个体工商户5.81万户,下降3.2%。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155户,增长5%;外商投资企业6457户,增长27.1%;私营企业11.46万户,增长16.3%。

大兴旧宫项目信息说明及大兴区旧宫未来发展规划

大兴旧宫项目信息说明及 大兴区旧宫未来发展规划 一、宗地信息说明 北京市大兴地铁亦庄线旧宫东站1号地多功能项目 1.概要 我公司于2010年12月27日通过招拍挂方式竞得“大兴地铁亦庄线旧宫东站1号地多功能项目用地”地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关系清晰,总用地面积14423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84138平方米,规划用途为F3其他多功能用地。 2.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大兴区旧宫镇,四面临路,东至旧宫东路,南至五环路,西至旧宫中路,北至旧宫地区十二号路。 大兴旧宫宗地区位

大兴旧宫宗地具体位置 3.规划指标 4.交通条件及区域环境 (1)项目对外交通

旧宫东 项目位置 亦庄轻轨线路图 该宗地位于大兴区旧宫镇,紧邻城市主干道南五环,与正在修建的快速轨道交通——旧宫东站相对较近,交通比较便捷。 (2)项目公共交通条件及规划公共交通 公交线路丰富 30分钟到达前门,快速公交1号线:德茂庄——前门;750路:南小街——东坝建材城;341路:旧宮——青云店; 926路:后甫——永定门内;937支5:太和——南礼士路;680路:上林苑——北京华侨城;526路:北普陀影视城——木樨园等到旧宫站下车。

二、区域未来发展说明 旧宫整体定位:旧宫区域立足地处京津冀增长极核心要地的空间条件,发挥“连接一轴、横跨两带、关联多中心”的区位优势,旧宫区域定位为亦庄新城配套区,拟被打造成企业总部、商务服务、开发区配套生活消费区,未来与亦庄新城形成整体。 本项目辐射区域:本项目位于旧宫、南海子公园及亦庄经济开发区三区交界处。项目建成后将辐射旧宫区域、南海子公园区域及亦庄经济开发区三大主要区域,未来第二机场也将会对本项目产生较大影响。以下分别详述本项目与这三个区域的关系: (一).本项目所辐射的旧宫区域。 1、旧宫地区用地规划 2011年旧宫镇居住人口207294人,本区域规划用地纯居住建筑规模80.95 万平方米,公建混合商住44.91万平方米(住宅合计125.86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92.44%,按80平方米/户计算,共1.57万户,新建住宅还会引进常驻人口5万人左右),其余用地情况如下:小学托幼2.71万平方米,商服总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办公总建面2.48万平方米,市政设施1.07万平方米,各类用地总建筑面积136.16万平方米,其中现状总建面3.07万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 旧宫开发 区 旧宫开发区 南海子公园 亦庄经济开发区 第二机场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领导讲话模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 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 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 万美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 增长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截 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亿元,为年初目标(亿元)的%,为调整目标(亿元)的%,同比增收亿元,增长%。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 增长%;地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财政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 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平方公里中心城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见图1),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 总值的比重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万元。 图1 2013~2017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万户,比上年增长%。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5606户,减少%;外商投资企业8020户,减少%;私营企业万户,减少%;个体工商户万户,增长%。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

表2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见表3)。

表3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居住类价格指数为,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 以上年12月价格为100,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其中,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为;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6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6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171.0 6.5 第一产业 1.1-5.5 第二产业351.0-0.5 第三产业4818.97.1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1935.1-8.9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88.5-4.8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65.7-3.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74.44 2.09 其中:第一产业 1.29 4.03 第二产业112.95-1.88 第三产业490.17 3.21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691-4.14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654.5 5.6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155.17.6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284.810.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257.9 1.5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9.5 5.7 房地产开发投资666.4-3.3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243.011.3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459.014.7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034.4-2.5 其中:新开工面积386.4-13.7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77.6-11.5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62.4-13.6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696.413.0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0568.3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00340.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221.0 3.9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4603.68.9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5.6-2.5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74.8-5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42754.916.1 2、收入合计(亿元)29381.57.7 3、利润总额(亿元)4227.8-3.5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09.02.13 【实施日期】2009.0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克难前行,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 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

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图1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4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3116.4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2.9万户,比上年增长4.4%。其中,企业 8.21万户,增长5.4%;个体工商户4.61万户,增长0.7%;农民专业合作社846户。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28户,比上年增长1.9%;外商投资企业6374户,下降15.7%;私营企业71787户,增长8%。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38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2223.43亿元,增长12.6%。在地方级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34.89亿元,增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

2017年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年度数据 指标2017年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635.5 6.6 第一产业 1.28.7 第二产业422.7 6.8 第三产业5211.5 6.5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33280.2 4.2三、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715.4 3.9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73.0 4.4 四、能源 1、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886.08 1.33 其中:第一产业 1.23-4.65 第二产业103.72-8.17 第三产业493.270.63 2、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1572-4.90 五、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762.3 4.1 六、建筑业 1、建筑业总产值(亿元)1329.315.1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7973.99.5 七、固定资产投资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56.17.8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15.822.4 2、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3061.8-5.6 3、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368.9-19.6 八、房地产开发 1、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2158.0 6.1 其中:新开工面积321.0-16.9 2、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236.5-14.8 3、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102.5-36.9 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379.2-45.5 九、居民收支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48418.0 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41579 3.9

十、劳动情况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万人)230.6 4.3十一、中关村朝阳园 中关村朝阳园企业总收入(亿元)5538.920.3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73.9-3.0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68.8-3.4十三、限额以上第三产业经营状况 1、资产总计(亿元)159013.311.4 2、收入合计(亿元)32873.411.9 3、利润总额(亿元)4452.1 5.3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2、万元GDP能耗增速为不变价增速。 3、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统计口径为项目建设地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产业经营地口径数据。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统计网 2015年02月28日 16:11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服务业增加值1840.00亿元,增长8.5%(见表1)。 表1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