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背诵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背诵

知识点背诵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目的: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3)内容:

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大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⑷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

(2)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

(3)意义: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第二课抗美援朝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开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

入朝作战。

3、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4、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

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6、战斗英雄:以黄继光和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发扬了

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7、胜利原因: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朝人民并肩

作战,中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第三课土地改革

1.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

展,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 地点:新解放区

3. 时间:1950—1952

4.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 法律内容:法律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

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 历史意义:

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⑵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⑶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

了条件。

1

2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一五计划制定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起止时间: 1953-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4.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一桥:1957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两铁: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5.一五计划的影响 我国。 二、第一届全国代表大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会 A4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一届人大的内容。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 为副主席, 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 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一届人大召开的意义(影响)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

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 1956年。在北京召开共产党第八次会议(简称中共八大) 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 探索中的失误有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失误的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没有认清国情,急于求成。 ②失误的危害: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加上自然灾害,苏联突然终止对化援助,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③失误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需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3.国民经济调整:为克服困难局面,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实施,到1965年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4.文化大革命:

①时间:1966年到1976年。

②“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③两大反革命集团是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也叫四人帮)

④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⑤结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财局断然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5.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评价“文革”

性质: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危害:文革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严重摧残了文化教育事业,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启示:没有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必须建立与完善领导监督机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建立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

①内容:①思想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

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3

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3.拨乱反正工作:①1980年,撤销刘少奇同志的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名誉。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

②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4.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

1.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改革开放

2农村改革:

先从农村开始,时间1978年,地点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开始: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内容:①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大大跳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正常,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长。

第九课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

2.第一步: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广东的深圳、珠海、

汕头和福建的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第二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

个沿海城市。

4.第三步: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

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第四步: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昆明、

4

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第十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②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⑥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地位评价: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意义: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九大(7-10)

⑦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⑧2007年,中共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写入党章。

⑨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

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⑩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