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期末古诗词曲赏析

人教版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期末古诗词曲赏析

人教版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期末古诗词曲赏析
人教版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期末古诗词曲赏析

人教版2020七年级上期末

古诗词曲赏析

易错警示

关于名句赏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鉴赏:一方面指出写景的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

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设问等)、用词的生动性、表达技巧(托物寓

意、对比)等,另一方面从内容上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古诗词曲赏析阅读技巧:

一、针对诗句的题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1.描绘画面。①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②结合上下句,整体理解。③发挥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

2.赏析句子。①分类考虑。可以把诗句分为写景、抒情、言理等

几类进行赏析。②按现代文赏析题作答。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词语运用。

3.概括画面。①确定时空特点(什么时,什么景)。②明确景物氛围。

二、典故追溯

1.了解典故本意,本意要联系实际。

2.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生平分析出潜台词。

3.典故的使用,既。能丰富诗歌的内容又能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可以使诗歌风格显得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三、情感体悟

1.明确诗歌体裁(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

2.分析诗歌意象。

3.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4.储蓄一些专业性词语:离愁别绪、清高孤傲、孤寂惆怅、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等。

5.了解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鸟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观”字统领全诗。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

滴动,感慨万千。

4.从“水何”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描写了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来写的。

5.曹操这首诗借景抒情,请结合本诗具体说明。

前四行诗句描写所观沧海的景象。其中有的山岛、繁茂的树木,丰茂的百草等;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成力凸显在读者面前;然后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6.发挥想象,描绘出“水何澹,山岛竦峙”所展现的画面

在这水波“”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它们点在平间的海面上使大海显

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达景的轮廓。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心壮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邮西。

1.“杨花”“子规”在诗中分别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分别象征飘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简要赏析。

适用了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从“杨花落尽子规”可以看出,“杨花落和是春才有的景象。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了作者对故友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发出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

拂,船帆端端直直高挂在水天之间。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脸炙人口,“生”和人”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独行。

2.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萧瑟(萧素)、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3.这首小令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4.这首小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五)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峨眉山我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

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抽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作者适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清江的美暗示了行船之事。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六)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1.诗的一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了人乐达的心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素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道游,将秋日的寂

一扫而空。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作者借飞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奋发向上。

(七)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

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的想象之景,诗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诗人以想象的手法表达希望团聚的心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两处巴山夜雨之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前一个“巴山夜雨”写的是实景(或眼前之量),是以景写情;后一个“巴山夜雨”写的是景(或想象之景),是以情写景。

4“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字除交代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5“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出了怎样的气氛?

黑夜迷茫、秋雨绵绵,营出诗人漂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6.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环往复的

意境美

7.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作对友人(子)的深深思念和无穷尽的伤感之情。

(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中“风吹雨有哪些含义?

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界的风雨;二指南宋朝延处风雨飘摇之中。

2.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僵”“孤村”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3.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

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近古稀,仍望抗卫、杀致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专题文言文阅读

文章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和易错点。答题时必须紧扣原文,忠于原文,把握文章的主易错警示!要观点,既不能胡乱猜测、妄加推理,也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需要注意的有两点:0古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中所述之事、所写之人都蕴涌了作者一定的观点:②写作手法常涉及比喻、对比、举例、寓言、言行横写等,这些在应考时要重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技巧:

1,实词解读技巧:要关注文章中的通佩字、词类活用现象、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等。还要注意日常文言词语的积累,掌握从课内到课外迁移的方法和规律。

2.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以直译为主。

(2)关键字词要落实。

(3)译句与原句句式相同。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这句话时,除宇字落实、直译外,这意“可以”要逐字落实:“可"是“可以”,“以”是“凭借",可译为: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断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微老师了。

3.其他内容分析,则采用分析现代文的方法。

例如:(咏雪)开头一句话“谢大停求雷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个字,介绍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回答问题前需先分析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还是写事的记叙文,从中找到关键词。结合现代文词:叙文常见文体分析文章的方法回答即可。

答:这十五个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体事件等丰富出“咏雪”的事件。

咏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像什么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因风:乘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大傅在一个下天把家里人集在一起,子单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一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

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4.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5.对两个人的回答,谢太傅未做评定,你认为他觉得哪个好?

我认为他觉得谢道的好。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他对谢道的赞赏;从文中详细交代谢道的身也可以看出。

6.为什么要在结尾交代谢道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谢道幅才情的赞

7.写出一例咏雪的诗句。

示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太丘舍去舍去:(他) 舍:舍弃去:离开

(4)去后乃至乃:才

(5)尊君在不尊君:对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6)相委而去委:舍弃

(7)下车引之引:拉,

(8)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走了之后,朋友才赶到。

(2)待君久不至,已去。

他等你好久你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和我约定一起出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过了正午您还没到,那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不讲礼数。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3.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友人认识到自己错了,想弥补自己的过错。

6.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是一个义正言辞、有修养、明辨是非的孩子。

7.你认为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无礼在对无信无礼之人没必要以

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长辈,并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想弥补过错,这时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8.你喜欢元方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示例一:喜欢,元方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不道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

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已属不易

示例二;不喜欢。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歌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

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2)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4)吾日三省哥身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5)为人谋而不忠平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患:竭尽自己的心力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7)传传不习乎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而不感惑:迷惑、疑惑

(10)六十而耳顺耳顺:通常认为是指能听抨进不同的意见

(11)七十而从心所欲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2)不逾矩逾矩:越过法度

(13)温放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

(14)可以为师矣以:凭借

(15)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17)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好:喜爱,爱好

(1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

(20)饭疏食饭:饭:吃硫食:粗粮

(21)曲肱而枕之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2)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23)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也是在其中

(2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5)子在川上日川:河流

(26)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

(27)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

(28)博学而笃志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29)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30)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

饰关系。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而:表承接关系

(2)人不知而不懈而:转折关系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而:转折关系

(4)温故而知新而:表承接关系

(5)学而不思则罔而:表转折关系而: L承接关系

(6)择其善者而从之而:表承接关系

(7)博学而笃志而:表并列关系

(8)曲而枕之而:表承接关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自己的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知道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感

(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学问和率业的人,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以学问和事业为快

的人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用胳膊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这对我像浮云一样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

(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向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要改正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用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示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要多向别人请教,紧密联系实际。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

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体现了虚心好学、自觉修养的思想。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示例: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社会,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8.请写出出自于本文的三个成语。

示例:不亦乐、温故知新、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富贵浮云、箪

食瓢饮、见贤思齐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静以修身

静:除杂念和干扰宁专

(2)俭以养德

以:连词,表示后者前者的目的

(3)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淡,不名利明志:明确志向

(4)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

慢:懈励精:振奋精神

(7)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8)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9)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悲守穷庐

穷庐:穷国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夫君子之行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下车引之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夫/君子/之行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年/与时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怎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躁就不能修养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7.文中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立志、惜时

8.“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节俭可让人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

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9.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诚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

达了他寄子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0.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示例:“志是成才的前提,而“学”是成才的关键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远大目标志学习也要经常注

意修身养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止有剩骨止:仅,只

(2)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

(3)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4)屠大窘窘:处境困迫,为难

(5)顾野有麦场顾:看,视

(6)苦蔽成丘苦蔽:覆盖,盖

(7)弛担持刀弛:解除,却下

(8)一狼径去径去:径直离开

(9)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

(10)意暇甚意:神情、神态暇:从容、悠闲

(11)屠暴起暴:突然

(12)一狼洞其中洞:河穴这里用作动指

(13)意将隧入隧:通,这里用作语,指从通

(14)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

(15)止露尻尾尻:屁股

(16)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17)盖以诱敌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18)顷刻两毙顷刻:一会儿

2.解释多义词。

(1)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动词,攻击

②盖以诱敌敌:名词,敌人

(2)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其: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其: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其: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其:指屠户

④一狼洞其中其:指柴草堆

⑥屠自后断其股其:指狼

(3)之

①复投之之:代词,代指狼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助词,可译作”的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助词,无实义,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

④久之之:助词,无实义,起音节的作用

⑤又数刀毙之之:代词,指狼

(4)以

①投以骨以:介词,把

②以刀劈狼首以:介词,用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以:连词,来

④盖以诱敌以:连词,用来

(5)意

①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意:想,打算

(6)止

①一狼得骨止止:停止

②止增笑耳止:同“只”,只是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屠/自后/断其股

C.场主/积薪/其中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行甚远。

途中遇到两只狼,紧着他走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把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很停下来了,可先得到骨头的又追了上来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然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

场主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5)狼不敢前,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望着户

(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许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填空。

本文作者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6.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

遇狼→俱狼→御狼→杀狼

7.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狼亦矣,而顷刻两,禽兽之变许几何?止增笑耳

8.“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以骨投,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

退狼。

9.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0.请概括本文中狼的形象。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

11.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则故事讽喻了像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人们,对待像狼

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止步,必须敢于争,才能取得胜利。

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3)国人道之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5)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2.解释多义词。

(1)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闻: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③求闻之若此闻:传闻

(2)若

①求闻之若此若:像

②若屈伸呼吸若:你

(3)于

①闻之于宋君于:介词,到(那里)

②问之于丁氏于:介词,向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介词,在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空的劳力,并非在井里到了一个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5.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从本文得到的启示。

示例:在际中,语言的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以避免不必

要的误会和歧义。

6.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7.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示例;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8.《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这部作品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成的。

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身亡所寄亡:无,没有

(2)因往晓之晓:告知,开导

(3)若屈伸呼吸若:你

(4)终日在天中行止行止:行动,活动

(5)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6)只使坠只使:纵使,即使

(7)充塞四虚四虚:四方

(8)若躇步跐蹈躇步跐蹈:踩、踏

(9)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另外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虑而忧虑,就去开导他。

(3)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4)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梳理| 观沧海(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龟虽寿(曹操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进大的理想和抱负。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雁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雁心壮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一

课外古诗词鉴赏(一)(七年级上册) 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1]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 作品鉴赏: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5] 二、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江南逢李龟年⑴ 岐王宅里寻常见⑵,崔九堂前几度闻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⑷。 [1] 白话译文: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3] 作品鉴赏: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4]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新编】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 目】 十三首古诗词(5+8)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2.《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ang)无伦(lún)。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过松源晨炊(chuī)漆(qī)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biàn)无难,赚(zhuàn)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六篇文言文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sha)猎(lia),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guā)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a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 a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a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jiàn)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huán)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xiāng)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 hu?)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 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shì)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jiàn)其发(fā)矢(shǐ)十中(zh?ng)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dàn)手熟尔。”康肃忿(fan)然曰:“尔(ěr)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赏析】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

(一)、古诗阅读与赏析4分。初中只要求从手法、修辞、炼字、思想情感、内容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而高中则是全面的赏析。具体赏析复习资料另附。 1、整首诗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某句诗句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或者某部分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解题原则:虚实原则:实+虚(内容概括+思想感情) 2、名句赏析。解题原则:根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是题目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公式:点+内容概括+思想感情(对象+作者),要符合虚实原则。若是没有规定角度,可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按虚实原则进行就行。近年来还常考画面描述,其实就是内容概括,只不过是语言表达较为丰富一些罢了。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以上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 以上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 ——_______ ——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 来形容“流星”。有什么妙处? (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 (2)不能。“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 (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阅读题 教师版

专题:诗词鉴赏 (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二)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三)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答案: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五)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