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执笔人】平度市实验中学任永奎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8年月日

【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内容解读】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通过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学习,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理解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直观的地图、丰富的图片、微视频、角色扮演等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来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理解自然条件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用左图右史的方法识读《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地图,明确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地区与气候条件,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时空观念。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学生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居民的审美能力。

2.通过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原始农

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通过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适应、利用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反映出来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的理解和概括。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内外迁移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食物不足,寻找有食物的地方,不断迁徙等) 接着问学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借此自然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黄河流域的拓荒者---半坡居民

1.教师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指导学生识图,明确我国境内的农耕时代遗址的数量多,分布广泛。找出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明确学习的重点。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下面让我们先感受一下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2.教师: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6页正文“半坡居民的生活”一目,掌握半坡居民生活状况,归纳出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1)半坡居民的生活大约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居住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3)半坡居民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产状况及原始手工业具体状况如何?

学生依次发言,回答上述问题。

3.教师多媒体出示半坡遗址房屋和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讲解。通过活动,既掌握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又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半坡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圆形的房屋,有窖穴、壕沟,这是怎样考虑的呢?为什么建成这样呢?(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气

候条件、生活便利等方面去考虑)

小组派代表回答后,教师归纳: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干旱、风

沙大,气候寒冷,建这种房子既可以挡风遮雨,又可以保暖,储存粮食等食物,防御猛兽等。

5.接着出示以下材料: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

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这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史料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6.老师点拨:通过上述所学,同学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取得了

一定的进步。由原始种植农业的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村

落定居可知,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的群居生活。那么,如何认识半坡居

民所处的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

氏族社会中,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半坡居民是母系氏族

公社的代表。母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早期的组织形式,世系按母方计

算。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生活。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也标志着进入新

石器时代。

过渡:

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与之相对应

的长江流域,也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他们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另一代表

——河姆渡人。

第二板块:长江流域的播种人---河姆渡人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教材,了解河姆渡人的生活。

2.教师出示课本第8页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

么不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比较全面,然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在纸

上呈现。(引导学生从居住地域环境、距今时间、房屋、农作物、使用工

具、驯养动物、手工业等方面,不要局限形式,表格、知识树等都行。)

3.教师强调:挖掘水井(课件展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的水井。这能说明了什么呢?(拓展学生思维)他们已经掌握了凿井技术,他们可以住在远离湖泊和河流的地方,居住的地方范围扩大了。

4.引导学生思考:河姆渡人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有何特点?为什么有别于半坡居民所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让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强调: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建造这样的房屋才能适应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教师归纳: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所处长江流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建造干栏式房屋,西安半坡村所处黄河流域地区,干旱多风,气候寒冷,于是盖造抵风档雨、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屋。

过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板块:原始农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奠基

1.阅读教材第9、10页正文“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目。

(1)设计活动:“美食小穿越”

教师:同学们,假如大家回到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所处的母系氏族时期,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你能给大家奉献哪些美食呢?

(2)教师设问:你能归纳一下我国原始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吗?

2.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理清教材:原始农业是怎么产生的?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产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考古史实:在早期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

(2)原始农业兴起

时间:距今约9000-7000年

地点: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农业发展

表现: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4)农业发展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农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教师出示第10页课后活动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

要标志?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

()磨制工具()城市的出现

4.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半坡居民、河姆渡人比上节课学习的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请尽可能考虑的周全些,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

第三环节:构建思维导图

第四环节:巩固检测

一.选择题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约6000年前,就已经种植粟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如果要再现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下列情节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使用耒耜耕地

B.制造出色彩鲜丽的彩陶

C.居住干栏式房屋

D.吃大米饭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阅读材料回答:1.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依据材料回答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耕”?

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城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居住的不同房屋,并简要说明原因.

第五环节:课后拓展作业

学完本课,请以“半坡居民的一天”或是“河姆渡人的一天”为题,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文章,下节课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设计说明】

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三部分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学明白前两部分内容,才能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和概括归纳。因此,本人依据教材设计为比较清晰的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黄河流域的拓荒者---半坡居民;第二板块长江流域的播种人---河姆渡人;第三板块原始农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奠基。这样从典型史实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便于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标志和意义,还能联系现实。

【教学反思】讲完课后进行反思总结。

【个人修改】

所设计教案不是唯一,不能将教案照搬照用,每位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特色,所以留下空白,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