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山东篇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山东篇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山东篇
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山东篇

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

齐鲁。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邹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

想的创始人滕州的墨子、军事家孙子等,均出生于今山东。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第三大省、

人口第二大省、中国温带水果之乡。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潍坊肉火烧

潍坊肉火烧是山东潍坊的传统名小吃,潍坊肉火烧是外地人的叫法,潍坊本地人都叫老潍县

肉火烧,主要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出名。潍坊肉火烧在潍坊人的味觉里具有难以动摇的位

置。潍坊的火烧品种很多,单是面火烧就有砍火烧、簸箕火烧、梭火烧等多种,较为出名的

有潍坊肉火烧、杠子头火烧、脂烙酥火烧。

潍坊肉火烧把用花椒水泡过的肉馅包进软面团撕成的小面团里,收边做成扁圆形的火烧坯,

再放进炉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翻烤,猪肉里的肥油滋润到了葱花、鸡蛋糕、海米剁成的泥

馅料里面而成。潍坊肉火烧具有皮酥柔嫩、香而不腻等特点。

肉火烧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担任潍县知县,恰逢潍县连年受灾歉收,他勤政廉政,开仓放粮,带领老百姓积极抗灾,百姓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市场恢复繁荣景象,各种潍县地方小吃出现,火烧也在这时候出现.。那时候火烧相对很简单,有大批的农民利用农闲做烧饼进城叫卖,他们用木杠子来压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们叫它“乡火烧”、“杠子头”。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里人的要求高了,火烧铺子建在了城内,火烧的品种一天天多起来,砍火烧、梭火烧、瓤

子火烧、芝麻火烧等等。

2.德州扒鸡

德州扒鸡又称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是著名的德州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之一。德州扒

鸡是中国山东传统名吃,鲁菜经典。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清朝乾

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

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毛泽东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

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德州扒鸡

元末明初,随着漕运繁忙,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市面上出现了烧鸡。挎篮叫卖烧鸡的老人,经常出现在运河码头、水旱驿站和城内官衙附近。这种烧鸡是经过人工细作,有滋有味的烧鸡:其形态侧卧,色红味香,肉嫩可口,作为后来扒鸡的原型,初露头角。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时的德州城进入鼎盛时期,已成为中国三十三个大城市之一。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四乡货物集散于此,出现了“南来北往客如云,饭馆客栈多如林“的局面。烧鸡已不仅仅见于餐桌,而“步”入社会。臂挎提盒叫卖烧鸡者多了,开始时贾姓人家,后来比较有名的是外号叫“徐烧鸡”的徐恩荣家,还有西面张家等等,开门面设店铺者也屡见不鲜。当然这时吃烧鸡者还局限于达官贵人,商贾富豪,黎民百姓只能望鸡兴叹。但烧鸡的发明者,制作者却是真正的劳动人民。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后来发展了鸡馔,在窄小的家庭作坊里,在古老的、粗放的工艺流程中,产生了原始的鸡文化,浓浓鸡香,飘逸州城。

3.流亭猪蹄

流亭猪蹄是山东青岛流亭街道的特色传统名菜。此菜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清爽不腻、咸淡适中,肉质软硬适度、组织紧密有弹性、无任何防腐添加剂,堪称绿色食品。

流亭猪蹄

据民国七年(1918年)版《周氏族谱》记载及后人口述,流亭猪蹄创始及成名于清咸丰年间(约1855年前后),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经第二代传承人周中典对制作技艺和配方调料进一步研究提高及世代相传,成为青岛流亭的地域性品牌。据记载,民国初期,逊清的宫

廷大员避居青岛,对岛城名吃、特别是流亭猪蹄格外偏爱;民国四十四年(1935年),主政

青岛的沈鸿烈市长批准重修流亭古观音寺,约同韩复榘、吴佩孚、史景洲、杜月笙等朝野大

员和乡贤士绅一百多人为修庙发起人聚集于此,一时间流亭群英荟萃,流亭猪蹄亦成为这些

达官贵人的盘中美味,自此名声尤振。

4.把子肉

把子肉是中华名小吃之一,是华东地区极具特色的小吃。根据传统鲁菜食谱所述,早在清朝

时期,鲁地即流传有用草绳捆扎五花肉,加以酱油炖煮而成的把子肉,其味入口即化,香而

不腻。流传于鲁西、鲁南,即现在济南、济宁、菏泽、枣庄、临沂、徐州一带。把子肉一般

还配以其他配菜一同炖煮,如鲅鱼、四喜肉丸、油炸豆腐片、兰花干、青椒、海带结,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鸡片、虎皮鸡蛋、黄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肠、排骨、肘子、鸡腿等。再配上一碗浇上肉汤的白米干饭,吃起来满嘴流油,回味悠长,口口留香。

把子肉

相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彼此惺惺相惜,决定拜“把子”。张飞是

屠户,主要屠猪。哥几个拜也拜完了,就把猪肉萱花豆腐,弄在一个锅里煮。

后来,隋朝时,由鲁地的一位名厨,将此做法进行了完善,精选带皮猪肉,放入坛子炖,靠

秘制酱油调味,炖好的把子肉肥不腻、瘦不柴,色泽鲜亮,入口醇香,价格公道,深受老百

姓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和刘关张结拜兄弟的传奇结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

老济南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产生出肥而不腻的上佳口感。把子肉虽由浓油赤

酱熬制,却并不咸,刚好用来下饭。而一口饭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肉香统统带出来。“把子肉”不加糖,长方形的大块,只是酱油八角在高筒瓦罐中炖熟。火候到处,一启封香气四溢。趁热连肉带汁浇在白米饭上,亦十分甘美。

5.脂渣

“脂渣”源自青岛民间,是一种制作简便,营养丰富,味道香浓的特色食品。脂渣吸收了胶东

地区百多年民间食品的精华。继承了传统脂渣,营养丰富,风味浓郁的特色,而又精益求精。以食盐及味精入味。不添加任何化学香料及防腐剂。在香味浓郁,口感良好的基础上,使脂

渣更具有肉脂鲜嫩,口感细腻的独特风味。

脂渣

脂渣,油脂的渣子。一般是猪肉炸出油后剩下的,虽然和一般猪肉比油脂能少些,纤维质比较多,但也属高热量值食品。耐嚼,和白菜豆腐一块炖煮吃比较好。体重超标的建议不要吃太多了,既有肉,又有汤,非常有效的增重药。肉脂渣的肉选择五花肉做效果最好,纯瘦肉做的口感柴,肥肉做的腻。

6.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原名为红烧大肠,是山东省济南市传统名菜。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将猪大肠经水焯后油炸,再灌入十多种作料,用微火爆制而成。成菜后,酸、甜、香、辣、咸五味俱全,色泽红润,质地软嫩。

九转大肠

相传,九转大肠是清朝光绪初年,济南九华楼酒店创制的菜品。开始名为红烧大肠,后经过多次改进,红烧大肠味道进一步提高。

许多名人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

别有滋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

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

7.辣子鸡

枣庄是中国辣子鸡之乡,枣庄辣子鸡也称“枣庄大盘辣子鸡”,为鲁南地区颇具特色的美食,

其特点是鲜、辣、香,色艳味重。烹炒鸡肉多以本地散养公鸡为佳,其中最以老公鸡和小公

鸡最为优选。现又被枣庄的厨师们创造性的开发出一些列的衍生菜:小鸡泡馍、麻花辣子鸡、面条鸡、地锅饼辣子鸡等。

辣子鸡

相传在清朝晚期,于临城县(现枣庄市薛城区)城北有一个叫徐子华的厨师,曾是清皇宫中

御厨,晚年告老后在此地开了一家饭馆,根据自己多年御厨的经验心得创造出“辣子鸡”这道菜。此后,小饭馆的每日高朋满座、座无虚席。他创造出来的辣子鸡辣中有香、辣而不过,

吃起来满头大汗却欲罢不能,令食客流连忘返。当时的文人骚客为他题词:鸡香飘十里,客

坐十里外。

枣庄南部台儿庄段京杭大运河当时为南北航运的交通枢纽码头,来往客商络绎不绝,枣庄辣

子鸡在当时被传为美谈,为天下爱好美食之人所推崇。

8.糖醋鲤鱼

糖醋鲤鱼是用鲤鱼制作的一道山东济南传统名菜,为鲁菜的代表菜品之一,色泽金黄,外焦

内嫩,酸甜可口,香鲜味美。鲤鱼中含有蛋白质、VA、VE、VB等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富含钾、钠、磷、钙、碘等矿物元素。

糖醋鲤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