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高纲1266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659家庭心理治疗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家庭心理治疗》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在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家庭治疗的基本原理、治疗步骤和技术进行拓展性学习。突破心理治疗中只针对那些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行为症状的个体进行辅导的局限,重视个体症状赖以存在的家庭环境和人际背景,促进心理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通过学习培养应考者心理治疗的系统观,了解家庭心理治疗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刻认识各流派的特点和原则,为学习者完善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九章,分为四篇。第一篇主要介绍了家庭、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第二篇是理论模型部分,包括四章内容,详细介绍了家庭治疗领域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经典的心理治疗理论框架下的家庭治疗模式——心理动力和认知-行为框架下的家庭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的专门理论:如代际模型、策略模型、结构模型。第三篇是家庭治疗的应用,具体包括家庭治疗的基本历程与基本技术,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家庭治疗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第四篇是家庭治疗的新进展,主要介绍了家庭治疗领域近几十年来的新发展。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正确理解和掌握家庭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和相应技术。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家庭心理治疗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家庭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其中重点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系统的特征;

3.掌握家庭治疗各基本模型的基本观点、理论、治疗目标、治疗技术及其治疗过程;

4. 熟练掌握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基本技术以及常见问题的家庭治疗。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家庭与家庭治疗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家庭以及家庭治疗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家庭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关于家庭的定义、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家庭生命周期。在家庭治疗的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家庭治疗从萌芽到蓬勃发展整个过程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来源。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家庭模式的分类以及每种家庭模式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家庭的不同功能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熟练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熟练掌握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区分并比较个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的

特征;熟练掌握家庭治疗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了解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家庭的不同功能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家庭治疗

的起源与发展。

2.掌握:掌握家庭模式的分类以及每种家庭模式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

基本特征;区分并比较个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的特征;

3.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家庭治疗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经典理论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两种家庭治疗的模型:心理动力和认知-行为取向的家庭治疗理论。这两种模型都只是经典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家庭治疗领域内的运用,他们虽然将治疗的对象从个体变成了家庭,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都带有浓厚的个体治疗的特点。虽然这两个模型并不是家庭治疗理论模型的良好代表,但是他们却体现了家庭治疗发展进程中的趋势和变化。(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心理动力和认知-行为取向的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掌握两种家庭治疗的模型的基本概念,相关概念,治疗理念,治疗目标,治疗师的角色以及对它的评价。(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心理动力和认知-行为取向的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

2.掌握:掌握两种家庭治疗的模型的基本概念,相关概念,治疗理念,治疗目标,治疗师的

角色以及对它的评价。

第三章家庭治疗的基本模型(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详细介绍了家庭治疗的两个基本模型:代际模型,策略模型。着重从模型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治疗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对各个模型的学习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其中,模型理论基础是理解各模型的根基;基本概念是理解各模型的重点;而治疗理念则是将模型应用于实践的准备。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代际模型和策略模型的理论基础,掌握两个模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治疗理念。重点把握每个模型中的重要概念、治疗师的角色以及作用发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代际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具体运用;策略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代际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重要概念;策略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重要概念

第四章家庭治疗的基本模型(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家庭治疗的两个基本模型:结构模型和经验模型。着重从各模型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治疗理念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结构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具体运用,了解经验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具体

运用。掌握结构模型和经验模型的理论基础;准确理解其与各模型相关的重要概念。(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结构模型、经验模型在家庭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结构模型;经验模型的理论基础;

3.熟练掌握:结构模型、经验模型相关的重要概念。

第五章家庭治疗模型的比较

(一)课程内容

本章纵观各个家庭治疗模型的理论与技术,这当中有一些重叠,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当今整个家庭治疗模型的特征。尽管各传统流派理论构想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对创造一套整合的家庭治疗超级理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着争议。但是,目前家庭治疗中的折衷主义和整合主义的发展趋势却势不可挡。多数治疗师都开始越过各派理论的界限,去借用其他流派的概念和技术。治疗的实践也证明,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家庭治疗师需要了解各式各样的理论以及哪种理论最适合哪一个来访者群体,这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少走弯路,有的放矢,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家庭治疗各个流派共同的理论基础,把握各个流派在研究主题上有何异同;了解各个流派治疗师在治疗中扮演的角色;掌握各个流派的治疗目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了解家庭治疗各个流派共同的理论基础;了解各个流派治疗师在治疗中扮演的角色;

2.掌握:把握各个流派在研究主题上有何异同;掌握各个流派的治疗目标。

第六章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包括会谈前的准备阶段、初次会谈、初次评估、治疗早期阶段、治疗的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初次的电话接触中,要注意来访者对治疗的期望和焦虑,有效地倾听并给予反馈,确定谁来参与治疗,形成初步的治疗假设。

在初次会谈时可经过预览,开场,界定问题,探究,创设体验,返回问题,制定目标和家庭作业,治疗师应介入来访家庭,与来访家庭建立信任,确定来访者的期待,诱发来访者的治疗动机。评估师应注意关注当前的问题,以往的尝试,推荐程序,家庭结构,生命周期,夫妻关系,家庭评估,自杀,物质滥用,家庭暴力和虐待等方面。

在治疗早期阶段,应制定治疗计划,根据理论分析案例,并且选用最有效的理论构架和方式进行干预。在治疗的中间阶段,则应注意打破僵局,是治疗继续前行。最后,完善地结束治疗。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会谈前的准备工作;掌握初次会谈以及注意事项;掌握初始评估的基本内容;能熟练掌握治疗进程及相关技巧。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了解会谈前的准备工作;

2.掌握:掌握初次会谈以及注意事项;掌握初始评估的基本内容;

3.熟练掌握:治疗进程及相关技巧。

第七章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家庭治疗的一些基本技术。从治疗关系的建立到如何让家庭改变的一些基本干预技术和不同理论模式的常用技术。

家庭治疗中常用的建立关系的技术主要有:1.与每个家庭成员接触;2.真诚地表现出对来访家庭的兴趣和关心;3.对每个家庭成员进行共情;4.接纳家庭,获得信任;5.创设安全的治疗环境;6.运用好奇心;7.相信来访家庭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8.良好示范;9.强调改变。

初学者在与家庭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有:1.聚焦于关系建立,而不是聚焦于来访者的问题;2.如何与儿童建立关系;3.如何与青春期少年建立关系;4.如何与被强行带入治疗室的人建立关系;5.对于家庭成员希望单独会谈的挑战;6.放松自己,消除紧张。

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主要有:1.制定计划;2.巧用问题;3.正常化和认知重构;4.支持与对质。

强调家庭结构的治疗技术主要有:1.表演技术——探寻家庭互动模式;2.画家庭结构图;

3.处理互动模式;

4.设定界限;

5.打破平衡;

6.挑战家庭无效的假设。

改变互动模式的治疗技术主要有:1.沟通规则的建立;2.反起到而行之;3.循环提问;

4.积极再定义;

5.仪式化;

6.家庭作业。

改变家庭观念的治疗技术主要有:1.再定义;2.循环提问;3.界定病人;4.讲述故事。(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会谈技术的基本方法;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掌握并会应用家庭治疗的常用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掌握:掌握会谈技术的基本方法;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

2. 熟练掌握:掌握并会应用家庭治疗的常用技术。

第八章常见问题的家庭治疗

(一)课程内容

本章采用了三个典型案例介绍了家庭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案例分别关注有问题孩子的家庭治疗,夫妻问题的家庭治疗和有心理疾病患者的家庭治疗。从案例中可以发现,治疗师在治疗中对于学习理论的灵活运用和创新之处。三个案例采用了家庭治疗的基本假设以及特有的家庭视角,又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方法和技巧。第一个案例中更多的采用了结构派的治疗策略,第二个案例脱胎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第三个案例采用的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感受不同流派的家庭治疗,了解各流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掌握不同流派的治疗特色,熟练掌握不同流派家庭治疗的主要技巧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家庭治疗不同流派的特色;

2.掌握:不同流派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以及治疗特色;

3.熟练掌握:不同流派家庭治疗的主要技巧和方法。

第九章家庭治疗的新进展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家庭治疗近几十年来的新进展。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家庭治疗领域也不例外。人们日益接受事物具有复杂性、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这样一些观点,使得家庭心理治疗中的整合成了大势所趋,并从中发展出折衷主义、选择式借鉴、模式整合三种理论与方法整合的模式。同时,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下,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叙事家庭治疗、聚焦于解决的治疗两种后现代疗法,而代表整合趋势的心理教育的家庭治疗和积极家庭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家庭治疗发展的新特点;理解叙事家庭治疗的治疗理念与方法;掌握聚焦于解决的治疗的理念与方法;了解心理教育的家庭治疗;理解积极家庭治疗的治疗理念与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了解家庭治疗发展的新特点;了解心理教育的家庭治疗;

2.掌握:理解叙事家庭治疗的治疗理念与方法;掌握聚焦于解决的治疗的理念与方法;理解

积极家庭治疗的治疗理念与方法。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他们的含义如下: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归纳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地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并能用相关原理、方法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李彩娜赵然编著,《家庭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一面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时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应考者了解试题难度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包括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

如:_____B_______是帮助家庭适应变化而不是与之对着干的象征性活动。

A.家庭冲突

B.家庭仪式

C.家庭会议

D.家庭关系

二、填空题

如:在面对不幸、威胁、创伤或危机时,所有家庭都有__成长_和__修复__的潜能。

三、名词解释

如:家庭弹性

四、简答题

如:增进家庭弹性的关键要素。

五、论述题

如: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可以增大家庭的弹性。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心理咨询之家庭治疗法

心理咨询之家庭治疗法 家庭治病与其说是一种治法不如说一种治疗取向,目前,对于家庭治疗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关于家庭治疗的原则和程序也没有定论。 总体上说,家庭治疗是把家长、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一个自然单位,旨在改进这一家庭单位的整体功能的治疗过程。即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来造成个体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一个前提是,家庭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气氛塑造着儿童的态度、信念、价值观、自我感和相应的行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其成员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也有改变作用。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有其特殊的规律,如家庭有一定的结构,它抵制强烈的变化,当这个系统变化了,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也倾向于发生变化;家庭内部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系统的平衡十分重要;家庭有其统辖成员的规则等等。 家庭成员生活在家庭中,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家庭成员适应着家庭的系统及其紧张,并可为这个系统制造紧张。这个系统的变化影响其成员的行为和对自己的看法。 家庭治疗主要方面之一是改变家长,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家长认清自己的角色,认识自己面对的孩子问题的复杂性。 治疗者在介入儿童家庭时一定要掌握一些技巧: (1)要避免陷入家庭分歧的某一端,对于家庭问题保持中立。 (2)充分估计问题的复杂性。 (3)在对家庭问题敏感的同时,要灵活、主动。 (4)善于与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合作。 (5)对家庭变化的能力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 (6)认识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疏通他们之间的关系。 (7)为新行为和新的交流方式提供样板。 学校心理学家介入家庭治疗应当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只有当学生的学校问题确定与家庭有关时才可这样干预。在下列情况下,应避免家庭治疗:

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被治疗师广为运用。 在萨提亚模式中,你会学习和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 萨提亚模式另一极富魅力的原因,是因她“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注重“你和我”的同时,更关心“我们”,在这样一个被充分尊重和关心过程中,我们对事业、家庭、婚姻、健康以及个人成长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学习,重获并掌握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 基本概念 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幻灯片1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幻灯片2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 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幻灯片3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 ●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 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 幻灯片4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 下方面: ●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 ●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 判断能力。

学生心理案例分享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强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小强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小强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

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小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小强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小强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大学生心理经典案例

克服方法: 1提高认识, 用积极进取代替消极情绪,发扬拼搏精神,努力争取。要明白如果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要想取得一定成绩就必须付出一番代价。当然要多

2寻找自己的长处, 人无完人,找到自己的优点,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3沟通倾诉 与同学朋友相互倾诉交流,可以从中得到安慰,从而消除心理压力。 通过其他形式如书信日志等宣泄情绪。,释放出自己的压力, 4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户外活动。如果朋友再向你介绍一下他如何摆脱抑郁心情的方法,你会得到一些处理的经验,同时也可分享他们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当然也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写出来,写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书面宣泄情绪的过程。我们收到不少人的心理咨询信,他们常讲到,我写完信发走后,有时信还没有发出心情顿时就感觉好多了。当然你也可以参加一些问题活动,听听音乐等,这样同样可以改善一下情绪。我们那些远离家乡的莘莘学子,迈入大学,社会经验很少,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求助,离开家中亲人的你会感受到同学的特殊内涵。 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本来还有一个自杀的案例专题,由于大家一致认为没有自杀情节 大学生情感问题调查案例分析 谈到心理就不能不谈到现在在的大学生感情泛滥。现在大学生的情感里面夹杂了大多的功利、欲望、放纵在里面。每年毕业时,情侣们最后一顿饭,最后一次拥抱,最后一次亲吻,然后转身离开,踏上各自的旅途,从此把这段感情遗忘,就像从来没有发生一样。爱情只是被当成了一种需要。 有许多人要抓住爱情或是被爱情抓住。但是我希望你们的爱情是真诚的,是认真的,是纯洁的, 大学生谈恋爱存在的一些心理特点。

浅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怎样的 导师:京师博仁李世庆老师 萨提亚女士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不要埋怨和指责自己。只要你愿意走进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课堂,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重塑一个幸福、快乐的你!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非常满意,那恭喜你!在萨提亚的课堂中,你可以学到一套方法,让你身边的人幸福、快乐!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在整个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是仅仅将焦点放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上,而是创新了一套协助个人和家庭由负向转为正向成长的理论和方法,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培训对象 人们因为拒绝改变而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疾病,内疚,亲密感和生产力以及快乐的丧失。 对于治疗师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各种角度来看待来访者的问题,以便看清事情的全貌,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评估:怎样定义一段关系,怎样定义一个人,怎样解释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改变有怎样的态度我们总是在自己和整个世界面前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代价就是这些标签让我们失去了自己身份的关注,角色变成身份,个人独特性逐渐消失。 学习或者迎合他人是我们对自身个性的否定,然后时间否定了他人,让我们无所适从。 尝试摆脱线性思考方式,寻求更加多元的自我。 改变后不确定的未来,安全感的丧失是患者阻抗的原因,因此有人会选择现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模式,所以咨询中,最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改变后的安全感和接受新的可能的勇气。 安全感和信任是基于信心而不是熟悉感,爱是人们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差异性。 萨提亚治疗信念: 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改变有限,内部改变仍然可能存在; 2、在任何时间,父母都要尽其可能的做好; 3、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学的内部资源; 4、我们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应对压力而不是对情境做出反应的时候; 5、治疗需要关注健康和可能性,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 6、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 7、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 8、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9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 10、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11、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ABC理论中的B既我们的信念会产生结果C,两者相通); 12、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所以自己的表述才是最准确的证据; 13、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他们,他们就需要找的自己的内部财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此契合,及即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14、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15、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doczj.com/doc/ca8609567.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通过下面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调解家庭关系。 那么,什么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有什么特点、观念、方法呢?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们来进入一个特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窥见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起源、特点及迷人之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医学伦理学科研案例

.一位心理医生计划在给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录像,一方面是为了积累科研资料,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学使用.但是,如果让患者知道此事势必将影响其心理状态而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科研地准确性和教学录像地质量. 试问:这位心理医生是否应该让患者知道录相地真相?「伦理分析」 该案例中,如果心理医生事先告诉患者,既不利于患者地治疗,也不利于资料地准确性;如果心理医生不告诉患者,那么将侵犯患者知情同意地权利.因此,心理医生地最佳选择是,可在不告诉患者地情况下先录像,并将录像中患者地面貌进行遮盖处理,然后再告诉患者.如果患者回意,可以把录像带作为科研和教学资料;如果患者不同意,则当着患者地面把录像带销毁.如果不能保证此录像带只作为科研和教学资料而被安全地使用,那么就应在录像之前征求患者地意见. .黄禹锡这一案件直接反应出地伦理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论文图片和数据造假,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权大基研究员地证词表明,黄禹锡不仅只是捏造照片,还下达指令伪造了用于委托检查地干细胞样品;二是卵子来源违背伦理规定,黄禹锡强迫下属女研究员提供卵子用于他地实验,并且向提供卵子地女研究员提供了每人万韩元地酬金. 实际上,从“卵子风波”到“造假风波”,我们可以看出,黄禹锡违背了科研道德最根本地两个方面:即求真地学术道德和求善地人本道德. 科研道德是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应当遵循地伦理规范地总称.传统上,人们讲到科技道德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地内在伦理,即科技人员应当遵循地普遍地科学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恪守和捍卫科学技术地客观真理性,要求科技人员为科学负责,使其科技活动指向求真,保证其成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和有效性等.黄禹锡事件中地“照片风波”,对干细胞照片造假,违背了求真地学术道德.科学地确是老老实实地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实事求是是社会地普遍标准,更是科学家地道德底线. 科技道德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科技必须遵循地求善地人本规范或人本道德.科技人本道德体现地是研究主体对人、自然和社会地责任,旨在增进人地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生命伦理学家提出地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生命伦理学原则就是这种人本道德地体现.黄禹锡研究小组地过度取卵、违背下属意愿取卵、用金钱购买卵子、不进行真正意义地知情同意等行为,不仅违反了《赫尔辛基宣言》,也是对科技地人本道德规范地严重违犯.按道理说,科技要以人为本,科学“作恶”比科学“作假”应更为严重. .患者孙某,女,40岁.因患溃疡性结肠炎入院治疗.住院后,医生告之有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地新药,需要一部分患者做临床疗效实验.医生还告诉患者自愿参加,但希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参加.孙某原来不想参加这项实验,但抱着试一试地态度便参加了.用药一个星期之后,她自觉效果不好,便中途退出了实验.主管医生对她地做法很不满意.为此,她很苦恼,担心医生今后不会认真给她治疗了. 试对医生地做法和态度地改变作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在临床进行新药治疗观察实验是允许地,但要坚持患者自愿参加地原则,因此,主管医生开始地做法是合乎伦理要求地,但是,主管医生因孙调中途退出实验而改变了对她地态度,这是不应该地:其一,主管医生违背了《赫尔辛基宣言》第一部分“基本原则”中第9条规定,即“受实验者有权决定是否参加某项科研实验,也有权在任何时候退出实验.”其二,主管医生违背了《赫尔辛基宣言》第二部分“医

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转载点击数:89 更新时间:2010-10-15 一、求助者资料 1、求助者资料 (1)人口学资料:常XX,男,22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汉族。 (2)家庭状况:父亲常XX,46岁,高中文化,农民。母亲李XX,48岁,初中文化,农民。父母双双进城作小本生意,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经济状况很一般。兄妹二人,求助者排行老二。 (3)学习记录: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拔尖。高中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不再名列前矛,在班内排名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偶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看书,打篮球。 (6)自我描述:相貌帅气,性格内向腼腆,是个乖学生,从不惹是生非。小时候性格活泼,爱动爱玩。认为是这些心理问题使自己变得内向了。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良好。 2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自小因长相漂亮,学习成绩好,行为乖巧,常常受人夸奖,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是名好学生。自小学到县重点高中都是是凭自己努力考上去的,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很为此自豪。家庭虽不很富裕,也是衣食无忧。家庭从无任何重大变故,虽说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顾,叔叔婶婶对自己很好,自觉内心没有什么缺失阴影。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脸色赤红,低头不敢看咨询师,明显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1998年下半年至今,先是头痛,后来头昏,胃痛。一见人就脸红。

浅析家庭心理治疗

浅析家庭心理治疗 摘要: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种将家庭作为治疗对象进行的心理治疗,它通过建立良好家庭心理气氛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着重介绍了家庭心理治疗的背景起源、相关理论、治疗模式、进展及其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家庭心理治疗;结构性家庭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策略性家庭治疗 一、家庭心理治疗产生的背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治疗一直将个体视为主要对象,即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细致的态度,与病人建立起一种职业上的私密性关系,通过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调整异常行为模式,以促进病人的人格积极地成长和发展。此时,咨询室既是一个疗伤的地方,也是一个庇护所,使人得以远离纷乱的世界,达到一个最为放松的状态。“家”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最完备的保护网也逐渐被这一新的庇护所所代替。心理治疗已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家庭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上的功能。 而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治疗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一种把关注的焦点置于人际关系上的心理治疗范式。它认定,个体只有在互动和系统(家庭)中才能被说明、被理解,个体的困扰实际上是关系的困扰,是个体所在的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实施心理干预的对象应当是关系和系统,而不是个体本身。 治疗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以私密而机密的方式进行的个体治疗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过于偏重个体,不能把人放在“系统”(主要是家庭)中去考察,忽略了家庭以及家人间的互动对个体的影响,因此,一些治疗家开始了对个人与家庭关系方面的探索,为后来家庭治疗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工作将家庭引入治疗范畴内,给家庭治疗的实现提供了借鉴。[2]而后,随着交往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出现,许多研究者放弃了孤立地考察研究对象的旧的探索方式,转而主张用整体的、相互关联的眼光看待事物。家庭也被看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环节,其中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影响着其他成员的行动,个体的症状也是家庭系统特征的一部分,所以只有通过改变家庭系统的内部规律才能改善症状。 家庭治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70年代时已日渐成熟,成为与个体治疗并行的不可忽视的心理治疗范式。家庭治疗者认识到家庭生活对塑造个人人格的重要性,控制个人生活的力量是来自于外在,来自于家庭,以此为基础的治疗则将努力的方向转向改变家庭结构及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 二、与家庭治疗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环状模式理论(circumplex model) Olson等人(1983)提出的环状理论模式认为,有关婚姻、家庭动力特征的数十个变量可以归纳为3个维度:家庭凝聚性、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效果与其凝聚性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凝聚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婚姻或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家庭凝聚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将家庭分为16种类型。其中,在这两方面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4类家庭都属于平衡型家庭,即适应良好的健康家庭;在一个方面表现为中等程度,而在另一个方面表现为极端程度的8类家庭称为中间型家庭;在两个方面均表现为极端程度的4类家庭称为极端型家庭,这类家庭及其成员常常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是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主要对象。一个家庭属于哪一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家庭构成的演变,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家庭的凝聚性和适应性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一个家庭可能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根据Olson等人的观点,环状模式理论的主要作用不在于确立具体的心理治疗策略,而是为诊断婚姻或家庭当前存在的问题确定咨询或治疗目标,以及检验咨询或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有关临床研究证明,在凝聚性和适应性方面表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08130811谢然慧 通过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以后,我知道了萨提亚模式是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创建的心理治疗模式,创始时以家庭治疗为主要应用,随着理论的发展及新一代治疗与培训师的延展,它现在不仅仅应用于家庭治疗,还包括个人咨询及家庭重塑三个领域。萨提亚模式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仅仅追求改变行为或消除“症状”,其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萨提亚模式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萨提亚的理论之所以叫家庭治疗模式,是因为她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关系系统中去解决。在她之前的治疗方式,多是针对病人的问题去治,而萨提亚是将病人放到家庭这个环境中去治。这就好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是针对头疼脚疼的病根治疗。 萨提亚提出“基本三角关系”的概念,父母与孩子分别占据三角型的三个顶点,形成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孩子是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来形成对世界的初步印象的。孩子三观的建立以及成人后的人际交往,都带着与父母互动的模式的影子。萨提亚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以一种“表里一致”的姿态去和外界互动。但是,如果在小时候“基本三角关系”建立的不稳固,为了生存,人们被迫以不正常的姿态来应对外界,表现为四种生存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这种生存姿态,起始于幼时与父母相处模式的刺激,随着渐渐长大,多数人们往往还是沿用旧模式来应对外界。人的本性是具有惰性的,《少有人走的路》里将其称为自然界中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的影响,如果没有意外的刺激,人们很难改变旧有模式。 萨提亚的治疗实际上是在帮助人在心智上完成自我成熟,打破旧有模式,与时俱进地重塑一个的适应当前生活状态的新模式,所以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心理治疗,还可以用作心智成长的手段,帮助我们在浮躁而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拥有一份

心理咨询和治疗考试汇编

1.不符合短程焦点的基本精神的是 A.事出一定有因 B.问题症状有时也具有功能 C.合作有助于问题解决 D.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2倾听时的鼓励回应技巧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是 A.点头 B.目光注视 C.手势 D.言语表达 3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帮助来访者 A.清楚地说明所经历的事件 B.将思想与情感分开 C.将理想与现实分开 D.将所思所想加以简要概括 4心理咨询终极目标的含义是 A.统一多层次目标 B.建立积极有效的目标 C.完善来访者的人格 D.整合近期与远期目标 5短程焦点技术化之后最核心的是 A.正向 B.改变 C.目标 D.例外 6就心理咨询师而言,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是A.理论知识

B.咨询技巧 C.咨询态度 D.学术流派 7倾听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 A.迟迟不下结论 B.做出道德和正确性的评价 C.过分重视来访者的问 D.不好意思打断来访者叙述 8如果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目标不一致,并难以统一,则咨询目标的确定应该A.以当前问题为主 B.以咨询师目标为主 C.以长远发展为主 D.以来访者目标为主 9来访者的问题不一定是()的问题 A.其最关心 B.最困扰自己 C.最先提出 D.最需要解决

10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 A.消除症状 B.系统治疗 C.预防复发 D.精神分析 11咨询阶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阶段是 A.诊断 B.咨询 C.巩固 D.评估 12 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与其建立咨询关系并了解其求助动机的第一个黄金时间段是A.前五分钟 B.前十分钟 C.前半小时 D.何时都可以 13 咨询的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是 A.从终极目标着眼,从具体目标着手 B.从具体目标着眼,从终极目标着手 C.以具体目标为指导,实现终极目标 D.由具体目标出发,确定终极目标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治疗婚姻危机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每个社会都重视婚姻的过程及一个新家庭的建立。在家庭产生、演变、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环境和夫妻双方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婚姻关系简单、脆弱、混乱和危险等一系列的婚姻危机便出现了。萨提亚治疗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及帮助人活得更加“人性化”。它是一种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解决案主心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治疗理论和体系。本研究欲从萨提家庭治疗模式的相关理论出发,探索在应对夫妻婚姻危机这一问题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家庭疗法婚姻危机。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①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共同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②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家庭之间的“姻”) 婚姻的社会实体和社会设置。在矛盾中统一为某时某地的婚姻存在形态,而家庭是婚姻的产物,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婚姻关系为纽带,以人口生产为特征,共同生活、共同消费的社会基本生活组织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会思想涌入,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念、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轻视家庭价值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本位主义上升,导致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危机,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新兴的专业解决社会问题的活动,伴随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介入到婚姻家庭生活中去,将有效解决婚姻问题,化解婚姻危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婚姻危机出现的原因 婚姻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的主客观因素引起的海德归因理论认为事物产生的原因在于环境和个人,婚姻危机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概括来说,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1.1环境因素。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中的互依关系减弱,男女双方经济逐渐独立,都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人们对婚姻的期望提高,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有严格的原则,一旦对方做出了对婚姻和家庭不忠的事情,能够迅速做出处理。其次,受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当代中国逐渐融人到全球化中,在接受全球化提供的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国外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上所谈及的婚姻危机很大程度上受改革开放后,港台及国外文化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解析分析

肿瘤病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背景资料: 李某,女,43周岁,是国企一名工人,身高约1.60米体,态发育正常,高中文化,再婚家庭,有一养女,无生育史。 李某是我母亲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又和我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很要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朋友不多,她曾经离异,后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丈夫对她非常好,而且二人共同领养一女,现在女儿读初中,两年前一次李某单位体检,x片提示肺部阴影,以前她也曾感觉不适,咳嗽,但没有重视,这次体检,当拿到诊断单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肿瘤,刚开始时候紧张不安,经常失眠焦虑,寝食难眠,同时还怕家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不想让家人一起担忧,把得病一事告诉了要好的朋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安慰她并陪伴她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她得的是肺癌,无奈无法隐瞒,丈夫得知妻子得了肺癌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劝说妻子住院手术治疗,妻子极度痛苦,拒绝任何治疗。由于我在肿瘤医院工作,我得知此事后和母亲曾经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最终李某同意治疗,马上帮她们联系了住院,手术很顺利,1个月后,出院,手术后,病情很稳定,愈后良好,阶段性做放化疗,但病人情绪低落。由于我在医院做医疗随诊工作,定期对肿瘤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人的愈后情况,转归情况,由于李某和母亲关系甚好,又是同事,所以我对于李某的病情格外关心,两年时间一直坚持随访。 二、主述: 李某说:“没想到啊!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摊上这么个病呀,为什么我的人生总是这么不顺啊,老天对我不公啊,说好听了,是肿瘤,谁不知道,这是不治之症啊,这是癌症啊,我的天哪,我该怎么办啊,孩子还太小,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眼圈湿润了,不知道我还有多上时间了,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总粗分:54,标准分68分。超过SAS 评定分界值50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抑郁评定分界值50分。 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是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一般来说,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为中度,70以上者为重度焦虑。由以上的测验结果表明,标准分68分已经超过抑郁评定的分界值50分,属于中度焦虑。

中学生网瘾的案例分析及心理辅导

中学生网瘾的案例分析及心理辅导 作者:于鹏飞摘自:心理教育网 一、案例陈述 小明,男,初中学生。他在上初一时还是一个阳光、健康、上进的好学生。学习好,还担任了班长。但他学会上网后逐渐成瘾,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文化不高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严管之下的小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一次和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后,他用榔头杀死了生养他的爸爸。当刑警抓捕小明时,他依旧安然地坐在网吧里上网。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小明的杀人行为和杀人后的表现是由网络成瘾导致的人格改变而引起的。 (一)网络成瘾的主要症状 1.强烈的依恋性: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好转。上网在其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2.情感淡漠: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漆,相比之下对有血有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网络成瘾者情绪低落时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绪隐藏起来,转而在网上倾吐和宣泄。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本案例中的小明上网成瘾后将阻止自己上网的父亲用榔头锤死,而且杀人后还安然的坐在网吧上网,这些表现都说明小明的人格已经发生了改变。 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络成瘾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4.意志力薄弱: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 心理咨询的模式 心理咨询方法 心理咨询与测验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7版)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经典案例 咨询师手册 行为疗法 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 认识领悟疗法 阿德勒疗法 相互作用分析心理学 催眠术理论与临床 登天的感觉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心理门诊 心理与人生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 心灵解锁:心理咨询78题 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 《少有人走的路》 《内心枷锁》 《追寻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 《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 幼儿 案例一: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请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 1.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 2.病因: 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 三、癫痫。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的: *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 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 少年儿童, 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