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九章 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九章 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九章 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一节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这就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

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

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

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

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

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万里长城

2、西汉长城

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

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1、北魏长城

2、东魏、北齐长城

3、北周、隋长城

(四)金、明长城

1、金长城

2、明长城

(五)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是我国古代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就秦以后的长城而言,它又是农牧民族及其经济文化矛盾的产物。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其一,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其二,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

其三、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兴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东亚大陆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东亚大陆东南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明显,因而温暖湿润,西北偏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被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西北地区逐渐干冷。正是这种地理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东亚北部的茫茫草原和西北干旱的隔壁沙漠,成为南方农业文明和北方畜牧文明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往往和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形成对立。在军事力量上,农耕民族有时候并不比游牧民族强,在阻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过程中,长城的修筑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长城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

第二节中国古代关隘发展变化和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

中国古代的关隘主要是交通枢纽和军事要道作用,另外经济上还有征收赋税的功能。在军事方面,关隘的得失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败。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关隘。

函谷关,河南与陕西交通要道。

潼关,关中东大门,战国至秦汉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玉门关,汉武帝通西域是重要关隘,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阳关,西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

大散关,控厄秦蜀交通咽喉,秦蜀、宋金志战略要地。

嘉峪关,明代长城西端的终点,明代西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要道和西北民族征战的重要关口。

山海关,河北秦皇岛东北隅,中原与东北地区交通咽喉,明清之际的满汉争夺要点。

剑门关,川陕交通金牛道上,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军事争夺地。其余还有武关、雁门关、居庸关、娘子关等重要关隘。

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中国古代战争发生十分频繁,这往往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一)稳定军事区域的形成。

据学者研究,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些军事区域。大致有塞北、河套、河西、西域、关中、韩中、巴蜀、江淮、东

北、中原、荆湖等21个重要的军事区域,但历史时期各有不同。(二)历代战争地理分布特点

先秦时期,北方京师、山东、陕西、河南、山西战事最多。

秦汉时期,北方京师、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战争。

(三)中国古代战争分布的总体特征

前期北多南少,以黄河流域居多。后期南多北少,从江淮向岭南推进,尤其是四川和长江中下游最突出。呈现此种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的东南迁移。

思考与作业:中国古代战争分布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4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四)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国防 2、军事高技术 3、潜在威胁 4、毛泽东军事思想 5、国际战略格局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封建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A、《军政》、《军志》的问世 B、《孙子兵法》的问世 C、《孙膑兵法》的问世 D、《武经七书》的问世 2、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 A、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B、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C、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D、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 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 D、1992年党的十四大 4、我国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总面积主要有()。 A、1160万平方公里 B、1210万平方公里

C、1260万平方公里 D、1310万平方公里 5、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早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早期 D、奴隶社会中期 6、我国奉行()的国防政策。 A、扩张性B、防御性C、自卫性D、中立性 7、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指挥枪的重要建军原则是在()。 A、八七会议 B、秋收起义 C、三湾改编 D、古田会议 8、在战略的基本特性中,首要特性是()。 A、全局性 B、对抗性 C、谋略性 D、预见性 9、中国的海洋国土有()平方公里 A、1.8万 B、3.2万 C、300万 D、468万 10、20世纪末,以()为标志,人类进入现代高技术战争时代。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军事科学的主要功能有:()。 A、为国家制定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B、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C、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二)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五、制度类 地方行政(含都督)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 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别)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 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 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 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内容,却是首选。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 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没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选拔考课篇 《秦汉仕进制度》 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

中国古代国防军事名言

中国古代国防军事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武)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武)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武)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孙武) 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武)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武)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武)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军食未熟,将不言饥。(诸葛亮)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子) 制法而自犯,何以帅下?(曹操)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岳飞)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有关国防的诗句 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牢记历史耻辱,铸就现代国防。 牢记历史教训,不忘警钟长鸣。 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有危机。 警钟长鸣耳边,国防牢记心间。 国防关系人人,人人心系国防。 国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加强国防教育,共筑钢铁长城。 加强国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国防教育,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加强国防教育,振奋民族精神。 加强人防建设,提高综合国力。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doczj.com/doc/cd6184083.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d6184083.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军事理论复习提纲+答案

一、中国国防复习题 1、国防的基本概念(含义);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2、衡量国防实力的重要指标; 是综合国力,其中包括;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 3、国防的目的; 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4、国防的手段; 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5、国防建设的含义; 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国防实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6、我国的最高国家军事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7、国防政策的含义; 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 8、我国国防的基本目标; (1)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 (2)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 (4)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5)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9、我国国防政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1)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2)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4)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6)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10、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些部分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哪些军兵种构成;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1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于什么时候;1949年4月23日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于什么时候;1949年11月11日 15、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 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16、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于什么时候;1982年6月 17、武警部队的任务;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8、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及七大军区; 四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 七大军区:北京、沈阳、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军区

蓝勇历史地理学课后复习题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方法和手段:文献逻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

2016年当代中国国防安全与教育试题答案

判断题 1.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A.对) 2.在经历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A.对)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和美军首先将红外夜视仪应用于战场。(A.对) 4.空气动力学属于力学范畴,它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 A.对) 5.在太阳系以内的飞行叫做“航天”。(A.对) 6.军事训练伤是指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的组织与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 A.对) 7.训练伤以共性损伤为主,具有典型和较为普遍的发生规律。(A.对) 8.信息化战场讲究横向一体化,互联、互通、互操作。(A.对) 9.F-35联合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隐形喷气式战斗机。( A.对) 10.在南中国海,我们的岛屿划的是断续线(九段线)也称之为U型线。(A.对) 单选题 1.A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先后经历了(2 )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4 )大军事理论成果。 2.A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第一次的历史性飞跃,它的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 A.毛泽东军事思想) 3.A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A.对) 4.C我国空气动力学教育始于上世纪(C.30 )年代。 5.A我国空气动力学的大的发展并应用于航天领域始于(A.1956 )。 6.B中国航天之父(B.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 7.A我们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是(A.东方红一号)。 8.C神舟系列飞船直到(C.神舟五号)才搭载航天员。 9.C以下哪个不属于高速风洞(C.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10.B(B.空气动力学)是飞行器研制创新的源泉之一。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论述了(ABC )的关系A.战争与政治|B.战争与经济|C.战争与科学技术 2.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揭示了(ABCDE )A.战争的本质|B.战争的起源|C.战争的根源|D.战争的性质|E.战争的地位作用 3.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ABC )几大理论成果。A.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B.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C.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4.风洞的种类有(ABC )。A.低速风洞|B.高速风洞|C.高超声速风洞|D.超低速风洞 5.我国航天发展应必须具备这些能力(ABCD )。A.能自如应对MD的战略打击能力|B.空天一体的战术作战能力|C.“神舟”后的载人航天乃至深空探测能力,自由出入空间能力|D.把各种有效载荷送入各种轨道的运载能力 6.未来航天飞行器从空气动力学或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的程度来看至少具备这些特点:(ABCD )A.由轴对称向面对称、由非升力体向升力体,甚至高升阻比的气动布局|B.机身推进系统高度一体化|C.火箭推进、吸气式推进和组合推进(RBCC,TBCC)共存|D.由烧蚀防热到非烧蚀防热 7.卫星有以下种类(ABCDE )。A.气象卫星|B.通讯卫星|C.导航卫星|D.资源卫星|E.侦察卫星 8.空气动力学在(ABCD )领域也有研究及应用。A.航空|B.风力发电|C.汽车、火车|D.桥梁 9.高速风洞又分为( ABC)。A.亚声速风洞|B.跨声速风洞|C.超声速风洞|D.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10.高超声速风洞又分为(ABCD )。A.常规高超声速风洞|B.低密度风洞|C.激波风洞|D.热冲风洞

国防地理常识

国防地理常识 1、什么是领土? 答:领土,指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他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2、什么是陆地? 答:一国的陆地是指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处于国家主权的完全管辖之下。 3、什么是领海? 答:指沿海国主权所及于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群岛国的领海是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 4、领海的宽度是如何确定的? 答:领海宽度,可按本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在12海里限度内确定。 5、什么是底土? 答:底土亦称之为地下领土,包括领陆的底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底土,国家对其资源拥有主权,对在底土上进行的开发和利用事业行使完全的管辖权。 6、什么是领空? 答:领空是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完全受国家的主权管辖。 7、什么是国家边界?国家边界有几种? 答:国家边界,是国家领土范围周边的界限,是划分国家之间陆地的界线,也是确定国家领海与公海、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线。 8、国家边界有几种? 答:有陆地边界、水域边界(界河、界湖等)、海上边界(领海的外沿)、空中边界等。 9、从地图上看,国家边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线,事实上它是沿这条线伸展的垂直面,这个面与地表水面相交时,才表现为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是有形的、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无形的,请问其自然物和人工物的标志各包括哪些?无形的,想象的又怎样划分国界?答:自然物标志有河流、湖泊、岩石、山脉、沙漠、森林等;人工物有界石、栅栏、墙垣、壕沟、道路、运河、水上浮标等;无形的、想象的有以经纬度分界的国界等。 10、国家的边界是怎样确定的? 答:国家的边界可以是由于习惯形成的,也可以是根据条约划定的。

历史军事地理

漫谈中国古代军事地理 高天 2011.12.13 引子——南京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挑战应战说”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大陆形状:东西走向相较南北走向更容易交流——气候相似 二、军事与地理 1、古人眼中的军事与地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2、中国地势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3、地形条件与军事 (1)山地:制高点和谷口是关键 (2)丘陵:俯视平原 (3)高原:民族证券、居高临下 (4)平原:平原之间通道为兵家必经之地。 (5)盆地:通道及制高点 (6)水系:淮河 (7)气候、植被:八公山草木皆兵 三、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中国军事史——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东周阶段、魏晋南北朝阶段、五代宋辽金 《读史方舆纪要》 2、空间分布 先秦时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秦汉时期:陇海、兰新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长条形区域 隋唐五代时期:黄河及其以北地区 宋辽金夏时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线淮河至大散关 元明时期:北疆与闽浙地区 四、中国历史上的“军区” 1、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 宋前:山川形便 宋后:犬牙相入 2、历史军事区域的划分原则 新中国: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 3、历史中国——一个大军区 北面:沙漠 西面:高山 南面:丛林 东面:海洋 战争主角变化不大,时间上连续性、地域上稳定性、角色上一贯性战争的强制同化 民族纷争的必然性 中原内部纷争 五、棋盘型军事地理格局 1、金角银边草肚皮 围棋术语 2、中国 四角:关中、河北、东南、四川 四边:山西、山东、湖北、汉中 中央腹地:中原 山脉战略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 河流战略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参考书目 1.《读史方舆纪要》 2.《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试题和答案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国防: 2.军事思想: 3.战略环境: 4.精确制导武器: 5.新概念武器: 二、填空题 1.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次,只有()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使()亿人丧生。 2.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3.国防的行为主体是()。 4.军事思想考察和回答的是军事领域的()问题。 5.《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6.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之中。 7.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8.人民军队建设思想是建设人民军队的()。 9.研究战争要从研究()入手,着眼战争的特点和发展。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是()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1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力量。 12. 精确制导武器被誉为“()”。 13. 航天器运行速度分为第一、第二、第三()速度。 14.空间站是在载人飞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航天器。 15.指挥信息系统是军队战斗力的“()”。 16.指挥信息系统是军队一体化作战体系的“()”。 17.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的能量直接摧毁目标的()武器。 18.环境武器是指通过利用或改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来打击目标的武器。 19.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 20.新军事变革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军队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的“()”。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7年1月24日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大学生室内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学时。 A、18。 B、24。 C、36。 D、48。 2.公民服士兵预备役的年龄为()岁。 A、19~39。 B、16~37。 C、17~36。 D、18~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机构,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础梳理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⑦ 物质和能量; (2)人类活动的⑧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⑩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度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2)题; (1)图中字母F 、G 、H 的含义分别是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 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E 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 表示生产活动,G 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 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第(2)题,E 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B(2)C 考点精析 一、环境问题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

中国古代国防

中国古代、近代国防建设 【摘要】兵者,国之大是,不可不察也。它触及一个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国家的安全。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国防教育有其优良传统,但也有不足和教训。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国防建设的经验教训的介绍,旨在揭示中国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新时期中国国防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国防国防教育 国防是一个国家的直接体现。也就是说没有国防就无从有国家,放过来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国防。有国家存在就由国防存在。在中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期为止,4000多年的时间跨度历了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国防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了规律性的变化。通过对中国古代国防兴衰规律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启迪,对当前和今后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国防 据文字记载,在中国从夏朝开始便产生了国防。随之年兵役制度建立,国防思想也随之形成。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便积极重视国防假设,形成了国防的一些基本内容和特征。

自商朝开始,国防兴起;西周时期,国防则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有城堡等防卫设施,还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国防和军事制度。之后,奴隶制会形态的国防由盛而衰,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衰而败,最后随着奴隶制社会形态的消亡而崩溃。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由兴起走向强盛。之后,虽然经历了两晋的颓败,但日趋强盛的趋式没有改变。到唐朝前期,国防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国防和军事强盛,万国归附,呈现出“家给人足,牛马布野,天下安定”的统一、繁荣景象。但从唐朝中期开始,封建制社会形态的国防由盛而衰,尽管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前期有复兴的振作,但总的趋势是由盛而衰。 二、中国近代国防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咄咄逼人,封闭的中国国门终于被资本主义的坚船大炮撞开,中华民族传统的国防意识受到冲击,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转机,以反对列强侵略,“御侮”、救国救民为。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爱国者提出“师夷长技以从而为衰败的中国社会注人了一股振奋民族之魂的活力。从康、梁维新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被瓜分的危局,严重的形势激发了中国一批知识分子的救亡热情。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

军事理论答案

自动化学院军理期末考试总结 整理人:自1104 陈杰敏 1、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生存与安全问题,二是发展与富强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 2、国家的基本职能是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与颠覆。 3、国防和行为主体是国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两个方面。 4、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前提。 5、陆军是以步兵、装甲兵、炮兵为主体,主要在陆地上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 6、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它具有在水面、水下和空中作战的能力。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面防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 7、空军是以航空兵为主体,主要遂行空中作战任务的军种。空军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以及通信兵等其他专业勤务部队组成。 8、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国防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国防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9、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政治动员。 10、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三大民主:军事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 1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①从国际关系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打得赢”。 ②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③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④确立科技强军思想,实现“两个转变”。 ⑤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⑥加快发展“杀手锏”,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叙利亚军事地理

叙利亚军事地理 叙利亚,古称苏里斯顿,意为“玫瑰的土地”。然而,2011年3月中旬以来,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也未能躲过中东乱局的“多米诺效应”,出现大规模民众示威。由于战略位置显要,叙国内形势变化为世界所瞩目。当然,本文无意纠缠于国际舆论的众说纷纭,仅希望从军事地理层面对叙利亚做一客观展现。 国情概览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是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叙北靠土耳其,南连约旦,东接伊拉克,西南和黎巴嫩、以色列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叙利亚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平均气温20℃左右。南部属热带,最低气温0℃以下,最高时可达40℃。沿海平原和西部山地,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中部平原250-350毫米,沙漠地区不足100毫米。海岸线长183公里,国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含戈兰高地),与邻邦相比“块头居中”,在整个中东则属于“轻量级选手”。目前人口2200多万,80%以上为阿拉伯人,国语是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85%的居民是穆斯林,14%信奉基督教。 叙全国分为14个省。首都大马士革,人口450万(含郊区和周边农村),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城市还有阿勒颇(230万人)、霍姆斯(72万人)、哈马(70万人)、拉塔基亚(65万人)和代尔祖尔(52万人)。可见,叙利亚城市化率相当高,仅京畿就会聚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据联合国报告,2010年叙利亚GDP为596.3亿美元,人均2700美元,在全球16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 尽管版图较小,叙利亚却是本地区的农业大国,自古便有“中东粮仓”的美誉。农业是叙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占该国GDP的25%~30%,甚至高于石油开采业,并创造了25%的就业机会(440万人)。现今,叙利亚的农业耕种面积为473.6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预计2011年产量可达410万吨。其他粮食作物有大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豆类、甜菜和烟草,水果有柑橘、杏、无花果、橄榄等。目前,叙粮食自给率达90%,具备较强抵御外部封锁与制裁能力,但水资源问题仍严重制约该国农业发展。 叙利亚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岩盐等,已探明储量分别为25亿桶、6500亿立方米、6.5亿吨和5500万吨,林木覆盖率3.9%。叙利亚自1988年实现了石油及其产品的自给,但近年原油减产明显。为此,叙政府加快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逐步以天然气取代汽油和柴油。叙利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武器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山川地貌 叙利亚国土大部是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可分为4个地形区: 地中海沿岸和内陆中部为平原。沿海平原北起土耳其,南抵黎巴嫩,长约177公里,宽20-30公里。中部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间有低山。 西部为山地,自北向南有2列与海岸平行的山脉。东列山脉有东黎巴嫩山和戈兰高地。东黎巴嫩山脉(也称外黎巴嫩山脉,以区别于黎境内的黎巴嫩山脉)是叙黎界山,平均海拔1800-2100米,山势高峻,起伏不平,有些山口为两国交通要道。谢赫峰(赫尔蒙山)海拔2814米,终年积雪,为全国最高点(该山目前被以色列占据,是其重要的电子前哨站和山地部队训练场)。戈兰高地长约71公里,大部宽18-20公里,面积约11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扼控约旦河谷地,战略地位显要。 西列山脉有阿克拉山和安萨里耶山脉。安萨里耶山脉在沿海平原以东,构造上与黎巴嫩山相接,平均海拔600-900米,是叙利亚海滨平原的主要水源区,其最高峰海拔1688米。山脉森林密布,地势崎岖,其间可供通行的道路和隘口很少,阻碍了沿海与内陆间的交通。 南部为低高原,海拔500米,多沙漠,间有干河谷和绿洲。 东北部为丘陵地,间有干河床分布,主要河流有幼发拉底河和阿西河等。发源于土耳其的幼发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 秦朝立国虽短,但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统一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的确立,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秦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作解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秦始皇个人才能等等。然而地理环境对秦的统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粗粗看地理环境对秦的饿统一没什么影响,但细细分析它的每个方面还是对秦的统一有着强劲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够成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貌,,水分,地势等等。这些因素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方面(地势,地貌),一个是微观方面(地形,水分)。可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秦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 首先从微观中地形来看,秦地处与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有着优越的条件,该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肥沃,有着“天府”的美称,为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古代社会人民对食物的依赖性是非常巨大的,特别在那个有着撕杀与拼命的战争社会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体现着这一道理。可见这是秦统一的基础。然而并不是只要物质基础就行,还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战马。古代战争中都采取骑马战,因此某个国家马的数量多少与优良对各个国家战争成败有着先决条件。秦地处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中山原广阔,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从微观中的水分来看。水的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但孕育着人类,也滋润着植物。它是动植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它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区,有着充足的水源,为秦的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秦农耕业的发展。然而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水很重要,但超过那个度就会带来洪水的泛滥,给百姓造成危害。秦认识到这一点,便采取有利的措施。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例郑果渠,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不但有利与灌溉,而且也有利于防洪。都江堰的修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既消除除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见水分对秦的发展也起着作用。 最后从宏观中地势来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有高到低,可分为三个阶梯,秦处与第二阶梯,战国其余六国处于第三阶梯。相比之下,秦比六国的地势都要高,这在某种程度使秦有着“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并且对秦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古代帝王都对“高“非常崇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天下在我的眼中,天下是我的天下。当今社会也喜欢“高”不喜欢低,例“高职位”“高学位”“高收入”等等。虽说这不能说明问题,但却有着一种心理优势。六国比秦所在地区低,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心理畏惧:太难攻打了。相反对秦民来说有着一种心理慰藉。这个因素也极为重要的。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它有着地域分布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可见社会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的表现是某种社会行为。下面从秦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分析对秦的统一有何作用。 秦所在地区处于我国的西部,而这里曾是西戎族生活生产的地区。西戎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狼性”和“图腾”的特征。狼是一种凶狠,凶猛,不怕死的动物。而秦在在某种程度上,它得民族特性遗留有西戎族的特性,留有狼性。为了统一,他们凶狠;为了“图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