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计算机教师说课稿《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中职计算机教师说课稿《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中职计算机教师说课稿《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中职计算机教师说课稿《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电子表格基本操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本节课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2003版)课本中第五章第2节。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Excel是办公自动化教程中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软件。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的是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基本操作。这个知识点是为以后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打基础,所以是学习Excel的一个重点。因此,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本节的内容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现状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掌握编辑工作表数据的方法,包括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

(2)掌握调整行高与列宽;复制与粘贴单元格等。

(3)掌握管理工作薄的方法,包括在工作簿里创建,复制和移动工作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 灵活运用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的操作方法,会根据需要快速和精确方式调整工作表的行高与列宽。

(2) 能熟练复制、粘贴和移动单元格。

(3) 会熟练创建,复制和移动工作表。

2.教学难点:掌握工作表数据的编辑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三、说教法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必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协作”等形式,给予学生自

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水平。

四、说学法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两者的平衡,不能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达到共同提高。考虑整个班级水平差异,以5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在每组中选出一名信息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这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调动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及个别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依托,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直观,营造出一个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因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学会简单的输入数据。让学生将上一节课中自己制作的《红星量贩店小家电销售单》的表格打开。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编辑工作表的内容,我们在学习Word时,曾对word中的表格做过插入行或列、调整行高和列宽,那么在Excel中是否也能做这些编辑呢

(二)讲授新课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分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并把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任务一:首先通过边讲边操作的方法,对《红星量贩店小家电销售单》的表格进行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再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索,然后教师总结出所有可以完成删除和插入单元格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全部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再提问:其实调整列宽和行高也有多种方法,同学们以小组形式探索研究。教师再通过教师机任意选小组成员进行学生演示调整行高和列宽的多种方法。

任务二:教师讲解复制与移动单元格的方法和区别,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不同选项的效果变化。然后以小组形式完成教科书166页《红星量贩店小家电销售单》的表格操作步骤。此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得到切身的体验。

任务三: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工作簿的管理管理工作簿包括新增工作表,删除工作表,工作表的复制和移动。教师只演示新增工作表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探究删除、复制、移动等操作方法。学生将本节课编辑的表格保存并上传到教师机上。

(三)作品上传,展示与评价

通过上传到教师机的作品,以及教师在课堂巡视,教师从每组中选择性地选取作品,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展示的作品中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点评后所有学生再查找自己作品中的问题,进行课堂更改,再上传。

(四)课堂小结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运

用多媒体技术。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169页体验(1)(2),通过对体验题的编辑操作,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 图文混排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图文混排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图文混排《图文混排》说课稿 教材版本: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教材分析 《3-4图文混排》是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三章的第四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插入并美化文字材料及图片,最终实现图文混排。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WORD文档格式操作的能力,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图文混排,为后面表格、电子表格、幻灯片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小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再结合日常的应用来看,本小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因此在本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他们在上小学以及时初中接触过电脑,但很多学生仅仅把它作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工具,到职业学校以后,这一点更为明显。进入职业学校的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再加上基础层次不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将网页中的文本以纯文本形式复制到WORD文档; (2)能在WORD中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编辑文本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预习的习惯。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加强科学与人文融合; (2)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将网页中的文本以纯文本形式复制到WORD文档。制定的依据:编辑文本信息是学习第三章WORD软件的最基本的能力。 2(难点 插入图片。制定的依据: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文字材料较多,而图片相对较少,学生有畏难情绪,接受困难些。 3(重点的突破 采用任务驱动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把这个重点作为一个任务展示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从插入文字材料这个小任务着手,分组讨论,然后先让一些小组演示操作,再让大家一起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操作比较,从而解决问题,突破本课的重点。 4(难点的突破 复制网页的内容讲完后,引导学生能否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图片的操作,引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操作、探究,最终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教师活动图: 引导设计——启发讨论——讲解辅导——归纳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张旭红)

各位专家好,我是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的张旭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负责人,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将工作岗位应用与课程学习有机融合起来,是这门课程一直探索、追寻的。今天,我所要汇报的题目是融工作、学习为一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思路与实施,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设计;三、实施条件;四、教学效果;五、课程特色;六、建设思路。 一、课程定位 我将从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来阐述课程的定位。

(一)、课程地位课程性质 是公共必修课,学时是128学 时,课程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 学生,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 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程是我院学生入学后学习的首 门计算机类公共课程,它可以没 有前导课,但是如有中学信息技 术课程的基础,学习效果会更 佳。后续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 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或职业 6 10 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课程。如平 面设计、会计应用、机械CAD 制作、课件制作等课程。计算机 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高校有着 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目前高校 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 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 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起 始教育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 丰富、覆盖面广、适应性强及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课程内容又进行了深化和提炼,这门课程的选择依据是:公司、企业和事业单位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要求以及计算机处理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三大模块、七个项目、十九个典型工作任务。三大模块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对应的七个项目是:1、计算机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及应用;3、文字处理与编辑;4、数据处理与分析; 5、演示文稿与展示; 6、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7、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为了体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了十九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1、认识计算机;2、购买计算机;3、

中职说课稿

中职说课稿 导读:本文中职说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职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 整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 (初稿 2011/10/5) 1、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 第三代(1964-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我国计算机发展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工作起步于1956年 1958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DSJ-1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精确度高 (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 (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字长 (2)主频 (3)运行速度 (4)内存储容量 5、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只能 (6)网络应用 (7)多媒体应用 6、计算机的分类 (1)从计算机规模来分,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2)从信息表现形式和被处理的信息来分,有数字计算机(数字量、离散的)、模拟计算机(模拟量、连续的)、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3)按照用途来分,有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4)按采用操作系统来分,可分为单用户机系统、多用户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实时计算机系统。 (5)从字长来分,有4位、8位、16位、32位、64位计算机。 7、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模型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8、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既为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体系设计思想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设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复习资料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两大功能:连通性和共享; 2、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②建成了三级 结构的因特网。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3、NAP(或称为IXP)——网络接入点:用来交换因特网上流量;向各ISP提供交换设施,使他们能够互相平等通信 4、因特网的组成: ①边缘部分:用户利用核心部分提供的服务直接使用网络进行通信并交换或共享信息;主机称为端系统,(是进程之间的通信) 两类通信方式: 1)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客户程序:一对多, 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服务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被 动等待); 2)对等连接方式(p2p):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 ②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主要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核心中的核心:路由器(转发收到的分组,实现分组交换) 交换——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1)电路交换: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资源(归还 通信资源)始终占用资源; 2)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时延较长); 3)分组交换:报文(message)切割加上首部(包头header)形成分组(包packet); 优点:高效(逐段占用链路,动态分配带宽),灵活(独立选择转发路由),迅速(不 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存储转发时造成时延; 后两者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 路由器处理分组过程:缓存→查找转发表→找到合适端口;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W AN(广),MAN(城),LAN(局),PAN(个人);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按介质: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络; ●按无线上网方式:WLAN,WW AN(手机); ●按通信性能:资源共享,分布式计算机,远程通信网络。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速率(比特每秒b/s):数据量/信息量的单位; 2)带宽(两种):①频域称谓,赫兹Hz,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②时域称谓,比特每秒(b/s), 通信线路的最高数据率;两者本质一样,宽度越大,传输速率自然越高; 3)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技术[PPT教案]

教学纲要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第四节知识拓展第五节

教学纲要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第四节知识拓展第五节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技术第七章 我们可以通过局域网上计算机的资源共享,在英特网上搜索资料,下载、上传文件以及收发电子邮件操作等,学习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技术。

教学纲要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第四节 知识拓展第五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Internet 的两种接入方式 网上冲浪,学会新的学习方法 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纲要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第四节 知识拓展第五节 记要章节: §7.1 计算机之间的文件共享§7.2 ADSL 接入§7.3 上网搜索信息§7.4 收发电子邮件§7.5下载工具的用法

教学纲要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第四节 知识拓展第五节 ●了解网络互连的方法和技巧●TCP/IP 协议的设置 ●文件共享操作本节任务: 有多台计算机,已连接了局域网,要求各计算机之间共享文件 任务描述:某公司局域网内有多台计算机,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经理让您上机进行相关设置,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文件共享。 学习目标

教学纲要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第四节知识拓展第五节 操作步骤: 1、检查硬件连接 2.配置网络协议检查网卡是否已经安装?再检查一下网线的两端是否连接到了计算机和集线器,连接正常时,网卡上的指示灯会显示绿灯并有闪烁,而集线器上对应的指示灯也显示绿灯。配置网络协议,确保所有计算机上都安装了TCP/IP ,并且工作正常。打开“资源管理器”,找到“网上邻居”并右击,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打开“网络连接”窗口。双击本地连接图标,在“本地连接状态”对话框,单击“属性”按钮,在“本地连接属性”对话框中双击Internet 协议(TCP/IP ),在打 开的Internet 协议属性对话框, 根据网络管理规划,配置网络协 议,如右图所示。

中职技能高考模拟试题说课讲解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技能高考模拟试题(一) 计算机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3分,共150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均不得分。 1.纵观整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力,最初就是要制造出能快速计算的机器 B.某一个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完全依赖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微电子技术 C.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对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定性描述的摩尔定律,在现代仍然适用 2.电子计算机按主要电子元器件的变化分成了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是一样的。 A.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 B.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C.计算机采用的材料 D.计算机的性能和价格之比 3.下列关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A.OA的实质是计算机辅助人类进行办公,所以属于CAD应用领域 B.CAD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 C.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集合促进了虚拟现实和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 D.电子商务的实质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商务活动 4.C语言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它的开发者被称为“C语言之父”的是()。 A. Ken Thompson B.Dennis Ritchie C. Bill Gates D. Gordon Moore 5.下面哪一个计算机应用领域一般使用的是巨型机()。 A. 信息处理 B.过程控制 C. 电子商务 D.科学计算 6.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布尔 B.图灵 C.冯·诺依曼 D.香农 7.EDVAC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 A.外型结构 B.总线结构 C.存取结构 D.体系结构 8.下列关于信息和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C.数据是对信息的正确描述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从教学模式入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茫然性主要来源于对所学技能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重要性认识缺失,所以,我们要把计算机课程与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就业为导向融为一体,形成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以面向就业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精心设计教学,体现学生个性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 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 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 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

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 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 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多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

中职计算机教师说课稿《5.4计算与处理数据》

《计算与处理数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与处理数据》。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编辑演示文稿对象》是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2003版)课本中第五章第4节。这节课是在已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使用Excel计算与处理数据。 (二)、教学目标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实践的特点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1)掌握在EXCEL中使用公式、使用自动求和按钮以及使用函数计算数据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对Excel数据进行排序的方法;掌握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分类汇总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的使用公式计算和使用自动求和按钮。具有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基本统计函数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电子表格中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 2.教学难点:函数的正确使用以及高级筛选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三、说教法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必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协作”等形式,给予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信息处理的思维和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水平。 四、说学法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XXX学院的任课教师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据处理》,它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Excel 2003电子表格》中的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堂课,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Excel 2003电子表格中《数据处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本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其内容难易适中,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2、Excel 2003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中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软件; 3、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怎样对数据排序、筛选、合并、分类汇总以及建立数据透视表,这个知识点在现代办公中应用广泛,也是Excel 2003数据应用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本节的内容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相当多的大一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计算机学习,已经掌握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悉了word和Excel 2003的一些基本概念,这给我们逐步深入的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心

理上,学生对上机操作尤其感兴趣。我认为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以讲解—演示—实践为主线,并配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身心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明确在电子表格中数据处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1)数据的排序和筛选。(2)数据合并计算和分类汇总。(3)建立数据透视表。 2、能力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本课程的热爱,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难点是建立数据透视表、理解数据透视表的作用。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课以“讲解—演示—实践”为主线,通过“讲解—实验—观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实践”的程序,过渡到知识应用和练

精选中职计算机说课稿三篇

精选中职计算机说课稿三篇 中职计算机说课稿(一) 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本节课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xx版)课本中第五章第2节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Excel是办公自动化教程中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软件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的是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基本操作这个知识点是为以后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打基础所以是学习Excel的一个重点因此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本节的内容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现状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编辑工作表数据的方法包括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 (2)掌握调整行高与列宽;复制与粘贴单元格等

(3)掌握管理工作薄的方法包括在工作簿里创建复制和移动工作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删除或插入单元格、行或列的操作方法会根据需要快速和精确方式调整工作表的行高与列宽 (2)能熟练复制、粘贴和移动单元格 (3)会熟练创建复制和移动工作表 2.教学难点:掌握工作表数据的编辑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说课稿22

说课稿 组别:计算机 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授班级: 说课教师: 时间:2015年11月10日

一、说教材及课程: 1、教材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选用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第十版和中国劳动保障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操作员》五级教材,两本书以应用为目的,必须够用为原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这门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一门启蒙课程,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学时/周。 3、考核方法: 上机考,按照计算机等级考模式出题。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3、掌握文字处理操作 4、掌握表格操作 5、掌握演示文稿操作 6、掌握网络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部分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环节,最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技能水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管理器、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的操作

教学难点:文件夹整理中的搜索设置,Word的替换,表格设置,Excel的数据准备,网络部分的页面设置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者分析:汽车专业一年级中职生;学习缺少主动性,渴望表现自我; 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动手力弱;基础薄弱和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纪律性比较差。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体,利用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自行探究新知的能力。 演示法: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和制作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演示教学 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目标,在练习中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手段: 1、准备好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2、课前把学生分组,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 3、素材贮备:相关的图片。 五、说教学内容设计 对书本固有的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并根据考级要求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并添加一些参考书中的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析: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复习课导入 ?教师演示、讲授 ?任务驱动、探究试验 ?归纳总结,巩固知识 七、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中函数的使用》说课稿

说课稿《EXCEL中函数的使用》 选用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各位专家、评委好!我说课的题目是《EXCEL中函数的使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 我所使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由周南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侧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的组织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全书采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内容,将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体系结构严谨。教材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突出了从问题的实际背景中建立概念,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非常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 (2)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本节课使用的是教材第四章第五节(数据计算)的内容。 EXCEL电子表格在教材中是必修内容,利用公式和函数对表格数据进行计 算是Excel中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它与EXCEL前面所讲的单元格地址紧密 联系,且是它的延续;另一方面,对于整个EXCEL的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 个基础。此外,它也是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在实际生 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 (3)教材处理 根据对教材的研究、综合学生实际情况考虑,我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讲授顺 序作了适当的调整,我首先介绍了公式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出函数的使用。本 单元教学准备用两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公式的使用第1个课时

函数的使用第2个课时 本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输入方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函数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情感目标】 培养并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及主动投入的学习精神,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的组成及参数定义。 掌握函数的输入方法,运用函数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难点】 函数的组成及参数定义。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达到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现创新教育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学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学习 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三网: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功能: 1)连通性彼此连通,交换信息 2)共享信息共享,软硬件共享 因特网概述 我们先给出关于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一些最基本概念. 网络: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internet 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Internet 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一个互联网),其采用TCP/IP协议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人们把1983年看成 是现在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2.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3.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ISP称为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英特网组成 从工作形式上分为两大块: 1)边缘部分由所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使用户直接使用的.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在往里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1.客户-服务器方式 特征: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 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的服务 2.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P2P)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电路交换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的资源.在使用电路交换打电话之前,必须先拨号请求连接. 这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资源(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其一个重要特点: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是指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2.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要发送的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message).在发送之前,先把其分为一个个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其又称为包. 分组是在因特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分组中的首部包含了如目的地址和原地址等重要信息,每一个分组才能在因特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并最终正确地交付到分组传输的终点. 位于网络边缘的主机和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都是计算机,但它们的作用却不一样.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优点: 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缺点: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时延.另外,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3.报文交换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到下一个结点.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按照作用范围分类: 广域网WAN(运用了广域网技术)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运用了局域网技术) 个人区域网PAN 计算机网络性能 7个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利用率 1.速率: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号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单位b/s,kb/s,Mb/s 2.带宽 计算机领域中,带宽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数据通信领域中,数字信道所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kb/s,Mb/s 3.吞吐量 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单位b/s,Mb/s等 4.时延

2020精选中职计算机说课稿3篇

2020精选中职计算机说课稿3篇 2020精选中职计算机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屏幕图像》。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获取屏幕图像》是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版)课本中第六章第1节。这节课是多媒体素材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后面学习处理图像做好铺垫。获取屏幕图像在工作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课件制作、简单图片截取等。 (二)教学目标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实践的特点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snagit软件中截取部分图像、抓取窗口、抓取对象的方法。 2、能使用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3、会进行简单的图像编辑。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渗透团队精神及研究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snagit截取图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多区域、多窗口截屏操作。 二、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三、说教法 采用了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创设学习请讲,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实践操作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

计算机基础知识 (初稿 2011/10/5) 1、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年)晶体管 第三代(1964-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我国计算机发展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工作起步于1956年 1958年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DSJ-1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精确度高 (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 (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字长 (2)主频 (3)运行速度 (4)内存储容量 5、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只能 (6)网络应用 (7)多媒体应用 6、计算机的分类 (1)从计算机规模来分,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2)从信息表现形式和被处理的信息来分,有数字计算机(数字量、离散的)、模拟计算机(模拟量、连续的)、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3)按照用途来分,有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4)按采用操作系统来分,可分为单用户机系统、多用户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实时计算机系统。 (5)从字长来分,有4位、8位、16位、32位、64位计算机。 7、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模型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8、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既为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体系设计思想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设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去年教材) (3)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 9、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是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其中控制器、运算器及寄存器等组成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OS)、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检测诊断程序、编译系统、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包括管理软件、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及为用户需求开发设计的软件等。 10、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功能 中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块体积不大而集成度非常高、功能非常强大的芯片,在微型计算机中也称它为微处理器。它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 ①运算器是负责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运算器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 运算器的功能是: (1)实现对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2)暂时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和某些中间运算结果; (3)挑选参加运算的数据,选中被执行的运算功能,并把运算结果输到所要求的部件中。 ②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用来实现计算机本身运算过程的自动化,其作用是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工作。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按照指令功能的要求进行所需要的操作。 ③存储器是计算机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记忆部件,是计算机各种信息存放和交流的中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指定地址存入和取出信息。 ④输入设备是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能为人或其它设备所接受的形式输出,如显示器和打印机。 11、数制(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及相互转换,仅限整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 -以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为例一、本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解决、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了解计算机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操纵计算机;掌握常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环境配置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选用的是董正雄老师编写的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配有应用基础学习指导辅助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囊括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数据库基础内容。该教材以及学习指导相互补充,虽然在某些章节的讲解不够细致(如:分节符、图表中的系列、信息编码中字符的显示、数据透视表),但总的来说作为一本计算机的基础教材,还是比较优秀的教材。 针对教材中不够细致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进行补充。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学生未来的工作性质为背景,构建相应的模拟场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以他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为出发点,分析他们思考问题的缺陷,有针对性的引导、指正。 本科、专科学生的理解能力、专心程度、知识细节准确度的把握程度都不相同;不同的专业、层次的学生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不同,种种的因素要求我们严格按照培养计划,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对所讲授的专业内容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描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恰当的事件、词语、例子来类比,多进行相似比较,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进行等价转化变为学生“易消化”的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