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二中分校于婧雯

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前三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望”泰山之景,尾联抒发作者的情感。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两首诗无论是在内容、思想感情、哲理,还是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

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中国名川大山

同学们,大家都会出去旅游过吗?那么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山川呢?谁能来说说你爬山的感受?(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来同学们真的去过不少祖国的名川大山,而且爬上的高高的山顶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有一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获得了一次次人生体验。其实古人和我们一样也会去游历这些名川大山,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两位诗人去做一次旅行,看看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怎样的体会?(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人论世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此段内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朗读

1 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反复的朗读。请大家一起读出我们朗读的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按照要求,小组练习,并请小组展示,教师与同学进行点评。

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2 提出读的第二个要求:有层次。请同学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这里

讲解划分诗句节奏的标准。以意义为标准。

小组汇报情况: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师范读。带着问题来读诗,并与你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蕴含什么哲理?

友情提示:一定要试着利用课下注解和老师发给你的背景资料哦!

完成下面表格:

写景的句子景物特点抒情句子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人生哲理《登飞来峰》

《望岳》

小组展示成果

写景的句子景物特点抒情句子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人生哲理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

塔,

闻说鸡鸣见日

升。

神秘、高

不畏浮云

遮望眼,

只缘身在

最高层。

借写景抒

发了诗人

广阔的政

治胸怀,

以理入

诗,表现

了作者高

瞻远瞩、

不畏困难

的心怀。

借景抒情

观察事物,

解决问题,

要站得高,

看得远,否

则会被眼

前的小事

所羁绊。

《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高、广、

奇、峻

会当凌绝

顶,

一览众山

小。

表达了诗

人不怕困

难,敢于

攀登之雄

心,显示

出他坚韧

不拔的性

格和远大

的政治抱

负。

1、只有站

得高,才能

看得远。2、

只有登上

绝顶,才能

俯视一切。

3、只有努

力战胜困

难,才能享

受成功后

的自豪与

喜悦。

4、讨论: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使他们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或障碍。

五、诵读,表达情感

1.师:请同学们带着不畏困难的勇气,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来再次读诗。不仅读出作者的情感,更要读出自己的情感。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听范读。(出示课件)

5.齐读。(配乐)

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杜甫的《望岳》,更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不畏困难的勇气,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作业布置

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教学反思

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些难理解的字词,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读课下注释和同桌交流等方式进行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

(完整版)《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 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 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

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 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⑶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⑴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⑵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臵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学习,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并理解诗句含义,准确描述诗歌情景,体会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课题) 1050年夏,三十岁王的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任职期满回江西临川老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过渡:学习古诗要大声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今天大家分小组展示。 1.出示展示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每人读诗中的一句。(4.)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5.)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展示:(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读诗句,解释大意。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闻说:听说。畏:害怕。遮:遮挡,遮住。缘:因为、由于。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望岳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 《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朗读 1.出示停顿及易错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抑扬顿挫、重音、延长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夫(fú)了(liǎo)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登飞来峰 优秀教案

宋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 二、语言特色: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游山西村》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观书有感(其一)》全诗以方塘作比,而不是干巴巴地说理,使人感到生动、形象,容易

理解。 《过零丁洋》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语言精炼,气势雄伟,格调悲壮,感人至深。三、把握重点: 把握每首诗的主旨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1)《登飞来峰》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其踌躇满志的情怀溢于言表。 (2)《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况,表现诗人对山西村的留恋。 (3)《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写作者从清清的池水联想到了做学问的道理,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是用景物作比喻。池塘活水如明镜清澈见底,这一境界,与一个人在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贯通有类似的地方。 《过零丁洋》表现了作者在国破家亡时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 四、攻克难点: 《登飞来峰》诗“借景言志,以理入诗”和“联想丰富”是学习的难点。 诗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极高,写塔高实质上暗指诗人志气高,抱负远大。诗人不直写日出,而写“闻说鸡鸣见日升”,一是实写,指看日出的时间;二是虚写,指诗人心巾的“日升”即改革成功,抱负实现。因此,用“闻说”不用“眼见”,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诗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联想丰富:“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联想丰富,描绘出一幅无比壮丽的美景。 五、质询疑点: 《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该如何赏析? 这一句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这一句蕴涵着哲理,后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20.古诗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2、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一、自主学习 1.自读古诗 2.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浮.云(fú)缘(yuán) (2)理解词义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缘:因为。 3.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4.背景探寻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幽州台歌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周帆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

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 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 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 “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二中分校于婧雯 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前三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望”泰山之景,尾联抒发作者的情感。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两首诗无论是在内容、思想感情、哲理,还是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2)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2)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总结: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

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爱背古诗。 (课件展示王安石的古诗,请学生接背,引出作者。) 2、板书课题《登飞来峰》, 二、新课导读(一读,知音) 要求:借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研读品悟 二读,释义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和“释义小助手”与你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释义小贴士 1.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3.畏:害怕。4、缘:因为。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三读,悟情 1、读一读,想一想: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同桌交流) (妙处: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

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的前两句,作者写景极言塔高,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呢?请读一读三四句,说说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和你的小组成员借助背景小链接和小贴士讨论交流。)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意。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复读,明理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那么,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新义呢? (小贴士:苏轼也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站得高看得远) 2、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四、比较提升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五、课堂寄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