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超声检查规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

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颈外动

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

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cm

围的膜厚度)与分叉部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

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

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右季肋下横切观察第一肝门

剑突下横切观察第二肝门

右肋间斜切观察右叶间裂

肋缘下矢状面观察左外侧角、左叶间裂、左叶经腹主动脉、正中裂、膈顶部、肝下缘

【检查容】

(一)、肝脏的测量

1、肝右叶最大斜径:需显示观察膈顶部,以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肝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正常值

不超过12~14cm。

2、肝右叶前后径: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测量8~10cm。

3、肝右叶横径:自肝最右外侧缘至下腔静脉右侧壁间的距离,正常测值不超过10cm。

4、左半肝厚度和长度:以通过腹主动脉的矢状纵切声像图作为测量左半肝厚度和长度的标准切面,尽可能显示膈肌,正常测值为左半肝厚度(包括尾状叶)

不超过6cm,长度不超过9cm。

5、肝右叶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常探测不到;当深呼吸时长度可达肋缘下0.5~1.5cm;对肺活量大者,肝

上下移动度亦大,深呼吸时,长度明显增加,与平稳呼吸的比较甚至可有5~6cm之差。

(二)、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包膜光整及连续性,及右叶膈顶部、左外叶边角部位。

(三)、肝实质回声的均匀程度,有无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强、衰减、透声性增加或减低。

(四)、肝实质异常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部液化、声晕、侧空失落效应及后方增强或衰减。

(五)、肝血管、胆管的分布、走向、纹理的清晰度;有无局限性或整体的增粗、扩、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病灶、外的血流分布情况;血管有无栓子形成。

(六)、体位移动、深呼吸时观察肝脏的活动度,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七)、肝门部及腹腔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腹水。

【注意事项】

(一)、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应对上下、外等部位进行连续性滑行扫壹,在某一位置进行断面观察时,应做左右或上下方向最大围的侧动扫查,避免跳跃式扫查。

(二)、对肝脏径线测量时要坚持标准体位和标准切面,避免因呼吸深度和检查体位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

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 【检查内容】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内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FS、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连续性、心室与心房的识别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内分流:房室间隔、A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房测量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正常值<30mm),左室测量在心室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 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 室壁:在心脏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量 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 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张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大血管短轴切面:主动脉呈圆圈状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 右室:心脏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4.剑下四腔心切面 [注意事项] 1、心脏正常值有种族差异

2、心脏正常值有区域差异 3、心脏正常值测量方法差异 4、心脏正常值个体差异 5、注意测量切面的非标准化、左室假腱索和右室调节束的影响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5mm 右室<35mm 女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0mm 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 室间隔<12mm 右室前壁<5 mm 主动脉内径<30mm 肺动脉内径<30,当主动脉内径正常时,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 下腔静脉内径16—20mm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内容】 1.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目录 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腹部血管 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部分四肢血管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 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 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编者分组 头颈部血管组: 组长:华扬 编者(按章节为序):华扬、何文、段云友 腹部血管组: 组长:王金锐 编者(按章节为序):邓学东、王金锐、罗燕、李建初、唐杰四肢血管组: 组长:唐杰 编者(按章节为序):唐杰、温朝阳、段云友、童一砂、秦卫《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编写委员会(按章节为序) 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

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版

厦门市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超声检查适应症: 1.临床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或体征 2.核素、CT或实验室检查发现甲状腺异常 3.甲状腺外科手术前、术中及术后评估 4.甲状腺病变的随访 5.甲状腺活检、消融或其他介入手术的定位 二.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行颈部I131放射治疗的患者需在治疗1个月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行ECT检查的患者需在1周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 1.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体位,在颈后及双肩后垫一枕头,头稍后仰,呈头低颈 高位,充分暴露颈前及侧方。 (2)侧卧位:如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可采取侧卧位,分别检查甲状腺左、 右叶。检查两侧颈部淋巴结时,也可采用侧卧位。 2.扫查方式 原则:包含所有甲状腺组织(两侧叶、峡部、锥状叶) (1) 横切扫查时,左右叶分别从上向下滑行扫查,直至甲状腺下极消失为止。 (2) 纵切面扫查时,可沿甲状腺左右叶的长径扫查,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做 一系列的纵切面滑行扫查。 (3)任意角度切面,针对感兴趣区的任意角度多切面扫查,评估感兴趣区超 声特征。 (4)甲状腺血管扫查:彩色/能量多普勒检查,探测甲状腺实质血流、结节血 流以及甲状腺大血管情况(甲状腺上动脉)。 (5)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扫查范围为颈前、颈侧区。有无异常回声,有 无异常淋巴结病变。 图1 在左右侧叶纵切面上极扫查甲状腺上动脉,(左图); 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颈前颈侧区扫查范围(右图)

3.检查程序 (1)检查内容 ①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整体) a)体积:增大(上下径>6cm,前后径>2cm,横径>2cm,峡部前后径> 0.5cm)、正常、缩小(两侧叶体积之和小于6cm3) b)包膜:清晰,模糊或中断 c)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强度(正常,减低或增高),粗细,网格 d)血流:丰富、正常、减少 e)PW:甲状腺上动脉内径有无增宽,流速有无增快,RI有无升高或降低一般无法做定性诊断。 一些典型弥漫性疾病表现: Graves病:甲状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减低,血流较丰富,甲状腺上动脉PSV增快。 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体积增大或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增粗,呈网格状,内或见小片状低回声区。 甲减:甲状腺体积明显缩小,回声减低增粗,血流正常或丰富。 ②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内分泌学定义) 甲状腺内散在的病灶,影像学检查能将其和周期甲状腺组织清楚分界(2009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定义) 超声评估: a)部位:两侧叶上、中、下三区,加上峡部,共7个区域。 b)数目:单发,多发 c)大小:一般在纵切面上测量,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d)A/T:A/T≥1,A/T<1 e)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成角、蟹足状),椭圆形或圆形,直立状 f)结节的边界:清晰,模糊不清 g)周边声晕:完整,不完整,无;厚声晕(>2mm),薄声晕(≤2mm); 均匀声晕,不均匀声晕 h)内部结构:实性,实性为主(实性成分>50%),囊性为主(囊性成分>50%),囊性 i)回声水平:高、等、低、极、无(与甲状腺实质回声相比) j)回声均匀性:均匀、不均匀 k)后方回声:增强、衰减、侧边声影、混合性改变、无变化 l)钙化:微钙化(<2mm),粗钙化(>2mm),弧形钙化,无钙化 m)浓缩胶质:点状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 n)血流信号:周边型,中央型,混合型,无血流型 o)RI:高>0.7,不高<0.7 超声鉴别诊断: a)定位鉴别:与甲状旁腺、食道、淋巴结、其它邻近器官疾病鉴别

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任务来源:本项目《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根据《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管〔2017〕94号),《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通用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号:A2017044-T-WH),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用超声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10/SC2)归口,制定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标准起草人:轩辕凯等。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原则编制。 制定本标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针对在血管内的使用环境,以科学、严密、实用、经济等为原则,进行标准的编制。在现有40MHz以下超声探头测试方法基础上,推广到超高频超声探头 40MHz-60MHz或以上。 本标准主要依据医用超声诊断设备的一般性能及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的主要的独特的性能,确定其标准的主要内容: 1、声工作频率:医用超声诊断设备一般应检测该指标,其要求与其他设备保持一致,即“声工 作频率与标称频率的偏差应在±15%范围之内。”; 2、“探测深度”、“侧向分辨力”、“轴向分辨力”、几项指标属于超声影像类设备应有的常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图像的清晰度,制造商应该公布,指标的限值由制造商决定; 3、“纵向几何位置精度”、“横向几何位置精度”二项指标也属于超声影像类设备应有的常规指 标,但规定了纵向几何位置精度误差限值,未规定横向几何位置精度的限值,其限值由制 造商规定; 4、“回撤方向分辨力”、“回撤方向几何位置精度”、“图像畸变”、“探头在导管中回撤速度的准 确性”是“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的特殊要求; 5、由于“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探头的特殊性,以上指标需有适用制造商探头的体模来测试, 本标准未规定体模的型号,体模只需满足试验要求即可。当然如有不同于采用体模的方法, 然而该方法又可以验证本标准中的技术要求,也可以采用; 6、“电源电压适应范围”、“连续工作时间”、“外观和结构要求”和“使用功能要求”是一般产 品标准应具备的要求; 7、由于血管内超声探头涉及到血管内导管,故应满足YY 0285.1-2016《血管内导管一次性使用 无菌导管第1部分:通用要求》(ISO 10555-1:2013)的要求; 8、由于血管内超声探头的特殊性,在环境试验时除按GB/T 14710《医用电器设备环境要求及试 验方法》的规定外,还可以按YY/T 1420《医用超声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的原则和 规定的内容执行,适当放宽。 三、主要实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经济效果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起草时,委托相关的制造商进行了反复的验证,在前期的研讨会上也和标准的相关方充分沟通,预期不会产生问题。标准的验证结果也证实了标准要求的可行性。 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是利用安装在介入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从血管内部成像来检测管腔大小和管壁结构的介入性诊断设备。它能够实时显示血管横断面解剖结构,观察附着于管壁表面的粥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 1.5cm范围的内膜厚度)与分叉部内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内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一份完整的超声诊断报告,是临床超声医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它深刻地体现了医疗质量和学术思想水平!因此,在超声诊断报告书写时,必须要有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超声报告的基本形式: 1.文字化描述 2.规范化表格 文字化描述—— 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采用的形式,其主体是检查所见的描述与检查结果的提示。这种形式不仅书写方便,而且描述无限制,书写时可充分表达检查所见,客观说明检查结果。 规范化表格—— 是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内容有限定,形式死板。但优点是内容规范,形式

统一,便于检索和积累完整的科研资料,也有利于标准化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利用多媒体图文报告系统,多将二者有机结合。 超声诊断报告产生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超声诊断报告,都是超声医生对一系列检查结果进行客观综合分析后而做出的。因此,可以说,声像图所获得的信息,是进行超声诊断的主体或说成是重要基础,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与临床的充分结合,只有将超声与临床完整的统一起来,才能使超声诊断水平发挥极致。 超声报告的独特之处:超声检查过程与检查结果是同时完成的,这一点不同于放射科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困此在检查过程中,超声医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设备 所提供的各种技术,包括2D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谐波成像、3D成像、 声学造影等等,为客观、准确的超声诊断提供全面的技术帮助。 完整的超声报告要求超声医师具有的四个熟悉: 1.熟悉声像图与解剖学的联系,特别是与断层解剖学的联系。 2.熟悉声像图上正常人体器官组织及其变异。 3.熟悉超声图像的实际意义和可能伴随的伪像与误区。 4.熟悉血液动力学改变与多普勒超声的联系。 作一名优秀的超声医师还应具有的习惯:在临床方面,要有在检查前或检查中常规查阅全部病例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必要时做补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超声检查结果,还可发现有意义的临床线索,主动扩大超声检查范围,降低误、漏诊率。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超声专业的整体优势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使患者得到了最高原则的医疗质量保证。 超声诊断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应根据临床医生检查申请单提出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全面检查,并尽可能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即使不能也应实事求是加以说明。例如:临床医生触诊颈部包块,当我们未见到异常影像时,应对医生所指包块处的组织回声加以描述,提示其并非病变。 2.客观性: 应对检查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包括: ①病变部位;例如:肝左叶或者肝右叶的病变,腹腔内还是腹膜后的病变。 ②病变形态、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例如:所测量肿物的大小要有三个径线,这样通过径线的数值,让读报告者可以估计肿物的大体形态如“饼样”、“球形”等;肿物的多发还是单发,是散在还是弥漫分布;与邻近的器官或血管关系是推移受压还是浸润粘连。

颈部血管超声技术操作指南

附 5 颈部血管超声技术操作指南 1、仪器设备及检查前准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宽频或变频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低频凸阵探头或小凸阵探头或扇形(相控阵)探头。 检查前准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前应询问心脑血管病及相关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药物或外科治疗史和相关影像检查结果。 2、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2)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检测,右侧自无名动脉、左侧从颈总动脉自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全程、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3)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 (4)纵切面分别在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 1-1.5cm 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内动脉球部(窦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和颈总动脉远段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无斑块位置);观察上述部位有无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鉴别颈内外动脉(表 1)。 (5)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动脉血流充盈状态。 (6)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球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存在血管狭窄时计算颈内动脉狭窄段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端)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 表 1.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7)正常椎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观察双侧椎动脉从开口处、椎间隙段、枕段全程的血管形态、走形、起源,测量记录椎间隙段管径及血流速度。 (8)正常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观察检测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至椎动脉分支水平血管结构特征,测量开口处血流速度。 3、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 化操作(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淋巴结及头颈部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基本检查方法 1.浅部触诊法及用途 (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按检查部位而定)。(1分) (2)用一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2分) (3)四指并拢,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柔和的进行滑动触摸(4分)。 (4)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和神经,阴囊、精索等的触诊检查。(3分) 2.双手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让被检查者做腹式呼吸。(1分) (3)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 (4)左手放在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2分) (5)右手放在腹壁,用二、三、四指配合腹式呼吸做深部滑动触摸。(2分) (6)用于腹腔包块检查及肝、脾、肾等检查。(2分) 3.冲击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2分) (3)检查者以右手三四个并拢的手指,放置于腹壁上的相应部位,手指与腹部之间成70~90度角度。(2分) (4)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2分) (5)用于大量腹水而对肝脾及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时。(2分) 4.深压触诊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2分)。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分) (3)用右手一或二个手指逐渐深压。(3分) (4)观察被检查者的面部表情变化。(1分) (5)用于确定腹部压痛点。(3分) 5.间接叩诊法 (1)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抬起。(2分) (2)右手指自然弯曲,中指指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垂直。(2分) (3)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2分) (4)以腕、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1分) (5)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中指立即抬起。(2分) (6)每次叩击2~3下。(1分) 淋巴结及头颈部 1.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顺序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

中国血管超声规范化及其继续教育探索

超声医师培训 中国血管超声规范化及其继续教育探索 温朝阳 王金锐 刘吉斌 姜玉新 华扬 詹维伟 童一砂 唐杰 摘要! 目的 探索和实施中国血管超声规范化及其继续教育的方法。方法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CUDA)对我国二级及三级医院超声从业人员受教育现状与应达到的基本程度进行调研,了解国际血管超声规范化及其继续教育情况,起草?血管超声检查指南#,成立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成立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中心。结果 共收到57家二级和125家三级医院超声科的函调资料。三级医院超声科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超声科?工人培训后上岗%比例明显高于三级医院;二、三级医院超声科主任都认为超声专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希望更多本科学历者从事超声影像诊断工作;CU DA与美国超声医学认证委员会(ARD M S)合作举办了2次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研讨会,并在北京共同举行了首届美国血管超声医生认证考试(RP V I),翻译出版了?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组织了12名国内外血管超声专家,分组起草、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血管超声检查指南#初稿,经CUDA常委会审议通过,发表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和CUDA网站,并即将出版;成立了由24名超声专家组成的CUDA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经单位自由申报(35家医院超声科)、分会遴选、集中学习和考核等程序,12家医院超声科获CUDA?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中心%证书,每中心每年承办1~2次CUDA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学习班。结论 CUDA探索我国血管超声规范化及其继续教育,将带动超声其他各亚专业的规范化进程,为提高超声医学的整体水平奠定基础,使超声影像成为规范化、高标准、可信赖的重要临床检查技术之一。 关键词! 超声检查;血管;规范;继续教育 Expl oration of standardized vascul ar ultrasound trai ni ng i n Chi na WEN Chao yang*,WA NG J i n rui,LIU J i bin,JI ANG Yu x in,H UA Yang,Z HAN W ei w ei,TONG Yi sha,TANG J ie.D epart m ent of Ultrasound,Chi neseP eople&s L iberati on A r my GeneralH os p ital,Beiji ng100853,China Corres ponding aut hor:TANG J ie,Em ail:t x ine@r vi p.sina.co m Abstract! Objecti ve To expl ore standardized conti n u i n g vascular u ltrasound DO I:10.3877/c m a..j i ss n.1672 6448.2010.12.006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温朝阳、唐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王金锐),美国T ho m as Jefferson大学医院超声研究所(刘吉斌),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姜玉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华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超声科(詹维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A usti n医院血管实验室(童一砂) 通讯作者:唐杰,E m a i:l t x i ner@vip.si na.co m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原理] 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多晶片换能器环形阵列或单晶片换能器高速旋转(1800转/分)完成360°动态血管截面扫描,通过成像处理系统,回波信号强弱以灰阶形式显示,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适应症]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指导、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临界病变、模糊病变; 2.指导一些复杂、特殊病变,如:左主干病变、开口及分叉病变、 CTO病变、 桥血管病变等; 3.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 4.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5.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6.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 [用物准备] 1.IVUS主机、IVUS连接盒(PIM盒)、自动自动回撤装置; 2.IVUS导管; [操作流程] 1.如需VH-IVUS和FFR功能,开机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和BP电缆线,导入 心电信号和有创压; 2.启动主机,新建病例,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 信号将丢失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的录制; 3.进入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

4.将PIM盒(IVUS导管连接盒)放入无菌袋,IVUS导管连接PIM盒,待视屏左下 方提示catheter Insert再将导管送入体内; 5.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 6.同普通介入治疗,按1000IU/Kg追加普通肝素,防止导管血栓; 7.采用6 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0.014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 靶血管的远端; 8.将血管内超声导管(电子相阵控)沿指引导丝送至指引导管口(冠脉开口) 暂停,按下RING DOWN键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 9.将超声导管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按下RECORD键,自靶血管 的远端至冠脉开口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完成完整超声影像录制,然后对感兴趣的部位再重点检查的; 10.录制过程VH Off,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彩色血流功能需 要事先选择,按Chroma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 11.最后对采集的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存档。 [注意事项] 1.牢记在导丝和IVUS导管进入体内之前应预先给予肝素---避免血栓形成; 2.牢记在成像前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即使血压在临界低限)---避免冠脉 痉挛; 3.牢记在对左主干或右冠脉开口病变进行成像时,应将指引导管撤至主动脉内 ---避免将指引导管误认为成开口病变; 4.现有超声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标准,为了图像质量、安全和避免交叉感染不 要重复使用; 5.超声导管不能打折,操作轻柔,勿送入远端细小血管以免造成损伤; 6.推送导管不能越过指引导丝,靶血管显著狭窄先行球囊预扩,不能强行通过; 7.超声导管必需推送至病变的远端,回撤至主干开口,获取完整靶血管信息, 防止遗漏病变; 8.血管狭窄、迂曲并钙化显著时,先手动回撤感觉阻力,阻力大不宜采用自动 回撤装置。 [并发症]

颈部血管B超完整版

颈部血管B超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公式为: f d =f r-fo=θ cos c fo 2v ? ? 公式中fd、cosθ仪器均可显示,fo及C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fo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多普勒频移;V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和v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ultrasonicwaveDopplertechnique):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ultrasonicwaveDopplertechnique):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用一定宽度的调制脉冲获得心脏或血管内某一取样容积内运动血流的实时频谱,简称PW。它可获得某区域内、瞬时所有红细胞各个方向上的频谱信息即血流速度-时间曲线。可供定性、定量分析。其特点为所测血流速度受探测深度及发射频率等因素限制。通常不能检测高速血流。若高速血流引起的多普勒频谱超过这一极限(奈奎斯特频率极限,1/2PRF),会出现频率失真,产生大小和方向的伪差。 (3)高脉冲重复频率多普勒(highpulsedrepetitionfrequencyDoppler):HPRFDoppler是在脉冲式多普勒基础上的改进。探头在发射一组超声脉冲波之后,不等采样部位的回声信号返回

(完整版)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检查方法】 动脉: 1.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检测上肢时外展、外旋各45-90°。探测下肢时,略外展、外旋,探测腘动脉及胫后动脉采用俯卧位,探测足背动脉时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并屈髋、屈膝足平放体位。 2.探测上肢时:选择7.5-10MHz的线阵探头,一般扫描深度为3-4cm,彩色增益为50-70%,取样容积宽度1-3mm。 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在腋前探测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探测肱动脉,依据血管体表投影探测尺、桡动脉,探测深度为2-3c m。 3.探测下肢时:选择5-10MHz的线阵探头,扫描深度根据受检动脉深度及受检者胖瘦情况变化,一般髂外动脉深度为5-8cm或10-12cm,胫后动脉远端及足背动脉时,深度设置为2-4cm左右,探测时应从股动脉开始。如果临床上怀疑髂动脉疾病则应探查髂动脉(禁食8小时)。 4.探查顺序:首先获得最佳二维图像,在最佳图像上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然后在彩色血流图上取多普勒频谱。若动脉存在狭窄,则判断程度。 静脉: 1.体位:上肢取仰卧位,下肢可采用立位、仰卧位、坐位等。一般髂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采用仰卧位,腘静脉及小隐静脉采用站位。 2.探头:髂静脉采用相对低频探头,3-5MHz,余采用5-10MHz。 3.探测上肢静脉: (1)浅静脉:根据浅静脉体表投影位置,首先纵切,探查的顺序可依顺行法或逆行法。纵行探查后,将探头转90度,横切探查。 (2)深静脉:按照伴行动脉指引首先探测锁骨下静脉逐渐向远侧段探测。

4.探测下肢静脉: (1)浅静脉:大隐静脉从入股静脉处向下追踪可探查全程,在入口处可见隐股静脉瓣。小隐静脉从入腘静脉处由近及远根据其解剖走行的体表投影探查。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前有一较长段在筋膜下走行,位置较深,要注意与深静脉鉴别。(2)深静脉:首先从腹股沟开始确定股总静脉位置,然后按照血管走行或伴行动脉的指引依次以常规探测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 5.注意静脉窦处为血栓好发部位,要仔细探查。 6.内径测量尽量在短轴上测量,断面为圆形。 7.测量位置:髂外静脉在远心端1cm处,股总静脉及股深、浅静脉在汇合为股总静脉处的近心及远心端段1-2cm处测量。 8.下肢静脉探测时,常须做探头加压试验,人工挤压检查段远侧肢体试验以及valsalva动作等。 【检查内容】 1.二维显象(二D) (1)血管的位置:包括起始、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无血管成对移位、异位及受压等先天畸形或继发性改变。 (2)管壁情况:内膜是否光滑、连续,动脉壁是否为三层,有无夹层;与邻近血管有无异常通道;管壁有无附着斑块,斑块的位置、回声、大小等。测量管壁的厚度。 (3)管腔情况:观察它们的通畅性,有无狭窄及扩张,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探头加压静脉是否可压闭等。 2.彩色血流显象(CDFI) 观察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彩色的强弱,紊乱信号的颜色。以颜色表示方向,以色彩亮,暗反映流速。五彩镶嵌为高速湍流,充盈缺损考虑异常,无血流信号则

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査指导规范(最全版)

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査指导规范(最全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 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 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x 厚(m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 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通过 PW 测量 CCA 远段、ICA 球部、ICA 近 - 远段、ECA 的 PSV、EDV。对≥50%ICA 狭窄,应计算 PSVICA/PSVCCA 比值、或狭窄段(PSVICA1)与远段(PSVICA2)比值(PSVICA1/ PSVICA2),记录 RI 值。 4. ICA 及 ECA 的检测鉴别(表 1) 表 1 颈内、外动脉的检测鉴别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要求规范

超声检查规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 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颈外动 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 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cm 围的膜厚度)与分叉部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 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 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组 长:焦力群 副组长: 余 波 成 员:陈 东 陈 忠 顾宇翔 罗 祺 马晓东 佟小光 佟志勇 王继跃 唐小斌 史伟浩 王亚冰 宋 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1],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因此,组织制定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其目的在于规范、科学的开展手术,并帮助更多的医生稳妥地开展CEA。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作简要概括。 1. 病因: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这些少见原因所致颈动脉狭窄不适合作CEA [2]。 2. 病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3. 发病机制:可能多种机制[3],包括1)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它碎屑脱落导致的栓塞;2)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4. 临床表现: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弱、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可以称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仅有这些非定位体征的患者被视作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 辅助检查:确定诊断有赖于有效的辅助检查。全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和C E A评估的方法;C T血管成像(C T A)也具备相似的优势;颈动脉超声在有经验的医院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但需要严格的质控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虽fibromuscular dysplasia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内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内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内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

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 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面,在心尖区显示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左心两腔心,在剑下区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右室流出道长轴,上下腔静脉长轴等切面,在胸骨上窝显示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3)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心内和大血管血流,脉冲或连续多普勒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分流和瓣膜反流,半定量分流和瓣膜反流的程度。视血流速度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