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昙华林区历史街道保护

武汉昙华林区历史街道保护

武汉昙华林区历史街道保护
武汉昙华林区历史街道保护

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案例分析

保护传统城市文化的意义在于再生和发展,便其适应^代的生活。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设计观念上,均带有那个时代的洛印,因此即便是在历史街区更新改建的项目,在専重老的建筑街道尺度和空间的基础上,其技术或艺

《的,'4^化"休现时代^ 1|「化统街八1 [新^川^8」"时代的^向々化付I V统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和文化特庾,我们保留:而对于旧有建筑中,那些不能适应现代发展霈要的功能与布局,则用新技术新材料加以改造,力求在揍建与改建中体现建筑建造的时代精祌与技术水平。最终使新与旧的关系得到&好的处理,既展现新技术与艺术的时代风采,又恰到好处地发挥旧建筑的文化特&及建筑风格。

5.1昙华林历史街区环境整治项目背景分析

在武汉巿"成片街区改造"的大背景下,武昌昙华林街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窗的历史文化内涵、3好的周边交II环塽,改造条件基本成熟,同时居民改造心情迫切,因而成为武汉巿政府实施历史街区改造的首逸地区,

尽管昙华林街区历史建筑在保护形态上存在着差别,完好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合考究这批历史建筑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1〕结构问题。^式建筑主要存在基础沉降不均,导致部分垴体开裂、措位;中式^派建筑主要承重木柱部分阀烂,导致部分屋面下樘:庭院式建筑内廊木结构部分腐烂,^要椟^。

2〕屋面问题。西式建筑主要存在部分屋面渗漏,屋面瓦风化、破^:中式建筑屋面灰^破孭^修^。

3〕墙面问题。主要存在墙面凤化、剥落等问题。

4^ 5:内维炫问题。建筑物室内地面开^、卜-桡:楼梯部分^塌.技手]I?烂等,从土地利用^状者,该区功能结构不是很合理,缺少相对集中的小型商业区,无法镧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霈要,缺少与该区规椟相应的^车场用地、&奵的景观绿化和休憩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区内尚有少量工业和仓库用地,给该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因菜,且土地利用率较低。从主要单位权尿现状看,用地内单位杈属界线犬牙交锗,对该地区的统一规划建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建设难度。同时地区内有多块甩地6批粗,且场地巳平整,正要建设。若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要求,将会对该地区的整体建设风貌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空间结构与形态分析情^看,很多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其建筑结构形式基本上仍保持着厣有的整体风格。街区内部也多为3层以下的住宅,井有一定数量的两坡顶老宅,虽廣量较差,但老街区的历史而貌和形态依然可见,

从II路交101现状者,街区与城巿主要道路之间基本无南北向道路相联系,整个街区钓11011'面积,但却只有1个主要对外丰行出入口。从环境承观与绿化^状看,公共绿地多集中在大学、中学、小学校园里。由子街巷的尺度较小,没有更多的空间容纳较大的树木。从市政设施与公共设施看,街区内公共设施除教肓类设施外,其它设施尚不能满足街区居民生活冊求。〖11

5.2昙华林历史街区环境整治项目的架构

5.21项目设计依据

1〉武汉市规划局批复的〖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武昌区建设局关于武昌区县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立面整治和坏境改造项目的设计委托书:

35武昌区建设局提供的昼华林历史街区一期建设规划红线范围:

4〉武昌区建设局提供的县华林历史街区一期建& 1:500 ;^1^|^:

5〉国家和武汉市的有关建设法律,法规和^定。

5.22历史街区范围与保护层次1〕历史

街区范围

昙华林街区具有历史街区所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即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真实的历史迪存,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其范围为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风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轵^为104.1^1:1 (约包括县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云架桥'花园山、|^镊甲等在内的区域。考虑到历史街区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和"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指导方针,历史&区范围考虑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大范围,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约为

23.0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 77.2公顷。根难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两要,又将重点

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凤貌协调区,其中核心川户^ 1(1(4:4.6 ^.:::. ^ &》:.^

1111(1;22.3 ^.:::'、化:5-1 :'

1、保护层次划分

正街作为昙华林街区中的主街,晕大限度地承

载了此历史街区的历史事件'历史建筑、

^^^1)^11 ^ '":"力'休^ "!,林街区的梭心文化

价值,在保证现觉录观连续性的同时也形成了

昙华林街区主要的历史风貌。因此,以昙华林

街为中心,历史建筑集中区域划为核心保护

区,以有限资金的重点投放、以精致带袒81,

起到以点带面的整治作用。

核心保护区建议进行严格的保护,必须按

照控制化:求进!/保护利II〗,基本不允许随意拆除或新建建筑,也不允许进行建筑加层:桀止随意改变街道尺度,破坏山体和11然地形。&做奵保护景观价值较好的树木、绿地的工作,旨在继承历.史建筑风貌,井与周围的传统建筑物凤格及街区总体特征相协调,^风貌协调区:而积^ 22.3公顷。昱华林街区以花^|1|、^^屮、风凰山等作背景,与核心保护区相联系的巷道有戈甲营和太平试馆。巷道的辐射面铪奵形成了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的区域,成为这一区域内的主要骨架,体现了昱华林街区『[然环境的完整性,^觉

录观的连续性,突出了该街区的地理标志和行政管桔畀限。

风貌协调区可以进行适当建设,其建筑和街道形态冊与原形态相一致,新建筑也应与老建筑相协调。可以101过新建'改建,加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形^ 等方面的控制,避兔其建筑形式和历史&区凤格不和谐,甚至产生破坏或负面彩响。

^ ^设控制^.:除核心保护区和风貌&调^以外的区域的建筑大部分为近年来修建,而且巳经完企^去了^有的风貌,且巳远离昙华林中心区,所以可作为建设控制区,可根裾周边环境与山体的情况对其提出控制要求(以高度控制为主)^。

3〕保护规划及主要建设内容

此次设计,主要针对核心保护区昙华林正街一期拆迁范8 起花园山,西至得胜桥段)进行立面保护设计和环境^合改造,以保护与继承昙华林历史街区格局为主导思想,旨在改赛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提供现代化生活服务设施,弘扬武昌槭历史文化。

综合现状建筑瑰量和建筑风貌的评估,昱华林历.史街区的建筑保护与利甩方式

^5-2昙^历史衡区^#規划图(图片;|1《!V 」午林";^^貌街&保护项0塊

划)

可分为5类〈参见^ 5-2〉。

(门保护类建筑,诣国家级、市级,区级以及普査登记在册文物和具有一定的历

史价值的建筑,这类建筑必?5!严格参照国家或武汉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进行保护和管理。

保8类建筑,措对街区风貌有一定不利影响,但一皎属于近年未修建的瘐

量较奵的建筑,这些建筑近期难以拆除,鉴于财力物力,应予以保留,远期考虑拆除。

保9改番类建筑,指巳不适合目前的功能冊要,^量较差,但却与街区^ 猊

相协调的建筑,且这些的建筑应能101过改造达到与街区历史筑围、形杰相协^。这类建筑应以维护为主,适当辅以立面整饰和房间功能整合等手段。如充斥广告睥、各种&彩的店铺、搭建严重的住电建筑。

〔4〕拆除类建筑,诣瑰8很差'极大破坏&区形态和凤睨或影响街区正常运行机

能的建筑。这类建筑一皎为多层或离层住宅,而且阻挠街区内4皿。

(^)移建类建筑,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但由于该地段的历史风貌巳基本丧失,

根裾城市发展要求而釆取移建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保护利用。这类建筑基本上与风

^ 「?/:胃《」!卜3 &^, I ^ ^!;^1 [';!! (/^"(:丄二

5.3昙华林历史街区立面保护及环境改造原则

5.31 朗确昙华林街区的功能性质

昱华林正街的传统特色,应是以简朴民居为主作为背录,以幽静环境衬托瓖跃其

中的几组历史优秀建筑群的独特风猊。通过构想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及其使利的&皿区位优势,将昼华林历史街区加以改造,使之能够集中展现近代武汉的景观特色,并兼具延续地域文化特征和民风民俗的"文睐"

载体之功能,发展成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品

41

位的、以展示江3传统生活形态为主导,兼具嫫乐、商业功能的城巿多功能生活住区。

5.3^制定详细的立面係护及环境整治原则

在现有的历史&区保护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应明确设计改&,: :'] !;:!.:!:-^ ^ | |||||\力換门^」[扦、0.^(^7"(':广;V I;;..装室外设备等^^.装饰活动也纳入保护管理范积极引导新的建设项目在髙度、体量、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地段内的传统^格相一致:研究昱华林正街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志和特色,总结出建筑模式浯言,编制出适用于本地段的、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的建筑形式及建筑细部参考资料,特别是沿街立面中屋顶、垴壁、门窗、台阶等构成元索方面的设计参考图集,以保证任何改造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所遵

循。既做到揷建的建筑能与周围建筑群相协调,防止随心所欲,又可以按用户霈要有所变化,避兔产生千篛一律。在管理中,对建设控制地带的离度规定应严格执行,避&再发生周围地段新建楼房突入历史街区的景观夭际线。

进一步改番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调整晷华林地区的道路系统,昙华林正街应禁止机动车通行或辟为步行街。昱华林正街应恢复原有的街垴,彩壁、栅栏,使街道更具魅力,也使原住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闲适,游客漫步街中更加悠闲'安全。

5.33⑩目设计指导思想

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不仅仅是居住生活的地方:我们的城市,还是我们文化的体吡。原有生活的^去,井不能成为我们要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历史迪迹也彻底的抹去的理由。生活,在延续中传承和发展,而传统也随之不断演变。设计的本质是显^场所精神,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场所,从而帮助人们对环枏产生归届感和认^感,使人们得以栖居。有着独特而谙晰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场所,即有着某种明显风貌特色的场所,是城市场所精祌形成必不可少的基础。

县华林历史街区聚集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与丰言的人文资源为武汉所少见。设计要充分注怠庳历史街区整体形态的保护,维护必要的历史地&原有空间形态及其环境特征,避免^火历史街区的历史^息。选择"整体性保护的再生式发展",在昙华林正街环境整治中应做到:立足于实现对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保护",注重传统居住生活形志的动人魅力,焕发机体内在固有的生命活力,继承和发扬汉派城市文化精祌,融会现代技术和现代生活追求,&〗造既有历史芬芳、又有时代特色,满足居住者钧质、文化、环境等综台^求的街区。

5.4昙华林历史街区立面保护及环境改造实施细则

昱华林&区作为武昌地区现存较完整的历史街区,有看丰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人文录观,但现阶段保护力度不够.居住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便得历史街区难以发挥其所应具有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效益,主要存在诸多问题:

1〉道路状况较差,来往车辆较多,上下班髙峰期阻塞严重,噪咅污染铰大。铺装地多处被店商作为^设摊点用地。而与得胜桥交叉口,有多处垃圾堆放点,油污

横流,迫使过往行人都涌往中间车行带,极大的影响了交通的顆畅,

1、由于不是在同一时期建造,建筑的凤格差异较大,新老建筑缺乏对话。最突出0:'丛^处70 ^代^^&的^?:让X , /:-!:':'卜^现代^筑的"卞1(1麟.", 其间,很难与^围古朴的建筑环境相协^,有喧宾夺主之婊。

35部分保留老建筑年久^悸,垴面'构件己严重风化、幵裂,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外立面过于颓废,3宍去往日庄严肃穆的气钪。

4〉沿街缺5必要的灯饰和绿化,^有路灯架设在^北惻的电线杆上,对整个街区的景现影响抆大。

5〉各店铺厂告陴匾大小不一,色彩形式泡乱,空调定位杂乱,有的将建筑遮掩的面目仝非,缺乏统一的筹划和安排。

^15-3 县华林正街沿街立面91状1 (图片为作^自16于2口

05年3月) 41昙华林正街现状分祈

5.4^保护改造项目内容的建构1〉老街

弯弯,曲的石板街是旧武汉的一大特&景观。^华林街道大约是3111-6①宽,这扦的尺度被建筑,視为"最适合步行的尺度",惬意而又不^亲切,街道两立面的高

度与街宽的比例约为1:1,人在行进时具有最好的现觉感受,即不压抑又不感觉过于空荡。街道曲曲折折,顺应地形,193前行,形成了3形的流动空间,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含蓄,趣味而又不会觉得直白、单谰。街道的尺度与铬面并不适合汽车行走,而是完全为人的生活而设计的(尽管建造者当时井没有刻意而为〉。这与新街专为汽车而设的空间不冏,人在老街中报有安仝感和亲切感。

3〉 ^化

街区绿化不均匀,景观树木主要集中在昙华林街的北面,一些历史建筑的周边都有很好的晕现树木,建筑密度过大,缺少绿地及幵敞的活动空间。

4〉人

马可'波罗讲一条桥,捅述它的每一块石头。"可是,支住桥的是哪一块石头?^ 忽必烈可汗问。"支住桥的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马可回答,"而是石块形成的桥拱。"忽必烈可汗默畎想了一会,又说:"你何必讲石头呢,我问的是拱桥。"马可'波罗回答:"没有石头就没有桥拱了。^'每一块石头都构成了桥拱,正如老街坊中每个人,每户人家,每瞳房屋都构成了老街区的历史片段。一个街区有故^、^^-:有向[!- \ ^ "的^^休现,\ 1)1^.^1:'丄'乂^ 、"呜^场.听;,1;^ I 休,

只有承载着和^生活的城巿空间才会富有生机与活力,历史街区也是如此,

5.43设计理念

武昌昙华林是武汉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反映的是一种最平实的居住生活形志,窗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民凤民俗:同时也是一种流动的、官有生侖力的文化凤貌录区。

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 1^13^^ 1883-19^〕苣说过, "对于我

们,历史乃是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我们谙熟的,而且我们也是从那里生活过来的。倘若我们不想染我们自3消失在虚无迷惘之乡,而要为人性争得一席之地,那么这种对历史的回忆便是构成我们&身的一种基本成分"?。由此可以肴出, "历史"是当代

人借以认识当代、了解^。我"的钧质基点和精神依托。

今天的住居生活形态是儿干年生活传统的惲化结果。生活在历史街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的"文化传统",更多的继承和保留了历史,因为历史街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记忆功能。静止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断裂的生活是痛苦的。生活,在钲续中传承和发展,而传统也随之不断演变。我们的努力旨在,迎过保护和改造&华林街区承载传统文化的记忆功能,来继承和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幵拓现代生活形态他发「1体现可游可亲的江夏风情,实现传统生活形志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再生,这是我们最终的昼华林历史街区环境整治的目的,

^^1.1^ ^0.^0 ^0^00^^^ 9-3 ^ & 1

I 4 ~ ^ ^11

1

^11 ^ ^11

】1

I

V

^1

:3 I

【0 ~ ^^^1 1

| 5-1 一

空间特征,灵活运用传统民居的院落或平面布局和外观符号元素,建筑&彩以黑、白、灰为主,再^传统湖北居民风貌【5】。

旻华林现存的民居,粉垴^瓦,木构框架,彩绘门楣,石库大门、院落夭弁、外带马

头垴,既有明消时代传统的建筑凤格,又分明带着些许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武汉痏末和民国初期典型的民居形式,既较好地保存着中国传统民居的韵味,又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符号见证着当年武汉市的自然环培和历史环境,保存着当年居民生活的基本状态,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也见证看那个时代长江经济商贸以及政治文化的繁盛。在具体设计中实行立面保存,对建筑的外型修复处理充分萼重建筑原杆,即细部处理同于原扦:对于部分新建的建筑,将其他地方的不便保存的旧时特色建筑的风格、式扦、&彩、构件等元素运用到新建的建筑中去,统一整条街区的建筑风格与时代钪围。沿街店铺建筑立面统一揍整,^格上借鉴了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明快、

装饰典雅的特&,使粉垴、^瓦、灰砝、

育石和木顼门窗相互映衬,形成&彩、纹理 1 质感

和虚实之间的对比。所有门窗的设计井不拘泥子

传统形式的格子门窗,而是多样结合, 于统一中

求变化,尽可能地采用落地窗和玻璃门,增加商

业门面的广告性与视觉上的迎透感

(见^ 5-6, 3华林正街改造立面图〕。

设计细节:^门窗符号。传统门窗构图

的变异、衍生。在不同的建筑立面使用具有表征

意义的抽象符号元素,用于统一整条街区的

立面细部。10木栅阁遮阳板。贴于窗脚的滑

动式的木栅阁,在具有遮阳功能的同时,不仅在

材顼上也在平面构成上丰官了传统街区的建筑立

面。。街区立面改造尺度的控制。在

^存的街区中,依裾步行尺度的概念,1-2 1 建筑恢复为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形式,丰官传文化统街区的轮廊线。[!)商铺立面改造。用防火垴及简单的柱式划分大面积的珐蹢窗,彰显商业文化的同时,与昱华林街区的历史建筑相协调统一。

(注:对于在册的优秀历史保护建51及文保珪筑的悽,并不在此次项目运作范@内,其保护方案是严格按照相关历史5*31^法规条例单独设计井实施的。见附录

4武昌县华林历史风貌 街区保护规划项目疰设计划表、附录1刘公公馆修缮方案、

3〉植物的处理 保持原有的树木^录及庭院式的绿化成果,井补楨一些能净化空气、释玟对人体有

益钧顶、具有本地特&的植物品种,尤其是花褸木、离大乔木和苹缘楨钧,丰富垂直绿化的录观,改善"旧城区绿化翬茈率极低的"局面,强调生态性绿化(见1^ 5-7,环境改造设计意向图〉。在树下设立室外的聚会场所,如茶摊'棋摊'戏台等,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环境。

4〕灯饰、花坛及座椅等新元素的加入

灯饰工程是体埂历史街区夜景风睨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功能的要求,只有达到一个理想的亮化效果,才能够吸引游人,形成步行街的场^效应。灯饰设计意见如下:〔1〕形式上采用仿古灯具形式:

门)色彩为黑色,主要布置子路中间的绿化林息带(区〕;0〉在仿古商业建筑物的一层及二层廊口设成排的大红灯笼:〔4〕一些娱乐性的场所,允许设一些贫虹灯及广告灯,但尺度不能太大:花坛的布置形式根裾不同的路宽适当加以点璨,结合座倚作为一个小的休息空

间。座椅和花坛的形式力求古朴,井将两者很奵的喆合,^?/人在钵息与漫歩中能

充分感受到县华林正崈浓^的历史街区文化特色。

5〉视廊控制

拆除区内不协调的危房,保持风貌区内的视线&奵的通透性、控制^边地区的建筑物髙度与凤格、色调等。但与整体规划不符的沿街建筑,基本都是近期建成的,其拆除重建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整治中我们作了两种分类,一种是不符合规划似能与两围坏境协调统一、不与整条街的整体风貌相冲突,这种逑筑.^治屮不予改动:另一类是与规划不符又与周围建筑的^格不一致,这种建筑整治中应对其立面进行调整,在风格'色彩上作近似统一的要求。

(!)空间形态

在相对紧凑的街区空间中,利用建筑形体的体量变化,景观绿化的层次划分,

建筑髙度的^落渐变及建筑立面肌理的反差与对照,形成生动的街巷景观(见阁51

街^透视图〕。I ― --------------------------- ~

7〕公共空^

利用横向的文化街区景观,将德胜桥入口的绿化广场与街区中几个分酞的林闲小广场连接起来.形成核心住区休崈空间,彼此对应,互为描景,从而在功能上形成相互独立又方便联系的分区。横向联系的昱华林正街绿化带设置, 巳成为连椟东,^的&通纽带。不论从交通集戬功能方面,还是从录观视^方面来看,空间序列的变化使易华林正街区域都具有核心空间作用(见图5-9,昼华林街区环境整治总平面图〕。

8〉环卫设施的配套

老城区中环卫设施比敉缺乏,规划中结合整治幵发,^则保留^有的公厠, 丼进行改造升级,垃圾收集站按^范要求布设,井设集中垃圾转运站,在进& 历史街区政治过程中,也应该按照方便便用的要求在路边设立一定数目的公用电话亭及垃圾筘。

9〕人口规划

1^15-8昙华林环埯改造街景透视^

(阁片于^人"山'优秀^史逑筑保护趼

控制该地区的建设强度,在对原有用地建筑进行修^、改造和更新的同时,以核心建筑群为单位,迁出一定的人口,控制一个合理的人口规模,提高人均居住用地的标准和人均拥有居让建筑而枳

抵支或部分抵支外迁居民动迁^川及^新改造成木I6』。

"彻底的保护措施,挖掘了历史资源价值;庫生志的人文环境,发挥了潜在文化价值:市场的运作方法,优化了社区人文结构:再生^有街区形志,维持原有使甩强度。"这祌"保持历史风貌,使^方式回归"的"再生式"保护,最为适台极官历史韵味的昱

华林街区原有生活形态的保&与恢复。

6.1对于本课题研究的思考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涉及城市形态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提升和槭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更是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课適。通过对武昌县华林历史街区立面保护及环境整治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指导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几点针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建议:

1〉正确的历史保护观念的树立

保护工作应当在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出恰当的平衝。而不是仅仅注重于历史街区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忽略它作为城巿的记忆载体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

对于历史街区保护的功利态度只能使历史保护陷于两种馗尬境地,一是因历史&区所含有的经济价值低而拆除,或因某一处的历史迪存的保留对全局作用不大放弃保护,^而从土地在幵发中获取商业利益;二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过度幵发和利用历史垴产保护的名义促进旅游产业,致便历史街区文化趋于81俗与没落。旅游-旦成为历史街区的首要经济来湄,那么这个街区已经患上了再生陣碍性贫血,死不了也活不了。

因此,从社会、经济、文化全方面发展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最终目的,单谰的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使历史文化的保护走上岐途。

!) 11宜的功能转换

当前城市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城市的经济中心随着城市的扩张与更新不断的发生变化,历史街区的袞畋在本质上来说,与城巿经济中心的改变息息相关,划入保护之列的历史街区,面于建筑的现状优&与街区的庳始功能无法发生较大的转变,致便更新难度加大。

然而建筑及其演变是一个动态的人类发展史的过程,一种文明进程延展与断裂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载体,其功能性质随看时代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必然要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和发展。笹姆逊的"形象既是商品"的论点,为我们将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作为一个功能容器在时间的纬度上进行城市空间职能置换提供了必要条件。迎^对历史街区相应城市功能空间的调整,仗街区再生活力,促进城市的发展。

33注重隐性历史遗产的保护

历史街区保护的根性的矛廣在于,历史街区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它所在的土地的土地价值(财产权一一社会公平:!,以及它所承载的新的生活方式的矛盾。

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现代社会为利至上,尤其是工业化带来的工业产品统一化、价值取向单一化,使得人们^足于有形资产的累加,而对于隐形资产一-文化,只求快8式的满足。一旦物质条件成为迫切要求、精神^求故在次要^求的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哲学态度就会被3不留恋的,弃。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个性及交往空间

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要求一一它不仅是过去的,也是今后的城巿居民的文化载体。它超越了建筑形式的含义,甚至比街巷空间的外部形式更具有意义。

因此,具有前睫性的保护工作就必^把历史街区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

涵文化的高度上来,保护的实廣在于改造现状的淞乱状况,恢复街区空间的庳有有机秩

序,井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延续性的发展。

4〉"再生式"的保护发展

槭市是个有枳体,它在不断生长和变化着。稳定的内在的文化力3,始终决定看城市的形态井保持文化记忆的延续性。对历史的形态的保护其实是对现实形态的保护,历史的延续性,既是现实性。

在生物学上,"再生"意街"有机体的一部分在孭坏、脱落或切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

桎"。而历史街区的再生式发展,如同生物体一杆,经历着"旧瑰"走向"新项"、"否定

再否定"的过程。"再生式"保护更新观念的引进,绝非是在历史街区中恢复往昔凤采,

^续或者重现历史的物质形志那么简单,而是要再生传统的生活居住形态中合理的内涵

和城市历史文化精神。也就是,利甩历史的"外壳",重塑现代的居住生活形态和城市文

化楮神。

6.2本文研究的局限

本文是针对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中,手的热点问题进行的论述,同

时这又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和多种理论的复杂问邇。由于课题相关学科成果的庞

杂,在本文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更多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态度,因此,不免很多地方的论

述比较突兀。

在对县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进行深层的思考后,笔者认为,历史街区保护的&定性因

素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指出的那扦:"真正影响城巿格局的是深,」的政治和经济转^。^以前的

历史街区保护更多的是从传统的建筑学专业角度,把主要糖力投入在具体的建筑形态处理

上,其后果是历史街区保护中一些深层次的、隐性问题基本没有16及,更无从谈起解决。因此,本文在考虑显性层面的建筑形志保护的同时,力从更深层次上的政治、经济翊域的变化因素分析其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但限于专业以及能力有限,仅是肤浅的涉及了一些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居民的分析研究,本课题研究的虽后成果仍然是落实到了具体的建筑与规划专业所能控制的显性层面的具体的建筑形态与街区空间的保护设计上。对于其他的相关的隐性层面的影响因素,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如何控制、诱导与利甩,还^要后续的' 综合性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枰,我们的理论研究才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实践产生更大的实际效应。

最后,霈要明确的是,本课题对昱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探究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

个层面,改造椟式的建立也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建议。笔者仅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提供一个

另外的^角来探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途径。而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历

史街区更新改造的复杂、困难,以及历史街区更新保护重要性

:|-'';^'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作者: 学号: 年级: 调查与分析 调研思路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 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 前言 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 调研流程图 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

历史城市保护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第一讲:绪论 1、绪论 一、课程与相关概念的解析: 1、“历史城市(old city\historical city)”与历史文化名城 2、城市保护与旧城更新(old city renewal) 3、几个城市保护的相关概念 二、课程讲授内容的结构 三、学习目的与方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一版.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第一版.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第一版.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第一版. 5、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 6、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0第一版. 7、[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西山卯三监修.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8、建筑与历史环境O.И.普鲁金韩林飞译金大勤赵喜伦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12 第一版 9、阮仪三.护城纪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第一版 1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一版 11、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李其荣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第一版 第二讲、历史城市保护中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流失 拆除----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 维修----修复性破坏 二、城市形态的破坏 高层与大体量建筑的致命破坏 交通系统改造的影响 三、城市居住环境的衰败 居住面积低、不成套、设施不足 四、城市设施的不足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1933年《雅典宪章》 由CIAM编制 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 1964年《威尼斯宪章》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更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首次提出历史街区概念1976年《内罗毕建议》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进一步拓展了保护的内涵,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作用和价值。1987年《华盛顿宪章》 ICOMOS(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再次对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做了修正和补充,文件指明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即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 ICOMOS 继《威尼斯宪章》后,再一次提出“原真性”一词。将保护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的层面。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1999年《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大会 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大发展”和“大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提倡“宜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国际社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纯粹的单体古建筑保护延伸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保护。在国内,对历史街区保护也经历了从“修旧如新’,到“修旧如旧”,再到“修旧如故”,从最初对实物遗存真实性保护到近年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等生活真实性的关注.如有认为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性问题(张曦,葛听);历史街区保护应“保护原有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阮仪三,孙萌);“生活真实性”是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之一(杨新海)。 《巴拉宪章》 前言 考虑到《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决议》(1978年在莫斯科通过)的内容,澳大利亚ICOMOS(ICOMOS澳大利亚委员会)于1979年8月19日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巴拉正式通过了巴拉宪章,并于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通过了修订案。 巴拉宪章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它建立在澳大利亚ICOMOS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 保护是对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进行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持续的责任。 宪章的适用者 本宪章旨在为那些需要就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提供建议、决策,或承担工作的人,如业主、管理者和监督者,制定一套实践标准。 宪章的使用方式 本宪章是一个整体,许多条款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保护原则中的条款通常会在保护方法和保护实践部分作进一步阐释。为使阅读流畅,宪章中已包含了标题,但这并不成为宪章的组成部分。 本宪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使用和应用将在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的下列文件中作进一步解释: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文化意义》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保护措施》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从事研究和编写报告的程序》 《与保护有重要意义地点相关的道德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摘要: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 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应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 展的辨证关系, 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引 入发展的观点, 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保护; 发展观 1 前言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 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 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 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同样, 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 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 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 , 既没有历史可言, 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 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 而每一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 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保护历史性城镇和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保护历史性城镇和城区宪章是国际专家历时12年进行研究、改进的成果。该文件于1987年10月在华盛顿特区举办的ICOMOS大会上被采用,因此通常被称作《华盛顿宪章》。该宪章的条款得到了有意识的拓展;从国际上看,存在着各种关于历史性城区规划和保护的方法,城市发展对后工业社会施加影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本宪章就是要强调这种多样性。宪章全文见下。 前言和定义 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逐渐形成的还是精心设计的,都是历史中社会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地区,不分大小,包括了城市、市镇和历史中心或街区,以及它们的自然和人为环境。在扮演历史文献的角色之外,这些地区还蕴含了城市传统文化的价值。今天,许多这类地区正因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社会工业化而带来的城市开发的冲击,而遭受到威胁、物质上的侵蚀、损害甚至摧毁。 面对这种通常会造成在文化、社会和经济上不可挽回的损失的严重形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认为有必要起草一份国际宪章,促使历史性市镇和城区贯彻通常称为《威尼斯宪章》的《保存和修复古迹遗址国际宪章》。这个新文本规定了保存历史性市镇和城区的必要原则、目标和手段。它也寻求增进这些地区私人生活和社区生活的和谐,并鼓励保存这些文化财产,它们即使是极为微小的,也构成了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华沙-内罗毕,1976年)以及其它各种国际文件所指出的那样,“保存(conservation)历史性城镇和城区”是指保护(protection)、保存(preservation)和修复(restoration)这些城镇和地区,以及使其得以发展并适应当代生活的必要步骤。 原则和目标 1. 为了发挥最佳效果,历史性城镇和其它历史性城区的保存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同各级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统一体。 2. 包括市镇和城区的历史特色和表现该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在内的特质应得到保存,特别是: a) 由地块和街道决定的城市格局; b) 建筑物同绿地、空地之间的关系; c) 由比例、尺寸、风格、结构、材料、色彩和装饰决定的建筑物的内外形式; d) 市镇或城区同周边自然和人为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 e) 市镇或城区在历史中形成的多种功能。 任何对这些特质的威胁将危及历史性市镇或城区的真实性。 3. 居民的参与和关注对保存计划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受到鼓励。历史性市镇和城区的保存工作首先要考虑这些居民。 4. 历史性市镇或城区的保存工作要求慎重行事,要有一个系统的步骤和方针。但由于个别案例会引起各种具体问题,应该要避免思维僵化。 方法与手段 5. 要在多学科研究之后进行历史性市镇和城区的保存规划。 保存规划必须强调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技术、社会学和经济学在内的各种相关要素。 应明确规定保存规划的首要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法律、行政和财政上的必要措施。 保存规划应致力于确保历史性城区和市镇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保存规划应该确定哪些建筑物必须得到保存,哪些建筑物在特定环境下应该保存,以及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城市建设与历史保护

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保护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现代都市文化展现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实施的城建工程却使众多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再一次推到城市建设者面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又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遗址是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历史原因形成并遗留至今的古代的、民族的东西,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文物保护法律所保护的对象。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规化区范围内的遗址等历史古迹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可能会格格不入,因而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就不可避免的会对遗址及遗址赖以存在的历史、人文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但在现如今,城市竞争、区域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更根本更深层的是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竞争,最终必然是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城市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是不断变迁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现存的城市只是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打破或推倒原有固化的遗址遗迹及其环境风貌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例所证明。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等都是如此,它们都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典范,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例如杭州,虽然多数人认为杭州已经丧失了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华贵风貌,但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建设与历史结合,她浓浓的文化气息依然存在,对城市整体的格局和古迹做了保护和延续,以现代的元素烘托历史遗存遗迹,从而使城市历史文化古韵大放光彩。 二、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张扬个性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鲜明的城市特色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会吸引着人文和经济要素不断聚集,为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本该是和人类的语言、身体一样,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文本,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让人阅读出个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流活动的空前频繁,文化趋同已成为“地球村”的共性,反映到城市的物质环境中就是“千城一面”。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布局雷同、风格相仿的城市街区,让人们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处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树立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高”的建筑,这会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即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当然,规划手段并不仅指对象城市的物质形态,比如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整体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方面,而且也可涉及城市文化的精神方面。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需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究

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9-05-06T10:57:20.44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6期作者:傅鹏聪蔡利飞 [导读] 文章主要针对济宁的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济宁历史城区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傅鹏聪蔡利飞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在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城区的保护以及稳定发展,一直都是人们所重视的工作,而且也是促进传统文化稳定发展的关键工作。要在维护和保护城市历史建筑以及历史街道的情况下,应有效的降低现代化城市在布局发展中对其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从多个角度来开展历史区域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为历史区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城镇稳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文章主要针对济宁的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济宁历史城区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历史城区;保护;发展策略; 一、济宁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意义 济宁是孔子的诞生地,其属于人文始祖的重要活动地区,更是我国中华文化关键的发祥地,可以说济宁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济宁的历史与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对于南北朝时期的济宁是一个小村庄,但在运河开通以及兴盛后,为济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济宁的历史城区内历史建筑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地,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保护,由此才能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对于济宁历史城区的文化特点以及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具有悠久的商贸文化,商业街巷高达百余条,也包含很多的非物质物化遗产,餐饮、酿造工艺以及竹器和戏曲文化,还有诗词歌赋等都是能够反映老城文化特征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的历史城区保护中,还需要对实际中进行解决,由此才能为济宁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分析 针对城厢营建工作结合地理条件,依托护城河以及老城墙等,由此的构建历史城区的保护绿带,确保整体环境能够达到良好的标准与要求。对于古城必须要开展整体保护工作,新旧两城应分开进行发展,从而建立鲜明的对比,由此形成特色历史城区。也要实现的文化保护与生活进行完美的融合,通过建立文化消费和旅游景区等,这样不仅能够为商业开发提供保障,对于文化传承也有一定意义。也要进行拆除现代造古城的模式,从而彻底打造真正的古城。更要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共同开展,由此更好地体现古城原生态风景,为保护历史城区提供有利保障。也应针对街巷改造和环境提升等角度来开展工作,实现景中村改造以及新农村示范,并建设人民公园,也要实现还河于民、营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建立小巷改善以及危旧房的改善,为获得人们满意口碑提供保障。 对于大规模的重建城墙以及古城等工作,在济宁现实情况下是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三、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城厢再现的要求 对于历史城厢的形态,由于济宁城市的形态和河道是有密切关联的,因此要注重沿河工程的开展,将河道渗透到城市肌理中。因此应实现城市意象的再现,建立完善的环城绿带,针对地理面积来确保绿色植物的建设,从而为良好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并且也要对城区水系统进行明确,由此为后期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更要对街巷格局进行梳理,明确地理情况,并对街道网络关系进行明确,通过运用当前三维模式来构建历史街巷模型,从而寻找那些已经消失的坊巷,应制定完善的城厢机理图(如图1)由此为调理历史城区的形体格局提供保障。 图1.城厢机理图 (二)整体功能进行重构 对于实际中的问题就在于现在用地中居住用地为39.3%作用,而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用地在11.1%,其比例相对较高。也包含2.3%工业用地、18.2%商业设施用地等,绿地与广场用地在13.6%,其占比相对偏低,而且空间也呈现不足表现。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地规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街区,那是属于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对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须知历史街区是不可恢复的。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挽回。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 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历史街区保护法令》)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己念物(Monuments)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包含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问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文献标识码:A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3)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把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翻新或者整修),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不伦不类,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商业的充斥,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但形势不容乐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第十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保护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存在问题; (二)确定总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 (三)提出总体保护策略和市(县)域的保护要求; (四)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

浅谈我国的城市历史保护

浅谈我国的城市历史保护 发表时间:2013-08-20T10:14:35.85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9月上供稿作者:陈丽[导读] 中国城市在过去30 年的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取得非凡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经历着历史文化的丧失之痛。陈丽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将城市设计引入城市历史保护的条件已趋于成熟。因此,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历史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设计的保护策略对我国城市历史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保护策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大规模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开发”与“保护”逐渐形成一对矛盾体,以往的规划体系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城市建设运作模式的快速变革。20 世纪80 年代初,基于市场经济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城市设计概念被适时地引入到我国。实践表明,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能够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二维与三维、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私人与 公共等一系列矛盾,从而达到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1 城市历史保护的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在过去30 年的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取得非凡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经历着历史文化的丧失之痛。面对尖锐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和城市特色逐渐消退的问题,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城市历史保护研究至少可追溯至梁思成在20 世纪上半叶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法规的制订标志着中国城市历史保护工作范围的扩大、力度的加强、认识的提高和方法的进步。在很多地方,和新城的建设相平行,城市历史地区的保护更新得到了同样的重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当今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 2 我国城市历史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内在制约因素。一方面是追求政绩,对于城市的历史保护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它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纷繁复杂的任务。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城市对历史保护的提出并不都是经过严格调查和科学论证,而是作为政府领导者政绩工程的需要而提出的。然而,随着政府领导者的升迁,新一任领导又会产生新的思路,这种现象对于城市历史保护的延续性极为不利。城市历史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蕴含巨大社会、文化、经济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保护不利,将造成人类共同财富的损失。城市历史保护除了要拥有健全的外部法制环境之外,还需提高政府决策者与市民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是编制人员单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乡土人情,因此对城市历史保护的思路也应该各有侧重、各不相同。对于城市历史的保护不应是为了附庸商业和旅游的创造与模仿,而是应着重反映历史上一脉相承至今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才是城市历史保护的根本原则。目前我国的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一般都是作为政府的指令性项目,由相关的设计单位编制,一般都是以规划师和建筑师为主。但由于城市历史保护涉及到广袤的知识领域,因而任何个人都是无法胜任的。参与设计的人员除了规划师、建筑师外还应包括市场分析、环境保护和旅游策划等多方面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专家组。这样不仅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城市特色,而且也对城市历史保护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 2.2 外在环境影响。一方面是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前,城市规划的每一层次都是在集中的计划下进行的,这使得城市建设过程纯粹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①建设资金由原来的国家单渠道投放变为由国家宏观调控的多渠道投入,②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建筑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房地产业开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集中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已失去控制效力,“市场”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物质要素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经济理性” 逐渐替代了“文化理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许多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被破坏了,一时之间,“开发”还是“保护”成为每个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是法制环境,我国目前对城市历史保护的规划设计多表现为宏观控制下的政策、法规和控制指标。单纯的自由化竞争本身具有缺陷,容易造成社会系统的混乱,而单纯的计划又不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结合一些符合微观经济规律的策略和方法,制定出灵活的方案,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 城市历史保护策略 3.1 根据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成果表达形式,也是鼓励和弹性控制各种开发活动的有效手段。将历史保护区的土地使用功能、空间组织、建筑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环境等方面内容纳入到导则控制中,以保证该区域保护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从而为该地区形象的视觉协调提供基本准则。 3.2 补贴建设资金。根据开发商对城市历史区或历史建筑保护的贡献大小,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为开发活动提供资金上的补贴。主要的措施有:减免税收和转让建筑外观拥有权。减免税收,即开发商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开发建设或保护历史、自然资源,将得到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少征所得的优惠,但这种奖励应建立在严格的法律程序下;转让建筑外观拥有权,即对于城市中一些有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如果拥有者没有能力保护和维修,可以把建筑外立面的拥有权交给公共或某一指定机构,由对方对该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拥有者仅保留建筑内部的使用权,而没有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改和拆除的权利。 3.3 奖励建筑面积。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一些重要的历史街区、标志性建筑常常受到新开发建设活动的威胁,运用奖励建筑面积的手段不仅有助于保护城市资源和特色,也可以从解决保护这些资源的经济困境。空中开发权转让是保护城市历史最为有效、最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实施手段。具体的做法是把城市历史区或历史建筑的上空未被开发的空间权转让到其他基地中,得到开发权的开发商将被允许在容积率控制之外增加一定的建筑面积。 4 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虽然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城市建设运作模式的变革,但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然而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城市历史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 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2)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职业中学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得编制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管理得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就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得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得深化。编制完成得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与管理得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得编制。其她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得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得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