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少年教案

中华少年教案

中华少年教案
中华少年教案

8*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朗诵,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展示国庆阅兵图片,当你看到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时候,是否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回顾单元前三课,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今天,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诗歌《中华少年》,感受那强烈、真挚的爱国热情。

二、朗读感悟:

1、视频范读,再分角色朗读课文,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勾出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解析第一节。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画出词语“高

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你由这些

词产生哪些联想?(他们就是中华少年)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想:现在,老师想请个别同学来读一读,读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喜欢这一小节吗?

有哪位同学喜欢的是和他相同的吗?

因为九曲黄河的百折不挠,莽莽昆仑的立地顶天,都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中华的少年。

通过诗歌的前两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

3:分析3、4小节。

设想:这首诗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是那几节呢?同学们找一找,看看这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人和事。对,3,4节,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我们应该为此——自豪。

(学生分男、女读3、4两节)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语气去领略一下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吧。(感受到祖国:悠久历史以及民族传统文化)4:朗读第五小节,感受祖国曾经历过的故事。

师:“春天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件?出示图片2,师:与文中那句话相关?为什么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感受到祖国是一位坚毅的母亲)5:学习第6~8节,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句。展示重点句子,四“不”和“四”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让祖国成为我们的骄傲,把诗中的誓言变成自己的誓言)

板书:骄傲自豪

四、深究整诗,体会感情:

通过朗读全诗,说说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激情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华少年的骄傲与自豪。

五、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六:板书设计:

8*中华少年

骄傲自豪

《中华少年》---诗歌朗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 ---诗歌朗诵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 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中华少年》诗歌朗诵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凭借情感曲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中,表现出内心的自豪和对祖国的深情。 (3)结合本诗,学习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 2.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3.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朗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怎么读这种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呢?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 朗读指导: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1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中华少年》 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是一首朗诵诗,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采取小组淘汰赛,晋级的方法以激励学生们的朗读热情。 (1)两人为一组任选其中一节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精神饱满、吐字清晰、流利加分,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如能背下来,直接进入到第一名的挑战赛) (2)第一轮淘汰的选手在另选一小节朗诵,晋级者进入到争夺第二名的挑战赛。 (3)第二轮淘汰的选手直接读诗的最后两句。晋级者直接入围第三名。 (4)争夺第一的场面,激烈、有趣,我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第五小节并加入自创的表演。别说这些选手实力相当,于是,我让同学们选举,支持谁就站在谁的身后,这才选出了第一名。 收获:原来一节有趣的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3,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度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 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句,或六字句,而且押 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 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文,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张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在指导背涌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步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佰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二、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步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膝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学效果趋于更圆满!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13.《少年中国说(节选)》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八荒、矞矞皇皇”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你们是初生的太阳,你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有一个人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出示作者头像)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齐读:《少年中国说》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章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在梁启超先生的心里,中国之崛起的力量在于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少年中国说》出示课题。什么是“说”?(出示课件:“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二、初读课文 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8 中华少年 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小学莫非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请欣赏有著名作家李少白先生创作的诗歌《中华少年》。(播放诗歌朗诵视频。) 2.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抒发中华少年自豪之情,表达中华少年建设祖国坚强决心的诗歌。出示课题,板书:8*中华少年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 3.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再读一读。4.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说明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之朗朗上口,感受其强烈的节奏韵律。 三、研读课文 (一)边读边议,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1)媒体出示:第1自然段板书我们是中华少年 ①这一小节中分别写了什么?请用直线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山丹丹”) ②自由说说: 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③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第2自然段:板书共同的家园 ①大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说话练习。 说明通过说话练习,教学生将本文语言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②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3)第3.4自然段:板书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①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说明这一交流,既是深入了解课文,又是一次学生课外知识的展示,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第5自然段:板书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①媒体出示:

人教版六年级上《中华少年》语文公开课教案相关知识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中华少年》语文公开课教案 相关知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扮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同学: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身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当“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身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2.指名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同学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一起的家园 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同学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保守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4篇

(封面)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4篇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1 教学这节课,有以下两点做的不错: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过多,目的性不强,有的读后的评析不到位,显得为读而读,整堂课只是走马灯似的一味地读,应该让学生明白,读一次把诗歌内容和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说出来,同时再听一听别人的评价,这样理解和实践读,自己和别人理解的相互碰撞,才是学、思结合的好办法。因此,只是书声琅琅的课,亦未必是好课,必须辨证地看待读这一小学语文主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读,更要体现它的思辨性,不能为读而读。 2.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做到了,但是在有感情等技巧方面没有达到。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课的教学

目标落实到位。 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2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

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中华少年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中华少年》的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华少年》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中华少年》的教学设计1 1、本诗是一首朗诵诗,适合于分角色表演朗诵。 2、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朗诵这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应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 ⑴ 自由朗诵: 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⑵ 分角色朗诵: 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诵。 ⑶ 表演朗诵: 为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可以采用化装表演朗诵,把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装扮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少年,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还可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自己真实的

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中华少年》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中华少年 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句中的所有描写都与祖国息息相关,进一步使他们懂得我们也是和祖国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各自回家通过各种途径(报纸书籍、电视电脑或让父母讲述),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选一个小组读诗文。 2.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3.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表达了中华少年对祖国的爱与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他们都表现出一种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的志气。)

中华少年_教学设计新部编版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能够正确读写本课出生的生字。 【方法与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拓展与延伸】选择一些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或者写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突破】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教学提示:估计学生们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普及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教学参考: 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 语言上: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上: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人教版《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第八课《中华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能够正确读写本课出生的生字。【方法与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拓展与延伸】选择一些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或者写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读。【重、难点突破】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一、由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教学提示:估计学生们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普及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学习。教学参考: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语言上: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结构上: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情感表达上: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音律上: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二、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大家一起交流。教学提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诗与学课文的方法是相通的——从内容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从关键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学参考: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三、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注:必须是经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学提示:重点在于词句的理解,这也是有感情朗读诗歌的前提。教学参考:“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对对诗中重点诗句的理解: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0001

精品教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主讲:杨光平 教学目标: 1、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 片深 2、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诵登形式,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感受诗歌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 难 点: 感受诗歌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当你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 盛感到骄 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准确认读诗歌中的生字词。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采用多种形式朗诵诗歌,然后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自己觉自 由得最难读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 情。 2、 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纠正、指导。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意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每一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教师适当指导语点拨。 (1)第一节:我们是中华的少年“雪莲”“乳燕” “雏鹰”“山丹 丹”各喻指什么? 引导学生画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 “黄土坡-----山丹丹”。 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节诗。 (2)第二节: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2节诗。 (3)第三3、4节:中华文化、中华精神

《中华少年》教案

《中华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⑵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少年中国说(节选)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语文要素】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2.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要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国,你们会用什么词呢?(美丽富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说得很好!一百多

年前的梁启超先生也用了一个词形容中国:少年!少年有什么特点?(年轻,有朝气)请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少年中国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年轻的中国)作者为什么“说”?他又将如何“说”?请看课件. 2.哪位同学预习时查阅了资料,能介绍一下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吗?(师相机补充)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重点指导:“履”读lǚ,“哉”是平舌音,读zāi. 2.学生自由诵读后,个别抽查,小组竞读.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一同读文章,疏通阅读障碍. (1)自由读文章,注意:读得清楚,句段分明,节奏合理.做到熟读成诵. (2)把不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同桌相互探讨. 4.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梳理各段的主要内容.(先写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于中国少年,接着写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最后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 5.第1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6.指导书写.

《中华少年》优秀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8、中华少年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习重难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学法指导: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自由读诗,扫清字词障碍。 我能读准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 芦笙.唢.呐竞.相开放 水浒.哈.达璀璨 .. 学步萦.绕耳畔 刚劲.端庄欢歌劲.舞蹒跚 .. 2.我会填 ()的高原()的宝岛 ()的草原()的黄土坡 ()的方块字()的唐诗宋词 3.默读全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4.读完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认真朗读诗歌,按要求摘录有关词语。 (1)祖国锦绣山川:高原、 (2)悠久的历史文化:汉字(方块字)、 (3)传统节日:五月端阳、 2、请你写出与诗歌中”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相关的诗句。 3、请你解释。 学法指导:阅读诗歌,查阅相关资料,询问老师、同学或身边的人,合作学习。 (1)”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的是。 (2)”春天的故事”指的是。(3)”五十六朵鲜花”是指。 4、写出下面句子在诗歌中表达的意思。 (1)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方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2)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莽莽昆仑使我学会立地顶天。 5、读下面的诗句,相信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 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特点: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1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

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2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