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南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读图,说出东南亚的范围并归纳位置特点

2、通过阅读图,说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3、通过运用东南亚地形图掌握东南亚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河流、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4、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并归纳并掌握位置特点

2、东南亚的地形特点对河流的影响及气候特点和分布

学习难点:

1、运用地图归纳东南亚的地形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学习过程:

风景导入:

展示一段《东南亚风光》的视频,给学生直观感受——东南亚。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

一、定位置,说范围

1、课件展示东南亚在世界上位置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7—1“东南亚地形分布”,找出东南亚的两大部分组成及加里曼丹岛、苏拉威

西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菲律宾群岛,并在课件展示的图中指出

3、课件展示:图“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思考: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

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其中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

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最重要航道。

二、识河流,判地形

1 、读图7—1“东南亚地形分布”,在图中找出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

萨尔温江。并思考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为什么?山河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有何差异?这对河流的流速有何影响?应如何利用?

上游:地势高峻,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地势渐低,水流趋缓,形成沿岸

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河水用于灌溉和航运

3、读图7—1“东南亚地形分布”,思考:

(1)马来群岛的地形是崎岖的还是平坦?

(2)有人说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学生读图思考后教师归纳: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二、学气候,说农业

1、课件展示东南亚位置图,思考:从纬度位置看,东南亚的气候应该以何种气候为主?

(热带)

2、课件展示东南亚气候分布图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归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和气候特点

3、交流讨论:假如你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位农民,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在热带

雨林气候区又该如何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农作物雨季播种,旱季

收获。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全年多雨。农作物随时播种,

全年都有收获

课堂小结:

白板展示东南亚知识网络,归纳本节知识

小试牛刀:

多媒体出示习题检测本课重难点

拓展延伸:

调查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东南亚(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比如能记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图上标注.从性格上来说,七年级学生对新鲜

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七年级学生好动,注重感性刺激,喜欢兴趣记忆,不喜欢枯燥记忆,而东南亚地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空间距离比较远,缺乏直观的体验,加上七年级学生知识面较窄,所以对东南亚地理位置边缘上作用,对自然条件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从图表中提取、分析和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东南亚效果分析

本节课紧紧围绕地理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让学生知道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又受到了科学史的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再加上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不够,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能力不强、知识面窄。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个小视频、图片、实例,加强了直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所以在教学时加强地图的教学。如在确定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时,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确认,

在地图上找出世东南亚主要的河流名称并分析地势,归纳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特点。根据气候类型图,归纳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等等。等等。学生通过读图、描图、指图,读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本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有些环节展开不充分,落实不到位,不具体,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正

东南亚教材分析

东南亚是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的区域地理中接触的第一个地理区域。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的“认识大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铺垫作用。

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较重要。本节教材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富饶的物产”、“我国的近邻”等4个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这两部分内容。

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分布”、“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等图,学生就可以形成对东南亚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的判断: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从纬度位置来看,

东南亚的大部分位于10°N~22°N,地处热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从相对位置来看,东南亚北连中国大陆,南临大洋洲,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教材在介绍东南亚的自然环境时,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制约,对河流上游、下游不同特征形成的影响;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等。东南亚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教材在阐述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自然环境特征之后,安排了“富饶的物产”这一部分内容,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物产的地位和分布,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达成“地形、气候对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课程标准要求,这一教学要求在教材安排的“活动”中有更明显的体现。

东南亚(第一课时)评测检测

1、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扼守这个十字路口的“咽喉”的是()

A苏伊士运河B土耳其海峡

C马六甲海峡D巴拿马海峡

2、在东南亚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其中有“火山国”之称的国家是()

A越南B缅甸C印度尼西亚D文莱

3、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是()

A.大山众多,平原少

B.多高原、山地和盆地

C.多平原,少山地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4、关于东南亚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B.全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旱季播种,雨季收获

D.热带雨林气候地区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5、在东南亚旅游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下面是晓华同学做的准备工作,其中正确的是

A带足大米以免到国外饮食不习惯

B带一些热带水果,以免到国外想吃又买不到

C带上羽绒服,以防天气寒冷

D戴顶帽子以防太阳晒

6.马六甲海峡沟通了

A.太平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7.读东南亚图(图1),回答问题.

(1)A所在的区域属于________半岛.从该半岛山脉、河流的分布状况概括其地表形态特征:___________气候类型为_______ (2)M处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_海峡,该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3)B岛属于__________气候.如图2的两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能够反映该气候类型特点的是___________图.

东南亚(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最为重要。本节课是学习《东南亚》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东南亚的自然地理部分。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得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

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自然特征。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教法: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我认为的亮点有:

1、利用图片、猜谜语、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图,查图,看图等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提高。

东南亚(第一课时)课标分析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等。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读图,说出东南亚的范围并归纳位置特点

2、通过阅读图,说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3、通过运用东南亚地形图掌握东南亚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归纳东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东南亚地形图、气候图,进一步提高提高学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