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中国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及20年间的变化规律_葛辉

2010年中国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及20年间的变化规律_葛辉

2010年中国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及20年间的变化规律_葛辉
2010年中国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及20年间的变化规律_葛辉

2010年中国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及20年间的变化规律

葛辉1,周脉耕2,于石成3,金丽珠1,杜雪杰

1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2010年年龄别的营养缺乏性死亡与伤残的疾病负担及20年的变化规律。方法利

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 )研究对中国的估计,描述了中国分年龄组人群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现状和20年的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死亡率、

早死导致的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 )、伤残导致寿命年损失(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

YLD )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 )。结果中国

营养缺乏性疾病导致死亡率及DALY 率在过去的20年中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壮年人群DALY 率下降趋势明显。<5岁儿童及≥70岁老年人的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仍值得关注,

<5岁年龄组缺铁性贫血的YLD 率有所上升;≥70岁老年人的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DALY 率下降并不明显,缺碘与其他营养不良的DALY 率有不同程度上升。结论

按年龄分组的疾病负担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营养缺乏造成的影响,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营养不良;死亡率;患病代价【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79(2015)06-0609-0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15.06.019

The burden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 2010and the pattern of change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cles in China GE

Hui 1,ZHOU Mai-geng 2,YU Shi-cheng 3,JIN Li-zhu 1,DU Xue-jie 1.

1.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a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China ;2.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China ;3.Office of Epidemiology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burden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the pattern

of changing during the past 20years.Methods

The estimation of Chinese data for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 )Stud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as well as the 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premature mortality (YLL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0.Results

The mortality and DALY rate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decreased in the past 2decades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mortality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opulation decreased obviously.The mortality of children <5years and ≥70years were still worthy of attention.The YLD rate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ren <5years rose slightly ;all the DA-LY rate of old people ≥70years did not improved distinctly ;the DALY rate of iodine deficiency and other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rose in different levels.Conclusions

Reporting the burden of disease by age group can accurately reflect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to take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Malnutrition ;Mortality ;Cost of illness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15,19(6):609-61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I04B02)

【作者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

服务中心,北京102206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50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北京102206

【作者简介】葛辉(1980-),男,四川内江人,副研究员,硕

士。主要研究方向:疾病预防控制

。【通讯作者】周脉耕,E-mail :maigengzhou@126.com

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

GBD )研究项目利用统一、可比的方法全面地分析和估计了291种疾病或伤害,共1160种疾病后遗症的疾病负担。2013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全球疾病负担

(GBD 2010)中国结果,包括1990年和2010年不同

疾病的死亡数和年龄标化死亡率,疾病与伤害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

YLL )和伤残导致寿命年损失(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 )顺位,疾病别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 )以及危险因素归因的DALYs [1]。本报

告提供了GBD 2010没有发表的结果,展示我国主要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数和死亡率,分年龄组YLL

率、

YLD 率和DALY 率及顺位;目的是更详尽地了解我国不同年龄人群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和20年来的变化规律,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数据来自于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10),数据范围从1990-2010年。GBD 2010收集了中国1980-2010年公开发表的291种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病程和缓解资料,还获得了部分一手资料,包括全国性调查、生命登记资料、死亡监测资料、医院死亡资料、传染病监测数据、人群癌症登记资料、人口统计和人口普查资料[2-8]。1.2分析指标GBD2010估计了291种死因中的235种根本死因的死亡数、死亡率,使用贝叶斯meta 回归分析技术对291种疾病和伤害的1160种疾病结局估计了发病率和患病率;同时,GBD2010研究综合考虑伤害早死和伤残导致的寿命损失,计算了因早死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L率,因疾病所致伤残所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以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其中,DALYs=YLLs+YLDs。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详见参考文献[6,7]。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YLL率、YLD率、DALY率时,使用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每5岁为1个年龄组。

2结果

2.1营养缺乏性疾病2010年死亡数与死亡率2010年中国人群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估计为13410人,主要营养不良死因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及碘缺乏。三类营养不良的死亡人数依次是9169人、2776人和239人,对应的死亡率分别是0.68/10万、0.21/10万和0.02/10万,这3种营养的死亡病例数占全部营养不良死亡的90.96%,见表1。

2.2营养缺乏性疾病20年间死亡率变化趋势数据显示,从1990-2010年,除≥70岁老年人外,其他各年龄组由于营养不良导致死亡率显著下降,全年龄人群死亡率从1990年的1.70/10万下降至2010年的1.00/10万,下降率为41.18%。≥70岁老年人死亡率从1990年的11.82/10万下降至2010年的11.75/10万,下降幅度仅为0.59%,如与2000年10.72/10万比,上升幅度为9.61%。其中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死亡率从1990年的8.74/10万下降至2010年的8.14/10万,下降了6.86%;缺铁性贫血死亡率从1990年的2.14/10万上升至2010年的2.27/10万,上升了6.07%;缺碘导致死亡率从1990年的0.09/10万上升至2010年的0.20/10万,上升了122.22%;其他营养不良死亡率从1990年的0.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1.14/10万,上升了34.12%,见图1。

2.3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指标描述2010年中国人群因营养不良所致的DALY率为246.67/10万人年,其中,由于YLL率为25.51/10万人年,YLD率为221.18/10万人年,分别占DALY率的10.34%和89.66%,因此营养不良导致的伤残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占绝对比例。2010年缺铁性贫血DALY率为192.92/10万人年,占比为78.21%,其次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与缺碘,分别占9.71%与9.10%。

1990-2010年,营养不良所致DALY率呈降低趋势。YLL率从1990年的86.78/10万人年减少至25.30/10万人年,减少幅度为70.85%。YLD率从1990年的397.21/10万人年减少至221.18/10万人年,减少幅度为44.32%。其中缺碘的YLL率从1990年的0.80/10万人年下降到0.48/10万人年,减少幅度为40.00%,但YLD率从1990年的27.46/10万人年减少到2010年的21.95/10万人年,减少幅度仅为20.07%,相比其他指标,下降幅度较低,见图2。

2.4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指标20年间分年龄变化趋势在各年龄组的营养不良导致疾病负担中,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导致YLD率主要原因,而缺铁性贫血是导致YLL率主要原因。表2 4分别报告了<5岁儿童、5 14岁少年儿童、15 49岁青壮年、50 69岁中老年和≥70岁老年人1990年与2010年疾病负担各项指标及其比较。其中≥70岁老年人碘缺乏YLL率从1990年的1.06/10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1.86/10万人年,上升幅度为

表1中国2010年年龄别主要营养缺乏死亡数和死亡率

Table1Chinese age group deaths and mortality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2010

疾病名称

<5岁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105)

5 14岁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105)

15 49岁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105)

50 69岁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105)

≥70岁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105)

合计

死亡数

(人)

死亡率

(/10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237.51.5185.90.05880.20.121200.90.475764.48.149168.90.68缺铁性贫血94.50.1536.50.02553.70.07480.90.181610.12.272775.70.21其他营养不良48.30.057.10.00153.00.02208.30.08809.01.141225.80.09碘缺乏23.30.023.90.0033.90.0035.80.01142.60.20239.40.02

图1中国20年间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分布

Figure1Chinese mortality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during the past20

years

图2中国20年间营养缺乏性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Figure2Chinese burden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variation trend during the past20years

75.48%;YLD率从19.82/10万人年下降至19.13/ 10万人年,下降幅度3.49%;DALY率从1990年的20.88/10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20.99/10万人年,上升幅度为0.53%;未见改善。≥70岁老年人其他营养不良YLL率从1990年的9.45/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10.33/10万人年,上升幅度9.32%;YLD率从1990年的2.80/10万人年上升至3.13/10万人年上升幅度11.79%;DALY率从1990年的12.25/10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13.46/10万人年,上升幅度9.88%,呈明显上升趋势。在<5岁的婴幼儿年龄组中,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略有上升,缺铁性贫血的YLL率从1990年的29.07/10万人下降至2010年的9.81/10万人年,下降幅度为66.26%;YLD率从1990年的1868.20/10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1926.54/10万人年,上升幅度为3.13%;DALY率从1990年的1897.26/10万人年上升至2010年的1936.35/10万人年,上升幅度为2.06%。

3讨论

营养不良虽不是中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某些具体原因仍占有一定比率。尤其是≥70岁老年人与<5岁婴幼儿年龄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与缺铁性贫血死亡率仍有较高的死亡率。数据显示,≥70岁人群营养不良死亡率20年来并无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年龄组人群特质有关,如:营养状况改善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70岁人群死亡率本身偏高等。但缺碘、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营养不良死亡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中国≥70岁老人营养改善状况仍然值得关注。<5岁婴幼儿组的死亡率虽有一定比例,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

表2中国1990-2010年分年龄组营养缺乏性疾病与伤害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10万人年)Table2Chinese age group YLLs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1990and2010(/100000person-year)

疾病名称

<5岁

19902010增幅

5 14岁

19902010增幅

15 49岁

19902010增幅

50 69岁

19902010增幅

≥70岁

19902010增幅

蛋白质能量营养

不良

393.16128.66-67.28%21.303.66-82.82%23.985.85-75.61%40.3812.43-69.22%96.2373.39-23.74%缺铁性贫血29.079.81-66.26%7.931.54-80.59%14.633.86-73.62%13.905.04-63.75%24.4321.10-13.64%其他营养不良11.285.03-55.41%1.270.30-76.38%2.771.00-63.90%4.942.19-55.67%9.4510.339.32%碘缺乏3.232.43-24.77%0.420.16-61.91%0.520.24-53.85%0.490.37-24.49%1.061.8675.48%缺乏维他命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表3中国1990与2010年分年龄组营养缺乏性疾病和伤害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10万人年)

Table3Chinese age group YLDs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1990and2010(/100000person-year)

疾病名称

<5岁

19902010增幅

5 14岁

19902010增幅

15 49岁

19902010增幅

50 69岁

19902010增幅

≥70岁

19902010增幅

缺铁性贫血1868.201926.543.13%259.56123.35-52.48%135.4066.35-51.00%110.5863.93-42.19%153.4374.37-51.53%蛋白质能量营养

不良

206.0695.36-53.73%0.190.16-15.79%0.290.04-86.21%0.700.17-75.72%5.892.65-55.01%碘缺乏5.542.25-59.39%23.5311.70-50.28%33.9226.69-21.32%24.7922.28-10.12%19.8219.13-3.49%缺乏维他命4.792.08-56.58%19.9112.70-36.22%11.214.96-55.76%1.000.53-47.00%0.250.15-40.00%其他营养不良3.641.67-54.13%0.410.10-75.61%0.890.33-62.93%1.530.70-54.25%2.803.1311.79%表4中国1990与2010年分年龄组营养缺乏性疾病和伤害伤残调整生命损失年(/10万人年)

Table4Chinese age group DALY of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in1990and2010(/100000person-year)

疾病名称

<5岁

19902010增幅

5 14岁

19902010增幅

15 49岁

19902010增幅

50 69岁

19902010增幅

≥70岁

19902010增幅

缺铁性贫血1897.261936.352.06%267.48124.89-53.31%150.0370.21-53.20%124.4868.96-44.60%177.8595.47-46.32%蛋白质能量

营养不良

599.22224.02-62.61%21.483.68-82.87%24.285.89-75.74%41.0812.59-69.35%102.1376.04-25.55%碘缺乏8.774.67-46.75%23.9511.87-50.44%34.4526.93-21.83%25.2922.65-10.44%20.8820.990.53%缺乏维他命4.792.08-56.58%19.9112.7-36.21%11.214.96-55.76%1.000.53-47.00%0.250.15-40.00%其他营养不良14.936.69-55.19%1.690.4-76.27%3.661.33-63.67%6.472.89-55.33%12.2513.469.88%

以来,总体死亡率下降达53.06%。

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负担中,蛋白质-能量缺乏是YLL率的主因,缺铁性贫血是YLD率主因,两种营养缺乏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疾病特征,由于缺铁性贫血YLD率值较高,所以DLAY率的主要组成为缺铁性贫血。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绝大多数营养缺乏导致疾病负担指标与1990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营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在一些年龄组别上,仍有一定改善空间[9]。<5岁婴幼儿组缺铁性贫血的YLD率不降反升。≥70岁老人组蛋白质-能量缺乏死亡率虽未明显下降,但其YLL率与DA-LY率还是呈一定下降趋势;缺碘与其他营养不良的DALY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铁缺乏,尤其是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0,11]。婴幼儿是其高发人群,缺铁可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可逆的损伤。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12],是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微量元素,人体缺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13-15],胎儿、儿童和妇女最易遭受缺碘危害[16]。据统计,80%的人类智力损害是碘营养缺乏所导致的,严重缺碘会导致呆、傻等智力残疾[17-19]。中国<5岁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与≥70岁老人整体营养状况值得重点关注,下一步需开展特定研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营养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1]Yang G,Wang Y,Zeng Y,et al.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1990-2010: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3,381(9882):1987-2015.

[2]王宁.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Ministry of Health.China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2012[M].Beijing,China: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ress,2012.[4]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National Central CancerRegistry.Annual report of cancer registration in China

2011[M].Beijing,China: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2012.[5]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6]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China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istics yearbook2012[M].Beijing,China: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3.

[7]National Office for Census and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Tabulation on the2000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Re-

public of China[M].Beijing,China: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2.

[8]National Office for Census and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Tabulation on the2010population census of The People’sRe-

public of China[M].Beijing,China: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2.

[9]黄正京,王丽敏,李晓燕,等.1973-2005年中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8-292.

[10]李娜,杨丽琛,马建荣,等.延迟断铁营养脐对足月母乳喂养婴儿4月龄时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4):303-306.

[11]朱易萍,廖清奎.中国7个月 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886-891.[12]伍啸青,陈志辉,戴龙,等.沿海产盐区与非产盐区妊娠期妇女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水平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16(8):654-657.

[13]徐惠庆,朱培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不同人群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9):739-742.

[14]霍亮亮,金行一,朱素娟,等.浙江省杭州市食盐碘含量调整后

8 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33(3):298-300.

[15]阳桦,杜丹,任海林,等.2011年北京市碘缺乏病病情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2):187-190.[16]王洋,韩树清,侯常春,等.天津市不同水碘地区人群碘营养水平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24-26.

[17]WHO,ICCIDD,UNICEF.Assessment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M].Geneva:WHO,2007.[18]孙殿军.地方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WHO,ICCIDD,UNICEF.Recommended iodine levels in salt and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their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M].

Geneva:WHO,1996.

(收稿日期:2015-02-19)

(修回日期:2015-04-22)

(李骏校)

(上接第574页)

综上所述,佳木斯市城乡小学生的忽视率及忽视度均较高,且农村受忽视的频度及程度更为严峻。

参考文献

[1]Gould F,Clarke J,Heim C,et al.The effect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adulthood[J].J Psychiatr

Res,2012,46(4):500-506.

[2]马金凤,戴江红,茹建国.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与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关系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3):

218-221.

[3]潘建平,王飞,李敏,等.中国城市6-11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的研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2):129-134.[4]潘建平,杨武悦,陈晶琦,等.中国农村6-11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的研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6):476-

483.

[5]潘建平.中国儿童忽视现状与研究展望[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161-163.

[6]张松杰,潘建平.我国农村儿童忽视的危害及主要表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86-88.

[7]Gould F,Clarke J,Heim C,et al.The effect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adulthood[J].J Psychioatr

Res,2012,46(4):500-506.

[8]ThurstonRC,Bromberger J,Chang Y,et al.Childhood abuse or neglec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vasomotor symptom reporting a-

mong midlife women[J].Menopause,2008,15(1):16-22.[9]李敏,潘建平,张松杰,等.中国城乡3-6岁儿童忽视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2):140-144.[10]陈宏乐,陆继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被忽视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2-14.

[11]张华,潘建平,曹春红,等.中国城市中学生忽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1(2):76-80.

[12]杨文娟,潘建平,杨武悦,等.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169-174.

[13]钟引,钟朝晖,潘建平,等.中国西部两个省(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

38-41.

[14]张松杰,潘建平.我国农村儿童忽视的危害及主要表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86-88.

[15]刘晨煜,钟朝晖,潘建平,等.中国西部两省(市)农村0-6岁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2):145-149.

[16]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189(5):41-49.[17]罗家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01-1603.

[18]霍婷婷,祝丽玲,周宪君.佳木斯市城区6 11岁小学生儿童忽视现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310-

312.

(收稿日期:2015-01-23)

(修回日期:2015-04-08)

(李骏校)

我国目前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我国目前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人口额度负担大,增加了各种疾病传播和流行的概率。中国的疾病发生和死亡模式发生了转变,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疾病负担在不断加重。其中,慢性病给民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不仅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担。目前中国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癌症、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占到人群死因构成的85%,占疾病负担的69%。但社会对慢性病的危害程度和蔓延的态度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NCD) 简称慢性病,是指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目前全球主要的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BOD)亦称病伤负担,是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对整个社会经济及健康的压力。疾病负担包括病伤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病伤的经济负担。为了缓和或减轻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决策者、卫生经济专家、临床工作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疾病的流行状况和疾病的经济负担,进行疾病防治技术的成本、效果、效益、效用评估,确保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 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负担 研究病伤的流行病学负担,可利用很多指标,如:病伤的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和住院率、药品利用情况、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HR-QoL)、减寿年限(PYLL)等效用指标。其中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是较常用的指标。 1.1患病率 调查显示,1993-2003 年间,无论是按患病人数计算,还是按患病例数计算,我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都是下降的。但到2008 年,慢性病患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按人数计算的患病率为157.4‰,比2003 年上升了24‰,按病例数计算的患病率为199.9‰,比2003 年上升了48‰。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1.2死亡率 1990-2012年,城市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

中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中国慢性病的经济负担 1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 人群死因顺位及死因构成改变,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显增加1996年死因统计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农村达%。由可见,80年代后我国城市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据了总死亡的一半以上,成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数、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慢性病死亡率、发病率增加从、、、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死亡人数在城市及农村均逐渐增加。1995年有374万人死于上述慢性病,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98万人,净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冠心病事件较冠心病范围广,包括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可疑心肌梗塞、慢性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猝死。从、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人群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造成病人不断累积,加之发病率增加,使得患病人数增加,患病率上升。从、可以看出,与1986年相比,1993年我国心脏病患病率增长了%,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长了%,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 恶性肿瘤由于病死率高,病程相对较短,患病率增长不大。1986年~1993年8年间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病人数共计增加了1456万人,年均增长182万人,使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上升,成为医药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增加,与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既是导致人群死亡的原因,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肾功能衰竭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导致患者眼睛致盲的机会比非患者高25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80年代以后高血压在我国上升速度也很惊人。据调查,从1959年~1979年的20年间,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140万,而1980年~1991年的12年间,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

营养缺乏病习题

营养 令狐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A.精氨酸B.组氨酸C.丝氨酸D.胱氨酸2.浮肿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 A.蛋白质B.热能C.维生素D.矿物质3.下列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A.锌B.铁C.叶酸D.尼克酸 4.下列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A.铜B.铁C.锌D.硒 5.牛奶中含量最低的矿物质是以下哪一种(B ) A.钙B.铁C.钾D.钠 6.膳食中可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是(A ) A.抗坏血酸B.脂肪酸C.草酸D.植酸7.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是(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叶酸 8.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B.癞皮病C.脚气病

D.败血病 9.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A.苏氨酸B.赖氨酸C.色氨酸D.蛋氨酸10.下面那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A.肉类B.奶类C.水果D.大豆11.RDA指的是() A.推荐营养素供给量B.适宜摄入量C.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D.估计平均需要量 12.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B.蛋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13.消瘦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 A.蛋白质B.热能C.维生素D.矿物质14.下列哪项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肥胖B.多尿C.高血压D.佝偻病15.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A.白菜B.菠菜C.大米D.动物肝脏16.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 A.钠B.钙C.铜D.维生素A 17.下列哪项不是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B.提供能量C.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D.提供必需氨基酸

营养缺乏病

临床营养学(医学营养学) 研究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研究在病理状态下,营养需要以及如何满足这种需要,以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营养在疾病的防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营养缺乏病 一、预防:可预防 常见病发生:补硒—降低肝癌发病率 补V E—降低脑卒中,冠心病 二、提高疗效:心肌炎——补充抗氧化的营养素—胡萝卜素,V C,V E, V A,硒,可保护心肌细胞。 哮喘——补充硒元素可减少白三烯产生,可减少哮喘发作。 三、促进康复:伤口愈合,骨折愈合。 四、防止疾病恶化:糖尿病:补铬和硒,血糖易控制, 恶性肿瘤: 临床营养学:是研究用营养的手段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不足,过多,不合理 营养疾病 加重

营养缺乏病 一、定义 营养过剩——肥胖症 营养缺乏病 营养不足----临床症状---------营养缺乏病 二、分类营养不良性消瘦 蛋白质营养不良(PEM)恶性营养不良 混合型(一)按营养素缺乏分类能量—V A—夜盲 维生素缺乏V B—脚气病 V C—坏血病 特定营养素缺乏V B5—赖皮病(皮肤粗糙) 碘—甲状腺肿、克汀病(幼 年缺乏 甲状腺 素) 矿物质铁—缺铁性贫血

硒—克山病(特发性心肌病) 克汀病——甲状腺低下, (二)按发生原因严重:有组织器官功能严重的损害 原发型:单纯由营养素摄入减少 营养缺乏病轻微:烦躁,皮肤损害 继发型:除营养摄入不足以外的因素引起 (三)按人群: 儿童:体重/年龄低于正常儿童的2个标准差——营养不良 青少年:身高/年龄低于正常人的2个标准差——营养不良营养缺乏病成年: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米)2 老年:BMI ﹤18.5慢性营养不良 成年、老年BMI 18.5—25为正常 ﹥25超重 三、病因: (一)食物供给不足:天灾人祸 (二)食物中营养素缺乏 1、天然食物中营养物质缺乏:

营养缺乏的原因

营养缺乏的原因 营养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膳食营养素的供给和组织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因素造成膳食营养素供给不足或机体对营养素利用能力降低的结果。许多营养缺乏病是由于膳食中长时间缺乏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对人体的体格和(或)智力造成多种不司逆的损害。一、食物供给不足 一些灾难性事件如旱灾、水灾、战争、地震和社会动乱等都会阻碍农业的发展,造成食物短缺。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减少,经济落后等,均可造成食物的生产和供应不足。 二、食物中营养素缺乏 在食品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因天然食物或加工食品中某些营养素缺乏或不足,以及饮食习惯和方式的不科学等也可引起营养缺乏病。 (一)天然食物某些营养素缺乏 如香蕉、甘薯、木薯等,长期单纯摄入这些食物会造成某些营养素如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等摄入不足,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病。另外,食物中矿物质含量与土壤中相应元素的含量有关,缺乏某种矿物质的土壤所种植的作物能引起相应矿物质的营养性缺乏病。我国在东北三省、陕西、四川等克山病流行地区的水和粮食中硒含量极低;在内蒙古、河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内陆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粮食和土壤中碘缺乏比较严重。 (二)饮食方式不科学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营养缺乏病发生的原因不再局限于食物的贫乏,而更多的表现为营养知识缺乏导致的一系列不良饮食习惯,从而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1.食品搭配不均衡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他们每天仅吃一些动物性或高能量的食物,如肉类、牛奶、面包、咖啡和含酒精的饮料,会因为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而总上维生素C 缺乏症。因此,营养缺乏病的患者并不一定局限于穷人。另外,禁食和忌食某些食物或者从小养成不良的偏食习惯,如不吃鸡蛋、鱼、肉、胡萝卜、葱等均能减少一些营养素来源而引起营养缺乏病。

营养缺乏病预防资料

教案 教师姓名任课班级 2014 年月日星期 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六章_膳食营养指导与疾病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节_营养缺乏病预防_______________教学目的和要求_掌握常见营养缺乏病的病因、发病表现及预防________教学重点_常见营养缺乏病的病因、发病表现及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_常见营养缺乏病的病因、发病表现及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方法与手段_讲授、多媒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设计_A_复习上次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_________B_引入新授课____第四节_营养缺乏病预防___________一_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_____________________1_病因_______2_发病表现_____3_预防______二_维生素A缺乏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1_病因_______2_发病表现_____3_预防______三_维生素D缺乏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1_病因_______2_发病表现_____3_预防_______四_维生素B1缺乏病_1_病因_____2_发病表现___3_预防__课外作业_维生素D缺乏病的表现以及预防措施____________阅读参考节目_《食品营养与消费》_杨昌举编_新时代出版社________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_______课后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养缺乏病习题

营养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 A.精氨酸B.组氨酸C.丝氨酸D.胱氨酸 2.浮肿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A.蛋白质B.热能C.维生素D.矿物质3.下列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A.锌B.铁C.叶酸D.尼克酸 4.下列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A.铜B.铁C.锌D.硒 5.牛奶中含量最低的矿物质是以下哪一种(B ) A.钙B.铁C.钾D.钠 6.膳食中可促进铁吸收的因素是(A ) A.抗坏血酸B.脂肪酸C.草酸D.植酸7.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是(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叶酸8.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B.癞皮病C.脚气病D.败血病 9.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A.苏氨酸B.赖氨酸C.色氨酸D.蛋氨酸 10.下面那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A.肉类B.奶类C.水果D.大豆 11.RDA指的是() A.推荐营养素供给量B.适宜摄入量C.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D.估计平均需要量 12.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B.蛋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13.消瘦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A.蛋白质B.热能C.维生素D.矿物质 14.下列哪项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肥胖B.多尿C.高血压D.佝偻病15.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是() A.白菜B.菠菜C.大米D.动物肝脏16.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A.钠B.钙C.铜D.维生素A 17.下列哪项不是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B.提供能量C.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D.提供必需氨基酸 18.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的特点() A.天然食物组成成分B.维持健康所必需C.每日需要较多D.维持人体生长 19.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是() A.马铃薯B.梨子C.小麦D.动物肝脏

疾病负担评价的理论框架及其发展

?伤害的疾病负担?疾病负担评价的理论框架及其发展 吕繁 曾光 目前,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人们都受到来自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威胁[1]。面对众多的新老健康问题,如何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卫生防病的重点,是WHO和各国政府在卫生决策中面临的共同困惑,主要原因在于对不同疾病的危害缺乏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疾病负担的综合评价是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的基础。尽管评价疾病负担的思路和方法几经发展,但如何分析比较复杂的卫生问题及其对社会造成的负担,进而确定国家和/或社区卫生工作重点,仍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一、疾病负担评价发展的三个阶段 疾病造成的危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也不断发展。不同阶段的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了疾病负担以不同的操作性概念。以下仅从各个阶段对疾病负担评价的“实际操作”反映出的内涵,来分析各个阶段对疾病负担的操作性定义,并回顾相应的评价指标。 1.第一阶段:1982年以前,疾病负担主要由死亡率来衡量,认为疾病造成的死亡越多,疾病负担就越大。此阶段应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死亡率或死因位次、发病率等传统指标。 这类指标的优势在于资料相对易于掌握,计算简便,结果直观。然而,单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伤害导致病人在30岁死亡与肺癌造成病人在60岁死亡并无差别,而实际上,两者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前者的社会损失显然大于后者。可见,死亡率并不能反映疾病对人的社会价值即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发病率可以从频数上反映疾病危害的大小,却难以反映疾病造成的伤残程度和持续时间。 2.第二阶段:以1982年美国CDC提出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L)为标志[2],用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评价不同疾病造成负担的大小。这种评价方法赋予疾病负担的操作性定义是:疾病负担就是疾病造成死亡而引起的个体或人群寿命的减少。YPLL较传统指标更趋于准确、合理。但YPLL存在很大局限:①对于超过期望寿命的死亡难以评价负担;②该指标应用的前提为相同年龄个体的社会、经济价值是等同的;③只考虑疾病负担的一种形式和结局———死亡,而忽略了疾病造成的失能等负担。由YPLL 派生的或类似的指标,都有类似的问题。 3.第三阶段:1993年世界银行组织专家发展了新的疾病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负担指标———失能调整的健康生命年(disability2adjusted life years,DAL Y)。DAL Y将疾病造成的早死和失能合并考虑,用一个指标来描述疾病的这两方面负担[325]。这种评价方法赋予疾病负担的操作性定义是:疾病负担就是疾病造成死亡而引起的人群寿命的减少和疾病造成残疾的程度。 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疾病负担评价和测量方法, DAL Y比以往指标更全面地反映了疾病对人群造成的负担。但对DAL Y的有效性、用途等存在一些有待讨论的问题。 Obadilla[6]认为主要有两种批评意见:一种对指标的主观性提出疑问;另一种认为指标存在技术缺陷。目前文献中可以见到一些学者对DAL Y的批评意见[729],例如,认为DAL Y引入的贴现率、年龄权重、失能等级只反映了研究者和世界银行专家的意见,不能反映所分析地区人群的意见了;DAL Y选择最高的期望寿命(日本人的)作为出生期望寿命的估计值,势必夸大其他国家疾病的负担;DAL Y的计算需要高质量的健康信息,对于缺乏健康信息的国家不能使用该指标。实际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应用DAL Y所需的信息。 二、现有疾病负担评价所考虑的层面 疾病负担评价从单纯考虑死亡损失发展到整合死亡和失能两个方面来评价疾病的负担。相应的指标也随之得到发展,先后有发(患)病率、伤残率、死因顺位(死亡率)、YPLL、DAL Y等。但这些指标都是从病人群体出发,考察患者本人的寿命损失和/或残疾程度,以此评价疾病的负担。DAL Y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疾病造成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失,但仍停留在疾病危害对象的一个层次———病人群体。实际上,疾病还对病人群体以外的人群———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三、疾病负担评价有待发展 全面认识疾病负担是发展完善疾病负担评价的关键。对于疾病造成的病人群体的负担,DAL Y已经予以较好的评价和测量。但是,当人们主要考虑病人群体的疾病负担,并以此作为相关决策的依据时,反映出人们主要考虑疾病引起的病人或/和病人群体的卫生服务需求,而忽视了诸如病人患病导致的家庭等病人以外群体受到的压力和健康需要。 1.发展评价疾病家庭负担的思路和方法: (1)理论基础:Bowen[10]将系统论的原则应用于家庭,认为在分级系统中,家庭是社会等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又由各个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本身这一系统。家庭系统理论[10]和家庭动力学理论[11]认为,个人或家庭的压力事件都会对

营养缺乏与营养过

第五篇营养缺乏与营养过量 营养是关系人民身体素质的大事,营养缺乏与过量均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直接造成人口素质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一些与营养过剩有关的疾病,如肥胖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目前我国居民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量的双重挑战。 第一章……………………………………营养缺乏病概述 营养缺乏病(nutritionaldeficiency)指长期严重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如地方性甲状腺肿、维生素C 缺乏病、缺铁性贫血、眼干燥症等都属于营养缺乏病,分别由于碘、维生素C、铁、维生素A 等摄入不足造成的。近年来,由于营养素功能检查日趋完善,各种亚临床的营养缺乏也受到重视,因此营养缺乏病也包括亚临床营养缺乏状态。 营养缺乏病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病因指单纯营养素摄入不足,可以是综合性的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而以前者为多见;继发性病因指由于其他疾病过程而引起的营养素不足,除摄入不足外,还包括消化、吸收、利用、需要量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所见到的各种营养素缺乏绝大多数成为疾病过程综合表现的一部分。营养缺乏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食物因素和非食物因素。诸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可影响营养缺乏病的流行。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病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人类的智力、行为、学习、工作能力等,而较好的营养状况则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增强成人体质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第一节营养缺乏的原因 营养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膳食营养素的供给和组织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因素造成膳食营养素供给不足或机体对营养素利用能力降低的结果。许多营养缺乏病是由于膳食中长时间缺乏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对人体的体格和(或)智力造成多种不司逆的损害。 一、食物供给不足 一些灾难性事件如旱灾、水灾、战争、地震和社会动乱等都会阻碍农业的发展,造成食物短缺。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减少,经济落后等,均可造成食物的生产和供应不足。 二、食物中营养素缺乏

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

1147 中国循环杂志 2018年12月 第33卷 第12期(总第246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December,2018,Vol. 33 No.12(Serial No.246) 1990~2016 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 曾新颖,齐金蕾,殷鹏,王黎君,刘韫宁,刘江美,周脉耕,梁晓峰 专题报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而人群行为生活方式、疾病谱及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这些变化连同地区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给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经过我国卫生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达到76.3岁,比2010年提高1.5岁;婴儿死亡率由13.1‰下降到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6.4‰下降到10.7‰;孕产妇死亡率由30/10万下降到20.1/10万,居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进入“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依然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事业,先后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工作方针,即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群疾病负担可反映人群疾病、伤残以及危险因素的分布和水平,是评价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和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依据。2017年9月,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2016)发布。本报告将对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结果进行概述。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自2009年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估中心(IHME)定期对1990年以来我国历年的普查数据、人口学调查数据、疾病监测点系统数据、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妇幼卫生监测系统数据、肿瘤登记系统数据、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数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中国香港和澳门死因数据、重要的卫生调查报告、相关大型调查研究结果,以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指标数据进行系统梳理,着手研究并分析全国及省级行政区人群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死因模式、伤残调整寿命年、危险因素暴露与归因负担等疾病负担指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建设健康中国及相应的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1.2 指标定义 本报告分析了全国及33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中国台湾)人群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疾病和伤害的死亡、早死所致寿命年损失(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premature death,YLL)和伤残所致寿命年损失(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顺位及其变化,重点慢性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地理分布,以及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的顺位以及变化。 期望寿命:指在某一死亡水平下,已经活到X 岁年龄的人群平均能够继续存活的年数,通常指期望寿命为0岁组的期望寿命。期望寿命从人群生命长度衡量了健康水平。 健康期望寿命:同时考虑死亡和非致死性健康结局(疾病和/或伤残状况),表示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去除了不健康的生存时间。它能够把人群罹患疾病和死亡的信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更有效地考虑生命的质量。 YLL 为不同年龄组的死亡赋予一个不同的权重,提高低年龄组的死亡权重,较低老年人的死亡权重,计算出死亡对寿命造成的损失。 YLD 是指疾病患病和伤残对寿命造成的损失。在疾病负担研究中,对YLD 的测量是通过对疾病后遗症的量化过程,将这些后遗症所致的寿命损失进行求和。 DALY 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YLL 和YLD 两个部分。DALY 是生命数量

营养缺乏病表格

病名(俗称)体征缺乏的 营养素体格检查及正常指标食物建议 植物动物避免食物 眼干燥症结膜出现皱纹,睡去正常光泽,眼睛干燥、 怕光、流泪、,发炎、疼痛 A ①血清视黄醇1.05/-3.15μmol/L ②生理盲点1.8cm2菠菜、韭菜、红 萝卜、番茄、南 瓜、柑橘、红薯 肝脏、肉类、蛋黄、奶、 鱼油 酗酒 夜盲症暗光时看不清东西 角膜软化初:干燥角化无光泽,后:软化溃疡穿孔蟾皮症皮肤角化过度的毛囊性丘疹,皮干起皱 佝偻病多汗,盗汗,夜惊,易惹激;颅骨软化, 出牙迟;肋骨珠串,胸廓畸形,O型或X 型腿;成人骨软化症:骨痛、肌无力、骨 折D ①碱性磷酸酶 ②血清25-(OH)D3水平 10-80mmol/L 蘑菇、冬菇、猴 头菇、香菇、金 针菇 鸡蛋、牛肉、鲱鱼、鲑 鱼、沙丁鱼、大马哈鱼、 秋刀鱼 Ca ①血清钙 ②血清钙磷乘积 芝麻、黄豆、海 带 石螺、虾米、奶类植酸、草酸、膳食纤 维、碱性磷酸盐、磷 酸、脂肪酸、乙醇、 碱性药物 脚气病腹痛呕吐便秘水肿无食欲,肢体麻痹无 力,肌肉酸痛抽搐B1①尿B1测定口服5mg,4H后测 尿B1>200μg ②红细胞转酮活性 糙米、燕麦、花 生、蚕豆、大豆、 坚果 瘦猪肉、瘦羊肉、肝脏酗酒 口腔生殖综合症(舌炎、唇炎、口角炎、阴囊炎),脂溢 性皮炎,眼部怕光流泪角膜血管增生B2①尿B2测定>120μg ②尿肌酐≥80μg/g 大豆、燕麦、小 麦、荞麦、绿蔬 肝、肾、肉类、蛋黄、 奶 癞皮病三D症状(皮炎、腹泻、痴呆)头痛失眠, 闭经,烟酸①尿N-MN测定服50mg,4H后 测N-MN:3.0-3.9mg ②尿2-吡啶酮/N-MN比值 1.3-4.0 豆类、小麦、大 米、花生 肝脏、瘦肉、鱼、蛋、 奶 坏血病 1.早期:减重、倦怠、疲惫、食欲减退, 儿童易激惹。2.贫血,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鼻出血等。3.骨骼:钙化不正常 4.伤口愈合缓慢,免疫力低下C ①尿C测定服500mg ,4H后测 VC水平>10mg ②白细胞VC水平≥2μ g/100000000 新鲜蔬菜水果, 辣椒、韭菜、油 菜、柑橘、猕猴 桃、橙子 猪肝、鸭肝、鸡肝、鹅 肝、牛心、猪心 酗酒 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 减退、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体能下降, 食欲不振、恶心、腹涨,抗寒能力下降,Fe ①血清铁 ②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 黑芝麻、紫菜海 带、黑木耳 肝脏、全血、畜禽肉类、 鱼类、蛋类 浓茶、咖啡,高纤维 食物

营养缺乏病习题

营养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就是必需氨基酸() A.精氨酸 B.组氨酸 C.丝氨酸 D.胱氨酸 2. 浮肿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就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 ) A.蛋白质 B.热能 C.维生素 D.矿物质 3. 下列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A.锌 B.铁 C.叶酸 D.尼克酸 4. 下列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主要组成成分就是(A) A.铜 B.铁 C.锌 D.硒 5. 牛奶中含量最低的矿物质就是以下哪一种(B ) A.钙 B.铁 C.钾 D.钠 6. 膳食中可促进铁吸收的因素就是(A ) A.抗坏血酸 B.脂肪酸 C.草酸 D.植酸 7.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就是(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叶酸 8. 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易引起( )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B.癞皮病 C.脚气病 D.败血病 9. 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尼克酸可由体内哪种氨基酸转化( ) A.苏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蛋氨酸 10. 下面那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

A.肉类 B.奶类 C.水果 D.大豆 11. RDA指的就是( ) A.推荐营养素供给量 B.适宜摄入量 C.可耐受的高限摄入水平 D.估计平均需要量 12.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 B.蛋氨酸 C.苏氨酸 D.赖氨酸 13.消瘦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就是由于缺乏哪种营养素:() A.蛋白质 B.热能 C.维生素 D.矿物质 14. 下列哪项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A.肥胖 B.多尿 C.高血压 D.佝偻病 15. 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就是() A.白菜 B.菠菜 C.大米 D.动物肝脏 16. 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就是() A.钠 B.钙 C.铜 D.维生素A 17. 下列哪项不就是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A.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B.提供能量 C.构成机体组织与重要物质 D.提供必需氨基酸 18. 下列哪项不就是维生素的特点() A.天然食物组成成分 B.维持健康所必需 C.每日需要较多 D.维持人体生长 19. 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就是() A.马铃薯 B.梨子 C.小麦 D.动物肝脏

膳食与营养缺乏病预防

膳食与营养缺乏病预防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和(或)热量的供给不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时,就会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所有营养不良中最致命的一种。长期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时,身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和身体成分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体重明显境地,个组织器官明显萎缩,出现严重的负氮平衡和一系列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是:病人极易感到疲劳,情绪不好,虚弱无力,严重者克出现意识模糊,认知能力下降。 主要体征:生长停滞,体重下降,容易遭受感染,可出现腹泻,也可发生低血压、低体温和心动过速。分述各种营养不良的主要体征如下: (1)水肿型营养不良:以蛋白质缺乏为主而能量供给尚能适应机体需要,以水肿为主要特症,凹陷性水肿常见于腹部和腿部,也可至全身。还表现为腹泻,常伴发感染、头发稀少易脱落、表情冷漠或情绪不好。 (2)消瘦型营养不良:以能量不足为主,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和内在器官萎缩。病人体重常低于其标准体重的60%。 (3)混合型营养不良:即蛋白质和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常伴有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缺乏。 在进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判断是,需要综合查体结果和个人病史资料,根据表现出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做出正确判断。 表4-20 营养评价的可能诊断指标

营养治疗:向病人提供足够营养素,应缓慢进行。开始总热量宜给予每日每公斤实际体重30kcal,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实际体重0.8g。稳定后总热量逐步增至每日每公斤实际体重40~50kcal,如合并感染发热,可酌情增加;蛋白质可增至每日每公斤实际体重1.5~2.0g,其中至少1/3为动物蛋白。随体力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避免发生或加重腹胀、腹泻、甚至肠穿孔或诱发心力衰竭。应同时给与各种脂肪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亦应有适当的均衡补充,避免发生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磷酸盐血症。 二、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血色素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由于体内的维生素B12与叶酸的含量不足,使红细胞成熟的因素缺乏而导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比较常见。 进行缺铁性贫血的判断时,需要综合查体结果和个人病史资料,根据表现出来的相关症状与体征判断。 表4-21 缺铁性贫血的判断要点 膳食干预: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血、动物内脏,其次为瘦肉、鱼、禽类;含铁量一般的食物有谷类、土豆等;含铁少的有奶及奶制品、水果和部分蔬菜。血红素铁比较容易吸收。维生素C、维生素B2和肉类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植酸、多酚、钙、茶和咖啡会影响铁的吸收。 三、锌营养缺乏症

营养缺乏病的预防

营养缺乏病的预防 营养缺乏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地域风俗、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和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预防营养缺乏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一)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改善人群营养十分重要,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和加工烹调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食物应该多种多样,因为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面,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及其制品。 (二)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粮食生产除了解决生产数量,也应开发多品种生产。增加动物性食品生产供应,开发食品新资源,让广大群众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三)预防应有针对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WHO 推荐的一些指标,如新生儿出生体重、年龄别体重、不同身高的体重、入学年龄体重、母乳喂养、人工哺育、特殊营养缺乏的新病例数等,可以反映当前和既往的营养状况,也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营养调查可以了解人群膳食摄入情况和营养素供给量间的关系,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体格,发现营养性疾病,为修订营养素供给量等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不仅为设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状况提供依据,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5中国慢性病疾病负担及其政策含义-杨功焕

慢性病疾病负担研究 的政策含义 疾病负担研究的历史 ?1990年GBD: 《GBD1990》初步结果发表于《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 最终系列结果于1996年发表在lancet ?2000年GBD: 《GBD2000》发表在《世界卫生报告2002》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与推广中心培训课件?2010年GBD: 《GBD2010》发表在lancet ?很多国家发表了相应的疾病负担研究结果

疾病负担研究流程 11,共病模拟,12, 健康预期寿命计算,13 计算疾病和伤害的YLLs和YLDs,计算DALYs ;14,各个暴露风险数据库建设,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与推广中心培训课件15,估计暴露风险因素流行率;16,估计风险-疾病的相对危险度;17,理论最低风险暴露程度确定;18,估计各个危险因素风险对YLLS、YLDs和 DALY’s的归因危险度。1,变量数据库建立,2,计算年龄别死亡率,3,建立死因数据库,4,死因估计,5,不同类别死亡水平调整与全死因死亡率相等,6,疾病临床结果(Consequences)流行病学数据库,7,估计疾病临床结果患病率、发生率、持续时间,8,交叉验证损伤水平,9,自然和外部受伤原因分析,10,伤残权 重(DW)估计; 22% 27% 17%15% 7%6% 6% 2013‐8‐15 23% 28% 17% 11% 6% 8% 7% 25% 14% 23% 25% 6% 3%4% GBD 估计,1990 24% 12% 23% 30% 7% 1%3% DSP,1992 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与推广中心培训课件2013‐8‐1530% 20% 25% 15% 3%4%3% 29% 19% 29%18% 3%2%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姓名:何仕丹学号:1324310035 专业:药物制剂年级:2013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 一、营养与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 原发性营养缺乏,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 2.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1. 膳食结构不合理膳; 2.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1.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2. 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 3. 维生素C缺乏症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或鼻、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 4. 维生素B1缺乏症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湿性脚气病和干性脚气病两型,前者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后

中国居民健康与疾病负担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居民健康与疾病负担调查 篇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推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xx年10月12日发表)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20xx年10月12日)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 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20xx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我国高血压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卫生经济研究2011年6期总第288期 我国高血压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孙国君,吴华铃,单伟光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778(2011)06-0046-03 味着全民健保资源朝着都市、大型及财团法人医院集中,使民众就医的方便性有所减损。 3.科别医疗资源的分配失衡 全民健保基本沿用了以往劳保门诊诊察费用不分科别皆为定额的做法,从而导致科别资源的分配不均。风险高、诊治时间长、病患人数少的科别(如妇科、儿科)和风险低、诊治时间短、病患人数多的科别(如皮肤科、耳鼻喉科),医师诊治一个病患获得的诊疗报酬相同,使后者的整体报酬远远超过前者。由此,新进医师在执业科别的选择上往往选择后者,进而导致高风险科别招不到足够的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林端宜.台湾健康保险概况[J].海峡科技与产业,1999,(4):17-19. [2] 杨汉.全民健康保险总额支付制度之实施背景及推展[J].台湾医界,1997,40(7):11-12. [3]林雨静.全民健保支付制度的改革)))总额预算[EB/OL].htt p://o ld.n p f.or g.tw/PUBLICATION/SS/090/ SS-B-090-004.htm,2011-01-12. 作者简介:吴俊泉(1981-),男,福建莆田人,学士,主要从事闽台医学文献研究。 收稿日期:2011-03-23(责任编辑叶向明)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估计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人,在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患者[2]。高血压由于发病率高、控制率低和并发症多且严重等问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高血压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疾病负担的研究进展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BOD)研究是比较一种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对社会经济及健康的影响,包括研究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两个方面[3]。 1.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 在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方面,其评价指标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以前,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患(发)病率、死亡率或死因位次等传统指标。这类指标的优点在于数据容易得到,计算简便,结果直观。但是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无法反应疾病造成的伤残程度和持续时间。 第二阶段: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采用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 L)评价疾病负担[4]。YPLL克服了传统指标的量化问题,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例如假定了患病个体相同的价值,也忽略了疾病造成的失能(残疾)负担。 第三阶段:1993年世界银行建议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评价疾病负担, 1998年Hyder等提出了健康寿命年(healthy life years, HLY)。DALY考虑了疾病造成的早死和失能(残疾)损失,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疾病负担评价和测量方法。但是Obadilla[5]认为DALY指标存在主观性和技术上缺陷。 第四阶段:提出采用疾病综合负担(com p r ehensive burden of disea se,CBOD)指标评价疾病负担。先通过对患病人群个体负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进行测量,再通过专家咨询法获得各个负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权重系数,最后将各个疾病负担与权重系数的乘积相加求得CBOD[6]。目前尚未查到相关文献。 2.疾病经济负担 疾病经济负担又称疾病经济成本,是指由于疾病、失能(残疾)和早死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的货币体现,包括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3]。直接 通讯作者。[公共卫生] 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