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电器控制实验报告

继电器控制实验报告

继电器控制实验报告
继电器控制实验报告

继电器控制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继电器的基本方法和编程。

二、实验内容

利用P1口输出高低电平,控制继电器的开合,以实现对外部装置的控制。

三、实验预备知识

1、现代自动化控制设备中都存在一个电子与电气电路的互相联结问题。一方面要使电子电路的控制信号能够控制电气电路,另一方面,又要提供良好的电隔离,以保护电子电路和人身的安全,电子继电器便能完成这一桥梁作用。

2、本实验中延时子程序采用指令循环来实现,机器周期(12MHz)×指令所需的周期数×循环次数,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方法。

四、实验接线图

1

5

S

9

8

五、实验步骤

(1)把8031的P1.0插孔接到JIN端。

(2)把继电器的JZ(中心轴头)接地,JB常闭开关接L1,JK常开开关接L2。(3)编制程序,使P1.0电平变化,低电平时继电器吸合,常开触点接上L1熄灭,L2点亮,高电平时继电器不工作,常毕触点闭合,L1点亮,L2熄灭。

(4)调试运行程序,L1、L2交替熄灭。

六、参考程序:

org 0000h

ajmp loop

org 0080h

loop:

cpl p1.0

lcall delay

AJMP LOOP

delay: mov r5,#20

d1: mov r6,#40

d2: mov r7,#248

djnz r7,$

djnz r6,d2

djnz r5,d1

ret

end

七、实验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调试运行程序,L1、L2交替熄灭。

心得体会:通过继电器控制实验,学会了仿真软件的使用,了解了汇编语言的设计和调试方法,掌握了用继电器控制的基本方法和编程。

继电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

继电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 时间继电器是一种当电器或机械给出输入信号时,在预定的时间后输出电气关闭或电气接通信号的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的常用功能有: A:通电延时(On-delay Operation) F:断电延时(Off-delay Operation) Y:星三角延时(Star/Delta Operation) C:带瞬动输出的通电延时(With inst. Contact On-delay Operation)G:间隔延时(Interval-delay Operation) R:往复延时(On-off repetitive delay Operation) K:信号断开延时(Off-signal delay Operation) 1、控制电源 时间继电器的电源端子间一般能承受1500V的外来浪涌电压,如果浪涌电压超过此值时,须使用浪涌吸收装置,以防止时间继电器击穿烧毁;当时间继电器重复工作时,本次电源关断到下次电源接通的时间(休止时间)必须大于复位时间,否则,未完全复位的时间继电器在下一次工作时就会产生延时时间偏移、瞬动或不动作; 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的电源接通时间必须大于0.5秒,以便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保证在断开电源后按预设时间接通或分断负载; 时间继电器的电源回路一般情况下是高阻抗的,因此,切断电源后的漏电流要尽可能小(半导体或用RC并接的触点来开关时间继电器),以

免有感应电压而假关断引起误动作(对于断电延时型而言,会产生断电后延时时间到但继电器不释放现象)。一般情况下电源端子的残留电压应小于额定电压的20%,对断电延时型而言应小于额定电压的7%; 时间继电器在完成其控制工作后,尽量避免继续通电。到时后连续通电会使产品发热,从而加快电子元件老化,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2、负载连接 时间继电器的输出触点由于受产品体积的限制,往往负载能力不强,因此要对触点进行保护,可在触点两端并接吸收装置(如:RC、二极管、齐纳二极管等)。 不要用时间继电器去直接控制大容量负载,有的负载看上去不大,但由于负载电流特性而出现烧熔触点的现象,下表是负载形式和浪涌电流之间的关系。 负载形式浪涌电流 电阻负载标准额定电流 电磁铁负载10~20 倍标准额定电流 电机负载5~10倍标准额定电流 白炽灯负载10~15 倍标准额定电流 水银灯负载1~3 倍标准额定电流 钠汽灯负载1~3 倍标准额定电流 电容性负载20~40 倍标准额定电流 电感性负载5~15 倍标准额定电流

差动继电器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差动继电器实验报告 篇一:变压器差动保护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二变压器差动保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变压器纵差保护的组成原理及整定值的调整方法。 2.了解Y∕Δ接线的变压器,其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方式对减少不平衡电流的影响。 3.了解差动保护制动特性的特点。 (二)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1.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变压器是十分重要和贵重的电力设备,电力部门中使用相当普遍。变压器如发生故障将给供电的可靠性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变压器上应装设灵敏、快速、可靠和选择性好的保护装置。 变压器上装设的保护一般有两类:一种为主保护,如瓦斯保护,差动保护;另一种称后备保护,如过电流保护、低

电压起动的过流保护等。 本试验台的主保护采用二次谐波制动原理的比率制动 差动保护。 2.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如图7-1所示为双绕组纵联差动保护的单相原理说明图,元件两侧的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应使在正常和外部故障时流 入继电器的电流为两侧电流之差,其值接近于零,继电器不动作;内部故障时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两侧电流之和,其值为短路电流,继电器动作。但是,由于变压器高压侧和低压侧的额定电流不同,为了保证正常和外部故障时,变压器两侧的两个电流相等,从而使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零。即: 式中:KTAY、KTA△——分别为变压器Y侧和△侧电流 互感器变比;KT——变压器变比。 显然要使正常和外部故障时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零,就必须适当选择两侧互感器的变比,使其比值等于变压器变比。但是,实际上正常或外部故障时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不会为零,即有不平衡电流出现。原因是:(1)各侧电流互感器的磁化特性不可能一致。 (2)为满足(7-1)式要求,计算出的电流互感器的变比,与选用的标准化变比不可能相同; (3)当采用带负荷调压的变压器时,由于运行的需要

无线传感器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Contiki mac协议与xmac协议的比较 1.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节点由电池供电,其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其他各种因素,节点能源一般不可补充。因而降低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是所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WSN中的能量能耗主要包括通信能耗、感知能耗和计算能耗,其中通信能耗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减少通信能耗是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同时,研究表明节点通信时Radio模块在数据收发和空闲侦听时的能耗几乎相同,所以要想节能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Radio模块的侦听时间(收发时间不能减少),及减小占空比。 传统的无线网络中,主要考虑到问题是高吞吐量、低延时等,不需要考虑能量消耗,Radio模块不需要关闭,所以传统无线网络MAC协议无法直接应用于WSN,各种针对传感器网络特点的MAC协议相继提出。现有的WSN MAC协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根据信道访问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 X-MAC协议 X-MAC协议也基于B-MAC协议的改进,改进了其前导序列过长的问题,将前导序列分割成许多频闪前导(strobed preamble),在每个频闪前导中嵌入目的地址信息,非接收节点尽早丢弃分组并睡眠。 X-MAC在发送两个相邻的频闪序列之间插入一个侦听信道间隔,用以侦听接收节点的唤醒标识。接收节点利用频闪前导之间的时间间隔,向发送节点发送早期确认,发送节点收到早

期确认后立即发送数据分组,避免发送节点过度前导和接收节点过度侦听。 X-MAC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算法,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节点的占空比,以减少单跳延时。 优点: X-MAC最大的优点是不再需要发送一个完整长度的前导序列来唤醒接收节点,因而发送延时和收发能耗都比较小;节点只需监听一个频闪前导就能转入睡眠。 缺点: 节点每次醒来探测信道的时间有所增加,这使得协议在低负载网络中能耗性比较差。而且分组长度、数据发送速率等协议参数还需进一步确定 X-MAC原理图如图3所示: ContikiMAC协议 一.ContikiMAC协议中使用的主要机制: 1.时间划分

继电器控制电路图

继电器控制电路图 [日期:2008-12-07 ] [来源:东哥单片机学习网https://www.doczj.com/doc/ce11241169.html, 作者:佚名] [字体:大中小] (投递新闻) 继电器控制电路图在人们的习惯中,总认为CMOS集成块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但实验证明,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而且工作稳定可靠。实验中所用继电器的型号为JRC5M-DC12V微型密封继电器(其线圈电阻为750Ω)。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电路中,继电器线圈两端均反相并联了一只二极管,它是用于保护集成块的,切不可省去,否则在继电器由吸合状态转为释放时,由于电感的作用线圈上将产生较高的反电动势,极容易导致集成块击穿。并联了二极管后,在继电器由吸合变为释放的瞬间,线圈将通过二极管形成短时间的续流回路,使线圈中的电流不致突变,从而避免了线圈中反电动势的产生,确保了集成块的安全。 低电压下继电器的吸合措施 常常因为电源电压低于继电器的吸合电压而使其不能正常工作,事实上,继电器一旦吸合,便可在额定电压的一半左右可靠地工作。因此,可以在开始时给继电器一个启动电压使其吸合,然后再让其在较低的电源电压下工作,如图所示的电路便可实现此目的。

制作本电路时,一般可取继电器的额定电压为电源电压的1.5倍左右,一般情况下,任何型号的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皆可满足本电路需要。V2、C1、C3的耐压视电源电压的高低选取。C2耐压最好不低于电源电压的两倍。 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 继电器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一般由晶体管、继电器等元器件组成的电子开关驱动电路中,往往还要加上一些附加电路以改变继电器的工作特性或起保护作用。继电器的附加电路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继电器串联RC电路:电路形式如图1,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当电路闭合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使继电器迅速吸合。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电阻R起限流作用。 2.继电器并联RC电路:电路形式见图2,电路闭合后,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断开电路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经RC电路放电,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起到延时作用。 3.继电器并联二极管电路:电路形式见图3,主要是为了保护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当图中晶体管VT由导通变为截止时,流经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将迅速减小,这时线圈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叠加后加在VT的c、e两极间,会使晶体管击穿,并联上二极管后,即可将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钳位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此值硅管约0.7V,锗管约0.2V,从而避免击穿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并联二极管时一定要注意二极管的极性不可接反,否则容易损坏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 无电感式模拟继电器 本文介绍一种无电感式模拟继电器,其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

继电器基础知识大全.(DOC)

继电器知识大全 一、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 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二、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4、释放电流 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三、继电器测试 1、测触点电阻 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

湖南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DV-HOP

无线传感器网络 题目:DV-hop定位算法 学生: 学号: 完成时间: 2014.5.12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工具的使用方法。 2、了解DV-hop算法原理,熟悉DV-hop算法代码,分析DV-hop算法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 DV-hop算法概述 (一)基本思想: 3、计算位置节点与犀鸟节点的最小跳数 4、估算平均每跳的距离,利用最小跳数乘以平均每条的距离,得到未知节点与信标节点之间的估计距离 5、利用三遍测量法或者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未知节点的坐标 (二)定位过程 1、信标节点向邻居节点广播自身未知信息的分组,其中包括跳数字段,初始化为0 2、接受节点记录具有到每条信标节点的最小跳数,忽略来自一个信标节点的较大跳数的分组,然后将跳数数值加1,并转发给邻居节点 3、网络中所有节点能够记录下到每个信标节点最小跳数 (三)计算未知节点与信标节点的实际跳段距离

1、每个信标节点根据记录的其他信标节点的位置信息和相距跳数,估 算平均每跳距离 2、信标节点将计算的每条平均距离用带有生存期字段的分组广播至网络中,未知节点仅仅记录接受到的第一个每跳平均距离,并转发给邻居节点 3、未知节点接受到平均每跳距离后,根据记录的跳数,计算到每个信标节点的跳段距离 (四)利用三边测量法或者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自身位置 4、位置节点利用第二阶段中记录的到每个信标节点的跳段距离,利用三边测量法或者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自身坐标 三、实验容和步骤 DV-hop代码如下: function DV_hop() load '../Deploy Nodes/coordinates.mat'; load '../Topology Of WSN/neighbor.mat'; if all_nodes.anchors_n<3 disp('锚节点少于3个,DV-hop算法无法执行'); return; end %~~~~~~~~~~~~~~~~~~~~~~~~~最短路经算法计算节点间跳数~~~~~~~~~~~~~~~~~~~~~~~~~~~~~~~~~~~~ shortest_path=neighbor_matrix; shortest_path=shortest_path+eye(all_nodes.nodes_n)*2; shortest_path(shortest_path==0)=inf;

继保实验报告

实验一 电磁型电压电流继电器特性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继电器基本分类方法及其结构。 2)熟悉几种常用继电器,如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的构成原理。 3)学会调整、测量电磁型继电器的动作值、返回值和计算返回系数。 4)测量继电器的基本特性。 2.实验内容 1)电流继电器特性实验 电流继电器动作、返回电流值测试实验。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流继电器动作电流值测试实验原理图 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接线,将电流继电器的动作值整定为1A ,使调压器输出指示为0V ,滑线电阻的滑动触头放在中间位置。 (2)查线路无误后,先合上三相电源开关(对应指示灯亮),再合上单相电源开关和直流电源开关。 (3)慢慢调节调压器使电流表读数缓慢升高,记下继电器刚动作(动作信号灯XD1亮)时的最小电流值,即为动作值。 (4)继电器动作后,再调节调压器使电流值平滑下降,记下继电器返回时(指示灯XD1灭)的最大电流值,即为返回值。 (5)重复步骤(2)至(4),测三组数据。 (6)实验完成后,使调压器输出为0V ,断开所有电源开关。 -

(7)分别计算动作值和返回值的平均值即为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值和返回电流值。(8)计算整定值的误差、变差及返回系数。 误差=[动作最小值-整定值 ]/整定值 变差=[动作最大值-动作最小值]/动作平均值 100% 返回系数=返回平均值/动作平均值 表1 电流继电器动作值、返回值测试实验数据记录表 2)电流继电器动作时间测试实验 电流继电器动作时间测试实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电流继电器动作时间测试实验电路原理图 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接线,将电流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接在多功能表的“输出2”和“公共线”,将开关BK的一条支路接在多功能表的“输入1”和“公共线”,使调压器输出为0V,将电流继电器动作值整定为1.2A,滑线电阻的滑动触头置于其中间位置。 (2)检查线路无误后,先合上三相电源开关,再合上单相电源开关。

差动继电器实验报告

差动继电器实验报告 篇一: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XX级电气3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 实验二:常规继电器特性实验 (一)电磁型电压、电流继电器的特性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继电器基本分类方法及其结构。 2)熟悉几种常用继电器,如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的构成原理。 3)学会调整、测量电磁型继电器的动作值、返回值和计算返回系数。

4)测量继电器的基本特性。 5)学习和设计多种继电器配合实验。 2.继电器的类型与原理 继电器是电力系统常规继电保护的主要元件,它的种类繁多,原理与作用各异。 1)继电器的分类 继电器按所反应的物理量的不同可分为电量与非电量的两种。属于非电量的有瓦斯继电器、速度继电器等;反应电量的种类比较多,一般分类如下: (1)按结构原理分为:电磁型、感应型、整流型、晶体管 型、微机型等。 (2)按继电器所反应的电量性质可分为: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功率继电器、阻抗继电器、频率继电器等。 (3)按继电器的作用分为:起动动作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近年来电力系统中已大量使用微机保护,整流型和晶体管型继电器以及感应型、电磁型继电器使用量已有减少。 2)电磁型继电器的构成原理

继电保护中常用的有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阻抗继电器、功率方向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等。下面仅就常用的电磁继电器的构成及原理作要介绍。信号继电器在保护装置中,作为整组装置或个别元件的动作指示器。按电磁原理构成的信号继电器,当线圈通电时,衔铁被吸引,信号掉牌(指示灯亮)且触点闭合。失去电源时,有的需手动复归,有的电动复归。信号继电器有电压起动和电流起动两种。 3.实验内容 1)电流继电器特性实验 电流继电器动作、返回电流值测试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l)按图接线,将电流继电器的动作值整定为1.2A,使调压器输出指示为OV,滑线电阻的滑动触头放在中间位置。 (2)查线路无误后,先合上三相电源开关(对应指示灯亮),再合上单相电源开关和直流电源开关。 (3)慢慢调节调压器使电流表读数缓慢升高,记下继电器刚动作(动作信号灯XDI亮)时的最小电流值,即为动作值。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指导老师:

第一章基础实验 1 了解环境 1.1 实验目的 安装 IAR 开发环境。 CC2530 工程文件创建及配置。 源代码创建,编译及下载。 1.2 实验设备及工具 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TI 公司的烧写软件。 1.3 实验内容 1、安装 IAR 集成开发环境 IAR 集成开发环境安装文件所在光盘目录:物联网光盘\工具\C D-EW8051-7601 2、ZIBGEE 硬件连接 安装完 IAR 和 Smartrf Flash Programmer 之后,按照图所示方式连接各种硬件,将仿真器的 20 芯 JTAG 口连接到 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上,USB 连接到 PC 机上,RS-232 串口线一端连接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另一端连接 PC 机串口。 3、创建并配置 CC2530 的工程文件

IAR 是一个强大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支持非常多种类的芯片。IAR 中的每一个 Project,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配置,具体包括 Device 类型、堆/栈、Linker、Debugger 等。 (1)新建 Workspace 和 Project 首先新建文件夹 ledtest。打开 IAR,选择主菜单 File -> New -> Workspace 建立新的工作区域。 选择 Project -> Create New Project -> Empty Project,点击 OK,把此工程文件保存到文件夹 ledtest 中,命名为:ledtest.ewp(如下图)。 (2)配置 Ledtest 工程 选择菜单 Project->Options...打开如下工程配置对话框

时间继电器基础知识

时间继电器基础知识 1、专业术语 1、数字设定一种设定方式,其设定的量值是离散的数据。整定采用的操作件可以是指轮开关、波段开关和按键等,指示量是数据。 2、旋钮设定一种设定方式,其设定的是连续量,指示量是刻度。 3、通电延时接通继电器控制电源实现的延时。 4、接通延时仅接通继电器控制电源时并不开始延时,只有再接通某一外加信号或接通某一线路后才开始的延时。 5、断电延时继电器控制电源断开瞬间开始的延时。 6、往复延时继电器在接通控制电源或接通某一外加信号或接通某一路线后,按延时(T )→输出转换→延时(T )→复位的自动的往复循环动作。其中的延时时间T 与T 不必相等。 7、延时状态继电器在延时过程中的状态。 8、复位时间继电器从最终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 9、延时重复误差在规定的基准使用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要求下,重复延时时间的变差。 10、整定误差在基准使用条件下,延时整定值与实际延时平均值之差。 11、电压波动误差继电器在允许的控制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内的延时时间与基准使用条件下的延时值之差。 12、电压波动误差继电器在允许的控制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内的延时时间与基准使用条件下的延时值之差。 13、温度为20℃±5℃、允许控制电源电压为额定值的85%和110%波动,正

常工作。 14、振动继电器按GB/T 2423.10 规定的要求安装在振动台上,振动方向为上下、左右、前后三个方向,每一个方位持续振动时间为10 min,共30 min,其中包括: a)继电器输入端施加额定电源电压,使执行继电器处于吸合状态,三个方位各5 min; b)继电器不加控制电源电压,延时常闭触头通额定工作电流,三个方位各5 min。 15、冲击继电器按GB/T 2423.5规定的要求安装在冲击机上,冲击方向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各冲击6次,其中包括: a)继电器不施加额定控制电源电压,延时常闭触头通额定工作电流,六个方向各3 次,共18 次; b)进行工作状态下的冲击试验时,对继电器施加额定控制电源电压,并使执行继电器处于吸合状方向各3次,共18次。 2、常用字母单位

继电器控制实验报告

继电器控制实验报告 篇一: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实验一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DL型电流继电器和DY 型电压继电器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 2.掌握动作电流、动作电压参数的整定。 二.实验原理 线圈导通时,衔铁克服游丝的反作用力矩而动作,使动合触点闭合。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可改变游丝的力矩,从而改变继电器的动作值。改变线圈的串联并联,可获得不同的额定值。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内容 1. 整定点的动作值、返回值及返回系数测试(1)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测试: 返回系数是返回与动作电流的比值,用Kf表示:Kf? IfjIdj 1 (2)低压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测试: 返回系数Kf为 Kf? UfjUdj

五.思考题 1、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什么恒小于1? 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是返回与动作电流的比值,电流继电器动作电流大于返回电流,所以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什么恒小于1。 2、返回系数在设计继电保护装置中有何重要用途? 对于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的保护,例如按最大负荷电流整定的过电流保护和最低运行电压整定的低电压保护,在受到故障量的作用时,当故障消失后保护不能返回到正常位置将发生误动。因此,整定公式中引入返回系数,可使故障消失后继电器可靠返回。 2 实验二电磁型时间继电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DS-20C系列时间继电器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掌握时限的整定和试验调整方法, 二.原理说明 当电压加在时间继电器线圈两端时,铁芯被吸入,瞬时动合触点闭合,瞬时动断触点断开,同时延时机构开始起动。在延时机构拉力弹簧作用下,经过整定时间后,滑动触点闭合。再经过一定时间后,终止触点闭合。从电压加到线圈的瞬间起,到延时动合触点闭合止的这一段时间,可借移动静

第三次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 二O 一六年四月20 日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名称:CC2530 串口指令控制LED灯 班级:姓名: 指导教师评定:签名: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CC2530 芯片串口配置与使用 2.观察底板上RX、TX串口发送指示灯的变化 3.接收串口发送过来的数据,通过数据内容分析控制LED 注:嵌入式开发中,当程序能跑起来后,串口是第一个要跑起来的设备,所有的工作状态,交互信息都会从串口输出。 二、实验内容 1. 查看数据手册,了解CC2530的串口功能,熟悉串口的相关配置寄存器; 2. 根据实验手册内容配置CC2530的串口相关寄存器,使用P0_2和P0_3 的外设功能将其配置为串口方式,并设置波特率为115200后处理串口的中断,使其允许接收数据并产生中断; 3. 配置所需LED灯的I/O口; 4. 编写串口的初始化、发送数据以及中断处理函数; 5. 在程序入口函数中,设置系统时钟源和主频,初始化完毕后,进入while 循环处理相应指令并控制LED灯。

三、实验相关电路图 图1 PL2303HX串口转换芯片电路原理图 P0_2、P0_3配置为外设功能时:P0_2为RX, P0_3为TX. USART0和USART1是串行通信接口,它们能够分别运行于异步UART模式或者同步SPI模式。两个USART具有同样的功能,可以设置在单独的I/O 引脚。 四、实验过程 1. 串口的配置 1)配置IO,使用外部设备功能。此处配置P0_2和P0_3用作串口UART0。 2)配置相应串口的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3)配置串口工作的波特率。 波特率由下式给出: F 是系统时钟频率,等于16 MHz RCOSC 或者32 MHz XOSC。

三段电流保护实验报告

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报告三段电流保护实验 姓名: 学号: 班级:电气1103 实验指导老师:倪平浩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要求 ①认真预习实验,保证在进实验室前,要掌握继电保护实验基础知识,熟悉继电保护实验环境。 要有一份详细的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必须认真写,须包含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不得有相同的或者复印的预习报告。如果没有预习报告、预习报告雷同或者复印预习报告,则报告相同的同学都不得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回去重新预习,以后约时间做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数据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可以讨论,但不能大声喧哗,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③实验报告要认真写,要写出调试过程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不得抄袭。 ④保持实验室卫生,不得在实验室里乱丢弃垃圾。实验结束后,把实验桌周围的垃圾打扫干净。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用继电器 1、电流继电器 电流继电器装设于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中,当电流大于继电器动作电流时动作,经跳闸回路作用于断路器跳闸。 结构图内部接线图 1.电磁铁2.线圈3.Z型舌片 4.弹簧5.动触点6.静触点 7.整定值调整把手8.刻度盘9.舌片行程限制杆 10.轴承 图13-1 DL-11型电流继电器结构图 动作原理: 如图13-1,当继电器线圈回路(图中2)中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电磁力矩,使舌片(图中3)向磁极靠近,但由于舌片转动时必须克服弹簧(图中4)的反作用力,因此通过线圈的电流必须足够大,当大于整定的电流值时(图中7、8),产生的电磁力矩使得舌片足以克服弹簧阻力转动,使继电器动作,接点闭合(图中5、6)。 电流继电器动作电流、返回电流、返回系数:

短距离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

无线传感器网络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将无线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应运而生。它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不仅可以接入Internet,还可适用于有线接入方式所不能胜任的场合,提供优质的数据传输服务。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VLSI,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 systems)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它的应用空间日趋广阔,遍及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但由于网络结点自身固有的通信能力、能量、计算速度及存储容量等方面的限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宽广的空间。本实验系统采用IEEE802.15.4和Zigbee协议实现了多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通过对本实验提供的软件操作以及对路由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过程、路由协议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1 目的要求 (1)理解并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及组网过程。 (2)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算法。 2 基本原理 2.1 概述 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低功耗多功能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微小的体积内能够集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功能。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即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些节点可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Ad-hoc网络,它是由许多无线传感器节点协同组织起来的。这些节点具有协同合作、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无线通信等功能,可以随机或者特定地布置在监测区域内部或附近,它们之间通过特定的协议自组织起来,能够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且相互协同工作完成特定任务。 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网关、互联网和监控中心等。在传感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它们既是信息包的发起者,也是信息包的转发者。大量传感器节点被布置在整个监测区域中,每个节点将自己所探测到的有用信息通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信息融合之后传送给用户,数据传送的过程是通过相邻节点的接力传送方式传送给网关,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卫星信道或者移动通信网络传送给最终用户。用户也可以对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等。

电磁型电压继电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熟悉DY型电压继电器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掌握动作电流值及其相关参数的整定方法。 二、预习与思考 1、动作电流(压)、返回电流(压)和返回系数的定义是什么 过电流继电器中,动作电流是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I dj;返回电流是使继电器返回的最大电流I fj;返回系数则定义为:I fj与I dj之比。 2、实验结果如返回系数不符合要求,你能正确地进行调整吗 3、返回系数在设计继电保护装置中有何重要用途 因继电特性,使得输入值在整定值附近小幅变化时,继电器输出则保持恒定,可有效地避免输出值来回跳变。 三、原理说明 DY—20c系列电压继电器用于反映发电机、变压器及输电线路的电压升高(过电压保护)或电压降低(低电压起动)的继电保护装置中。 上述继电器是瞬时动作的电磁式继电器,当电磁铁线圈中通过的电流达到或超过整定值时,衔铁克服反作用力矩而动作,且保持在动作状态。 过电压继电器:当电压升高至整定值(或大于整定值)时,继电器立即动作,其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 低电压继电器:当电压降低至整定电压时,继电器立即动作,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继电器的铭牌刻度值是按电流继电器两线圈串联,若继电器两线圈分别作并联和串联时,则整定值为指示值的2倍。 转动刻度盘上指针,以改变游丝的作用力矩,从而改变继电器动作值。 四、实验设备

表1—1实验设备表 五、实验步骤和要求 实验参数电压值可用单相自耦调压器、变流器、变阻器等设备进行调节。实验中每位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调节中要注意使参数平滑变化。 1. 过电压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测试 a、选择ZB15型继电器组件中的DY—28c/160型过电压继电器,确定动作值为倍的额定电压,即实验参数取150V并进行初步整定。 b、根据整定值要求确定继电器线圈的接线方式 c、接线。检查无误后,调节自耦调压器,分别读取能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压U dj及使继电器返回的最高电压U fj,记入表1-3并计算返回系数K f。返回系数的含义与电流继电器的相同。返回系数不应小于,当大于时,也应进行调整。 2.低电压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测试 a、选择ZB15继电器组件中的DY—28c/160型低电压继电器,确定动作值为倍的额定电压,即实验参数取70V并进行初步整定。 b、根据整定值要求确定继电器线圈的接线方式 c、接线,调节自耦调压器,增大输出电压,先对继电器加100伏电压,然后逐步降低电压,至继电器舌片开始跌落时的电压称为动作电压U dj,再升高电压至舌片开始被吸上时的电压称为返回电压U fj,将所取得的数值记入表1-3并计算返回系数。返回系数K f为: U fj K f =----- U dj

无线传感网技术实验二

《无线传感网技术》实验二 班级:微电子1102 学号:0301110213 姓名:王绪安 一、实验目的 通过仿真实验,掌握无线传感网络联通率与通信半径以及节点数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在不同节点数目n 情况下,用Matlab 拟合出连通率与通信半径的关系曲线。 (2)在不同通信半径R 情况下,用Matlab 拟合出连通率与节点数量n 的关系曲线。 三、实验思路分析过程(包括程序说明) 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图的连通性判断算法,判断节点是否连通以及确定连通分支的个数,Warshell 算法实现方法 Warshell 算法 Warshell 算法可解决图是否连通的问题, 而且效率很高。在该算法中,矩阵P 是判断矩阵,1=ij p 表示从i 到j 连通,0=ij p 表示从i 到j 不连通。T 矩阵是模拟节点的两两直接连通矩阵T ij =1表示从i 到j 连通,T ij =0表示从i 到j 不连 通。 (1)置新矩阵 P:= T ; (2)k=1.....9,P=P*T ;循环叠乘得出最终连通矩阵。 (3)对P 矩阵P ij 进行连续判断,若有P ij <=0,则该图不连通,跳出循环。 (4)重复上面操作1000次,累计连通图的次数n,得出连通率。 四、实验程序 (1)在不同节点数目n 情况下,用Matlab 拟合出连通率与通信半径的关系曲线。 rate_1 = zeros(1,100); r=0.01:0.01:1; for k=1:1:100 for number=1:1:1000 flag_overflow=1; x=rand(10,1);

y=rand(10,1); for num=1:1:10 for sec_num=1:1:10 if(sqrt((x(num)-x(sec_num))^2+(y(num)-y(sec_num))^2)

继电器控制电路模块及原理讲解

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的CMOS集成块电路 在电子爱好者认识电路知识的的习惯中,总认为CMOS集成块本身不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但实际上,部分CMOS集成块不仅能直接带动继电器工作,而且工作还非常稳定可靠。本实验中所用继电器的型号为JRC5M-DC12V微型密封的继电器(其线圈电阻为750Ω)。现将CD4066 CMOS集成块带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下: CD4066是一个四双向模拟开关,集成块SCR1~SCR4为控制端,用于控制四双向模拟开关的通断。当SCR1接高电平时,集成块①、②脚导通,+12V→K1→集成块①、②脚→电源负极使K1吸合;反之当SCR1输入低电平时,集成块①、②脚开路,K1失电释放,SCR2~SCR4输入高电平或低电平时状态与SCR1相同。 本电路中,继电器线圈的两端均反相并联了一只二极管,它是用来保护集成电路本身的,千万不可省去,否则在继电器由吸合状态转为释放时,由于电感的作用线圈上将产生较高的反电动势,极容易导致集成块击穿。并联了二极管后,在继电器由吸合变为释放的瞬间,线圈将通过二极管形成短时间的续流回路,使线圈中的电流不致突变,从而避免了线圈中反电动势的产生,确保了集成块的安全。 低电压下继电器的吸合措施 常常因为电源电压低于继电器的吸合电压而使其不能正常工作,事实上,继电器一旦吸合,便可在额定电压的一半左右可靠地工作。因此,可以在开始时给继电器一个启动电压使其吸合,然后再让其在较低的电源电压下工作,如图所示的电路便可实现此目的。 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V1为单结晶体管BT33C

,它与R1、R2、R3和C1组成一个张弛式振荡器,SCR为单向可控硅,按下启动按钮AN1后,电路通电,因为SCR无触发电压,所以不导通,继电器J不动作,电源通过R4和VD1给电容C2迅速充电至接近电源电压(Vcc-VD1压降)。同时,电源经R1给电容C1充电。数秒后,C1上电压充到V1的触发电压,C1立即通过V1放电,在R3上形成一个正脉冲,该脉冲一路加到V2基极,使V2迅速饱和导通,V2集电极也即电容C2正极近于接地。由于此时C2上充有上正下负的正极性电压,所以C2负极也即J线圈一端呈负电位。R3上的正脉冲另一路经VD2、C3去触发可控硅导通,SCR阴极也即J线圈另一端接近电源电压。这时,J线圈实际上承受约两倍的电源电压,所以J1-1闭合,松开AN1后,J1-1自保。J1-2将V1、V2供电切断,继电器在接近电源电压下工作。图中,AN2为停止按钮,按下AN2,J失电释放,J1-1断开,整个控制电路失电。 制作本电路时,一般可取继电器的额定电压为电源电压的1.5倍左右,一般情况下,任何型号的单向可控硅(或双向可控硅)皆可满足本电路需要。V2、C1、C3的耐压视电源电压的高低选取。C2耐压最好不低于电源电压的两倍。 继电器的三种附加电路 继电器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一般由晶体管、继电器等元器件组成的电子开关驱动电路中,往往还要加上一些附加电路以改变继电器的工作特性或起保护作用。继电器的附加电路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继电器串联RC电路: 电路形式如图1,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的电路中。当电路闭合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现象会产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从而延长了吸合时间,串联上RC电路后则可以缩短吸合时间。原理是电路闭合的瞬间,电容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可视为短路,这样就将比继电器线圈额定工作电压高的电源电压加到线圈上,从而加快了线圈中电流增大的速度,使继电器迅速吸合。电源稳定之后电容C不起作用,电阻R起限流作用。 2.继电器并联RC电路: 电路形式见图2,电路闭合后,当电流稳定时RC电路不起作用,断开电路时,继电器线圈由于自感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经RC电路放电,使线圈中电流衰减放慢,从而延长了继电器衔铁释放时间,起到延时作用。 3.继电器并联二极管电路: 电路形式见图3,主要是为了保护晶体管等驱动元器件。当图中晶体管VT由导通变为截止时,流经继电器线圈的电流将迅速减小,这时线圈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

继电器基础知识

继电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领域 一、时间继电器基础 时间继电器是一种当电器或机械给出输入信号时,在预定的时间后输出电气关闭或电气接通信号的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的常用功能有: A:通电延时(On-delay Operation) F:断电延时(Off-delay Operation) Y:星三角延时(Star/Delta Operation) C:带瞬动输出的通电延时(With inst. Contact On-delay Operation) G:间隔延时(Interval-delay Operation) R:往复延时(On-off repetitive delay Operation) K:信号断开延时(Off-signal delay Operation) 1、控制电源 时间继电器的电源端子间一般能承受1500V的外来浪涌电压,如果浪涌电压超过此值时,须使用浪涌吸收装置,以防止时间继电器击穿烧毁; 当时间继电器重复工作时,本次电源关断到下次电源接通的时间(休止时间)必须大于复位时间,否则,未完全复位的时间继电器在下一次工作时就会产生延时时间偏移、瞬动或不动作; 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的电源接通时间必须大于0.5秒,以便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保证在断开电源后按预设时间接通或分断负载; 时间继电器的电源回路一般情况下是高阻抗的,因此,切断电源后的漏电流要尽可能小(半导体或用RC并接的触点来开关时间继电器),以免有感应电压而假关断引起误动作(对于断电

延时型而言,会产生断电后延时时间到但继电器不释放现象)。一般情况下电源端子的残留电压应小于额定电压的20%,对断电延时型而言应小于额定电压的7%; 时间继电器在完成其控制工作后,尽量避免继续通电。到时后连续通电会使产品发热,从而加快电子元件老化,大大缩短使用寿命。 2、负载连接 时间继电器的输出触点由于受产品体积的限制,往往负载能力不强,因此要对触点进行保护,可在触点两端并接吸收装置(如:RC、二极管、齐纳二极管等)。 不要用时间继电器去直接控制大容量负载,有的负载看上去不大,但由于负载电流特性而出现烧熔触点的现象,下表是负载形式和浪涌电流之间的关系。 负 载 形 式 浪 涌 电 流 电阻负载 标准额定电流 电磁铁负载 10~20 倍标准额定电流 马达负载 5~10 倍标准额定电流 白热灯负载 10~15 倍标准额定电流 水银灯负载 1~3 倍标准额定电流 钠汽灯负载 1~3 倍标准额定电流 电容性负载 20~40 倍标准额定电流 电感性负载 5~15 倍标准额定电流 3、延时误差 主要是重复误差、设定误差、温度误差和电压误差,见下表。 误差 公式 测量条件 设定值 Ts 电源电压 周围温度 重复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