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气,气候与水

天气,气候与水

天气,气候与水
天气,气候与水

天气,气候与水

世界气象日

对人类来说,现代天气,气候与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价值,但又处于变化和危机发展的时代。自古以来,危机都是发展的动力,当前的危机主要来自人类自己,在认识与处理现代气候变化与水荒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

大气就像一部大机器,它的能源是太阳辐射。主要受到天文因子(如纬度的差别)和地表层因子(如海陆差别与地形,植被等)的影响,转变成为热能,一般用温度表示。温度有纬度的差别,也有区域与地方的差异。最突出的区域差异是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温度差异是产生气流的主要动力。一般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与其它风系被称为热力环流,因为它们都是热力差别推动的环流系统,前苏联科学家舒列金形象地简称之为热机。气流循环又带动水分循环。这两种循环是互相影响,共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

水分主要通过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并由气流输进大陆后,以降水的形式到达陆地表层,形成多种多样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气现象。降水与温度是地球上产生各种气候带与气候区的原因,当前人们所说的气候变化主要指的就是长时期里温度与降水的

变化。降水的强度与持续的时间对生产生活有决定性影响,也是风调雨顺或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累次出现人们难以适应的异常现象,这就是灾害。涝灾就是降水量超过农业生产承受能力的上限,旱灾则是低于需水量的下限,热害是温度高于生产承受能力的上限,冷害则是农作物难以忍受的下限。因此,几千年的历史既是人们开发利用天气气候与水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们同旱涝与冷热灾害的斗争史。夏禹治水与羿射九日等传说故事就是人们对古代灾害的回忆与想象的文学表现。

美好地球上的天气气候与水都是宇宙中极其珍贵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从反面反映了这种资源的价值,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和珍惜自然给予人类的这种恩赐。

更值得人们担心的是,自从工业迅速发展以来,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工业使用化石能与机器,有力地推动生产能力加速提高。从此人类不再完全听命自然,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动权。然而,生产的发展不可能不影响自然界,这个影响首先原于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加速消耗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化石能源供不应求发出了了自然资源危机信号,而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的灾

害性的结果,把全球变暖变成科学的热门课题,都反映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平衡因人类滥用资源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能量收支失调在现代最突出地表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所引起的全球增温;而自然界的物质平衡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物的增加与现代水荒问题,这两者都具有恶性发展趋势,可能引发全球性灾变,因而得到社会各界与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全球增温实际上是人为提高大气的能量水平。应当认为,人们利用化石能极为粗放,低效多耗,导致能源匮乏,而燃烧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数量很大,并却未经处理地排入大气。自然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取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支出之一,而人类又大量破坏植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收入猛增而支出剧减,所以温室气体的浓度与温室效应有增无减,是全球增温的气候变化的原因。

应当认为,事实是最强有力的证明。近百年来,世界平均温度上升了0.6℃。如果这个升温值果真是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大值,那么设想(虽然不能最后断言)当前的增温有可能不是自然因素所为,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然而,这里也有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至今还拿不出几千年来每百年的平均温度数据,那么这个结论也带来了问号。我国气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根据公元533~544年出版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中的物候与现代

(1906~1961年)物候比较,认为当时年平均温度比现代约低1℃,他考证一百多年后,即唐代6,50-847年的史料,认为那时温度高于现代,也就是说,100多年间温度上升1度多,已经大

于近百年0.6℃的升温记录。应当指出,在同一时期里全球也

是增温的,所以竺可桢的估计有全球代表性。虽然竺可桢的研

究并不精确,但却是唯一的有数值意义的估计,它不低于现代

0.6℃的增温值。

虽然论据不够充分,但全球升温的现象仍然值得高度重视,因为毕竟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增温,而这个增温是同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含量同步上升的。何况以上质疑只不过说明了全球增温难以定论,但没有否定它的根据。何况自然环境变化的速度不

如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人类影响突破自然界承受的上限是必然

的趋势,问题只在早晚,所以全球增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全球增温的呼声能够引起社会重视,使人们醒悟到现有发展方

式孕育着重大危机。

更重要的是,升温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内在联系。工业时

代城市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城市不但是人们的聚居中心,而且也是消费中心,生产中心,污染中心,物资交流中心,在市区集中排放着大量污染物,加上自然植被遭到人为改变,因此城市就是人类影响自然的前锋地区。研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城市有最关

键的意义。

城市化的进程是随着工业化而加速的。在1800年全世界

人口只有9.6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了2000年世界人口上升到60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

到30%以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甚至超过总人口的2/3,

而且城市化的势头方兴未艾。估计到了210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会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即城市人口占

世界人口的2/3。不仅如此,乡村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城市化,

故城市化的浪潮不限于城市,而是遍及全世界,是未来发展战略问题和研究人类同天气气候与水的关系的重点。

有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全球增暖可能是城市热岛的影响。由于城市人口与建筑物密集,耗能很多,故城市的温度高于农村,在温度较低的广大农村海洋,城市犹如在点点星星的暖和的岛屿,故叫城市热岛。原来全部气象站在初建时都位

于乡村,但由于城市范围迅速扩大,气象站的环境也就由乡村变成城市,在城市热岛影响下,所测定的温度也就上升了,所以这

种升温不过城市热岛的影响,未必能代表大气真正的温度。

城市热岛有相当的强度,如上海的城市热岛的强度在冬季

达到 6.8℃,在夏季达到 4.8℃。高纬度地区则达到10℃以上。但是这个质疑并不具备实际意义,因为城市热岛实际上就是全

球增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的浪潮中,小城市纷

纷扩大成中,大城市,而大量的小城市正在迅速涌现。许多城市

联成了城市带。在城市带里热岛已经扩大成区域规模的大气热源,故全球升温里应当有城市热岛所占的比例。

全球增温会引起热性灾害(热害,暴雨,台风等)的增加与冷性灾害(寒潮,冷害,霜冻等)的减少。近年来不少城市出现破纪录的高温,例如,北京北面的避暑胜地,承德与朝阳在2000年7月14日都出现43.3℃的高温。纬度在齐齐哈尔以北的巴黎1998年出现39℃的高温,类似报导年年出现,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有人认为热害的增加有全球增温的影响,是有道理的。

有人认为全球增温未必就是坏事,因为有些地区气候恶化了,而有些地区气候优化了。其实这两者是不能抵消的。因为气候恶化的是现在的发达地区,而优化的是高纬度人烟稀少地区。生产带的长途转移是要大量投资与长期经营才能见效的,后果绝不会得失相当。

此外,城市化也对水资源有严重影响。应当注意,现代水荒正是在雨水不多地区的城市里首先涌现。其关键在于市区范围内所能得到的自然降水远远少于城市的实际需水量。可以说,现代水荒就是城市水荒的扩大化。

假设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万人,降水1000毫米,那么人均降水量约33立方米。如果达到人均400立方米的低供水指标,则至少需要13平方公里的雨水才能满足1平方公里人口的水分需要。那么除了自己的1平方公里的雨水滴水不漏

地供给使用外,至少还需要另外12平方公里的全部雨水输进市内。

何况能够从外地调进市区的水分主要只能是径流,而且径流在雨水中所占的比例(径流系数)是十分有限的。像我国华北这样雨水不多的地方径流系数约为20%,也即只有雨量中的1/5才能输进市区。在上面假定的条件下,1平方公里的市区需要60平方公里的径流补充才能满足城市水分需要。如果遇到干

旱少雨的年分,径流系数还要大幅度减少。因此,城市的涌现改变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水分平衡状态。这就是现代水荒首先出现在雨水不多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地区)的城市里,再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原因。

更加严重的是,城市既要供水,还需要排水。排出的水都是经过使用而受到污染的水。工业生产主要是物理化学产业,甚至农业也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这就使得污染极大地恶化了水源与大气层,使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其结果,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失去使用价值,有水等于无水,甚至比无水更加严重,这又使现代水危机雪上加霜。

应当认为,全球增温与现代水荒又是互相增强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大,需水越多,水荒的影响也就加强。世界地图上的沙漠带主要位于副热带降水不多的陆地,就是高温与缺水共同影响的结果。这种情况也在城市得到突出的表现。

中国古代对祸与福早有深刻的哲学认识。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明确指出,危机并不可怕,它可

能是以后繁荣的契机。儒学认为:“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

不可活。”指出天灾是可以防制的,人祸则是致命的,其涵义之深远,简直就是直指现代的各种危机。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在灾祸面前应当求诸人,不应当求诸天,对

现代天气气候与水荒也应当这样认识。

值得高兴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应当协调发展与环境的

关系,《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各种文件,力图规范各国的生产方式,达到减轻温室效应与水荒继续恶化的目的,加上现代人类拥有的强大科学技术力量,这些努力都是很可取的,反映人类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本身也有了新的觉醒,这对走可持续发展的路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是一件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技术因素,而更重要的它需要全球社会各行业的共

同努力,因而有很大的思想与组织因素,突出地反映在决策,规

划与管理问题上。因此,任何同大气环境与水有关的环境与资

源问题就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与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关心总体利益将成为人性的新表现。这就使人类不但面临一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而且还面临一场思想的革命。

人类内部的统一,实现先贤创导的“人和”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一些污染排放的大国却拒绝批准执

行,这显然是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但是这样重大的问题都关系着人类的未来,虽然经过许多周折,但最终必能实现,因为人类并无另外的选择。困难曲折正好证明了我国先贤哲理意义极其深远,为人类摆脱天气气候与水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必将使每个人觉醒,义不容辞地参加这项保护自然与保护发展前景的伟大事业。

(完整版)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2.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 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3.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4.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练习题(含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如图是地中海气候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下列关于地中海气候特点正确的是() 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 全年高温多雨 C.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D. 全年炎热干燥 【答案】 C 【解析】【分析】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湿润。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地中海气候的特征,A属于季风气候特征,B属于热带雨林气候,D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2.兰州市规划生态绿地以南北两山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为主体,形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据次完成下列小题。 (1)夏季人们喜欢去兰山公园休闲度假的原因之一是() A. 气温比市区低 B. 物价比市区便宜 C. 交通比市区方便 D. 便于野炊 (2)下列行为符合兰州市生态绿地规划的是() A. 在林区开垦耕地,种植粮食 B. 在林区修建高档私家别墅 C. 保护林区植被 D. 在林区修建中央商务区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夏季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使得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和森林公园。因此夏季人们喜欢去兰山公园休闲度假的原因是公园的气温比市区低。故选A。(2)在林区开垦耕地,修建高档私家别墅和中央商务区会破坏林区的生态环境,都不符合兰州生态绿地规划;保护林区植被符合兰州市生态绿地规划,故选C。 【点评】(1)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人口工业集聚,交通工具及工业生产等释放大量人为热,使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市区仿

临沂气候特点

xx气候特点 我市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 一、年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12.3—13.3度之间,一般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沿海低于同纬度的内陆。最热日出现在七、八月,平均气温在25.4—26.3度之间;最冷月在一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1—2.8度之间。全市秋温高于春温,冬夏寒暑分明。 降水量为全省最丰沛地区,雨量受季风影响显著,其特点表现为冬夏降水差异悬殊,占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同时相对变率大,不稳定性强,一般由沿海向内陆,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季风影响,全年各地盛行风向不一致,多为西北、北、东北北、东南和西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左右,是全省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春季风速为 4.0米/秒左右。全年无霜期内陆各地一般在188.9天—212.0天,沿海为229.8天;全年日照时数在2539—2490小时。这给各种农作物提供了较长的生育期和充足的光照。同时,反映在本区气候中,还常有旱、涝、山洪、冰雹、大风、台风、干热风、霜冻、倒春寒和三夏及秋季连阴雨等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出现,常给农业生产和其他事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和损失。 二、各季气候特点 春季: 回暖迅速,少雨,多大风,气候干燥,沿海平流海雾最盛,盛行东南风和南风,平均风速为全年之冠,同时,春季寒潮侵袭,常引起急剧降温,晚霜冻和倒春寒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 温高、湿重、气压低、雨量充沛和集中,强度大,盛行东南风,风速小;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七月份,高达38.2—40.5度。本季雨量尤以七、八月

份更为集中,多为阵性雷雨;由于各种气象要素变化复杂,往往产生暴雨、山洪、大风、雷击、冰雹、水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少数年份亦有夏旱发生。 秋季: 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气候宜人,能见度好。该季太阳辐射减弱,气温下降快。晚秋开始有寒潮影响,常引起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十月中旬可见初霜。秋温高于春温。光照充足,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但因降水量的相对变率大,有不少年份发生秋旱和秋季连阴雨。这时期冰雹,台风也常侵袭本区。 冬季: 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多晴天,海上多大风和雾。该季太阳辐射最弱,气温低寒,冷期长。全年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为零下0.8到4.0度.一般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中旬河流水库封冻,最大厚度多数在20公分左右。雪日稀少,平均降雪日数在6—10天之间。积雪深度为3—5公分,最大深度可达25公分,山区公路有雪阻。随着四季气候的变换,在本区构成冬季干冷,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又旱的特点,但个别年份和季节也有反常现象。 各气候区 一、北部xx气候区 北部高山气候区,系指临沂市的沂蒙山区(沂水、沂南北部、蒙阴中部和北部)和沭东丘陵。全区多为高山峻岭,地形起伏较大。本区特点是: 为全年平均气温最低,风速小,降水条件差,冰雹机遇较多,危害重,无霜期短,日照长,蒸发大;春秋两季干旱严重;冬季严寒,冷的时间长。本区春秋两季干旱严重,影响春、秋适时播种,威胁冬小麦和晚秋作物的正常生长,冰雹、霜冻危害重;山洪、大风、雷击也时常发生。 二、西部xx气候区 本区包含蒙山南麓的平邑和费县的北部,多为丘陵地。本区县有年温高、日照长,热量资源富饶,无霜期较长,降水条件最差,春季回暖早和多干热风

天气与气候练习题

天气与气候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表是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请回答该种气候类型有可能在下列哪个地区分布:() A.南亚B.欧洲西部C.西亚D.南极地区2.号称“世界雨极”的是() A.乞拉朋齐B.火烧寮C.吐鲁番盆地D.阿塔卡马沙漠3.降水量测定通常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A.储水瓶B.储水筒C.雨量器D.盛水器 4.读等值线分布模式图(图中a > b > c),若图中等值线为等温线,则图示地区表示的是() A.南半球1月等温线B.南半球7月等温线 C.北半球1月等温线D.北半球7月等温线 5.在下图代表的四种气候类型中,表示地中海气候的是()

A.甲B.乙C.丙D.丁 6.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其主要因素是:() A.海路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北京的小明暑假去五岳之首——泰山旅游,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7.小明看见泰山景区某宾馆大厅的四个时钟,同一时刻四个城市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A.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B.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C.泰安市纬度低 D.宾馆时钟损坏 8.泰山玉皇顶(海拔约1 524米)与山麓的宾馆(海拔200米)气温相差大约()A.4.5℃ B.6℃ C.8℃ D.12℃ 9.下列描述中,属于气候的是() A.狂风暴雨B.东边日出西边雨C.电闪雷鸣D.秋高气爽 10.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 A.1月、7月B.7月、1月C.6月、12月D.8月、2月读下图“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 试卷第2页,总7页

A.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B.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由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D.由西向东气温逐渐降低 12.上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高低B.地形地势C.海陆分布D.人类活动 13.在卫星云图中,某日上海为绿色时,上海的天气是( ) A.阴雨天气B.晴朗天气C.晴转阴天气D.阴转晴天气 14.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友人游江西庐山,宿大林寺。当时为农历四月初九,山上梨桃始花,作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请你判断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B.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C.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D.洋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5.读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判断气候类型以该城市的气候类型()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16.防止全球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减少人口数量 C.多种粮食作物 D.开发新型的、污染少的能源 17.世界上降水最多被称“世界的雨极”的地方() A.奥伊米亚康B.阿齐济耶 C.乞拉朋齐D.阿塔卡马沙漠 18.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说,科学家可以95%地肯定,人类活动是加剧了自1950年代以来地球变暖。如果气温再升高2℃,地球的1/4变沙漠!为了明确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和全球变暖的不良后果,下列按因果关系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②沿海低地被淹没③冰川融化 ④海平面上升⑤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⑥温室作用使气温升高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③④②⑥C.①⑥⑤③④②D.①⑤⑥③④②19.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降水量曾达到26461毫米,影响其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试题(附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全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B 【解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是常考的重要考点,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牢记每一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分布及气候特征。 2.宜宾某学校学生在地理特长课活动中收集了欧洲西部甲乙丙三地的气象资料,并绘制成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右图中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与左图中甲乙丙三地气候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甲② -乙③ -丙 B. ①-甲② -丙③ -乙 C. ①-乙② -甲③ -丙 D. ①-丙 ② -乙③ -甲 (2)左图中箭头所示风向及其性质是() A. 西南风,寒冷干燥 B. 西南风,温暖湿润 C. 东北风,寒冷干燥 D. 东北风,温暖湿润 (3)欧洲旅游业发达,下列有关左图中三地旅游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地有巴黎圣母院 B. 乙地有阳光沙滩 C. 丙地有阿尔卑斯山滑雪场 D. 甲乙丙均有峡湾风光 【答案】(1)B (2)B (3)B 【解析】【分析】(1)左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右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故B符合题意。 (2)读图可得,左图中箭头所示的风向是西南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该地区位于欧洲

2005年天气气候专题

① ② 0° 2005年天气气候专题训练2005-5-11 一、选择题:图4是南美洲两个气候区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相同点是() A.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B.都受下沉气流控制 C.都位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 D.都受沿岸暖流影响 2.有关①、②两地自然带,说法错误的是() A.①是热带荒漠带,②是温带荒漠带 B.像①这样的自然带都分布在大洋东岸 C.像②这样的自然带都分布在大陆东岸 D.①和②都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 读图,其中a图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示意图,b图为盛行风向(气流)与河流量示意图,c图为盛行 风向与雨量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与a图类似的是() A.阿极廷的大牧场放牧区B.美国的棉花带 C.中国的春小麦区D.法国的葡萄园种植区 4.适宜在b图所示气候环境下生长的农作物或水果是() A.亚麻B.天然橡胶C.香蕉D.油橄榄 5.南半球某城市的气候特征如c图所示,若该城需建一个火力发电厂,从环境效益考虑,最合理应 建在城市的郊区。() A.西北部B.东南部 C.北部D.西南部 22.下图所示的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A.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甲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C.甲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D.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读图,完成下列7—8题。 7.下面的四幅图中,与上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8.有关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两岸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9~11题 9.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图4

气候专题高考真题

气候专题高考真题 图2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1)~(3)题。 (1)N地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 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 在()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高三地理气候专题——2010年高考真题 下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客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 1m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10g,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1.根据右图,气温在10℃时。3 升到40g,气温应达到 A.15℃ B.25℃ C.30℃ D.35℃ 2.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如果受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35℃ B.25℃ C.15℃ D.5℃ 3.通过上述实验能够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手气温,其一般规律是 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4.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西风带D.副热带高压带 5.火山喷发后,一些空域限制飞行是因为这些空域 A.雷暴频发 B.严重缺氧 C.有大量可燃气体 D.火山灰浓度大 22C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0 量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 6.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7.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与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与海拔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在辐合线北面与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就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就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就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oE附近,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与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与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00hPa上在云南北侧30o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2)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3、对流层高层 南亚高压(也称青藏高压或亚非季风高压)就是对云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一个环流系统。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练习题(及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一年中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之差为气温年较差。下图是欧洲部分城市一月和七月气温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城市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越往东,气温越高 B. 越往东,气温越低 C. 越往东,气温年较差越大 D. 越往东,气温年较差越小 (2)影响图中城市气温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太阳辐射 C. 海陆位置 D. 地形地势【答案】(1)C (2)C 【解析】【分析】气温的变化受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大致呈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分布规律,欧洲西部受大西洋西风的影响明显,海洋性特征显著。(1)由图可知,图示气温数据既有最高气温也有最低气温,二者变化情况需分开来看,故AB两项错误;越往东气温的年较差越大,这是由于越往东离海洋越远,温差越大,故选C。(2)由图可知,图中城市气温分布是越往东气温年较差越大,这是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的,故选C。 故答案为:(1)C;(2)C。 【点评】(1)该小题考查气温的变化特征,侧面考查学生的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仔细读图逐项解答。 (2)该小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是常考的重要考点,有一定难度,需结合所给城市位置分析。 2.某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下图示意该国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低纬度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③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④A 地降水比 B 地多⑤1月份气温最低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2)下列最适宜该国发展的农业是() A. 畜牧业 B. 橡胶种植 C. 水稻种植 D. 棉花种植【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国全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小,A 地处于迎风坡,降水比B地多,该国属于南半球,1月份时气温最高,故选C。(2)由图可知,该国大部分是位于40-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这种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故选A。 【点评】(1)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新西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高。 (2)新西兰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当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使得作物光照不足,谷物生长条件较差。但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于是新西兰发展了举世闻名的乳畜业,主要生产乳制品。 3.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本校某月全部四次降水。统计出当月的降水量是() A. 6mm B. 9mm C. 12mm D. 36mm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每个月的降水量是这个月每一天降水量的总和;题干中当月降水量=6mm+10mm+8mm+12mm=36mm。 故答案为:D。

【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小明周末和同学去爬山,他们在海拔720米处测得的气温是24.8℃,据此推测山顶1520米处的气温是 ( ) A. 24.8℃ B. 20℃ C. 4.8℃ D. 29.6℃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小军目前所在的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4.8℃,小明已经爬到海拔为1520米的山顶气温为:(1520m-720m)÷100×0.6℃=4.8℃,24.8℃-4.8℃=20℃。 故答案为:B。 【点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垂直递减,递减率大约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或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依据两地相对高度差和其中某地温度,即可求出另一地区的温度数值。 2.电视天气预报节日中出现“ ”天气符号时,表示的天气状况是() A. 睛转多云,西北风6级 B. 睛转阴,东南风3级 C. 多云转睛,东南风3级 D. 睛转阵雨。西北风6级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是2级,半道风尾是1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读题干可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 ”天气符号时,表示的天气状况是晴转多云,西北风6级。 故答案为:A。 【点评】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从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工厂运送天然气到东亚各港口,有经大西洋的以往常规航线和经白令海峡的北冰洋航线(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详解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

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最新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试题(含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当第一朵樱花在九州南部绽放后,媒体就开始向人们播报樱花开放时间。在樱花开放的日子里,人们常在樱花树下野餐聚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日本樱花多开放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2)小明一家利用五一假期到日本欣赏樱花,适宜选择去() A. 九州 B. 四国 C. 本州 D. 北海道(3)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差异 B. 地形差异 C. 海陆差异 D. 河流差异【答案】(1)A (2)D (3)A 【解析】【分析】日本是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1)由图可知,日本樱花开放时间自南向北是从3月20日至5月10日,这是北半球的春季,故选A。(2)如小明一家利用五一假期到日本欣赏樱花,适宜选择去北海道,这里的樱花在5月份开放,是日本开放时间最晚的,故选D。(3)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南北各地气温差异大,故选A。 【点评】(1)温带地区四季变化较为显著。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2)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国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位于南部的冲绳则属于亚热带,而北部的北海道却属于亚寒带。 (3)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气候部分专题练习

高中地理气候部分专题练习 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回答1~2小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该地可能是() A.北京 B.悉尼 C.罗马 D.开普敦 【试题解析】从资料上看一月高温少雨,七月温和多雨,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答案】1C 2 D 3.有一幅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最冷月气温都在0 ℃以上,降水总量大约为700~800毫米左右,这两地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4.以上两地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可能是() A.季节分配都比较均匀 B.季节分配都集中在夏季 C.一为全年分配均匀,一为集中在夏季 D.一为集中于夏季,一为集中于冬季 【试题解析】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的温带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答案】3A 4C 5、读图1,A地和B地的气候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图1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试题解析]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和陆地形状,可判断A地为非洲南端,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为中美洲,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两种气候类型分位于南北两半球,季节相反,高温不同期。A地气候冬季多雨(7月份),B地气候夏季多雨(7月份),所以两地多雨同期。[答案]D 6、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气候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试题解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气候年变化较小。 [答案]B 7、下列各种气候类型,在一年中温度和温度变化不显著的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试题解析]热带沙漠气候一年中温度变化不明显,终年干旱,温度是终年高温,但冬夏两季高温程度不同,夏季气候温明显高于冬季。温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中温度、温度都有明显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温度、湿度变化不明显。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一年中温度、湿度变化都明显。 [答案]C 8、成因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无关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D 9、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0、乙地的气候成因是()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练习题(含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以下代表沙尘暴的天气符号是() A. B. C. D.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读图可知:A表示的天气是雾;B表示的天气是霾;C表示的天气是冻雨;D表示的天气是沙尘暴;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了解天气状况。学生要记住几个常考的天气符号,如冰雹、雾霾、霜冻、台风等。 2.下图示意三明某月 31 日天气情况(中国天气网),读图完成下列题。 (1)该日三明天气状况是() A. 晴 B. 阴 C. 多云 D. 小雨(2)关于该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明昼短夜长 B. 三明昼长夜短 C.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D. 太阳直射在赤道 (3)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 5 月 B. 7 月 C. 8 月 D. 10 月 【答案】(1)C (2)A (3)D 【解析】【分析】(1)天气符号是人们认识天气的重要载体,由图中天气预报可以看出,

当天三明市的天气状况是多云,故选C。(2)由图可知,当天三明市的昼要比夜更短,昼短夜长;说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故选A。(3)由上题可知,当天三明市昼短夜长,是三明市的冬半年,白昼时间更短、气温更低,最有可能是10月,故选D。【点评】(1)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3)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3.电视天气预报节日中出现“ ”天气符号时,表示的天气状况是() A. 睛转多云,西北风6级 B. 睛转阴,东南风3级 C. 多云转睛,东南风3级 D. 睛转阵雨。西北风6级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是2级,半道风尾是1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读题干可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 ”天气符号时,表示的天气状况是晴转多云,西北风6级。 故答案为:A。 【点评】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4.芬兰与俄罗斯、挪威、瑞典相邻,是世界著名的“千湖之国”,大多湖泊湖水要流入河流。下图为芬兰地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地理 气候专题

地理气候专题

气候专题 1. 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⑴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西亚的热带沙漠气候与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 ① 西亚、北非位于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形成沙漠气候; ② 南亚、我国东南部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湿润的季风气候。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 ------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⑵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降水南方多,北方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⑶昆明准静止锋与江淮地区、华南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时间成因有什么不同?

① 昆明准静止锋: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而成,导致贵阳一带冬雨连绵。 ② 江淮地区准静止锋: 6-7 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江淮地区出现梅雨。③ 华南地区准静止锋: 4-5 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华南地区出现阴雨。 ⑷ 简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冬季: 特点: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很大。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越到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并且白昼越短;越到北方越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夏季: 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虽然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越到北方白昼越长,因此南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

⑸ 简述青藏高寒区的气候特征。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降水稀少。 例: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比四川盆地强,而近地面气温比四川盆地低? 答: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因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又因为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近地面气温又比四川盆地低。 ⑹ 简述四川盆地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冬夏气温均偏高的原因。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大山脉围绕,冬季受寒潮影响程度小,夏季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⑺ 简述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较差与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湿润气流受山岭阻隔,难以深入。 特殊问题: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和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和海拔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在辐合线北面和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oE附近,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和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00hPa上在云南北侧30o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2)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文档Word . 3、对流层高层)是对云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一个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也称青藏高压或亚非季风高压整个对流层是强位势不稳定的高夏季强大的南亚高压中心平均位于低层热低压的上空,是一种典型的热力性高压。南亚高压不仅温高湿气柱,上层辐散下层辐合,盛行上升气流,一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试题(及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全球气接变暖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 B.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 C. 大量人工造林 D.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2)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下列哪个做法不可取() A.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B. 使用一次性木筷,既方便又卫生 C. 超市购物使用环保购物袋 D. 上学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人类活动可以对气候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里的化学肥料会污染土壤,对气候影响小;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灾害频繁。D符合题意。 (2)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对森林(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破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是错误做法;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B;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每个人都应具备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2.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