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

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和反馈。[1]无论是叫座的商业大片,或是屡获大奖的艺术片,还是反映时代的主旋律电影无不表现着各自的艺术魅力。每一部电影的诞生都是新的艺术表达的体现,这种新的电影生命的诞生就代表着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倾向。每一部作品的文化阐述价值都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用观赏者的思维,根据其内在的知识和修为来给电影作品一个定位,以“我”的视角在原有“静态”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映像表露。
进入新世纪这几年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金鸡奖、百花奖、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前辈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选题、剪辑、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不难看出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趋于多元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创作局面。这里只以己薄学,少论淡谈而已。
一 富有中国独特艺术魅力的东方文化
中国电影被世界所认可,所接受的大都是有浓厚的中国乡土文化,体现着中国文明的深刻内涵,给其他民族以吸引和神秘感。[2]像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的《红高粱》中,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野合”一场戏: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热血男女激情云雨,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

顺着男主角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另外,野合地点是男主角踩倒高粱的高粱地,那个形状与女性生殖器极为相似,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给观众以强烈震动的是“剥皮”的场面,鲜血淋漓,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剥皮”是自然主义的展示,有一些暴力美学倾向,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感人造型。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影片最后的日食造型,日食的意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为了衬托“我爷爷”、“我奶奶”们壮烈的牺牲;其次是为了表达对日军侵略的愤懑与仇恨,最后是为了凸现我们的民族精神。
总之,《红高粱》中的这些造型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这些热烈鲜明的造型,增强了电影的形象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
红辣椒是张艺谋最常用的造型,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等影片中都有出现。红辣椒往往是挂在黄色或者蓝色的墙上,这样的原色对比十分强烈、鲜明,首先能够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红辣椒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红色象征着热情,辣椒代表着强烈。也是中国人较喜欢的颜色,可以说是中国色。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喜庆的象征,比较张扬、热烈、奔放,代表的正是中国人最深层的原始个性:热情奔放、恣肆张扬,很适合表现《红高粱》宣扬的那种狂放不羁、敢爱敢恨的生命态度。展示了中国人热情、爽朗、大气的一面。是国外对东方文化的感知和迷恋。独有的中国文明特质。
而在奥斯卡中头把中的《卧虎藏龙》无论视觉效果还是影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3] 剧情紧凑,画面美轮美奂,如同一幅幅山水画,音乐旋律优美深长,剪辑与镜头技术成熟精湛。
影片中主人公李慕白,愈秀莲,玉娇龙还有罗小虎的个人情感和江湖恩怨处理得有条不紊,江湖与人生的主题与情节融合得不着痕迹。李慕白身上的“儒”“侠”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愈秀莲恪守的对亡故未婚夫的感激敬意,玉娇龙向往的无拘无束的自我的生活态度和罗小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爱,两对恋人都面对着自己很难摆脱的感情和世俗困惑,两对恋人又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精神。
武侠与江湖的主题并不是刀光血影,武侠与江湖承载了李安深刻广博的文化人文关怀。种种冲突,种种纠缠,种种凄苦,汇入李安用心血打造的精品《卧虎藏龙》中。
二 电影情节的艺术包装
也许所有在看过《太阳

照常升起》的观众都会有一种迷惑的感觉,就是这种不解给了我们去想象的空间。在他的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勃发欲出、难以抑止的生命力,那种爱到撕心裂肺、恨到咬牙切齿的极度宣泄。人物为这种巨大力量所煎熬、驱使,陷入一个难以自拔或疯狂的境地。[4]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延续着他那自《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以来的那种酣畅和顽劣,银幕上不时响起的“砰、砰”的枪声粉碎了那些可笑的禁忌和虚假的仪式。同时也是这清脆的枪声,为剧中人物的无奈与挣扎画上了一个漂亮的休止符。这些最刚烈也是最脆弱的人们,永远在欲望与挫折的深渊中彷徨。影片以近乎歇斯底里的方式来释放着对爱和生命的渴望,以分段式的结构,通过几个人的命运或偶然或必然的相遇,共同完成一个生命意志张扬的命题。许多观众说这部影片让他们看不懂,他们只感受到了唯美的画面,浓烈色彩的强烈冲击力,却觉得影片的内容不知所云,晦涩难懂。实际上,这部影片并非不可读解,影片的叙事也并不复杂,如果将几段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重新连缀起来,以人物命运的关联性来体会叙事的深层含义,影片的内容和它所宣扬的主旨仍然是保持着相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其艺术魅力显然可见。
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出关于情欲、复仇、谋反、杀戮的宫闱悲情剧。尽管这一次他借用了《雷雨》的原型,但这个关于压制与反抗的故事,却被他转置于一个更为宏大而抽象的历史场景当中。于是,《雷雨》的故事原型便不再作为一个中国封建家庭覆灭的象征性文本,而是被张艺谋改艺术的包装写成了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家国、父权秩序的宏大寓言。把时代的错位感留给观众去体会,用华丽的场景,绚丽的灯光来诠释“父权”威严。
中国悠久的文化和细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电影人注重电影包装的情节所在,在电影的情节设计和构思中,电影大师们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功力,从个我的角度阐述着电影的文化走向和艺术内涵。


三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凝炼在荧幕
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媒,与新闻对比,它似乎少了实民视角来进行人文叙事的一种电影。在故事情节上主要讲述普通人,底层人的爱恨情仇,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状态;在镜像语言方面,比较平实,摄影机往往处于代表观众的立场客观的记录人物的生活;在艺术表达上,不夸张,不做作,尽可能真实的采用平实效性和及时性,却多了可塑性和深刻性。[5]由“民生新闻”发展而来的民生电影主要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生存空间,关注人们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以平再现的手法。
这种类型的电影虽然看似都是普通人的琐碎的生活,然而,殊不知这些小人物的无关社稷的遭遇都无疑会或隐或现的连着国计,连着政治,连着整个社会,由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必然牵着观众联想到更为宽泛的领域,从而联系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引发更多的思考。在这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民生电影让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了独立的话语权。
贾樟柯可以说是民生导演的代表人物,导演的《小武》和《站台》以及2006年为国产电影赢得大奖的《三峡好人》都是典型的民生电影,其中《三峡好人》让这种电影类型进入了所有人的视野,并为这个类型树立了最好的典范。[6]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为中国电影赢得盛誉的作品,他将视角瞄向了三峡的宏大的主题,却投在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身上,对于三峡库区以及人民流离的细节的准确把握,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真诚而质朴感人。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摄像机的视角看作是观众的视角,跟随着两个为了寻找而来的主角,第一次从山西来到了重庆三峡,看他们之所看,感他们之所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画面,山、水、树木的叠印交相辉映成一副美丽的油画。同样也是在这里,一百万人要因此而搬迁。如果没有走进他们,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摄影机变换的镜头,导演变换的思路,主角变化的心态,让我们感同身受。
主演在寻找中一点一点的走进三峡人,一点一点感受他们内心深处无法言表的复杂心情。主演所经过的一个一个的小场景未必和整个电影的主题密切相关,却坦诚地向我们展示了三峡人的挣扎、不舍、矛盾、无奈、不安的心情。细节的恰当运用渲染了这种感觉,“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拆了”城市,文明,文化,家园,历史、记忆都会被深深的淹没在水里,永远的消失了。他们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所有一切和生活有关的通通被打乱。影片结束的那个画面,一个人三峡上空在走钢丝,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里的人们就象在这样的钢丝上走过,在一个看似广阔却实则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的生存着。[1] [6]
和贾樟柯以往的《站台》、《小武》、《任逍遥》一样的是,这一次,他还是将摄影机对准了生活在地层的普通人群,一类是求生存,一类是求幸福。影片中的人物是一如既往的原生态,黝黑发亮的皮肤,光着膀子的身躯,端着的一个个大碗的面条,向观众展示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中国

底层人民形象。
《三峡好人》这部民生电影以人文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试图传达一种对生活的渴望。在现实和艺术的表述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四 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化之争
商业大片票房高、口碑差,一方面因为有的影片本身低俗、肤浅;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观众的接受。我国观众习惯于对“好电影”的要求是既要娱乐,还要有思想启迪、教育意义,甚至文化内涵。事实上,电影有艺术片、娱乐片之分,各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几部大片,它们的主要指向是娱乐,衡量其成功与否主要应是票房,或者是其娱乐手段、方法是否值得借鉴、探讨,而不是不看对象地对它们大谈“艺术”、“文化”,然后一棍子将其打死。其实,上述商业大片如纯粹从娱乐片角度看,并非一无是处,像《英雄》、《天下无贼》应该是相当优秀的商业大片。
多数得奖艺术影片票房差,原因也并非单一。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导演拍片之初,其目标就是瞄准国外某个电影节特定的要求,某类特定观众群体的欣赏习惯与欣赏要求,但更多的原因只能归于我们国家还没有培养起大批观赏艺术电影的观众,而这不是短时期内能解决的。当然,多数艺术电影在票房上与娱乐电影不好相比,这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而我国尤甚而已。主旋律电影并非观众全不认可,《焦裕禄》、《孔繁森》、《横空出世》、《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专家与观众都是肯定的,但确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因说教味太浓,人物只有思想没有性格,艺术创作粗糙,从而受到观众的排斥。
电影作为艺术,是电影工作者,通过表演、摄影、剪辑、配乐,进行影像呈显的艺术想象,在银幕上展现的作品。电影的制作,不但是现代科技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更重要的是电影工作者的群策群力。固然导演与个别的优秀演员,可以是影片的灵魂,有其艺术风格展现的主导作用,但毕竟还是需要一批人协力,才能成功。从电影制作的实践而言,电影艺术家需要别人的合作。不能像诗人那样随心所欲,可以对着江面凝思,只凭自己的想象,就可回身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
在文化美学这个认知范畴中讨论电影,偏重研究的当然是艺术性的电影,或是严肃探讨生命意义的影片,不太论及大众文娱的商业市场或流行文化。这样的讨论,重点集中在精英的艺术探索,但并不表示大众文娱的社会文化影响不重要。反倒正是因为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地位,愈来愈有长远的文化影响

,才要在电影中选取进行文化反思的影片来探讨,看从事电影工作的艺术心灵是怎样自我反省及展现其文化态度的。
五 中国电影艺术边缘化表现
在商业和艺术争论不休的同时,一种很大胆开放的创作思想体现在娱乐圈、电影银幕上——那就是“裸”文化现象。《色,戒》好似一道中国电影的情色闸门,尽管半遮半掩,但还是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由新锐女导演李玉执导的电影《苹果》,在被删除了15分钟之后于11月底上映;中日合拍片《凤凰》中,中井贵一和苗圃的激情戏被删除;已经公映的黑色幽默电影《光荣的愤怒》中,数次出现了女人光着背部全裸的镜头。而电影的制作方和发行方也纷纷以情欲细节为宣传口号,如“《凤凰》全裸戏比《色,戒》还要大胆”、“范冰冰激情戏突破尺度堪比汤唯”等。中国电影市场一时间激情戏泛滥。
电影《色,戒》以零点场的形式引爆内地大银幕,仅上映两周,影片票房就突破了一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色,戒》还创下了一项似乎并不太光荣的纪录——打破了好莱坞电影《本能》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三级片票房最高纪录。并在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11项提名,夺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新演员等7个奖项。票房上的成功和讲台上的认可,把这个极具商业色彩的艺术片标榜的天衣无缝,那么是否因为其内在价值得到认同和追捧呢?我想这值得推诿。以为艺术本来就是可以讨论的。同样是以“艺术裸文化”为看点《苹果》似乎就没那么多支持和谅解了。[1] [5] [6]
电影《苹果》用大量的镜头“细腻”地表现范冰冰与佟大为、范冰冰与梁家辉、梁家辉的老婆与佟大为之间的“乱性行为”,结果换来一顿恶评:“这样一部无论主题、画面、故事都千疮百孔的影片,如果真的需要数一些值得观看的地方,除了激情戏别无其他了。”
这样的国产电影在我看来,近年来是越来越少了。国产片正在集体意淫于一片“假大空”的大环境下。连一只华南虎的真假问题都像便秘一样搞得拖拖拉拉,更不用说高于生活的电影艺术了。《苹果》只是将很多阴暗面曝光,提出了很多问题,仅此而已,虽然影片的表现手法并不高明。但宝贵就在于诚意十足。况且,《苹果》曾经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又先后获得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原创剧本奖、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曼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其艺术性是有目共睹的。但为什么却遭到冷落了呢?还的套用刚才的话“艺术本来就是可以讨论的”,可是究竟仅仅因此而已吗?值得商榷。艺术的表现走向了一个怪圈,就像是

一个走失方向的孩子,谁能带领他走出来呢?我们拭目以待。
六 中国电影艺术必将大放光彩
最后值得大家称煨的是中国的电影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世界观众,以他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感染着世界观众。用东方人的智慧诠释着一个又一个电影故事。在这里且不说什么艺术与现实,但就现在活跃的电影创作氛围已经值得我们高兴了。一部部的电影精品走出中国,影响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在世界各地的电影盛会上,中国电影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每一部电影都传达着中国某一时期,某一群体,某一思想的升华,虽然我们在艺术表现上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愿是一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尽管对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在内容呈现和主题选择上多有微词,我并不想表达给读者一种否定性印象。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作者作为一个观影者的角度来说,当下中国艺术电影都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这里只是想指出,尽管确实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局限,但是只要中国电影从内容或者形式上努力切断我们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化了的经验、想象和幻觉,内容和主题上的边缘化其实只是其中的一种“陌生化”策略。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象,也是艺术上的提升,在这里不得不说明,艺术永远是无法框定的,一种介于表达和想象范畴的理解。而中国电影的艺术表达,就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反应,是中国文明的表象作用,中国不断在进步、发展、壮大,相信中国电影也将继续不断在成长,其艺术魅力必将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