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02378复习资料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02378复习资料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02378复习资料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02378复习资料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1.1导言:

(1).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革命性因素,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称为“技术革命”。

(2).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

(3).人类文明发展是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4).“刀耕火种”使人类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进入“机械化时代”。19世纪中叶,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发展,这一趋势就是“信息化”,它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5).材料、能源、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1.1.1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1).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2).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传感和控制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数字化、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

(3).3C革命: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领域的革命。

(4).3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

(5).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6).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1.2信息化

(1).信息化发展源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两次浪潮:其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PC)的发明和迅速普及;其二,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技术。

(2).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3).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4).信息化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国家信息化包含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与个人信息化等多个层面。

(5).信息化是各级社会组织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从事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活动。

(6).国家信息化的内涵:“国家信息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7).国家信息化建设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8).国家信息化体系6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路、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9).国家信息化建设思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开展国家信息化建设。

(10). 领域信息化 就是部门、行业所开展的信息化活动。区域信息化 指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而开展的信息化活动。企业信息化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11). 信息化揭示了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的过程、活动和结果。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信息技术制造、信息内容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题的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信息化使得一些新的行业产生并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和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信息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型产业革命。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形态所改变。总之,信息化使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得信息社会,他有着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明显不同的特点: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

1.2信息

(1). 烽烟报警——Hartley 信息量测度。美国人Hartley 开创了信息论的先河,最早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以及“信息量”的概念,指出“信息是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信息量可以用选择自由度来计算:

H=N*Log(S)

其中,H 为信息量,N 代表1条信息包含字符的个数,S 代表符号的个数。对数Log2可看做信息单位,Log 22称为比特(bit ),Ln2称为奈特(nat ),Log 102称为迪特(dit )

(2). Shannon 把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性(熵)程度的减少。其基本观点是: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不知)性为前提的,通信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正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即“信息是减少不确定的东西”。Shannon 熵公式:

H(p 1,p 2,…,p n )= —∑=n

i i Log i 1P *P

其中,H(p 1,p 2,…,p n )就是信息源发出消息的信息量,实际上为各状态信息的平均信息量。当状态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i=1/n 时,Shannon 熵公式就是Hartley 公式,即,Hartley 公式是Shannon 公式的特例。

1.2.1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1). 钟义信首先把信息的概念分为两个层次:无约束的本体论层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引入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层次: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2).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三者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认识论层次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

(3). 认识论意义下的三类信息:

? 实在信息 是事物实际具有的信息,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一个特征量,与认识主体因素无关;

? 先验信息 是主体感知事物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它既与事物本身有关,也与主体的主观因素相关;

? 实得信息 是主体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净信息,它与事物、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观察环境条件相关。

(4).语法信息可细分为:

?随机信息有些状态及其变化时不确定事件,但它具有一定统计规律,这类不确定性是随机的,消除这类不确定性的信息被称为随机信息;

?模糊信息因为事物有若干运动状态,但运动状态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或模糊的,从而信息呈现模糊性;

?偶发信息是由于偶然发生而没有稳定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1.2.2信息的性质与分类

(1).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三者中物质是基础,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信息源于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可以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另外的物质中,相对独立地存在。?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获取、传输、处理信息总需要一定能量来支持,而控制和利用能量总需要信息来引导。但是,信息与能量有着本质的区别,信息是物质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能量是事物做功的本领,提供的是动力。

?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何以转换为物质、能量、时间或其他,如“只是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表达的就是这种转换关系。

(2).信息的性质:信息是普遍的无限的、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于源物质、信息可以共享、信息可以转换、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信息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

(3).分类:按存储信息介质、表现形式、记录方式、源顺序和效用层次、生成的范围、应用领域划分。

(4).简述数据、消息、情报、知识与信息之不同:

?数据仅仅是信息的某种编码表达形式,不能等同于信息。数据通常指未被加工的原始资料,只有加工以后才能起到“消除不确定性”作用,所以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而数据不见得是信息。

?消息只在定性描述,而信息有定量计量。

?情报是对主体有特殊信息的信息,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情报价值。

?经验、知识、智能都是信息,反之不然。信息只是它们的原材料,即经验、知识和智能需要通过不同程序的信息加工而得到。

(5).信息的测度:

?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常用的信息测度方法是按反映信息内容数量的数据所占计算机存储装置空间大小来衡量信息量得大小。对于非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如书籍报刊等),直接用发行种类、发行量或文本字数来进行测度,也属于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主要用于随机型语法信息量计算。

1.2.4信息功能与过程

(1).信息功能(8个方面):信息是存在的资源(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知识的源泉、决策的依据、控制的灵魂、思维的材料、实际的准绳、管理的基础、组织的保证。

(2).信息过程:教材P31

(3).信息“生命周期”:从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到利用7个环节。

(4).需要把握的两点本质问题:1)信息的本质是“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但它是有层次的,最有效的信息是知识和智能(或策略);2)高层次的信息(如智能)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过程完成。众多环节、多层次的信息需要人们的管理,这便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1.3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3.1信息资源

(1).所谓资源即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简单地理解,资源就是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2).资源的三个内在属性:

?需求性:资源有用体现在它可以满足人类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又叫有效性和效用性。

?稀缺性:指资源是有限的,使用资源是受到限制的,它是最基本的经济学特征。?可选择性: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之分,不用资源的组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故资源是可选择的。

(3).资源分类: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可分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类;

?从社会属性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从循环使用角度看,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3.2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信息资源

?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的集合。

?广义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集合,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集合。

?IRM定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2).信息资源属性:信息的一般属性(非物质性、共享性、易流动性、时效性),不可分性、积累性或非消耗性、认知相对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3).信息资源分类:

?按社会组织属性分: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

?按增值状况分:基础性信息资源、增值性信息资源;

?按可利用范围分:公有信息资源、专有信息资源、个人信息资源。

(4).多角度阐述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内涵:

?从管理对象看:IRM对信息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要素——信息、人员、信息技术等进行管理。

?从管理过程内容看:IRM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

?从管理手段看:IRM手段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四类。

?从管理层次看:IRM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从管理应用领域看:IRM被分为政府IRM、企业IRM和公共IRM等。

1.3.3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1).IRM产生的三个主要因素: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提高

(2).概述IRM的发展阶段(马钱德和克雷斯莱因的“四阶段说”):

?物的控制——(1900~1960)纸张、打字机

?自动化技术——(1960~1970)二、三代计算机

?信息资源管理——(1970~1990)分布式数据处理、PC机

?知识管理——(1990~至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组织战略与信息化

(1).组织战略是组织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具体来讲,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

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和方案。审时度势、科学规划的战略对于组织发展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2).组织战略的结构(三类)

?总战略描述组织的总方向;

?经营战略描述某个产品或者事业部得竞争合作战略,以提升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职能战略是营销、制造、研发、信息技术等职能部门所制定的战略,他们通过整体能力的优化,帮助组织及下属事业部实现战略目标。

(3).组织战略制定的过程

?环境分析从组织内部、外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入手,通过评估机会和风险,形成组织对所处环境的判断;

?战略决策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信息,达成战略方案;

?战略规划的形成和完善细化调整战略决策,以便执行。

(4).组织战略的规划方法

?SWOT矩阵法又称“波士顿矩阵”:O,即机会(Opportunity)、W,即威胁(Threat)、S,即优势(Strengths)、W,即劣势(Weaknesses)。包括组合分析和综合分析两步。?波特五力模型又称“五力竞争模型”,五种竞争力分别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供应商的竞价能力,客户的竞价能力(购买者),替代商品(替代品生产者)。适用于企业开辟新业务的战略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就是通过系统地分析企业价值生成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的关键因素,提出整体解决的方略即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较适合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战略分析。

2.2信息化规划

2.2.1信息化规划概述

(1).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组织的信息化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信息孤岛、IT黑洞、IT项目泥潭等许多的问题。为了规避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和健康发展,需要事先对组织信息化进行周密的计划,即信息化规划。

(2).信息化规划的战略目标体现在四个方面:

?业务匹配信息技术投资于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匹配;

?竞争优势通过开发创新的战略业务系统提供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优势;

?管理资源优化组织信息资源配置,有效管理组织各类信息资源;

?技术架构清晰勾画出于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架构。

(3).信息规划的作用:

?有效管理组织信息资产,统筹安排组织信息资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和成本;

?是信息技术和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增强组织竞争力;

?改善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组织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先进实用、讲究实效”的原则。

(5).现代的信息化规划主要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项目规划等三个层面工作。

2.2.2信息化战略规划

(1).组织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关系:信息化战略描述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重点、

步骤和措施等的策略,它是组织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指导体系;组织战略与信息化战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信息化战略是组织职能战略的一部分,是为组织总体发展目标服务的,是以组织战略为依据而制订的,信息化是实现组织战略的重要保证。

(2).信息化战略规划步骤:基础信息调研、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信息化战略目标设计和制定。

(3).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价值链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4).信息化战略规划书包括:环境分析、信息化战略、信息化体系架构设计、信息技术标准、项目分派和管理。

2.2.3信息资源规划

(1).信息资源规划的产生原因:信息资源规划是对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它是依据信息化战略规划规定的组织信息化体系架构,从全局角度厘清现有业务和未来业务所需信息资源的各类和数量,对数据架构进行细化,并建立数据标准,为后续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开发工作奠定基础。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假如抛开信息资源规划,直接设计开发信息系统,会使信息系统由于缺乏规范的数据表达而不断推翻重来,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

(2).信息资源规划的步骤:建立负责信息资源规划的工作组、分析职能域及其业务、对职能域数据进行标准化。

(3).信息资源规划的重点工作(2项):业务分析,主题数据库与数据标准化。

(4).主题数据库是一种集约化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主题数据库根据业务主题建库,而不是按业务报表原样建库;主题数据库要求信息源的唯一性,即所有源信息一次一处地进入系统;主题数据库结构的稳定性是以基本表作技术保证的,这些基本表具有三个特征:原子性<基本表中的数据项是数据元素>、规范性<基本表中的数据结构达到三范式>、演绎性<基本表中数据能生成全部输出数据>。主题数据库建立以后,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它决定着信息资源处理、检索和传输的质量与效率。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2.2.4信息化项目规划

内涵和主要内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精心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按时、优质地完成,这就是信息化项目规划。科学的信息化项目规划指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在项目实施前,对其所做的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的全面计划。

2.3信息化组织

(1).必要性:信息化组织十分必要。应为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资金、技术、各种利益主体,只用通过协调,才能有序地推进信息化进程。而且,信息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正调整策略,解决各种新的矛盾冲突。一次,信息化组织既是信息化实施的必要前提,也是信息化湿湿的动态保障。

2.3.1信息化组织机构

(1).广义的信息化组织机构是指整个组织机构;狭义的信息化组织机构是指组织中专门负责信息化管理的机构。

(2).信息化组织机构的职能:

?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及管理工作的组织;

?信息系统研发与管理;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

2.3.2CIO机制

(1).CIO(即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也称为信息主管,主要负责组织信息化建设、实施和运作的管理者,通常是组织决策层成员。

(2).CIO机制的构成:CIO机制是以CIO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部门为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CIO、信息化管理委员会、信息部门、业务部门的信息人员。

(3).CIO的职能:战略的参谋者、战略的执行者、信息的传播中介。

(4).CIO的能力: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项目管理能力。

第三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信息系统资源管理概述

3.1.1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等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统计报表、事务处理、规划、设计、指挥、控制、决策、报警、提示、咨询等信息服务。

(2).信息系统由五要素:人、硬件、软件、数据、处理规程组成。

(3).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

(4).组织信息系统的分类:

组织

层次

系统类型

战略

经理支持系统(ESS)

管理层决策支持系统(DSS) 管理信息系统(MIS)

知识层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知识工作系统(KWS)

操作

事务处理系统(TPS)

3.1.2信息系统的资源观

(1).信息系统的资源观包括:

?资源系统观(最核心) ——包含三点含义:信息系统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组织的神经系统;信息系统资源是由各种组成要素或者子系统资源组成;信息系统资源是动态发展的,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生命周期。

?资源辩证观——指如何处理好信息系统资源的几个矛盾:信息系统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信息系统资源的有益性与有害性问题、信息系统资源的量与质的问题。?资源层次观——资源反映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水平,根据认识水平来区分资源层次。信息资源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是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任何组织中都处于最高层次的地位。

?资源开放观——指从地区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在不同层次上都要形成一种统一资源观:打破地域和层次封锁,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结构动态优化。对信息系统资源也要站在这个角度去认识,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开放和信息的全面共享。

3.1.3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1).定义充分利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的五大管理职能,对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2).目的和意义实现信息系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3).(从生命周期角度划分)两个阶段: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4).主要内容:开发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对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的所有管理构成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

3.2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3.2.1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1).信息系统开发管理是为了使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行并且目标明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开发任务,对需求、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及控制,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有序、经济和优质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化的活动。

(2).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按所选择的研制方法,对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五职能)。

(3).重要性:

?可以进行系统的思考,进行切合实际的全局性安排;

?可为项目人力资源的需求提供确切的依据;

?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对项目进行最优化控制;

?能够提供准确、一致、标准的文档数据。

3.2.2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内容

(1).人员组织——项目负责人可以为多人,由职能部门和信息部门管理人员组成;项目评审小组一般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项目开发组由开发技术人员组成;

(2).过程管理——保证信息项目开发的有序,包括三个阶段:项目授权<主要明确开发项目管理的责任者,由其完成负责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求评估、总体规划和管理与质量控制等>、需求分析<主要完成三个过程:可行性分析、需求评估和项目总体安排>、项目实施管理<目的是通过计划、检查、控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系统开发人员能够按照项目的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工作,以便成功完成项目> ;

(3).质量控制——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质量衡量标准,最后步骤是采取纠正措施<对开发流程进行合理化调整;协调项目资源的合理分配;建立系统、全面、准确的技术文档资料;>。

3.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1).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是指信息系统上线后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和规程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2).对人员管理重点在于人员组织机构建设、培训制度的建设;

(3).对硬软件管理主要是指对硬软件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记录、维护、评价和审计的过程;

(4).对数据的管理主要是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5).处理规程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和修订规程,完成规程的载体(文档)的管理。

3.3.1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人员组织机构建设,各类人员的培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3.3.2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

(1).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活动;

(2).内容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审计踪迹<是指系统中设置了自动记录功能,能通

过自动记录的信息发现来判明系统的问题和原因。特点:一是每日都进行,二是主要对技术方面进行审查。审计内容设定在三个层次上:语句审计、特权审计、对象审计>、审查应急措施的落实、系统硬件及耗材等资源的管理、系统升级与退化等。

3.3.3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1).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

(2).由DBA完成数据库管理,主要内容有:

?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果;

?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

(3).DBA的主要操作:略(P83)。

3.3.4信息系统维护管理

(1).信息系统维护是为了使信息系统处于合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目的是纠正错误和改进功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3).有以下四种类型: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4).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有: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设备的维护;

(5).系统维护的流程:确立维护目标;建立维护计划方案;维护的实施;系统维护档案建立;维护的验收、总结和评价。

3.3.5信息系统运行中的IT服务管理

?ITIL标准中归纳了两大类的核心流程(即,IT服务管理的十大流程):

(1).服务支持类: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

(2).服务提供类: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

3.3.6信息系统文档管理

?解释系统文档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的说法:信息系统的文档,记录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以书面形式记录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工作结果的文字资料。主要包括系统手册、用户手册、管理员手册、操作堆积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它作为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文件,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指南,同时也是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完整、规范的文档,能有力保障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如果系统文档欠缺,不规范,将给系统的维护工作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在系统的原班开发人员发生变化后,将会使系统维护与升级工作更难,甚至造成系统生命力提前丧失。有专家认为:系统文档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没有文档就没有信息系统。

3.3.7信息系统评价和审计

(1).信息系统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质量进行各种衡量,以判断其是否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的活动

(2).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与扩展提出建议。

(3).信息系统评价内容:管理方面(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方面(系统的性能)、经济方面(系统的成本与效益)

(4).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使用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

(5).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一般方法<又称为手工法,主要用于对信息系统的了解和描述>、计算机审计法<一般用于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测试>。

(6).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审计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的运用。但不能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的使用过程与信息审计等同起来,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运用大量的手工审计技术。

第四章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4.1信息需求

4.1.1什么是信息需求

(1).信息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

(2).信息需求和信息用户的关系:我们将既具备信息需求又具有信息行为的人,称之为信息用户。

(3).信息用户包括: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

(4).信息用户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拥有信息需求、具备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

(5).信息需求是信息用户最为本质的特征,如果只具备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未形成实际行动,则为潜在信息用户。

4.1.2信息需求的类型

(1).个人信息需求

?生活信息需求(源于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个人安全、劳动和其他社会工作、社会交往与互助、适应社会、增长知识创造生活、实现某种生活目标、产生某种兴趣等的信息需求。

?职业信息需求(工作中产生),包括:为了完成工作而产生的信息需求、为应付工作中的异常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2).组织信息需求

由团体用户所产生的组织信息需求,主要是指组织为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宗旨所形成的一系列信息需求。在完成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需求的总和构成了组织的信息需求。由于组织的各项工作是由不同的组织成员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组织中不同成员为完成各自工作而产生的信息需求的总和构成了组织的信息需求。即组织成员的职业信息需求构成了组织的信息需求。

4.1.3组织中不从层次的信息需求

(1).组织内员工根据管理层次不同,可分为:

?高层管理人员——高、中层管理人员是组织各项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核心;

?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或专业人员;

?基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操作层人员的工作;

?操作层工作人员——一类是负责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工人,另一类是普通职员,负责事务性工作。

(2).高、中、基三层管理人员统称为管理和专业层。

4.1.4决策与信息需求

(1).决策是决策者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判断、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设计和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优解决方案。

(2).决策问题(3类):

?结构化问题——指组织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通常有固定处理方法的问题。程式化决策<面对结构化问题进行的决策>大多由基层管理人员完成,而高层管理人员较少涉及

这类决策活动。

?半结构化问题——并无固定的、重复使用多次的解决方案可遵循。半程式化决策大多由中层或高层管理人员完成。

?非结构化问题——指独一无二、非重复性决策问题。非程式化决策主要由高层管理人员完成。

4.2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所谓信息采集是指根据用户的需要,寻找、选择相关信息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

4.2.1信息源

(1).分析信息源的目的在于明确信息采集的方向,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度直接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在明确信息需求之后,到哪里能采集到符合需求的信息的问题就要靠对信息源的分析评价来回答。

(2).观察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过程,是人类获取原始信息的最佳途径;人类长期积累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各类文献)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信息传播领域,信息传播链路上发出信息的一端称为信息源。信息源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是自然界和人类一切活动和思维的反映,是人类知识和记忆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一要素。(3).文献的分类:

根据载体形式: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

根据出版形式及内容:图书、连续出版物、特种文献;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一次<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二次、三次文献。

(4).文献的特点:图书在内容上主题突出、成熟,论述完整,但出版周期长,不反映最新的知识信息。连续出版物中,报纸和期刊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内容丰富、出版周期短、出版速度快、反映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等特点。特种出版物是介于图书与期刊之间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源,其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专一,阐述详细,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会议文献传播信息及时、论题集中、内容新颖、专业性强、质量较高,往往代表某一领域内在一定时间内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会议文献是科技查新中重要的信息源之一。标准文献能够提供许多其他文献不可能包含的特殊技术信息,具有严肃性、法律性、时效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专利文献的特点是:数量庞大、报道快、学科领域广阔、内容新颖、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

4.2.2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七原则)

(1).目的性:信息数据量庞大、内容繁杂,信息采集要根据本单位的方向、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集利用价值较大并符合需求的信息。(2).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尽可能全面地采集符合需求的信息。注意重点需求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所采集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最终会影响决策质量。

(3).及时性:及时性是指所采集的信息能够反映出当前社会活动的现状,也包括别人未发现和未使用过的独具特色的信息,以及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事物个性的信息。过时的信息不仅其价值会降低或丧失,而且会造成工作的损失,所以要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供最新、最急需的信息。

(4).经济性:抽样理论告诉我们,当样本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增大样本数量的费用并不和精度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因此,要根据设计的精度要求采集相应数量的信息,

同时还应该选择较经济的载体形式。

(5).计划性:要根据任务、经费等情况制定比较周密详细的采集计划和规章制度,详细列明有关信息采集的目的、范围、方式以及人员配备、时间限定、经费数额以及来源等情况。

(6).可靠性:切忌将个别当做普遍,将局部视为全局,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深入细致地了解各种信息资源的信息含量、使用价值以及可靠程度。

(7).预见性:采集信息时既要着眼于现实需求,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善于发现新动向,随时了解未来趋势,采集那些对将来发展有指导作用的预测性信息。

4.2.3信息采集方法(九种方法):定向采集法、定题采集法、定点采集法、主动采集法、跟踪采集法、社交采集法、现场采集法、委托采集法、间谍采集法。

4.2.1信息采集途径

(1).内部途径:管理部门、咨询与政策研究部门、内部信息部门、研究开发部门

(2).外部途径:文献部门、大众传播媒介、学会与协会团体、各种会议、政府部门、个人交往与观察、用户与消费者。

4.3信息存储与检索

4.3.1信息存储

(1).作用:方便检索、延长寿命、利于共享、方便管理。

(2).原则:统一性、便利性、有序性、先进性

(3).主要技术:

?传统的信息存储技术主要是指纸张印刷存储技术;

?现代信息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微缩存储技术、声像存储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它们具有存储容量大、密度高、成本低、存取迅速等优点,所以获得了广泛应用。

?信息存储技术不断向体积小、存储密度大、容量大、功能多的方向发展。

4.3.2信息检索

(1).检索是存储的逆过程。

(2).信息检索要遵循目的性、时间性、全面性、准确性、规范性等基本原则。

(3).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确定检索的范围和深度>>选择检索工具>>选择检索途径>>选择检索方法>>实施信息查找>>调取信息资料。

4.4信息加工与分析

信息加工与分析是信息处理和再生的过程

4.4.1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就是指将采集来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分类和排序、计算和研究、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从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2).信息筛选和判别:是指对原始信息有无作用的筛检和挑选,或是对原始信息真伪的判断和鉴别。

?基本程序:信息整理、浏览审阅、再次审核。

?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虚构信息、添剥信息、拼凑信息、夸张信息、偏颇信息、残缺信息、模糊信息、走样信息。

?基本方法:感官判断法、分析比较法、集体讨论法、专家裁决法、数学核算法、现场核实法。

(3).信息的分类和排序:

?信息的分类:指根据选定的分类表,对杂乱无章的原始信息进行分门别类。

?信息的排序:指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律前后排列程序。

?步骤:确定分类方法<包括:地区分类法、时间分类法、内容分类法、主题分类法、综合分类法>、实施信息分拣、进行信息排序<方便检索>。

(4).信息著录和标引:

?信息的著录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对原始信息的外表特征和物质特征进行描述并记载下来的活动。著录是指在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著录的结果是条目,它是反映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的著录项目的组合。将一批条目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就形成了目录,目录是信息检索的一种工具。

?信息的标引是指对著录后的信息载体按照一定规律加注标识符号的活动过程。它通过分析信息的内容属性(特征)及相关外表属性,并用特定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信息以检索标识。标引有两种主要类型,即采用分类语言的分类标引和采用主题语言的主题标引。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描述和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语言和工具。

?信息著录步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定信息著录格式、加注表示符号。

?信息标引步骤:选择和熟悉分类表、进行主题分析、归入最恰当的类、审校。

4.4.2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深度加工,是一种深层次或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是一项有研究性质的智能活动,能够形成有价值的新信息,使信息增值。

(1).信息分析是指以社会用户的特定需求为依托,一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为手段,通过对信息整理、鉴别、评价、分析、综合等系列化加工过程,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最终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智能活动。

(2).信息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综合法、对比法、相关法、因果法>;定量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插值法、回归分析法、决策分析法、预测分析法>。

(3).逻辑分析法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已知信息,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相关和比较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手段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因果关系。常用逻辑分析方法包括比较法(也称对比法)、分析与综合、推理等。

(4).文献计量学这一术语最早是1969年由英国人A-普里查德提出的。它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词汇量。

?三大定律有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关系的洛特卡定律和描述词汇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和出现频率的齐普夫定律。?普赖斯指数在某一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五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做指数,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

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

?引文分析法是指在某一篇论文中,援引已知事实时,标记出来构成其来源或出版的那些文献,说明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继承和利用,标志着科学的发展。

(5).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关联分析,决策树,粗糙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归纳学习。

(6).链接分析是网络计量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WEB数据挖掘的重要方法。链接分析源于WEB上的超级链接分析,现在指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文档间的相互关联,对文档自身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Web结构研究、链接增长规律研究、链接分类

研究、链接分析算法和分析工具研究。

4.5知识管理

4.5.1知识管理的概念

(1).知识管理指一个组织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通常所说的知识管理就是一个组织的知识管理>

(2).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3).组织知识管理内容包括:

?建立知识库;

?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

?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

?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4).组织知识管理涉及的技术:文档管理、知识门户、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搜索引擎、智能检索技术、专家系统、电子会议、在线学习以及群件等。

(5).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6).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系统化的管理“个人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竞争力。知识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在利用知识的同时,个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和加工,能够创造新的知识。

4.5.2知识管理工具

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有:知识地图、搜索引擎、知识门户、文档管理系统、知识库、群件和工作流系统、在线学习系统

4.6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4.6.1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指以信息提供者为起点,通过传输媒介或者载体,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的过程。

(2).信息传递是将信息的潜在价值向使用价值转移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传递,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3).信息传递的程序:

?完成信息采集检索;

?选择信息传递工具:常用工具有语言、报刊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报电话、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激光通信、电传等;

?接收使用信息。

(4).信息传递技术:

?发送方涉及信息编码和信息压缩技术;

?传输处理涉及调制解调和信息加密等方面技术;

?接收方涉及信息还原和解密等技术。

4.6.2信息共享

(1).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发挥信息的潜在价值,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2).信息共享的途径:

?按信息提供方式划分,信息共享的途径可以分为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文献和数据传递等。

?按信息传递的技术划分,信息共享的途径可以有Web服务方式、点对点方式、文

件服务方式、电子邮件方式、光盘或印刷复制方式等。

?信息共享涉及的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标准化、信息定位和描述技术、信息转换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等。

?数据、系统和环境的异构是影响信息共享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始终是一对矛盾,因此,信息安全访问、信息加密以及版权保护等技术也是信息共享中的关键技术。

知识地图是一种图形方式的知识索引和向导,它描述组织内各种知识源的分布、联系及实践中的发展变化状态,使用者能够从中直观、清晰、快速地获取到需要的各种知识。知识门户是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环境,是组织员工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员工可以通过它方便地了解当天的最新消息、当天的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等。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法规

5.1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

5.1.1标准的基本概念

(1).标准的级别:

?国家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的主体。国家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实施,与国家标准重复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即行作废。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和发布年代号组成。GB XXXX—XX为国家强制标准代号,GB/T XXXX—XX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

?行业标准指全国性的各行业范围内统一规定的标准。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都是全国使用的标准。由行业标准代号、行业标准顺序号和发布年号组成。

?地方标准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由地方标准号、标准顺序号和发布年号组成。由DB加上地区代码前两位数字再加斜线构成强制性地方标准,如:DBXX/ XXX—XX,推荐性地方标准,如:DBXX/T XXX—XX。

?企业标准指由企业的产品标准和为企业内部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如:Q/XXX XXX—XX。

5.1.2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标准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书评的重要尺度。

(1).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对预订目标的适应性,消除贸易壁垒,便利技术协作。

(3).标准化是一个制定标准、贯彻标准、修订标准的过程。此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4).标准化作为一门科学,就是研究标准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作为一项工作,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促进这种循环过程的进行和发展。

(5).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

(6).标准化工作的特性。

?统一性:标准化是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大至世界、国家,小至企业、集团,标准程序、标准格式等都应趋于统一。

?政策性:标准化本身是国家技术政策的一种体现。确定一个重大标准涉及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要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生产者与用户各方面的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横向综合性:标准化横向深入到各个专业的技术领域以及每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各个环节。

5.1.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

(1).意义: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基础和尺度,是企业和组织进行生产技术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依据,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最佳社会秩序为主要目标。为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能量,使之充分地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开展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涉及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很多领域和方面。它不仅是信息技术监督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而且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对促进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加强信息产业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信息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作用:

?保证信息产品开发与使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协调;

?改进、保证和提高信息资源产品的质量;

?合理发展产品品种;

?促进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便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维护;

?缩短信息资源的开发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保护用户和消费者利益。

5.1.4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

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设施、标准化术语、标准化管理过程,其中标准化技术是最重要的部分。

5.1.5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

(1).指导原则((5原则):效益、系统、动态、优化、协商。

(2).一般方法:简化、同统一、组合、综合、程序化。

5.1.6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出台包括制定和修改两个过程。国家对信息资源管理标准的制定采用统一管理(国家标准局)和分工管理(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制定流程:组织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组>>调查研究/实验验证>>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意见总汇>>标准草案(审查稿)>>初审和全审>>意见总汇>>标准草案(报批稿)>>审批、发布>>正式批准。

5.2 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原则上由5个标准构成:外部质量保证,设计--售后服务(ISO9001),生产、安装(ISO9002),最终检验、试验(ISO9003),内部质量管理(ISO9004、ISO8402)

5.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

5.3.1概述

(1).信息法是调整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信息活动包括各种法律主体从事的、与信息的生产、采集、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利用、保存等事务相关的一切活动。

(3).信息法的特点:

?信息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确性、稳定性和执行的强制性。信息法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它具有严肃性和约束力,更能够有效地调整信息活动中的权力义务关系。

?法律的规定性;

?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稳定性。

(4).信息法的作用:

?规定信息法律关系主体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协调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为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

?创设新的专门的法律规范,废止、修改传统法规中不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生存环境,不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内容,为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排除障碍。

?信息法规与信息政策相互配合与协调,新的信息法律与已有的传统法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建立有利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秩序。

(5).信息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

?法律不是万能的、无所不包的,它只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手段之一,任何时候都无力去规范一切信息活动。

?信息活动中涉及的信息也并非一切信息,只能是特定意义和范围的信息,甚至不能包括一切社会信息,更不用说自然信息了。

?尽管如此,信息法调整的范围仍然是十分广泛的,这点在信息法的法律渊源的广泛性以及信息法律规范广泛分布于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还可以从法律事实的角度对信息活动的范围加以界定,即法律事实。

第六章信息资源安全管理

6.1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内涵

(1).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是指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资源安全问题,人们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组织手段,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

(2).本质上,信息资源安全与信息的利用和权属相关,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是指信息可用性和权属受到威胁。

(3).信息安全技术指使信息资源免受威胁的方法和措施。

(4).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如下方面的问题:可用性,保密性(机密性),认证性(真实性),一致性(完整性)。

(5).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信息资源可用,即使信息和信息系统在任何时候可被合理用户使用;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使信息在其处理过程中,内容不被非法者获得;

?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

?建立可审查的机制,实现责任追究性。

6.2信息资源安全的系统管理

6.2.1信息系统安全模型

技术安全(核心) 7层:数据信息安全6层:软件系统安全5层:通信网络安全

实体安全4层:硬件系统安全3层:物理实体安全

行为规范2层:管理制度措施1层:法规道德纪律

6.2.2行为规范管理

(1).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规范管理包括国家和社会组织两个层面。

(2).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特别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体系,对信息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加以规范,即从法律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约束和指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以保证国家、组织和公民的信息权益,进而保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不受侵犯。

(3).社会组织在国家政策和法规指导下,制定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策略,从整体上,把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管理的平衡点,设置保护对象的安全优先级,提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目标,以及实现这些安全目标所运用的手段和采取的途经。

(4).制定安全策略的步骤:

?理解组织业务特征;

?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制;

?确定信息资源安全的整体目标;

?确定安全策略的范围;

?安全策略评估;

?安全策略实施;

6.2.3实体安全管理

(1).实体安全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及其运行环境,其安全与否对网络、软件、数据等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主要考虑:场地环境安全(场地、空调系统、防火管理)、硬件安全(硬件档案、防电磁干扰、防电磁泄漏、电源安全)、介质安全(分类存储管理、注意七防、定期检查清理)等各类实体的安全。

6.2.4网络安全管理

(1).网络资源包括:主机系统、终端系统、网络互联设备。

(2).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分段与VLAN、防火墙技术、VPN(虚拟专用网)、入侵检测、病毒防治等。

6.2.5软件安全管理

(1).一个信息系统由人员、硬件、软件、数据、操作规则等五要素组成。

(2).软件安全问题:信息资产受到威胁、软件应用安全问题。

(3).系统软件安全管理:系统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应用支撑软件安全>、应用软件安全和恶意程序及防治。

(4).恶意程序及其主要表现形式:恶意程序是指未经授权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进入用户计算机系统中,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甚至危害或破坏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它具有破坏性、非法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6.2.6数据安全管理

(1).安全的数据库的基本要求:

?可用性即易用性——用户界面友好、合法用户可以便捷地访问数据库;

?保密性——用户身份识别、信息保密、访问控制;

?完整性——物理数据库完整性、逻辑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属性数据的完整性;?可维护性——可审计、备份策略。

6.2.7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用户及其权限管理、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日志与审计、数据备份等

6.3数据加密技术及其应用

6.3.1阐述数据加密的基本模型及其不同密码体制。

加密C=E(M,Ke)

明文M<---------------------------------------->密文C

解密M=D(C,Kd)

当Ke=Kd,称加解密算法为对称密码体制,当Ke≠Kd,称加解密算法为非对称密码体制或公钥体制。

6.3.2机密技术及其应用

(1).RSA算法:略(P176);

(2).利用公钥加密技术进行身份认证的原理:略(P178);

(3).基于PKI的认证服务系统的组成: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是一个基于公钥加密技术的安全技术体系,它是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策略和过程的综合体,其核心任务是创建、管理、存储、分配和吊销用户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一个证明用户身份的电子文书,即一个由用户公钥、身份信息等数据字段构成的记录。一个基于PKI的第三方认证服务系统至少包括:用户、证书、注册机构(RA)、证书机构(CA)、证书库、作废证书库等实体。

(4).互不信任的互联网用户A和B都信任第三方机构CA,三者都有各自的公钥和私钥。A和B将各自的公钥(Pa、Pb)和身份信息等交给CA保管,CA通过它的私钥加密签名(保证其真实性),并公布于众。A、B通信可用对方公钥(CA公布的证书)加密,A、B可用保存在各自手中的自己私钥解读,或A、B利用自己私钥给通信签名,A、B 通过CA认证的对方证书,确认其身份和内容。同时如果在通信过程中内容有变化,则数字签名自动消除,从而保证信息一致性。

第七章企业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7.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演化进程:

管理对

管理手段管理人员

电子数据处理(EDP)

1950~60年代原始数

计算机计算机主管

管理信息系统(MIS)

1960~70年代信息管理信息系

信息系统主

信息资源管理(IRM)

1970~90年代信息资

企业组织战

信息主管

知识管理(KM)

1990至今

知识知识管理知识主管

7.1.1企业及其经营管理

(1).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通过满足社会效益而获得利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制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2).企业分类:

?按承担经济责任划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服从有限公司等。

?按所有制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按产出性质划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按产业性质划分:第一产业企业(农业、矿业等)、第二产业企业(制造业、建筑

业等)、第三产业企业(服务业等)

?按生产、产品及销售形态划分:水泥加砖块的传统企业、鼠标加砖块的传统E化企业、虚拟企业等。

?按生产规模划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

?按业务范围划分:国际化(也称全球化)或跨国企业、外贸企业、国内企业等。

(3).持续经营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4).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取决于消费者需求情况、同质性企业竞争情况、供给情况、政府法规、政策和服务和企业自身条件等内外部环境因素。

(5).掌握信息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速度快慢,进而能否制定出好的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生产计划,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这正是企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问题。7.1.2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1).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战略、客户、资源和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组成,它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

(4).阐述企业信息资源内涵。

(5).从技术层面,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构建信息网络、开发信息系统、利用信息资源等三个层面的工作。所以,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是企业信息化进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资源——企业信息资源。

(6).常用的信息系统:

?OA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EC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ERP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CRM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

?SCM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IP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DSS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7).企业信息:指企业生产运作和管理所需的一切有用信息。来自企业内外部的五个实体:企业内部信息、消费市场信息、供给市场信息、政府监管与服务、同行业竞争信息。

(8).企业信息可分为:沉淀信息、积累信息、即时信息。

(9).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企业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

?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和最大化的目标。

?它是一项典型的组织系统工程,需要完成工作: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项目实施,信息系统应用。

7.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7.2.1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政治信息(情报)、军事信息(情报)、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等;

?按信源划分:内生信息、外生信息。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信息需求产生与满足过程的分析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三、丰富课堂教学

(完整word版)信息资源管理(第三版)张凯 主编 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信息资源管理 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总分人分值15 20 30 24 11 100 得分 得分评阅人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 错选均无分。) 1.信息采集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A.需求分析B.确定采集途径和策略 C.采集实施D.结果评价 E.整理数据和编写报告 2.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可将信息划分为:()A.资料B.知识 C.语法信息D.语义信息 E.语用信息 3.信息职业包括以下哪些类型:( ) A.知识生产与发明者B.知识分配与传播者 C.市场调查、管理及咨询人员D.信息处理与传输人员 E.信息设备劳动者 4.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作用包括:( ) A.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B.鼓励开发 C.扩大计算机销售D.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E.调整开发者、销售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5.下面正确的描述是:( ) A.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T”。 B.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C.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D.只有国有企业才有权利和义务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制定企业标准。 E.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6.制定项目计划常用的方法有:( )

A.工作分析结构表(WBS) B.甘特图 C.ER图D.PERT图 E.CPM图 7.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隐患具体可分为数据和信息安全隐患、软件系统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隐患和设备安全隐患。产生这些隐患的原因中,哪些属于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 A.系统开发过程中,程序调试和检验不严格,很多错误没有被发现,造成了系统运行时遇到特定情况造成系统混乱; B.设备的故障(如机器发生故障,网络发生故障,电源发生故障等等)对系统所产生的危害; C.系统设计没有考虑防止误操作和严格的输入校验措施,以至某些随机的误操作或关键性输入错误发生时,弄乱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 D.突发性灾难(如火灾、水灾、地震、雷电等)对系统设备和数据产生的危害; E.系统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系统保护、系统备份等安全性措施,当外界环境或技术故障发生时,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8.以下哪些属于知识产权:( ) A.商标权B.名称标记权 C.著作权D.版权 E.专利权 9.维护即对系统进行修改,由此可能对系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主要因为:( ) A.对数据结构的修改B.源代码修改可能产生新的错误 C.系统中文档删除D.数据维护 E.源代码修改,而不对相应文档更新造成源代码与文档不一致 10.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编制的主要技术文档包括:( ) A.可行性研究报告 B.总体设计说明书 C.测试计划 D.操作手册 E.项目开发总结 得分评阅人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1.信息资源管理---- 12.知识产权---- 13.标准化---- 14.项目管理---- 15.政府信息化----

信息资源管理02378最新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信息化: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资源: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信息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经开发等积累起来的信息及信息工作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者为达到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等活动中的利用规律,以此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等的活动。 练习题 1、解释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答: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传感和控制等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数字化、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 2、阐述信息革命及其基本特征。 答: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3、阐述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答: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整理资料(精简版)word版本

第一章 1.材料、能源、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P15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P16 3.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P16 4.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特点: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P16 5.3C革命: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P16 6.3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 7.因为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8.信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9.“高”特征:高驱动、高增值、高智力、高战略、高风险、高时效。 10.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11.信息化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

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P19 12.信息化的特点: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P20 13.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IRM)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P20 14.信息的性质:普遍的和无限的、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与原事物、信息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变换、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信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P26 15.信息的功能:信息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信息是知识和智能的源泉。P30 16.信息的生命周期: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和利用P31 17.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P32 18.资源的内在属性:需求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P32 19.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P34 20.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集合,

信息资源管理试题

1、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通常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较好的管理,不属于常见管理方法的是(D )。 A:数据库管理 B:人工管理 C:文件管理 D:自然管理 2、在日常生活里经常发生的事情中,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是(C)。 A、每隔-段时间整理更新一次家里的电话号码本 B、整理个人电脑中的资料,将不同类型的资料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 C、用数码相机拍照片 D、根据自己的喜好,整理浏览器中的收藏夹 3、下列日常生活经常发生的事情中,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是C A、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建立数据库 B、整理个人电脑中的资料,将不同类型的资料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 C、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乐 D、整理手机中的电话号码簿 4、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A.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都有其适用的场合 B.文件管理只能通过“资源管理器”来管理 C.人工管理完全可以取代数据库管理 D.数据库管理完全可以取代人工管理 5、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陆军同学用,下列哪种方案是最佳选择?(C ) A:用文字的形式把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记录下来 B:不做计划,不做管理,花到哪里是哪里 C:用“电子表格’’做一个简单的财务管理工作簿,来管理收入和支出 D:把每个月的收入平均分摊到每一天,每天花完 6、一学期下来,张明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各科学习资料已经在电脑上积累了上千个电子文件,为了自己今后查找和使用的方便,张明同学准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请你帮他在下列方法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D) A:创建一个文本文件,记录每个资料文件在计算机上所存在的路径 B:把全部文件打印出来,然后堆放在书架上 C:为这些文件专门建一个网站 D:利用“资源管理器”对这些文件按不同学科、题型分类存放到相应的文件夹 7、下列英文缩写中,意思为“个人数字助理”的是(B)。 A、FTP B、PDA C、MP3

自考信息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1.1 信息技术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 IT )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 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1.2 信息化 :由于信息、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 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 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1.3 信息 :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1.4 资源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 的客观存在形式。 1.5 信息资源 :狭义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的集合。 广义包括 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 1.6 信息资源管理 :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运用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2.1 组织战略 :是组织达到目标、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 2.2 信息化规划 :是信息化工作的前瞻性的全局安排,是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建设重点、 步骤、 人 员技术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谋划。 2.3 信息化战略规划 :是以组织战略为指导, 以各个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 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 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战略,规划出组 织信 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 ---- 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架构等,为组织信 息化建设 的实施提供一幅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进 程。 2.4 信息化战略 :即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制定或调整组织信息化的指导纲领。 2.5 信息资源规划 :(简称 IRP , information resource panning )是对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所需要 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面的规 划。 2.6 职能域 :也称职能范围、业务范围,是指主要管理活动领域,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或组织,职 能域不同。 2.7 主题数据库 :是一种集约化的数据库环境,构成组织独立于具体应用的数据资源。 2.8 数据标准化 :包括数据元素标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2.9 信息化项目规划 :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 需要精心地安排和科学地计划, 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 按时、优质地完成。 2.10 信息化组织 : 是指为了达到信息化的目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对各类资源 (人员、 资金、 物资、技术等)和活动进行统筹协调,以发挥最大效用。 2.11 信息化组织机构 :广义的是指整个组织机构。狭义的是指组织中专门负责信息化管理的机构,也称信息部门(或 IT 部门)。 2.12CIO 机制 :是以组织 CIO 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以业务部门为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第三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1 信息系统 :(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IS )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 维护 和使用等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 3.2 信息系统资源 :是由各种组成要素或者子系统资源构成。

2008年04月份全国自考信息资源管理

2008年04月份全国自考信息资源管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在工业化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 A. 材料与资金 B. 资金与能源 C. 材料与人力 D. 材料与能源 答案:D 2. 可再生资源又可以称为() A. 第一资源 B. 物质资源 C. 第二资源 D. 人力资源 答案:A 3. 按反映信息内容的数据所占用计算机存储装置的存储空间大小来衡量信息量大小的方法称 为是基于() A. 数据量 B. 数据库 C. 信息量 D. 存储量 答案:A 4.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也就是() A. 资源管理过程 B. 信息活动过程 C. 信息管理过程 D. 信息流通过程 答案:B 5. 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负责保证整个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协调开发人员之间、各级最 终用户之间、开发人员和广大用户之间关系等任务的是() A. 项目经理 B. 过程管理小组 C. 项目支持小组 D. 系统工程小组

答案:A 6. 经济效益的分类中,按层次划分可分为() A. 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B. 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 C. 近期、中期和远期经济效益 D. 有形、准有形和无形经济效益 答案:B 7.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包括() A. 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评价等信息 B. 系统故障情况、人员培训、服务质量等信息 C. 有关工作数量、系统的维护修改、工作效率等信息 D. 系统故障、人员培训、经济效益评价等信息 答案:C 8. 假定一系统建设需交付60千行源代码(60KDSI),模型参数为C1=3 .0,K1=1 .12,根据COCOMO基本模型计算得开发工作量MM=() A. 201 .6人月 B. 205 .4人月 C. 294. 2人月 D. 335. 7人月 答案:C 9.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采用的手段是现代() A. 计算机技术 B. 多媒体技术 C. 数据库技术 D. 信息技术 答案:D 10. 在国民经济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构造及其内在关系指的是标准体系的() A. 管理结构 B. 内部结构 C. 经济结构 D. 空间结构 答案:D 11. 以Q开始的标准代号表示这种标准是() A. 国家标准 B. 企业标准

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转) 我们信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我们接触的课程很多很广,它要求我们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都是社会上急需的复合型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能够有比别的专业更多的选择余地。我自己划分了一下感觉我们这个专业有三个大的方向:一是往计算机方向的;二是往管理方向的;三是财务会计方向的。然而这三个专业又可以细分为很多我们可以从事的相关行业,如:市场营销,会计,项目管理,物流,电子商务,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管理咨询,计算机网络等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行当,所以大三这一年就是让自己找准好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猛的向着自己所选定的方向发展的宝贵时间,俗话说的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将自己的学习机会失去的时候再想着从头再来一遍,这是最为愚蠢的! 想考研的我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要考研?考了研对你以后的发展或者对你以后从事的行业有帮助吗?先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你再决定是否考研,如果是家庭的逼迫,或者是为了找份好的工作,我奉劝有这样想法的一些人乘早打消考研的念头,因为我可以说以你们大学这四年所学的和现在的能力已经足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为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宁可招该专业本科生也不愿意招相同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一来是本科生成本相比研究生底,二是有些岗位本科生本可以做得很好要研究生也是资源的浪费,三来也是研究生在一些企业依仗着自己是研究生完全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架子大,工资拿少了不干有情绪,一些稍微差一点的工作又不想干,自认为是大才小用。所以很多本科生毕业了不要慌只要自己真真正正的在大学里没有荒废这四年,你们完全有能力将一些研究生比下去! 信息管理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信息收集就是对原始信息的获取。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和信息内容的处理。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变换载体,使信息准确地传输给接收者。信息的内容处理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经过信息内容的处理,输入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送到使用者手中,有的并非使用完后就无用了,有的还需留做事…… 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子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我们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存储和电信等技术为核心的人机系统。 就业方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信息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系统和网络)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个专业打了个擦边球,管理和计算机二不像,想靠这个专业找工作的赶紧打住,自己找个方向学习才是出路。我是过来人。 我是一个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听不少人说计算机专业不像几年前那么好就业了。我现在有点迷茫,我知道学习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可还需要学哪些实用

2018年自考《信息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信息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B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活动。 A、信息化 B、企业信息化 C、国家信息化 D、区域信息化 2、按社会组织属性的不同,信息不包括( D ) A、政府信息资源 B、企业信息资源 C、公共信息资源 D、公有信息资源 3、下列不属于组织战略的是( C ) 。 A、总战略 B、经营战略 C、信息化战略 D、职能战略 4、信息资源规划的步骤不包括( D ) A、建立负责信息资源规划的工作组 B、对职能域数据进行标准化 C、分析职能域及其业务 D、信息化战略目标设计和制定 5、有关信息系统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B ) A、涉及的数据量大 B、绝大部分数据是不持久的 C、数据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 D、信息系统可以向用户提供信

息检索、统计报表 6、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环节不包括( A )。 A、代码传输转移环节 B、内部控制环节 C、数据传输转移环节 D、数据环节 7、信息传递的程序不包括( D ) A、完成信息采集检索 B、选择信息传递工具 C、接收使用信息 D、实施信息查找 8、( A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描述和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的语言和工具。 A、元数据 B、标引 C、主题数据库 D、基本表 9、( A ) 是最重要的部分。 A、标准化技术 B、标准化设施 C、标准化术语 D、标准化管理过程 10、有关标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化可以改善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对于预定目标的适应性 B、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壁垒 C、标准化便利技术协作 D、标准化是一种规范性文件 11、恶意程序的特点不包括( B )。 A、破坏性 B、传染性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章 绪论 1、 信息资源管理(IRM )的内涵 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的信息集合。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 广义: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事实上,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也正是当代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方式。相比较而言,狭义的观点忽视了“系统”,但却突出了信息要素这一信息资源的核心和实质。 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指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 信息资源的技术手段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库开始成为现代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方式,信息系统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信息网络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流通的主要场所。因此,现代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是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来实现的。 3、 IRM 的三个阶段及核心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 三个阶段 4、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 1979,霍顿率先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1980,美国政府通过《文书削减法》,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并授权每个政府部门委派一名助理官员担任信息总监(CIO ) 宏观管理——国家一级 中观管理——网络一级 微观管理——机构一级 传统管理阶段:信息源管理为核心 技术控制阶段: 资源管理阶段: 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 重要时点:1954,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 1961,美国文献社开创计算机大批量处理和管理文献信息 主要目标将信息看做资源,对信息实施资源性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彻底改变 了人类信息活动的方式 网络迅速扩张带来的问题严重:①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②信息污染;③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④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很大

2019秋《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2010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 备注:(答案我是根据你们上传的网上资料,如有错误,请马上修改,重发。班主任) 一、试题类型: 1、填空题(共20空,20%) 2、名词解释(共4个,20%) 3、判断题(共10题,10%)选择题(10%) 4、问答题(共5题,50%) 二、考试形式:采用半开卷考。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以作业内容为主要依据) 一、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3、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是 ( 图书馆领域)、(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和(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三个领域。 4、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 管理理念)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系统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 11、物质、能量、( 信息)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12、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功能)、(管理与协调功能)、选择与决策功能、研究与开发功能。 1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14、大众信息交流的媒体主要有( 印刷媒介)和( 电子媒介)两大类。 15、对现代组织而言,组织的宣传活动是其向外输出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识系统宣传。 16、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部)的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17、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8、目前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代表是(计算机技术)。 19、(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

2008年-2016-自考信息资源管理历年真题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信息资源管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工业化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 A.材料与资金 B.资金与能源 C.材料与人力 D.材料与能源 2.可再生资源又可以称为() A.第一资源 B.物质资源 C.第二资源 D.人力资源 3.按反映信息内容的数据所占用计算机存储装置的存储空间大小来衡量信息量大小的方法称为是基于() A.数据量 B.数据库 C.信息量 D.存储量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也就是() A.资源管理过程 B.信息活动过程 C.信息管理过程 D.信息流通过程 5.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负责保证整个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协调开发人员之间、各级最终用户之间、开 发人员和广大用户之间关系等任务的是() A.项目经理 B.过程管理小组 C.项目支持小组 D.系统工程小组 6.经济效益的分类中,按层次划分可分为() A.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B.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 C.近期、中期和远期经济效益 D.有形、准有形和无形经济效益 7.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收集和 积累的资料包括() A.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评价等信息 B.系统故障情况、人员培训、服务质量等信息 C.有关工作数量、系统的维护修改、工作效率等信息 D.系统故障、人员培训、经济效益评价等信息 8.假定一系统建设需交付60千行源代码(60KDSI),模型参数为C1=3.0,K1=1.12,根据COCOMO基本模型 计算得开发工作量MM=() A.201.6人月 B.205.4人月 C.294.2人月 D.335.7人月 9.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采用的手段是现代() A.计算机技术 B.多媒体技术 C.数据库技术 D.信息技术 10.在国民经济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构造及其内在关系指的是标准体系的() A.管理结构 B.内部结构 C.经济结构 D.空间结构 11.以Q开始的标准代号表示这种标准是()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行业标准 D.地区标准 12.信息资源管理设施是信息资源活动的() A.管理基础 B.数据基础 C.物质基础 D.硬件基础 13.我国有关部门以波拉特的体系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把信息产业分为两大部分,即信息产品制 造业和() A.信息设备业 B.信息服务业 C.信息传播业 D.信息管理业 14.软件质量的主要特性中,整个软件或其中一部分能作为软件包而被再利用的程度是() A.功能性 B.重用性 C.易使用性 D.可扩充性 15.从用户的角度看,软件生存期的阶段是() A.软件开发、软件产品使用 B.软件开发、初期运用、软件产品使用 C.初期运用、维护与扩充 D.初期运用、维护与扩充、移植链接 16.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指南》的14个文件,其中有一个文件的编制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 发人员双方对软件的开发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这是指() A.用户手册 B.操作手册使用说明 C.软件需求说明书 D.项目开发计划 17.信息系统存在潜在的威胁和容易受到攻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系统的() A.不可靠和难于维护 B.内部复杂性和使用多样性 C.开放性和共享性 D.开发技术水平不高 18.软件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中,产品质量开展“三全”管理所要进行的质量管理。这是指() A.全体人员、软件全部文档、全体部门 B.软件全部文档、全体人员、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C.全体部门、全体人员、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D.软件全部模块、全体部门、全体人员 19.在不同的应用和环境特性中,对于质量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实时系统需要着重考虑的要素是 ()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信息资源内容管理 本章从信息处理的环节(需求、收集、存储、传输、加工、使用)来探讨信息资源的管理。本章内容实用性强,要求能结合实际应用来理解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1.【识记】信息需求的定义是什么?(P98)名词解释 所谓信息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 2.【识记】作为信息用户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P98)[201104综合分析题]案例4-1 注意信息用户名词解释 将既具备信息需求又具有信息行为的人,称之为信息用户。信息用户包括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作为信息用户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1)拥有信息需求,及需要接收信息以解决未知问题。信息需求是信息用户最为本质的特征。 (2)具备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况能力、抽象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等),即有能力接收、处理和利用信息。 (3)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即事实上接收和利用信息。 如果只具备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未形成实际的行动,则为潜在信息用户。 3.【识记】职业信息需求的定义是什么?(P98)[201104单选] 职业信息需求是指除了生活中的信息需求之外,个人的信息需求还包括工作中产生的信息需求。 4.【识记】生活中的信息需求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P98) (1)物质生活的信息需求; (2)精神、文化生活的信息需求; (3)个人安全的信息需求; (4)劳动和其他社会工作的信息需求; (5)社会交往与互助的信息需求; (6)适应社会的信息需求; (7)增长知识的信息需求; (8)创造活动的信息需求; (9)实现某种生活目标的信息需求; (10)产生某种兴趣的信息需求。 5.【识记】职业信息需求可以分为哪些类别?(P98) 一、为完成工作而产生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 (1)为熟悉各工作环节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2)为了解同行业及同仁的工作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3)为熟悉客户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4)为提高职业技能而产生的信息需求。 二、为应付工作中的异常情况而产生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为解决工作中发生的意外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试难不难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 试难不难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试到底难不难,是历年来学子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老师整理了一些备考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试难度的资料,希望广大考生根据复习建议规划复习计划,取得好的成绩。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机构! 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各专业复试分数线为360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专业课不低于90分。 复试包括:笔试复试、专业面试、综合素质面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四项。复试成绩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总成绩的30%。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两门与初试科目名称不同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笔试复试内容分为:专业综合笔试和外语笔试两种,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很火,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各专业共录取35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信息资源管理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信息资源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各专业就业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在图书馆、情报所工作,也可以在政府事业部门的咨询或信息服务部工作,主要在企业的情报分析与咨询部工作。 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信息咨询员——帮助人们查找信息和解决问题; 2、图书出版编辑——在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 3、图书馆员、档案管理员——在图书馆或人事部、档案部管理资料; 4、信息主管(CIO)——公司企业中信息资源主管,向总经理提供各种管理信息、辅助决策等。

信息资源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_,_,_,_,_。 (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队伍管理) 2.在20世纪60年代,“知识经济”的萌芽就开始出现,未来学家们所预言的一个依赖知识和信息甚于依赖传统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初见雏形。进入20世纪80年代,“_”和“_”两个经济术语正式诞生。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3.1998年,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_》的年度报告,标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知识促进发展) 4.简而言之,__就是对知识加以管理。 (知识管理) 7.知识的特性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基础,它具有__、__、__、__。 (共享性/隐含性/增值性/资源性和波粒二相性) 8.知识的“__”是矛盾的统一,是“知”与“识”的统一,道出了知识的真谛。 (波粒二相性) 9.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__、__和__这三个要素。 (组织/人/信息技术) 10.__是信息管理思想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管理)3 z/ k _1 {6 11.关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四种看法。一是__;二是__;三是__;四是__。(阶段说/等同说/包含说/映射说) 12.知识管理技术可以按照以下分类思想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__;二是__;三是__;四是_—。(过程分类/矩阵分类/层次分类/技术成熟度分类); 13.现代信息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距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 14.信息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多学科协同研究的产物,其中对其影响最深、最主要并对它的理论形成极具建设性的学科包括__、__与__。(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传播学) 16.__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信息) 17.__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信息) 18.信息是抽象的,具有__和__。信息在空间的传递称谓__,在时间上的传递称谓__。(有用性/可传递性/通信/存贮).

山东大学信息资源管理自考章节作业

信息资源管理章节作业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 1、阐述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答:(1)、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①、信息化是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 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③、信息化是指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④、信息化是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国家信息化包含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与个人信息化等多个层面。 ⑤、信息化是指各级社会组织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从事的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活动。 2)、信息化的影响 信息化是一个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揭示了由信息革 命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的过程、活动和结果。 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互相融合、 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形态所改变。 最后,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什么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哪些类型?答:(1)、信息资源 ①、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

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单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 ②、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产生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产生有用的信息产生者集合,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复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2)、信息资源的类型 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看,信息资源习惯上被分为多种类型, 它是识别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 ①、按社会组织属性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被分为政府信息资 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三类。 ②、按增值状况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和增值 性信息资源。 ③、按可利用范围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公有信息资源、 专有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 3. 全面(多角度)阐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答:我们把信息资源管理(IRM)定义为: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 1)、从管理对象看,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要素 信息、人员、信息技术等进行管理。 2)、从管理过程内容看,信息资源管理等同于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信息化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组织信息化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从管理手段看,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四大类。 4)、从管理层次看,信息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信息资源管理》第四章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评价

第四章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评价 4.1信息资源配置 4.1.1信息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1、信息资源配置的含义 信息资源的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合理配置。时间上的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上的配置;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不同部门(产业部门、行为部门以及行政部门等)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信息资源数量上的配置包括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两个方面。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相互结合后配置的结果,就形成各种各样的结构,信息资源结构合理与否取决于信息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而这又最终影响着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 2、信息资源配置的特性 ⑴.层次性 ⑵.动态性 ⑶.渐进性 3、“帕累托最优” 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如果没有替代的资源配置方案使得一部分人比在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则原有的资源配置即为帕累托有效配置,或社会效率水平。 4、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单个行为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一般竞争均衡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分析,要使经济是帕累托有效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交换效率; ·生产效率; ·产品组合效率。 5、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与政府调节 完全的市场调节或完全的政府调节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病,因而,人们更多主张采取混合经济制度,即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和大部分领域实行市场调节,而在特殊的情况下和特殊的领域中辅以政府调节。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1.2信息资源配置效益 1、用户效益 2、机构效益 3、国家效益 4、社会效益 4.1.3信息资源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