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层次:

学号:

姓名:

专业:

成绩:

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实现人与社会彻底解放的学说,也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重要基础分别是:(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16和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和直接思想来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包含及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曲曲折折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其产生了伟大历史意义:(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三)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这次飞跃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二)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实践中发展完善。这次飞跃的重大意义有:(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化民族化;(三)中国的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示: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要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认识本国社会主义;第三,要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要通过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破除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简单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第四,要通过发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相对优势。第五,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实践也是一项伟大的实验,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来,不仅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俄国和中国还获得了新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的发展,主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理论变为现实,形成了列宁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则表现为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即一是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二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主要内容有: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在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主要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有关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它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了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

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这里讲的"列宁思路"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就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特点、基本任务,正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初级阶段的理论更加全面深刻而具体的论证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定阶段,回答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西方分化,外部推动。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手段有:扶植反共势力;打击基础部分,破坏经济体制;国家机关颠覆体制。第二、戈尔巴乔夫实施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第三、原苏联模式积弊太深。首先,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关于理论创新的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其次,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再次,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最后,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苏联模式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是:第一、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第二、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三、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最后,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四、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

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在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问题上, 应当具有科学辨证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唯物辨证的分析,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

五、如何分清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所属社会党的理论旗帜。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早在19世纪初中期的国际工人运动中就存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欧洲国际建立的工人政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同时又自称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者"。经过上个世纪初期的历史分野,民主社会主义在百年来的发展演变中,与科学社会主义愈行愈远。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对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担负着实现这一代替的历史使命。民主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主要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仅限于对资本主义的改良。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行动指南。共产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三是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是探索出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变为把社会主义仅仅视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一项不断追求美好社会的持久运动,目标是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调整改良,达到一种所谓更民主自由的社会。四是在社会变革的方式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可以有两手,在坚持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形式的同时,也绝不放弃任何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而民主社会主义把通过普选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式,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五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态度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有步骤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实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实践,虽然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们始终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和一些实践举措,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但这种借鉴,是高举我们自己的理论旗帜,不失去自我的借鉴。我们经由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当代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结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这就是我们的旗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现代化问题提出来的。围绕现代化问题,各国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就不同社会制度而言,有资本主义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有正在探索的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的各种现代化道路。于是,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世界上五颜六色,不同国家各显其能。没有一条对别国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发展道路,更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自1840 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再从变法维新到推翻帝制,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证明:只有通过革命铲除"三座大山",才能为现代化打开通道。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逐步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显著成绩,也有重大失误。中国领导人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误的比较之后,终于认识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改革开放30 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条道路作了系统的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一)时代特征与发展阶段。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坐标。其横向坐标,即时代特征,它解答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时代特征,也就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并经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纵向座标,即发展阶段,它解答的是中国发展的现实位置与历史渊源的关系问题。发展阶段,也就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并经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确认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面有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要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务之急是做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第二个要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如何坚持?是固守成规,还是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是思想方法问题,是思想路线问题。我们的基本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不能违背根本原则,又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讲新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深刻阐述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有专政的一面,还包括人民民主方面,是毛泽东的功劳。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沿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思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贡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始终

做到"三个代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这些都是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的新发展。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的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的现代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发展历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在经济建设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格局。这主要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政治建设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人民权利上,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发展人民民主上,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在加强法制建设上,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在文化建设也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格局: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四)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平外交、国防安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外延。在对外开放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和平外交上,"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国防安全上,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

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民族团结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祖国统一上,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五)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主心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适应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并逐步形成了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心血。(一)毛泽东的探索为找到这条道路提供了好的制度基础、发展平台和初步经验,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说到制度基础,必须指出,毛泽东是第一部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者。通过1954 年制定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政权组织制度确立起来了。说到发展平台,必须指出,毛泽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在毛泽东时代,新中国从1953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用了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便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建设从无到有的问题,在"一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说到初步经验,必须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人。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值得称道的理论贡献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统筹兼顾的方针;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关于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等等。毛泽东的探索经历了两大曲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错误,从根本上偏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使毛泽东的正确探索为之中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并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论点,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二)邓小平稳妥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总结历史与开辟未来的紧迫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邓小平为找到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如果说没有毛泽东成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的话;那么,没有邓小平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还会在贫穷中徘徊不前。说到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首先是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解决了什么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问题。接下来就是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端,都是从这时起步的。第三个历史贡献,便是邓小平主持起草了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且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十条基本经验的总结,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通过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自我纠正错误,从死

路中找到生路,从挫折中走向胜利。(三)改革开放30 年实现三大突破回顾改革开放30 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从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 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我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使我们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到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到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决策。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第二大突破,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 世纪90 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这时候,中国要引进来、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趋利避害,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的这一轮发展,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阻碍,这就是世界经济政治传统秩序的严重束缚。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就提出来了。20 世纪80 年代,邓小平在做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之时就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冷战时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公正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这一直是我国发展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两个重要决策。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搭建了体制机制平台。二是全力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为适应入世后必然面对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轮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四大经济体之一,成为经济总量的大块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以2007 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 万亿元,比2002 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达2.17 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国家财政收入达5.13 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 万亿美元,稳居世界首位。如今,我们面临着第三大突破,这一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的。我们要通过这次突破,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从以高投入为手段、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旧经验、旧做法中解放出来,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要突破对GDP和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突破发展理念中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说,当代中国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一方面,改革开放30 年伟大成就的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 年建设成就的积累,都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在成就积累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只有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才能得到解决。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从思想转化为行动。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战略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新的制高点。如果说,从前发达国家拉开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靠的是科技创新、科技革命的话;今后的国际竞争还要加上一条,要靠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创新。

最后,我们重温以下有关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两段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1982 年

9 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08 年4 月胡锦涛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学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搬别人的模式到形成自己的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轨迹。

七、以人为本的内涵、实质及重大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同时又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全面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和科学内涵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在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涵。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立足于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只有真正把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民各方面的需要和权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衡量是非得失、成败功过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立场。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他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一重要论断的锁钥。这也就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党现在所讲的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具体说来:

第一,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自建立起就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

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都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科学概括和进一步深化,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和本质。

第二,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与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又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性。以人为本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基本观点,反对唯心主义人性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伦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与我们党倡导和坚持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理论上是相互吻合和贯通的。

第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途径和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围绕以人为本所作的科学概括,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揭示了社会主义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特点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国情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二是基于上述基本国情,我国在现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反映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是有机的内在统一体。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决不是忽视个人的合法权益,决不排斥对个人的尊重和对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一方面,以人为本中的"人"当然要落实到个人,离开了个人就没有人的集合体,就没有群众、阶级和阶层、政党,因而也就没有了社会。另一方面,个人又是社会中的一员,离开了集体、社会、国家,所谓个人利益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把以人为本的"人"仅仅理解为个人甚至自我,那么,以人为本便成了个人中心主义。一个社会中,倘若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仅想着设法满足自己的全部欲望甚至将其强加于社会,那么,整个社会将会无政府主义泛滥,甚至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将会陷入动荡、动乱乃至内战的泥潭。这与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以个人为本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漠视个人合法权利,靠牺牲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来维护所谓集合体的利益,也与我们党所提出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的要求决不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内在地统一起来。

(二)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理论

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等观点是鲜明对立的。所谓"以物为本",就是见物不见人,忽视人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以物为本"的片面性在于,只知道发挥物(即机器、设备和资本等"死劳动")的有限效用,不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才是第一可宝贵的,因而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人这一"活劳动" 的最大效用,也就不可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GDP 为本",即以眼前利益为本,主要表现为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指标,采用近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以牺牲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和整体利益为代价。"以GDP为本"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个人升迁荣辱为本的不正确政绩观的反映。"以少数人利益为本",就是为极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说话做事,唯资本的马首是瞻。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就是"以资本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上述种种发展观都是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归根到底都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反对"重物轻人"、"GDP崇拜"、"以资本为本"等不正常现象。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最可靠的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需要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与霸权主义国家推行的强权政治和新自由主义,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其国际垄断资本服务的。因此,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两个月的课程学习,在雷教授的谆谆教导下,本人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仰,提高了理论修养,拓宽了眼界,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自己今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本人在平时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

雷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专题指导了我们的学习,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并针对相关专题进行了自由发言与讨论,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专题的理解和认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雷教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极高的理论素质修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不再是灌输式的枯燥的纯理论学习,而是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探讨性研究;紧密结合我党的理论创新和我国的发展道路,旁征博引,深入探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我党所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当代中国现实、党的最新理论创新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从整体上让我们充分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举的历史事例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真真实实的学习了该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仰,提高了基本理论素质修养,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我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我系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了解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发展的世界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弄清了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前因后果,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能正确地总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系统理解、深刻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社会主义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反对否定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僵化地对待它的教条主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澄清了对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的错误认识,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我们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我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受挫,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事业,增强改革的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又有利于我们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了我们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我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真正体会领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进入20 世纪,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探索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充满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蓬勃发展的科学,它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真正了解为什么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巩固;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与活力,真正体会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内化为我们的思想精神素质,坚定社会主义信仰。通过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高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有利于我们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我们在校期间就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到政治坚定,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学习这门课程,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指导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奉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信念。从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算起,社会主义已经跨越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世界曾发生过多次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遇到过多次严峻的挑战,其结局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灭亡,而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社会主义

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和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将促使社会主义更好地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更好地同本国国情结合,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面临着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巨大机遇是与严峻的挑战同时并存的。到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答案

参考答案来自于教材以及课件。部分问题答案不确定,为了不影响大家,仅将明确的答案上传。欢迎大家完善答案,感激不尽。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人们对它有多种理解。社会主义既指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也指一种社会实践运动,还指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⑴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最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及其问题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并且同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其二是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所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比较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及派别。也包括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其三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客观标准。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的结果。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观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回归。马恩认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直观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它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主要内容: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反对资本主义主义的思潮。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乌托邦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以文字游记的形式,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予以空想的描写。代表作如《乌托邦》《太阳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是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叶立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了罪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许多合理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他们以极高的评价,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创始人”。 历史功绩:(见教材48页) 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⑴以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⑵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⑶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⑷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⑸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以取代原来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缺少阶级观点的旧口号。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其现实基础及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从客观历史条件看,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成熟,这种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空想的。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来说还只是变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没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从主观认识看,他们不懂得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格式是玄学的,它使社会主义脱节了实际。他们看到事物的差异时看不到它们的关联,看到关联时想不到差异。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可以议决臆想出理智的和美好的制度来处置社会问题,而且计划为人类指出将来成长的门路,连细枝小节都给规矩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抵制阶层斗争和社会革命,梦想议决和谐途径实现社会改革,空想社会主义者勤奋探究社会抵触的症结地点,寻觅社会成长的善策。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层主张上不精确,因而他们由调和阶层抵触走向抵制阶层斗争,寄期望于资产阶层的本意天良觉察。另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无法找到安葬资本主义旧制度。他们对富人和统治阶层寄予厚望,试图说服他们实际革新,他们祈求统治阶层发好心来帮助他们来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务必解脱历史条件制约下的“空想”身分,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条理的繁盛和成长,走一条真正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把空想社会主义中的优美假象酿成社会主义的实际,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成长奠基坚固的根基。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思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的?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 特点: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 (二)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 特点:(1)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2)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主要内容: 第一、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把发展辩证法的主体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并由些出发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但他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他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 第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同时,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资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但局限于把资本主义认定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第三、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一是其社会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萌芽,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哲学原理具体分析我国实际情况时,还要结合甚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主要指导经济建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家庭手工业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这样三个时期。它们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却以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人类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它们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的方案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来源。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占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更有效的进行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的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基石,它们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它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等。此后,在列宁的带领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和实践。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的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就。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它也存在着弊端,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和法制;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对外关系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斯大林模式还培育了一个政府高薪特权集团。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众所周知,“科社”与“空社”的内容,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旧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对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共产主义制度)的向往与设想。因此,要分清“科社”与“空社”的区别,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在我看来,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与缺陷。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 “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 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因而恩格斯才明确地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之所以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科书和有关专著是这样分析的:“(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2)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就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 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对称经济学》丛书中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在该模型中,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科学社会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答:(一)唯物史观——哲学基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基础: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2.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来源。 3.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设想。 答: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2.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3.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 4.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5.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灭亡。 6.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答: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2.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列宁在新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我国的革命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评斯大林模式。 答:(一)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二)严重弊端:1. 缺乏法制与民主观念,使苏联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走了不少的弯路。2. 经济上:强行没收富农的财产,富脓阶级成为了那个时代被打击,被消灭的对象.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实现高累计,多投资,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实行集体农庄,农民种粮缺乏积极性,禁锢了农村生产力.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3.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 毛泽东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 答: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特色道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区分两类矛盾。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探索:经济建设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商业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补充形式。政治建设方针——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6.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答:历史必然性:1.时代发展的要求。2.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4.理论创新的范例。历史意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发展史 60分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70分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合理成分、历史局限) 2、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4、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1、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①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③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④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探索

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②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3、朝越古老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①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④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1、民主社会主义 2、民族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西方马克思主义 5、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6、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解析版

1 / 7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 A.资本主义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答案】D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人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A项不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B、C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2.《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2 / 7 【解析】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综上可知,B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实践”,排除A;C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工人运动”,排除D。答案选B。 3.在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问:“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