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分析-金融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分析-金融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分析-金融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分析-金融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分析-金融会计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就资产减值会计来说,会计计量是整个工作的重心,在资产发生减值之后,就面临着资产计量的难题。因此,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暴露的这些难题给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计量属性,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现值

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其使用寿命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企业的运营环境有着众多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资产的盈利能力常常是处于波动状态,资产减值问题不容小觑。就资产减值会计来说,会计计量是整个工作的重心,在资产发生减值之后,就面临着资产计量的难题。目前我国是使用可收回金额概念,但是仍

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研究,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目前国外被广大认同的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主的观点,二是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主的观点。FASB主张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减值计量的计量属性,FASB认为若企业决定将减值资产留下继续使用就好像是将资金投资于该资产,因此,减值后的资产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IASB提出了可收回金额的观点,IASB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企业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其留下来继续使用,二是将其出售,考虑到这两个选择的需求,需要估计两个数值,其一是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其二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是采用可收回金额概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采用了可收回金额的观点,若是资产将来可能会创造的价值小于当前时点的销售净价,这个时候企业就会选择出售该资产;否则,企业会选择留下资产,这意味着在此刻,资产的账面价值体现的是该资产在未来可能创造的经济利益。

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问题分析

尽管新准则的发布使得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但是采用可收回金额这一复合计量属性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带有主观因素

资产减值计量的确认和计量要求会计从业者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所拥有的会计职业能力做出职业判断,这一工作性质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不合理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技术,要有与其相匹配的规章制度才行。而且,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商誉,而商誉本身存在很多的缺陷。此外,公允价值计量的进行需要进行人为估计,这也让不法分子有机会操纵利润。

(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

我国对公允价值和现值理论的研究程度还较浅,而且很少实际应用到,财务人员对其还比较生疏,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

(四)信息和价格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的环境下,我国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仍然不够透明公开、有所欠缺,很难获得公司各种资产的合理的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

(五)现值计量存在困难

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制定长期现金流量预算的意识,企业员工对现值的测算几乎没有经验,导致现值计量十分困难。此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算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精确的折现率也难以获得。

三、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完善对策

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体现资产的减值情况,确保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可以更顺利地施行。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避免利润操纵

1.完善并推广可收回金额理论和实践对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进行

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可收回金额理论;充分推广可收回金额理论,广泛运用到实务中。2.健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内控制度(1)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制定分级授权制度进行恰当的职责分工,由各部门共同完成测算;在减值准备的审批工作中,对董事会、经理层和股东大会进行分级授权。(2)内外审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审制度,必要时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实施专项审计;重视外部审计,对企业资产减值全过程实施管制,对减值准备的计量进行核查。(3)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制度的作用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以此来减弱利润和企业考核之间的关系。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

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价格信息系统以及具有实质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使资产的评估值最逼近市场价值;积极贯彻落实新资产评估准则,提高资产评估的质量;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向国际会计准则看齐。

(三)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政府主管部门和职能机构等尽快完善准则和规章制度;企业为员工制定充足的职业培训;财务人员主动学习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四)完善现值计量的运用

将财务预测和预算编制纳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同时,加快发展国内的证券和资本市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确定折现率。此外,将现值计量过程透明化以起到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琴.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财会月刊(上),2014,(03):3

[2]冯静静,王尧臻.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86.

[3]马新华.关于新准则中资产减值问题的思考.中国证券期货,2010,(02):60.

[4]王芳.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时代金融,2015,(10):191.

[5]陈梅.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引发的问题及治理.中国证券期货,2011,(11):101.

[6]杨景芝,吴聪.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确定方法的理论探讨.商业会计,2013,(02):69.

[7]杜敏.浅议现值计量在会计中的作用.中国集体经济,2012,(31):78.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cc9135804.html,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一、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9期.周忠惠.罗世全. [2].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财经理论与实践》.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3期.许云. [4].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10期. [5].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研究. 《会计之友》.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32期.杨红霞. [6].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18期.杜洋洋. [7].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性研究.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5期.张旺军. [8].浅议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17期.张智慧. [9].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11期.何和平. 二、资产减值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关于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董丽娜.会计学吉林财经大学2011(学位年度)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一、资产减值的相关概述 (2) 1.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 (2) 1.1.资产 (2) 1.2.资产减值的含义 (2) 2.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2) 2.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计量理论 (2) 2.2.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谨慎性原则 (3) 2.3.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4) 3.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主要容 (5) 3.1.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5) 3.2.资产减值适用围 (6) 3.3.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6)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 (6) 1.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6) 1.1.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难以确定 (7) 1.2.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7) 2.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提出更高要求 (9) 2.1.企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变相利用 (9)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 (10) 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10) 1.1.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时间 (10) 1.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 (10) 1.3.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 (11) 2.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12) 2.1.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有难度。 (12) 2.2.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 (12) 四、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14) 1.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宏观环境 (14) 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 1.2.发展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14) 1.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主的外部监督 (14) 2.加强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部环境 (15) 2.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盈余管理 (15) 2.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15)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资产减值损失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cc9135804.html, 资产减值损失论文题目 一、最新资产减值损失论文选题参考 1、常用资产减值损失计算 2、论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的利弊 3、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研究 4、对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差异问题的思考 5、浅谈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利弊 6、从资产减值损失准则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平衡 7、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8、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 9、保险公司规模对资产减值损失顺周期性的影响——基于2011~2013年季度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10、例析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变相转回 11、资产减值损失不予转回的探讨 12、建议改进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与列报 1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资产减值损失的联系与区别 14、论新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15、新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探讨 16、浅析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程度——以2010年盈利高速增长的中小板为例 17、由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谈会计经管责任落实 18、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应用及对策 19、浅议新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

https://www.doczj.com/doc/cc9135804.html, 20、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核算研究 二、资产减值损失论文题目大全 1、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与核算 2、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3、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稳健性影响分析 4、谈现行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5、总部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6、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浅议 7、新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方法的分类归纳 8、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禁止性规定的思考 9、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规定相关问题浅析 10、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相关问题研究 11、从资产减值损失角度看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 12、浅析上市公司关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对精工科技巨额计提减值损失的思考 13、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探讨 14、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5、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应予以转回的探讨 16、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的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17、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探讨 18、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转回的分析 19、资产减值损失应否允许转回的理由分析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7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01-08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盈余管理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身而言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在会计实务界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地设置秘密准备,人为地进行利润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定。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该准则对一些资产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新准则的规定,有以下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将不得转回:(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3)固定资产;(4)生产性生物资产;(5)无形资产;(6)商誉;(7)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新准则的实施将使得企业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保持相应的谨慎态度,有利于进一步地遏制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利润,对公司的资产价值以及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二)选题意义 新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披露做了相关的改进,但是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依然还存在有待该井的地方,不可能完全避免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仍需要规范。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试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出发,探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如何规范企业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盈余管理行为,旨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为如何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合理的意见。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21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

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

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11页)

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doc 11页)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为充分贯彻谨慎性原则,“挤出”资产中的“水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价值,则资产已经减值。《企业会计制度》第53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无疑,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由于资产计量不实造成的浮夸资产和虚增利润的现象,从而使会计信息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情况。但这并不排除在其实际运行中由于操作不当,或主观操纵行为给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资产减值、价值、滞后

前言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一)坏账准备

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摘要】:资产减值是现代会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理所当然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困境进行解剖,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困境;成因;对策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请求,合理地预计各项可能产生的丧失,对可能产生的各项资产丧失计提资产减值筹备。”该规定无疑对企业避免不良资产,进步资产质量,从而进步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宏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规定也为企业在必定领域内把持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本文着重分析资产减值筹备所面临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一、“资产减值筹备”所面临的困境 资产减值筹备是对可能产生的资产丧失计提的,这种“可能”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断定权利,易随管应当局的意图而变动,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违法行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为了粉饰经营事迹、夸张当年利润或少报当年亏损,不提或少提减值筹备。(2)为了规避税收而多提筹备以降低当年利润。(3)为了调节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通过转变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的时间来调节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4)为了掩盖以往年度的不真实,通过“八项筹备”进行巨额冲销。如以前年度断定了虚伪的收入或收入的确认违背了有关规定而导致应收款项的长期挂账,现通过“坏账筹备”进行冲销。又如以前年度控股企业为了给上市公司输送利润,向上市公司高价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等,现又通过“固定资产减值筹备”、“无形资产减值筹备”、“长期投资减值筹备”、“短期投资跌价筹备”等对这些不实的高价资产进行巨额冲销。(5)上市公司在持续亏损的边沿,为了回避ST或PT处理,而采用“八项减值筹备”来自欺欺人,将潜在或历史上亏损一次性特别处理,将亏损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本科《浅谈资产会计减值》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本科《浅谈资产会计减值》论 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资产会计减值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提要 当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

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资产减值滞后原因问题对策会计准则 目录一、资产减值会计 1 (一)资产减值会计产生的理论起点。 1 (二)相关性原则资产减值会计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3 (四)资产减值会计实务。 3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 5 (一)资产减值是否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5 (二)在“浮夸”的理念下,不关心资产的真实价值。 6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之争。 6 (四)加速折旧等会计方法可承担资产减值会计的任务。 6 三、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7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7 (二)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

题 7 (三)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 8 四、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8 (一)进一步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8 (二)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 9 (三)发展资产评估业,建立全国性的资产专业评估体系 9 (四)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10 (五)适时披露资产减值会计 10 五、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2 浅谈资产会计减值一、资产减值会计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比较与分析

【摘要】针对我国2000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规定存在的问题,2006 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作为一项新制定的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对资产进行了限定,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这增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及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可靠性,客观上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冲回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极大的规范了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2000 issued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system for handling of asset impairment provision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2006 the new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asset impairment, as a new criterion for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limit of assets, expand the scope of asset impairment, the strengthen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atus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reliability, which reduce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uthorities use assets impairment rushed back to the possibility of profit operation, standard enterprise asset impairment provision behavior,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assets devaluation accounting to more objectively and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robust development direction.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差异;对比;【Keywords】New and old accounting standards; Assets depreciation reserves; Differences; Contrast; 引言: 我国在2000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2006 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都提到了对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和处理方法。新准则较之旧准则出现了巨大变化,更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与国际惯例趋同,健全了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孤帆了资产减值行为,

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我国在1992年首次提出资产减值准备,1993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增加了存货、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三项准备,到2001年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由一项、三项扩展到八项,这些措施规范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夯实了资产质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规定散见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新的调整。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会计处理不尽相同,下面仅就几项重要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梳理,以供会计人员参考使用。 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一)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金融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不包括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它包括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一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不存在计提减值的问题,因为它的期末始终是按照期末现行市价来做调整的。第二类金融资产就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主要是指债权投资。第三类金融资产是贷款和应收款项;第四类是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上述第二至第四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核算。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

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单设了资产减值准则,但该准则并没有包含所有的资产减值容,还有一些资产减值的容是在其他具体准则中规的。本文将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以期为资产减值的学习抛砖引玉。 1.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一般规定。当发生减值损失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计提减值的因素消失,资产价值回升时,如已计提的减值允许转回,则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存货的减值为例说明(消耗性生物资产与建造合同本质上等同于存货,因此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与存货的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当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规定。在所得税准则中规定,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应调整“所得税费用”科目,同时直接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值直接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而不用另设一个科目核算。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借记“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3)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按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减值因素消失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3.当以前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已计提的减值能否转回。(1)一般情况。当资产减值因素已经消失,价值回升时,短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长期资产已计提的减值不允许转回。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要点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颁布前,资产减值相关内容散见于各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改,集中用一个准则对资产减值加以阐述,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资产减值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指资产销售净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使用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二者中的较高者。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可收回金额是新准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与初始确认以交易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资产减值会计对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局限于过去,而更多地立足于现在、将来。因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 (一)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了解和掌握资产减值的产生迹象可以有效地判断资产是否减值,为资产减值确认打下基础,从而节省资产减值测试成本。资产减值不仅受资产自身因素影响,还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可将资产减值迹象分为内部迹象和外部迹象。 (1)内部减值迹象。主要是: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2)外部迹象。主要是: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二)资产减值确认时间 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资产组的认定在具体操作上十分复杂,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从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监管来看,全面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l)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较低的管理水平不利于资产组概念的广泛运用。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3至5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IAS36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测算企业层面上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要说是测算资产组的现金流量。 (2)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都难以对此进行判断,客观上可能诱使企业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尤其是就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言,由于采取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核心指标,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组划分标准的模糊性,随意扩大或缩小资产组合据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相比国外上市公司而言可能会更为强烈。 (3)资产组的运用,将大大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会计成本,同时执行效果可能不甚理想。为提高按资产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可操作性,必须提供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这可能大大增加准则制定部门的会计成本。即使这样,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辨认资产组以及对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测算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因此,资产组的运用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的目的秘密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公司明知故犯。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2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影响

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包含了资产组概念、公。 业的经营情况更是倍加关注,尤其是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从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到现在,就这几年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影响较大,资产减值指的是资产的未来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 一、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全与资产状况反映缺乏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披露关乎着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所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进行决策,一旦会计信息不真实,将会致使人们资金财产受到威胁。在新会计准则下很多上市公司披露了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主要包括计提比例、计提金额、计提方法等,但是计提依据、计提方法都是制度中条款的重述,例如“对个别存货项目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可变现净值是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 ”等,这些都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产减值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得各个企业披露的信息大同小异,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信息使用者无法掌握数据的来源,并且数据的可靠性不高。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对资产起调整作用,让资产更具有真实性,符合实际。但是在减值恢复阶段,无法回到已经计提的资产中,那么资产的实际情况将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 2.难以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 在新会计准则中除了特别的规定之外,还包含了资产组与单项资产组,现如今对企业资产现值的计算涉及面比较广,已经对未来各年度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对折现率也进行了选用。在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组做了概念定义,即“资产组是现金产出单元”,在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计算时,简化了计量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国际会计准则有类似之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在企业中得到良好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但对资产减值的影响却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相 为:当企业职工的辞退福利符合一定的条件时,意味着职工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金额可以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确认当期损益。 (六)在无形资产核算中的应用 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资本化,这有助于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有助于企业的未来成长。另外,资产的使用寿命不确定是指无法预计这些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显然在这些资产的持有期间无法采用合适的期限来对其进行摊销,只有选择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只对实质上发生减值的部分进行摊销是合理的。因此在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中,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其减值按减值准则进行处理。 (七)在政府补助核算中的应用 政府补助中无论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还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都要根据一定条件确认为递延收益或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计入企业收益,因而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与股东的资源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并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报表重心而强调全面收益的理念。 软科学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中国特色的所得税会计研究”(122400430155)。 参考文献: [1]宋倩男.资产负债观的辨析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08(8). [2]万冬梅.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与思考[J].企业导报.2011(10). [3]刘永泽.论新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J].审计与经济.2009(1).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20

方案-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 \r\n (一)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r\n 金融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不包括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它包括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一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不存在计提减值的问题,因为它的期末始终是按照期末现行市价来做调整的。第二类金融资产就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主要是指债权投资。第三类金融资产是贷款和应收款项;第四类是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上述第二至第四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r\n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r\n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核算。\r\n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r\n (1)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r\n (2)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和应收款项,按 权限报经批准后进行转销。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转销各项贷款,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贴现资产”、“拆出资金”等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r\n (3)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r\n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r\n (4)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成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该项金额小于相关外币金额资产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r\n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cc9135804.html, 资产减值论文参考文献 一、资产减值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赵春光. [2].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8期.王跃堂.周雪.张莉. [3].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5期.王建新. [5].资产减值的可转回性、管理层责任与管理层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 《南开管理评论》.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张继勋.何亚南. [6].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6期.吴虹雁.严心怡. [7].我国企业资产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2期.何建华. [8].管理防御视角下的CFO背景特征与会计政策选择——来自资产减值计提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王福胜.程富. [9].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 《会计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1期.黄世忠. [10].会计准则变迁、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 《商业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9期.周冬华.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 摘要:本文根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政策给予的选择空间进行有目的盈余管理的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在实施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健全会计制度及加强相关审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范意见。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原因对策 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按其预计损失金额预先确认损失并计提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该规定意在从防范资产不实的角度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但是,由于该制度设计上的一些局限性,许多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而有些企业更是依靠这些难以把握、界定不清的问题,来粉饰会计报表,误导投资者。本文着重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是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的,这种“可能”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权利,易随管理当局的意图而变动,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违法行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夸大当年利润或少报当年亏损,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 2.为了规避税收而多提准备以降低当年利润。 3.为了调节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通过改变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的时间来调节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 4.上市公司在连续亏损的边缘,为了逃避ST或PT处理,而采用“八项减值准备”来自欺欺人,将潜在或历史上亏损一次性特别处理,将亏损累计在一年,逃避连续三年亏损被处理的问题。 5.为了掩盖以往年度的不真实,通过“八项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如以前年度确定了虚假的收入或收入的确认违反了有关规定而导致应收款项的长期挂账,现通过“坏账准备”进行冲销。又如以前年度控股企业为了给上市公司输送利润,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