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机系统的演变与发展(下)

飞机系统的演变与发展(下)

飞机系统的演变与发展(下)
飞机系统的演变与发展(下)

飞机系统的演变与发展(下)

飞机的导航系统

1910年8月,加拿大的飞机设计师兼飞行员麦柯迪(John A.Douglas McCurdy,1886-1961)在美国纽约州的希普斯里德贝上空,从一架寇蒂斯水上飞机上,通过摩尔顿(H.M.Morton)研制的设备,发射并接收无线电信号。同年9月,英国飞行员在索尔兹伯里的英国陆军射击场上空,从一架布里斯托尔箱形风筝式飞机上,向0.4公里之外的基地,发出“发现敌人”的无线电信号。以上飞行试验可以看作对航空电子设备的最早尝试。

不过,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只能按照在地面约定好的动作进行空、地联络。例如,飞行员在空中摆机翼、发射信号弹或投掷装在筒里的便条等;地面人员则以铺设信号板或点燃火堆等标志,传达一定的意图。

至于空中领航方法,用飞行员的话说,那时是数着地标飞的——就是从空中观察地面有特点的目标,如河湾、车站、公路交叉点或水塔等,在地图上判断出自己飞机的位置,再寻找下面航线上要遇到的地标,一段一段地数着飞下去。在领航学上,这叫作目视定位法。

有个现在听起来很有趣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驾驶Dr.1型三翼机,击落80架敌机的德国首席王牌飞行员冯·里希特霍芬(Rittmeister Manfred Von Richthofen,1892-1918),他在接受飞行训练期间,连续发生飞行事故,摔掉了一些飞机,被认为是缺乏飞行天赋的人。更糟的是他的领航技术不佳,第一次参加西部战线的空战时,就迷失了方向,只好降落到地面,向居民问路!为此,他一度被调去担任投弹手。现代的飞

机已经不可能采用这样的复航措施。直升机虽然有可能在航线中途降落问路,但一旦这样做,即使能恢复方位,仍要被当作迷航事故处理。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飞机的仪表板上,已经装有磁罗盘、空速表、高度表和领航时钟等基本的飞行仪表。飞行员凭借它们可以进行推测航行(航位推算法)。在地面根据预报的空中风,计算出到达某地应飞的航向,对正航向,保持一定的速度,再根据飞行时间,就可以推测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空中的风可能发生变化或与预报的不符。所以在航线中途要选择检查点(地标),根据偏离检查点的距离和方位,算出偏流角和实际的地速,在下一段航线上修正应飞航向和更正预达目的地的时间。这很像气象台预报天气时采用的办法:按照云系发展的趋向和风速,判断气团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从而预报下游地区的天气变化。

3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航运输业蓬勃发展。为了保证民航班机在长途飞行和复杂气象条件下降落的安全,电子导航设施受到了重视。这一时期发明了信标台(当时叫作“扇形指点标”)和无线电罗盘。前者是由地面向上发射无线电波束,飞机飞经它上空时,可以收到信号,从而引导飞机飞向跑道;后者是可以指示飞机与地面无线电台的相对方位角的仪表(不是指示飞机磁航向的),根据两个以上地面电台(导航台)的方位线的交点,可以确定飞机在空中的精确位置——这在领航学中叫几何定位法。

1935年2月,沃森·瓦特博士(Dr.Watson Watt)带领他的助手,守候在英国广播公司达文特里电台的发射机前,接收由H.P.50“海福特”重型轰炸机反射回来的电波信号。这一著名的实验,标志着电子航行时代的到来。

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阶段),全天候的战略轰炸行动,促进了无线电导航技术的发展。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伏尔导航系统(Vor,甚频全向信标),在战后被确定为国

际标准民用导航系统。它的导航台旋转发射可变相位信号和参考相位信号,通过机载接收机和显示器确定飞机所在方位。

战后,从1945年开始,美国费得拉尔电信实验室和空、海军联合研制既能测出飞机方位又能测出距离的塔康导航系统(TACAN,战术空中导航系统)。1952年研制成功,它测方位的原理与伏尔系统相似。测距原理是,由机上定时发射询向脉冲,地面台收到后,发射回答脉冲,比较二者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飞机与地面电台的距离。

英、美从40年代开始研制工作距离远、测量精度高的双曲线坐标导航系统(Hyperbolic grid),它们包括罗兰(Loran,远程导航)、奥米加(Omega,甚低频双曲线导航)和台卡(Decca,连续波双曲线导航)等。这种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由两个以上的导航台同时发射电波,飞机从接收到的时间差,可以判断出在以两个电台为焦点的一条双曲线上。此时,如再收到另外一个电台的电波,就可以从两条双曲线的交点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系统50年代以后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海洋船只和远程巡逻机的导航。民航飞机和运输机比较欢迎奥米加导航系统。

在电子导航系统的设计思想中,还有另外一个思路,就是设计可以脱离地面电台的干预,进行自主导航的机载导航系统。这一类导航系统有多普勒导航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

多普勒导航系统(Doppler),利用多普勒雷达沿着一定方向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根据多普勒频移(见本文前面有关多普勒雷达一节),计算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地速)。有了速度,再知道飞机的航向,就可以求出飞机的航行路线。多普勒雷达同时向多个方向发射波束,还可以求出飞机在空中受风的影响而产生的偏流角(飞机航迹和飞机航向的夹角),供修正航向使用。

早在1945年,这种技术已经被用于测量飞机的速度。1955年开始在军用飞机上作为导航

系统。采用晶体管和数字式计算机之后,机载多普勒导航设备变得很轻,可以小于5公斤,测速的精度为±0.1%,测偏流角的精度为半度。应用这种技术,大大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70年代初期,石油价格猛涨,这一时期设计的大型宽机身客机上,如空中客车A300和波音747等,都借助这一技术获得了效益。载几百名乘客的飞机,空勤机组人员只有2~3人(不包括空中服务员)就可以应付。不过,这种导航系统当飞机姿态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因无法收到回波,而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高机动的战斗机上,需要选择其他的导航手段。

惯性导航(Inertial)是另外一种自主式导航系统。它利用加速度计测量飞机的加速度(惯性),再通过计算机求出飞机的速度和位置。

1942年,在德国的V-2型火箭上,首次采用惯性导航原理进行制导。194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根据国防部要求研制的第一部惯性导航系统在飞机上试飞成功。60年代初期投入使用。1956年,我国开始研制惯性导航系统,并且在70年代以后,在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火箭以及某些飞机上安装使用了国产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既不依赖外界信息,也不向外发射电波,因而抗干扰的能力很强。它的加速度计安装在陀螺稳定平台上,可以不受飞机剧烈振动的影响。现代军用飞机,大多采用它和其他导航系统,如多普勒、塔康和卫星导航等组成多功能的组合导航系统。国外在1964年开始研制的捷联式惯性导航(Strapdown)系统,利用计算机取代陀螺罗盘的作用,减少了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工作更为可靠。

1973年美国国防部批准,并于1978年4月北约9国参加发展的导航星(Nav Star)全球定位(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双曲线导航系统相同,只是把导航台搬到了距地面2万公里的空间。整个系统由21颗卫星和3颗备份卫星组成。它的控制站设于美国大陆,4个监测

站分设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岛上。系统全部投入工作时,可以全天候为军、民用户提供连续的全球导航。民用系统(C/A码)的定位精度为10~20米。但在实际使用中,有意识地降为100米以内。它的工作不受地形或地理条件的影响,因而比其他陆基导航站有更广阔的前途。有趣的是,它还可以用来测量山高。这一系统在测试中,从空间的角度,证实了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是地球的最高点。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这一系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也发现它有被干扰的可能。目前,美国国防部正计划对其进行改造,以求提高抗干扰的能力。

任何一次安全的航行都是以飞机在机场内的降落为结束的。降落场可能出现各种复杂的天气,如低云、低能见度、暗夜和雨雪等。使飞行员无法目视建立着陆航线、进场(对正跑道下滑至15~30米)和着陆(从飞机开始拉平、接地到滑跑停止)。这时,就需要有地面的无线电设备和飞机座舱里的有关仪表配合,帮助飞行员完成建立航线和进场下滑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已经开始建立无线电仪表着陆系统(ILS)。早期的无线电仪表着陆系统由距跑道一端4公里和1公里处分别设立的远距导航台(含信标台)及近距导航台(含信标台)组成。飞行员按照座舱内无线电罗盘(指示导航台相对方位角的仪表)的指示建立航线,首先飞至远距导航台上空,对正着陆航向并保持一定的高度(此时,收到远距信标台的信号);然后,再对正近距导航台下滑,保持一定高度通过近距导航台上空(此时,收到近距信标台的信号),对正跑道方向并保持在跑道中线的延长线上。全天候飞行员的最高能见度条件是1公里,所以在近距导航台上空,应该可以看见跑道和进行目测着陆。

1949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确定以无线电航向信标台和下滑信标台组成的仪表着陆系统为标准的着陆系统。它的原理是:在跑道终端设立一无线电发射台(航向信标台),发出两种

频率(90赫和150赫)的调幅高频无线电波束。当飞机位于跑道中心线时,机载接收机收到的两种电波信号强度相等,机上的航向、下滑仪的指示器(交叉指针指示器)上的垂直指针指零。当飞机偏向一侧时,接收机收到的那一侧的电波信号较强,指示器的指针向那一侧偏转。这种着陆系统中的下滑信标台是设于跑道一侧的无线电发射台。和航向信标台一样,它也发出两种频率不同的无线电波束。只是它们的等强度信号区和地面成2.5°~3°的交角,这正是飞机正常进场时的下滑角。飞机沿着这一斜面下滑时,指示器的水平指标保持在中央。飞机轨迹高或低于正常下滑线时,指标向上或向下移动。

还有一种地面控制着陆系统,是由地面雷达测定降落飞机的高度、距离和方位,再由引导人员用无线电通话告知飞行员应飞航向和下降至需要的高度。

微波着陆系统是在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现在正大力发展的新型进场着陆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飞机收到由地面的方位引导台、仰角引导台、拉平引导台和精密测距应答台等设备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飞行员根据求出的飞机精确位置,可以灵活地组织曲折的进场航线和选择不同坡度的下滑线(下滑角)。而不必像使用其它着陆系统时那样,受导航台位置或波束方向决定的固定航迹的限制。地面的辅助数据发射台配合方位引导台,可以提供与着陆有关的机场气象条件(风速、风向等)。

微波着陆系统的地面方位引导台的波束,在跑道中心左右40°的扇形区内,以每秒2万度的速率往返扫描。在此区域内飞行的飞机,从收到它的信号的时间间隔可以测出飞机与跑道中线的相对方位角。根据仰角与拉平引导台又可以测出飞机相对于地平线的仰角。这一系统还具有反向(起飞方向)方位覆盖能力,可以为起飞或复飞的飞机进行方位引导。

微波着陆系统不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地面反射干扰小,天线尺寸小,使用方便,可以满足垂直和短距起降飞机的需要。1978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已确定以采用时间基准波束扫描体制

的微波着陆系统为军民两用的标准着陆设备。

在军用飞机上,电子对抗系统、火力控制系统、飞行员防护和救生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它们还需要另作专门的探讨。

此外,本文前面也没有提到通信系统。因为,现代作战飞机的通信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空、地联络手段。它将探测、控制和武器等系统链接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使自己一方参战的各单位能共享情报资源;及时地通报友机的位置和武器发射情况;隐蔽地传达作战指令;并对飞机进行自动控制。这就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数据链”(Data Link)的概念。有关这一新概念的话题,也只有留在以后细说了。

感谢您的阅读!

飞机操控系统

飞机操纵系统发展历程和典型飞机操纵系统分析 学生: 学号: 摘要 本文简要的叙述了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主要阐述了几个典型飞机操纵系统的产生和具体结构。早期的简单机械系统即可达到飞行的要求,但随着飞机速度和机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飞机操纵系统的性能也不断完善。飞机操纵系统经历了简单机械系统、控制增稳系统、电传操纵系统和光传操纵系统这几个阶段。最后飞机操作系统的每一次改变都是航空发展史上的伟大进步。 关键词:机械操纵系统、控制增稳系统、电传操纵系统、光传操纵系统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ypical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analysis Student: Liu He Student ID: 11031182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ircraft control systems, mainly on the production and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several typical aircraft control systems. Early flight can be achieved by a simple mechanical system, but with the constant increase in air speed and maneuverability, performance aircraft control systems are constantly

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与飞行安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000413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0 Vol.10 No.4 P.59-63 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与飞行安全 谢华 魏自明 【摘 要】 飞机操纵系统是一个控制飞机飞行安全的关键系统。笔者介绍了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过程,重点讨论了为了提高飞行安全性及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飞机操纵性而对飞机操纵系统进行的改进、完善的方法,进而对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助力操作系统 增稳系统 电传操纵系统 余度技术 电传动力 The Development of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and Flight Safety Xie Hua Wei Ziming (The First Aeronautics College, PLAAF) Abstract: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is a key system to ensure flight safet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is introduced.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flight safety and aircraft controllability with the premise of flight reliability. The author's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wered flight control system Stability augmentation control system Fly-by-wire control system Redundant technology Power-by-wire 谢华讲师 魏自明讲师 谢华(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魏自明(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参考文献 1,寿 松.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7. 2,王珍熙.可靠性、冗余及容错技术.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1.4. 3,龙 江.新型飞机作动系统的发展趋势.航空科学新技术,2000.1. 4 王 勇.BIT技术在数字飞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航空科学新技术,1998.6. 5,胡学武.浅谈发展中的电传动力控制技术.航空科学新技术,1994.2. 6,章国栋等.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与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0.7. 2000-4 万方数据 file:///E|/qk/zgaqkxxb/zgaq2000/0004/000413.htm2010-3-23 14:29:15

飞机操纵系统

飞机操纵系统(卷名:航空航天)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传递操纵指令、驱动舵面和其他机构以控制飞机飞行姿态的系统。根据操纵指令的来源,可分为人工操纵系统(由主操纵系统和辅助操纵系统组成)和自动控制系统。 主操纵系统用于控制飞机飞行轨迹和姿态,由升降舵(或全动平尾)、副翼和方向舵的操纵机构组成(图1)。主操纵系统应使驾驶员有位移和力的变化感觉,这是它与辅助操纵系统的主要差别。辅助操纵系统包括调整片、襟翼、减速板、可调安定面和机翼变后掠角操纵机构等。它们的操纵只是靠选择相应开关位置,通过电信号接通电动机或液压作动筒来完成。自动控制系统的操纵指令来自系统的传感器,能对外界的扰动自动作出反应,以保持规定的飞行状态,改善飞机飞行品质。常用的自动控制系统有自动驾驶仪、各种增稳系统、自动着陆系统和主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与驾驶员的操纵是各自独立、互不妨碍的。飞机主操纵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初级到复杂完善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机械式操纵、可逆、不可逆助力操纵和电传操纵,并在电传操纵基础上发展了主动控制技术。 简单机械操纵系统驾驶员通过机械传动装置直接偏转舵面。舵面上的气动铰链力矩通过机械联系使驾驶员获得力和位移的感觉。这种系统(图1 )由两部分组成:①位于驾驶舱内的中央操纵机构;②构成中央操纵机构和舵面之间机械联系的传动装置。中央操纵机构由驾驶杆(或驾驶盘)和脚蹬组成。驾驶员前推或后拉驾驶杆可带动升降舵下偏或上偏,使飞机下俯或上仰。向左或向右压驾驶杆(或转动驾驶盘)则带动副翼偏转,使飞机向左侧或向右侧滚转。脚蹬连结着方向舵,驾驶员蹬左脚时,方向舵向左偏转,机头向左偏;反之,机头向右偏。对于各类飞机,中央操纵机构的尺寸、操纵行程和操纵力均有标准规定。通常在被操纵舵面(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上,用气动补偿措施减少气动铰链力矩,把操纵力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机械传动装置直接带动舵面,有软式和硬式两种基本型式。软式传动装置由钢索和滑轮组成,特点是重量轻,容易绕过障碍,但是弹性变形和摩擦力较大。硬式传动装置由传动拉杆和摇臂组成,优点是刚度大,操纵灵活。软式和硬式可以混合使用。 简单机械式操纵系统广泛用在亚音速飞机上。在大型高速飞机上,舵面上的气动铰链力矩很大,虽然用气动补偿的方法可以减小力矩,但很难在高低速范围内达到同样效果。40年代末出现了液压助力系统,舵面由液压助力器驱动,驾驶员通过中央操纵机构、机械传动装置控制助力器的伺服活门,间接地使舵面偏转。它同时通过杠杆系统把舵面一部分气动载荷传给中央操纵机构,使驾驶员获得操纵力的感觉,构成所谓“机械反馈”,这就是可逆助力操纵系统。 不可逆助力操纵系统可逆助力操纵系统虽可解决杆力过大的问题,但在超音速飞机上还会出现所谓杆力反向变化的问题。由于杆力反向变化,会使驾驶员产生错觉而无法正确驾驶飞机。为此,须把可逆助力操纵系统中的机械反馈取消,即舵面气动载荷全部由液压助力器承受。为了使驾驶员获得操纵力感觉,在系统中增加了人工载荷机构(通常是弹簧的)以及其他改善操纵特性的装置,形成不可逆助力操纵系统(图2)。 在高空超音速飞行时,由于空气密度减小,飞机容易发生频率很高的俯仰和横侧振荡,驾驶员来不及作出反应。为了克服振荡,在超音速飞机上普遍安装自动增稳装置,如俯仰阻尼器和方向阻尼器等。 电传操纵系统在不可逆助力操纵系统中,存在着间隙、摩擦、弹性变形等影响,难以解决微弱信号的传递问题。又由于普遍采用增稳装置,机械联杆装置越来越复杂,重量增加。自动控制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取消机械传动装置创造了条件,可用电信号综合传感器信号和驾驶员的操纵指令,对飞机进行有

飞机的发展史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制作木鸟,以此寄托人类渴望在空中飞行的梦想。从古人的许多著作中,会发现制作能飞木鸟的众多记载。古书中称木鸟为木鸢、鹊、鹄等名。《韩非子·外储说》记载着:墨子经三年制成的木鸢,飞行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安慰他说,老师技术高超,木鸢虽然坏了,但毕竟飞成功了。在《墨子·鲁问》中也有公输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飞三天的飞鹊的记述。墨子是鲁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公输班就是传说中的能工巧匠鲁班。有关他们制作木鸟的历史,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0至400年期间。除他们二人外,还有如张衡、韩志和、高骈等木鸟制造家。其中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太平御览·文土传》中就有张衡制造木鸟的记载。所存史料确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竹木在尝试制作能飞的原始器械了。这一点,得到世界科学界的一致认同。 ■坠地而亡的先行者们 公元前9世纪,古英国的布拉德国王自造的一副飞翼,并试图从伦敦阿波罗宫出发,当他飞越出城时,坠地驾崩了。这可能是有关人类模仿鸟类飞行的最早记录之一。1503年,意大利的丹蒂也用自制双翼飞行,虽然幸免一死,但也落下终生残疾。1507年,英国的达米安从苏格兰的斯特林城堡纵身跃起,想要飞往法国,结果在城堡下摔断了大腿。达米安并不服输,他把失败归罪于使用了鸡的羽毛。 ■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传说戴达罗斯发明“人翅”飞出克里特岛 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对飞行的渴望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传说雅典的戴达罗斯擅长雕刻,他的雕像栩栩如生;但他更热衷工程技术,特别对建筑格

飞机操纵系统发展史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大作业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发展史 班级: 100321 学号: 100311xx 姓名: 王尼玛 专业: 自动化 指导老师: 于黎明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发展史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的飞机飞行操纵系统的发展史,对飞机机械操纵、增稳操纵、控制增稳操纵、电传操纵、光传操纵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未来飞机的操纵系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机械操纵系统;增稳操纵系统;控制增稳操纵系统;电传操纵系统;光传操纵系统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一章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历程 (3) 第二章机械操纵系统 (3) 第三章增稳操纵系统 (4) 第四章控制增稳操纵系统 (4) 第五章电传操纵系统 (4) 第六章光传操纵系统 (5) 第七章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趋势 (5) 参考文献 (6)

第一章飞机操纵系统的发展历程 最初的飞机操纵系统是由简单的钢索、滑轮、连杆和曲柄等机械部件组成,即我们所说的机械传动操纵系统。飞行员通过直接操纵机械传动系统来控制飞机的操纵舵面,实现对飞机姿态和飞行轨迹的控制,此时可不考虑系统本身的动特性,只需对摩擦,间隙和系统的弹性形变加以限制,便可获得满意的系统性能。随着飞机设计的发展和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即使使用看气动力补偿,飞行员的体力还不能适应作用于操纵舵面上的空气动力载荷,这时便产生了液压助力器,此系统实际上仍是一个除飞行员外开环的机液伺服系统。伴随着飞行包线的进一步扩大,飞机的稳定性与可操纵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相继出现了增稳操纵系统和控制增稳操纵系统,这时的系统已在局部使用了电传操纵技术,但操纵系统仍以机械通道为主控通道。为实现最佳气动布局的飞机设计,在电传操纵余度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的条件下,操纵系统的机械通道有被电传通道完全取代的趋势,这便产生了现在以被广泛使用的电传操纵系统。但电传操纵系统难以克服自身易受干扰的缺陷,为了改善电传操纵系统的性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在电传操纵系统内采用了新的信号传导材料——光纤。光纤作为信号传导材料与电传操纵系统相比,在抗电磁干扰、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运用新的信号传导材料与电传操纵系统相结合所产生的操纵系统,这便是光传操纵系统的雏形。光传操纵系统对提高飞机的稳定性和满足日益提升的飞行性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机械操纵系统 驾驶员通过机械传动装置直接偏转舵面。舵面上的气动铰链力矩通过机械联系使驾驶员获得力和位移的感觉。这种系统由两部分组成:①位于驾驶舱内的中央操纵机构;②构成中央操纵机构和舵面之间机械联系的传动装置。中央操纵机构由驾驶杆(或驾驶盘)和脚蹬组成。驾驶员前推或后拉驾驶杆可带动升降舵下偏或上偏,使飞机下俯或上仰。向左或向右压驾驶杆(或转动驾驶盘)则带动副翼偏转,使飞机向左侧或向右侧滚转。脚蹬连结着方向舵,驾驶员蹬左脚时,方向舵向左偏转,机头向左偏;反之,机头向右偏。对于各类飞机,中央操纵机构的尺寸、操纵行程和操纵力均有标准规定。通常在被操纵舵面(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上,用气动补偿措施减少气动铰链力矩,把操纵力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机械传动装置直接带动舵面,有软式和硬式两种基本型式。软式传动装置由钢索和滑轮组成,特点是重量轻,容易绕过障碍,但是弹性变形和摩擦力较大。硬式传动装置由传动拉杆和摇臂组成,优点是刚度大,操纵灵活。软式和硬式可以混合使用。简单机械式操纵系统广泛用在亚音速飞机上。在大型高速飞机上,舵面上的气动铰链力矩很大,虽然用气动补偿的方法可以减小力矩,但很难在高低速范围内达到同样效果。40年代末出现了液压助力系统,舵面由液压助力器驱动,驾驶员通过中央操纵机构、机械传动装置控制助力器的伺服活门,间接地使舵面偏转。它同时通过杠杆系统把舵面一部分气动载荷传给中央操纵机构,使驾驶员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飞行操纵系统

飞行操纵系统 摘要:飞行操纵系统是保障民航飞机在天空安全可靠飞行的重要系统。它是飞机上所有用来传递操纵指令,驱动舵面运动的所有部件和装置的总和,用于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气动外形和乘坐品质。波音737NG作为典型的液压助力机械式主操作系统,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结合波音737NG对飞机的主操纵系统和辅助操纵系统做主要介绍。 正文: 飞行操纵系统分类很多,根据操纵信号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人工飞行操纵系统和自动飞行操纵系统。自动飞行操纵系统操纵信号由系统本身产生,而人工飞行操纵系统操纵信号由驾驶员产生。在人工操纵系统中,通常又分为主操纵系统和辅助操纵系统。主操纵系统指驱动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使飞机产生绕纵轴、横轴、立轴转动的系统。其他驱动扰流板、前缘装置、后缘襟翼和水平安定面配平等辅助操纵面的操纵系统均称为辅助操纵系统。 一、飞行主操作系统 1、副翼 飞机副翼通常铰接在机翼外侧后缘,在大型飞机的组合横向操纵系统中,通常有4块副翼----2块内副翼和2块外副翼。低速飞行时,内外副翼可以共同进行横向操作;高速飞行时,仅有内副翼进行横向操作。 副翼系统操纵飞机绕纵轴进行滚转运动,运动期间,一侧机翼的

副翼上偏,另一侧机翼的副翼下偏,两侧机翼产生升力差,飞机完成滚转。 图一典型副翼操纵系统原理 如图所示为737NG飞机的副翼操纵系统,采用并列驾驶盘式操纵机构,两驾驶盘通过互联鼓轮柔性相连。当转动任意驾驶盘产生操纵信号都可以按如下路径向后传递:驾驶盘、左侧副翼鼓轮、钢索、副翼输入扇形轮、副翼输入扭力管、输入摇臂和输入杆、液压助力器、输出摇臂和输出扭力管、输出鼓轮、钢索、扇形轮、传动杆、副翼。其中关键部件为驾驶盘柔性互联机构、液压助力器与副翼感觉定中机构。驾驶盘柔性互联机构用于防止驾驶盘卡阻。正常情况下,操纵一侧驾驶盘,另一侧随动。当右侧驾驶盘卡阻,左侧机长可以操纵左驾驶盘通过左钢索系统操纵副翼;当左驾驶盘卡阻时,副驾驶可以使用右驾驶盘操纵扰流板进行应急横滚操作。现代民航客机舵面的气动载荷较大,故采用液压助力器进行助力操作。液压助力器输入是一个机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波音737-700800型飞机发动机引气系统及其故障分析

波音737-700/800型飞机发动机引气系统及其故障分析 针对发动机引气系统是一个多发性故障的系统,介绍了波音737-700/800型飞机发动机引气系统常见故障现象和原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系统的排故方法。 波音737-700/800型飞机发动机引气系统的功用是为飞机气源系统提供压力和温度调节的压缩空气,供给气源用户系统,包括发动机起动系统,空调和增压系统,发动机进口整流罩防冰系统,机翼热防冰系统和水箱增压系统,大气总温探头加热,液压油箱增压系统等。发动机引气系统部件在发动机压气机机匣上和发动机吊架内。 发动机引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发动机引气来自发动机第9级和第5级高压压气机。发动机低转速时,由于第5级空气压力不能满足气源系统的需要,气源系统使用第9级引气。发动机高转速时,气源系统使用第5级引气。发动机引气系统主要由三大机构来控制:(1)低速时高压级调节器和高压级活门控制发动机引气压力。低速时第5级单向活门防止反流。(2)高速时高压级活门关闭,第5级单向活门打开,向压力调节和关断活门(PRSOV)提供引气。(3)发动机引气预冷器系统控制发动机引气温度。预冷器的风扇空气流量由预冷器控制活门、预冷器控制活门传感器和机翼热防冰电磁活门控制。 高压级调节器和活门的目的是控制高压级发动机引气的供应。高压级调节器由气源关断机构、基准压力调节器、反流单向活门和释压活门组成。高压级调节器操纵高压级活门,进而控制第9级引气总管的引气量。高压级调节器从第9级引气总管的分接头得到未调节的空气,经过气源关断机构到达基准压力调节器,使压力减少到恒定的控制压力。该控制压力引到高压级活门的A腔,克服弹簧力和高压级活门B腔的压力打开活门。作用在高压级活门作动筒上的合力使活门调节下游的压力达到32 psi(额定值)。 引气调节器(BAR),PRSOV和450恒温器的功用是调节引气压力和温度。引气调节器的主要元件包括过压电门、基准压力调节器、控制节流孔、锁住电磁活门和释压活门。引气调节器从级间总管得到未调节的空气,经过过压电门和基准压力调节器,使压力减少到恒定的控制压力,然后引到释压活门和锁住电磁活门。当锁住电磁活门电动打开时,它向PRSOV的A腔提供控制压力克服弹簧力和B腔的压力来打开PRSOV,控制到气源总管的发动机引气量,使活门调节下游压力达到42 psi(额定值)。当引气调节器电动关闭时,它释放PRSOV的控制压力,利用弹簧力关闭PRSOV,切断引气。 发动机引气系统故障及其分析 1. 故障现象 当发动机为引气源时,在慢车状态(大概低于50%N1)时使用9级引气,正常的引气压力为32±6 psi;在正常巡航状态时使用5级引气,引气压力为42±8psi。如引气压力不在这个范围以内,就有可能是发动机引气系统出现故障。发动机引气系统常见故障有以下几种:A. 引气电门在OFF位时引气活门不能关闭;B.引气压力高;C.引气压力低;D. 引气压力为0;E. 发动机引气时左、右管道压力指示器指针不相同; F. 引气脱开灯亮等。下面具体对以上常见故障进行分析。 2. 故障的分析和排除 对于A故障现象,引气电门在OFF位时引气活门不能关闭的可能原因有:(1)MW0311电线束断路或短路,电路跳开关故障断开,P5-10空调组件、空调附件组件M324或飞机导线内部断路或短路;(2)PRSOV故障打开;(3)引气调节器打开或导线故障;(4)指示器系统故障。该故障较为简单,通过测量线路,检查引气调节器可以较为容易隔离故障。 故障B现象为:当发动机为引气源,工作在5级可调的稳定状态时,引气压力高于50 psi 则为引气压力高,可能的故障原因有:(1)管道压力传感器故障、N12双管道压力指示器超

飞机各个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一、外部机身机翼结构系统 二、液压系统 三、起落架系统 四、飞机飞行操纵系统 五、座舱环境控制系统 六、飞机燃油系统 七、飞机防火系统 一、外部机身机翼结构系统 1、外部机身机翼结构系统组成:机身机翼尾翼 2、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1)机身 机身主要用来装载人员、货物、燃油、武器和机载设备,并通过它将机翼、尾翼、起落架等部件连成一个整体。在轻型飞机和歼击机、强击机上,还常将发动机装在机身内。 2)机翼 机翼是飞机上用来产生升力的主要部件,一般分为左右两个面。 机翼通常有平直翼、后掠翼、三角翼等。机翼前后缘都保持基本平直的称平直翼,机翼前缘和后缘都向后掠称后掠翼,机翼平面形状成三角形的称三角翼,前一种适用于低速飞机,后两种适用于高速飞机。近来先进飞机还采用了边条机翼、前掠机翼等平面形状。

左右机翼后缘各设一个副翼,飞行员利用副翼进行滚转操纵。 即飞行员向左压杆时,左机翼上的副翼向上偏转,左机翼升力下降;右机翼上的副翼下偏,右机翼升力增加,在两个机翼升力差作用下飞机向左滚转。为了降低起飞离地速度和着陆接地速度,缩短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左右机翼后缘还装有襟翼。襟翼平时处于收上位置,起飞着陆时放下。 3)尾翼 尾翼分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两部分。 1.垂直尾翼 垂直尾翼垂直安装在机身尾部,主要功能为保持飞机的方向平衡和操纵。 通常垂直尾翼后缘设有方向舵。飞行员利用方向舵进行方向操纵。当飞行员右蹬舵时,方向舵右偏,相对气流吹在垂尾上,使垂尾产生一个向左的侧力,此侧力相对于飞机重心产生一个使飞机机头右偏的力矩,从而使机头右偏。同样,蹬左舵时,方向舵左偏,机头左偏。某些高速飞机,没有独立的方向舵,整个垂尾跟着脚蹬操纵而偏转,称为全动垂尾。 2.水平尾翼 水平尾翼水平安装在机身尾部,主要功能为保持俯仰平衡和俯仰操纵。低速飞机水平尾翼前段为水平安定面,是不可操纵的,其后缘设有升降舵,飞行员利用升降舵进行俯仰操纵。即飞行员拉杆时,升降舵上偏,相对气流吹向水平尾翼时,水平尾翼产生

飞机操纵系统方式

飞机操纵系统方式 飞机操纵系统方式 -简单机械操纵系统- 机械操纵系统,由钢索的软式操纵,发展为拉杆的硬式操纵。驾驶杆及脚蹬的动作经过钢索或拉杆的传递直接带动舵面运动。驾驶 员在操纵过程中必须克服舵面上所承受的气动力。 -助力操纵系统- 随着飞机尺寸、质量及飞行速度的不断增加,舵面铰链力矩的增大,驾驶员难以直接通过钢索或拉杆来操纵舵面。20世纪40年代 末出现了液压助力器,将其安装在操纵系统中,作为一种辅助装置 来增大施加在舵面上的作用力,以发挥飞机的全部机动能力。这就 是飞机的助力操纵系统。 不可逆助力操纵系统 -全助力操纵系统- 当超音速飞机出现后,飞机超音速飞行时需要相当大的操纵力矩才能满足飞机的机动操纵要求。此外,由于尾翼上出现了超音速区,升降舵操纵效率大为降低,而不得不采用全动平尾。全动平尾铰链 力矩大,而且数值的变化范围较宽,非线性特性影响严重,驾驶员 无法直接承受舵面上的铰链力矩。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全助力操纵 系统。 全助力操纵系统中,切断了舵面与驾驶杆的直接联系,驾驶员的'操纵指令直接控制助力器上的分油活门,从而通过助力器改变舵面 的偏转并承受舵面的铰链力矩。此时,驾驶杆上所承受的杆力仅用 于克服传动机构中的摩擦力,驾驶员无法从杆力的大小来感受飞机

飞行状态的变化。因此,在系统中增加了人感装置,通过弹簧、缓 冲器及配重等构成的系统,来提供驾驶杆上所受的人工感力。 -增稳系统-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飞机向高空高速方向发展,飞行包线不断延长,飞机的气动外形很难既满足低空、低速的要求, 又满足高空、高速的要求,常会出现飞机在高空、高速飞行时稳定 性增加而阻尼不足,但在低速飞行时稳定性又不够的现象。为了提 高飞机的稳定性和改善飞机的阻尼特性,第一次将人工操纵系统与 自动控制结合起来,将增稳系统引入到人工操纵系统中,从而形成 了具有稳定功能的全助力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增稳系统和驾驶杆是相互独立的,增稳系统并不影响驾驶员的操纵。由于舵面既受驾驶杆机械传动指令控制,又受 增稳系统产生的指令控制,为了操纵安全起见,增稳系统对舵面的 操纵权限受到限制,一般仅为舵面全权限的3%~6%。 -控制增稳系统- 增稳系统在增大飞机的阻尼和改善稳定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飞机操纵反应的灵敏性,从而使飞机的操纵性变坏。为了克 服这个缺点,在增稳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控制增稳系统。它与增稳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控制增稳系统中,将驾驶员操纵 驾驶杆的指令信号变换为电信号,经过一定处理后,引入到增稳系 统中。控制增稳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稳定新与操纵性之间的矛盾,驾 驶员还可通过该系统直接控制舵面,因此控制增稳系统的权限可以 增大到全权限的30%以上。 -电传操纵系统- 传统的机械操纵系统以及带增稳或控制增稳的机械操纵系统都存在一些缺点:在大型飞机上操纵系统越来越笨重,尺寸也大;不可避 免地存在一些非线性,如摩擦力和传动间隙等,造成操纵迟滞和系 统自振;机械操纵系统直接固定在机体上,易传递飞机的弹性振动, 引起驾驶杆偏移,有时造成人机诱发振荡等;由于控制增稳系统权限 有限,无法解决现在高性能飞机操纵与稳定中的许多问题。

飞机发展史

飞机发展史 1、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明朝万户因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进行飞行而名垂青史;1891年,滑翔机之父奥托—李林塔尔制成一架蝙蝠状的弓形翼飞行器,成功进行了滑翔飞行;1903年。莱特兄弟制作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上天了, 自此人类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2、飞机的发展历程 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飞机的诞生颠覆了人们常规的思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1911年,英国的肖特兄弟申请了多台发动机设计的专利。他们的双发动机系统,能使每一个飞行员都不用担心因发动机停车而使飞机下降。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人们把按照肖特专利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称为“3·2”型飞机。这个名字告诉人们,这种飞机装有3副螺旋桨,2台发动机。这种飞机还装有两套飞行操纵机构,因此,两名驾驶员都能操纵飞机而不必换座位。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

飞行操纵系统

飞行操纵系统

飞行操纵系统 ——飞机系统结课论文 指导老师:闫凤良 班级:080441D 学号:080441436 姓名:朱仕广 2010.6.25

摘要: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在天空中自由飞行必不可少的系统。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上用来传递操纵指令,驱动舵面运动的所有部件和装置的总称,用于飞机飞行姿态、速度、轨迹的控制。此文对飞机的飞行操纵系统、空客A320的操纵系统和相关案例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飞行操纵系统空客A320的操纵系统相关案例 正文: 飞机要想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飞行操纵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飞行操纵系统让飞机在空中能按照人的意愿自由改变飞行状态,从而飞抵人们想要飞去的地方。下面,我们简单介绍飞机的飞行操纵系统、空客A320的操纵系统和相关案例。 一、飞行操纵系统 定义: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上用来传递操纵指令,驱动舵面运动的所有部件和装置的总称,用于飞机飞行姿态、速度、轨迹的控制。

1.飞行操纵系统分类 按照操纵指令的来源分为:人工飞行操纵系统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1)人工飞行操纵系统:其操纵信号由驾驶员发出。包括主飞行操纵系统和辅助飞行操纵系统。 主飞行操纵系统:操纵升降舵、方向舵、副翼、三个主舵面,实现飞机的俯仰、偏航和滚转操纵;辅助飞行操纵系统:操纵襟翼、副翼、扰流板、调整片等增升、增阻及水平安定面配平、方向舵配平等系统。 (2)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其操纵信号由系统本身发出。 对飞机实施自动和半自动控制,协助驾驶员工作或自动控制飞机对扰动的响应。 包括:自动驾驶、飞行指引和自动油门。 按照指令的执行方式来分: (1)机械式操纵系统 (2)电传操纵系统 2.基本飞行操纵原理 (1)飞机的纵向操纵是通过操纵驾驶杆或驾驶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

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

飞机副翼操纵系统原理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飞机副翼操纵系统分析 系别:数控工程系 专业: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关于飞机副翼的组成,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调整及日常维护方法。飞机的操纵性又可以称为飞机的操纵品质,是指飞机对操纵的反应特性。操纵则是飞行员通过驾驶机构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改变飞机纵向运动(如俯仰)的操纵称为纵向操纵,主要通过推、拉驾驶杆,使飞机的升降舵或全动平尾向下或向上偏转,产生俯仰力矩,使飞机作俯仰运动。使飞机绕机体纵轴旋转的操纵称为横向操纵,主要由偏转飞机的副翼来实现。 关键词:驾驶杆传动杆传动机构载荷感觉器

Abstract The main thesis expounded aileron plane about the composition of component parts of the working principle, adjustment and routine maintenance methods. Manipulate the plane of the plane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quality of the manipulation means to manipulate the plane's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Manipulation is to change the pilot institutions have passed the driving plane flight status. Vertical plane to change the sport (such as pitch) of manipulation known as vertical manipulation, mainly through the push, pull stick, so that the elevator or the whole plane Hirao moving downward or upward deflection, resulting in pitching moment, so that plane for pitch sports. Plane around the longitudinal axis so that rotation of the body known as the lateral manipulation manipulation, mainly by the plane's aileron deflection to achieve. Key word:Stick load transmission rod drive mechanism sensilla

中国飞机的发展史

(一) 2000年2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支持研制和发展我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2000年11月,国防科工委宣布中国将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进入设计阶段。 2006年,ARJ21飞机项目从详细设计阶段转入全面制造。 2006年9月,首架前机身部件在一航西飞实现交付。 2007年3月7日,首架ARJ21机翼和中机身部件在一航西飞成功交付。 2007年3月30日,ARJ21在沪开铆总装。 2007年9月底完成首架静力试验机总装。 2007年12月底首架试飞机总装下线。 (二)中国一航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胡问鸣任董事长,东方航空集团副总裁、东航股份公司总经理曹建雄任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将以“新舟”60为主力机型,以后还将使用ARJ21“翔凤”飞机。公司计划在未来8年内达到10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并以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主运营基地,采用成本优先的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西部支线航空运输业务,为旅客提供优质方便的航空旅行服务。 (三)10月19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今天上午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成功首航,从而打破了中国民航运输业长期由外国飞机垄断的局面。 新舟60首航视频新舟60首航视频 消息称,首航由奥凯航空公司执飞,20多名首批乘客来自媒体和业界,飞行区域位于机场上空,时间持续十分钟左右。在机舱里能感受到的是飞行比较平稳,噪音也不是很大。 飞机设有48个经济舱和2个公务舱,座位间距和大型客机的同等。由于巡航高度较低,飞机起降时,感受到耳鸣现象并不是很明显。 消息说,首航后,新舟60主要在天津、大连等环渤海城市之间飞行,据计算,仅燃油费加机场建设费比同航线的要便宜40%。目前航班实行隔天一飞,之后将逐步实现每天、多班。随着新舟600明年入市,由国产飞机飞行的航班将在更多城市开通。 资料图:2008年6月29日,首架“中国造”新舟600支线客机在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下线。中新社发刘胜君摄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浅析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浅析 【摘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多变量、时变、非线性、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发动机及飞机的性能。本文主要论述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相关技术及其技术优缺点,并预测了国际发动机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机械液压;FADEC;分布式;综合控制 1.概述 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气动热力过程,在其工作范围内随着发动机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状态(如巡航、加速及减速等)的变化,它的气动热力过程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这样一个复杂而且多变的过程如果不加以控制,可以想象系统不但达不到设计的性能要求,而且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所以,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目的就是使其在允许的环境条件和工作状态下都能稳定、可靠地运行,充分发挥其性能效益。 2.发展历程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性能不断提高,其控制系统也由简单到复杂。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展阶段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按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阶段大致分为以下4种,作简要介绍:(1)机械液压控制;(2)数字电子式控制;(3)分布式控制;(4)综合控制。 2.1 机械液压控制系统 机械液压控制系统:是使用基于开环控制或单输入单输出(SISO)闭环反馈控制等经典控制理论,采用由凸轮和机械液压装置组成的机械液压控制器即可成功地对发动机进行控制。 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典型应用的机种: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AN-*系列飞机。 这种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优点:(1)方法简单;(2)易于实现;(3)能保证发动机在一定使用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性能。因此这种控制方法目前仍然应用于许多发动机的控制中。目前,国内运输机飞机上,发动机控制仍然用的是凸轮和机械液压装置组成的机械液压控制器。 随着发动机控制功能的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这种简单的液压机械控制系统的缺点就显现了出来:(1)仅适用于:飞行速度比较小、飞行高度比较低、发动机的推力不大的飞机。(2)机械液压流量控制和伺服部件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越来越昂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