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_陈广坡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_陈广坡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_陈广坡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_陈广坡

岩矿分析

《岩矿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岩石矿物分析基本流程》教案 课程设计者: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马强 一、设计理念 1、岩石矿物分析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化学分析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 2、教学中,先介绍岩石矿物分析在地球科学系统中研究的重要意义,继而引出本节课的主 要内容。讲解主要围绕岩石矿物分析基本流程这一主线,逐层展开每个分析的环节,阐述各个分析环节的重要性。 3、在教学中,采用提问式和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在课程中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岩石矿物分析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岩石矿物分析各个环节的 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让大家明白岩石矿物分析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学习岩石矿物分析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祖国 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三、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岩石分析的基本流程。 2、难点:分析流程中每一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研三的硕士生马强,我的导师是冯志刚教授,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是:《岩石矿物分析流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下面我们开始讲课。 【自述】岩石矿物分析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化学分析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岩石矿物的分析对确定岩矿的种类,分析矿床的开采量,以及开采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有效的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为解决工程地质、地震、火山灾害、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更为人类更深入的认识自然界、探索地球、以及开发地资源提供最基础的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1]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 (一)原生孔隙 1、粒间孔隙

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 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 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

浅谈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

浅谈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广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标志、密度特征等对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供类似的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 我国至今已探明大小铀矿200多个,证实了相当数量的铀储量。矿石以中低品位为主,0.05%~0.3%品位的矿石量占总资源量的绝大部分。矿石组分相对简单,主要为单铀型矿石,仅在极少矿床有其他金属元素共生,形成铀、钼、铀汞、铀铜、铀多金属、铀、钍稀土矿床。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一些矿田内,矿床往往成群出现,有的几个,有的几十个,而其中常有1~2个主体矿床存在。探明的铀矿体埋深多在500m以内。矿床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碳硅泥岩型铀矿床4种;其所拥有的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38%、22%、19.5%、16%。全国铀矿资源分布不均衡,已有23个省(区)发现铀矿床,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赣、粤、黔、湘、桂、新、辽、滇、冀、蒙、浙、甘等省(区),尤以赣、湘、粤、桂四省(区)资源为富,占探明工业储量的74%。广西铀矿已探明矿床24个(其中大型1个、中型7个、小型16个),发现矿点96个,矿化点152个,异常点244个,探明资源/储量22935吨。广西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铀矿资源勘查大基地之一。探讨广西铀矿地球物理场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铀矿资源的分布情况图 1 区域构造背景 广西受欧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造就了鲜明奇特的地形地貌景观、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使广西地壳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是我国重要的铀成矿区之一。区内已发现有LJ 、DW、QZ、ZY、XC 5 大铀矿田及众多的大、中、小型铀矿床。广西的铀矿集中在桂林兴安县资源县地区,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矿。铀矿成矿时期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集中在87~45Ma。大量重熔型花岗岩侵位;白垩世早期构造性质从会聚走滑向离散走滑转换,并形成白垩2第三纪断陷盆地及燕山期岩浆侵入,这种构造性质转换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热液铀成矿作用。成矿的先后顺序是:混合岩型、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和砂岩型。铀矿成矿时代的

岩心分析技术

岩心分析技术及应用 一、X射线衍射 1.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全岩矿物组分和粘土矿物可用X射线衍射(XRD)迅速而准确地测定。XRD分析借助于X射线衍射仪来实现,它主要由光源、测角仪、X射线检测和记录仪构成。 由于粘土矿物的含量较低,砂岩中一般3%~15%。这时,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不能准确地反映粘土的组成与相对含量,需要把粘土矿物与其它组分分离,分别加以分析。首先将岩样抽提干净,然后碎样,用蒸馏水浸泡,最好湿式研磨,并用超声波振荡加速粘土从颗粒上脱落,提取粒径小于2μm(泥、页岩)或小于5μm(砂岩)的部分,沉降分离、烘干、计算其占岩样的重量百分比。 粘土矿物的XRD分析使用定向片,包括自然干燥的定向片(N片)、经乙二醇饱和的定向片(再加热至550℃),或盐酸处理之后的自然干燥定向片。粒径大于2μm或5μm的部分则研磨至粒径<40μm的粉末,用压片法制片,上机分析。此外还可以直接进行薄片的XRD分析,它对于鉴定疑难矿物十分方便,并可与薄片中矿物的光性特征对照,进行综合分析。 2.X射线衍射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 1)地层微粒分析 地层微粒指粒径小于37μm(或44μm)即能通过美国400目(或325目)筛的细粒物质,它是砂岩中重要的损害因素,砂岩中与矿物有关的地层损害都与其有密切的联系。地层微粒的分析为矿物微粒稳定剂的筛选、解堵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除粘土矿物外,常见的其它地层微粒有长石、石英、云母、菱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 2)全岩分析 对粒径大于5μm的非粘土矿物部分进行XRD分析,可以知道诸如云母、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长石的相对含量,对酸敏(HF,HCl)性研究和酸化设计有帮助。长石含量高的砂岩,当酸液浓度和处理规模过大时,会削弱岩石结构的完整性,并且存在着酸化后的二次沉淀问题,可能导致土酸酸化失败。 3)粘土矿物类型鉴定和含量计算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综述 储层评价是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动静态资料等,从测井角度综合评价含油气储层,查明复杂岩性储层的参数计算方法、流体性质判别以及解决面临的某类特殊地质问题等。 中国石油拥有一批科研院所和测井公司,对碳酸盐岩复杂岩性测井评价方法有深入研究。其中在国内油田比较有特色的单位有四川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塔里木塔河油田等,在国外区块对碳酸盐岩有深入研究的有长城钻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过去几十年已经储备了一批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专家,形成了多项特色评价技术。 (一)储层参数评价技术 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非均质性,它使得基于均质性地层模型的阿尔奇公式难以准确地描述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了获得这类储层的孔、渗、饱及其它关键参数,借助微观岩心分析、数字岩心技术和特殊测井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了均质性储层参数评价方法,形成了新的针对非均质性储层的参数评价技术。 1.储层四性关系综合评价技术 u技术原理: 碳酸盐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大小相差大、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的孔隙不能完全反映储集性能,岩石物理研究采用薄片分析、X-衍射、毛管压力实验等多种手段解析岩石组分、内部结构、孔隙类型、裂缝发育情况、孔喉大小、孔喉配置关系等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充分了解岩石的岩性、物性特征,用岩心刻度测井,分析储层电性特征,结合录井、试油资料,确定储层的含油性,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岩石物理研究才能更好地确定储层的“四性”关系。

u技术特点: 以岩石物理研究为坚实基础,确定岩性、物性特征,以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录井、试油资料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u适用范围: 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 u实例: 下图为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实例,通过岩石物理研究确定储层岩性、物性、划分储层类型,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分析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录井和试油资料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相及成岩史、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孔隙、裂缝、溶洞、储集空间体系,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等。基本工作流程列入表5.1。 无论是以原生孔隙为主,还是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沉积相及成岩史是这类储层形成和发育的基础。它决定储集类型、孔隙、裂缝、溶洞发育程度和分布、储渗能力、储层非均质性。也是储层层位对比划分的基础和依据。 一、沉积相描述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 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下面在表5.2中列出碳酸盐岩常见的几种颜色反映由氧化到还原环境的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凝矿):海相矿物。 c. 锰结核: 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 黄铁矿: 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

书名: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 主编;尹明、李家熙 开本;16开精装4册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11-3 定价;600.00元优惠价:480元

内容简介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尹明、李家熙主编。该书是在1991年《岩石矿物分析》第三版基础上由50多家省局和地方地质分析测试部门的技术骨干重新修改补充编著而成,总结了全国广大地质分析科技工作者近20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共计600万字,将于2011年1月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四册,保留了部分具有权威性、传统(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新增了很多成熟、实用、行之有效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突显了痕量、超痕量多元素分析技术(几乎涉及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以及现代地质与环境调查中的有机物、形态、价态分析技术等。 主要内容如下:

全书分为四个分册。 第一分册是地质分析基础知识及通用技术,共868页。 第二分册是岩石、非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石分析,共862页。 第三分册是有色、稀有、分散、稀土、贵金属矿石及铀钍矿石分析,共967页。 第四分册是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共1252页。 本书总结了广大地质分析工作者进20年来取得的科 研成果,是来自55家单位的62位编委参与编著、 历时5年完成的全国地质实验分析测试领域的大型著作,可供大家日常参考。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是记录岩矿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知识宝库,总结了当前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分析 仪器技术的进步与地质实验室装备的水平,可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球化学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矿产综合利用与评价、环保行业、 进出口矿产品商检等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人员参考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沉积环境 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环境,即介质的水动力条件。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是粒间孔隙和生物骨架孔隙。这类孔 隙的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粒屑的大小、分选程度、胶结物含量以及造礁生物的繁殖 情况。因此,水动力能量较强的或有利于造礁生物繁殖的沉积环境常常是原生孔隙 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分布地带。一般包括台地前缘斜坡相、生物礁相、浅滩相和潮 坪等。在水动力能量低的环境里形成微晶或隐晶石灰岩,由于晶间孔隙微小,加上 生物体少,不能产生较多的有机酸和CO2,因此不仅在沉积时期,就是在成岩阶段 要形成较多的次生溶孔也是比较困难的。 ?成岩后生作用 碳酸盐岩的孔隙在它形成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在沉积时期所形成的原生孔隙会因其后发生的各种成岩后生作用而改变。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有些 有利于储层物性的改善,而有些则使储层物性变差。因此,研究成岩后生作用对孔 隙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主要有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解作用、方解石化作用、硅化作用、硫酸盐化作用 等。现择其对储层储集物性有重要影响的作用简述如下: (1)溶蚀作用:碳酸盐岩孔隙的形成和发育情况与地下水的溶解作用和淋滤作用关系密切,这是由碳酸盐岩的易溶性所决定的。地下水因溶解带走了易溶矿物是 造成溶蚀孔隙、孔洞的原因,也是溶蚀裂缝扩大的原因。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碳 酸盐岩的溶解是很可观的。巨大的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等是碳酸盐岩发育区常见的 景观。碳酸盐岩结晶矿物的溶解度决定于它们本身的性质、地下水的溶解能力以及 热动力条件。 岩石的矿物成分不同其溶解度也不同。已有资料表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度决定于水中CO2的含量、地下水的温度和硫酸钙的含量等。随着水中CO2含量的增加,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度增大,且当水中CO2含量高时,方解石的溶解度比白云石高;相反,当水中CO2含量低时,白云石的溶解度比方解石高(图中B)。一般在CO2含量较高的水中,在低温条件下(小于0℃)方解石的溶解度比白云石的 溶解度大约高0.5倍。随着温度上升,这个差值变小,当温度为55℃时白云石的溶 解度和方解石相等。温度进一步升高,白云石的溶解度反比方解石高(图中A)。 水中硫酸钙含量对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度影响问题还没有彻底弄清楚。一般说来, 白云石的溶解度与硫酸钙含量增加关系不大,而方解石的溶解度明显随之下降(图 中C)。 结晶矿物晶粒大小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也不相同。如2mm石膏微粒比0.3mm的石膏微粒的溶解度低20%,碳酸盐矿物也是如此。因此,小颗粒的溶解有利于大颗粒的生长。 此外,碳酸盐岩中所含不溶矿物杂质对溶解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当碳酸盐岩中存在泥质、硅质或有机物等杂质时会阻碍溶解过程进行。如我国四川乐山震旦亚界 白云岩,岩石不溶残余物含量小于1%者,孔洞发育;当不溶残余物含量大于10% 时,很少发育大溶洞。 碳酸盐岩的溶蚀孔洞一般均发育在岩溶带。岩溶带的发育状况与气候条件、地下水的活动情况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温暖潮湿气候区,地下水活动强烈,溶蚀作用也 相当活跃。在碳酸盐岩发育区,地下水的活动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接近地表部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 1、内容和要求 (1)颜色; (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 物理成因构造 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 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 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 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

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 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 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 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 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 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生物—化学沉积构造 a. 葡萄状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b. 叠层石构造:确定大小、藻的类型,分析成因; (4)、沉积层序研究 在单井剖面上划分沉积旋回,确定其性质、大小;分析旋回间的接触及组合关系;在旋回内部划分次级旋回并分析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成因及控制因素。 建立研究井的沉积层序及单维模式。 2、技术和方法 (1)岩心观察和描述 系统地观察描述岩心的颜色、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古生物类型以及孔、洞、缝发育情况。 (2)岩心实验室分析 岩心薄片鉴定。 酸蚀分析。将岩石制成光面,放入酸液(浓度为23%的醋酸或5%~10%的盐酸)中,作用一定时间后取出,清洗干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不溶组分。 揭片分析。将涂有醋酸盐的薄膜覆盖在经酸蚀后的岩石光面上,作用一定时间后揭下该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非碳酸盐组分分离。把岩石制成3cm×3cm×0.6cm的样品,放入浓度为20%的醋酸中浸泡,使碳酸盐全部溶解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酸不溶物的成分和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超显微结构和构造、超微古生物化石。

岩矿分析与测试技术成就与前景

岩矿分析与测试技术成就与前景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者按】“十一五”是我国地质行业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五年,也是地质行业大发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国历时12年“地质大调查”收官验收之年,12年来共完成1:25万、1:5万区调1040幅,1:100万海洋地质图2幅;完成160万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填图;1640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灾调查与区划填图,全国地下水资源第二轮评价等基础调查工作。特别是青藏高原1:25万区调工作的完成,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的全面覆盖,使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约45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矿71亿吨。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地质行业获得国家三大奖共9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7项,发明奖8项;省部级奖约50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0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约1万篇左右。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24篇,占中国本土科学家发表论文12.83%。有18人被增选为两院院士。上述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科的进展。学会网站将陆续摘登本次会议之精华,供广大会员和地质工作者参阅。(学会秘书处,2011.8.02) 一、本学科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人口的增长,工业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这些危机严重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安全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产生的数据是地质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地质勘查事业和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我国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先生曾在1953年全国地质化验工作会议上说:“地质、测量、化验三

川西凹陷钙芒硝矿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019年9月第39卷第3期四川地质学报Vol.39 No.3 Sep., 2019 川西凹陷钙芒硝矿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谢小国1,2,3,陶俊利1,2,3,安艳东12,3,高精理1,2,3,高利剑1,2,3,罗 兵1,2,3(1.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81; 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成都 610081; 3.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成都610081) 摘要:川西凹陷白垩系灌口组复式沉积多层品位高的钙芒硝矿,为更好地识别钙芒硝矿赋存层位,通过开 展视电阻率、自然伽马测井,以及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建立起含钙芒硝矿的地球物理特征。含钙芒硝矿电阻 率相对于非含矿地层表现为明显的高电阻率,低自然伽马,高密度电阻率剖面表现为明显的高阻特征。因此分 析川西凹陷钙芒硝矿地球物理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区钙芒硝矿勘查、采空区调查的认识。 关键词:钙芒硝矿;测井;高密度电阻率;新津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 ( 2019 ) 03-0473-03 DOI : 10.3969/j.issn.l006-0995.2019.03.025作为一种重要的盐类矿物,钙芒硝矿主要为单盐组分硫酸钙(CaSO 4)和单盐组分硫酸钠(Na 2SO4) 组成的CaSO 4 ?Na2SO4复盐类矿物,通过对钙芒硝矿开发利用,可提取出工业用途广泛的硫酸钠叭 川 西凹陷蕴藏丰富的钙芒硝矿,分布包括双流、彭山、眉山、新津、洪雅等地,为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型 复式钙芒硝矿床,赋存于白垩系灌口组红层中,一般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含矿带,含矿带厚度为90~120m, 纯矿段厚度为20?50m,工业品位较高,一般为25%~45%,因此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耳。 物探方法在矿产勘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川地矿局二O 七地质队物探组在四川川西凹陷牧马山 向斜中,根据井中钙芒硝矿的自然伽马计算了 Na 2SO 4的工业品位叫 王永等在内蒙统计分析了芒硝矿的 自然伽马测井响应特征%王定英等在河南南阳利用测井方法确定了芒硝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芒硝矿电 阻率较高、声波时差较小、密度较低、自然伽马为低值问。然而针对钙芒硝矿找矿的物探方法应用较少, 特别是川西凹陷钙芒硝矿的地球物理特征鲜有研究。本文以川西凹陷新津县境内的金华钙芒硝矿、和昌 钙芒硝矿物探资料为例,分析该区钙芒硝矿的地球物理特征,以期为钙芒硝矿勘查、采空区调查等提供 一定支撑。 1地质概况 新津县金华钙芒硝矿、和昌钙芒硝矿位于上扬子准 地台四川台凹川西凹陷成都断凹西南部眉山一普兴场凹 陷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灌口组、第三系、第 四系,其中白垩系上统第二段为钙芒硝矿层段,属干旱 湖泊相沉积环境,岩相由砂质碎屑岩向含钙质粘土碎屑、 硫酸盐、粘土质粉砂质碎屑变化,含盐矿物由碳酸盐向 硫酸盐变化。由于气候及地壳升降变化,矿层与堆积粘 土物质交互沉积,从而形成复式沉积的钙芒硝矿床SB ]。 据矿区地质资料,钙芒硝矿结晶为自形-半自形结构,致 密层状一散点状构造,自上而下划分为上、下两个含矿 带,赋存30余层倾角小于10。的钙芒硝矿,平均厚度 220m,中部由平均104m 厚的泥质粉砂岩隔开。上矿带 为矿区的主要含矿带,由第4?11结晶钙芒硝矿及3 ~ 10层夹石组成。钙芒硝矿成复式产出,夹层由紫图1工区钙芒硝矿岩性 上图:钙芒硝矿岩心 下图:矿体“结霜”收稿日期:2018-09-25 资助项目:成都市规划和自然局“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 作者简介:谢小国( 1992-),男,四川成都人,工程师,工程硕士,从事物探与地质工程工作 473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研究 摘要:中国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研究始于70年代以后,胜利、华北和辽河油田等三十多个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相继发现,使得国内油气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勘探开发领域。国内广泛地分布着碳酸盐岩地层,已发现的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四川、柴达木、鄂尔多斯、珠江口、渤海湾、苏北等盆地。地层层序上从元古界地层到新生界地层除少数几个层系以外,都发现了具有工业性油气流的地层。业界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因此,本文在深入解读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的各家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成因类型归纳总结 1 、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分析 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有构造运动、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白云岩化四种。 ①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具有控制作用,构造环境决定了储集体的类型与展布特征。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形成了两个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附近,碳酸盐岩遭受大气淡水淋滤,形成了大量的储集空间,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构造作用的另一个作用是形成了大量的裂缝系统,这些裂缝系统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储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为埋藏期酸性流体的渗流提供通道,使酸性流体对业已存在的缝洞系统进行溶蚀扩大、重新配置,在局部地方形成优质储层。 ②沉积相带 沉积相带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之一,沉积层序着孔洞的发育。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沉积作用来进行的。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各不相同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差异可以产生结构不同,甚至岩性不同的岩石类型,进而控制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③成岩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重点整理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 岩(矿)石物性与各类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石、矿石(或地层)与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密度、磁化性质、导电性、放射性等异为基础。 第一节岩(矿)石的密度 1.火成(岩浆)岩密度>变质岩密度>沉积岩密度 根据长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决定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 1、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 2、岩石中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 3、岩石所承受的压力等。 一、火成岩的密度 (1)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百分比,由酸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增多密度逐渐加大。 (2)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同一岩体不同岩相带,由边缘相到中心相,密度逐渐增大。 (3)不同成岩环境(如侵入与喷发)也会造成同一岩类的密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成分的火成岩密度,喷出岩小于侵入岩。 二、沉积岩的密度 沉积岩的密度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及岩石所处的构造部位: (1)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等,这类岩石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干燥的岩石随孔隙度减少密度呈线性增大; (2)孔隙中如有充填物,充填物的成分(如水、油、气等)及充填孔隙的百分比也明显地影响着密度值; (3)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加大,上覆岩层对下伏岩层的压力加大,这种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三、变质岩的密度 变质岩的密度一般大于原岩的密度;变质程度越深,密度越大;动力变质而使岩石破碎,则密度减小。 (1)变质岩的密度与矿物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这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度来决定; (2)通常,由于重结晶等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将使变质岩比原岩密度值加大;(3)经过变质的沉积岩,如大理岩、板岩和石英岩比原生石灰岩、页岩和砂岩更致些。 (4)由于变质作用的复杂性,所以这类岩石的密度变化显得很不稳定,要具体情况体分析 第二节岩矿石的磁性 一、物质的磁性 1、抗磁性(逆磁性、反磁性)、 2、顺磁性、 3、铁磁性 铁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亚铁磁性

碳酸盐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 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1.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 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②自生矿物: 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磷矿):海相矿物。 c.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黄铁矿: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粒屑结构;粒屑结构由粒屑、灰泥、胶结物和孔隙四部分组成。粒屑结构代表台地边缘浅滩相环境。根据颗粒类型、分选、磨圆、排列方向性、填充物胶结进一步确定微相。 a.内碎屑、生屑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b.鲕粒、核形石、球团粒、凝块石反映化学加积、凝聚环境,水动力中高能。鲕粒包壳代表中等能量,持续搅动,碳酸钙过饱和的环境,核形石(藻包壳)、泥晶套反映浅水环境。 c.分选好,反映持续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反之则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d.磨圆度高反映强水动力环境,反之反映弱水动力环境。 e.颗粒、生屑化石平行排列,尖端方向交错,长轴平行海岸,反映振荡水流。尖端指向一个方向,长轴仍平行海岸线,则为单向水流。 f.用胶结物和灰泥的相对含量反映水动力强弱。胶结物/(胶结物+灰泥)在0~1之间,越接近0,水动力越弱,反之越强。 礁岩结构: a.生长结构:原地生长坚硬生物骨架,代表台地边缘生物礁环境。 b.粘结结构:层纹状、波纹状藻迭层结构代表潮上-潮间中低能环境。柱状、锥状藻迭层结构代表潮间~潮下高能环境。 晶粒结构:泥晶代表盆地低能,广海陆棚低能环境。 ④沉积构造。反映水流成因构造: a.沟膜、槽模、递变层理代表浊流环境。

岩矿分析项目的确定

岩矿分析项目的确定 一、基本分析(普通分析):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矿石中主要有益元素的成份,并依据分析结果计算储量,对矿产作出评价。分析项目依据矿种及矿石类型而定,应注意以下问题: 1.凡工业技术指标中规定的各项一般都应列为基本分析的化验项目,工业指标,规定的某些主要有害元素,经一定数量的基本分析查定,证明含量远低于指标规定的限量,不影响矿石质量或技术品级的划分时,可改为组合分析。 2.某些矿种虽然工业指标中没有规定,根据矿床地质成矿规律的研究,某些伴生有益组分含量较高,储量较多时,亦应列入基本分析项目,如黄铁矿型铜矿中的锌和硫。 3.当矿床中含有某些共生组分,可以按价值折算成主要有益组分时,共生组分亦列入基本分析,如铜矿中的共生金等。 4.直接与工业指标有关的物相分析,在有关地段亦应列入基本分析,因此,对矿床中某些矿石的化学成分,应根据矿石类型、选冶条件,难选难熔的有害杂质,伴生有益组分及分散元素等各种情况,在没有正式下达的工业技术指标以前,在评价阶段或初期阶段应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以便确定经济合理的基本分析项目,如铬铁矿不需选矿的矿石应分析Cr2O3、FeO、SiO2、P、S,需要选矿的矿石在基本分析

中只分析Cr2O3。 二、组合分析: 组合分析的目的主要为了确定矿石的综合利用价值,查明矿石中次要的伴生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减少基本分析项目,补充基本分析不足,如果有害组分对于划分工业品级。工业利用无重大影响,而有一定含量,或某些伴生有益元素、稀散元素等可以回收利用都应进行相当数量的组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计算伴生元素的储量,当组合分析证明矿石内次要的有害元素,含量不影响工业利用,伴生的有益元素,没有综合利用价值时,可减少组合样的数量,组合样的多少取决于伴生有益组分有害组分的变化。当伴生有益组分或有害组分很少或变化不大,很稳定时,组合分析的数量可大量减少。 1.组合样品编组的几项原则: (一)组合样一般按矿体,按储量级别,按矿石的自然类型,按不同的品级分别组合。如矿体较薄则可按剖面或按中段分别组合,样品组合时应考虑储量计算时块段划分,以便有效地使用组合样的成果。 在编制组合样时,以一个勘探剖面上的一个或几个工程,或几个勘探线所构成的同一矿体,同一储量级别,同一矿石类型的样品组合成一个组合样,当组合分析结果用来计算伴生组分的储量时,应按剖面或矿块组合样品。 (二)组合样品是在基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来选择的,如遇有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应按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a、当边界工业品位的样品为矿体边缘时,应把这些样品除去不编

碳酸盐岩储层

世界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中储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 碳酸盐岩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层,约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6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3油气资源储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特别是中东、北美、俄罗斯的许多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均与碳酸盐岩密切相关。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沉积物从前寒武纪到现在均有产出,分布极广,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1/5至1/4。碳酸盐岩本身也是有用矿产,如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菱铁矿、菱锰矿、菱镁矿等,广泛用于冶金、建筑、装饰、化工等工业。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层系分布范围广泛,从震旦系至三叠系均有分布,约占大陆沉积岩总面积的40%。据初步统计,我国有28个盆地发育分布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为385亿吨油当量。 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一般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碳酸盐岩勘探正处于大油气田发现高峰期,是近期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与常规的砂岩油气藏相比,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对于以“潜山”起家的华北油田而言,碳酸盐岩油藏探明储量比例只有41.6%。因储层具有典型的双重介质特点,渗流规律特殊,加之非均质性严重、开发技术不完善,开采效果迥异。 碳酸盐岩勘探技术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开始全面开展碳酸盐岩物探技术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碳酸盐岩配套技术,储层钻遇率大幅度提高,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碳酸盐岩勘探成为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碳酸盐岩勘探以地表地质调查和重磁物探为主,发现了如四川威远、华北任丘等油气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在落实构造、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了塔里木盆地轮古、英买力潜山及塔中等含油气构造。进入21世纪,随着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深化了对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油气藏的认识,全面推动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进程。在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超过1.5万平方公里,探井成功率提高了25%。

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

一.研究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影响因素 1.渗透率 1.1存在成层渗流的渗透率 对于渗流成层性的存在, 地下水往往具有承压性质。即使渗流的成层性不甚明显, 但岩体的渗透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总是存在的。将岩体的渗透系数表达为 1.2裂缝型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计算方法(详见李亚军《缝洞型介质等效连续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先通过建立裂缝型介质几何模型,利用几何模型对裂缝型介质做关于等效渗透率张量的分析,建立了求解裂缝型

多孔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连续边界条件和周期边界条件下的边界积分方程,得到裂缝型多孔介质网格块的等效渗透率张量。所求得的等效渗透率张量能够反映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属性参数对油藏渗透特性的影响假设裂缝型介质为水平介质,裂缝为垂直于水平面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面,裂缝的纵向切深等于所研究区域的厚度,此时可视为二维空间中的介质体,裂缝等价于二维空间中的线型裂缝。 图一 裂缝的中心位置,开度,长度,倾角,方位角,密度,组系等参数称为裂缝的特征参数,所有裂缝以这些特征参数进行定义。如图二在二维空间,裂缝通过中点O方位角H长度L 及开度h 确定。根据裂缝属性参数的地质学统计分析研究,假设裂缝中心位置服从均匀分布,裂缝长度服从指数分布,方位角服从正态分。

图二 裂缝的开度是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主要取决于所处深度。孔隙压力和岩石类型。根据所发表的一些关于天然裂缝的宽度数据可知,裂缝开度通常在10~200Lm之间变化,统计资料表明最常见的范围在10~40Lm之间(如图三),且服从对数正态分。假设采用裂缝开度的对数正态分布,裂缝系统各属性参数的统计分布函数见表一。 表一

矿物分析-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

书名: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主编;尹明、李家熙 开本;16开精装4册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11-3 定价;600.00元 优惠价:480元

内容简介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尹明、李家熙主编。该书是在1991年《岩石矿物分析》第三版基础上由50多家省局和地方地质分析测试部门的技术骨干重新修改补充编著而成,总结了全国广大地质分析科技工作者近20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共计600万字,将于2011年1月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四册,保留了部分具有权威性、传统(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新增了很多成熟、实用、行之有效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突显了痕量、超痕量多元素分析技术(几乎涉及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以及现代地质与环境调查中的有机物、形态、价态分析技术等。 主要内容如下:

全书分为四个分册。 第一分册是地质分析基础知识及通用技术,共868页。 第二分册是岩石、非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石分析,共862页。 第三分册是有色、稀有、分散、稀土、贵金属矿石及铀钍矿石分析,共967页。 第四分册是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共1252页。 本书总结了广大地质分析工作者进20年来取得的科 研成果,是来自55家单位的62位编委参与编著、 历时5年完成的全国地质实验分析测试领域的大型著作,可供大家日常参考。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是记录岩矿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知识宝库,总结了当前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分析 仪器技术的进步与地质实验室装备的水平,可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球化学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矿产综合利用与评价、环保行业、 进出口矿产品商检等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人员参考

陈晶_2011010949_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 及其基本特征 姓名:陈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 1.1 成因 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 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 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内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内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溶蚀孔洞一般为肉眼可见的小洞、大孔,岩心显示礁滩体储层溶蚀洞比较发育,孔洞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孔洞发育段岩石呈蜂窝状。 粒内溶孔主要见于砂屑内,少数见于生屑和鲕粒内,是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所致。 粒间溶孔指粒间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溶蚀粒间中细晶粒状方解石,溶蚀强烈时,可溶蚀纤维状方解石甚至颗粒边缘,使颗粒边缘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裂缝是碳酸盐岩重要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从成因来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礁滩体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沉积微相控制了岩石的岩性和结构,从而控制了岩石原生孔隙的发育。生屑滩、粒屑滩由于颗粒支撑作用形成大量的粒间孔,虽然大部分孔洞为灰泥、生物碎屑和多期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但仍有1%~3%残余孔隙被保存,同时为组构的选择溶蚀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期暴露蜂窝状溶蚀是形成优质孔洞层的重要因素。中—晚奥陶世构造与海平面振荡变化频繁,造成沉积的多旋回叠加,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可能造成短暂的同生期大气淡水岩溶成岩环境,使礁滩复合体形成的古地貌高部位露出海面。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受到富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滤,选择性地溶蚀了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又可沿着裂缝、残留原生孔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溶缝和溶蚀孔洞,从而形成优质孔洞层。 三是构造作用是改善礁滩体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走滑断裂活动的断裂和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