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

目录

PART I 战略分析 (2)

PART II 会计分析 (8)

PART III 财务分析 (15)

PART IV 价值评估…………………

33

PART I 战略分析

一、参考公司历年来的财务报告,评价公司2001年前后的并购战略有何差异?

2003年,青岛啤酒迎来其百岁华诞。百年青啤不但成为了青岛的名牌,而且成了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牌。企业能够持续发展100年,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名牌,并且仍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后劲和势头,实属不易。

在这百年多的历史中青岛啤酒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代:

一:彭作义时代。在这个时代,青啤发起了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为主导的“大名牌发展战略”,它的核心理念是”做大做强”。

二:金志国时代。在这个时代,青啤开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由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扩大,并开始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全面的整合。

对青岛啤酒公司来说,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就是在这一年青岛啤酒开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没有“做大做强”的基础就没有“做强做大”的平台。

1.对青岛啤酒1993年到2003年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在1993到2000年逐年上升,此后进入平稳时期,资本负债率维持在50%-60%之间,对企业年报进行分析发现,从93年到01年中,企业大量收购破产企业或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经营困难的企业,这样在增加企业资本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债务,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度提高。到01年下半年,企业在扩张上进入平稳时期,企业的收购业务大幅减少,只完成2宗并购,而且在收购形式上更多的使用参股的形式,并拥有并购企业的管理权,很好的控制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2.收购模式的转变,01年下半年在收购万泰公司的上企业参股28%,但取得万泰公司的经营权。事例表明企业在不再用并购破产或经营困难企业为主的并购方针。用少量的资金和股本来运作更多的公司,来盘活资本,达到规模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对青岛啤酒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在98年到03年,主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30%,而98年到01年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仅维持在4%,到02年和03年净资产收益率迅速提升到7%,表明企业在01年以后资本的扩张有所减缓。

青岛啤酒1993-2002资本结构变动情况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 40 60 80 100 资产负债比(%) 总资产(亿元)

综上所述,青岛啤酒在01年前后企业的并购战略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单纯的大量吸收破产或经营困难企业扩大企业规模转化成以整顿已有企业扩大原有企业规模为主,有选择性的吸纳企业为辅的并购战略。

二、搜集相关资料,对青岛啤酒的战略进行分析,并综合评价青岛啤酒与燕京啤酒(A 股代码:000729)在战略上的异同。

相同点:1.品牌战略;在追求品位、彰显个性的现代品牌经济时代,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

赢得竞争,最终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品牌。

2.并购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并购成了企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战略,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打响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都采取低成本扩张优势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啤酒酿造同业的并购,获得了高速发展,奠定了自己中国啤酒业三甲的地位。 3.并购整合;并购是把双刃剑,如果并购后不注重有效的整合,就不能使得并购

发挥充分有效的作用,相反还会构成企业承重的负担。青岛啤酒和

青岛啤酒1993-2003盈利情况

22.4

17.7 11.6

5.9

8.9 30.6 31.7 31.5 29.6 31.2 31.8

12.1

8.5

6.9 3.3

4.6

4.4

4.0 4.3

3.5

7.8 7.2

5 10 15 20 25 30 35 1993 1994 199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0 2001 2002 2003

主营毛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

燕京啤酒在并购后都进行了各方面的整合,包括资源,管理、技术、

品牌、文化等多方面。

不同点:

1.品牌创立战略

(1)品牌定位:青岛啤酒总体是中高档定位,高贵的、优雅的、有品位的,而燕京啤酒偏抵挡定位,对公司的净利润贡献不大,由于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近年来提高了

中高档的占比。

(2)品牌形象:青岛啤酒塑造了平易近人的品牌形象,如很多广告词“感受心新鲜,感受自然”,“青岛纯生——纯正生啤酒”,都增加了青岛啤酒的亲和力。另一方面,青岛啤酒还大打煽情牌,塑造青岛啤酒是人们开心时的伙伴、悲伤时的朋友的亲切形

象。如很多广告词“青岛啤酒——开心时的伙伴,悲伤时的朋友”,“青岛啤酒,

人间因你情更浓”,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燕京啤酒塑造了大气、尊贵的品牌形象,这一点从燕京啤酒2008年奥运营销策略广告词“燕京啤酒,为中国干杯!”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了。这句广告词喊出了消费者的心声,承载了一个中国人为祖国

骄傲的高度荣誉感。

(3)品牌传播:青岛啤酒品牌传播内容突出青啤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质,并做到了全方位的宣传。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集团连续以青岛啤酒为主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

现在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啤酒节之一,向世界宣传青岛啤酒悠

久的啤酒文化。而燕京啤酒在品牌传播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尤其是在传播内容上应

该进行深度的挖掘。

2.并购战略

(1)并购风格:

青岛啤酒风格较为激进,全面出击,集中收购,采用省内强弱联合,省外抢占

市场制高点的策略。1999年一年就收购各地公司15个,2000年又收购了10多家

企业,其中包括嘉士伯、三环、五星著名啤酒品牌。从地域看,在1999年初以前,

青岛啤酒的收购对象集中在山东本省,似乎只是想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但随

即开始四处出击,广泛分布在安徽、湖北、广东、江苏、四川、北京、福建等

15个省,全国各大地区都有啤酒企业成为青岛啤酒的收购对象(注:从下表可

以知道青岛啤酒在山东建厂12间,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可见青岛啤酒也相

当重视本地的市场)。而燕京啤酒的风格较为稳健,边开拓边巩固,缓步推进。

在对北京市场占有率到达85%之后,公司才开始立足华北,进军全国,目标企业

集中在江西、山东、湖南、福建等地(从下表燕京在全国各地的建厂数量上

来确定)。

(2)并购手段:

青岛啤酒并购手段运用较为灵活,除了普遍采用的现金收购方式外,承担债务

方式被采用的也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被其收购的企业债务负担较重,持续

经营发生困难的缘故。如在1999年2月青岛啤酒收购山东荣成和安徽马鞍山

两家啤酒企业时, 分别采用承担债务加债权转股权和承担债务加安置职工的

方式。相比之下,燕京啤酒手段单一些,几乎都是采用现金收购方式,因而燕京

啤酒一直持有大量的通货。

(3)并购对象:

青岛啤酒在2000年之前,强调低成本扩张,收购的目标企业多数为小型企

业,且大部分企业都是已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时收购的,年产量一般在3-5万

吨左右的企业。2000年,公司开始将收购目标转向中型企业,如北京五星、北京

三环、上海佳酿等。而燕京啤酒在挑选并购对象方面较为谨慎,一般都在10万

吨以上的中等规模企业, 带有一定的强强联合色彩。

3.并购整合

青岛啤酒在管理上实行事业部制,划小范围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对品牌的整合充分发挥主品牌优势,形成以青岛啤酒为主干,形成众星环绕的品牌结构。对销售网络的整合,大力进行全国销售网络建设,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台湾为重点基地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建立起稳固的东南亚支柱燕京啤酒主要注重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整合,管理方面加强外阜企业的管理,大宗原料物资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调拨,原辅料由分公司各家采购,同时做到节能降耗。技术方面;调整燕京啤酒无名公司工艺、协助燕京啤酒襄樊公司选购、安装、调试高浓稀释设备、协助燕京啤酒赤峰公司解决啤酒保鲜期问题。通过整合,适时地扩大为“巩固北京市场,扩大华北市场,开发全国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市场战略。

各地啤酒品牌的排名情况:

五大啤酒企业生产布局:

PART II 会计分析

三、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战略分析的内容,对青岛啤酒近期三个年度的财务

报告进行会计分析。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情况对比

2009 2008 2007

营业收入18,026,107,888 16,023,441,980 13,709,219,729 增长率0.1250 0.1688

利润总额1,739,333,591 1,108,088,736 1,004,123,478 增长率0.5697 0.1035

应收账款92,594,647 81,452,721 94,199,301 增长率0.1368 -0.1353

2009 2008 2007

应收账款344,629,758 330,858,272 329,051,908

减:坏账准备252,035,111 249,405,551 234,852,607

92,594,647 81,452,721 94,199,30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司2008年应收账款较2007年有所下降,主要是

由于2008年坏账准备集体较多。2008年较2007年计提比例没有变化,但是2008

年的三年以上应收账款比重和金额都有所增加,所以导致坏账准备计提增加。2009年应收账款增长比例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比例,主要是由于2009年为了扩

大市场占有率,促进销售,公司使用了较宽松的信用政策。但是总体来说,应

收账款的增长较为稳定,而且随着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和增长,增长率低于

后两者。公司的应收账款政策变化不大,营业规模的增长导致应收账款的增长。

坏账准备计提比例

2007 2008 2009

一年以内1% 1% 5%

一年到两年30% 30% 50%

两年到三年100% 100% 100%

三年以上100% 100% 100%

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没有变更,但是一年以内和一年到两年的计提比

例2009年较2008年和2007年有所增加。相比其他同行业企业,一年以上坏账

准备计提比例高出很多,采取稳健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

燕京啤酒重庆啤酒青岛啤酒

账龄

1年以内 5 5 5

一年到两年10 10 50

两年到三年30 30 100

三年以上50 50 100

四年到五年80

五年以上100

应收账款前五名所占比例

2009 2008 2007

金额78,957,689 71,667,000 73,716,000

占应收账款比例22.91% 21.66% 22.40%

不存在对于某一或某些公司以来过大的问题。

账龄分析(三年以上)

2009 2008

金额比例金额比例

青岛啤酒199,705,855 57.95% 200,405,532 60.57% 燕京啤酒30,336,490 22.82% 30,944,359 20.50% 重庆啤酒129,277 1.49%

青岛啤酒相对于同行业的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总的应收账

款的比例很大,均超过50%,而且近几年该比例一直较平稳,说明青岛啤酒的应

收账款收回风险相对较大,对现金的回收和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消极影响。

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账款

2009年2008年2007年

其他应收款207,474,794 214,013,625 289,301,063

减:坏账准备74,231,112 75,631,555 75,040,547

133,243,682 138,382,070 214,260,516

其他应收款增长

-0.037131891 -0.354141059

其他应收款没有发生异常增长或是减少,2008年其他应收款有较大幅度减少时

因为预付给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回。

综述:公司采取较为稳健的应收账款政策与管理。

附注:*2009年,关联公司青啤广州总经销,占应收账款总额比例6.93%,因该

公司处于停业状态,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对2009年青岛啤酒的应收账款影响较大。

存货分析

一、会计政策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如下:

1、分类

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周转材料等,按成本与可变

现净值孰低计量。

2、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发出时的成本按加权平均法核算,库存商品和在产品成本包括

原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在正常生产能力下按系统的方法分配的制造

费用。

3、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存货跌价准备按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可变现净

值按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

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

4、本集团的存货盘存制度采用永续盘存制。

5、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

周转材料包括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等,采用分期摊销法进行摊销。

与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的存货会计政策对比发现,三家企业的存货会计政策

在以上5各方面都基本一致。存货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能比较符合实

际的反映存货价值,对利润水平的影响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青岛啤酒的存

货规模较大且周转次数多,采用永续盘存制也是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所以,

从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上看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存货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根据青岛啤酒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资料,进行了存货规模和结构的分析。

存货账面价值*

金额结构

2007-12-31 2008-12-31 2009-12-31 2007-12-31 2008-12-31 2009-12-31 原材料1,015,499,442 1,085,927,211 581,052,933 45.09% 38.58% 29.94% 包装物787,155,672 1,010,325,374 826,349,994 34.95% 35.89% 42.58% 低值易耗品38,687,619 38,229,831 40,556,851 1.72% 1.36% 2.09% 委托加工物资19,827,865 134,850,096 55,409,307 0.88% 4.79% 2.86% 在产品233,496,038 279,098,228 234,983,994 10.37% 9.91% 12.11% 产成品157,407,976 266,646,410 202,241,076 6.99% 9.47% 10.42% 合计2,252,074,612 2,815,077,150 1,940,594,155 100.00% 100.00% 100.00% *:未减去跌价准备。

存货规模变化图

0.00%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产成品

存货结构变化图

500,000,000

1,000,000,0001,500,000,0002,000,000,0002,500,000,0003,000,000,000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产成品合计

在2007-2009年三年间,存货的规模在2008年达到峰值,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9年。从

存货的具体组成项目分析,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的变化均不大,波动较大的

主要为原材料、包装物和产成品。结合报表披露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可知,这一变化的原因主

要是因为从2007年开始,啤酒主要原料进口大麦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由2007年初的200多

美元/吨上升至2008年超过500多美元/吨,2008年中期,国际大麦价格达到最高点,从2008

年下半年以来,大麦的价格持续回落,直至2009 年进口大麦价格继续迅速回落,其它原材

物料价格也低位运行。若去除价格因素,可以看出存货水平还是较为稳定的。

从存货的结构看,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比重变化

剧烈的是原材料和包装物。其中原材料的比重大幅下降,这与进口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有关;

包装物在2009年有了大幅的增加,在年报中披露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规模的扩

大,使得营业成本提高所致。

另外,存货跌价准备的变动如下表:

存货跌价准备

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本年计提本年减少2007-12-31 本年计提本年减少2008-12-31 本年计提本年减少2009-12-31 -865840 1795648 -7380897 -632215 645074 -7368038 -1457986 2683460 -6142564 原材

包装

-24351240 9575246 -57181380 -1.4E+07 19689319 -51353351 -30160133 24512722 -57000762

-159484 1871744 -258671 - 240318 -18353 -53207 - -71560 产成

合计-25376564 13242638 -64820948 -1.4E+07 20574711 -58739742 -31671326 27196182 -63214886 其中2009年跌价准备转回金额占该项存货年末余额的0.05%,2008年跌价准备转回金额

占该项存货年末余额的0.01%。

上表反映出,2008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较少,并且转回了大量的跌价准备,从净值上

看为转回跌价准备,这也与原材料价格在2008年上涨有关。而2009年计提的坏帐准备高于前

两年,这也反映了2009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由此看来,青岛啤酒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政

策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存货的计价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存货规模变动分析

07-08年08-09年

变动额变动率变动额变动率

原材料70,427,769 6.94% -504,874,278 -46.49%

包装物223,169,702 28.35% -183,975,380 -18.21%

低值易耗品-457,788 -1.18% 2,327,020 6.09%

委托加工物资115,022,231 580.10% -79,440,789 -58.91%

在产品45,602,190 19.53% -44,114,234 -15.81%

产成品109,238,434 69.40% -64,405,334 -24.15%

跌价准备-18,215,132 -150.12% 10,556,350 -173.59%

存货总值563,002,538 25.00% -874,482,995 -31.06%

存货净值569,083,744 26.02% -878,958,139 -31.90%

2009 年存货期末比期初减少31.9%,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减少主要原材料储备及部分主要原材料库存平均成本下降所致。

2008 年存货期末比期初增加26.0%,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增加主要原材料储备及库存平均成本较高所致。

2007年年末本集团存货为21.87 亿元人民币,较期初增长33.3%。主要为公司增加原材物料的储备所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岛啤酒的存货会计政策符合行业惯例和企业自身特点,2007年-2009年间存货规模和结构、存货跌价准备有一定的波动,主要是受进口原材料价格变化的影响,若去除价格影响,存货规模和结构的波动则会显著降低。

固定资产

09年三家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比较 青岛啤酒 燕京啤酒 重庆啤酒 固定资产原值 12,253,867,432 11,958,352,242.11 2,343,070,463.31 累计折旧 6,015,775,919 5,083,937,917.64 856,983,323.79 减值准备 713,529,096 23,474,204.50

7,069,280.68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5,524,562,417 6,850,940,119.97 1,479,017,858.84 资产减值准备占固定资产原值比例

5.82% 0.20% 0.30%

2,000,000,000

4,000,000,0006,000,000,0008,000,000,00010,000,000,00012,000,000,00014,000,000,000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

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青岛啤酒燕京啤酒

重庆啤酒

资产减值准备占固定资产原值比例

青岛啤酒08年到09年固定资产规模变动分析表

2008.12.31 2008.12.31占原值比例 2009.12.31 增减额 增减率 2009.12.31

占原值比例

原价合计 11,979,332,396 100% 12,253,867,432 274,535,036 2.29% 100.00% 房屋、建筑物 3,666,851,806 30.61% 3,808,587,348 141,735,542

3.87% 31.08% 机器设备 7,544,858,116 62.98% 7,681,764,505 136,906,389 1.81% 62.69% 运输工具 383,036,412 3.20% 357,625,700 -25,410,712 -6.63% 2.92% 其他设备 384,586,062 3.21% 405,889,879 21,303,817 5.54% 3.31%

-8.00%

-6.00%-4.00%-2.00%0.00%2.00%4.00%6.00%原价合计

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

运输工具

其他设备

增减率

07年到09年青岛啤酒固定资产变化情况

09年 08年 07年 固定资产原值 12,253,867,432 11,979,332,396 11,327,209,760 累计折旧 6,015,775,919 5,749,967,068 5,369,950,947 减值准备 713,529,096 688,987,644 542,421,992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5,524,562,417 5,540,377,684 5,414,836,821 资产减值准备占固定资产原值比例 5.82% 5.75% 4.79%

08年到09年两公司固定资产变化情况 青岛啤酒 燕京啤酒 固定资产原值增加额 274,535,036 990,413,695.49 固定资产原值增加率 2.29% 9.03% 减值准备增加额 24,541,452 0 减值准备增加率 3.56% 0.00%

通过对青岛公司2009年财务报表附注分析固定资产折旧,发现该公司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并按其入账价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在预计使用寿命内计提。对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则在未来期间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依据尚可使用年限确定折旧额。对照青岛啤酒以前年度报表,发现它的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的估计、折旧年限在前后两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青岛啤酒的固定资产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经营用固定资产比重略有上升,这种变动趋势符合优先增加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原则,另外,公司大幅减少了运输设备固定资产。另外,无论是09年还是08年,机器设备的比重都超过了60%,这种配置符合其生产型企业的特点。

与同行业相比,青岛啤酒09年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增加了265,808,851元,增加幅度为4.62%,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2.29%,和青岛啤酒固定资产规模类似的燕京啤酒,09年固定资产折旧增加12.03%,固定资产原值9.03%。综合看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且变化方向与固定资产原值变动方向一致,因此可以判断该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数基本可靠。另外,青岛啤酒计提的减值准备处于同行业中较高水平,但09、08年变化不大,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始终维持在 5.8%左右,可能是由于固定资产更新速度较快,推断青岛啤酒采用的是比较稳健的会计政策。

PART III 财务分析

四、参考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在并购战略上的差异,分析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

在主要财务指标上的差异。结合以上分析,思考在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如何评价公司财务比率的适合性?

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并购战略差异:并购模式不同,青啤是“大吃小”,开发潜在市场,燕京是“强强联合”,本着稳健的原则;并购方式不同,青啤以破产收购式和承接债务式为主,而燕啤多采用控股和出资购买资产式。

从中可以看出青岛比较大胆,收购一些即将破产或者已经破产的企业,再将自己的技术、管理、人才等输送给他们,实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尽快扩大规模经济。而燕京更为谨慎,不引进外资,收购数量也不及前者。

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主要的财务指标的差异:

一、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

1、流动比率

青岛燕京09中期 1.135 1.2467 2008 1.201 1.1741 20070.888 1.158 20060.948 1.1825 20050.829 1.2649 20040.812 1.5878 20030.8 2.5102 20020.538 2.7757 20010.507 3.0411 20000.645 4.2061 19990.698 6.812 1998 1.249 4.8873 19970.525 1.3285 1996 1.67 1.2426 1995 2.250.9397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

表中所示,从97年开始,青岛的流动比率急剧下降,和同行业的燕京相比明显较低,这与其大规模的并购扩张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疯狂的并购使企业的短期借款等流动负债大量增多,导致流动比率减小,短期偿债能力降低。燕京98年至03年的流动比率很高,可能是企业滞留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过多,未能有效得加以利用,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1994 2.58 1.1335 2、资产负债率

青岛燕京09中期53.87527.9118 200848.79130.3705 200748.13239.6748 200640.57628.6642

200541.8831.6009 200457.66128.7815 200353.72626.6629 200259.48426.5455 200155.8212.6979 200060.53110.8452 199951.099 4.4104

199840.9588.2806

二、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青岛燕京08中期81.668321.0184 2007132.091570.9769 2006106.91454.412 200575.768141.2899 200452.324634.7205 200345.102822.9934 200243.440218.2468 200124.196517.5739 2000 3.73216.3818 1999 4.609721.5224 2存货周转率

青岛燕京09中期 2.1735 1.2377 2008 3.847 2.3752 2007 4.18 2.8153 2006 4.595 2.9232 2005 4.241 3.0682 2004 3.74 3.4154 2003 3.421 2.8939 2002 3.578 2.4945 2001 3.548 2.3919 2000 3.887 2.406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了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

燕京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青岛,说明其长期偿债能力较高,财务风险较低,这从他稳健的并购战略中也可以反映出来。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催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可以减少坏账的损失,而且资产的流动性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流动比率低的不利影响。

三、盈利能力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

青岛 燕京 09中期

9.7739 3.8414 2008 11.2777 6.2949 2007 9.5657 6.3834 2006 8.5566 6.3034 2005 7.1284 6.3483 2004 7.8789 6.6264 2003 7.5655 6.2486 2002 7.7633 5.5135 2001 3.9804 8.1355 2000 4.2543 9.3907 1999 3.9814 12.7282 1998 4.5135 17.0603

评价财务指标的适合性

首先,要从行业角度出发。比如,啤酒不易保鲜,所以对于啤酒行业需要有较高的存货周转率。

其次,从企业自身角度考虑。比如,由于青岛啤酒大范围的收购,短期借款等流动负债急剧升高,所以流动比率从97年起连续几年不到1:1,比同行业的燕京啤酒企业明显较低,这就是个别企业的特殊现象,这跟该企业的经济策略密不可分。

最后,要将财务指标结合起来科学得分析。不同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库存商品周转率。

总之,财务比率的适当性应视情况差异而不同考虑。

1999 3.757 2.4507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总额*100% 反映了企业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高低,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青啤的净资产报酬率相对较高,获利能力较强,其并购战略也是走低成本扩张,减少了成本。并且企业经过全面整合之后优势更加明显,增长十分明显从01年的 3.9804上升到02年的7.7633,之后也有持续的升高。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率可以测定企业存货的变现速度,衡量企业的销售能力及存货是否过量。

青啤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对燕京来说很高,但是同时存货周转率也相对较

高,说明青岛不存在信用政政策、付款

条件过于苛刻的情况。而且可以再一定

程度上弥补青啤流动比率较低的弊端。

五、参考青岛啤酒1993-2009年度的相关财务报告,并结合战略分析和会计分析的内容,分析青岛啤酒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中国啤酒企业应具备战略、资本、生产布局、规模、品牌、渠道、产品、价格、质量、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成本、团队、整合能力等14个方面的竞争力,并总结到品牌、资本、整合能力构成啤酒企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资本、整合能力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制胜的关键因素,而且三要素在未来啤酒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将愈发重要,成为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砝码。

2001年,青啤提出“系统整合,机制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巩固提高,做强做大,再创新辉煌”的口号。于是一场致力于资源优化和盈利能力提高的系统整合,在这个啤酒巨头的内部悄然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青岛啤酒的核心竞争力作简要分析:

一主要品牌的影响力: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始建于190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其生产的“青岛啤酒”久负盛

名,199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许多国际友人正是通过

青岛啤酒才了解青岛的,青岛啤酒作为青岛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发

挥了积极作用。“青岛啤酒”以泡沫洁白细腻、持久挂杯、酒液晶

莹剔透、香醇爽口而饮誉海内外。目前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和创汇一直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2001年青岛啤酒进行了系统整合,实现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的转变,并对青岛啤酒、山水、崂山、汉斯以及其他区域性子品

牌进行了大规模整合和定位,形成了以“青岛”为主品牌、以崂山、汉

斯、山水为二线品牌,并辅之以各子公司自有品牌的品牌体系。集中精

力打造“青岛”主品牌,不断提高主品牌的生产比例,并将其细分出醇

厚、淡爽、纯生三个不同口味的品类,分别赋予不同的产品特性,定位于

不同的消费群体。使得青岛啤酒品牌价值、产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

率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榜首。

青啤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意义的全国品牌,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啤品牌含金量,其他品牌很难超越,且成为2008年奥运赞助商的青啤,近

几年正努力给品牌注入新元素,增强品牌活力。

二企业文化:

和大多数中国企业相比,青啤企业文化最不可模仿和不可复制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着真正的“历史”。在青啤的大兼并中,文化整合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啤公司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实现了跳跃式、超常规发展,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啤酒生产基地,构筑了遍布全国和全球的营销网络,年啤酒生产能力、品牌价值、产销量、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出口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青啤扩张的成功得益于许多方面,其中文化整合起到了关键作用。文化整合统一了被并购子公司的经营观念和价值理念,为企业改革、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前后40多家进入青啤的子公司都成为新的生力军,形成推动青啤发展的巨大合力。

资本的扩张说到底也是文化的扩张,先进的理念、成功的品牌、优秀的管理等“轻资产”的输入是扩张成功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青啤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规模危机。公司制定了推进规模扩张、实现市场化运作的重大战略,40多家企业陆续加入青啤大家庭。不同的企业文化短兵相接,必然要碰撞冲突,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

青啤文化是青啤的灵魂,是青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青啤在“锐意进取,奉献社会”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科学严格的管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统一”的青啤管理模式和“热爱青岛啤酒,献身青岛啤酒”的团队精神,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反思青啤自身发展壮大的经验,公司领导层深深地感到: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是一场革命,其中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而要转变人的观念,关键又在于灌输、整合、创新青啤文化。

通过具体的整合实践,青啤人认识到了“文化整合不应仅仅是青啤文化的单向输出,而应是母、子公司优秀文化的兼收并蓄,共同创新”。文化整合的实质是对双方企业文化的评判、选择、提升和优化的过程。对被并购企业优质文化的挖掘、吸收,既是对子公司的充分尊重,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之一。

如“新鲜度管理”是青啤对啤酒行业营销理念的一个重要贡献,华南事业部将其推而广之,不仅体现在营销环节,更体现在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讲究“新鲜度”,突出一个“快”字,围绕市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母公司与子公司互相汲取文化营养,双方不断调整,共同成长

总之,系统整合,使青啤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也使这个中国啤酒业老大,更加坚定了建立国际化大公司的决心和信心。、

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班级:403 组员: 201413040321 焦欣怡 201413040322 刘丹 201413040323 贾欣宇 201413040324 赵智鑫 201413040325 侯晓凝 201413040326 郭天诵

第一部分:公司概述 1.1公司基本概况 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始创于公元 1903年,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青啤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青岛牌系列啤酒,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牌啤酒,它集世界一流的设备、百年积累的丰富酿造经验及独特的生产工艺、科学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之大成,素以酒液清澈透明、香醇爽口、泡沫细腻、持久挂杯而驰名中外,曾多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国际啤酒评比金奖,是国内啤酒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也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产品品牌。 目前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酒、黑啤酒、棕色啤酒、干啤酒等多个系列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新开发的金质青岛啤酒其口感和包装装潢更佳,深受费者喜爱。 1999年6月止,公司的资产达到四十六亿元人民币,实现销售收入十二点二亿人民币,位居全行业之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426.1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09年度青岛啤酒实现啤酒销售量591万千升,同比增长12.5%;净利润12.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2%。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公司市场表现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增长,而国内啤酒行业也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啤酒产量2,118万千升,较去年同期增长4.77%。 上半年公司按照年初确定的年度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大品牌推广传播和营销工作力度,并继续推进“大客户+微观运营”营销体系建设,使青啤主品牌销售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公司推进供应链优化,提高供应计划的有效性,实现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提高工厂产能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2010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啤酒销售311万千升,同比增长2.9%,其中青岛啤酒销售165万千升,同比增长14.9%,高端品种“青岛”纯生、小瓶、易拉罐啤酒销售增长26.7%,新开发的“青岛”冰醇系列新产品销量激增,上半年达14% 由于公司中、高端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司的产品结构继续优化,盈利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共实现销售净收入98.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实现净利润8.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74% 青啤公司2010年累计完成啤酒销量635万千升,同比增长7.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196.1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5.2亿元,同比增长21.6%。继续保持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1.3公司经营大事记 (1)1993年 8月27日,青岛啤酒股票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7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2)2005年 8月11日,青岛啤酒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中国啤酒赞助商。 7 月,青岛啤酒在台湾高雄建立生产规模10万吨啤酒生产工厂,是青岛啤酒在中国大陆以外实现青岛啤酒生产的重要标志。 (3)2007年 4月15日,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共同举办“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让奥运激情在城市间传递,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同时用“三位一体”的营销方式让品牌和城市互动共赢。

青岛啤酒财务分析

青岛啤酒财务分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一)、总体评述 一、公司简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在中国历史悠久,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950.16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位列世界品牌500强。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二、行业简述 啤酒行业是我国酿酒工业中最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目前最大的行业。 二十年来,中国啤酒工业从高速发展逐步走向稳定增长,企业规模从小到大; 上交税金从几千万元增加到几十亿元;啤酒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虽然自2014年来,虽然啤酒产量增长速度减缓,但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至现在2017年,啤酒行业已有明显的回暖迹象,而青岛啤酒作为该行业的巨擘之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市场低迷时,仍保持了稳中有进、稳健向好的经营态势;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1、从资产角度: 公司今年的资产比去年。资产的变化中非流动资产增加较多,为元,相比去年增加5.14%%: (1)、本期总资产的增加主要由非流动资产引起,相关变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本期增加了从总体上看,该公司购入新的机器设备,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流动资产增幅较大,体现了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有所增强: 2、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角度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经过20 世纪90 年代产量的扩张后,2000 年中国啤酒的年产量突破2000 万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产销国,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过去中国地域辽阔但缺乏高效的交通系统和运输设备,啤酒市场因此是惊人的零散。全国大约有500 家左右的啤酒厂,并且当地品牌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2002 年的产量达到了250 万吨,销售额5.7 亿美元,但仍只占这个市场11%的份额。而欧美国家多是两三个企业的产量就占总量的70%到80%,如美国第一大啤酒企业Anheuser-Busch 年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48%,第二大企业年产量占总量的22%。青啤的对手,排行老二的燕京啤酒和排行老三的华润啤酒两者共占有15%的市场份额。青啤现在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这1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短短5 年时间里共斥资1.2 亿美元,收购了40 余家较小的啤酒厂后的结果。1996 年青啤的市场份额只有2%。 二.并购历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03 年,由当时的德国商人酿造,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1993 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共募集了7.87 亿人民币,成为国内首家在两

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注目。上市之后,青啤集团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大名牌”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在中国啤酒业掀起并购浪潮。至此,青啤并购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拿下附近3 个小厂,作为提高产量的基地,并依靠上市的资金实力,分别进行了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线扩张,仓库大规模扩建等工作。而1995 至1997 年的盲目产量扩张,使青啤走入低谷。1999 年,青啤进入购并高峰期。在连续拿下北京的五星.三环,陕西的汉斯.渭南.汉中等6 个企业后,2000 年7 月收购廊坊啤酒厂,8 月初收购上海嘉士伯,8 月18 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拿出2250 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青啤集团通过承债.破产或控股等多种形式,收购了17 个省市的47 家啤酒生产企业,形成了东有上海,西有西安,南有深圳.珠海,北有黑龙江兴凯湖,中有安徽的马鞍山.湖北的黄石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三.加强内部整合随着青岛啤酒的大规模并购,问题也接踵而至。根据一份报告显示,2001年,青岛啤酒收购的45 家啤酒厂中有一多半在亏损。这些公司在被收购的时候大多也是小型.亏损或者是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他们生产的一瓶啤酒的价钱和一瓶水的价钱差不多。修复这些公司给青岛啤酒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虽然产销量在增加,但公司的净利润却没有保持同步增长。2001 年公司的营业额比利润增长更快(2001 年全年净利润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密级 学号091112 毕业设计(论文)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报表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院(系、 部): 姓名:金铮睿 班级:会09-2班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贾香萍、金虹 教师职称:副教授、讲师 2013年05月28日·北京 摘要

本文从一个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的角度,以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 分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本文根据青岛啤酒股份公司2010~2012年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之中的数据,主要通过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杜邦分析法和图表展示等多种方法分析青岛啤酒2010~2012年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最后进行对青岛啤酒公司的财务状况用杜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找出青岛啤酒各主要财务指标近年来的变化状况和变化趋势。财务报表虽然为信息便用者提供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的资料,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的简单数字和文字上得不出实质性的成果,而要利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认识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非正常影响因素,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完成分析后,本文概要总结了青岛啤酒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试指出该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external users to the company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the basi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singtao Brewery Company Limited data. Based on the Tsingtao Brewery Company from 2010 to 2012 balance sheet, cash flow statement and income statement data among, mainly through ratio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DuPont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charts show Tsingtao Brewery 2010 ~ 2012 solvency, operations and profitability, and finally on the Tsingtao Brewery Company's financial position with DuPont analysi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o identify the major financial indicators Tsingtao Brewery change status and recent changes trends. Although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information they use to provide the enterprise's financial position and operating results of the information, but just from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simple numbers and text on the substantive results have not, and to make use of certain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own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non-normal factors, on the balance sheet, income statement and cash flow statement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s. Upon completion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Tsingtao Brewery's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operating results, the test indicates that the company management that exist in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mak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rs reference.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一、4PS营销理论 (一)产品分析: (1 )产品定位 青岛啤酒倾向于中高档产品定位,低端产品少,其原来的产品生产线属于中高端产品,经过几年扩张式发展,产品生产线逐步走向完善,种类也逐步齐全起来,产品逐 渐包括中低档等大众化产品。 目前青岛集团主要分为两条产品生产线: 1、青岛啤酒产品线,其定位在高端产品,标准为大方典雅、有品位、高贵、优质优价。 2、青岛啤酒家族系列产品线,其定位在中低端产品,标准为大众化、物美价廉、平易 近人、地方消费者喜爱。 (2 )品牌营销 多品牌营销战略: 青岛啤酒采用多品牌营销战略,各个品牌通过各自的特殊定位,全面出击,席卷

了中国啤酒市场。 青啤的多品牌发展战略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施该战略之后,使广告投入成本大大降低,无形资产迅速增强。具体来看,多品牌战略主要有如下优势: 1)主、副品牌相互推进、互为补充,从而提升了整体形象。青啤集团把“青岛”品牌作为主品牌,将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作为副品牌,使之在运作中相辅相成。青啤通过对扩张企业注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企业CI 形象,并在商标上加注“青岛啤酒系列产品”字样,使原品牌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得到同步提升。同时,青啤产品也实现了多品牌、多价位、多品种、多规格的特点,扩大了原来“青岛”品牌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剑双雕”的效果。 2)避免了单品牌廷伸所产生的弊端,维护了主品牌的定位和形象。经过长期市场的洗礼,青岛啤酒已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定位和相对定的核心内涵,甚至形成一种文化,而且具有不可取代性。青岛啤酒是经过几代人创造出来的定位于中高档的著名品牌,拥有“高雅、华贵”的绅士文化内涵,消费者甚至是一种身份和风度的体现。青啤考虑到新扩张的企业由于各方面都没有真正达到青岛啤酒应有的水平,如果允许其使用“青岛”品牌,必然会弱化原来品牌的形象,并进而影响整个市场。这是有前车之鉴的。1994 年,青啤斥巨资收购扬州啤酒厂,在青啤的技术、工艺、管理等诸多软件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把产品换上了“青岛”商标。原本希望借此缓解产量的不足,满足市场需求,却忽视了产品质量这一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忽视了产品质量与品牌的一致性。结果,因产品质量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扬州版的青岛啤酒不但没有叫响扬州,反而损害了“青岛”品牌在当地的形象。通过这个教训,青啤人运用自身品牌时更加谨慎,逐渐放弃了品牌延伸战略,而改变为多品牌战略。在并购企业的产品未能达标之前,绝不轻易地把“青岛”品牌用于该企业之中。 3)强化了本地原有品牌。在收购与消化过程中,青啤总是强调企业文化要“兼收并蓄” ,并力图做到将青啤的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一般来说,青啤所扩张的企业大都有过耀煌的历史,品牌在当地消费者中还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企业之所以难以为继,多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放弃原有品牌,无疑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流失。因此,只要注入青啤先进的技术、管理优势和必要的发展资金,这些企业就可以起死回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比如,当年青啤只给被兼并的西安啤酒厂派去技术、设备和财务总监3 人,品牌仍然使用在西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汉斯” ,如今企业不但起死回生,而且重新成为西安市利税大户,成为青啤集团的重要利润来源,这也是青啤多品牌战略成功的真实写照。 4)降低了品牌运营风险。 多品牌运营,就像一艘吃水舱都隔开的大船一样,其中一个舱漏了,船并不会沉,这就是多品牌战略的风险缓冲优势。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没有无风险的投资。被青啤 扩张的企业由于面对新的运作模式、新的环境,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之处,出现 失误的几率虽小,但总是有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多品牌战略,即使一旦哪个企业 出现运作失误,但因其是地方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小,并不会对“青岛”品牌造成直接和严重的

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完整版

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班级:403 组员: 第一部分:公司概述 公司基本概况 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始创于公元 1903年,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青啤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青岛牌系列啤酒,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牌啤酒,它集世界一流的设备、百年积累的丰富酿造经验及独特的生产工艺、科学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之大成,素以酒液清澈透明、香醇爽口、泡沫细腻、持久挂杯而驰名中外,曾多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国际啤酒评比金奖,是国内啤酒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也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产品品牌。 目前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酒、黑啤酒、棕色啤酒、干啤酒等多个系列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新开发的金质青岛啤酒其口感和包装装潢更佳,深受费者喜爱。 1999年6月止,公司的资产达到四十六亿元人民币,实现销售收入十二点二亿人民币,位居全行业之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09年度青岛啤酒实现啤酒销售量591万千升,同比增长%;净利润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市场表现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增长,而国内啤酒行业也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啤酒产量2,118万千升,较去年同期增长%。 上半年公司按照年初确定的年度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大品牌推广传播和营销工作力度,并继续推进“大客户+微观运营”营销体系建设,使青啤主品牌销售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公司推进供应链优化,提高供应计划的有效性,实现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提高工厂产能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2010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啤酒销售311万千升,同比增长%,其中青岛啤酒销售165万千升,同比增长%,高端品种“青岛”纯生、小瓶、易拉罐啤酒销售增长%,新开发的“青岛”冰醇系列新产品销量激增,上半年达14% 由于公司中、高端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司的产品结构继续优化,盈利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共实现销售净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实现净利润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青啤公司2010年累计完成啤酒销量635万千升,同比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净利润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继续保持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公司经营大事记 (1)1993年 8月27日,青岛啤酒股票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7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青岛啤酒并购嘉士伯啤酒案-7页word资料

青岛啤酒并购嘉士伯啤酒案 (一)公司背景 1青岛啤酒的企业概况 (1)公司创立历程 青岛啤酒集团是以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于1997年4月21日成立,注册资金4亿元,空有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44.42%的股权,截至2019年第青岛啤酒集团的总资产约40亿元。 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控股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国有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是我国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拥有驰名世界的“青岛”啤酒品牌。1993年6月经国家改委批准,由原青岛啤酒厂作为独家发起人,并吸收合并原中外合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中外合作青岛啤酒打散第三有限公司及国有青岛啤酒四厂的基础上,创立了青岛利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16日成立,成为全国首批9家境外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在香港成功发行了H种股票并于7月15日上市,为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中国企业,同年8月在上海成功发行了A种股票并于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在中国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两地上市,青岛啤酒共募集资金人民币16亿元。 (2)组织机构 青岛啤酒集团公司实行事业部制,先后成立华东事业部(总部在上海),华南事业部(总部在深圳),淮海事业部(总部在徐州),西北事业部(总部在兰州)4个事业部及鲁中事业部,每个事业部管辖4~5个企业,司机业部有属于总公司垂直领导。 (3)经营理念 青岛啤酒及原集团公司创立后,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和集团运作方式,通过集团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高度集中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青岛为基地的管理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检测中心,出口创汇中心,从而达到了质量标准和工艺的高度统一,品牌效应的最大发挥。 (4)发展目标 青岛啤酒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就都是要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实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尽快扩大规模经济,整合民族工业力量,把青岛啤酒集团建成具有超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大新型企业集团。 (5)销售市场 国内市场:青岛啤酒已成为畅销全国各省区的啤酒品牌,公司采用“门对门服务”,“地毯式轰炸”的直供模式,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 国际市场:青岛啤酒大规模出口始自20世纪50年代,进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和开拓,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声誉日隆,已成为国际上最具知民度的中国品牌。 2 嘉士伯啤酒的概况 嘉酿(上海)啤酒有限公司,是由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与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建设总公司于1996年合资建立,双方的股权比例为95:5,注册资本为6600万美元,总投资额8000万美元。工厂的设计年产能力为10万吨,所有制造设备全部由欧洲进口,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糖化发酵和包装等生产设备特别是水处理设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嘉士伯从2019年建设投产之日起,经营出现了诸多困难,上海酿酒协会秘书长曾对媒体透露,上海嘉士伯的会计报表每年亏损7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2019年市场占有率仅为1.82%。

青岛啤酒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 系别:经济管理系班级及专业:11级财务管理3班 学号:姓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一、资料: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 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是我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品牌价值805.85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是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二、财务指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表(2013-12-31部分)单位:万元币种:人民币 CR(2012年)=1.3825 CR(2013年)=1.1044 流动比率是用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赌债的能力,流动比率越大,企业还债能力越强,从2012-2013年,青岛啤酒流动比率下降,且CR<2,可见青岛啤酒资金流动性较差,企业还债能力较弱,通过对企业发展的了解,很可能是金融危机对青岛啤酒的影响。 ②速动比率(QR)=速动资产÷流动资产;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QR(2012年)=1.0608 QR(2013年)=0.8764

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越大,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从2012-2013年,企业速动比率下降,且2013年QR<1,资金流动性变差,企业还债能力在变弱。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012年:45.9728% 2013年:49.3019% 资产负债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负债占全部资本的比例。当资产负债率>100%时,表明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非常大。从2012-2013年,青岛啤酒负债率从46%上升到49%,表明青岛啤酒的长期偿债能力在下降,对负债保障程度有所降低。 ④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2012年:60.9266% 2013年:80.1431% 产权比率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收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一般来说,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一般认为这一比率为1﹕1,即100%以下时,应该是有偿债能力的,但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资金收益率,获得额外的利润,这时的产权比率可适当高些。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而青岛啤酒的产权比率高,还债能力较弱。 2、营运能力分析: 相关的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单位:万元 波动变化。一方面,与2012年相比,2013年青岛啤酒的总资产周转率较低、周转速度较慢,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营运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其次是资产结构变动,由于提高了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率(由2012年的42%提高到2013年的44.8%),使资产流动性增强,促进了总资产周转速度的加快。另一方面,2013年青岛啤酒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高于2012年、周转速度也均快于2012年,这表明青岛啤酒2013年的固定资产的综合营运能力较强、效率较高,对企业营运能力的提高起重要作用。但是,在应收账款以及流动资产转率方面,2013年青岛啤酒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均低于2012年,周转速度也均慢于2012年,说明2013年青岛啤酒应收账款周转速度降低、应收账款管

青岛啤酒资产分析案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质量分析 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扩张兼并,青岛啤酒已成为中国产量最大的啤酒企业。从1993年上市到2001年,青岛啤酒一气收购了40多家酒厂,合并子公司多达73家。青岛啤酒公司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40多家啤酒生产厂和麦芽生产厂,构筑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2004年其啤酒生产规模、总资产、品牌价值、产销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出口及创汇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2004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已达人民币168.73亿元,位居啤酒行业全国第一。 (一)其他应收款 表1:其他应收款与应收账款金额 表2: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应收账款情况分析: 1.2009年到2011年其它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 2.17%、1.96%,0.6%,2011年的减少主要由于上年收购子公司的保证金收回所致。而应收账款的比重分别为 1.47%、1.4%,0.46%,其他应收款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不应该大于应收账款,它与主营业务无关,大于应收账款可能存在不明原因的占用,如操作利润、让大股东无偿占用资金及转移销售收入偷逃税款的情况。 2.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的比重(%)2011年中,青岛啤酒12.3%,燕京啤酒5.29%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 企业急于扩大市占率,而未将回款率作为关键指标管理与关联企业交易产生(其他)应收帐款。 改善方向: 规范关联企业交易对(其他)应收帐款的条款在确保提升市占率前提下,提高货款回款率。 改善策略: 财务部门制定不同产品的标准成本,关联交易按标准成本加3%作为交易价格将应收帐款回款率作为关键指标来考核营业部门的绩效财务部制定合理的回款流程。 达成目标:(其他)应收帐款/流动资产≤10%)

青岛啤酒营销策略分析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报告 班级:经131-2 小组成员:梁慧芬201353501216 李敏201353501213 焦恩凤201353501209 刘梦圆201353501219 倪伟津201354504117

目录 一、相关研究背景 二、公司简介 三、市场细分 四、目标市场以及市场定位 五、战略环境分析 六、4Ps理论的具体做法 1.产品策略 2.价格策略 3.渠道策略 4.促销策略 七、消费者的态度 八、展望未来

一、相关研究背景 啤酒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酒种,全球约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啤酒。在中国,这种常盛不衰的饮品更被冠之以“液体面包”的美誉。目前我国啤酒生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啤酒产销国。加WTO之后,进一步开放的中国市场使得各个企业有了更多的机遇,更多的挑战。啤酒行业的竞争也亦是如此。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中小企业停产、歇业,一些大企业出现亏损。然而,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企业青岛啤酒却在这场经济浩劫中愈战愈勇,销量同比增长了10%左右。 二、公司简介 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始创于公元1903年,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青啤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青岛牌系列啤酒,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牌啤酒,它集世界一流的设备、百年积累的丰富酿造经验及独特的生产工艺、科学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之大成,素以酒液清澈透明、香醇爽口、泡沫细腻、持久挂杯而驰名中外,曾多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国际啤酒评比金奖,是国内啤酒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也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产品品牌。 目前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酒、黑啤酒、棕色啤酒、干啤酒等多个系列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新开发的金质青岛啤酒其口感和包装装潢更佳,深受费者喜爱。

仓储作业青岛啤酒仓储案例分析

仓储与质押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集团的仓储管理案例分析 一、青岛啤酒集团仓储管理概述 青岛啤酒集团对仓储物流改革,在总体管理方面,首先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对产品的仓储、转库实行统一管理和合控制;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物流有限公司,提高物流效率和实力;同时应用建立在互联网信息传输基础上的ERP系统,筹建了青岛啤酒集团技术中心,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面统一在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之下,建立起各分公司与总公司的之间的快速信息通道;对运输长处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新整合、优化,减少运输周转次数,压缩库存,缩短产品仓储和周转时间。正因为对仓储全面的改革,使青啤集团能够及时掌握各地最新的市场库存、货物和资金流动情况,为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准确的依据;物流网使产品销售速度加快,甚至能让青岛本地消费者喝上当天酒,当周酒。青啤集团利用这套科学的仓储管理系统,合理调整生产,减少积压货物并在旺季充足供应货物,向JIT管理方向迈进。同时能够根据要货计划和市场预测,及时向生产企业传递要货信息,并利用物流公司调度运力,确保交货质量和交货期。这套仓储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青啤集团在人、财、物方面的成本;减少库存,使资金占用下降了3500万元,仓储费用下降187万元。 二、对青岛啤酒集团的仓储管理案例的分析 通过学习仓储质押课程,对青岛啤酒集团的仓储管理进行了分析,下面是我们小组对其认识和分析: 吴双认为, 许志金认为, 于丽认为,通过对青岛啤酒的了解,使他深深的体验到青啤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要像送鲜花一样送啤酒,把最新的啤酒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让消费者品尝”。的确,如他们所说,青岛啤酒公司自从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强产品物流管理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另外青啤的销售额实现了大幅增长,产品库存下降进而使资金占用下降,产成品周转速度加快,产品货物流基本得到控制。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 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产量的扩张后,2000 年中国啤酒的年产量突破 2000 万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产销国,并以每年 5%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过去中国地域辽阔但缺乏高效的交通系统和运输设备,啤酒市场因此是惊人的零散。全国大约有 500 家左右的啤酒厂,并且当地品牌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2002 年的产量达到了 250 万吨,销售额 5.7 亿美元,但仍只占这个市场 11%的份额。而欧美国家多是两三个企业的产量就占总量的 70%到 80%,如美国第一大啤酒企业Anheuser-Busch 年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 48%,第二大企业年产量占总量的 22%。青啤的对手,排行老二的燕京啤酒和排行老三的华润啤酒两者共占有 15%的市场份额。青啤现在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这 1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短短 5 年时间里共斥资 1.2 亿美元,收购了 40 余家较小的啤酒厂后的结果。1996 年青啤的市场份额只有 2%。 二、并购历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 1903 年,由当时的德国商人酿造,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1993 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共募集了 7.87 亿人民币,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注目。上市之后,青啤集团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大名牌”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在中国啤酒业掀起并购浪潮。至此,青啤并购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拿下附近 3 个小厂,作为提高产量的基地,并依靠上市的资金实力,分别进行了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线扩张,仓库大规模扩建等工作。而 1995 至 1997 年的盲目产量扩张,使青啤走入低谷。1999 年,青啤进入购并高峰期。在连续拿下北京的五星、三环,陕西的汉斯、渭南、汉中等6 个企业后,2000 年 7 月收购廊坊啤酒厂,8 月初收购上海嘉士伯,8 月 18 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拿出 2250 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青啤集团通过承债、破产或控股等多种形式,收购了 17 个省市的 47 家啤酒生产企业,形成了东有上海,西有西安,南有深圳、珠海,北有黑龙江兴凯湖,中有安徽的马鞍山、湖北的黄石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从战略、会计、财务、前景四个方面分析小组选取的公司的财务报表。战略分析,分析一下该公司的行业特征和企业的竞争战略; 会计分析要挑选重要项目、变动较大的项目进行分析,财务分析从财务质量的几方面入手分析,包括:盈利质量、资产质量、现金流量分析;前景分析即结合财务分析结果综合评价公 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会计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1、总资产结构分析 近五年内青岛啤酒的总资产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流动资产2009年增幅达34.49%:其中货币资金期末比期初增加123.5%,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加和公司发行的认股权证在本报告期行权募集资金所致;存货比期初减少31.9%,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减少主要原材料储备及部分主要原材料库存平均成本下降所致。 2、负债结构分析

自从2007年青岛啤酒的负债较大增幅后,随后三年内,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但是非流动负债比例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部分子公司搬迁项目逐步实施,按照搬迁进度逐步确认的递延收益增加所致。

二、利润表分析 1、 2009 年度公司实现啤酒销售量591万千升,同比增长9.9%;实现销售净收入177.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实现净利润12.9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2%,继续呈现净利润增幅高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幅高于销量的良好发展态势。 (1)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2.5%,主要原因:一是报告期内优化产品销售结构,主品牌所占比重增加;二是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销售增长趋势较好,销售量增长,使得营业收入提高所致。 (2)营业成本 2009 年本集团营业成本同比增长8.2%。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营业成本提高所致。但营业成本的增幅仍然低于营业收入的增幅。

仓储作业青岛啤酒仓储案例分析

仓储与质押 案例分析 页脚内容1

青岛啤酒集团的仓储管理案例分析 一、青岛啤酒集团仓储管理概述 青岛啤酒集团对仓储物流改革,在总体管理方面,首先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对产品的仓储、转库实行统一管理和合控制;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物流有限公司,提高物流效率和实力;同时应用建立在互联网信息传输基础上的ERP系统,筹建了青岛啤酒集团技术中心,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面统一在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之下,建立起各分公司与总公司的之间的快速信息通道;对运输长处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新整合、优化,减少运输周转次数,压缩库存,缩短产品仓储和周转时间。正因为对仓储全面的改革,使青啤集团能够及时掌握各地最新的市场库存、货物和资金流动情况,为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准确的依据;物流网使产品销售速度加快,甚至能让青岛本地消费者喝上当天酒,当周酒。青啤集团利用这套科学的仓储管理系统,合理调整生产,减少积压货物并在旺季充足供应货物,向JIT管理方向迈进。同时能够根据要货计划和市场预测,及时向生产企业传递要货信息,并利用物流公司调度运力,确保交货质量和交货期。这套仓储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青啤集团在人、财、物方面的成本;减少库存,使资金占用下降了3500万元,仓储费用下降187万元。 二、对青岛啤酒集团的仓储管理案例的分析 通过学习仓储质押课程,对青岛啤酒集团的仓储管理进行了分析,下面是我们小组对其认识和分析: 吴双认为, 许志金认为, 于丽认为,通过对青岛啤酒的了解,使他深深的体验到青啤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要像送鲜花一样送啤酒,把最新的啤酒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让消费者品尝”。的确,如他们所说,青岛啤酒公司自从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强产品物流管理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另外青啤的销售额实现了大幅增长,产品库存下降进而使资金占用下降,产成品周转速度加快,产品货物流基本得到控制。 页脚内容2

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

青岛啤酒财务报表分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班级:403 组员: 第一部分:公司概述 公司基本概况 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始创于公元 1903年,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青啤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青岛牌系列啤酒,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牌啤酒,它集世界一流的设备、百年积累的丰富酿造经验及独特的生产工艺、科学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之大成,素以酒液清澈透明、香醇爽口、泡沫细腻、持久挂杯而驰名中外,曾多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国际啤酒评比金奖,是国内啤酒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也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产品品牌。 目前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酒、黑啤酒、棕色啤酒、干啤酒等多个系列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新开发的金质青岛啤酒其口感和包装装潢更佳,深受费者喜爱。 1999年6月止,公司的资产达到四十六亿元人民币,实现销售收入十二点二亿人民币,位居全行业之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09年度青岛啤酒实现啤酒销售量591万千升,同比增长%;净利润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市场表现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增长,而国内啤酒行业也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全行业共完成啤酒产量2,118万千升,较去年同期增长%。 上半年公司按照年初确定的年度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大品牌推广传播和营销工作力度,并继续推进“大客户+微观运营”营销体系建设,使青啤主品牌销售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公司推进供应链优化,提高供应计划的有效性,实现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提高工厂产能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2010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啤酒销售311万千升,同比增长%,其中青岛啤酒销售165万千升,同比增长%,高端品种“青岛”纯生、小瓶、易拉罐啤酒销售增长%,新开发的“青岛”冰醇系列新产品销量激增,上半年达14% 由于公司中、高端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司的产品结构继续优化,盈利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共实现销售净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实现净利润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青啤公司2010年累计完成啤酒销量635万千升,同比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净利润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继续保持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公司经营大事记 (1)1993年 8月27日,青岛啤酒股票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7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是源于德国酿造工艺的啤酒制造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的的制造商涌入啤酒制造业,但青岛啤酒在传承历史的背景下,采用了有效的营销策略,使得它不仅没有衰落,更成为国内啤酒制造业的龙头。 优势: 1、品牌优势。相对于其他啤酒制造商来说现在的青岛啤酒有着明显的品牌优势,这是多年使用精准的营销策略的结果,青岛啤酒虽然只是一个品牌,但却逐渐成为青岛的象征,人们知道青岛是因为青啤。 2、文化优势: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在每个暑假开幕,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上千百种啤酒品种,也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青岛啤酒通过传播啤酒文化来巩固自己在行业的地位,也让青岛啤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地区优势:也许是青岛啤酒在开始就选择了并购的策略,开始是在山东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全国。不仅使得多个地区的啤酒制造商被并购,也使得青岛啤酒的名字越传越远。 劣势: 1、文化劣势:一些地区的啤酒品牌虽然名气不如青岛啤酒,但是已经深深的被当地人所熟识,青岛啤酒并购这些企业的时候,若不注意品牌替换的过渡,就会深深触及本地人内心对于本地文化的信仰,使得当地消费者产生很大的排斥心里,导致代理商不敢轻易代理,销量无法达到预期。 2、地区劣势:青岛啤酒是来自北方的啤酒品牌,虽然在北方的许多城市已经享有盛誉,但对于南方的消费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牌。此外,青岛啤酒通过并购的方式占有的生产商虽然在工艺上与原配方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水土的原因,仍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品质。 机会: 1、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举办可以看出,青岛当地政府将青岛啤酒作为一种旅游文化在传播,这是青岛啤酒的一个重要机遇。 2、国外对于啤酒需求很大,因此,能够把握住国外市场对于一个啤酒品牌来说很重要,青岛地处于山东半岛的沿海区域,港口发达,开发国外市场是青岛品酒的一个重要机遇。 威胁: 1、竞争:现今国内仍有多家啤酒品牌保持着良好的品质和信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不仅如此,国外品牌也大规模的进军国内市场,使得青岛啤酒这一中国老字号面临严峻的挑战。 2、需求:作为一种消费品必然要面对多种需求的消费群体,而消费者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青岛啤酒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