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教学过程设计

浅谈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教学过程设计

浅谈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教学过程设计
浅谈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教学过程设计

浅谈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教学过程设计

发表时间:2017-12-08T14:57:49.8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0期作者:李丰鹤乌云毕力格

[导读]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这个纪念日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普及急救知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

【摘要】心肺复苏术(CPR)里的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是现场或紧急救护中使用最多的技术,BLS也是ALS和PLS的基础。所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使同学们掌握此项技术并会应用是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心肺复苏训练与考核系统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291-02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1 世界急救日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这个纪念日旨在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普及急救知识,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意外伤害无时无刻都存在,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

1.2 急救技能包括

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2.明确教学目标深度探究

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掌握心肺复苏的内容、掌握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的操作程序。技能目标:能够对成年患者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有效的气道开放、恰当的人工呼吸技能;您在本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将使您能够识别和应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

2.2 现场心肺复苏的作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4万多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第一目击者在4分钟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黄金4分钟”。

2.3 心脏骤停原因、临床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一个人在6小时内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心脏血管、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酗酒、出血、过敏及中毒等原因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占80%以上。各种心脏病都有可能引发心脏性猝死,其中心室颤动导致的心搏骤停是最主要的原因。心脏性猝死救治成功率低,我国抢救成功率不到1%,绝大部分患者还没来得及到医院就已死亡。(1)发病原因

分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2)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心室颤动、心室静止、心电-机械分离3种类型,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

2.4 心肺复苏定义、阶段划分

心肺复苏术(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达到脑神经功能良好的存活。

心肺复苏(CPR)分为3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在现场或紧急救护中使用最多的技术是BLS,主要包括的措施有: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BLS也是ALS和PLS的基础。

3.师生互动教师分步讲解示范学生同步模仿

3.1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操作程序讲解

(1)环境判断: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及呼吸(<5S):一拍二喊三观察。

(3)启动EMSS:快通知医生、护士,推抢救车,拿AED。

(4)摆CPR体位:在呼救的同时迅速将患者成仰卧位放在硬地面或身下放按压板,头去枕,操作者位于患者右侧,解开衣领及腰带,暴露胸部。

(5)判断脉搏(<10s):手指从颈中线滑向甲状软骨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用力触摸颈动脉;同时操作者面向患者胸部,耳贴近患者口、鼻判断呼吸。

(6)胸外心脏按压(C):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手法:左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右手掌平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翘起,离开胸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新教案: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难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2.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提示:如实展示) 3.教师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多勇气、智慧、信念!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为人类的__生存与发展__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__相互依存,共生共荣__,这是一种__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__。 2.建设生态文明,要以__资源环境承载能力__为基础,以__自然规律__为准则,以__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_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知识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走__绿色__发展道路,建设__生态__文明,实现__可持续发展__,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__生产力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__生产力__,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6.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有哪些? (提示: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二)判断意识: 拍肩、呼唤患者,检查颈动脉搏动,确认意识丧失,无颈动脉搏动。 (三)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五)建立人工循环: 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交界处;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六)开放气道: 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 (七)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 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八)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九)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十)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右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放在左下胸、上缘平对乳头,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十一)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 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 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十二)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 “旁人离开”)。 (十三)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为室颤心律时,再次大声说: “旁人离开”,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十四)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助手清洁电极板,归位。 (十五)擦干胸壁皮肤,口述: 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比赛评分标准 内容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共筑生命家园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 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 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 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 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 序。(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 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 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 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基础生命支持试题+(1)教学总结

基础生命支持试题 +(1)

基础生命支持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 简易呼吸器的四大部分分别是:球体、面罩、、氧气连接管。 2. 简易呼吸器的六个阀分别为、呼气阀、、进气阀、储氧 阀、。 3. 简易呼吸气囊的面罩固定手法为。施救者位于患者头侧,将_______ 和环绕于在面罩顶部,并将面罩压向患者面部,同时使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起下颌。 4. 在口对口、口对面罩或口对球囊面罩通气时会导致胃胀气,为降低胃胀气的风险应 该每次施以人工呼吸时持续时间为使吹气直到患者胸廓隆起。 5. 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时用法开放患者气道。 6. 普遍的窒息表现为用拇指和手指抓住自己的。 7. 为了解除气道梗阻,每次快速按压时,都应以为目的。 8. 每次开放气道给予人工呼吸时,应尽量张开患者的口并。 9. 通气方法的成功取决于,及面罩与患者面部之间的密闭性。 10. 如果窒息患者变得没有反应,应启动。 11. 检测简易呼吸器时,挤压球体,球体容易被压下,;将手松开,球 体,说明球体、鸭嘴阀、进气阀性能良好。 12. 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的潮气量为。 13. 双人儿童CPR的按压-通气比为。 14. 在使用容量为1升的简易呼吸器球囊时,双手挤压球囊的幅度为球囊 的。 18.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程序从

26.胸外按压时,伸直双臂使双肩位于双手的。 27.是一些无反应患者心脏停搏的信号。 28.双人施救时每周期或每与第二名施救者交换角色。29.双人施救CPR时施救者2应鼓励第一名施救者进行、的按压并使胸壁在按压期间。 30.为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施救者仅在分析心率时交换角色。 31.为婴儿实施CPR,判断有无脉搏时,通常检查的是。 32.为婴儿实施CPR,脉搏有明显搏动,应;如果给予充分吸氧和通气后脉搏仍,且伴有血液灌注不足,进行;每2分钟重新检查一下。 33.对于婴儿,推荐按压幅度至少为。 34.在对各年龄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当使用通用的按压-通气比例。 35.检查婴儿的肱动脉搏动时,用时至少,但不超过。36.为婴儿实施单人CPR,采用为婴儿实施胸部按压,方法为将2根手指放在婴儿胸部中央,正下方,不要按压。 37.使用球囊面罩为婴儿通气时,选好球囊和面罩后,进行以开放患儿气道,抬起,将面罩压到婴儿脸上,使脸和面罩之间形成紧密贴合。 38.成人的典型心脏停搏,在开始几分钟内,血液中的一般正常,只需 就可以维持足够的输送到心脏和大脑。 39.双人实施CPR中,置入高级气道后,不需要停止。 40.AED是_____ ______的缩写。 41.__________ ______的时间间隔,是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所伴发的心脏骤停后患者存活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42.AED电极片粘贴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3.对于年龄为__ __的患者,AED选择成人电极片。 44.AED有不同的型号,各型号略有差异,但所有AED操作都包括_ 个通用步骤。45.为减少施以电击的时间,最好应在AED到达患者身边后__ __进行前2个步骤。46.AED可能花___ __的时间进行分析心律。 47.如果植入式除颤器正在对患者施以电击,等待__ _使植入式除颤器完 成,再使用AED施以电击。 48.无论是电击前或电击后,如果施救者能将上一次按压和施以电击之间的时间控制在___ __,电击可能会更有效。 49.为儿童检查脉搏时,可以触摸___ __或___ __搏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难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2.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提示:如实展示) 3.教师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多勇气、智慧、信念!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为人类的__生存与发展__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__相互依存,共生共荣__,这是一种__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

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__。 2.建设生态文明,要以__资源环境承载能力__为基础,以__自然规律__为准则,以__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_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知识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走__绿色__发展道路,建设__生态__文明,实现__可持续发展__,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__生产力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__生产力__,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6.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有哪些? (提示: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密而有毒的大雾开始笼罩着伦敦,5天时间内至少4 000人死亡,另有15万人入院治疗。科学家认为他们最终找到了大雾的成因。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 适应证:各种原困导致的心搏、呼吸骤停 #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证,下列情况可不进行心肺复苏处理 1、具有已签名并生效的不进行心肺复苏医嘱 2、患者已出现明显的不可逆死亡征象 # 操作前准备 1、以保证环境安全为前提包括施救者、心搏骤停者和旁观者的安全。 2、安置患者体位,即将患者仰卧于硬、平的表面以利于操作。 3、操作者位于患者一侧,取易于进行呼吸复苏和心脏按压的位置;如有可能,应戴好手套 # 操作步骤 1、早期评估——确定是否无反应 轻轻拍击或摇动患者肩膀,大声问“你怎么了”,判断反应的同时,应快速查看患者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用时5-10s)。 2、早期获取帮助 打”120“或局部区域的急救电话,并设法获得除颤器。 3、早期开始CPR的CA-B步骤 (1)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 将2-3个手指放于喉结并轻轻向同侧移动直至到达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纵沟内,用时5-10s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对非医护人员不主张进行脉搏检查,一旦无有效呼吸,即视为无有效循环。整个评估过程不超过10s。 如果有脉搏无有效呼吸,应进行呼吸复苏,每分钟10-12次呼吸,即每5-6秒1次呼吸。如果无颈动脉搏动则开始胸外按压,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即胸骨正中两乳头之间,双肘伸直,借助身体向下的重力垂直按压,有节律地数次数,下压胸骨至少达5cm,按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度按压。每次按压后应使胸廓回弹至正常的位置。(2)开放气道 用头后仰托下颁法开放气道:轻轻地用一只手将患者下领抬高,同时另一只手将患者前额向后压使头后仰。对于疑有外伤患者,采用改良

性下颏前冲法开放气道。如此法无法有效地开放气道,可改用头后仰托下颌法。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和分泌物。 通过口对口或屏障装置给予两次呼吸复苏(每次用时1s)。将患者鼻子捏住,施救者常规吸气后严密封住患者口脣进行吹气,观察胸廊是否抬起。如胸廓未抬起可调整患者头部位置后再次尝试如仍未成功,则进行胸外按压。 以按压30次后吹两口气(每次用时1s)的步骤实施,持续进行直至除颤仪到达或专业施救者到达进行人员替换。如有可能每5个回合的按压与通气后应更换按压者以保证按压质量。 4、早期除颤 尽早连接除颤器以评心脏节律,并按指征对室颤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实施除颤,每1分钟的延搁除颤成功率将下降7%-10%。理想的目标是在倒下的3min内实施除颤。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5个循环或2minCPR,然后再评估心脏节律和实施后续抢救。 5、二人CPR 专业急救人员实施二人CPR时,一人位于患者一侧进行心脏按压,另人位于患者头部保持其气道开放并使用简易呼吸皮囊按EC手法提供呼吸复苏。二人CPR时的按压速度至少是100次/min,按压与吹气按30:2进行,30次按压后需暂停按压以进行2次呼吸复苏,每次通气用时1s。有高级气道设施(如已放置气管插管)时,按压与通气可同步进行。此时按压按10次/min速度持续不间断地进行通气频率为8-10次/mn(每6-8秒钟1次)。大约2min后更换施救人员位置,并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或延搁时间(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s)。

(完整版)基础生命支持试题+(1)

基础生命支持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 简易呼吸器的四大部分分别是:球体、面罩、、氧气连接管。 2. 简易呼吸器的六个阀分别为、呼气阀、、进气阀、储氧阀、。 3. 简易呼吸气囊的面罩固定手法为。施救者位于患者头侧,将_______ 和环绕于在面罩顶部,并将面罩压向患者面部,同时使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起下颌。 4. 在口对口、口对面罩或口对球囊面罩通气时会导致胃胀气,为降低胃胀气的风险应该 每次施以人工呼吸时持续时间为使吹气直到患者胸廓隆起。 5. 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时用法开放患者气道。 6. 普遍的窒息表现为用拇指和手指抓住自己的。 7. 为了解除气道梗阻,每次快速按压时,都应以为目的。 8. 每次开放气道给予人工呼吸时,应尽量张开患者的口并。 9. 通气方法的成功取决于,及面罩与患者面部之间的密闭性。 10. 如果窒息患者变得没有反应,应启动。 11. 检测简易呼吸器时,挤压球体,球体容易被压下,;将手松开,球 体,说明球体、鸭嘴阀、进气阀性能良好。 12. 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的潮气量为。 13. 双人儿童CPR的按压-通气比为。 14. 在使用容量为1升的简易呼吸器球囊时,双手挤压球囊的幅度为球囊 的。 18.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程序从

27.是一些无反应患者心脏停搏的信号。 28.双人施救时每周期或每与第二名施救者交换角色。 29.双人施救CPR时施救者2应鼓励第一名施救者进行、的按压并使胸壁在按压期间。 30.为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施救者仅在分析心率时交换角色。 31.为婴儿实施CPR,判断有无脉搏时,通常检查的是。 32.为婴儿实施CPR,脉搏有明显搏动,应;如果给予充分吸氧和通气后脉搏仍,且伴有血液灌注不足,进行;每2分钟重新检查一下。 33.对于婴儿,推荐按压幅度至少为。 34.在对各年龄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当使用通用的按压-通气比例。 35.检查婴儿的肱动脉搏动时,用时至少,但不超过。 36.为婴儿实施单人CPR,采用为婴儿实施胸部按压,方法为将2根手指放在婴儿胸部中央,正下方,不要按压。 37.使用球囊面罩为婴儿通气时,选好球囊和面罩后,进行以开放患儿气道,抬起,将面罩压到婴儿脸上,使脸和面罩之间形成紧密贴合。 38.成人的典型心脏停搏,在开始几分钟内,血液中的一般正常,只需就可以维持足够的输送到心脏和大脑。 39.双人实施CPR中,置入高级气道后,不需要停止。 40.AED是_____ ______的缩写。 41.__________ ______的时间间隔,是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所伴发的心脏骤停后患者存活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42.AED电极片粘贴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3.对于年龄为__ __的患者,AED选择成人电极片。 44.AED有不同的型号,各型号略有差异,但所有AED操作都包括_ 个通用步骤。45.为减少施以电击的时间,最好应在AED到达患者身边后__ __进行前2个步骤。46.AED可能花___ __的时间进行分析心律。 47.如果植入式除颤器正在对患者施以电击,等待__ _使植入式除颤器完成,再使用AED施以电击。 48.无论是电击前或电击后,如果施救者能将上一次按压和施以电击之间的时间控制在___ __,电击可能会更有效。 49.为儿童检查脉搏时,可以触摸___ __或___ __搏动。 50.儿童CPR胸外按压的频率为___ __,幅度为__ _ _或__ __。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本框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个板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和意义;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和意义;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难点: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识。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探究式教学,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 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 1.材料呈现:为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在全国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2018年1月4日正式公布。 2.问题:全面建立湖长制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3.总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知识目标(1)明确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 择。 (2)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3)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 观。 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难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 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2.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提示:如实展示) 3.教师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 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 多勇气、智慧、信念!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为人类的__生存与发展__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__相互依存,共生共荣__,这是一种__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__。 2.建设生态文明,要以__资源环境承载能力__为基础,以__自然规律__为准则,以__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_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0-2021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展示本节内容思维导图、自主学习问答题。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名言赏析 从正反面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共荣共生。 2、各抒己见 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吗?为什么? 小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做出的智慧选择。 ②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3、探究与分享

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雾霾有什么启发? 4、看图片,谈感悟 小结:★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探究与分享P84、P85

探究一: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 (1)请比较一下,这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2)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探究二:小河上游建造纸厂…… (1)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村民王婶的话是正确的。造纸厂厂长和小清父亲的话是错误的。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危害人类自身。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小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相关链接P86 结合图片,阅读相关链接的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低碳微行动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1)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我们生活的家园,那是因为地球滋养着人类,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源。你们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什么日子吗?是世界地球日,(出示地球日图片)这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那么我们该怎样爱护和保护我们的家园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学习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共筑和谐家园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举办“世界环境日”活动,今年4月22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今年“世界环境日”宣传片中的一段视频, 提出思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使得灾害频发,资源日益匮乏,人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这段视频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学生:(不能再过度开发资源:不要再污染破坏环境:要保护地球等等)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是的,过度向自然索取,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这警示我们:必须要爱护地球,尊重自然规律,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继续思考:那么,你觉得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呢? 请同学们看第81页下段做出回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通过大屏幕用图示将下列观点进行总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应该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通过上述观点理解提升思想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要共筑和谐家园(黑体字板书) 活动二:共筑文明家园 面对地球现在出现的种种生态危机,我们非常担忧,尤其近几年严重的雾霾天气更使我们忧心忡忡,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呢? 其实早在50年代作为工业发展比较发达的英国,就已经饱尝了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惩罚。 第一步:请同学们迅速阅读P82页“探究与分享”资料。了解一下英国当时经历了一场什么灾难?这场灾难是怎么造成的?又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看完后,师提出:曾被视为人类进步、繁荣的滚滚浓烟夺走了上万人的生命。伦敦“杀人雾霾事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可当我们看到那触目惊心的死亡数字时,心情仍然非常沉重。 提出问题:英国治理这场雾霾整整用了30年时间,那么从英国经受灾难到治理空气污染成功的艰难历程启示我们,面对现在地球出现的种种生态危机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呢?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后总结:我们应该告别野蛮肆意索取,开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之路。得出观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板书:共筑文明家园)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呢?(大屏幕出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面对环境资源的恶劣形势,我们人类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展示巴黎协定图片) 引出“人类已经关注环境问题,是时代的选择”;继而发问“我们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又有哪些举措呢?”(展示图片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环境治理的决策)。 我国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操作流程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操作流程 时间要求:6分钟 用物:①心肺复苏模拟人;诊断床(硬板床);枕头;②治疗车;治疗盘;治疗碗;纱布(用于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呼吸球囊;弯盘;护理记录单;笔、表、洗手液;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③脚踏垫;电源及插座;除颤仪(带电极板);导电膏;弯盘内置干纱布2块,酒精纱布2块 环境:医院场景 注:操作中未注明“助手”均为主操作者操作 流程:1、备齐用物,放于患者床旁。 2、(口述)“报告评委,1号准备完毕,请求开始”。 3、环境评估,判断意识与呼吸:①(口述)“周围环境安全”②拍打患者双肩并 对患者双耳呼叫,呼叫声响亮(“同志,您怎么啦,同志,您怎么啦?”)③触摸颈动脉搏动,同时判断患者呼吸(扫描胸廓起伏),要求5—10秒完成(“1001,1002,……、1006,数数出声”)④报告:(口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颈动脉无搏动”。 4、紧急呼救,启动急救系统:①立即呼救:(口述)“快通知医生抢救病人”② 移床至适宜位置,同时瞧表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5、复苏体位:①置患者于坚实平面,(“硬板床”)仰卧位②检查颈部(“颈部无 损伤”),去枕③双手放于两侧,(口述)“身体无扭曲”④解开衣领,腰带,暴露患者胸腹部(主操作者于患者右侧,助手于患者头侧) 6、心脏按压:主操作者立于患者右侧,进行按压。按压要点:①部位:双乳头连 线中点与胸骨的交界处(比划出来);②方法:两手掌跟部重叠,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上半身前倾,两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③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每次

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④按压幅度:胸骨下陷至少5cm“深度至少5cm”⑤按压频率:≥100次/分“频率≥100次/分”。注:按压效果评价为仅绿灯亮为有效 7、开放气道:助手立即开放气道(与按压同时进行)①取下床头床档,检查球囊性能完好;②再次说出“颈部无损伤”③检查口腔“口腔无异物,无假牙”④正确开放气道(压额抬颏法) 8、人工呼吸:完成一轮按压后,助手进行人工呼吸2次;①将球囊面罩紧贴患者口鼻部;②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球囊通气,每次1秒(口述:1升呼吸囊,通气量为呼吸囊的1/2---2/3) 注:通气效果评价为仅绿灯亮为有效 9、判断复苏效果:5个循环后判断颈动脉搏动及呼吸(“1001,1002…1006后述复苏成功,安置心电监护”) 10、评估:①评估患者病情及意识(瞧心电监护心电波形)②向助手口述“患者室颤,立即除颤,准备除颤用物) 11、除颤前:①助手:将除颤用物推至患者床旁;②助手:检查及调试除颤仪,并调至监护位③主操作者暴露患者前胸确定除颤部位(口述部位:“患者右锁骨下胸骨右缘与左腋中线第5肋间,无潮湿、无敷料、无破损、电极片不在除颤位”)并用酒精纱布清洁皮肤;④安放除颤电极板(口述“报告心律:室颤,需紧急除颤”)⑤助手:将导电膏挤出抹到电极板上⑥主操作者将电极板上的导电膏均匀涂抹后口述:“调至非同步位置,准备除颤,调节能量200J”⑦助手:将除颤仪调至非同步位置后,调节能量200J 12、除颤:①环视床单元四周后口述“请旁人离开,充电”;②充电至所需能量后,主操作者再次观察心电示波,口述“确认室颤,需紧急除颤,双相波能量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教案: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含教学反思】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难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2.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提示:如实展示) 3.教师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多勇气、智慧、信念!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为人类的__生存与发展__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__相互依存,共生共荣__,这是一种__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__。 2.建设生态文明,要以__资源环境承载能力__为基础,以__自然规律__为准则,以__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_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知识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走__绿色__发展道路,建设__生态__文明,实现__可持续发展__,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__生产力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__生产力__,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6.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有哪些?

(提示: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密而有毒的大雾开始笼罩着伦敦,5天时间内至少4 000人死亡,另有15万人入院治疗。科学家认为他们最终找到了大雾的成因。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这场雾浓重而阴沉。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炱的幽灵。”无独有偶,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乃至在我国屡屡出现的“雾霾”“沙尘暴”,给我们生命生活产生的影响让我们人类本身也感到震惊。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一、概念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即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心肺脑复苏(CPCR):维持脑组织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故一开始就应积极防治脑神经细胞损害,力争脑功能完全恢复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BLS):又称现场急救,是心肺脑复苏中的初始急救技术。 BLS技术主要包括 (1)开放气道 (2)人工呼吸 (3)胸外心脏按压 BLS目的 建立病人的循环、呼吸功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二、判断心搏、呼吸停止 1、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皮肤苍白或发绀 6、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7、伤口不出血 三、心搏、呼吸停止的原因 1、意外事件:如遭到雷击、溺水、自缢、窒息等。 2、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均可导致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形成而致心搏骤停。 3、神经系统病变:如脑炎、脑血管意外、脑部外伤等疾病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因脑疝发生损害生命中枢致心搏呼吸停止。 4、手术和麻醉意外:如麻醉药剂量过大、给药途径有误、术中气管插

管不当、心脏手术或术中出血过多致休克等。 5、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的高血钾和低血钾均可引起心搏骤停;严重的酸碱中毒,可通过血钾的改变最终导致心搏停止。 6、药物中毒或过敏:如锑剂、洋地黄类、安眠药中毒、化学农药中毒、青霉素过敏等。 四、操作步骤 1、呼救,同时作好病人准备(使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睡在软床上的病人,应在其肩背下垫一心脏按压板,去枕,头后仰)。 2、解开病人的领扣、领带及腰带等束缚物 3、心前区捶击术:主要适用于心室搏动过速(VT)、心室纤维颤动(VF)的病人,婴幼儿禁用。 方法:抢救者右手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病人胸壁,由20—25厘米高的地方,垂直向下捶击胸骨下段1—2次,每次1—2秒。 4、开放气道 (1)清除口腔、气道内分泌物或异物,有义齿者取下义齿。可先将病人头部侧向一边,一手固定舌前端使其勿向后倾,然后以另一手的示指或中指缠上纱布或手帕深入其口中,将异物取出。若异物梗在喉部无法取出,则在腹部剑突下、肚脐上用手向上、下推挤数次,再用手将异物取出。 (2)仰头抬颈法 (3)仰头举颌法 (4)托颌法 (5)环甲膜穿刺 (6)气管插管术 (7)气管切开术 5、人工呼吸 方法:头后仰,托下颌;捏鼻孔,狠吹气,4—5秒/次 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标志 (1)吹气时可见胸廓升高,呼气后复原 (2)抢救者吹气时可感知患者气道阻力呈规律性升高 (3)能听到或感受到呼出气流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操作流程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操作流程 时间要求:6分钟 用物:①心肺复苏模拟人;诊断床(硬板床);枕头;②治疗车;治疗盘;治疗碗; 纱布(用于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呼吸球囊;弯盘;护理记录单;笔、表、洗手液;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③脚踏垫;电源及插座;除颤仪(带电极板);导电膏;弯盘内置干纱布2块,酒精纱布2块 环境:医院场景 注:操作中未注明“助手”均为主操作者操作 流程:1、备齐用物,放于患者床旁。 2、(口述)“报告评委,1号准备完毕,请求开始”。 3、环境评估,判断意识与呼吸:①(口述)“周围环境安全”②拍打患者 双肩并对患者双耳呼叫,呼叫声响亮(“同志,你怎么啦,同志,你怎么啦?”) ③触摸颈动脉搏动,同时判断患者呼吸(扫描胸廓起伏),要求5—10秒完 成(“1001,1002,…….1006,数数出声”)④报告:(口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颈动脉无搏动”。 4、紧急呼救,启动急救系统:①立即呼救:(口述)“快通知医生抢救病人” ②移床至适宜位置,同时看表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5、复苏体位:①置患者于坚实平面,(“硬板床”)仰卧位②检查颈部(“颈 部无损伤”),去枕③双手放于两侧,(口述)“身体无扭曲”④解开衣领,腰带,暴露患者胸腹部(主操作者于患者右侧,助手于患者头侧) 6、心脏按压:主操作者立于患者右侧,进行按压。按压要点:①部位:双 乳头连线中点与胸骨的交界处(比划出来);②方法:两手掌跟部重叠,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上半身前倾,两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③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

④按压幅度:胸骨下陷至少5cm“深度至少5cm”⑤按压频率:≥100次/ 分“频率≥100次/分”。 注:按压效果评价为仅绿灯亮为有效 7、开放气道:助手立即开放气道(与按压同时进行)①取下床头床档,检 查球囊性能完好;②再次说出“颈部无损伤”③检查口腔“口腔无异物,无假牙”④正确开放气道(压额抬颏法) 8、人工呼吸:完成一轮按压后,助手进行人工呼吸2次;①将球囊面罩紧贴 患者口鼻部;②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球囊通气,每次1秒(口述:1升呼吸囊,通气量为呼吸囊的1/2---2/3) 注:通气效果评价为仅绿灯亮为有效 9、判断复苏效果:5个循环后判断颈动脉搏动及呼吸(“1001,1002…1006后 述复苏成功,安置心电监护”) 10、评估:①评估患者病情及意识(看心电监护心电波形)②向助手口述“患 者室颤,立即除颤,准备除颤用物) 11、除颤前:①助手:将除颤用物推至患者床旁;②助手:检查及调试除颤 仪,并调至监护位③主操作者暴露患者前胸确定除颤部位(口述部位:“患 者右锁骨下胸骨右缘和左腋中线第5肋间,无潮湿、无敷料、无破损、电 极片不在除颤位”)并用酒精纱布清洁皮肤;④安放除颤电极板(口述“报 告心律:室颤,需紧急除颤”)⑤助手:将导电膏挤出抹到电极板上⑥主 操作者将电极板上的导电膏均匀涂抹后口述:“调至非同步位置,准备除颤,调节能量200J”⑦助手:将除颤仪调至非同步位置后,调节能量200J 12、除颤:①环视床单元四周后口述“请旁人离开,充电”;②充电至所需 能量后,主操作者再次观察心电示波,口述“确认室颤,需紧急除颤,双 相波能量200J”;③再次环视床单元四周后口述“请旁人离开,放电”;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