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分享——文化苦旅

读书分享——文化苦旅

读书分享——文化苦旅
读书分享——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

张海燕

初次接触文化苦旅,是高中的时候了,当时在一堆的教科书当中,它反而成了最吸引我的一本。如今重读,反而有了一些不同于高中的体会。

既然说到了书名,那就不得不谈谈它的作者——余秋雨先生。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的文化散文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而《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阳关雪》,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风雨天一阁》《废井冷眼》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在余秋雨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间是没有两者的,因为路,就是书。他用自己的脚步,走入中国的山河,在那里寻找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我想用一句书里的话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总印象,那就是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处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一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女人“从一而终、寡而不嫁”的事迹,因此又叫“贞节牌坊”。但是,乡间寡妇很多,能立牌坊的却是极少数,需要有一系列苛刻的标准。

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幸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反抗者或是藏进了尼姑庵或是躲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小地方,她们中有的成了女教师,渴望把女学生的心灵解冻,让她们也有勇气追求真正的幸福。

然而人类的幸福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是那样渺茫,只有山河是永恒的,生态文明才是中华文明的底线。先辈们用生态文明演绎了一次精彩的对话。

瞧,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儒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用入用的千古华意。

先有生态而后又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杭州的全部精彩都维系在一条十分脆弱的生态茎脉上,就像一条摇摆于污泥间的荷枝,支撑着田田的荷叶、灿烂的荷花。为了救护这条时时有可能折断的生态茎脉,曾经有多少人赤脚苦斗在污泥塘里。杭州呈现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鏐主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这样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背后却隐藏着哀伤。一大文豪——苏东坡当时是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黄州的,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放下诗人的心,以一个工程师的心为百姓做事。可是,当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时,心,还是会为他哀伤。可喜的是,历史是最公平的,是非曲直总有定断。

这样的哀伤不仅仅是在这里,而是弥漫四周。甘肃的敦煌壁画就是从这里流失的!当余秋雨面对着道士塔时,发出这样的感慨:长长一排车队,全都停在苍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该去何方?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嗥叫。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斯坦因所带走的经文,让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流血。以《我好恨》表达心里的痛。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当然,书里还藏着很多很美的地方。下着雪的阳关,给人以空灵的美。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谈文化当然离不开书,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在碧波的天一阁。天一阁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充斥着厚重的书香气息。步入近代的天一阁遭遇了风与雨,先是遭遇大火,后是遭遇偷窃,一个古老的藏书楼里的一架架书橱空了,流落在涵芬楼的书籍最终竟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这幢楼像一位见过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灾难也承受得住。但它又不仅仅是承受,而是以满脸的哲思注视着一切后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们一次次低下头去又仰起头来。

作为一个藏书楼,天一阁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就像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是我没能讲清楚的。

除了文化的熏陶,还能从中学到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法。

例如,对比。

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没有了长城,到哪里去找这样公正刚直的巍巍证人。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作家机敏的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你看他不慌不忙地来一个“但是”,引出下文气势非凡地对比。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跟后文的“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遥相呼应。形象地印证了都江堰领先于长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是“灵动的生活”的文明,它“卑

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有乡间母亲般的胸襟。哪像半是排场半是胆怯的长城摆出一副“僵硬的雕塑”的姿态,等着人们的修缮呢。都江堰,一个鲜活的流动的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精灵,长城,能比得了吗?长城和都江堰都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工程,本来毫无人气、灵气可言,但作家卓尔不群的文化感悟加上反复地对比,使得都江堰尽显了古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风流本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