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比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1比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1比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1比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检察院信息化系统

检察业务信息化万案 一、行业背景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围绕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始终把规范执法行为,保证办案质量,防止违法违纪办案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20RR年6月,高检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要求各地“推进案件管理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办案情况收集、传输、存储、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对办案情况的宏观管理、跟踪监督、质量评估和问题预警,逐步实现案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同年8月,高检院又提出了“检察业务、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及“检察工作要以业务建设为中心,队伍建设和后勤建设为保障”的工作格局等先进理念,为推进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尤其把信息化技术与检察业务相结合指明了正确方向。 检察院信息化系统整体示意图: 检軽IS俗总管聆系纜 亠整丄[F-

二、检察机关业务信息化系统规划目标 明确各个职能部门业务、办事程序,系统分析信息化需求;打破各部门界限,根据业务需求设置功能,再根据业务类型集成功能模块;操作人员按业务需求选择功能模块,按用户级别、权限操作功能模块办理各项业务;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并综合应用管理工程、行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等技术,为人民检察院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建立检察院三级专线网络,将视频、音频和信息三网合一,将全国的检察院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作到对案件的快速响应; 为干警提供历史案件信息支持,为检察院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建立案件动态管理系统,使各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各部门繁杂的组卷和抄卷,节省出时间用于外出侦破案件。 建立对下级院的远程动态监控指导系统,为下级院提供政策、法律、技术、预警、个案的指导。 建立与上、下级检察院的数据接口; 建立和法院、公安系统的数据接口。 三、检察院业务信息化建设概述 全国检察信息化建设任务和内容整体示意图: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课程内容: 1.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范条例 4.各主要土地利用项目的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1.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4]69号 2.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闽国土资综[2004]149号 国土资发[2004]69号 (主要内容) 一、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如何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三、谁来评估?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 四、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 五、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 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附件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 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地点)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时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1.什么地方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2.什么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1.如何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或确定重要性的依据?(依据技术要求) 2.如何确定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或确定复杂程度的依据?(依据技术要求) 谁来评估?评估者的认定 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 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 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1.2.3 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方案XXXXX

铜仁市XXXXX 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院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据《贵州省基层人民XXXX建设“4+1”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和《贵州省人民XXXX关于基层XXXX建设“4+1”工程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院实际,按照院党组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好高检院省院关于基层人民XXXX建设的有关精神,以基层XXXX“4+1”工程建设创建为契机,促进我院执法规范化建设。 二、具体内容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基层XXXX建设“4+1”工程的核心内容,直接关于到检察业务工作的好坏和基层XXXX建设的成败,各业务科室应加强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建设。 1.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线索处理、初查、立案、传唤、拘传、强制措施的适用、变更、撤销强制措施、讯问、证据、侦查活动、扣押、冻结款物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执行。 2.预防工作:按时将所开展的预防业务数据进行录入;

接受单位或个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履行审批手续;按照《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第6至11条建立工作机制,开展工作。 3.侦查监督工作:对侦查机关(部门)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按照《关于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试行)》第二条讯问犯罪嫌疑人;区分不予批准逮捕和不批准逮捕并正确使用相关法律文书;按规定对不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复议。 4.审查起诉工作:对直接受理的侦查案件报批程序合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按法律规定履行送达、告知义务;对专案、上级检察机关指定立案侦查的案件以及时同级党委、人大或上级XXXX督办等案件的办理情况,按规定及时向上一级XXXX报告;建立和严格执行与公安、法院协调一致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处理机制。 5.监所检察工作:在履行监所检察职能过程中,发现违法情形及时依法提出纠正意见,正确使用《纠正违法通知书》;认真填写《工作日志》及各项业务情况登记表;依法办理监管场所罪犯又犯罪案件、劳教人员犯罪案件、监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做到人员落实、制度落实。 6.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规范管理举报线索并依法进行登记、分流、备案和跟踪反馈工作;对要案线索认真执行要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oc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检察院大数据平台-三远一网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检务-检察院信息化检察院“三远一网”方案 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述 (1) 1.1 项目背景 (1) 1.2 系统需求分析 (2) 1.2.1 检察院信息化现状分析 (2) 1.2.2 庭审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7) 1.2.3 庭审文本信息的采集与音视频同步 (8) 1.2.4 庭审图片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8) 1.2.5 庭审声音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9) 1.2.6 庭审证据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10) 1.2.7 庭审音视频信息存储、直播与点播 (10) 1.2.8 庭审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12) 1.2.9 拓展功能需求分析 (13) 1.3 庭审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及分析 (13) 1.4 庭审图像监控中心需求分析 (15) 1.5 远程庭审功能分析 (16) 1.5.1 功能分析 (16) 1.5.2 远程传输网络要求 (16) 1.6 设计目标 (17) 第2章系统建设方案 (19) 2.1 设计依据 (19) 2.2 设计原则 (20) 2.3 设计目标 (22) 2.4 系统结构设计 (24) 2.4.1系统结构图 (24) 2.4.2系统组成部分 (25) 2.5 “三远一网”系统设计 (29) 2.5.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29) 2.5.2 选型原则 (32) 2.5.3 三远一网设计方案 (34) 2.6 高清数字审讯室布局 (45) 2.6.1标准数字审讯室全局图 (45) 2.6.2大审讯室方案设计 (46) 2.6.3中审讯室方案设计 (48) 2.6.4小审讯室方案设计 (50) 2.6.5评审委员会会议室设计 (52) 2.7 指挥控制中心设计 (53) 2.7.1指挥控制中心的组成 (53) 2.7.2指挥控制中心的设计 (54) 2.8 电子云政务系统 (57) 2.8.1 内容框架 (57) 2.8.2 云中心设计方案 (58) 2.8.3 计算资源池建设 (60)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 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 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

发 [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 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 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智慧检察院方案(三远一网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整体建设方案)

智慧检察院大数据平台检察院“三远一网” 设 计 方 案 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X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述 (1) 1.1 项目背景 (1) 1.2 系统需求分析 (3) 1.2.1 庭审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3) 1.2.2 庭审文本信息的采集与音视频同步 (4) 1.2.3 庭审图片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5) 1.2.4 庭审声音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5) 1.2.5 庭审证据信息的采集与展示 (6) 1.2.6 庭审音视频信息存储、直播与点播 (7) 1.2.7 庭审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8) 1.2.8 拓展功能需求分析 (9) 1.3 庭审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及分析 (10) 1.4 庭审图像监控中心需求分析 (11) 1.5 远程庭审功能分析 (12) 1.5.1 功能分析 (12) 1.5.2 远程传输网络要求 (13) 1.6 设计目标 (13) 第2章系统建设方案 (15) 2.1 设计依据 (15) 2.2 设计原则 (16) 2.3 设计目标 (18) 2.4 系统结构设计 (20) 2.4.1系统结构图 (20) 2.4.2系统组成部分 (21) 2.5 高清数字审讯室布局 (26) 2.5.1标准数字审讯室全局图 (26) 2.5.2大审讯室方案设计 (27) 2.5.3中审讯室方案设计 (29) 2.5.4小审讯室方案设计 (31) 2.5.5评审委员会会议室设计 (32) 2.6 指挥控制中心设计 (33) 2.6.1指挥控制中心的组成 (33) 2.6.2指挥控制中心的设计 (34) 2.7 电子云政务系统 (37) 2.7.1 内容框架 (37) 2.7.2 云中心设计方案 (38) 2.7.3 计算资源池建设 (40) 2.7.4 存储资源池建设 (42) 2.7.5 云管理平台建设 (46) 2.7.6 网络系统设计 (50) 2.7.7 局域网络设计 (53) 2.7.8 云安全管理建设 (57)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检察院信息化系统设计

检察业务信息化方案 一、行业背景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围绕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始终把规范执法行为,保证办案质量,防止违法违纪办案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2003年6月,高检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要求各地“推进案件管理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办案情况收集、传输、存储、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对办案情况的宏观管理、跟踪监督、质量评估和问题预警,逐步实现案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同年8月,高检院又提出了“检察业务、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及“检察工作要以业务建设为中心,队伍建设和后勤建设为保障”的工作格局等先进理念,为推进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尤其把信息化技术与检察业务相结合指明了正确方向。 检察院信息化系统整体示意图:

二、检察机关业务信息化系统规划目标 明确各个职能部门业务、办事程序,系统分析信息化需求;打破各部门界限,根据业务需求设置功能,再根据业务类型集成功能模块;操作人员按业务需求选择功能模块,按用户级别、权限操作功能模块办理各项业务;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并综合应用管理工程、行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等技术,为人民检察院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建立检察院三级专线网络,将视频、音频和信息三网合一,将全国的检察院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作到对案件的快速响应; 为干警提供历史案件信息支持,为检察院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建立案件动态管理系统,使各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各部门繁杂的组卷和抄卷,节省出时间用于外出侦破案件。 建立对下级院的远程动态监控指导系统,为下级院提供政策、法律、技术、预警、个案的指导。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 调查报告 二〇一八年五月

报告会审意见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 一、矿井概况与矿区范围 1、矿井概况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及新窑乡境内,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管辖。矿区距六枝特区县城约10km,煤矿有简易公路与贵(阳)烟(嘴山)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属于整合、扩界、扩能矿井,由原新河煤矿和新发煤矿整合为现在的新兴煤矿。 原新河煤矿建于1994年,2001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5年,该矿办理有关延续采矿证的有关手续,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准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主要开采3、7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原新发煤矿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200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每年仅产出原煤3-5千吨,2001年11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几年来虽生产一直未间断,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瓦斯、顶、底板管理困难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回采工作面仅布置在3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煤矿整合后,进行新系统的布置及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均为斜井,现已形成+1250运输大巷、C3和

C7煤层运输巷及采煤工作面、+1200运输东、西运输大巷,井底车场、永久避灾硐室。 整合后的新兴煤矿,于2014年自行停产至今,目前矿井处于启动阶段,仍处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之中。 2、矿区范围 新兴煤矿为30万t/a生产矿井,本矿井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1.3902km2。 表1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拐点坐标 二、气象 本区属山地温暖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矿区地处山区,气候受地形、高程控制,高山与谷地气候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六枝气象局1994~2003年气象:年平均气温12.7℃。日最高气温31.9℃(2002年5月1日),最低-12.6℃(99年元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1148.0毫米,最大1665.3毫米(1969年),最小884.8毫米(1966年)。每年5~9月份为暴雨、大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75%,其余月份为绵绵细雨。年蒸发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90~1500小时,无霜期254天。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内容、要求、方法与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与集镇规划时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就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得危害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得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就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得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就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与严重经济损失得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就是指地质灾害造成得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得程度。 3.总则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得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得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与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与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得可能性与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得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得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与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主要内容就是:阐明工程建设区与规划区得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与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得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得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得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与规划各阶段得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得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得框图:

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

“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全文) 编者按:为更好地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高检院于2016年9月29日正式印发《“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这是高检院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检院党组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检察机关顺应新技术变革,以科学技术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检察机关科技强检的目标任务,提出构建“感、传、知、用、管”五维一体的智慧检务应用体系,从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从信息采集至应用的四个层次,剖析了科技强检工作如何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跃升、解构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方便大家学习领会,现将《“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全文发布,供学习参考。 “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化检察改革的关键阶段。为更好地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

建立检察信息感知体系。建设数据标准体系和内外部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检察机关音视频资源智能调度中心,开展绿色数据中心机房试点建设。构建高效网络传输体系。在网络层面实现上下贯通和内外交换。打造智能信息服务体系。重视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打造数据驱动的智慧检务。建立智慧检务应用体系。建设检务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探索推进移动侦查指挥和远程专家辅助办案应用。建设智能一体化出庭支持系统,探索智能辅助接访。建设检务保障信息系统、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系统、队伍管理信息系统与教育培训信息系统。优化科技强检管理体系。将检察技术工作全面纳入司法办案流程。构建“前期预警、中期处理、后期反馈”的三段式运维保障模式。设立科技强检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开放的检察科研基地和科技人才专家库,建立检察信息化自主研发和运维团队。 一、形势与任务 “十二五”时期,各级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科技强检工作,科技工作在检察工作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核心战斗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检察机关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现代科技逐步融入各项检察工作,检察人员运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加强,科技手段在强化司法办案、深化检务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子检务工程深入实施,检察信息化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全局。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全面应用,案件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案件信息公开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检察机关办案模式优化和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科技装备和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检察机关科技管理水平、科技保障能力、科技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强检评价体系基本形成,144家“科技强检示范院”示范效应显著。总体上,科技强检战略在各级检察机关深入实施,但科技强检工作不平衡情况仍然存在;科学技术与检察工作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科技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检察改革发展需要;配套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资源共享和数据利用亟待强化;科技队伍人才力量和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工作迎来了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检察机关必须准确把握法治发展新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积极适应以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大趋势,聚焦检察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科技引领、信息支撑,全面推进现代科技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促进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