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调查建库

土地调查建库

土地调查建库
土地调查建库

土地建库流程

2006-09-30 23:02:39| 分类:学习笔记| 标签: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节关于土地建库的工作内容

(一)准备工作

1.组织领导

2.工具、资料准备

3.专业队伍培训

4.经费准备

(二)外业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建库质量。土地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的错误会产生土地发证失误,导致土地纠纷,发生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权属代码和权属名称的错误会产生行政区划和权属面积统计不实;地类界线或地类代码的错误会使地类面积统计失真等等。

1、土地行政界线及土地权属界线的核实,包括市界、县区界线、乡镇界线、行政村界线(末级控制区),

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国有土地确权界线,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界线等。

2、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包括查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分布及利用现状、查清每块土地的权属状况。

--农用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水面。

--建设用地的清查,包括国有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个体经济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调查,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天然苇地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分类,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的过渡分类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标准。

基本农田的划区定界,根据基本农田规划调整后指标分解的要求,把每一块基本农田的四至落实到实

地,并确定保护责任人。

查清每个土地利用图斑的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灌溉条件、年产量及本村划分的耕地等级,为农用地评等

定级准备基础资料。

(三)内业建库

1.分幅图矢量化,打印分幅检查图

2.检查图的检查修改

现状调查草图扫描影像的配准,点、线文件与影像的套合检查,地类图斑的检查、地类码、线状地物注记的检查、图幅接边的检查,线状地物属性转入。打印着墨图,提供外业检查,内业修改。

行政区划、权属界线的检查修改,拓扑成区,录入区划、权属宗地的属性。打印分幅权属图,提供外业

查错,内业修改。

3.行政、权属界线的检查修改

检查行政、权属界线,对以线状地物为界的行权属界线修改为跳线线型,进行图幅接边间接边后,打印透

明检查图,提交外业检查,内业修改。

4.拓扑成区

地类图斑拓扑成区,检查清除破碎小区,清除拓扑错误。

5.属性的转入

把村区划权属代码赋予图斑的座落代码,村区划的权属名称,赋予座落名称;把权属成果的权属代码,赋予图斑的权属代码,权属名称赋予图斑的权属名称;利用图斑注记给图斑赋地类码;把接图表的图幅号赋给图斑的图幅号;根据权属代码的分段,赋予权属性质和所属部门;利用详查建库平台,分行政村编制

图斑序号。

打印检查图,外业检查,内业修改。

6.系统集成

合并分幅的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文件。建立起土地利用工程。

7.高程数据处理,生成地面模型

利用等高点或等高线,生成GRD地面模型。

8.田坎扣除

利用地面模型生成图斑坡度,根据坡度扣除耕地中的田坎。

9.系统查错调试

利用建库平台查错功能,查除代码、地类码、破碎小区等错误。

10.统计汇总

图斑面积按座落、按权属汇总均与行政区划面积相等,一、二级地类面积与三级地类合计面积一致。

(四)成果整理

利用系统输出图件、表格等一系列成果,编写建库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建库说明文档。

(五)提交预检

(六)成果验收

附:建库流程图

第二节关于选择建库平台和建库专业队伍

山东省的国土部门经过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多数最终选择MAPGIS作为土地管理系统的建库平台,首先是因为MAPGIS是有独立知识产权国产GIS中的优秀者,并且是通过国土资源部考评认证,推荐使用的平台,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其次,中地公司与国家土地规划院协作开发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与国家标准结合紧密;再者,中地公司有强有利的技术开发的支持,软件能够不断地升级,性能可以不断的完善。

谨慎选择专业队伍也是工程能否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要看公司的资质、业绩、技术力量及成功的案例,

不可只看名气,纸上谈兵只会误人子弟。

第三节关于选择建库路线

是先建立土地详查库,然后变更,还是利用新资料进行全外业调绘建库,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土地详查资料已经过了十几年,有30%以上的变更工作量,就应该利用新资料建库,这也是国家规程允许的选择。这是因为建库过程也是数据规范化的过程,建立土地详查库,首先必须修改土地详查资料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且变更后还须与土地详查资料相核实,相当于孙悟空带上紧箍咒。用新资料建库,可以利用土地详查资料的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以及权属资料,地类的调查则完全来源于新资料的全外业调查,精度高,现势性强,只要质量控制有力,可以一次性的通过预检。这是经过几十个县区建库总结的经

验之谈。

第四节关于全程质量控制

土地建库的速度与质量是一对矛盾,片面地追求速度,必然导致工程质量低下,经不起检查,结果造成返工,极大地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浪费了人力物力,反而欲速则不达。因此应该从工程的调研准备入手,环环扣紧,制定质量控制标准,落实质量控制队伍,对每个环节精心组织,严把质量关。

1.工作底图的质检

不管是航测影像还是遥感影像,都必须经过省质检部门的检查,出具质检报告,对每幅图的纠正误差,配准精度进行检验,符合建库要求,方可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形图进行配准套合检验,看其精度是

否符合规程要求,否则,退回制作单位返工。

2.外业调绘的质量检查

制定本县区外业调绘技术规程,对地类调绘、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和行政、权属界线调查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作业规范,据此,对外业调查队伍进行培训、试点,统一作业标准。

在分配外业调查任务的同时,把每幅图的外业调绘质量检查落实到人,制定相应的检查标准和表格,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在完成一幅图后,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程要求的做出全面返工或局部返工或查缺补漏的处理意见。对存在的共性错误,要及时下发指导修改意见。

进行外业图幅接边检查,除行政、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界线的接边外,特别注意图斑属性的接边,避免以内图括线充当地类界线的现象出现。各种外业表格填写齐全,规范。

3.内业矢量化的质量检查

制定内业矢量化作业规范,设立专职检查员负责,主要检查与影像底图的套合、拓扑错误、数据分层、行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的闭合,各类注记的丢漏、错误及图幅间接边等。

4.检查图的输出与修改

在分幅矢量化完成并经质量检察员验收后,输出透明检查图,交付乡镇套合影像工作底图检查并修改

后,转内业修改。

内业修改前的资料整理准备

分幅点文件:包括线状地物注记、零星地物点、零星地物注记、行政注记、权属注记;

分幅线文件: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界线、地形地貌等;

依据图件:配准的影像工作底图、配准的外业调绘成果扫描图;外业检查透明检查图。

工作内容

依据上述图件资料检查矢量化文件中是否有错、漏,若有则进行下列修改:

(1)线状地物错漏者,修改线文件和注记文件;如果线状地物也作为行政、权属界线,将这些线修改为

复合属性的线型;

(2)地类界错漏,修改地类界线并且尽量保证无拓扑错误;

(3)点注记错漏者,包括图斑、线状地物及零星地物注记,直接在点文件中修改。

(4)成果及要求:

在上述文件修改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分层及线型,分别提取线状地物、行政和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等线文件;在点文件中提取图斑注记与线状地物注记及零星地物点、零星地物注记;在线文件中提取图斑界线、行政辖区界线,拓扑成区,录入(转入)属性。

提供彩色检查图,内容包括图斑区文件、线文件(包括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注

记文件。

要求上述文件分幅存储,各图幅之间接边无误。

输出彩色检查图交乡镇检查核实后,转内业修改。

5.库体检查

组成库体的基本文件有接图表、数据字典、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这些文件缺一不可。接图表和行政辖区作为控制文件,数据字典则存放规范、标准,其余三个文件参入面积量算汇总。接图表属性应根据地形图添入图名,图幅面积修改为同纬度的理论控制面积,属性结构中增加本县面积一

栏,加入本县平差后控制面积,以用于平差控制;

数据字典中应检查地类码、单位代码、坡度级、权属性质、所属部门,看其是否与规范一致或适合本县区

的实际要求。

行政辖区即乡镇区划,检查权属代码和权属名称有无为空及与数据字典一致,数量是否正确、有无破碎小

区,平差后面积是否等于辖区总控面积等。

地类图斑主要检查权属代码、权属名称、座落代码、座落名称、地类码、权属性质、所属部门是否为空及是否与数据字典一致,平差后图斑毛面积之和是否等于辖区总控面积,非耕地的田坎系数是否置零。

线状地物主要检查序号是否为空,线地类码是否为空、合理(如水库)及是否与数据字典一致,宽度是否大于1(南方)或2(北方),有无大于30米,线权属代码是否为空或与数据字典一致,线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或与数据字典一致,具有复合属性的左扣或右扣是否正确表示等。

零星地物主要检查序号是否为空,点地类码是否为空、合理(如河流水面、水库等不该出现)或与数据字

典一致,点面积是否为零或超限。

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的检查工具进行检查,也可以利用平台的检查菜单中,工作区属性检查工具。对图斑地类码的检查,则可以导出到Excel或.DBF进行,因为以上办法查不出未分到最末级的二级地类码的错误,

如11。

6.面积控制检查

辖区的总控面积等于整幅的图幅面积加破幅的本县面积,可以利用MAPGIS平台其它中的区属性统计工

具,汇总接图表的本县面积得到。

用同一工具检查乡镇辖区、村区划的平差面积、图斑文件的毛面积应该与辖区总控面积相一致,否则检查计算机量算面积,如果相差大,说明文件所用县区界线不一致;如果计算机量算面积、控制面积都一致,但系统汇总与辖区总控面积不一致,说明座落代码、权属代码、地类码存在问题,检查图斑文件、线状地

物、零星地物的相关属性。

7.地类分布合理性检查

利用平台的检查菜单中,工作区属性检查工具,检查图斑文件的地类码,各种地类码出现在窗口内,双击某个地类码,显示器上会看到相关的图斑在闪烁,据此可以直观地检查地类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如双击201或202,若在城区或建制镇外有图斑闪烁为不合理;同样,盐碱地、滩涂、裸岩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地类可以据此检查其合理性。同理,《2°的平原耕地不该有田坎系数。与本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查出类

似的错误。

8.汇总后地类面积的对比分析检查

检查汇总后的地类面积,与变更上报数、详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地类变化的合理性,若不能自圆其说,可能在调查或建库过程中存在偏差或错误,如建设用地减少、未利用土地增加等。

关于外业调绘

外业调绘是建库的基础,地类调绘可以有专业队伍承包,而行政、权属的调绘核实则应由本地土地管理部

门自己承担(即权属调查不外包)。

在进行调查前应该把土地详查图上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透绘到蒙片上,以利于按行政村进行图斑编号、

填写外业表格。

要制定外业调绘作业规范,举例如下:

一、资料分析与使用

 地形图现状图及使用

1. 调查底图:1:1万分幅2004年SPOT5卫星影像图;参考资料:SPOT5卫星影像图与详查土地利用

分幅现状套合图、土地详查分幅现状图。

2. 所用1:1万SPOT5卫星影像图经省质检站检测符合土地利用现状建库的质量标准

二、外业队伍组织

由公司组织专业外业调绘队伍承担蒙片全外业调绘任务。先后进场共35人,其中公司领导两人,质量检查员三人,技术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在军测和地方测绘部门工作、有五年以上外业调绘工作经验的18

人,工作三年以上的12人。

三、外业调绘基本要求

 调绘采用内外业结合的方式,用1:1万卫片影图进行蒙片全野外调绘,并计算机着墨到点、线

数据文件。

 调绘片上的各种元素位置准确,符号及注记应正确无误,绘制线条光滑实在,图面清晰易读。

1.地类调绘

 地类调绘不分坡度级,内业按等高线确定坡度级。

 以实线表示地类界并且封闭,地类界与线状地物、境界、权属界等重合时,可省略不绘。

 地类图斑的编号: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图斑编号。

 地类调绘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为4.0mm2;林地、牧草地、未利用

土地15.0mm2(以上均指地图上面积)

 小于最小调绘图斑地类(零星地类)的处理:

①凡小于上图面积而又大于100平方米的零星地类,以图斑为单元,在相应位置;打点编号①②③……并

在蒙片相应位置依次登记。若在一个图斑中只有一种零星地类,则只打点,可不编号。

②零星地类的面积值必须实测,登记记录表时注明长、宽,面积值以平方米取整表示。

③零星地类位于两种以上地类分界处时,按“规范”中类别分类系统八个一级类的先后顺序,归入后一种地

类的图斑中量测登记。

 小图斑内容纳不下符号、编号、零星地类注记时,可采用绘一条引线,在图斑外注出,字头一

律朝北。

 “征而未用:”或“用而未征”的土地,按现状调绘。

 地类界线的调绘:有明显界线时,线划移位不得超过0.2mm,无明显界线时,则不得超过0.5mm。

 耕地调绘

①沟渠、铁路和公路边坡;库、塘、堤坝两侧斜坡,临时或季节性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不归入耕地地类,

而应归入相应的地类中;

②河滩地不论利用情况如何,凡收成得不到保证的,均按河滩地处理;

③菜地是指当地政府规划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商品蔬菜基地,农民房前屋后为自身食用所种的粮菜间种、套

种、混种或种一季蔬菜的菜地,不归入菜地,而应归入相应地类;

④撂荒地按照《关于耕地抛荒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土资函[1998]336号)文件的规定,按照撂荒前地类

调查。

 园地调绘

一般指覆盖度≥50%、合理株数≥70%、已经挂果有收益的种植果树、桑树、茶园及花卉、药材的土地,但个别规划成片的果树,虽然未挂果,也可调绘为园地地类。2000年1月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应调绘为

可调整园地;

 林地调绘

①机关、厂矿、学校、居民地的绿化用地不归入林地,应归入相应地类;

②居民地外围的林盘面积大于图上6.Omm2应归入林地用地;

③在大片未成林造林地中,有成片分布面积小于图上15.0mm2的用材林归入未成林造林地中,不加区分;

④2000年1月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应调绘为可调整林地;

 城区调绘

凡用双交斜线表示的城区,必须具有市政基础设施、道路、街坊等特征。城区内部只表示主要街道及街道办事处名称,并选择有标志性单位表示企事业单位名称;

 居民地调绘

①建制镇的居民点,不包括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

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不包括通过城镇的双线河,不包括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河流及居民点内够上图斑的

耕地;

③公路、铁路、河流通过居民点不得间断;农村道路通过农村居民点,道路应断至居民地外围线;

④农村居民地必须实调,小于100平方米亩的归入其相邻地类。

⑤与城镇用地相连的工矿用地,归入城镇用地范围;独立工矿用地单独调绘。

⑥居民地图斑内应绘晕线。

 独立工矿用地调绘

征而未用完(正在施工)的,按已征地范围表示,用而未征的,按已建成部分调查为建设用地,其他按原地类表示。较小的独立工矿用地如果连在一起的,可以适当合并,但不同权属的独立工矿用地不能合并;

2.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固定沟渠、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林带。

 线状地物的调绘:原则上可以以地形图调绘为主,凡是图上已有的线状地物实地均要按规范要求丈量宽度,并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新增线状地物以地形图进行补测补调。

 线状地物丈量的精度要求为0.1米,公路及农村道路应包括路沟。

 水库、坑塘、河堤的堤坝面积达到底图6.0mm2,应按水工建筑表示。

 河流、沟渠、道路、林带符线状地物宽度≥2.0米,图上面积超过6.0mm2的均应调绘上图(农田内已工程化,固定的大于等于2.0米的沟渠应调绘上图)

 宽度大于图上3.0mm的河流、林带,依比例尺调绘,外业不量注宽度、其它单线表示的线状地物,均应实地量注宽度,并打点注记如:12.4/153(宽度/地类码)。

 机耕道以上等级的道路不论长短,均要全部调绘。

 两种以上线状地物并行,同时表示困难又不能舍去时,以宽度大的一种准确绘出,宽度小的一

种移位表示,并分别量注宽度。

 两种以上线状地物并行,只表示主要地物时,表示主要地物的地类,宽度表示总宽度,其线位

置应绘在总宽度的中心位置。

3.新增地物的补调

卫片上没有影像,实地新增的地物应补调。补调时依据相关的地物认真判读,要求位置准确,并绘制补测

草图,注明图幅号、村名、调查人及补测数据。

4.图幅接边

 调绘膜片应及时清绘整饰要求位置准确、内容完整、主次分明、清晰易读、整洁美观。

 图幅之间应严格接好边。当接边误差在限差之内即小于图上平地 1.5mm,丘陵地2.0mm,山地3.0mm时,影像明显地区,按影像改正拼接;影像不明显地区,按接边线两侧各改一半进行拼接。凡

超过接边限差应赴实地改正。

 地类分类:本次变更调查将以200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分类(试行)》办法进行地类分类,分为三个一级类,十六个二级类,七十一个三级类。

5. 提交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蒙片草图、新增地物补测草图、零星地物记录表及原始图件

权属调查方案举例:

XX市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方案

土地权属调查指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以及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

线的调查。

土地行政、权属界线核实调查工作的内容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建库质量。土地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的错误会产生土地发证失误,导致土地纠纷,发生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权属代码和权属名称的错误会产生行政区划和权属面积统计不实等。该项工作也是为农村集体土地勘测定界打

基础。

一、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必须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规程及标准及要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XX省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细则》(试行)

XX省土地管理局

《农村地籍调查暂行规定》

《农村地籍发证暂行规定》XX省土地管理局

XX市土地行政及权属单位代码表XX市国土资源局

二、土地行政、权属界线调查工作的内容

各级土地行政界线及土地权属界线的核实,包括县区界线、乡镇界线、行政村界线(末级控制区),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国有土地确权界线,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界线等。

三、资料准备

调查工作底图

土地详查资料(分幅权属界线图、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土地变更调查资料

村集体土地发证资料

国有土地确权资料

四、处理原则:

1.县(区)行政界线的调绘

县(区)界线原则上按县级行政勘界成果,在数据库中,应该以实地为准,以双方签订的土地边界协议书

为依据。

2.对乡镇撤并后的界线进行核实。

3.行政村界和集体土地权属界线原则以土地详查成果为依据,对照调查工作底图和详查签定的土地边界协

议书,到现场实地复核土地权属界线。

(1)调查工作底图与详查签定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实地三者一致的,沿用详查界线,不再重新指界。(2)原调查错误或界线调整的,必须由相邻村双方法人或法人代表(应出具法人代表委托书),共同现场指定土地权属界线,并调绘至工作底图,重新签定“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原“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注销并

签字、收回。

(3)界线有争议,双方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填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并划定工作界线。详查

遗留争议土地仍难以解决的,沿用原工作界。

(4)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和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各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县国土资源局存档一

份。

4.国有土地权属界线的调绘

包括独立于城市、建制镇建成区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居民点内的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包括独立工矿、机关单位、国有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国有土地后备资源等。

新增建设用地,有条件应根据地籍调查资料的界址点坐标入库,以保证宗地面积的正确。

五、工作流程:

1、内业资料准备和整理

准备工作底图。制作最新的标准1:10000分幅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并复印一套做为外业用草图。

复印权属调查表格,按行政村数。

整理详查分幅权属界线图、详查工作底图、土地权属协议书、地籍调查表、村集体土地发证宗地图等,备

查。

根据历史资料把村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转绘到外业调绘草图上。

2、土地权属界线的实地调绘核实

土地权属界线的调绘按行政村进行。由村向导带领沿村界边走边核实,相临村实地与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相一致的,不需要重新指界,否则需要该两村法人或法人代表现场重新指界,重新填写土地

权属界线协议书。

在核实村界的基础上,进一步逐一核实本村范围内国有、集体的非本村宗地(包括国有线状地物),并填

写外业土地权属调绘、补测记录表。

3.分幅权属界线图的着墨(矢量化)

在全乡镇完成村级权属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进行分幅权属界线图的着墨整饰。用计算机在配准的影像图上直接矢量化为大地坐标。以提高权属界线精度、减少接边误差。

矢量化用统一的图例板,以便数据分层的统一、正确无误。

全县矢量化一套图件,即乡镇接边图幅用同一幅底图和同一个点、线文件。

村级行政区划的注记用红色,权属注记用黑色。

用图例板中制定的土地权属界线线型和颜色,以免与行政界线混淆。土地权属界线一是指在某一行政村界线内有其它行政村的飞地界线,用权属界线表示;二是指在某一行政村界线内有国有单位或其它法人的建设用地,需用权属界线表示确权界线;三是指在某一行政村界线内有国有线状地物,如国有公路、河流、沟渠等,若确权宽度超过30米,需用权属界线表示确权范围。

若存在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情况,对于详查权属清楚的地片,本次调查只调查使用权;否

则,应把所有权和使用权都调查清楚。

对于公路、水利工程、河坝等国有线状地物和国家建设用地的土地权属界线,须查阅登记发证资料,准确地矢量化,填写不参加平差的图斑一览表,并标明长度、宽度、面积,作为内业计算面积的依据。

大型国有线状地物全市统一编号,如“小清河”编为“小清河",面积自上而下行政区域控制,按行政界限分段

划分图斑。

进行图幅接边检查,在误差范围内则进行接边纠正。

六、行政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调查的检查验收

土地行政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必须上图准确并且闭合,飞地、建设用地不得遗漏,注记清晰正确;有变化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法人或法人代表委托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填写齐全,签章完备;

界线标绘不准确为错,不闭合、遗漏宗地、注记为漏,错漏超过3%局部返工,超过5%外业全面返工。

七、调查成果

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矢量化成果)

分幅调查影象工作底图

外业土地权属界线调查记录表

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外业补测透明纸草图

外业调查手薄等

八、应注意的问题

1、数据字典是数据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应根据本市情况认真编制。注记所用行政单位和土地权属单位

名称应与数据字典一致,便于单位代码与名称的对应互换。

2.底图矢量化应严格遵循图例板作业,位置准确,线型形正确,注记清楚美观。

3.集体土地权属界线以土地详查为基础,土地详查有错误或有土地调整情况的,由调查队负责双方协议处理;悬而未决的争议土地填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九、组织领导

第六节关于内业矢量化

在外业调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可以进入内业矢量化的阶段。

一、为了统一数据标准和分层存放,必须建立图例板,作为矢量化的作业依据。

图例板是MAPGIS平台用来规范矢量化数据的重要工具。应用图例板作图,可以作到图素参数自动规范,即达到分层矢量化的要求。举例说明,点击图例板的沟渠,再点击输入线,划出来的线与图例板预先规定的图层、线型、颜色、宽度、纵横比例相一致。只要作业人员输入沟渠时都预先点击了图例板上的沟渠图例,沟渠都放在一个图层中,并统一赋予了与图例板一致的线型和颜色。因此要求矢量化作业人员必须依据图例板进行注记和线的输入,不允许离开图例板自行录入,以避免引起混乱,达不到分层矢量化的

要求。

建立本地的图例板,必须首先依据国家土地勘测规划院下发的参数表中规定的的地物分层规范。

根据参数表建立图例板,与建库预检的所要求的分层标准、线型、宽度、纵横比相一致,可以减少系统集

成时的工作量。

其次要根据本地情况,在矢量化时作适当的调整。例如利用正射影象图作为矢量化工作底图,就把行政界线变为红色,以与其他线条相比更加醒目,易于的区别检查。

再者,对于行政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以线状地物中心为界时必须跳绘表示,所以各级界线都必须有跳沟、

跳公路、跳农路、跳堤坝等分层矢量化的必要,在建立图例板时就必须考虑到,这将对矢量化作业带来方

便,对成果集成有相当的帮助。

二、数据字典中的代码库,也必须在矢量化之前建立好,以方便地录入属性。

1.如何建立本县区的代码库?

与图例板的作用相类似,单位代码库是MAPGIS系统用来规范建库属性数据的重要文件,主要包括各级行政代码的长度,土地的权属类别,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代码,行政村及土地权属单位的代码等内容。如XX

县:

省市代码为“3705”,县代码为2位“21”。乡镇代码3位,村代码3位。

乡镇行政代码和乡及以下土地权属单位代码的编制:采用“省级代码+市级代码+县级代码+乡(镇)级代码”的方式,考虑到本县实际,镇编码为100、101、102、103……乡编码为200、201、202、203……。村代码从001至499,XXX+500为乡镇政府代码,从XXX+501到XXX+599为乡直单位代码区;从XXX+600到XXX+699为乡镇企业代码区;从XXX+700到XXX+899为个体工商户代码区。

县直及县以上国有土地权属单位编码:对于水利局、河务局、公路局、国营大企业、国营农场等均分配乡镇码,分场或二级单位赋予村码。东营市考虑到跨县区行政的单位统一编码的要求,对于胜利油田、济军生产基地和国营农场,从510起分配乡镇码:510为胜利油田,520为济军生产基地……。县直部门的国有土地法人则以800赋予乡镇级代码,如公路局800620,水利局800770等,其中包含了地类码,便于记

忆使用。

对于外县区飞地,赋予600乡镇码,按地块从001顺序序排列。

对于争议土地,赋予700乡镇码,按地块从001顺序排列。

2.建立系统数据字典

从系统文件中拷贝缺省代码库DIC.WB。

利用爱地系统平台工具“编辑代码库”编辑数据字典中图层命名规则、行政区代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代码

等需要完善的内容。

或者把代码库DIC.WB导出至数据库或Excel中编辑完成后,再导入到代码库.WB中。

三、制定矢量化作业规范

1.配准影像工作底图到大地座标

2.采用内外业结合的矢量化作业方式

3.用系统生成的理论内图括线作为矢量化边界

4.严格遵从图例板作业

5.按行政界线---行政注记---权属界线---权属注记---线状地物---线状地物注记---零星地物---零星地物注记

的作业顺序

6.在矢量化作业时,打开已经完成的相邻图幅作为参照,以利于接边

7.附:内外业结合的作业方式

以往建库的方法是在调查草图完成后,人工着墨形成扫描工作底图。因为人工着墨受笔尖、底图比例尺、人为判读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0.2~0.3毫米的人为误差。所以以人工着墨的工作底图扫描矢量化,数据精度的损失是不言而语的;而蒙片调绘的草图,也会因为作业时的错位出现误差。我们采用以调绘草图为参考,以配准影像图作为转绘底图,把调绘内容根据草图的地物依据进行矢量化,即电子数据着墨。电子影象图可以放大至合适的比例,可以轻而易举地准确描述地物点和线状地物中心位置,形成电子数据底图,能够大大提高电子数据精度,称之为内外业结合的作业方法。

进行电子数据底图着墨的过程,也是对外业调查成果的检验过程,对调查不详尽、描述不准确的界线和地

物,可以立即发觉,以便第二天进行补充调查。

不进行人工着墨,减少了外业作业环节;把扫描影像图直接配准到大地坐标,减少了投影变换、误差校正、图幅接边等内业环节,提高了精度,加快了进度,缩短了工期。

四、矢量化作业流程

在工作底图扫描为光栅文件并调整水平不超过0.2度、图例板已经建立完备、代码库基本编制完成、光栅文件已经镶嵌配准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分幅图的矢量化作业。

进入输入编辑模块,以图幅号(如J50 G 057 074可以简称为“5774”)新建工程,同样以图幅号新建点,

关联图例板,装入光栅文件。

把配准光栅时生成的标准内图框线添加进来(检查与光栅文件内图框的套合是否符合误差要求,否则需要重新镶嵌配准光栅文件),删除内图框以外的所有线,用图例板的图廓线修改线参数,另存图幅号为名称

的线文件,保存工程。

矢量化作业按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图斑界线的次序进行。

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分为纯行政界(权属界)、跳沟(以沟渠中心为界)、跳公路、跳农路、跳堤坝,分别用图例板中相应的图例矢量化。在图廓线和接头处,按F12键,用捕捉线头线尾、靠近线加点、靠近线

等功能,以避免出现不能闭合的悬挂线。

线状地物按公路、沟渠、农路、堤坝的顺序进行,注意有水流方向的按方向矢量化。

图斑界线也要用靠近、捕捉功能注意闭合接头处。

点注记的录入按行政注记、权属注记、图斑注记、线状地物注记、零星地物注记的次序进行。

图面上不管行政辖区、权属范围的大小,必须至少都分别有一个注记。

图斑注记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以明显区别图斑界线为标准。

线状地物注记沿地物方向排列,并把注记基准点比较准确地放到线上,以便于按空间位置自动输属性;并且省略地类码,只输入序号和宽度,如5-77-8、14-63-5,分别标记为5-8,14-5。因为爱地系统线状地物输属性时会把第一个放在线地类码中,把第二个放在宽度中,第三个撇弃,保留地类码会造成把地类码放

到宽度字段中。

零星地物注记也必须把注记基准点放到零星地物点上,以便于按空间位置自动输属性。

单图幅矢量化完成后要进行自检,主要是对照原图检查有无错漏;闭合情况的检查可以用复制线文件分别生成行政区划和图斑的区文件,并赋予属性,不仅可以检查闭合,也能够检查错漏

第七节关于县区接边及面积控制

土地建库要求按图幅控制面积进行各级平差,我认为按下列方法做是正途:

(1)与相邻县区接边,按图幅理论面积平差,形成双方公共的电子边界;在此基础上,形成县区界线,拓扑成区为县区区划;把县区划与接图表进行合并分析,形成县区图幅接合表,再用接图表的理论控制面积进行平差,得出各县区在每幅图上的控制面积,对本县区图幅接合表控制面积进行汇总,该面积作为县区控制面积,本县区分幅控制面积录入接图表的控制面积(A);

(2)用接边后的县区界线替换图斑文件的县区界线;

(3)用条件合并从图斑文件中重新提取乡镇区划和村区划(此举是保证区划边界与图斑边界完全吻合);(4)把接图表与乡镇区划进行合并分析,形成本县区的图幅结合图表,即各乡镇的分图幅面积;然后把计算机面积赋予计算面积(B),用接图表的控制面积(A)为控制,按图幅对各乡镇面积(B)进行平差,结果放在图幅结合图表的控制面积中,汇总结合图表的各乡镇控制面积,放入乡镇区划的控制面积中;

(5)把村区划的计算机面积放到计算面积中,用乡镇控制面积平差,放在村区划的控制面积中;

(6)用同样方法,用村区划给地类图斑平差,放到图斑毛面积中;

(7)用平台“其它”中“区属性统计”,添加县、乡、村区划的控制面积及图斑文件毛面积,看是否一致;

注意:平差所用面积单位要一致,平差是要选择“按控制文件的空间范围”。

第八节关于系统集成

一、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面较多,必须做好基础工作。

(1)数据字典中的地类编码、行政编码、权属编码是否齐全、规范;田坎系数是否正确;

(2)分幅图接边检查正确无误,地类图斑属性结构一致;采用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具栏中的同类文

件拼接来合并分幅图斑文件

(3)线文件按行政界、权属界、地类界,地形地貌等分别提取专题文件;

(4)控制面积检查

图幅接合图表的图幅控制面积及乡镇控制面积之和是否与县域控制面积一致;

乡镇区划平差后面积是否与县域控制面积一致;

地类图斑文件的毛面积是否与县域控制面积一致。

(5)地类图斑文件的地类码、座落代码、权属代码、权属性质、所属部门是否为空,是否存在于数据字

典中。

(6)线状地物文件的线地类码、线权属代码、线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是否存在于数据字典中。

(7)零星地物文件的点地类码、点权属代码、点权属性质是否存在于数据字典中。

(8)地类图斑文件中是否把非耕地的田坎系数清零;

(9)行政及权属界线文件属性中地类码是否清空;

(10)接图表是否完善,有无缺少;分幅控制面积、图名等是否正确录入;

二、建立工程,试运行查错

国家第三次土地调查

一、目标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 别。 二、主要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不动产权籍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 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以外) 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 (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 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 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 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 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 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 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 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 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2017土地变更调查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建设要求

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 库建设要求 通过对各县(区)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矢量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完成全市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汇总分析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上报工作;配合完成省级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根据省级审查结果进行整改;汇总通过国家、省审核的各县(区)土地调查成果,形成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成果。 通过开展2017年度日照市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工作,形成日照市一系列的土地调查图件、文字及数据库等成果。 一、图件成果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件。 二、数据库成果 (一)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 三、文字成果 (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三)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四)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方案、报告等。 (五)调查成果内、外业整改报告。 四、图斑信息核实各类报表 (一)《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二)《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三)《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四)《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 (六)《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 (七)《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汇总表 (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 (三)《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 (四)《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 (五)《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六)《建设用地类型统计汇总表》。 (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总表)》。 (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九)《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土地利用数据库属性表描述

土地利用数据库作业流程 1、土地利用数据库属性表描述 序号要素类型编码要素类型名称几何类型缺省颜色属性表名 1 A11 行政区 Polygon XZQY 2 A12 行政界线 Line XZJX 3 A21 等高线 Line DGXB 4 A22 高程点 Point GCDB 5 B10 权属区 Polygon QSQY 6 B20 权属界线 Line QSJX 7 B30 权属拐点 Point QSGD 8 C10 图斑 Polygon DLTB 9 C20 线状地物 Line XZDW 10 C30 零星地类 Point LXDL 11 C40 地类界线 Line DLJX 12 D00 注记 Annotation ZJFH 在属性表中:字段名称如下 XZQY(行政区域) 目标标识码(字段类型Int)(字段长度6)以下类同,要素代码(char 4),区划代码(char 9) ,行政区名(char 60),计算面积(float 16),平差面积(float 16),控制面积(float 16) XZJX(行政界限)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境界名称(char 80),境界长度(float 10),境界性质(char 1)

DGXB(等高线)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等高线类型(char 20),标示高程(int 4) GCDB(高程点)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高程点名称(char 60),标示高程(float 7) QSQY(权属区域)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权属区代码(char 8),权属区名(char 60),计算面积(float 16),平差面积(float 16),控制面积(float 16) QSJX(权属界限)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界限名称(char 60),界限长度(float 8),界限类型(char 1) QSGD(权属拐点)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拐点点号(char 4),点位记录(char 80),X坐标值(float 16),Y坐标值(float 16) DLTB(地类图斑)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地类代码(char 4),地类名称(char 60),权属性质(char 3),权属单位代码(char 12),坐落单位代码(char 15),坐落单位名称(char 60 ), 所在图幅(char 60),图斑编号(char 7),坡度级别(char 1),田坎系数(char 5),计算面积(float 14),平差面积(float 14),线状地物面积(float 12),零星地类面积(float 10),田坎面积(float 10),图斑净面积(float 14),原有线状地物面积(float 12),原有零星地类面积((float 10)),原有田坎面积(float 10),原有图斑面积(float 14),(土地分类,新增建设用地状况,当年新增耕地类型,当年耕地减少类型,新增原地类型,备注可以不填) XZDW(线状地物)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九年七月 目录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数据库建设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工程现已全部结束,特编写本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实施过程、技术方法、技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1.建库概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按照《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方法,进行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洛阳市XXX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库目的和任务 第二次土地农村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通过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权属和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为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体系,为我局实现高效、准确的动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制订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的、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依据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1997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属性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结构、影像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元数据和数据交换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级(含和乡镇级同比例尺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同时也适用于仅包含土地利用规划文本、指标、影像等要素的市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要素] 3.2 要素性质feature ar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要素性质]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2007 3.6对象] 3.5 实体entity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一、基本要求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 (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 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 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 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 (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 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数据库结构定义 (6) 6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5) 7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8) 8 元数据 (28)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空间要素分层、要素属性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14 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 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5 实体 entity 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类。[GB/T 1779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建设方案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库 建设方案 根据上报的确权登记数据资料,经过检查后,进行数据入库,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 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符合农业部第2062号公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NY/T 2537-2014)等3项农业行业标准相关技术要求,建立覆盖各中标乡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所有资料达到符合录入数据系统软件要求,进行数据导入和地块对接 处理、全县数据对接及现场安装调式并可以打证颁证。 1.数据库内容 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和分析应用的基础地理要素、承包土地权属要素、栅格数据以及相关附属信息。 2.要素分类与编码方法 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要素分类大类采用平行分类法,小类以下采用层次分类法。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将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要素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和四级类划分,分类代码采用十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其结构如下: 其中:

a)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其中:基础地理信息专业码为10,承包土地信息专业码为20;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 b)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代码中。定位基础业务代码为01,境界与政区业务代码为02,地貌业务代码为03。一至四级类要素代码直接引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中的基础地理要素代码结构与代码; c)承包土地信息代码中,承包土地权属信息业务代码为01,承包土地调查遥感背景的业务代码为08,其他要素为99。一至四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其中:一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二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三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四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 c)各要素类中如含有“其他”类,则该类代码直接设为“9”或“99”。 3.空间要素属性结构 表3.1 控制点属性结构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XX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1月20日

项目名称:XX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档日期:2007年01月20日 10:37 编写人员:张海龙、闫磊 修改历史: 文档备注:

前言 (5) 1 数据库字段数据字典描述 (5) 2 农村专用图形表 (6) 2.1 表索引 (6) 2.2 表结构 (6) 2.2. 1 影像图(dom) (6) 2.2. 2 宗地(NCR_Parcel) (7) 2.2. 3 注记属性表(NC_Annotate) (7) 2.2. 4 辅助层(NC_Asst) (8) 2.2. 5 行政区划属性表(NC_Canton) (9) 2.2. 6 行政界线属性表(NC_CanVerge) (10) 2.2. 7 等高线属性表(NC_Contour) (10) 2.2. 8 边框注记(NC_frame) (11) 2.2. 9 高程点属性表(NC_HgtPoint) (11) 2.2. 10 线状地物属性表(NC_Line) (12) 2.2. 11 图斑属性表(NC_Parcel) (13) 2.2. 12 权属界线拐点属性表(NC_RgtBLPot) (15) 2.2. 13 权属单位属性表(NC_RgtUnit) (16) 2.2. 14 权属界线属性表(NC_RightBL) (16) 2.2. 15 零星地类属性表(NC_Sporadic) (17) 2.2. 16 地类界面属性表(NC_TerrRgn) (17) 2.2. 17 地类界线属性表(NC_TerrTpBd) (18) 2.2. 18 植被符号(NC_VGT) (18) 3 公用表 (19) 3.1 表索引 (19) 3.2 表结构 (19) 3.2. 1 十字丝(S_cross) (19) 3.2. 2 网格(S_Grid) (20) 3.2. 3 接幅表(S_MapUn) (20) 3.2. 4 鹰眼窗口(TBL_EagleWindow) (21) 3.2. 5 要素表(TBL_Feature) (22) 3.2. 6 要素编码分级表(TBL_FeatureGrade) (22) 3.2. 7 图层元数据信息表(TBL_LayerMdInfo) (23) 3.2. 8 图层关系表(TBL_LayerRelation) (24) 3.2. 9 地图窗口表(TBL_MapWindow) (25) 3.2. 10 地图窗口图层关系表(TBL_MapWindowLayer) (25) 3.2. 11 比例尺字典表(TBL_Scale) (26) 3.2. 12 符号表(TBL_Symbol) (26) 3.2. 13 符号库(TBL_SymbolLib) (27) 3.2. 14 专题图(TBL_Thematic) (28) 3.2. 15 专题图符号化表(TBL_ThematicSymbol) (28) 4 农村地籍元数据表 (29) 4.1 表索引 (29)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 送方案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成果资料报送时,应同时报送资料清单(见附录1),报送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原始矢量数据格式、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和权属代码表等。 (一)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包括县级全辖区标准分幅DOM及其元数据。使用国家统一提供的正射影像图建库的县级单位,可不提交;经全国土地调查办同意使用原有影像数据为调查底图的县级单位,需提交相应影像数据。 (二)原始矢量数据格式。必须带明确的空间参考信息和图幅接合图表,并包括省级下发的县级行政辖区界线面状图层。数据文件名称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 (三)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规定的VCT格式,原则上一个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提交一个VCT文件。

(四)元数据。存储描述矢量数据的元数据,格式为XML。矢量数据元数据依据《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 )。 (五)权属单位代码表。包括乡(镇)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村级行政区划名称及编码、权属单位名称及代码,格式为EXCEL。 二、扫描资料 格式为JPG,内容包括“批而未用”土地审批资料等。 三、文字报告 格式为WORD,内容包括: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验收报告。 (六)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报告(见附录2)。 四、汇总统计表格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库步骤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库步骤 建库依据:《浙江省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一、首先处理现状与基数数据,确保现状三层与基数三层达到规划数据库入库标准 注意:行政区划层及行政界线层应使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供的“XZQ”、“XZQJX”。 使用工具:数维规划编制系统 二、处理规划外业布局层,使之与基数图斑层无逻辑错误 方法:使用Arcmap的Identity工具,对产生的400以下小图斑进行判断 1、规划用途地类不为新增的,规划用途地类与JSTB中的规划现状地类一致,不然为逻辑错误; 2、规划用途地类为新增的,规划用途地类与JSTB中的规划现状地类不一致,不然为逻辑错误; 三、使用数维系统生成GHYT层 注意:在生成GHYT层前使用“层归靠”工具,减少因精度的不同而导致的隙缝问题。 四、手工对小图斑进行处理,再使用Arcmap的Dissolve工具合并GHYT 层图斑,之后再explode。 五、以GHYT层为基础,使用ARCMAP生成GHDL层 方法:1、对JSTB通过字段ZQBM、ZQMC、SQBM、SQMC、QSXZ 进行Dissolve,然后用这个Dissolve结果跟上步做的GHYT层进行Identity,把ZQBM、ZQMC、SQBM、SQMC、QSXZ的值带过来 2、通过与《用途代码与地类代码对照表》Join计算GHDLDM与

GHDLMC的值,删除多余的字段。 六、以第二步处理的结果为基础生成YTFQ层 通过YTFQMC、YTFQDM对外业布局层的处理结果进行Dissolve,添加字段并填值。 七、对YTFQ层图斑进行手工合并,使最小图斑毛面积在1500以上 合并原则: 1、新增指标只能并到允许建设区 2、有条件建设区尽量并入允许建设区 3、允许而没有新增的可并到非建设区,尽量不并入基本农田,可并到有条件建设区 八、创建BZNT、NZYCDK、BCGDDK、JSYDGZBJ、JSYDGZQ、MZZDJSXM 层并填值 九、将所有层导成一个Walk的MDB,使用walkfld(N)对GHDL层的DLDKBH、GHYT层的YTDKBH进行重排,并计算基本农田净面积 十、质检,对不合格处进行修正 十一、出表(出表前先进行“出表预处理”) 十二、添加空间参考,转为Personal Geodatabase,并按浙土资办[2010]46号文件规定的数据组织形式建好文件夹。 二〇一〇年七月五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规范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前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 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 4 总体设计 (2) 4.1 建设任务 (2) 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 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 4.4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 4.5 数据字典 (5) 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 4.7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 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 5 准备工作 (8) 5.1 方案制定 (8) 5.2 人员准备 (8) 5.3 软硬件准备 (8) 5.4 管理制度建立 (9) 5.5 数据源准备 (9) 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 6.1 数据采集原则 (12) 6.2 数据采集方法 (12) 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 7 数据入库 (26) 7.1 数据入库流程 (26) 7.2 数据检查 (27) 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 7.4 矢量数据入库 (28) 7.5 DEM数据入库 (29) 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 7.7 元数据入库 (29) 7.8 系统运行测试 (29)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样本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 数据是整个库体的灵魂, 而数据准备是整个建库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农村土地建库中这几个文件是必须的: 行政区, 地类图斑, 线状地物, 代码表, 接合图。 一、入库前数据准备 首先处理的数据是线( 接边拼接后) : 线的图层( 行政界线, 线状地物, 地类界等) , 线的拓扑检查( 悬挂, 自相交, 重叠等情况) , 线微短线检查(长度小于0.8mm) 注记: 线状宽度; 权属名称; 图斑号地类码等。线检查无误后就能够合并线进行检查造区: 行政区, 地类图斑。经过建库系统下的工具: 建立属性结构, 根据文件赋属性等功能自动批量赋入一下属性。需要手工赋入的属性项如下: 行政区: 行政区代码。 界址点: 界址点号, 界标类型, 界址点类型。 线状地物: 宽度, 地类码, 权属性质, 扣除比例。 地类图斑: 地类编码, 权属性质, 坐落代码, 权属代码, 扣除地类系数。 1、行政区属性结构 表1 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 属性表名: XZQ)

2、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见表6) 表2 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描述表 ( 属性表名: XZQJX) 3、地类图斑属性结构(见表10) 表3 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 ( 属性表名: DLTB)

4、线状地物属性结构( 见表11) 表4 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 ( 属性表名: XZDW)

序 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5 线状地物预编号XZDWYBH Char 8 非空O 6 线状地物编号XZDWBH Char 8 非空M 7 长度CD Float 15 1 >0 M 单位: 米 8 宽度KD Float 15 1 >0 M 单位: 米 9 线状地物面积XZDWMJ Float 15 2 >0 M 单位: 平方米 10 线状地物名称XZDWMC Char 60 非空O 见本表注1 11 权属单位代码1 QSDWDM1 Char 19 见表10注3 M 12 权属单位名称1 QSDWMC1 Char 60 非空M 13 权属单位代码2 QSDWDM2 Char 19 见表10注3 O 14 权属单位名称2 QSDWMC2 Char 60 非空O 15 扣除图斑编号1 KCTBBH1 Char 8 非空M 16 扣除图斑权属单 位代码1 KCTBDWDM1 Char 19 见表10注3 M 17 扣除图斑编号2 KCTBBH2 Char 8 非空O 18 扣除图斑权属单 位代码2 KCTBDWDM2 Char 19 见表10注3 O 19 权属性质QSXZ Char 2 见表34 M 20 扣除比例KCBL Float 5 1 {0.5, 1} M 21 变更记录号BGJLH Char 20 >0 O 22 变更日期BGRQ Date 8 YYYYMMDD O 1: 线状地物名称是指标识该线状地物的地理名称。 2: 当该线状地物属两侧的单位共同所有时, 权属单位代码2为必填。 3: 当线状地物需要从两个图斑扣除面积时, 扣除图斑编号2为必填, 扣除比例为0.5。否则扣除图斑编号2为空, 扣除比例为1。 二、建库 2.1影像管理 功能菜单如下: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数据是整个库体的灵魂,而数据准备是整个建库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农村土地建库中这几个文件是必须的:行政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代码表,接合图。 一、入库前数据准备 首先处理的数据是线(接边拼接后):线的图层(行政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界等),线的拓扑检查(悬挂,自相交,重叠等情况),线微短线检查(长度小于0.8mm) 注记:线状宽度;权属名称;图斑号地类码等。线检查无误后就可以合并线进行检查造区:行政区,地类图斑。通过建库系统下的工具:建立属性结构,根据文件赋属性等功能自动批量赋入一下属性。需要手工赋入的属性项如下: 行政区:行政区代码。 界址点:界址点号,界标类型,界址点类型。 线状地物:宽度,地类码,权属性质,扣除比例。 地类图斑:地类编码,权属性质,坐落代码,权属代码,扣除地类系数。 1、行政区属性结构 表1 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

2、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见表6) 3、地类图斑属性结构(见表10)

二、建库 2.1影像管理 功能菜单如下: 2.1.1影像转入 主要是将TIF、JPEG、IMG等影像文件转为MSI影像文件,有如下对话框:

一、通过“转换数据类型”后面的“下拉列表”选择要转换的数据类型; 二、通过“添加文件”添加若干个要转换的文件,添加完毕后会在“转换文件列表”中列举出所选择的要转换的文件; 三、通过“目标文件目录”后面的按钮选择目标MSI文件的存放目录,如果不选择目标文件目录,则转换后的目标MSI文件会默认存放在和原文件同一个文件目录下; 四、点“转换”,执行影像转换,出现如下转换进度: 四、转换完毕后,会有如下操作成功的提示:

江苏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word参考模板

江苏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标准 (修订稿) (2010年11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6)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7) 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9) 9 元数据 (2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30)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在《TD/T 1028-2010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本标准由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引言 为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江苏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和市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及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20-2009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2-2009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3-2010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5-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 要素]

基于MapGIS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实践

基于MapGIS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实践摘要: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的管理系统和建库系统为基础,在rs和gis支持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为例,介绍二调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和步骤,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法,对提高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土地调查;mapgis;数据库建设;建库流程 abstract: basing o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mapg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database system of the china geosciences university develop, in support of the rs and gis, taking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iand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wo databas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teps, discusses and summers up a set of mature county rural land investig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method,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n improving the land investig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level. key words: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second land survey; mapgis; databas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c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土地调查地区级数据库设计

土地调查地区级数据库设计 1技术路线与工作内容 1.1技术路线吐鲁番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包括县级成果接收、成 果初检、坐标投影转换、接边、整合后质量检查、数据字典与数据索 引的建立、入库等八个步骤。吐鲁番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的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1.2工作内容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等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的基础上, 组织县级数据接边,开展对县级数据的集成整合,建设地区级土地调 查数据库。以县级辖区为基本单元,根据地区、县国土资源业务管理 模式,构建相应的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县级土地调查基 础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二次调查成果 统一管理和网络地图的发布、局内访问、修改等功能的广泛应用,为 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 供系统支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县级土地调查数据 库的资料完整性、行政区套合、接边等检查;2)县级矢量成果入库与 汇总;3)地区数据库的常规检查,控制面积检查、悬链检查和界线的 拓扑检查等;4)吐鲁番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2数据库结构 2.1数据库逻辑结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结构分为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主体数据库;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元数据。图2为农村 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2.2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2.2.1数据库内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 地利用数据、文本等其他数据。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主要包括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2)土地利用数据主要包括地类图斑、

苍穹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流程

苍穹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流程 尊敬的客户请您注意:因为很多用户用的都是盗版的SQL数据库,所以SQL server提供的数据库稳定性不能保证,在维护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推荐大家在每次维护完后,读出维护的图层并检查,处理。 维护前先建立数据字典(通过构建行政区树或者导入EXCEL权属表) 一、入库前需准备的数据 1、村:单位名称<字典>、单位代码<字典>(2个) 2、地类图斑(6个): 地类编码------参考影像图赋值(单个、批量、) 权属单位代码------(空间关系赋值)-------村(行政区代码) 权属单位名称------(空间关系赋值)-------村(单位名称) 坐落单位代码------(空间关系赋值)-------村(行政区代码) 坐落单位名称------(空间关系赋值)-------村(单位名称) 权属性质------赋值(单个、批量、) 3、线状地物(5个): 地类代码-------(采集时自动生成) 宽度--------(采集时根据实际情况赋值) 权属单位单位代码1------(空间关系赋值)-------村(行政区代码) 权属单位名称1------(空间关系赋值)-------村(单位名称) 权属性质-------(根据实际情况赋值) (如果有属于2个村的情况需要权属单位代码2和权属单位名称2) 4、零星地物:权属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权属性质、地类代码、面积(5个) 5、标准图幅 6、行政界线 7、地类界线表 (1:分图幅进行矢量化不造区、进行单层图形检查、求交、共点检查、悬连检查、共边检查、检查完毕接边、2:接边3:关联相同层逐层选择地物执行地物更换层输出全辖区的入库前数据) 二、数据入库后维护 维护前先建立数据字典(上传至服务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