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现社会读书报告: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发现社会读书报告: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发现社会读书报告: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发现社会读书报告:西格蒙德-佛洛依德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非理性的征服者

佛洛依德是科学史上的传奇,他的心理分析成为了一种理解人类动机的方法和治愈人的精神的技术。他自认是科学家,但他却给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戳了个洞。他突破了长期以来处于支配地位的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人类社会是由理性动物构成的这一论断。他系统地发觉了人类无意识的内容,他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是受诸如“性本能”和“被压抑的愿望”之类的情感力量而驱动的(P230)。

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玄学的研究方式,将无意识的内容加以填补。但他也受到布鲁克的影响,在他的研究中具有机械主义的影子。

在精神病学研究方面,佛洛依德历经十年,完成了《梦的解析》,耕耘了精神病领域的这篇处女地。他试图质疑梦的基本动因是愿望的实现这一说法,并在研究上通过艰难的自我分析来进行精神方面的研究。

佛洛依德通过对上流社会夫人们的研究,和对梦的分析,打破了欧洲十九世纪以来种族优越的神话。他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与“病态”之间的道德屏障几乎不存在,潜藏的性的需求远比任何人所愿意承认的要更为巨大(P236)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的整个结构就是建立在人类中存在的压抑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那些散乱的思绪、梦、随口滑出的只字片语、精神官能症的正装和各种日常过失都具有当事人并不知晓的意义。(P237)个体对实际存在的观念愿望的抵制就是压抑,压抑可以使什物处于意识之外,让个体拒绝承认本性中存在的东西。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是对无意识,如兴奋、欲望、念头、驱动力和本能,的压抑和选择。这种压抑往往存在于相互对立的意愿和欲望之处,而且这样的对立冲突毫无例外地与性有关。因此,他认为那些拥有最高尚的理想的人往往会是最极端地压抑了强烈的攻击欲望和性欲望的人。(P238)换句话说,理想是建立在压抑的基础上的,他的活力取决于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本身。更进一步说,儿童是有性意识的生物,他们只是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了洁净、得体和秩序的观念,而压抑了本初的欲念。

佛洛依德创造了一系列的解释体系:

(1)初始过程和次级过程理论。

初始过程通过各种愿望、象征和幻想表现出来,而社会化了的意识是次级过程,负责审核和控制初始过程,人类正是由于拥有了作为自我的次级过程,才实现了超脱动物性的转变。

(2)性发展阶段理论。

性心理的发展有五个互有重叠的阶段:口唇期(哺乳),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3)里比多理论。

机械化的人是受里比多(基本的性能量)的驱使的,并受到将张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之需要的调节。人们通过释放和减弱身体组织的简章干和避开痛苦而获得愉悦感。安乐状态是介于狂喜与压抑之间的温和状态。人类的天性从本质上就是侵犯性和反社会的,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性的动物是因为满足贪婪的里比多需求。(P244)

(4)人类精神机制的三位一体理论。

三位一体指的是自我,本我,和超我。自我指的是一种精神过程的结构或组织,联系了人自身与社会现实,自我是一种理性的体现,能够通过理性控制非理性。而本我就是这种非理性的无节制的激情和冲动的欲望。而超我是自我的一项功能,他超脱于本我的欲望,是一种判断和仲裁,是内心的一个裁判员。这一理论在他的论文《群体心理学及对自我的分析》文章中体现出来,并且他提出了对社会团结和社会分裂之基础的一个解释。佛洛依德的ilun 以社会聚合是建立在行组织基础上的,里比多联结是粘合社会群体的力量。

(5)性本能对立于死本能的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张,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而达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生命由无机物演化而成,人从黑暗、温暖而平静的子宫而来。睡眠与死亡的境界与人所来自的地方条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开始,一种意欲返回无机状态的倾向随之而生,这就是死亡本能的来源。

后期的职业生涯中,佛洛依德在《文明机器不满》中提出了现代时期的一个关键问题:文明是否是建立在压抑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历史视为对集体的压制,而佛洛依德则认为历史是对个体的压制。他将人类看作是“性人”,后者非理性的冲动被纳入生产力的轨道,文明才得以继续。(P250)

他对人类的认识是,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首先,它是一种打着理智晃子的浪漫主义,因为它理论的核心是,“只有一个人本我、自我、超我实现完美的和谐,一个人才能快乐和健康”。但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和谐”的人。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必将人类引向理想主义和接踵而来的悲观主义。而弗洛伊德本人成了象基督那样,判断别人“对”与‘错“的制订者。使每个人都感到“有病”,是一种缺陷取向的理论。尽管他反对“一神教”,但是,他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成了“精神分析第一神”,他是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每个学精神分析的人必须首先被分析。这样一来,弗洛伊德就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别人分析过的“永远正确”的精神分析鼻祖。所以,他的理论在情感上是难以被别人接受的。其次,由于弗洛伊德自身的情结拖累、以及由于他是一个男性分析师,导致他过分强调俄底浦斯情结,使他忽视了母婴关系,导致他的理论在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尤其涉及口欲期冲突的时候的,显得牵强附会,难以令人满意。而且,由于弗洛伊德个人的性格气质,使他所进行的精神分析过于理智化,常常使人理解了很多,但是,情结并没有被真正修通。

佛洛依德是启蒙时代的先到和掘墓人,他的理论虽然不尽完善,但对人们进行精神分析,更加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思想模板。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费先生立足于传统中国的乡村基底,以历史的视角审视社会,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由十二章随笔组成,语言凝练,旁征博引,各章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构建了完善的认识体系,读毕获益匪浅,感触深刻。 一、背景 1、社会背景 《乡土中国》的写作时间和出版发行时间是不同的,写作本书的内容时,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彼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内政治亦波诡云谲。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费孝通先生力图通过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基础——乡村的深入思考和挖掘,探寻中国发展的出路和未来。这种救亡的急迫在书中的表现便是少量内容的激进性。 文革进入尾声的1975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趋势同样影响到了学术界,于是在《世纪评论》的邀请下,费先生以“随写随寄,随寄随发”的方式讲授了自己关于“乡村社会学”的思考,并写成了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2、写作初衷 正如书中所记,费先生写作该书内容的初衷并非著书立说,而重在理论探讨。彼时,费先生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他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在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之中,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而《乡土中国》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而此书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二、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虽然涉及了乡土社会的众多方面,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差序格局”,重点内容是“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 1、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一生是个圆,这个圆正像被石头荡出的波纹,这个石头就是个人的重量,个人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或者说其本身的格局是怎样的,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个圆有多大,这个圆也随其成长不断扩大,也就形成了差异格局。 “差序格局”之所以是本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因为它具有基础性。“差序格局”的存在意味着“熟人”和“自家人”相较于“陌生人”拥有着某种含糊不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5班201030810524 刘瓅璠 《世界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一、作者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 乌尔里希·贝克(1944-),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和拉什共同提出“第二现代”的观念,力图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1986)、《反毒物》(1991)、《生态启蒙》(1992)和《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1994)等。 吴英姿,1971年生,海南文昌人,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美国格林奈尔学院访问学者。 二、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三、页数 243页 四、内容大意 由欧洲的这位杰出社会和政治理论家所写的这本重要著作集中了一些重要的论文。这些论文认为,为了理解我们当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风险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参考框架。贝克关注风险的生态和技术问题及其社会和政治涵义。与此同时。他讨论与回答了由其以前的、被引用较多的关于风险社会的著作所引起的批评。本书视点主要集中在风险的生态和技术上的问题,及其社会学和政治上的启示。贝克提出,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个在若干年前尚未有过的“地球政治”,并且它可以被置于世界风险社会的动力和冲突的说法中来理解和组织。什么是环境?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荒野?什么是人类中的“人”?这些及类似问题必须在跨国环境中被记住、重置、重新考虑和重新讨论,即使无人得出答案。 五、读后心得 贝克在第一章提到现代性,包括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那么什么是现代性?它不仅是资本主义(马克思)、合理化(韦伯)、功能差异(帕斯森和卢曼),还包括政治自由,市民身份以及市民社会的动力。答案的关键在于,对于现代社

社会学的方法准则读书报告

述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一、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方法的背景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他的社会学既无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又无专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继孔德之后,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而对于一门科学能否独立存在,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涉及到某种独特的“客观现实”,是否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论述社会学方法的著作中,迪尔凯姆意在说明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独特对象,以区别于其它的学科,以及它所使用的特别方法,从而使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成为可能。 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提出,应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事实是什么呢在此,应对社会事实下一个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1]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是一种团体现象,是团体的信仰、倾向和习俗这类东西构成了社会事实,绝不能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个人的强制性与社会事实的普遍性。首先,社会事实的外在性表现在“它的存在不依存于它的团体内部扩散时表现于个体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在团体内部的扩散来界定它”。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之外,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其次,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最后,社会事实普遍性的普遍性指的是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这样的社会现象必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之所以是普遍的,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著作。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把自杀现象归为心理学畴的传统的错误认知,并且指出自杀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特定社会一段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因此自杀是以社会性质为主的一种行为。涂尔干以社会学的视角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并且用了大量详细的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来分析了个人自杀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了自杀是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现象。本书将实证研究和社会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得空泛的理论在实际研究中获得了具体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据调查资料显示,自杀在人口死亡原因排名中始终排在靠前的位置,成为除了传统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等导致死亡的原因外又一重要的因素。根据卫生部的调查,自杀在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高居榜首,远远超过其他的因素,这就让人不得不重视自杀这种现象。而要预防自杀,就必须要从自杀的起因上来着手,只有能够充分分析自杀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自杀论》就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来剖析自杀原因的书籍,它对于自杀的预防和针对性的社会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社会学角度来看,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学研究的层面并不是个体,因此不会去用大量篇幅来分析个人的自杀,

就像书中涂尔干说的,社会学是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属于心理学的畴。因此《自杀论》中所研究的自杀,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本书的分析也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来进行说明的。 在书的导论中,涂尔干提到自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有无数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正因为人们对这个词太熟悉了,因此似乎并没有必要对自杀来下一个定义。但是涂尔干指出日常语言中的词,就像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学者按照惯用法来使用这些词而不另作详细说明就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所以对自杀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涂尔干主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因此他给自杀下的定义的容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这样,自杀这种行为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来确保不会把一些非自杀的行为错误地归为自杀从而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接下来涂尔干把书的容分为三编一共13章来分析了导致人们自杀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以及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把自杀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写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并且把非社会因素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章中涂尔干写了心理变态和自杀的关系,不可否认,神经衰弱的人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人自杀率要比正常人明显高出很大一部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

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 【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1 【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 【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 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从社会背景上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沮丧,彷徨无依,以致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起来。从科学背景上看,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条件,也为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弗洛伊德以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以物理学的力和能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行为。从思想背景上看,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都对弗洛伊德主义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弗洛伊德深受其思想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弗洛伊德建立的,它有一个不断地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895—1913年属于早期理论时期,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基础。1914—1939年属于晚期理论时期,弗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把研究对象和范围从非正常的精神病患者扩展到整个人类。 19世纪20年代左右,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一致,学派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以阿德勒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为代表;后期则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为代表。可以说,新弗洛伊德主义把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 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弗洛伊德主义是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 其次,弗洛伊德主义强调性,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归结为性的问题,并且把性的作用提高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动力的地位。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一. 知识要领 ) 社会制度 (一 (1).社会制度 含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作用: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起源:1.自然起源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2.认为设计论:人们有意识为现实目标而设计的. 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多样性),相对稳定性(规范体系化) 类型:1.本原的社会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领域特点明显):政治制度,教育制度, 宗教制度. 3.正式制度:有意识创造的,正式的成文的,具有合法性 4.非正式制度:无意识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作用 构成要素:价值体系(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规范体系组成系统,设施系统 层次:宏观,微观,中观(较低层次是较高层次的基础,同一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功能分类:1.正功能和负功能2.显功能和潜功能 功能:1.满足人们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5.社 会制度的负功能 (2).制度化 含义: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性化的过程或结构 机制:自然起源的制度观,经济学制度观 制度建设:1.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即组织通过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使其成员认同这些制度,并使制度实行

2.权威机关强制施行某些规则,并对不遵从者进行惩罚 (3).制度变迁 分类: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局部变迁和整体变迁 原因:1.人们的需要发生变化2.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3.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等 制度的生命周期: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效能阶段),形式化阶段,消亡阶段 (4).我国的体制改革 内容:从农村进入城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和政治领域 特点:诱导性制度变迁,渐进式改革,全面性 (二).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 含义: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需要或不可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特征: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征 社会问题的认定(广度和烈度):客观主义的观点和心理认知的观点 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观点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偏差行为论5.标签论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论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人口问题 人口: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在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失调.

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开创精神分析学说,建立精神分析法。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人物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对比语言学 柯平连淑能读书报告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s a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 would have a detailed summary of this book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introduce some issues I am interested in, and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preview of these issues. I hope that this reading report would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udies. Here, I extend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teacher of this course, XiongLiqing. Ⅰ. Detail summary of this book. In this summary, I would divide the whole seven chapter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tain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n this book, the remaining parts make up another part.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basic knowledg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ubject of our study. As we all know, linguistics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which exists mainly a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Apparentl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e can understanding its nature easily by what its name indicates—“contrastive”, that is to say, its nature is comparisons within and between languages. This branch of linguistics can be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1] ? 人物关系 ? 纠错 中文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外文名 Sigmund (Schlomo) Freud 出生日期 1856年5月6日 出生地 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 逝世日期 1939年(己卯年)9月23日 逝世地 英国伦敦 父亲 雅各布·弗洛伊德 母亲

阿玛丽娅·弗洛伊德 配偶 玛莎·伯奈斯 民族 犹太族 国籍 奥地利 职业 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 维也纳大学 主要成就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超越唯乐原则》 主要荣誉 歌德奖 目录1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学生时期 ?工作初期 ?研究催眠 ?创立理论 ?影响扩大 ?学派分裂

?后期研究 ?人生后期 2主要作品 ?主要专著 ?主要文章 3理论思想 ?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文化观 4人物影响 ?精神分析 ?人文领域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编辑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 一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母亲又生下了四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一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直以来,西部的发展相对东部都极其缓慢,尤其是教育,更是受到多方关注,我们国家也不断倡导学生及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西部。我们此次支教采用家访的形式,通过和村民聊天,关于限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的原因,得出如下几个调查报告结论: 一:社会环境问题 一个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交通地理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被调查的垭垅村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孩子

们一般上完初中就不在上学,而是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一方面是当地教育质量较差,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般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在外打工,一些初中都没有上的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盖了新房子,很是让一些家庭羡慕,一些孩子就认为上完初中也是出去打工,上完小学也是打工,同样是打工,早出去,可以早点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就辍学了。 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持孩子继续上学,考不上孩子才只好去打工,因为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也意识到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所以比过去更支持孩子教育。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 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 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 这个人们既熟悉又 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 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

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读书报告 杨春芳2014221117110077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籍,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小本书,但是其内容的深刻度却是很让人吃惊的。对于同样出生于农村的我来说,看到书中描绘的中国农村的人与事,总是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与事一样。 费老说“乡土”是每个中国人的特点,安土重迁便是其内容之一。“重迁”并不是说“不迁”,只是说“难迁”,这一点与现实情况是十分相符的。从古至今,除非发生灾荒人祸,黎民百姓会背井离乡去逃难外,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轻易离开他们的居住地的,就算随着工业社会到来,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但是到了年关他们还是会回来,不只是因为家里有亲人,还因为只有家乡才能给予他们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有回到家乡,心里才是踏实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缤纷多彩,那也只是属于别人的世界,远没有家乡给人的感觉舒适。所以人们基本不会搬离出去,他们再此的经济基础和关系圈子也不容许他们搬离。农民与土地是綁在一起的,他们在土地上劳作,依靠土地吃饭,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说农民离开了土地是无法存活的,因此他们不能离开,一旦离开了就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如他们常说这样的话“大家都是这么熟的熟人了,用不着这么客气!”足可见,有“熟人”是很重要的,办什么事都会省时省力,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周围都是“熟人”的环境中生活,也会更自在,更得心应手。但是一旦他离开了,那么在他周围的都将会是一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比较熟悉了,比如能够将名字与人对号入座了,也大致知道了其家里的基本情况等等,但是那种熟悉又怎么比得上以前大家一起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熟悉呢!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费老在“文化下乡”中说的农民并不“愚”。在现阶段,农民中仍有许多人没见过电脑,甚至不识字,他们就是真正的“文盲”,但他们在生活中却过得如鱼得水,他们不看日历却懂得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施肥,不看天气预报却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没有手表却知道什么时间点该回家吃饭。他们不懂所谓的文化,或许正像费老说的“他们不需要文化”,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