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检验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过程性目标:经历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和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

问题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解(328-64)÷44

= 264÷44

= 6 (辆)

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二、探究归纳

方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办法.

解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辆,则共可乘坐44x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44x + 64 = 328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自己试试看.

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

观察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所列的方程;写出答案.

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

解设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

(45+x)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

45(31

13x x +=+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 =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 =3 .

评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 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分析 等量关系是:

甲车间生产的台数 + 乙车间生产的台数=电视机总台数 解 设乙车间生产的台数为x 台,则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3x -16)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 +(3x -16)=120

例2 检验下面方程后面括号内所列各数是否为这个方程的解: 2(x+2)-5(1-2x)=-13,{x=-1,1} 解 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2)-5[1-2×(-1)]=-13 右边=-13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是方程的解. 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2)-5(1-2×1)=11 右边=-13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不是方程的解. 四、交流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 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 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 五、检测反馈 练习:1、2题。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1、2、3题。

教学反思:

数学:6.2.1方程的简单变形(一)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并获得方程的两个变形过程;

2.通过对方程的两个变形和等式的性质的比较,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3.体会移项法则:移项后要变号.

教学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

测量物体的重量.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

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

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归纳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何移动天平左右两盘内的砝码,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1:如图(1)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小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2:如图(2)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所测物体,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2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3:如图(3)将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缩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反映了方程的变形过程,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

方程是这样变形的: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请同学们回忆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变形规律有何相同之处?并请思考为什么它们有相同之处?

通过实验操作,可求得物体的质量,同样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 解下列方程.

(1)x-5 = 7;(2)4x = 3x-4.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5 = 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5 + 5 = 7 + 5,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 = 3x-4的两边同时减去3x,即4x-3x = 3x-3x-4,可求得方程的解.

即x = 12.

即 x =-4 .

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transposition ). 注 (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 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 (2)移项需变号,即:跃过等号,改变符号.

例2 解下列方程:

(1)-5x = 2; (2)31

2

3=

x ;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 = 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 ÷(-5)= 2÷(-5)(或

52

55-=

--x ),也就是x =52-,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312

3=x 的两边同除以23或同乘以32,即23

312323÷

=÷x (或32313223?=?x ),可求得方程的解.

解 (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x = 52-

(2)方程两边都除以23

,得

x = 32312331?=÷, 即x = 92

或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32

,得

x =

923231=?. 注: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

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 a 的形式.

例3下面是方程x + 3 = 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 (1)x + 3 = 8 = x = 8-3 = 5;

(2)x + 3 = 8,移项得x = 8 + 3,所以x = 11; (3)x + 3 = 8移项得x = 8-3 , 所以x = 5.

解 (1)这种解法是错的.变形后新方程两边的值和原方程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解方程时不能连等;

(2)这种解法也是错误的,移项要变号;

(3)这种解法是正确的.

四、交流反思

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方程的变形规律:

(1)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上面几例解方程我们得出解简单方程的一般步骤:

(1)移项: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得到x = a 的形式.

必须牢记:移项要变号!

五、检测反馈

练习:1题

六、课后作业

练习:2题

教学反思:

6.2.1方程的简单变形(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法则,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所经历的转化思想。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由方程的变形法则在解方程的过程自主探索、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方法的灵活应用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通过怎样的变形来解方程的吗?

解下列方程:

(1)3x+2=4x

(2)1

4x = -

2

3

3. P6做一做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6-7例3,并回答云图中所提出的问题。运用知识,训练技能

完成课后练习题1-6.

通过例题的学习和练习的解答,思考如何来解方程?拓展深化,巩固提高

解下列方程:

(1)3x-7+4x=6x-2

(2)a-1=5+2a

(3)2y+3=11-6y

(4)1

3x-1-2x = -1

已知:y1=3x+2, y2=4-x, 当x 取何值时, y1=y2?

单项式1

5a

2x+1b2与-8a x+3b2的和仍是单项式,求x的值。

将6x=7x两边都除以x,得到6=7,面对这个可笑的结论,四名同学分别指出了错误的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A.甲:“方程本身就是错误的。”

B.乙:“这个方程没有解。”

C.丙:“因为6x小于7x。”

D.丁:“因为方程两边都除以了0。”

五、畅谈收获,分享成果:

1.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2.解方程的结果一定要转化为x=a的形式。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收获?

六、布置作业:

P7 习题6.2.1

1. 2. 3.

板书设计

6.2.1(2)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教学反思:

6.2.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 -2=8 (2)5+2x =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 =1

3 (45+x) y -5=2y+l 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34 x =12 3x -2 13 x -15 =2x 3 -l

5x 2-3x+1=0 2x+y =l -3y 1

x-1 =5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1)-2(x -1)=4 (2)3(x -2)+1=x -(2x -1)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 -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第(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

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解方程3x -[3(x+1)-(1+4)]=l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l 、2、3。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6.2,2第l 题。 教学反思:

6.2.2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

能力目标: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x-32 - 2x+1

3 =1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

1

2(x-3)-1

3(2x+1)=1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1

5(x+15)=

1

2-

1

3(x-7)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

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

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习题6.2,2第2题。

教学反思:

6.2.2解一元一次方程(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

三、巩固练习

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

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3、4、5题。

教学反思:

6.3实践与探索(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第(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练习1、2.

第l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

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下”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积大小,因此只要分别计算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个问题,“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呢?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从而列出方程

四、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习题6.3.1第1、2、3.

教学反思:

6.3实践与探索(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

成本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在本章6.l练习中讨论过的教育储蓄,是我国目前暂不征收利息税的储种,国家对其他储蓄所产生的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今天我们来探索一般的储蓄问题.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先让学生思考,试着列出方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你能否列出

较简单的方程?

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储蓄、商品利润等实际问题,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

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习题6.3.1,第4、5题.

教学反思:

6.3实践与探索(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小刘提出什么问题?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小刘提出的问题是: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那么师傅每天完1

4,徒弟每天完成

1

6,根

据等量关系可得.

x

4+x

6=1

解得x=2.4(天)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应改为怎样提?

4.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求什么?

[“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

5.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7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x

4+x+1

6=1

解方程得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2

4=

1

2,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2+1

6=

1

2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量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工作量

工作效率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2、3题.

教学反思:

7.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知识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

学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情感目标

1.在运用数据比较分析、作出推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数学信息的兴趣.

2.为学生创设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问题的提出:暑假里, 《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 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场, 得17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 平一场得1分, 负一场得0分. 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2场, 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 又平了几场呢?

二、探索归纳

问 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答 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设勇士队胜了x 场, 因为它共赛了9场, 并且负了2场, 所以它平了(9-x-2) 场. 根据得分规则和它的得分, 我们可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17)29(3=--+x x . 解这个方程可得5=x . 所以勇士队胜了5场, 平了2场.

由上面解答可知,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而我们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既然要求胜的场数和负的场数,这其中有两个未知数,那么能不能同时设出这两个未知数呢?

师生共同探讨: 不妨就设勇士队胜了x 场, 负了y 场. 在下表的空格中填入数字或式子.

根据填表的结果可知: 7=+y x ① 和 173=+y x ②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①、②的特点, 并与一元一次方程作比较, 可知: 这两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我们把上面这样的方程, 即把含有两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two unknowns).

由题意可知两个未知数必须同时满足①、②这两个方程. 因此,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

?=+=+②①1737

y x y x .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用一个大括号“{”合在一起, 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注意 方程组中的各方程中, 同一个字母必须代表同一个量. 问: 什么是方程的解?

答: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由问题的解法1我们已得到答案, 勇士队胜了5场, 平了2场, 即2,5==y x .5=x 与2

=y 既满足方程①, 又满足方程②, 我们就说5=x 与2=y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1737y x y x 的解,

并记作??

?==25

y x .

一般地,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注意: (1) 未知数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时, 才是方程组的解. 若取4=x , 3=y 时, 它们能满足方程①, 但不满足方程②, 所以它们不是方程组的解.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数, 而不是一个数, 所以必须把5=x 与2=y 合起来, 才是方程组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 已知下面三对数值: ???-==,40y x ???-==,32y x ??

?-==51y x . (1)哪几对是方程72=-y x 的解? (2)哪几对是方程4-=+y x 的解?

(3)哪几对是方程组??

?-=+=-472y x y x 的解?

分析 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 把每对数值中的x,y 的值代入方程(组)来检验它们是否满足方程(组).

解 (1) ???-==,32y x ???-==51y x 是方程72=-y x 的解. (2) ???-==,40y x ???-==51y x 是方程4-=+y x 的解. (3) ???-==51y x 是方程组???-=+=-472y x y x 的解.

例2 根据下列语句, 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1)甲数减去乙数的差是5;

(2)甲数的21

与乙数的31的和是13.

分析 要列出方程, 首先要设出适当的未知数来代表相应的对象. 解 设甲数为x, 乙数为y.

(1) 5=-y x . (2)1331

21=+y x .

例3 某校现有校舍200002m , 计划拆除部分旧校舍, 改建新校舍, 使校舍总面积增加30% ,

同时使建造新校舍的面积为被拆除的旧校舍面积的4倍. 若设应拆除旧校舍2

xm , 建造新校舍2ym , 请你根据题意列一个方程组.

分析 由建造新校舍的面积为被拆除的旧校舍面积的4倍, 我们马上可得出方程x y 4=.拆除部分旧校舍, 改建新校舍后,校舍总面积仍增加30%, 其增加量应当对应到新校舍面积与拆除的旧校舍面积的差值, 所以我们可列出另一方程%3020000?=-x y .

解 设应拆除旧校舍2xm , 建造新校舍2

ym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

??

?=?=-x y x y 4%3020000.

四、交流反思

师生共同回顾, 并总结归纳.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 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五、检测反馈

1.根据下列语句, 分别设适当的未知数, 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或方程组:

(1)甲数的31

比乙数的2倍少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托车的时速是货车的23

倍,它们的速度之和是200千米/时:________;

(3)某种时装的价格是某种皮装的价格的 1.4倍, 5件皮装比3件时装贵700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下面的三对数值: ???=-=108y x , ???-==60y x , ??

?-==110y x .

(1)哪几对数值是方程6

21

=-y x 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11

32621

y x y x 的解?

3.(1)已知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 ??

?-=+=-20325y x y x 的x 的值是1-=x , 求方程组的解;

(2)已知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423425y x y x 的y 的值是21-

=y ,求方程组的解. 六、作业 习题7.1:1、2题

教学反思:

华师版七年级上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时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学生练习:(1)P4: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学生练习:(1)完成铺地毯的米数的计算。 二、激发训练: 课作业: P6,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三、作业巩固: 练习册: 第2课时 第二章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 正数、负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31,5 12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 和零下5°C ;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 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 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 表示为10°C ,零下 5°C 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1 与数学交朋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 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 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

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2 让我们来做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 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3 3 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数轴(1) §2.2数轴(2) §2.3绝对值(1) §2.3绝对值(2) §2.4有理数的加法(1) §2.4有理数的加法(2) §2.4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2.4有理数的乘法(2) §2.9有理数的除法 §2.10有理数的乘方(1) §2.10有理数的乘方(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有理数复习课 §3.1代数式 §3.2列代数式 §3.3代数式求值 §3.4去括号(一) §3.4去括号(2) §4.1线段、射线、直线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4.4角的比较 §4.5平行 §4.6垂直 §4.7有趣的七巧板 §5.1一元一次方程(1) §5.1一元一次方程(2) §5.1一元一次方程(3) §5.1一元一次方程(4) §5.1一元一次方程(5) §5.1一元一次方程(6) §5.1一元一次方程(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习(1) §复习(2) §复习(3) 第十四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docx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2.1 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 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 数轴( 1) §2.2 数轴( 2) §2.3 绝对值( 1) §2.3 绝对值( 2) §2.4 有理数的加法(1) §2.4 有理数的加法(2) §2.4 有理数的减法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 有理数的乘法(1) §2.4 有理数的乘法(2) §2.9 有理数的除法 §2.10 有理数的乘方(1) §2.10 有理数的乘方(2)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 有理数复习课 §3.1 代数式 §3.2 列代数式 §3.3 代数式求值 §3.4 去括号 (一 ) §3.4 去括号 (2) §4.1 线段、射线、直线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4.3 角的度量与表示 §4.4 角的比较 §4.5 平行 §4.6 垂直 §4.7 有趣的七巧板 §5.1 一元一次方程(1) §5.1 一元一次方程(2) §5.1 一元一次方程(3) §5.1 一元一次方程(4) §5.1 一元一次方程(5) §5.1 一元一次方程(6) §5.1 一元一次方程(7)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 1) §复( 2) §复( 3) 第十四 §2.1 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数是从需要中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是数; 3.初步会用正数表示具有相反意的量; 4.在数概念的形成程中,培养学生的察、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点 重点点 数的意.数的意. 四、教学手段 代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式教学 六、教学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构提出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研究数的学.在我一起来回一下,小学里已学 哪些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指出:小学里学的数可以分三:自然数 (正整数 )、分数和零 (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都是由于需要而生的. 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用到整数1, 2,?? 4.87、?? 了表示“没有人” 、“没有羊”、??,我要用到0. 但在生活中,有多量不能用上述所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生共同研究形成正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 5℃,最低温度是零下 5℃.要表示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 学的数,都作 5℃,就不能把它区清楚.它是具有相反意的两个量. 生活中,像的相反意的量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峰高于海平面8848 米,吐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 和“低于”其意是相反的. 和“运出”,其意是相反的. 同学能例子? 学生回答后,教提出:怎区相反意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学生回答、、充. 教小:同学成了明家.甲同学,用不同色来区分,比如,色5℃表示零下 5℃,黑色 5℃表示零上5℃;乙同学,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采用不同的色来区 分,古叫做“正算黑,算赤”.如今种方法在的候使用.所“赤字”,就是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 ① 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 = 7 ① 3x+y=17 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 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 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 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集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2.2数轴(1) §2.2数轴(2) §2.3绝对值(1) §2.3绝对值(2) §2.4有理数的加法(1) §2.4有理数的加法(2) §2.4有理数的减法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单元测验课 试卷评讲课 §2.8有理数的乘法(1) §2.4有理数的乘法(2) §2.9有理数的除法 §2.10有理数的乘方(1) §2.10有理数的乘方(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2.11有理数复习课 §3.1代数式 §3.2列代数式 §3.3代数式求值 §3.4去括号(一) §3.4去括号(2) §4.1线段、射线、直线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4.4角的比较 §4.5平行 §4.6垂直 §4.7有趣的七巧板 §5.1一元一次方程(1) §5.1一元一次方程(2) §5.1一元一次方程(3) §5.1一元一次方程(4) §5.1一元一次方程(5) §5.1一元一次方程(6) §5.1一元一次方程(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7) §5.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8) §复习(1) §复习(2) §复习(3) 第十四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 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 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 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 ,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例2.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入学试卷中选出的。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再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对称图。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 例3.关于课本第4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那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 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③讨论课本第4页左下角的“想一想”。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第1—2页。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检验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过程性目标:经历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和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 问题 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解 (328-64)÷44 = 264÷44 = 6 (辆) 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二、探究归纳 方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办法. 解 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 辆,则共可乘坐44x 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44x + 64 = 328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自己试试看. 评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 观察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所列的方程;写出答案. 问题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 解 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 45(31 13x x +=+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 =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 =3 . 评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能认识常见的图形,并能对常见的图形进行分类、 分辨; 2、能够对实际中的物体进行抽象化为图形; 3、能了解多面体中的欧拉公式。 教学分析: 重点:基本图形的认识与分辨; 难点:欧拉公式的应用与认识。 教具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相关的立体图形及实际生活物品。 教学设想: 强调几何学与实际生活的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入手,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以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规则物体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如圆柱、棱柱等,都不是定义,仅是描述性的说法。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严格的概念,只要求能通过具体图形进行识别或判断。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的过程。 二、新课拆析: 1、知识基础: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三维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的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立体的物体,而这些物体中有一部分是较有规则的,如: 2 图 1 图2 图3 图4 图5 在上面的图形中: (1) 图1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圆柱体); (2) 图2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棱柱体); (3) 图3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圆锥体); (4) 图4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球体;

(5) 图5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棱锥体); 另外,棱柱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 棱锥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等; 如: 三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三棱锥 四棱锥 五棱锥 六棱锥 3、知识拓展: 从下面的多个多面体: 正四面体 正方体 正八面体 …… E )、和面数( F ): 概括:欧拉公式 顶点数+面数-棱数=2 三、巩固训练: P122 exc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实际物体与图形间的关系,知道了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分类及分辨。 五、课外作业: P123 exc1、2、3 六、每日预题: 1、各小组准备好各种规则的图形; 2、一个物体是否从各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 七、教学反馈: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案

第 6 章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简析 本章的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教材以实际问题为主线引入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探索等式的性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通过实践与探索,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答——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一元一次方程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有少量的解答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的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应用. 【本章难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本章思想方法】 1.区分解方程中的两种变形.一是“同解变形”,变形的实质是“形变解不变”;另一种是“恒等变形”,变形的实质是“形变值不变”. 2.掌握方程思想.方程思想在本章内容的体现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得出答案.课时计划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1 课时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6 课时 6.3 实践与探索 3 课时 6 .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描述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 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 5 min 阅读】 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 3 min 反馈】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完成下面各题. (1)某校七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 2 辆校车共可乘坐64 人,还需租用44 座的客车多少辆? 解:设需要租用客车x 辆,共可乘坐44x 人.列方程为44x+64=328. (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基本都是13 岁,就问同学们:“我今年45 1岁,经过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整好是我年龄的13?” 3 1 解:设经过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13,而经过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 1 师的年龄是(45+x)岁.列方程为13+x=13(45+x). 3 环节 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 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有两个工程队,甲队有30 人,乙队有10 人,问怎样调整两队的人数,才能使甲队的人数是乙队人数的7 倍; (2)七(1)班的同学准备去划船,租了若干条船,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比原计划多租 1 条 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比原计划少租 1 条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9 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步骤有哪些?题目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解答】(1)设从乙队调x 人去甲队,则乙队现在有(10-x)人,甲队有(30+x)人.根据甲队的人数是乙队人数的7 倍列出方程如下: 30+x=7(10 -x).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简析 本章的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教材以实际问题为主线引入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探索等式的性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通过实践与探索,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答——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一元一次方程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有少量的解答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意义的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应用. 【本章难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本章思想方法】 1.区分解方程中的两种变形.一是“同解变形”,变形的实质是“形变解不变”;另一种是“恒等变形”,变形的实质是“形变值不变”. 2.掌握方程思想.方程思想在本章内容的体现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得出答案.课时计划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课时 6.2解一元一次方程6课时 6.3实践与探索3课时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描述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 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完成下面各题. (1)某校七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共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解:设需要租用客车x 辆,共可乘坐44x 人.列方程为44x +64=328. (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基本都是13岁,就问同学们:“我今年45岁,经过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整好是我年龄的1 3 ?” 解:设经过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1 3,而经过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 )岁,老 师的年龄是(45+x )岁.列方程为13+x =1 3 (45+x ).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有两个工程队,甲队有30人,乙队有10人,问怎样调整两队的人数,才能使甲队的人数是乙队人数的7倍; (2)七(1)班的同学准备去划船,租了若干条船,他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比原计划多租1条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比原计划少租1条船,那么正好每条船坐9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步骤有哪些?题目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解答】(1)设从乙队调x 人去甲队,则乙队现在有(10-x )人,甲队有(30+x )人.根据甲队的人数是乙队人数的7倍列出方程如下: 30+x =7(10-x ). (2)设这个班共有x 名同学,则原计划租船可表示为????x 6-1条或????x 9+1条,由此联立可得如下方程:

2017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九章.doc

第9章多边形 9.1三角形 序言 教学目的 让学生步人社会、观察地面、墙面上的地砖、瓷砖的铺设,并亲手操作、拼摆,图案设计等活动,从中探索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觉体会某些平面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 昨天你们已观察大街的人行道上,宾馆、饭店、自己家的地板,墙面。它们是用哪些形状的瓷砖铺成的?并想一想这些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为什么能没有一点空隙?(建议先布置学生去实践)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1节前边内容。观察图9.1.1。 问:教科书图9.1.1中的四个图形,它们分别是用什么形状的瓷砖铺成的? 答:图(1)是用等边三角形,图(2)是用正方形,图(3)是用正六边形,图(4)是用长方形瓷砖铺成的。 让学生再观察教科书图9.1.2,这是某些公园门口或高速公路两边的护坡上,用不规则的图形铺成地面。 这些形状的瓷砖成地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换一些其他的形状行不行呢? 教师可以用硬纸板或木板做成一些模型。如,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正五边形、正五边形等,分别叫几位学生上黑板试一试能不能用它们拼成不留一点空隙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都可以拼出不留空隙的图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都拼不出不留空隙的图形 你从实践过程中,能不能发现为什么有些形状的瓷砖能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关键是什么? 鼓励学生设计出多种美丽图案,最终让学生明白,能否铺满地面不留空隙,关键在于相邻的几个多边形中,有同一个顶点的几个角它们的和等于360°时,就能拼成不留空隙的。 什么样的多边形具有这样的特征呢?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探索的。 三、巩固练习 补充练习。 四、作业 补充习题。 9.1.1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

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本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 =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 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 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 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 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 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 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 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