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四、研究过程:

(一)复习词语:在进入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快速复习一下词语:(二)创设情境:恭喜同学们顺利闯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看一看!

(三)探究过程

(出示课件:小山村原来的面貌)

师:小山村美不美呀?(板书:美丽)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喜欢这里吗?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怎么描述的,谁能带着你喜爱之情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指名读、齐读)

师: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啊,美得让人陶醉!你们想不想马上就去啊!可是,没有机会了(播放视频,边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大雨终于停了。此时的小山村已经变成了这样,孩子们,看到现在的景象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伤心、惋惜)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第5自然段(齐读)多么令人惋惜和心痛啊,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呢?

生:为什么会消失呢?(指名)

师:是啊,如此美丽的小山村为什么被山洪冲得无影无踪呢?

1、让我们一起用心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读一读2-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与小山村消失有关的句子。并想想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2、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找出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砍了很多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砍了很多树?(一棵一棵)

B、还有什么体会?(谁都可以砍,想砍就砍、不加节制)从哪里看出的?(从两个“谁家”体会到的。)

C“拎起”改成拿起好不好?(村民的随意)那么也就是说——(师引导学生合读,出示句子)

师:谁家想盖房,

生: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师:谁家想造犁,

生: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谁家想烧柴……

总之,如果需要树木,就随时砍,随便砍,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做的后果,这样的行为就是乱砍滥伐(板书:乱砍滥伐)

师: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出示:“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同学们“裸露”是什么样的啊?(到处都光秃秃的,没有植被的覆盖) (图片)

师:村民们看到土地出现了裸露,停止砍伐了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乱砍滥伐的行为持续了很久、很久啊(一年年,一代代,不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就这样,小村的人们砍伐树木不仅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再扩大……

师:那砍掉的树都变成了什么?出示(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师:人们的日子过的怎么样?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村民过得还不错?(一栋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大量)

师:村民们用数不清的树木来造房子、做家具、当柴烧。可是树木对人类的生存的最根本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查找到的资料。(引导:遮挡风雨、净化空气、防止土地沙化)

师:原来树木对人类和环境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啊,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可小山村的村民意识到了吗?他们还在挥舞着斧头随意砍伐,瞧瞧!斧头到哪,哪里就变成一片荒芜(斧头图)的小山村的图片)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那请同学们带着难过、惋惜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请同学们带着你难过的心情,齐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第4自然段)虽然村民们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不错。可是那只是暂时的,看!最终在一场咆哮的山洪中,小山村被冲的无影无踪了。(图片)

师:这场暴雨过后,小山村彻底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课件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师:哪些东西没有了呀?

(人们通过乱砍滥伐得到的一切,包括一把把锋利的斧头)

谁能带着难过沉重的心情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齐读。(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知道了美丽的小山村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里被洪水冲的无影无踪了,根本原因在哪里?

2.所以归根结底是在于谁呀?(板书:人类)人类,贪图眼前的小小利益,乱砍滥伐,最终毁灭了家园,毁灭了自己。这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之后,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故事啊!(五)拓展延伸

1.然而,同学们。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乱砍滥伐造成的土地沙化,山洪爆发,还有各种问题呢(播放图片)

2.感悟了小山村的沉痛故事,再看到这一幅幅让人触目惊心的画面。你现在最想对人类说些什么?(指名说)你能不能设计一句简短的环保宣传语呢?

师:希望大家能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板书:保护环境)

(六)结束语:

同学们,小山村被毁了还可以重建,可是,我们的地球却就只有一个啊,如果我们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了环境,那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相信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播放环保视频)我们生活的地球一定会成为一个更美的家园。让鸟儿飞得更自由,让鱼儿游得更欢快,让花儿绽放得更加迷人,水——更绿,天——更蓝。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制作一份环保手抄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多惠斯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问教育者要激励、唤醒和鼓舞什么呢?当然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由被动地、静态地学习转变到主动地、动态地学习状态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启示。他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既然学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教师为何不给予满足呢?因此,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探求、发现。

本课我在开课环节作了如下设计:学生观看课件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在学生对刚才看到的情景意犹未尽之时教师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形成浓浓的绿荫。”“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清晨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就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此时已经不知不觉由一个发现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文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只要学生善于钻研、发现,课文对他们永远是新鲜、活跃的生命实体。

看到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令人高兴。但课堂上发言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学生。尽管教师在提问的覆盖面上做了很大的努

力,但由于40分钟的局限,仍不能使全班每个学生均得到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并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每个学生创造各抒已见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寻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消失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先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归纳出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后自行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由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充分发挥集体作用,集思广义。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在行间巡视,俯下身去跟学生轻声交换意见,与他们平等谈话,共同磋商,并激励他们组组竞争,看哪一组说得好,在全班交流时,我鼓励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学生沉寂的心活跃起来,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钻研讨论的行列中去。讨论时,每个孩子对问题都有一个基本看法,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就产生争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他们就再回到课文中去,再进行一番钻研,直到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全班交流时,课堂又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可以说,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达到最佳状态。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地要求,也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悟出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感情色彩。在本课设计时给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情景,让他们先感受小山村的美。又在读文的基础上想象小山村空气甜润、森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舒适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语句蕴涵的感情。采用个人读文、评议读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语文综合化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课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与当今中国以至于全球环保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的课后就安排了环保问题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生实际。在课的结束环节中安排学生交流搜集的环保问题资料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学生要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综合运用到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也是对这些学科知识的一个整合过程。在环保行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的教训,谈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谈自己的打算。在说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的一个认定,造福社会的忧患意识、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萌芽了。

《小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山村 申弓 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小鸟啁啾,晚有山雾缘绕。虽然远离都会,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那儿的人却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的主人是个中年汉子,叫什么来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手绝技,那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到了他,已是第四代了。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在那座低矮小瓦房里。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村人也全都是住这种小瓦房的。 卫生室也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这样一来,小小的卫生室就门庭若市了。不管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竞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方形或长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瓦片作笔,瓦片作纸,开具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次不乱。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往前插队。医生的瓦片,成了小山村的次序规则,换到其他场合,人多了,村人也就提议,用瓦片,那就是排队了。 这方法挺好,这些年坚持下来,没有争执,没有矛盾,小村人一团和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肚吃饭,病痛抓药,没有丝毫的紊乱。 时代在发展。到了近年,小山村也通了公路。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转到右边的门,状出另外一个人。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来人自然没有瓦片。坐在最外边的黎三朝那小车看了一眼:“是来看病的吗?” “是啊,不来看病跑这来干什么?” 是的,不看病来这干什么!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屋都香了起来。医生说:“是啥烟,这么香?” “香吗?那就留你慢慢抽。”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子上,“告诉你,大中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1)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难点: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台词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原文 旁白: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 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一阵微风吹来,小树就迎风舞动。 鸟妈妈:这儿的空气真情新啊!让我们润润嗓子吧! 小鸟1:妈妈,妈妈,这儿真美啊! 小鸟2:妈妈,让我们在这儿安家吧! 旁白: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 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村民:我家要盖房子了,得多砍几棵树才行。 这棵,不行,太小了。 这棵,也不行。 哎,这棵很好,又粗又壮,就砍它了! 村民(老太太):儿子就要结婚了,给他砍几棵树做套家具。明年就能抱亲孙子了,想想我就很高兴。哈哈哈。。。。。哎,老头子,快啦呀! 村民(老头子):哎,来了! (老太太):你看这棵怎么样? (老头子):不错,就它了! 村民:别人都来砍树,我也要多砍几棵,不然我就吃亏了。 旁白: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不知过 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 夜。 音乐配乐:狂风暴雨 村长:乡亲们,快逃啊!洪水来了!众人逃跑、背景树木房子摇晃、翻倒。 旁白:洪水退去了。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到了小村庄。一眼望去,一片狼藉,山上空荡荡的,空气中充满了难闻的气息。 村们:我们的家没了

村民:什么都没了,我们变得一无所有。 村民: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老天爷要这样惩罚我们? 村民:唉,这都是我们滥砍滥发的恶果呀! 村长:乡亲们,不要灰心。人还在,地还在。让我们开始种树吧!村民一起:植树造林,重建家园! 结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美丽的小山村

师:同学们喜欢我们广灵县绿树环绕的水神堂和碧水蓝天的下河湾吗? 生:喜欢。 师:喜欢咱们宜兴这个美丽的村庄吗? 生:喜欢 师:喜欢我们美丽的校园吗? 生:喜欢。 师:你们经历过侵袭我们的沙尘暴吗?那么你们喜欢它吗? 生:不喜欢 师:是的,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而不好的东西都有它产生的原因。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出示美丽的村庄课件),发生了这们一个故事,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这个小山村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来,打开课文,自由快速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小山村曾经是怎样的? 2、师:谁来说一说,这个小山村曾经是怎样的?(美丽)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一段) 三、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和惊人变迁 1、哦,这么美丽的小山村就在第一自然段里,咱们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看看课文围绕小山村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齐读) 2、写了几种景物(4种) 3、课文又是怎么具体地把小山村的美描写出来的?

4、树——这几棵树算是郁郁葱葱吗?哪又怎样才算是郁郁葱葱呢?画多一点树(画树,在一旁板书:郁郁葱葱)。这么郁郁葱葱的树,我想那里的空气肯定很——住在这里的村民肯定觉得很—— (2)小河——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这样能体现出清澈见底吗?怎么才能体现?(板书:清澈见底) (3)鸟儿——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每天都能听到,说明什么?(鸟儿多)婉转是什么意思?对呀,人们每天都在听着这么美妙的歌声,心情肯定—— (4)鱼儿——还有鱼儿在小河中是自由自在地游逛。什么叫做“自由自在”?(边板书:自由自在) 5、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愉快)那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自由读。谁想展示一下个人风采?指名读,评价,再读) 6、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们喜欢吗?那我们就用喜欢的的语气再来读出小山村的美吧! 学生自由练读。 6、小山村是多美啊,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小山村的美景,感受其美。) 过渡: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可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那么大家在第一段里除了小山村的美,还有什么发现呢吗?跟教师读第一句话“山脚下,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曾经有过是什么意思? 生;曾经有过就是以前有过。 师:曾经有过现在这个村子还在不在? 生:不在。

三年级下语文同步试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_人教新课标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3一个小 村庄的故事练习卷2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庄()斧()减()犁() 压()爷()喊()梨() 锋()断()扩()消() 峰()继()矿()削()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少——()消失——() 扩大——()黎明——() 4.阅读课文,填写不同的叠词。 一()一()一()一() 5.将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 美丽的家具 裸露的小村庄 咆哮的土地 大量的洪水 锋利的树木 各种各样的斧头 6.、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序号上打“√”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1)小村庄的人们很勤劳。 (2)洪水威力大,连小村庄都冲走了。 (3)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乱砍乱伐,破坏了生态平衡,终于造成水土流失,招来洪水,毁灭了家园。 7.阅读课文片断,并回答问题。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的斧头。 (1)“喘气”通常是写人的,而这里说“大雨没喘气儿”这是()的写法。(2)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全段围绕哪句话的意思写的。请抄录下来。 (2)这段话用了什么写法? (3)接原文连线。 头上的羽毛像赤褐色外衣 背上的羽毛像橄榄色头巾 腹部的羽毛像浅绿色衬衫 9.看拼音,写词语。 10.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第1页/共6页

描写山村生活的文章-我的小山村

描写山村生活的文章:我的小山村 :在《我的小山村》一文中,无名小山村在作者眼里是神圣无比的地方,它见证了作者一路走来的踪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在我的心里却是无比神圣的地方!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的苦涩与快乐的足迹,有我青年的跋涉与奋斗的脚印,有我中年的情愫与乐趣的影迹!我永远爱你,那个小山村,还有那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一直以来,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我们,家就是我们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可如今,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加上优惠的移民安居政策,很多人从乡下移居城镇,于是我们就有了好几个家。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别墅,没有豪宅,只在镇上购置了一套简陋的房子,用以栖身,上班也近便。先前,父母住在乡下,我们便隔三叉五回老家。随着父母年龄增大,我们也忙于公务,回家的时日渐渐地少了。在我们的建议下,父母也住在了镇上。这样,回乡下老家的时间就更少了。虽然现在我们老家的宅子经常锁着门,但我还是有空闲就回去看看的。 春天,我会带上家人,带上干粮,带上希望,回家种玉米。首先是翻地,自然很辛苦,但这个工序在上年的冬天就完成了;接下来是整地,用镢头把大土块敲碎,用铁耙子把地整平;接着用两根小棒量

好行距,拉上绳子,并把绳子固定好,即为打线。准备工作就序后,开始用拉犁拉行子,翻开土后,按一定株距撒下玉米籽,再在两株玉米间撒上化肥,最后用土把玉米和化肥盖好。这时,已是大汗淋漓了。可是,看着眼前平整的土地,想着秋后收获的美景,成功的喜悦,取代了生活的纷纷扰扰,劳动的快乐代替了人生的坎坎坷坷,美好的憧憬淡化了工作上的起起落落…… 夏天,回家种些青菜,偶尔收获些生长期短的蔬菜,像黄瓜,豆角,西葫芦等,再给玉米施肥培土,天旱了,再浇浇水。 秋天,该有一阵子忙了。先是收获玉米,把玉米掰回家,剥掉包,挂在屋檐下,大树上,让它慢慢风干。看着金灿灿的玉米,子粒饱满,心里甜滋滋的。接下来,是收获核桃,请村上有经验的人上树拿杆子打核桃,我们在树下捡核桃,边捡边吃,一不留神,核桃就从树上掉到自己的脑袋上,砸得又疼又好笑,让人啼笑皆非,但整个人是快乐的,那种快乐是打心底的。 冬天到了,等下霜了,该收获蔬菜了。把萝卜拔出来,再窖藏,把萝卜樱子用开水焯好后,淘净,窝酸菜,莲花白腌制咸菜,白菜,洋芋也要窖藏的。当然,玉米风干后,剥成颗粒,装入木柜,也要贮藏起来。真可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整个过程,浸透着汗水,也蕴藏着喜悦!收获了粮食蔬菜,也锻炼了身体,陶治了性情,亲近了乡情! 一年四季辛勤耕种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但更让人难忘的是,相聚的快乐。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阅读答案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很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道卷向了何处。什么都没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填空。①“裸露的土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的是房子、_________和________等。2.想象这个小村庄原先是怎样的“很像样”,请用三个四字的词语形容它过去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这个小村庄遭受灭顶之灾的,有人说是咆哮的洪水,又说是锋利的斧头,其实,真正的凶手是那些对树木_______的人们。4.这个故事可能会使你想到这样一些语句:“螳螂捕蝉,_________”“人无远虑,___________”“金山银山,不如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失去树木植被保护的山坡(2)工具家具2.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绿树成荫3.乱砍滥伐4.黄雀在后必有近忧绿水青山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导学图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导学案主备:xxx 执教:xxx 学习者:班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明白美丽的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2、指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使学生懂得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大自然。 学习模块学习内容学法点拨个性批注 教师引导(学习第1、5自然段)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 致使,极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 大雨之后,将小山村卷走的故事。 二、图文结合,对比质疑。 1、从课文的那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山村的“美”?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看到鱼儿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游逛。 (2)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3、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小山村由到,朗读时的情感也随 之由变成。 读 、 想 自主合作(学习2-4、6自然段)三、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1、品读句子。 ①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 棵砍倒,运下来。 B: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句好,从、、等词语可以体现。 ②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 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两个“不断”说明。 ③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 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从、、等词语可以看出很多树木被砍。 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什么”一词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一切”指。 2、小山村由“美”到“毁”的原因是。 四、升华情感,明白道理 学完课文,你明白了:不爱护,必将收到, 毁灭就是毁灭。 读 、 想 、 品 自由创作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你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 2、写一条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广告词。

语文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练习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读拼音写词语。 kǎn chái ɡài fánɡ chuǎn qì lí mínɡ zhàn lán shēn yuǎn yù yù cōnɡ cōnɡ 二、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1.老师刚发下的考卷(juǎn juàn),不知被风儿卷(juǎn juàn)到了何处。 2.树木变成了应(yīnɡ yìnɡ)有尽有的家具,难道不应(yīnɡ yìnɡ)该令人反思吗? 三、比一比,再组词。 冻()裸()扩()犁() 栋()棵()括()梨() 四、选词填空。 展现出现闪现 1.人们把树砍光了,山坡上()了裸露的土地。 2.站在山顶上眺望,()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壮丽的河山。 3.夜刚拉上幕布,星星就迫不及待地()在夜空中。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村里的人用锋利的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上。 1.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句子中的两个“谁”和“拎起”“一棵一棵”这些词语表明:小村庄的人们上山砍树________。 A.十分随便 B.受到限制

2.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句子中的两个“不断”和省略号都告诉我们:小村庄的人们对森林的破坏________。 A.逐渐停止 B.还在继续 七、阅读课文片段,并完成练习。 ()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里。 即使……也……不管……还…… 2.“大雨没喘气儿”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转折。 C.表示声音延长。 (2)“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在文中是指() A.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等优美的生活环境。 B.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的所有的物品。 (3)“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什么?() A.人类高超的伐木技术。 B.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 (4)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变得更好,不要这一切了。 B.因人们没有保护好环境,引发山洪暴发,淹没了这一切。 C.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4.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第二课时教案 夏新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板书课题),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的生词掌握情况,开火车(出示生词) 二、自由读课文。 1、这个小山村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来,打开

课文,自由快速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小山村曾经是怎样的? 2、师:我想,你们这些爱读书的孩子肯定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谁来说一说,这个小山村曾经是怎样的?(美丽)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三、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和惊人变迁 1、哦,这么美丽的小山村就藏在第一自然段里,齐读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围绕小山村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 2、生回答,师课件标示词语:树林、小河、鸟儿、鱼儿 3、课文又是怎么具体地把小山村的美描写出来的? 4、(1):树林——几棵树算是郁郁葱葱吗?哪又怎样才算是郁郁葱葱呢?(树多长得茂盛才叫郁郁葱葱)。这么郁郁葱葱的树林,我想那里的空气肯定很——住在这里的村民肯定觉得很—— (2)小河——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清澈见底是什么意思?(水清得能看见河底的东西) (3)鸟儿——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每天都能听到,说明什么?(鸟儿多)婉转是什么意思?(动听)对呀,人们每天都在听着这么美妙的歌声,心情肯定—— (4)鱼儿——还有鱼儿在小河中是自由自在地游逛。“自由自在”说明这些鱼儿没有拘束,十分安闲舒适! 5、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愉快)那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生自由读。谁想展示一下个人风采?指名读,评价,再读) 6、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了,相信小山村的美已经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想去看看吗?(想)但是,你们已经没有机会了!——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三年级语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知识 点 【原文】 山脚下,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看到鱼儿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游逛。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家都有了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靠着锋利的斧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山村却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得无影无踪了。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字词学习】 字:盖、砍、锋、错、喘、斧 词:曾经、清澈、婉转、游逛、造犁、拎起、裸露、扩大、一栋、咆哮、包括、郁郁葱葱 【重点句子】 1.山脚下,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人们每天都能听见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看到鱼儿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游逛。 2.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3.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山村却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得无影无踪了。 【主要内容】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写了村里的人们用山坡上的树造房子,做工具,日子过得不错。可是多年后,洪水把村里的一切都淹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策略21

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片段《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是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了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一单元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会写13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重点指导“葱、囱、裸”几个难写的字,借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及句子等方法理解掌握“郁郁葱葱、清澈见底、婉转、裸露、咆哮、无影无踪”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小山村的故事;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会。 3、能模仿第一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为了在教学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抓住关键词进行对比,想象、图片展示等环节,让学生体会用词的优美,感受小山村曾经的美丽。二、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对比读、范读、录音朗读、合作读等方式,达到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以课文为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说课稿 山枣九年制学校张艳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五册的第六组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了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把第二课时的内容从教材、教法与学法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创造思维,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山村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山村,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清澈的河水变得如此浑浊呢?从画面方面激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语文课程教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语文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山村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增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得思想意识。 2、继续训练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认识5个字,会写12个字,掌握词语:郁郁葱葱、造犁、减少、扩大、大量、消失、靠着、黎明、包括。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策略与手段】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整堂课我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图文结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和洪水肆虐冲走小村庄的情景。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2、三幅挂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挂图(1),让学生观察、描述、感受小山村景色的优美和人们生活的安适。 2、教师导语:然而,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一场大雨过后,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到了何处,这是为什么呢?请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课文插图鲜活地呈现了小山村优美的景色和人们安适的生活。借助插图营造悬念,激发了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老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纠正读音:“葱”、“随”(平舌音),“扩”、“括”(韵母“uo”),“郁”(圆唇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着重指导学生读好词句。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张瑞云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难点: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准确。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导把生字词读准确。 3.指导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按自然段分别指名读,并纠正读错的地方。 (2)全班齐读。 三、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

“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比如,通篇课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但在读完课文之后,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人们错误行为的惋惜和谴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采用先自学感知,后交流的思路进行教学。我在开课时,利用课前在网上搜索到有关小村庄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赏,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回顾优美的词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村庄的美!”通过一次次对重点句的设问,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在学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其中,通过村庄的美丽与村庄被洪水冲毁两处视频的对比,更使学生从内心体会到保护环境的主要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美丽的小村庄景象,聆听宛转悠扬的美妙音乐。 同学们,在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山上森林茂盛、苍翠。如果你走过村前的小河,一低头就能够看到一尾尾肥美的鱼儿在河底五彩的石子间自由自在地嬉戏。一抬头看到瓦蓝瓦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深深地吸一口气,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你现在感受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村庄。(齐读: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最新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作文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作文 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脚下,环绕着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山村。美丽的森林就像一个绿色的宝库,世世代代养育着勤劳朴实的乡民,乡村里有清清的池塘,有高耸直立的山,有草木茂盛的树林,虽不富足却很安逸幸福。 时代在变,小山村也在变,但乡民爱护自己身后的大山环境的`心依旧没变。但年轻人探索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在变,一位青年在全村的帮助下走出大山,怀揣着梦想在外面世界努力学习。回到家乡,他告诉乡亲外面世界的富足,小山村要改变贫穷。但怎样才能过富裕的日子呢,乡民把目光盯上身后的森林,青年说山上的树很茂密,砍了卖到山外,就可以建楼房、造家具、买汽车、有钱了就能过好日子了。 咔嚓咔嚓……一棵棵树倒下了,村里人有钱了,住进小别墅了,开了小汽车。但一群群鸟儿飞走了,一条条小溪消失了,山后的翠绿色一天天被土黄色取代,大片土地裸露出来,狂风一吹,漫天黄土。每到下雨,后山的泥土就会被冲垮,经常有房子、田地被泥石流埋没。 一次雨下了三天三夜都没停,山洪暴发,泥石流把小山村埋没了,惊魂初定的村民望着被淹没的小别墅,目瞪口呆。小村庄的人贪恋金钱,不计后果地砍树换钱,钱包鼓了,绿色宝库却没了。 小山村的悲剧告诉我们,失去生态平衡,人类将寸步难行。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小草……生活才会更美丽。我们每个人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做环保卫士。 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有一座座矮小的房屋,有美丽鲜艳的小花小草,漫山碧绿碧绿的大树,像是给大山披上了一件绿大衣。小河在山脚下缓缓地流淌着,可爱的小鱼儿还不时跳出水面看看美丽的风景。 山上物产丰富,有许多草药,有天天鸣叫的大公鸡,有奔跑的小兔子,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们,它们天天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说:村庄真美丽!村庄真美丽!村民们每次都会收获满满。 村民们的生活不算富裕,不能每天吃到大鱼大虾,就连衣服都有很多破洞和补丁。但他们却很快乐,可以天天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听到小鸟们的叫声,捉一些小鱼小虾,还可以和小动物们一起愉快的玩耍。 有一天山里来了一群人,他们假装安慰村民说:瞧瞧你们身上穿的衣服,哪像我们天天穿着不同样子的衣服。再看看你们天天吃的,哪像我们都是山珍海味!他们又赶紧给村民们出了个好主意:要知道,你们可是有两座金山呀!你们想想,树可以换钱,动物可以换钱,你们也可以和我们一样过上好日子!村民们听了,高兴极了。 大家拿起斧头,一棵棵参天大树接二连三的倒下,小动物们无家可归。他们又把目标转向竹子,只见一根根竹子也这样倒下了。就这样,村民们变富有了。 人们还不满足,他们又打起了花草的注意,他们把草药采集光,又把花朵采光了。 美丽的小山变了,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河现在成了垃圾河,原来漫山遍野的花,现在成了一片荒漠。 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由于山上再也没有了树木和植被,泥石流来了,把汽车和高楼淹没了。第二天,幸存的村民们又过上了贫穷的生活。 1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小村庄变化前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小村庄的美景。 2、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小村庄的样子。师:这两幅图画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第二幅图就是小村庄变化后的样子。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么美的小村庄变成这个样子,真可惜!生2:是谁使它变成这个样子的?真可恶!生3:我想知道这个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3、是啊,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究竟发生了什么,竟然变成如此模样,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村庄,了解小村庄的故事。板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个小村庄的样子吧。(学生能说出:绿树环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一水环绕天空蔚蓝……)师:不过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在很多年之后发生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那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去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二、出示目标,初读课文 1、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2、师:试着把故事内容向同桌复述一遍。 3、师:谁愿意讲讲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讲述了小村庄的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砍下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因为过度的砍伐树木,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水平。终于在很多年之后的一场连续大雨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四、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惋惜之情 1、师再出示小村庄美丽的图片,引导生看图说话。 师:同学们,这就是你们所描述的那个小村庄。(引导生看图片)看,这里的森林(生:郁郁葱葱)这里的河水(生:清澈见底),这里的天空(生:湛蓝长远)这里的空气(:生:清新甜润) 2、师:这么美的小村庄,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呢?课文哪一部分的内容是写这幅画的?请你们找一找(第一自然段) 从哪几个词能够看出小山村的美丽?学生齐读这4个描写美丽山村的词。 全班一起来把这个部分读一读吧! 3、师:这么美的小村庄结果变成了什么样?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答案,你找到了吗? (生汇报后出示句子齐读: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请你联系上文内容想想,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后,师指导理解这里的破折号,引读: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包括那些……)师指导朗读句子,与第一段对比读。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导致自己家园所有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二、探究村庄变化的原因 1、师:原本漂亮的小村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小村庄到哪儿去了?读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