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感觉器官

第十三章 感觉器官

第十三章 感觉器官
第十三章 感觉器官

吉林大学

教师讲稿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第十三章感觉器官

课程名称: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专业年级: 04级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系(教研室):基础兽医学系

任课教师:岳占碰

吉林大学农学部教务处制

第十三章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构成,如视觉、听觉和位觉等器官。

第一节视觉器官

眼是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及辅助器官。

一、眼球

眼球(eye ball)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眼球壁自外向内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内容物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球的屈光系统。

(一) 眼球壁

1.纤维膜(fibrous tunic)为眼球的最外层。其前方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两者交界处称角膜缘。

(1) 角膜(cornea)为突出于眼球前方的透明膜,边缘与巩膜相连。各种动物角膜厚薄不一,肉食动物的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草食动物恰好相反。其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可分为五层。

①角膜上皮(corneal epithelium)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5~6层细胞组成。表面为1~2层扁平细胞,故表面光滑,但电镜下可见表层细胞有许多迂曲的微皱褶,浸泡于薄层泪液膜中。中间三层为多边形细胞。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排列整齐,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损伤后容易修复。正常时约7天上皮即可更新一次。

②前界层(anterior limiting lamina)也称鲍曼氏层(Bowman lamina),为不含细胞的薄层结构,由较细的胶原原纤维和基质构成。厚约10~16μm,没有再生能力,角膜溃疡时常易穿透。

③角膜基质(corneal stroma)又称固有层(substantia propria),是角膜最厚的一层,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成层,相邻板层的原纤维排列方向相互垂直。每层之间夹有少量扁平的成纤维母细胞。纤维和细胞均埋于由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构成的基质中。角膜基质中没有血管,质地透明,损伤后形成不透明的瘢痕。

④后界层(posterior limiting lamina)是一层厚约8~10μm的透明均质层。其韧性较强,损伤后可由角膜内皮再生。

⑤角膜内皮(corneal endothelium)又称后上皮(posterior epithelium),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与后界层的形成与更新有关。

角膜之所以透明,是由于它没有血管分布,上皮细胞不含色素,纤维排列整齐而有规律,膜内富有透明质酸以及含有适量水分等原因。

角膜内虽无血管,但神经纤维丰富。其营养供给,一方面来自前房水,另一方面来自环状静脉丛。感觉神经在角膜基质内反复分支,其末梢终止于角膜上皮细胞间,因此角膜的感觉非常敏锐。

(2) 巩膜(sclera)为纤维膜的后5/6部分,白色不透明,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束间有少量成纤维细胞、色素细胞、血管和神经等。巩膜厚而坚韧,既是维持眼球形态结构的支架,同时也具有保护功能。巩膜前部的表面有球结膜覆盖,眼球后方巩膜被视神经纤维穿过处变薄而且多孔,称为筛板。当眼内压增高时,巩膜即在此处后退,引起视神经乳头凹陷。

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称角膜缘(corneal limbus),此处血管丰富,外伤时易出血。在巩膜与角膜移行处的内侧,巩膜稍向内侧突出,形成一环行隆起的嵴,称为巩膜距(sclera spur)。巩膜距前方为小梁网所附着,后方为睫状肌的起点,肉食动物此处非常明显。小梁网的外侧为巩膜静脉窦。

巩膜静脉窦(scleral venous sinus),又称Schlemm管,是一个环行管道,管壁由内皮、不连续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内皮细胞内有吞饮小泡和微丝等。

小梁网(trabecular meshwork)前方起于角膜后界层,后方止于巩膜距。电镜下,小粱的表面覆以内皮,它们与角膜深层的结缔组织和角膜内皮相延续。内皮细胞内有微丝和中间丝等。一般认为,

小梁网和巩膜静脉窦内皮细胞的收缩活动,可调节房水排出的速率。

2.血管膜(vascular tunica)位于纤维膜的内侧,由疏松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构成。自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1)虹膜(iris)为一环状薄膜,位于血管膜的最前方,由睫状体前缘伸出,环绕形成圆孔,称为瞳孔(pupil)。虹膜由下列几层构成:

①内皮层位于虹膜的外表(最前面),是角膜内皮的移行部。

②前界层在内皮层的深部,由胶原纤维和色素细胞构成,无血管分布。

③虹膜基质层为含有血管、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中色素细胞的多少决定虹膜的颜色。平滑肌分瞳孔扩约肌和瞳孔开大肌。前者为薄层环形平滑肌,绕于瞳孔边缘,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瞳孔缩小;后者在括约肌外侧呈放射状排列,受交感神经支配,司瞳孔开大。

④后界层位于前层的深部,是无结构的透明薄膜。

⑤色素上皮层盖在虹膜的内表面,也称视网膜虹膜部,属视网膜盲部。

在马、驴和反刍动物,虹膜的游离缘上常附有由色素细胞形成的虹膜粒,与色素层相连。

虹膜角膜角(iridocorneal angle)也称虹膜角(iris ang1e),是前房的周缘。房水在此处进入小梁网和巩膜静脉窦,以维持其不断循环。

(2)睫状体(ciliary body)位于虹膜后外侧,前面与虹膜根部相连,后面延续为脉络膜。睫状体上有60~70个睫状突,其上有由胶原纤维形成的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在眼球的矢状切面上,睫状体呈三角形,自外向内可分为三层:

①睫状肌层为平滑肌,起始于巩膜距,纤维走行方向有三种。外侧为纵行肌,紧贴巩膜;中间呈放射状走行;内侧为环行肌,均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体被拉向前内侧,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曲度变厚;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体后移,睫状小带被拉紧,使晶状体变薄。

②血管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

③上皮层亦可分两层,均为立方上皮。深层上皮细胞内有粗大的色素颗粒;表层上皮细胞靠近玻璃体,无色素颗粒,具有分泌房水、形成玻璃体和睫状小带的功能。

(3) 脉络膜(choroid membrane)占血管膜的大部,紧贴巩膜内面,为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视网膜相贴的最内层为一均质透明的薄膜,称玻璃膜,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在视神经乳头上方的脉络膜有一具有金属光泽的半月状区,称为照膜(tapetum lucidum)。根据照膜的结构可区分为纤维性和细胞性两种:马和反刍动物为纤维性照膜,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之间有成纤维细胞及色素细胞;肉食动物为细胞性照膜,由10~15层扁平的多角形细胞构成。猫的照膜细胞还含有规则排列的针状晶体;而人和猪缺乏照膜。照膜的作用是将外来光线反射于视网膜内,以加强其刺激,有助于眼在暗光下借其反射的光线,明视物体。

3.视网膜(retina)是眼球壁的最内层,柔软而透明。衬于睫状体和虹膜内面者(即两者的上皮层)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衬于脉络膜内面者,有感光作用,称视网膜视部。两部分在锯齿缘相移行。一般所说的视网膜即指视部而言。

视网膜视部属高度特化的神经组织。主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是色素上皮细胞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

(1) 色素上皮层是由色素上皮细胞(pigment epithelium cell)构成的单层立方上皮,上皮基底面紧贴玻璃膜。细胞核靠近细胞基部,胞质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溶酶体、吞饮小泡和板层样小体等。细胞顶部除有较多滑面内质网外,还有许多突起伸入视细胞的外节之间。色素颗粒也进入突起内,以保护视细胞的感光部分不被强光所损害。色素上皮细胞除具有保护和营养视细胞的功能外,还参与视杆细胞外节膜盘的更新。衰老的膜盘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到胞质内,形成含有膜盘碎片的板层样小体。膜盘上的感光物质被溶酶体消化后,仍可重新作为形成感光物质的原料。

(2) 视细胞层视细胞(visual cell)是视网膜中感受光线的感觉神经元,又称感光细胞,分视

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均属双极神经元。其构造可分为树突、胞体和轴突三部分。树突由较细的外节和稍膨大的内节组成:外节为感光部分,电镜下可见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membranous disc),它是由外节的一侧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内节中含许多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是合成感光物质和供能的部分。内、外节之间有细茎相连。下面分述两种感光细胞各自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

①视杆细胞(rod cell)细胞细小,核小、深染。自胞体向外伸出的突起,相当于树突,呈杆状,称为视杆,视杆又分内节和外节。外节的膜盘除基部少数仍和细胞膜相连外,其它部分都在边缘处断离,形成独立的膜盘(犬约500~900个),其更新是由基部不断产生,而在顶端不断被色素上皮所吞噬。膜盘上镶嵌有感光物质,称视紫红质(rhodopsin),能感受暗光或弱光。猫、犬和猫头鹰等动物,此种细胞占多数。视紫红质是由11-顺视黄醛(11-cisretinae)和感光蛋白(opsin)构成。前者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不足,而患夜盲症。

②视锥细胞(cone cell)外形较视杆细胞粗大,核较大,染色较浅。其树突为锥体形,称为视锥。外节上的膜盘大部分不与细胞膜分离,顶端膜盘亦不脱落,只是其上面的感光物质不断更新。膜盘上的感光物质称视色素(visual pigment),能感受强光和颜色。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具有感受红、绿和蓝光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受不同颜色,如缺少感受红(或绿)色的视锥细胞,则不能分辨红(或绿)色,称红(或绿)色盲。

(3) 双极细胞层双极细胞(bipolar cell)是视觉的第二级神经元,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属于联合神经元,分为两类:一类其树突只与一个视细胞相联;另一类的树突可与多个视细胞形成突触。

与双极细胞同处一层的还有三种中间神经元:水平细胞(horizontal cell)、无长突细胞(amacrine cell)和网间细胞(interplexiform cell)。它们与其它细胞之间,以及相互之间存在广泛的突触联系,构成局部环路,参与视觉信号的传导与调控。

(4) 节细胞层节细胞(ganglion cell)是视觉的第三级神经元,位于视网膜最内层,是较大的多极神经元。节细胞胞体较大,核大且着色浅,其轴突很长,在视网膜的视神经乳头部集中形成视神经离开眼球。节细胞也有两种类型:一种较大,其树突可与多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另一种较小,只与一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

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中,有一种大的柱状细胞,称放射状胶质细胞或称苗勒(Muller)氏细胞,其胞核位于双极细胞层,胞体向内、外伸延分别形成内、外界膜,沿途向侧面发出许多放射状突起形成网架,填充在各种神经元之间,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作用。

视网膜的四层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内有规则地成层排列而形成切片标本上的十层结构:

①色素上皮层(pigment epithelium layer)见前述。

②视杆视锥层(1ayer of rods and cones)由感光细胞的内、外节形成。内节排列较密,染色较深;外节排列较稀,淡染。

③外界膜(outer limiting membrane)由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外侧游离缘及其与视细胞之间的连接组成。

④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由两种视细胞的胞体构成。

⑤外丛层(outer plexiform layer)由视细胞的轴突与双极细胞的树突以及水平细胞的突起组成。

⑥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由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网间细胞及放射状胶质细胞的胞体组成。

⑦内丛层(inner plexiform layer)由双极细胞的轴突、无长突细胞的突起及节细胞的树突组成。

⑧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主要由节细胞的胞体组成。

⑨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由节细胞的轴突组成。

⑩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由放射状胶质细胞内侧缘连接而成。

黄斑(macula lutea)在人的眼球后壁正对瞳孔的视网膜上,有一直径约1~3mm的淡黄色区域,称为黄斑。家畜的视网膜没有黄斑,但有一个类似的区域,称视网膜中央区。其特点是视锥细胞增多,视杆细胞甚少或完全缺乏,内丛层加厚,节细胞数目增多,没有神经纤维层和大血管。此区为视觉最清晰的地方。

视神经乳头(papilla of optic nerve)又称视盘(optic disc),由视网膜的神经纤维集聚而成。此处没有视细胞,不能感光,故称盲点。

(二) 眼球内容物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清澈透明并有屈光作用。

1.房水(aqueous humor)为充满于前、后房中的弱碱性液体,其中含少量蛋白质。房水由睫状体血管滤过并由非色素上皮分泌。房水首先进入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在虹膜角膜角经小梁网入巩膜静脉窦进入静脉。正常时,房水产生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若由于某些原因使流通经路受阻,致使房水滞留,眼内压升高,可发生青光眼。

2.晶状体(1ens)为富有弹性的双凸圆形的透明体,后面比前面略为凸出。晶状体被睫状小带悬挂于虹膜后方的玻璃窝内。晶状体由晶状体囊、晶状体上皮和晶状体纤维构成。

(1) 晶状体囊(1ens capsule)为包围在晶状体周围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均质薄膜,主要由胶原原纤维构成,其表面与睫状小带相连接。

(2) 晶状体上皮(1ens epithelium)在晶状体前面,位于囊的下方,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在赤道面上变长而成六角棱柱状的晶状体纤维并移向中心。

(3) 晶状体纤维(1ens fiber)构成晶状体的实质。纤维为长的六面棱柱体,表层的纤维柔软而幼稚,形成晶状体皮质,中心部的纤维较老而且硬,形成晶状体核。晶状体没有血管和神经,其营养由房水供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使晶状体变扁,调焦的能力减弱。

3.玻璃体(vitreous body)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腔内,外包以透明的薄膜,称玻璃体膜,内含透明胶状液体。液体中主要是水,此外还有少量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等)及细的胶原原纤维、透明质酸等。自视神经乳头到晶状体后面有一贯穿的小管,是胚胎期玻璃体动脉的残迹,称玻璃体导管(canalis hyaloideus)。

二、眼的附属器官

(一) 眼睑(eyelid)是眼的保护器官,其外为皮肤,内面为粘膜,又称为睑结膜,中间为睑板。眼睑的皮肤很薄,生有许多细毛及不发达的皮脂腺和汗腺。眼睑的边缘有一系列的睫毛,下眼睑的睑毛短,肉食动物和猪的下眼睑完全没有睫毛。马和肉食动物的睑结膜衬以复层柱状上皮;猪和反刍动物则为变移上皮,并含有杯状细胞。

睑板(tarsus)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分支的复管泡状腺,称睑板腺(tarsal gland)。腺中央有一条直行的排泄管,开口于睑缘。上眼睑的睑板腺比较发达,但猪的很小。睑板腺分泌睑脂,以润泽眼睑。在睑板的外侧面有薄层的横纹肌,为睑匝肌,司眼闭合。

(二) 第三眼睑(瞬膜)(third eyelid)是睑结膜形成的皱襞,内有软骨支持,其中犬和反刍动物为透明软骨,马、猪和猫为弹性软骨。睑结膜被覆与结膜相同的上皮,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含大量细胞成分(纤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并含有许多淋巴小结和腺体。

(三) 泪腺(1acrimal gland)位于眼眶上外侧,一般为浆液性复管泡状腺,猪则以粘液性腺为主。腺细胞类似浆液腺细胞,细胞核为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腺体有较长的闰管与排泄管相连。闰管和排泄管的上皮,分别为单层立方和柱状上皮,较大的排泄管可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猪的大排泄管尚有软骨环绕。泪腺的作用是保持眼球的湿润和清洁,其分泌物含有各种盐类、少量蛋白质和溶菌酶,后者有杀菌作用。

第二节平衡及听觉器官

耳既是一个听觉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位觉器官。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一、外耳

外耳(external ear)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一) 耳廓(auricle)为声波收集器,以弹性软骨为基础,内、外表面均覆有皮肤。

(二) 外耳道(external auditory canal)为弯曲的管道。其表面被以皮肤,外四分之三紧贴于软骨上,内四分之一紧贴于骨膜上。贴于软骨上的皮肤较厚,有毛、皮脂腺和耵聍腺。耵聍腺是变态的汗腺,与皮脂腺共同开口于毛囊,腺细胞的分泌物与皮脂混合形成耵聍或耳蜡,具有保护外耳道和鼓膜外部的功能。

(三) 鼓膜(tympanic membrane)位于外耳道和中耳之间,呈圆形或卵圆形。其结构分为三层:外面被以复层扁平上皮,与外耳道表皮相延续;中间为结缔组织;内面覆以单层扁平上皮。

二、中耳

中耳(middle ear)包括鼓室、听骨和咽鼓管三部分。

(一) 鼓室(tympanic chamber)位于颞骨岩部内的空腔。鼓室的骨壁在马、牛和猪为松质骨,在绵羊、山羊和犬则为密质骨。腔面衬以单层扁平或矮立方上皮。

(二) 听骨(auditory ossicle)是横贯鼓室的三块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柄紧贴鼓膜,镫骨底板借纤维韧带附着于前庭窗上,连接锤骨和镫骨的是砧骨。这三块小骨由密质骨构成,表面覆盖着单层扁平或矮立方上皮。

(三) 咽鼓管(auditory tube)又称听管,是联系鼓室与咽部之间的管道。管壁前段呈V形,新生幼畜为透明软骨,以后变为弹性软骨。管壁后段则由骨构成支架。管壁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含有杯状细胞。上皮下的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或淋巴小结。

马咽鼓管的腹侧有一大的憩室,称为喉囊。其组织结构与咽鼓管相似,但缺软骨。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中含浆液腺和混合腺,其作用不详。

三、内耳

内耳(internal ear)位于颞骨岩部,为一些弯曲的管状系统,由于结构复杂,又称迷路,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一) 骨迷路(osseous labyrinth)实系颞骨内不规则的腔隙和隧道,腔面覆以骨膜,表面衬以单层扁平上皮。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两者之间有腔隙,其中充满外淋巴,并借耳蜗导水管通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髓液中。骨迷路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骨半规管(osseous semicir- cular canals)共有三个,互成直角,位于前庭的后方并开口于此。骨半规管内悬有膜迷路,其间连以薄层胶原纤维。半规管的一端膨大,称为壶腹。

2.前庭(vestibule)为骨迷路中间部的扩大部分。后方通于半规管,外侧壁借卵圆窗(前庭窗)与鼓室相接,前部有椭圆形小孔与耳蜗管的前庭阶相通。

3.耳蜗(cochlea)为螺旋状曲管,状似蜗牛壳。蜗底宽大,蜗顶尖小。耳蜗由蜗轴和骨管组成。蜗轴为松质骨,位于中央;骨管呈螺旋状由蜗底绕蜗轴至轴顶。蜗底位于内耳道的底部,耳蜗神经及血管均由蜗底出入蜗轴,轴旁突出一块骨板伸入管中,达骨管内腔的一半,称为骨性螺旋板,随骨管旋绕蜗轴。骨管外侧的骨膜增厚,称为螺旋韧带,其与骨性螺旋板之间连以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称为膜性螺旋板或称基底膜。由骨性螺旋板上部内侧面增厚的骨膜伸出结缔组织膜,即前庭膜,可达骨管外侧的上部。因此,通过蜗轴垂直切面上有三个腔:上为前庭阶,与前庭相通;中为

三角形的耳蜗管(膜耳蜗管);下为鼓室阶(鼓阶),借正圆窗与鼓室相隔。前庭阶与鼓室阶表面均被以单层扁平上皮,内腔充以外淋巴。膜耳蜗管较骨耳蜗管为短,达不到耳蜗顶部;而前庭阶和鼓室阶则达骨管全长,并于蜗顶中的蜗孔彼此相通。

(二)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是一系列的膜性管和囊,悬于骨迷路内。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前庭内有球囊和椭圆囊,二者借Y字形小管相连;耳蜗内有膜耳蜗管。

膜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壁的结构基本相同,均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纤维性结缔组织。膜半规管只有一侧借增厚的固有层结缔组织附着在骨半规管的壁上,其它部位则借结缔组织性小梁连于骨膜上。每个膜半规管在壶腹处的一侧粘膜增厚,突向腔内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其上皮转化为位觉感受器,位置与半规管的长径相垂直。在球囊前壁和椭圆囊的侧壁,各有圆斑状粘膜增厚区,亦为位觉感受器,分别称为球囊斑和椭圆囊斑。

1.壶腹嵴(crista ampu11aris)由特化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支持细胞呈高柱状,基部较宽位于基膜上,游离面有微绒毛,顶部胞质内有分泌颗粒,能分泌糖蛋白,形成胶质的壶腹帽(cupula)盖于嵴的表面。

(2) 毛细胞为感觉细胞,夹于支持细胞间,基部不达基膜。毛细胞有两种:

①I型毛细胞位于嵴的顶部,形似圆底烧瓶状,细胞核下方有很多清亮小泡。前庭神经传入纤维终末的大部分呈杯状膨大与I型毛细胞基底部形成突触。

②II型毛细胞多位于嵴的周边部,呈圆柱形,胞质内有更多的清亮小泡。前庭神经传入纤维终末的另一小部分呈扣状膨大与Ⅱ型毛细胞基部形成突触。

两种毛细胞游离面的中心都有40~110根静纤毛,排列成规则的六角柱形,其高度从一侧向另一侧递增。在最长的静纤毛外侧有一根动纤毛(kinocilium)。在壶腺嵴上皮内,所有毛细胞上的静纤毛都靠向同一侧。

壶腹嵴能够感受头部和躯体旋转变速运动。由于壶腹嵴上的壶腹帽浮动于内淋巴中,当头做任何方向旋转的开始和终止时,都能引起某个半规管中内淋巴的流动,使壶腹帽偏斜,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兴奋,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

2.椭圆囊斑(macula utriculi)及球囊斑(macula sacculi)其形态比壶腹嵴平坦,结构则与其相似。上皮也是由支持细胞及两种类型的毛细胞构成,只是毛细胞顶端的静纤毛少而短(约30~60根)。在椭圆囊斑内,毛细胞上的动纤毛侧都向着中心;而在球囊斑上则相反,动纤毛侧远离中心。斑的表面有位砂膜(otolith membrane),也称耳石膜,纤毛伸入其中。在平坦的位砂膜表面,附着许多小的碳酸钙结晶,称为位砂或耳石。前庭神经传入纤维的终末分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两个囊斑感受机体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由于位砂的比重大于内淋巴,有较大的惯性,而且两个斑互相垂直分布,所以不论头在任何位置,位砂受地心引力作用都会使毛细胞上的静纤毛向动钎毛侧弯曲,发生神经冲动频率的变化,传向中枢。

3.耳蜗管与螺旋器耳蜗管(cochlear duct)在横切面上呈三角形,由上、下和外侧三个壁组成。

上壁为前庭膜(tympanic membrane),与前庭阶相隔,膜的两面均衬以单层扁平上皮,中间为薄层结缔组织。

外侧壁为螺旋韧带(spiral 1igament),由耳蜗管外侧壁的骨膜增厚而成。表面为复层柱状上皮,上皮内含有自固有层伸入的小血管,故称此上皮为血管纹(stria vascularis),一般认为它可分泌内淋巴,是体内少有的具有血管的上皮组织。

下壁由内侧的骨性螺旋板和外侧的膜性螺旋板组成。膜性螺旋板又称基底膜,与鼓室阶相隔。基底部的鼓室阶面衬有单层扁平上皮,而耳蜗管的上皮经特殊分化成为螺旋器。下壁中间层内含有胶原样细丝束,称为听弦(auditory string)。听弦自内向外呈放射状走行,位于蜗底的较短,越向螺顶则逐渐变长。

螺旋器(spiral organ)也称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是听觉感受器,上皮也是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1) 支持细胞形态多样,种类繁多,可归纳为如下五种:

①柱细胞在螺旋器的中央,排成两行,内侧为内柱细胞,外侧为外柱细胞。内、外柱细胞的底部较宽,位于基底膜上,中部较细,互相分离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隧道,两个柱细胞的顶部形成方形头板,互相镶嵌。这类细胞胞质内富含张力细丝,主要起支持作用。

②指细胞分为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两类。内指细胞为一列,位于内柱细胞的内侧;外指细胞为3~5列,位于外柱细胞的外侧。细胞为高柱状,底部位于基底膜上,顶部伸出一个细长的指状突起。所有指细胞的指状突起在顶部互相连接成一个网状膜。指细胞具有支持毛细胞的作用。

③边缘细胞也呈柱状,只位于内毛细胞的内侧,延续于内螺旋沟的上皮。猪和肉食动物只有一列,马和反刍动物则有数列。

④亨生氏细胞呈高柱状,位于外指细胞的外侧,排成数列。细胞基部较宽,胞核位于此部。细胞的高度向外逐渐变低。

⑤克罗特氏细胞呈立方形,胞质透明,位于基底膜上。居于螺旋器外侧的最外缘。

(2) 毛细胞是感觉细胞,分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两组。

①内毛细胞为二列,胞体为烧瓶形,位于内指细胞的胞体上。毛细胞的游离面有数十根静纤毛。

②外毛细胞为三列(犬有四列),胞体呈柱状,位于外指细胞的胞体上,游离面也有静纤毛分布。毛细胞的顶端从指细胞突起形成的网孔中穿出。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中的双极神经元的周围突穿过内隧道,其终末分支与毛细胞的基底部形成突触,也有传出神经纤维的终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

骨性螺旋板的骨膜增厚,突向蜗管内形成螺旋缘(spinal 1imbus)。螺旋缘表面的细胞分泌一层胶质膜,覆盖在螺旋器的上方,称为盖膜(tectorial membrane)。毛细胞的毛与盖膜相接触,并埋植于胶状质中。

当声波自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至卵圆窗,引起前庭阶外淋巴的振动,又使蜗管中的内淋巴振动,从而振动了基底膜,使埋植于盖膜内的毛细胞的纤毛受到一定方向力的作用而弯曲,导致毛细胞产生兴奋并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 (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 (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2)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学完“眼与视觉”的知识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容”内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 学情分析 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的必要。 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记录下组内不能解

(七年级生物教案)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 课 题 : 第 12 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 4 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 学 目 标: 1 、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 、说明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 、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 学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 学 难 点: 眼球的结构 课 前 准 备: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课 时: 1 课时 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引

课: 板 书 举例说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人是如何完成复杂的动作的 提出问题 说明 提出问题 (从属关系)

讲解为主 指导看书 指导练习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 比较简率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出现了特殊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这样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例如,眼和耳就属于特殊的感觉器官。 眼与视觉 眼( eye )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 80 %以上来自眼。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 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中膜前端游离部分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膜内平 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的连 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睫状体。 眼球壁内膜为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观细胞,所以视 网膜就是光感受器。视网膜与位于眼球后内侧的视神经直接相连,视网膜产生的冲 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眼球内容物都是倩澈透明的,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同;房水星稀薄的 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玻璃体是较脆弱的胶冻 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晶状体则是一个小巧而富于弹性的凸透镜 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 像现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现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看情物体了。 患近视眼时,眼球的前后经过长(真性近视)。或晶状体的曲度因过度调节而过大(假性近视),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着不清远处物体;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所以,根据透镜折射光线的道理,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服、配戴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看书阅读 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第五章 感觉器管解析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 1. 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E)√ A 对适宜刺激敏感 B 均有换能作用 C 均有编码作用 D 多有辅助作用 E 均不易适应 【正确答案】 E 2. 当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刺激虽在持续作 用,但其感觉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A)√ A 适应 B 传导阻滞 C 抑制 D 疲劳 E 传导衰减 【正确答案】 A 3. 近视眼应佩带(D)√ A 棱镜 B 平面透镜 C 圆柱镜 D 凹透镜 E 凸透镜 【正确答案】 D 4. 当眼视近物时× A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折光能力增 大 B 睫状肌舒张,悬韧带拉紧,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折光能力增 大 C 睫状肌舒张,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半径增大,折光能力减 小 D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折光能力减 小 E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拉紧,晶曲率半径增大,折光能力增大 【正确答案】 A 5. 散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眼球前后过短 B 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C 眼内压增高 D 晶状体弹性减退 E 折光能力减弱 【正确答案】 B 6.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D)√ A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D 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正确答案】 D 7. 昼光觉系统( A 主要由视椎细胞组成,在弱光下即被被激活,分辨能力弱 B 主要由视椎细胞组成,在强光下才能被激活,分辨能力强 C 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在弱光下即被被激活,分辨能力强 D 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在强光下才能被激活,分辨能力弱 E 主要由视杆细胞组成,在强光下才能被激活,分辨能力强 【正确答案】 B 8.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 A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 B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及与其接触的物间的界面 C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D 角膜,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 E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正确答案】 B 9. 触压觉的两点辨别阈最低的部位是 A 口唇 B 背 C 手指 D 足背 E 腹部 【正确答案】 C 10. 下面有关近视眼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眼球前后径过短 B 眼的折光力太弱 C 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 D 近点小于正常眼 E 可用凸透镜纠正 【正确答案】 D 11. 听阈是指(C)√ A 某一声频的声波刚能产生骨鼓膜疼痛感的最小强度 B 所有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感的平均强度 C 某一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D 所有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 E 人耳最敏感的声频的声波刚能引起的听觉的平均强度 【正确答案】 C 12. 最大可听阈是指 A 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压 B 能引起鼓膜破裂的某一声波的最小声压 C 能引起听觉的任意声频的最大声压 D 能引起听觉同时引起鼓膜疼痛的最小声压

【范文】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知识点汇总 www.5y kj.co m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

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

初中生物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课 题 : 第 12 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 4 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 学 目 标: 1 、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 、说明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 、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学 重 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 学 难 点: 眼球的结构 课 前 准 备: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课 时: 1 课时 教师活动 教

过 程 学生活动 引 入 新 课: 板 书 举例说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人是如何完成复杂的动作的

提出问题 说明 提出问题(从属关系) 讲解为主 指导看书

指导练习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 比较简率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出现了特殊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这样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例如,眼和耳就属于特殊的感觉器官。 眼与视觉 眼( eye )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 80 %以上来自眼。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 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中膜前端游离部分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膜内平 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的连 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睫状体。

第十二章 特殊感觉器官(眼、耳)

第十二章特殊感觉器官(眼、耳) 第一节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 构和装置。有些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细胞或数层结构,共同形成一个特殊结构,如与触压觉有关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等。 2. 感觉器官有一些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它们以类 似突触形式与神经末梢相连系,这些感受细胞连同一些特殊分化了组织结构,构成一个特定器官,完成一种特定的感觉功能。这种器官即叫感觉器官。 3. 特殊感官而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分布在头部,常称为特殊感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可以将各种刺激形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受刺激后先产生一个静息膜电位的小幅度变化,称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是局部电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相关,即其反应有等级性,并有总和现象。 3. 感受器的适应 当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断下降,这种现象为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感受器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快适应感受器如皮肤触觉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如肌梭牵张感受器、颈动脉窦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等。 第二节视觉器官—眼 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可见光波。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眼的折光系统,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受物像刺激,把光能转变成神经冲动传入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据估计,在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大约有95%以上来自视觉系统,因而眼无疑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一、眼的解剖结构 眼包括眼球及辅助结构 (一) 眼球 眼球位于眼眶内,眼眶为圆锥形腔,腔壁由脑颅和面颅的骨构成。眼球占眼眶的前五分之一。眼眶的其余部分充有脂肪、筋膜、血管、神经、肌肉和泪腺。眼

心理学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属性的反映。 A、本质 B、个别 C、整体 D、全部 ( B ) 2、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___________。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 D ) 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___________。 A.侧抑制 B.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 D ) 4、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随之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暂留现象,这被称为___________。 A. 感觉对比 B. 感觉适应 C.感觉融合 D. 感觉后像 ( A )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逐渐加快 D. 前后一样 ( C ) 6、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个组块。 A、3±2 B.、5±2 C、7±2 D、9±2 ( B ) 7、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D.诱导运动 ( A ) 8、记忆时间短暂,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具有形象性,这属于:___________。 A、感觉记忆 B、知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形象记忆 ( B )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___________。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D ) 10、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这是知觉的:__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下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习题北师大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填空 1、当()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 2、()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3、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组成。眼球壁分(),内容物包括()。 A、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作用。 B、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中膜前端游离部分是(),中央围成瞳孔。膜内平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的连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 C、眼球壁为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观细胞,所以()就是光感受器。视网膜与位于眼球后内侧的视神经直接相连,视网膜产生的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D、眼球内容物都清澈透明的,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同;()星稀薄的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是较脆弱的胶冻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则是一个小巧而富于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________细胞。这些细胞产生的______沿着__________传入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中枢,形成视觉。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一个小七而富于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它的曲度是上________来调节的。 选择 1、人体形成礼堂的部位在() A、视网膜 B、晶状体 C、玻璃体 D、大脑的视觉中枢 2、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作用是() A、形成视觉 B、产生图像信息 C、调节眼球 D、形成清晰的物像 3、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4、光线从外界进入眼内,正确的途径是() A、角膜—>虹膜—>睫状体—>玻璃体 B、巩膜—>脉络膜—>视网膜 C、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D、巩膜—>瞳孔—>角膜—>视网膜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案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耳的结构与功能 3、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4、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5、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难点:眼的屈光近视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

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课时 引入新课:人除了有视觉、听觉外还有那些感觉? 学生回答: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让学生试着解释其原因

第五章 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第五章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的生理基础 1.感觉的产生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三部分的整体活动来完成 的。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图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实际上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吧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成电信号,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对刺激的感受阈值 3)感受器的适应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4.感觉系统包括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负责将信息传入中枢的传导通路,以及负责信 息加工的神经中枢。 感觉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包括三个环节:感觉活动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感觉信息的传递与加工(感觉系统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进行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相应感觉中枢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5.视觉是指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接受外界环境中的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 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 6.视觉系统由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和视皮层组成,实现着视觉信息的产生、传 递和加工三种过程。 7.视网膜与视觉信息的产生 视网膜主要有五类神经细胞: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核神经节细胞。光线在通过晶状体之后,进入眼球的主要部分(玻璃体),之后光线通过玻璃体后,落在了眼球最后面的内层结构视网膜上。视网膜由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它对光非常敏感,是形成明暗视觉的基础。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将光能变为电信号,并在视网膜这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接受复杂的加工、处理,然后沿着传入神经,在视觉系统内上传至皮层而形成视感觉。 8.视觉信息的传递 1)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中的传递:其直接通路是,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 胞,而水平细胞核无长突细胞具有广泛的树突分支,负责整合相邻光感受器的信息。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2)视觉信息的传导通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开始,沿着视神经,经过视交叉,形成视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类:分布的部位 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前表面 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正常人眼处于静息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行光,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reduced eye) 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一样,正好能使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AB(物体的大小)/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ab(物像的大小)/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nb固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视网膜上的像小于5 μ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正常人眼的视力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用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表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 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视敏度: 5米远处, .5mm缺口的方向, 视网膜像距为5μm, 眼视力正常定为1.0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入眼内光线不是平行的,需进行调节: 1.晶状体前凸 2.瞳孔缩小 3.两眼轴向鼻中线会聚 (四)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近视近点前移 轴性近视 屈光近视 2.远视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3.散光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 4.老视近点远移;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3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4、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5、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 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教学设计】

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 的功能呢? (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1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 ④反馈点拨对照眼球课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2.视觉的形成 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样失明的?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观察模型,拆卸组装; 阅读课本,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理解眼球 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 当于照相机的光圈, 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 的镜头,视网膜相当 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 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 路径,理解视觉的形 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 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 使学生自己获 得感知,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培 养动手、观察、 阅读等多种能 力。 培养知识迁移 能力和发散思 维能力。 将抽象知识具 体化、形象化, 突破教学的第 一个难点。

第五章课后习题(2)

第五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6-20. ACABB 21-25. ADCCB 26. C ( C )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属性的反映。 A、本质 B、个别 C、整体 D、全部 ( B ) 2、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___________。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 D ) 3、后识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被称为___________。 A.侧抑制 B.超限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 D ) 4、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随之消失,而是逐渐减弱,即感觉有一种暂留现象,这被称为___________。 A. 感觉对比 B. 感觉适应 C.感觉融合 D. 感觉后像 ( A )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是___________。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逐渐加快 D. 前后一样 ( C ) 6、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个组块。 A、3±2 B.、5±2 C、7±2 D、 9±2 ( B ) 7、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 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 D.诱导运动 ( A ) 8、记忆时间短暂,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信息未经任何加工,具有形象性,这属于:___________。 A、感觉记忆 B、知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形象记忆 ( B )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___________。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D ) 10、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直的。这是知觉的:___________。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 C ) 1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 题:第12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时:1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

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 课题: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 的性质 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耳的结构 课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板书 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 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 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 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 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 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 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 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 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 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 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看图认识 结构 看图了解耳

提出问题说明问题 提出问题讲解为主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 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 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 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 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 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 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 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 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 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 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 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 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 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 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 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 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 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 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 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 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 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 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 的基本组成。 观察并思考 问题 回答问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北师大版) 课题: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课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十章感觉器官 学习要求 1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了解光的折射与眼内物像的形成。 3掌握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与调节能力的异常。 4熟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5掌握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力、视野、暗适应与明适应。 6熟悉传音系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声音感受器,声音传导的行波学说;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微音器电位。 7了解前庭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各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是: A听觉器官B视觉器官 C前庭器官D嗅觉器官 E味觉器官 2视觉器官的感觉器是: A视神经B感光细胞 C角膜D晶状体 E玻璃体 3眼的折光系统不包括: A角膜B房水 C晶状体D玻璃体 E视网膜 4眼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瞳孔的大小B角膜的折光系数 C房水的折光系数D晶状体的弹性 E玻璃体的厚度 5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的调节功能称为: A辐辏反射B瞳孔近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D角膜反射 E折光调节反射 6远处物体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是: A近视B远视 C老视D散光 E斜视 7对远视眼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的折光力过弱 C近点较正视眼短 D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后

E可用凸透镜矫正 8视物精确性最高的部位在: A视神经乳头B黄斑中央凹 C生理盲点D视网膜周边 E以上都不是 9视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感色素为视紫红质 B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分 C对光的敏感度较差 D能分辨颜色 E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10对近视眼的叙述, 错误的是: A眼球前后径过长B近点较正视眼远 C眼的折光力过强D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前E可用凹透镜矫正 11悬韧带的放松可使: A瞳孔缩小B水晶体曲度增加 C水晶体曲度减少D角膜曲度增加 E角膜曲度减少 12黄斑的中央凹处视敏度最高,是因为: A视杆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B视杆细胞多而集中,聚合联系 C视锥细胞多而集中,单线联系 D视锥细胞多而集中,联合联系 E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都多,单线联系 13散光眼的产生原因为: A水晶体曲率半径过小B眼球前后径过长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D眼球前后径过短E睫状肌疲劳或萎缩 14与声波传导和感受无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A鼓膜B基底膜 C听骨链D毛细胞 E咽鼓管 15声波传入内耳主要途径是: A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耳 B外耳→鼓膜→鼓室空气→蜗窗→内耳 C外耳→鼓膜→听骨链→蜗窗→内耳 D咽鼓管→鼓室空气→前庭窗→内耳 E颅骨→颞骨骨质→耳蜗内淋巴 16中耳结构不包括: A鼓膜B听小骨 C鼓室D基底膜 E咽鼓管 17巨大爆炸声响时,迅速张口有助于保护: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教材内容简析 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人体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动起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有关知识内容。由于人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眼与耳,我们通过对眼与耳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来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同时人体也通过其它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刺激变化,所以也介绍了其它感觉(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眼球的结构与功能;②耳的结构与功能;③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④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⑤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感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2、教学难点:眼的屈光调节。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1、可拆装的眼球模型;眼球的剖面挂图;眼球的屈光调节的动态变化装置;视觉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听觉形成的挂图。 2、耳的结构模型;听觉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听觉形成的挂图。 3、测定触觉的实验用具;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图及味觉感受器的结构图;皮肤中的感受器的结构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你看到了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感知到它的软哽度,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

到家人的谈话。你的这些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复杂的感受器周围出现了辅助结构,以使它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我们把这种带有辅助结构的复杂感觉器称为感觉器官,简称感官。如眼、耳等。 板书课题。 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复习“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完成”引出对“感觉形成”的学习: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眼与视觉 师: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占80%以下)。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驶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视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我们观察眼球的模型,对照课本示意图和大屏幕分析比较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生:学生活动(四人组)观察并准备竞赛。 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顺序(从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生:准备竞赛。 师:安排一名学生计时,学生推荐本组代表。 生:抢答(拖动比赛)(利用课件竞赛)。 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眼球结构的课件。 眼球的结构: 生:观察记忆 视觉的形成 师:如此复杂的眼球是怎样形成视觉的呢? 想一想:传统的照相机成像与眼球的成像的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观察课件、图、表、并回答。 生: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底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