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场母猪如何正确使用猪瘟疫苗

猪场母猪如何正确使用猪瘟疫苗

猪场母猪如何正确使用猪瘟疫苗

国内最权威的养猪行业门户网站中国养猪网https://www.doczj.com/doc/cc16419454.html, 猪场母猪如何正确使用猪瘟疫苗

众所周知,毌猪是猪场的核心,也是造钱机器;母猪管理好了,仔猪管理起来会很轻松,也为以后的育肥猪健康生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毌猪免疫中猪瘟免疫可谓最关健一环,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产后的仔猪拉稀腹泻,呕吐脱水,消瘦直至死亡;就算侥幸存活下来的,也大都己成为僵猪,可谓损失掺重。

如何正确使用猪瘟疫苗值得深思。

一、长期使用一种疫苗的危害:有的猪场喜欢长期使用一种猪瘟疫苗,如细胞苗。造成的后果是常发现仔猪有包皮炎、积尿、耳朵外缘发绀、眼肿结膜炎等;而且产床仔猪容昜受野毒感染,常出现肚皮发靑、乳头发黑、皮下出血等现状,乳猪很难养。这一切都是因为母源抗体时限短造成的。

二、交叉使用猪瘟苗的好处:建议猪场一年之内同时用两种猪瘟苗交叉免疫,除细胞苗外,首选脾淋苗。脾淋苗的优点在于使用免源脾淋组织,比细胞源的传代苗好,而且脾淋苗的成分组成里有免疫因子,而细胞苗里则没有。注射后的母源抗体传递超长久,对仔猪保护时限超强。

因此,猪场如不愿长期使用脾淋苗,最好能与细胞苗交叉使用,以提高母猪及乳猪的免疫力。

猪病求助、技术分享、在线问答、行业资料下载可移步中国养猪网

官方论坛http://bbs.zhuwang.c c或新浪微博@中国养猪网

猪瘟疫苗分类

猪瘟疫苗目前主要有四种:脾淋苗(I)、乳兔苗(I)、细胞苗(II)和联苗。这四种疫苗的猪瘟毒株虽然均是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株(简称C株),但彼此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1)脾淋苗、乳兔苗和细胞苗为猪瘟单苗,单苗可以用于猪基础免疫.(2)普通苗一般指细胞苗(每头份不低于750RID的含毒量,远高于组织苗每头份不低于150RID的含毒量),既能防止临床发病,又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达到了“双保护”的水平,所以一般猪瘟免疫使用猪瘟细胞苗免疫就可以了。 (3)脾淋苗和乳兔苗,是兔源组织苗,是利用成兔和乳兔的活组织生产制备的,产量小,成本高,易污染。本类疫苗最好不用于乳前免疫,没吃初乳的子猪群免疫猪瘟活疫苗(兔源)可能诱发较严重的接种反应。 (4)在紧急免疫猪瘟苗时,组织苗优于细胞苗,可能因为组织苗中的一些组织蛋白,特别是淋脾苗中的淋巴因子是一种免疫促进剂。 建议 (1)子猪做基础免疫时最好选用猪瘟细胞苗,不要选用猪瘟组织苗(脾淋苗和乳兔苗). (2)一旦发生猪瘟,须紧急免疫猪瘟疫苗时,建议使用猪瘟脾淋苗,必要情况下可以配合转移因子使用。 对于猪瘟免疫,某些养殖户说:“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一头猪注射几十头份甚至上百头份,以毒攻毒,也未见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进而形成了“注射量多多益善”或“多了比少了好”的错误观点。 分析:无论是正常免疫猪瘟疫苗,还是紧急免疫猪瘟疫苗,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均是错误的做法,即使免疫后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后续的负效应是非常可怕的。 首先,猪瘟苗均是活疫苗,大剂量注射疫苗,无形中就给机体内注入了大量的病毒,就会给健康猪埋下“潜伏的病原”或加重病猪的疫情。 其次,大剂量使用猪瘟苗,不仅造成了疫苗的浪费,增加了成本,而且从长远来看,会影响猪瘟病毒的生态变化以及机体正常免疫能力的产生,甚至产生“免疫耐受”现象。再其次,猪瘟活疫苗的生产过程,有时会发生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污染的情况,这会使疫苗的免疫效能下降,甚至免疫失败(这是猪细胞苗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剂量使用猪瘟疫苗,必然会增加疫苗对猪体的副作用。 建议 大剂量注射猪瘟疫苗,会造成猪体长时间带毒、排毒,猪场很难净化猪瘟,甚至猪场一旦发病,猪瘟都会起到主要作用。所以,对于猪瘟苗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按照实际情况定量免疫猪瘟疫苗。

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疫主体责任承诺书

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疫主体责任 承诺书 养殖场基本情况: 名称:地址:东营市垦利区镇村联系电话:。 存栏生猪头,其中:种猪头,母猪头,仔猪头,育肥猪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及国家、我省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本场(户)自愿承诺如下: 一、建立动物防疫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各项登记制度,完善生产记录、引进和调出记录、诊疗和用药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各项记录规范、全面、详实。 二、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建设,场内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生物安全防线尽可能推到生活区以外较远的便于消毒的区域,装猪台远离养殖场,并及时清洗消毒;采取科学管理、封闭饲养措施,有条件的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一切外来车辆、人员,特别是经纪人、生猪保险理赔工作人员和病死猪收集人员进入生产区,场内人员不得串舍,兽医串舍诊疗必须着防护服、戴鞋套。 三、规范生猪调入调出,调出生猪提前申报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调出;调入生猪严格落实落地报告、补栏隔离和空栏管理制度,引进种猪的保证手续齐全。不从高风险区购入生猪、生猪产品、猪源饲料及饲料原料。不使用未经备案的生猪运输车辆运输生猪。 四、不散放散养,不使用泔水饲喂生猪,严禁外来猪及其制品进入猪场。 五、配建进场消毒池,配备场区消毒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场内消毒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定期对场内外彻底消毒。认真做好进、出场区人员及其携带物消毒,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洗澡消毒;认真做好进、出场区生猪运输车辆消毒,特别注意车辆底部清洗消毒。 六、主动开展猪群健康状况日常巡查排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不出售、不丢弃病死猪,对病死猪、粪便及污染物实施无害化处理。 七、规模养殖场配备专职兽医,坚持科学饲养、规范管理。主动做好周围3公里范围内生猪养殖场户的引导宣传,普及防控技术和措施,共同做好非洲猪瘟防控。中小规模养猪场(专业户)要聘请有技术资质的兽医,进行动物疾病防治,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及生物制品。 八、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病死猪、排泄物、垫料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坚决不出售、贩卖病死猪。委托专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集中处理的,病死猪运输车辆在生物安全防线以外交接,交接病死猪后严格清洗消毒。 九、主动配合畜牧兽医等监管部门开展疫情排查、监督、抽样等工作。 十、本场(户)负有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非洲猪瘟防控部署要求,自觉开展各项防控工作。如因防疫主体责任不落实、自身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不执行动物防疫相关规定造成疫情发生传播的,不享受国家扑杀补助政策,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疫情报告电话: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市100193)目前,猪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和危害仍然很大,如仔猪流行性腹泻持续发生和流行、伪狂犬病的再发和继续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散发性疫情等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很大,甚至影响一些猪场的正常生产。因此,做好猪场主要流行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稳定养猪生产十分重要。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猪病的现状、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策略做一概述,供参考。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1 现状 毋庸置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目前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首要病毒性疫病,其控制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稳定与否。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毒株流行数年之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许多管理水平高、饲养条件好的大型规模化猪场控制程度较好。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由HP-PRRSV引发的临床疫情仍然以发热、呼吸道症状、母猪流产为主,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尽管HP-PRRSV仍然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但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出现了非结构蛋白2基因各式各样缺失的毒株,甚至ORF5基因碱基缺失的毒株,而且出现了疫苗毒与野毒的重组病毒,这与减毒活疫苗的过度使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流行毒株,值得我们关注。 1.2 问题 在我国养猪生产实践中,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减毒活疫苗的使用方面有不少误区。⑴过分看重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忽视生物安全措施、闭群饲养等技术在预防与控制的实质性作用;⑵减毒活疫苗种类太多,猪场选择无所适从,盲目使用;⑶有的活疫苗的安全性本身就存在问题,有不少猪场盲目使用这些疫苗后,直接导致猪群出现临床症状,包括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妊娠母猪流产、免疫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⑷减毒活疫苗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滥用、过度使用、普遍免疫和高频度免疫现象。由于近年来高致病性毒株减毒活疫苗的不合理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临床上时常难以分清是疫苗毒所致还是野毒感染造成的。 1.3 防控策略

猪场常见猪病用药大全

猪场常见猪病用药大全 药名适应症用法 1.阿莫西林作为三线药,用于严重的肺炎,子宫炎,乳房炎急泌尿道感染;组织穿透性比羟氨苄青霉素强;2-7MG/KGW,肌注 2.阿托品具有解毒及缓解胃肠蠕动,特别是严重拉稀时,配合抗生素用有很好效果 3.阿维菌素新型驱虫药,对线虫,绦虫,吸虫及皮肤寄生虫疥癣也有较好效果,但毒性较大,易造成母猪流产 4.安洛血止血针 5.安钠加强心药 6.安乃近起着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常用安乃近配合青霉素治疗一般性不吃料的猪,但要注意,对怀孕母猪使用的剂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流产 7.安痛定起着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常用安乃近配合青霉素治疗一般性不吃料的猪,但要注意,对怀孕母猪使用的剂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流产 8.氨苄青霉素作为二线药,用于严重的肺炎,子宫炎,乳房炎急泌尿道感染; 2-7MG/KGW,肌注 9.氨茶碱平喘,舒张支气管,对喘气,咳嗽猪能迅速平喘 10.氨基比林起着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常用安乃近配合青霉素治疗一般性不吃料的猪,但要注意,对怀孕母猪使用的剂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流产 11.北里霉素对猪的喘气病效果较好,同时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2-10MG/KGW 12.丙流苯咪唑对线虫,绦虫,吸虫均有较好效果,也较安全 13.促排卵药物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排卵2号,3号等;配种后肌注,会使每胎产仔数增加2-3只 14.大黄泻药 15.敌百虫传统上常用它进行猪驱虫,效果好,但易中毒,有一定的健胃作用 16.地塞米松抗炎,抗毒,配合青霉素和安痛定使用,但会导致母猪流产和泌乳减少 17.丁胺卡那对呼吸道感染,特别对咳嗽,喘气较好,也有一定的毒性 5-15MG/KGW 18.恩若沙星第三代喹若酮类,对呼吸道,肠道病有较好效果0.5-10MG/KGW不能口服 19.氟哌酸属于喹若酮类抗菌素,对G+G-菌均有效0.5-10MG/KGW 20.杆菌肽锌对G+菌有较强作用,对生长有促进作用; 21.红霉素广谱抗菌素;组织穿透性也较好;对子宫炎,呼吸道炎效果较好; 8-10MG/KGW 22.环丙沙星第二代喹若酮类,效果比氟哌酸更好 0.5-10MG/KGW 23.黄体酮用于母猪的保胎,安胎 24.磺胺-5-甲氧嘧啶(长效磺胺D) 同上同上 25.磺胺-6-甲氧嘧啶(长效磺胺C) 广谱合成抗菌素,对猪弓形体病效果好; 0.07-0.1克/KG口服肌注 26.磺胺二甲基嘧啶SM2 同上同上 27.磺胺甲基异恶啉SMZ又叫新若明抗菌谱较广,常与TMP合成增效 0.07-0.1克/KGW口服肌注 28.磺胺咪SG 不吸收,只对肠炎有效 0.1-0.2MG/KGW 29.磺胺嘧啶SD 广谱合成抗菌素0.1-0.2MMG/KGW口服肌注 30.金霉素广谱抗菌素,对肠炎,拉稀效果好 31.卡那霉素对呼吸道感染,特别对咳嗽,喘气较好,但毒性较大 5-15MG/KGW 32.喹乙醇属于喹恶啉类,有抗菌,促生长作用;50PPM拌料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一些养猪场虽然注射了猪瘟疫苗,但猪瘟仍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据报道,国内养猪业每年因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加之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针对猪瘟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将猪瘟防控中的一些发病原因和防治经验与大家交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怀孕母猪流产、死胎等。猪瘟病毒对猪危害极为严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发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呈现波浪式、周期性散在发生,很少见到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幼龄化。据报道,79%的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 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3.病情温和。目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低毒力毒株感染可引起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猪瘟,病猪仅表现体温稍升高,鼻干、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行走摇晃、耳尖和尾尖干枯等,病程较长,无特征性病变,死亡率低,但长期带毒、排毒。 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母猪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带毒并向外排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水平传播给健康猪只,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

母猪常用疫苗的注意事项

母猪常用疫苗的注意事项 1 猪乙型脑炎 应用猪乙型脑炎活疫苗1头份,临用前用PBS液(磷酸缓冲液)或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每年3-4月份,蚊子尚未活动时进行,南方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北方最迟不超过5月下旬。一般接种一次即可,在怀孕早期可以补接种,但必须用2头份剂量注射。 2 猪细小病毒病 应用猪细小病毒活疫苗l头份,临用时用猪细小病毒稀释液(PBS)或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肌注,过半月再接种一次。注射时间为配种前一个月.或者与乙型脑炎活疫苗同时分点注射.注意本疫苗必须于配种前注射。配种后注射无效。 3 猪瘟 哺乳仔猪断乳后对经产母猪实施猪瘟免疫接种,可用猪瘟细胞活疫苗或猪瘟、丹毒活疫苗4头份,用生理盐水或0.2%亚硒酸钠2毫升稀释后肌注,这是注射活疫苗最适时期。现已不采用春秋二季免疫接种法,因为怀孕期注射猪瘟后,弱毒猪瘟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导致胎儿带毒。发生新生仔猪猪瘟或向外界排毒,污染环境。 4 猪丹毒 每年接种两次,临床上常与猪瘟同时接种,可用丹毒活疫苗免疫接种。 5 猪肺疫 应用猪肺疫活疫苗1头份,20%氢氧化铝胶液l毫升稀释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期为6个月。也可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5毫升皮下注射。 6 仔猪黄、白痢 应用猪大肠杆菌K88、K99、9878、F41四联苗2毫升或大肠杆菌K88、K99工程苗1头份,用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后。给分娩前2l天左右的怀孕母猪肌注,如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分娩前21天和l4天各注射l头份,能有效地防止新生仔猪黄痢的发生。虽不能完全控制自痢的发生,但有降低其发病率和缓解病情的效果。 7 仔猪红痢病(又称C型魏氏梭菌病) 应用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给怀孕母猪肌注。初产母猪注射两次,第一次在分娩前45天,第二次在分娩前15天,剂量为5毫升。经产母猪如在前l和2胎已两次注射过此菌苗,那只要在分娩前l5天注射一次即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 8 猪链球菌病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夏季猪场疫苗保存及注射注意事项

夏季猪场疫苗保存及注射注意事项 夏季猪舍温度高,猪群应激大,给猪场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带来很大的影响。疫苗接种作为猪场疫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这个环节做不到位,有可能给猪场造成灭顶之灾。 1.疫苗的运输、保存应注意温度 猪用疫苗运输、保存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 冻干苗运输时,必须放在装有冰袋的疫苗专用运输箱内,严禁阳光直接照射,有条件的大型集团采购可以用专用的冷藏车进行运输,确保整个疫苗运输全程在零度以下环境。 猪瘟疫苗在-15℃以下保存,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而在在0℃~8℃保存,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 常用的灭活苗,像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口蹄疫疫苗等,应在2℃~8℃冷藏避光保存,同时不得冻结。 猪场仓库保管员应在冰柜或冰箱内放置温度计并每天记录各个冰箱的温度,防止前述类似事故的发生。 不同类型的疫苗一定要按规范的要求运输、保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2.注意猪群的健康状况 在给猪进行疫苗免疫前,要认真检查免疫猪群的健康状况。猪群营养不足,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完整性,从而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当群体处在亚健康的状态下,如疾病刚恢复时,因身体的虚弱、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这时抗体水平会参差不齐;如果猪群生病,这时就不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加重病症。因此临床上只能对健康猪实施免疫接种,对患病或疑似患病的猪群,可以暂缓免疫接种,待猪群恢复健康后,再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猪瘟疫苗、伪狂犬疫苗可以尝试做紧急接种。 夏季猪群免疫,尽量宜选择在气温比较凉爽适宜的时间段,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尽量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时间段给猪群注射疫苗。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选择在一天当中最炎热的时间段给猪群做疫苗,很容易会出现过敏反应 3.疫苗稀释的注意事项 冻干疫苗在稀释前,首先检查是否为失真空或过期。失真空及过期疫苗往往作报废处理。每次注苗前防疫人员必须先统计好本次免疫接种的猪只数量,比如产房有550头小猪,需要增加5%左右的补针头份,本次稀释疫苗即为550*105%=580头份为宜,如果是50头份一瓶,就得稀释12瓶,这样就能保证使用疫苗足量。

(整理)养猪场免疫程序和怎样使用疫苗

养猪场免疫程序和怎样使用疫苗 动物用的疫苗(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动物用的疫苗,所应用的病原微生物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经繁殖和处理后制成的制品,用以接种动物能产生相应的良好免疫力。 1.疫苗的类型 (1)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用细菌或病毒培养液或含毒组织制成的疫苗。传统疫苗在防制畜禽传染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疫苗,主要是传统疫苗。传统疫苗,包括有如下主要的类型: ①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以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材料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灭活苗又分为组织灭活苗(如猪瘟结晶紫疫苗)、培养物灭活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此种疫苗无毒、安全、疫苗性能稳定,易于保存和运输。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②弱毒疫苗:又称活疫苗,是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

微的亚临床反应,但仍保存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丹毒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此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同样可以制备弱毒疫苗。 ③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微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单价苗对相应之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能(如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系由6:B血清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制造,对由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无免疫保护作用)。 ④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如猪多价副伤寒死菌苗)。 ⑤混合疫苗:即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根据病性特点,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配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可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⑥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用于预防各种品种猪的猪瘟和猪流行性腹泻症)。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 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 1、后备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

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 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仔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淘汰。每周采血检测一次判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补免猪瘟苗,6-8周后检测,免疫不合格者补免一次,6-8周后检测,不合格者淘汰。 养猪场要做到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就要对猪群抗体水平实行定期监控,保证猪群有较高抗体水平,有足够的免疫力抵抗猪瘟。我们九鼎养猪服务中心可以每季度为您的猪群定期检测,提供针对性免疫指导,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另外猪场要完全控制猪瘟,就需要不断淘汰猪瘟阳性猪,这样猪场才能逐步净化,得到控制。

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等2种兽药产品说明书和内包装标签【模板】

附件2(略) 附件3(略) 附件4 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等2种兽药产品 说明书和内包装标签 一、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说明书和内包装标签 (一)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说明书 【兽药名称】 通用名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 商品名无 英文名Classical Swine Fever Vaccine, Live (Strain C, Suspension Culture) 汉语拼音Zhuwen Huoyimiao (C Zhu, Xuanfupeiyang) 【主要成分与含量】疫苗中含猪瘟兔化弱毒(C株)传代细胞毒,每头份病毒含量应≥104.0FAID50。 【性状】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瘟。断奶后无母源抗体仔猪的免疫期为12个月。 【用法与用量】肌肉或皮下注射。按标签注明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成1头份/ml,每头1.0ml。推荐免疫程序:在没有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接种1次即可。有疫情威胁时,仔猪可在21~30日龄和65日龄左右各接种1次。 【不良反应】一般无可见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1)本品仅用于健康猪只。 (2)接种后应注意观察,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治疗。 (3)疫苗稀释后应充分摇匀,限1次用完。 (4)应使用灭菌注射器进行接种。 (5)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 (6)每接种1头猪更换1支针头。 (7)使用后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规格】(1)5头份/瓶(2)10头份/瓶(3)20头份/瓶(4)50头份/瓶(5)100头份/瓶 【包装】 【贮藏与有效期】2~8℃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 【批准文号】 【生产企业】 仅在兽医指导下使用 (二)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内包装标签 猪瘟活疫苗(C株,悬浮培养) 5(10、20、50、100)头份/瓶批准文号:

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危害的客观评价及其有效防治措施

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危害的客观评价及其有效防治措施 冷和平1,2,温育铭1,曾俊霞3,钟超武1 (1.珠海市那洲猪场,广东珠海519085;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3.珠海市安富来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公司,广东珠海519080) 摘要:虽然近年我国猪瘟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实际危害,可能并不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认为那么严重。由于临床大量误诊,人为夸大了其危害的严重性。我国猪瘟蔓延的原因,不会是疫苗的质量问题,更不可能是病毒的基因变异,根本上还是生产操作的问题:注射操作不到位,乳前免疫的不恰当使用,小猪初免时间过早,不重视对免疫抗体进行监测,使猪群缺乏对猪瘟应有的免疫力。生产上,只要抓好免疫注射,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保证猪只达到一定的抗体滴度和群体达到一定的抗体合格率,虽然仍有可能因带毒猪的存在而出现猪瘟散发病例,但绝对不用担心猪瘟的大规模流行。 关键词:猪瘟乳前免疫综合防治免疫程序 近几年来,猪瘟已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话题。在中国知网(https://www.doczj.com/doc/cc16419454.html,)学术文献总库中以“猪瘟”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年,我国各类学术期刊、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共刊载猪瘟有关文章293篇,猪瘟病例报告约40例;2003年,分别是468篇和约65例;而到2008年,文章总数已经爆增至819篇,病便报告总数超过110例。 2007年,中国兽药监察所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1]发现:我国猪瘟野毒平均带毒率高达11.58%(3%-30%);15个省、市、区39个规模猪场26418头种公母猪中,猪瘟带毒3215头,带毒率12.17%(5%-30.76%)。以致有学者[2]认为:猪瘟至今仍是我国发病最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传染病。因病死亡猪总数中,1/3是由猪瘟引起。 我国周泰冲、袁庆志等于1956年研制成功的中国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迄今国际公认最理想的猪瘟疫苗,不但对控制我国猪瘟流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对全球猪瘟的预防和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最早研制出国际最成功疫苗的国家,在经过五十多年后,有的国家已经依靠这种疫苗消灭了猪瘟的情况下,猪瘟却一直蔓延不断,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1 关于对我国猪瘟流行现状的客观评价 猪瘟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实际危害,可能并不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那么严重。由于临床经常可观察到(特别是猪场爆发某种疫病时)猪瘟症状和病变,加上实验室诊断大量假阳性的存在,很容易使我们把其他疾病,误诊为猪瘟。 2006年初夏,笔者所在猪场不幸爆发“无名高热症”,当时很多病猪的临床症状

猪场打针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猪场管理者或兽医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总在抱怨:现在的药如何如何的假,现在的疫苗质量如何如何的不过关,可是否有人想过这一些都有可能是我们自已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没做好,如注射操作规程不合格等造成的。 正确的注射操作能取到很好的用药效果和疫苗应有的作用。若在注射疫苗时出现注射部位不正确造成漏液而导致剂量不足或注射入脂肪等都无法达到理想吸收效果等,因此正确的注射操作是有必要的,下面介绍几种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打针的方法 (一)、肌肉注射:经产母猪、后备母猪、公猪进行肌肉注射,最好选用16号,3.8—4.4厘米针头,以45度角度刺入皮肤,体重较轻者的适宜针头长度与规格,如下表: 正确的注射部位位于耳后5.O一7.5厘米,靠近耳根部最高处的松皮皱折部与紧皮交接处。 (二)、皮下注射:一般建议用比较短的针头(18或19号,1.2—2.5厘米)。下针的部位位于耳后凹陷外疏松皮下。用食指及拇指拉高皮肤,另一只手将注射针头呈现一定角度插入,将注射物注入皮下。 (三)、静脉注射(静脉推注和静脉输液):一般先将注射猪站立保定,选一侧耳边缘静脉血管明显,助手以拇指及食指紧压耳根部,用手拍耳部,使静脉努张鼓起,用碘酊或酒精棉球消毒局部,接近耳尖处开始刺针,慢慢向前推进,如有血回流说明已注射成功。 (四)、腹腔注射:一般用于仔猪脱水补液疗法。具体做法是把仔猪倒提,在倒数第一和第二乳头之间距腹中线l一2厘米处垂直进针。腹腔注射药液不宜过多,一般一次100—200毫升为宜,并要充分保证腹部注射部位的消毒和防止刺伤大肠。 二、注意事项 (一)、如对大公猪、母猪及一些性情比较暴躁的猪,确认已将欲注射的猪只保定妥当,最好用鼻栓保定后再注射。 (二)、紧急免疫时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 (三)、要对注射器进行拆洗,将注射器和针头一起高压消毒。

猪瘟活疫苗

附件3 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等4种兽药产品 质量标准、说明书和标签 一、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质量标准、说明书和内包装标签 (一)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质量标准 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 Zhuwen Huoyimiao(ChuandaiXibao Yuan) Classical Swine Fever Vaccine, Live(Cell Line Origin) 本品系用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CVCC A V1412)接种易感传代细胞培养,收获培养物,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猪瘟。 【性状】淡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无菌检验】按现行《中国兽药典》附录进行检验,应无菌生长。 【支原体检验】按现行《中国兽药典》附录进行检验,应无支原体生长。 【外源病毒检验】按现行《中国兽药典》附录进行检验,应无外源病毒污染。 【鉴别检验】将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为每毫升含有100个兔MID的病毒悬液,与等量的抗猪瘟病毒特异性血清充分混合,置10~15℃作用60分钟,其间振摇2~3次。同时设立病毒对照和生理盐水对照。中和结束后,分别耳静脉注射兔2只,每只1.0ml,按效力检验(1)项进行观察和判定。除病毒对照组应出现热反应外,其余2组在接种后120小时内应不出现热反应。 【安全检验】选用无猪瘟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见附注)的健康猪,接种前观察5~7日,每日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挑选体温、精神、食欲正常的使用。每批疫苗按瓶签注明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6头份,肌肉注射猪5头,每头5.0ml(含30头份)。接种后,每日上、下午各观察并测体温1次,观察21日。体温、精神、食欲与接种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或体温升高超过0.5℃,但不超过l.0℃,稽留不超过4个温次;或减食不超过l日,疫苗可判为合格。如果有l头猪体温升高l℃以上,但不超过1.5℃,稽留不超过2个温次,疫苗也可判为合格。如果有1头猪的反应超过上述标准;或出现可疑的其他体温反应和其他异常现象时,可用5头猪重检1次。重检的猪仍出现同样反应,疫苗应判为不合格。也可在猪高温期采血复归猪2头,每头肌肉注射可疑猪原血5.0ml,测温观察16日。如果均无反应,疫苗可判合格。如果第1次检验结果已经确证疫苗不安全,则不应进行重检。 【效力检验】下列方法任择其一。 (1)用兔检验按瓶签注明头份,将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7500头份/ml,耳静脉注射体重1.5~3.0kg兔2只,每只l.0ml。接种后,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48小时后,

猪瘟教案

第七节猪瘟(2学时) (Swine fever; Hog cholera) 重点: 1、猪瘟的持续感染在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2、猪瘟的症状和病变 3、猪瘟的诊断方法 4、猪瘟的免疫程序及防制要点 自188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本病后,百余年来猪瘟在世界上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的报告。 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规定了新的动物传染病分类法,将一些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动物和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严重影响的传染病例为A类。本病即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是国际检疫的重要对象。 猪瘟在我国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生,据1935年的调查报告,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特点:高热稽留,全身性的出血,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常常为急性,也有慢性的。 病原 属黄病毒科(F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 ,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 病毒核酸为单股RNA,为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有囊膜,含类脂质,对乙醚、氯仿和脱氧胆酸盐敏感。 稳定性: 在50℃可存活3天,在37℃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 ~ 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达15天。 最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1~2%烧碱加5%石灰乳。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经3小时(25℃)试验,获得确实可靠的消毒效果。 病毒的培养: 猪瘟病毒的生长脱离不了猪的组织,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 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因猪瘟病毒不能致细胞病变,故通常应用荧光抗体技术以检出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 1958年日本人发现并首创END试验(鸡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这个试验本身并不是特异的,然而,如果在对照试验中,猪瘟病毒、特异性免疫血清能抑制待检测材料的END反应,则可证明这个反映的特异性。 毒力和抵抗性: 毒力往往有强有弱,在流行初期分离的较强。流行的后期,自慢性病例分离的毒力较弱。我国温和型猪瘟病毒株的抗原性与石门系株标准毒株的抗原性是一致的。 多年来认为病毒为单一血清型,并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反应,近年来,由于血清学技术的进展,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了提高。 Agnaud(1974)将猪瘟病毒分为两个亚群,其一为已知的病原性强的病毒,以及由其演变来的病毒株。如中国系兔化毒,日本的GPE株等(A亚群),另一为以美国的331株为代表的病毒株(B亚群)。

猪用疫苗的注意事项

常用八种猪疫苗的保管 疫苗的注意事项: 1、弱毒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稀释时发现失空禁用。发现苗瓶破损、没有标签或标签不清楚、苗中混有杂质、已过失效期、未在规定条件下保存的,均不能使用。 2、被注射猪只必须健康,如体质瘦弱、有病、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均不应注射。 3、注苗前后各一周严禁使用抗生素、抗菌素类药物。 4、免疫使用的各种工具,用前必须消毒。随着猪的体形大小选择针头型号。 5、每注射一头猪必须更换一次消毒的针头,严禁打“飞针”。 6、注苗时间,根据本场制定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注意不要造成妊娠母猪流产或死胎。出现应激反应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7、注射部位先用5%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再进行注射。按疫苗要求选择注射部位。如有瘟疫发生时,由兽医师严格指导,安全区、威胁区、发病区依次注苗后并观察。 8、稀释后或开封的疫苗,根据疫苗的种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严禁冻结或保存再用。 9、在寒冷季节注苗时,疫苗放置室温下2小时,再稀释或开封进行接种。 10、按疫苗的说明保存疫苗,冷冻或冷藏。一般干粉苗冷冻保存,水剂或油剂苗冷藏保存。 11、用完后的疫苗包装或空瓶,用5%火碱水消毒处理或高温焚烧按环保要求标准处理。 12、接种过程中须做好记录,注明接种猪的品种、大小、性别、数量、接种时间、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失效期、注射计量和操作人员等。 一、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及猪瘟兔化弱毒细胞培养冻干疫苗 1.预防的疫病及对象:猪瘟,适用于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只。 2.保存方法:按批号、生产日期,在-15℃保存以下,不超过18个月,在0-8℃保存,不超过3个月,一般禁止零上温度保存。 3.使用方法:这两种疫苗皆为淡红色、海绵壮疏松物。按瓶标签说明的头份加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各种大小猪只均肌肉或皮下注射1-4头份,注射后4天产生免疫抗体;根据免疫抗体水平,可以加大疫苗的接种剂量,尤其是细胞培养冻干苗。 种猪一年接种两次,4头份/次,仔猪20日龄和60日龄左右时各注射一次,3-4头份/次。 4.稀释后的疫苗在两小时内用完,如疫苗有多余时,亦可加大注射剂量。 二、猪口蹄疫灭活疫苗—II(高效苗进口佐剂) 1.预防的疫病及对象:猪口蹄疫,适用于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只。 2.保存方法:按批号、生产日期,在2-8℃保存12个月,不宜冻结。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3.使用方法:本品为乳白色或淡红色均匀乳状液,久置后,上层可有少量(不超过1/20)油析出,摇之即成均匀乳状液。各种大小猪只均耳根后肌肉注

猪瘟疫苗种类及其应用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经典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病猪是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直接接触而发病。 在所有的猪病中,猪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传染病,各种年龄猪均易发生,一年四季流行,传染性极强,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旦发病就具有毁灭性,严重威胁着养猪业发展。当前我国猪瘟发病状况具有多样性,猪瘟流行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染共存,免疫耐受与带毒综合征共存,且发病日龄的范围明显拓宽。 防疫方式也多种多样,按程序进行猪瘟弱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加强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等,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疫苗免疫。该疫苗从最初强毒结晶紫灭活疫苗到现在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的防疫效果都非常理想,许多国家都已经依靠兔化弱毒疫苗消灭了该病,但是在我国防治效果还很难令人满意。 目前市场上常见猪瘟弱毒疫苗的品种 目前我国猪瘟疫苗主要有组织冻干疫苗(I)和细胞冻干疫苗(II)两大类,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只存在毒力的差别,所以选择猪瘟疫苗时应该注意的是该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有过敏反应,如果能保证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放心使用。 脾淋组织冻干活疫苗将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耳静脉接种体重1.5千克~3千克健康家兔,选择出现定型热反应的免疫家兔,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兔淋巴组织和脾脏,匀浆后加入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冻干活疫苗;脾淋组织冻干活疫苗相对来说生产成本较高,但疫苗里面含有大量未知免疫增强因子,免疫剂量小,抗原免疫原性好,免疫效果好,免疫过敏反应小。乳兔组织冻干活疫苗将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接种3日龄~5日龄乳兔,采集乳兔肝脏、脾脏及肌肉组织,制成乳兔组织冻干活疫苗。相对于脾淋组织疫苗来说,乳兔组织疫苗产量较高、成本较低。 犊牛睾丸细胞冻干活疫苗将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接种于犊牛睾丸细胞培养液,收获含毒细胞液,制成冻干活疫苗。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或口蹄疫病毒对该疫苗的生产有严重干扰反应。其特点是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文易宁”猪瘟淋脾苗特点及免疫程序 一、“文易宁”疫苗特点 毒力低毒株采用猪瘟病毒兔化弱毒C株原代毒种,生长仅限于淋巴组织,很少在肾脏检测到抗原。 安全虽然可以通过怀孕母猪的胎盘,但不引起受感染胎儿的任何发育异常,它对怀孕母猪和子猪无害。 毒力稳定转变成强毒株可能性小,本疫苗毒株在猪体上回归传代20次~30次仍然保持其弱毒性,并且在皮质类固醇处理和非处理的猪中表现一样。 免疫原性强与细胞苗相比,脾淋疫苗中富含多种免疫增强因子(受感染脾淋组织含有多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对猪瘟免疫具有协同增强作用,如转移因子(TF)、白细胞介素(IL)、促有丝分离分子(MF)、巨嗜细胞活化因子(MacF)、趋化因子(CF)等,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增强对野毒的抵抗力,“文易宁”免疫原性是普通细胞苗的5倍以上,使用无须加量,每猪1头份。 先进生产工艺瑞普仅收取感染的家兔脾淋组织,且采用高速匀浆释放病毒、离心纯化、加适宜稳定剂、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专用稀释液瑞普配有猪瘟疫苗专用的稀释液,其含有免疫增强剂和抗过敏成分,可提高猪瘟抗体水平1个~2个滴度,减轻疫苗接种带来的应激或过敏反应,是“文易宁”的最佳伴侣。免疫力产生快、免疫期长注射“文易宁”后4天即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6个月。

养猪场猪瘟流行原因及治理措施

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荧光法受仪器设备、操作技术要求高、试剂不好保存等条件限制,国内应用此两种方法较少。在国内诊断方法中以PCR方法为主,PCR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该方法至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得到了延伸。 7规模化猪场的控制措施目前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良好的圈舍通风,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群与混养, 实行全进全出,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 群饲养,从而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 PCV-2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将消毒卫生 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 限度地降低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机率。有效 预防和控制其他感染性疾病,做好猪 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气 喘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整体 的免疫水平,减少呼吸道病原体的继发 感染,增强肺脏对PCV-2的抵抗力。 对于早期发现疑似感染猪进行检 查、隔离、治疗(尽管该病有许多治疗 方法,但是治疗效果一般不佳,对该病 的预防和治疗任重而道远)或淘汰。避 免从疫区引进猪只,严格控制外来人 员、车辆、货物进入猪场。同时避免其 他动物接近猪场,对老鼠和飞鸟也要进 行严格控制。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一类动物传染病。在我国,由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猪瘟曾一度受到控制。但由于我国养猪以散养、中小型养猪户(场)居多,综合防疫措施做不到位,使得猪瘟的发病率有所抬头,再度成为威胁养猪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1养猪场猪瘟流行及危害从2005~2006年7月份以来,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猪无名高热病。目前,认为其病原由多种病毒、细菌组成,但猪瘟在“无名高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王先明等(2006)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一些省份发生的猪群无名高热病,尽管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最高的病原。相当数量的发病猪群症状及剖检都十分典型。刘文峰等(2006) 报道,2005年对江西省653例病猪27 例进行相应的抗原检测,结果显示,猪 瘟免疫合格率为53.8%,阳性率为 42.4%。王克领等(2004)2003~2004 年7月,对河南省各地、山西、安徽等 省的1043份血清进行检查,猪瘟免疫 平均合格率为66.7%,其中规模化猪场 的合格率为71.2%,小型猪场的合格率 为50.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 仍是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的传染 病。 2猪瘟流行病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 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 病理变化非典型性,并出现了亚临床感 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 染等新流行特点。 2.1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性猪瘟又叫温和性猪瘟,发 病率、病死率比典型性猪瘟低,多发生 于11周龄以下(特别是2~4周龄发病 多,其次是5~11周龄),而且多呈散发 或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 速度缓慢。患猪体温41℃左右,大多 数腹下有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 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 象,甚至耳壳脱落。患猪有食欲,但采 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 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病程 较长。许多病猪抗生素治疗无效。大多 数病猪病理变化不太明显,无猪瘟的典 型病变。主要病变是:扁桃体充血、出 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溃疡; 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 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有 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 2.2繁殖障碍型猪瘟 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繁殖母 养猪场猪瘟流行原因及治理措施 王惠强罗烈菊 (浙江省永康市万利养殖公司,浙江永康3213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