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如何进行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一.灰岩与白云岩

浅灰色-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颜色为浅灰色-青灰色,层厚大于1米,细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微晶-细晶方解石,约占90%左右,其次为白云石,含量小于10%,另含少许泥沙质。表层致密坚硬,地貌上形成明显的陡坎或山峰,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裂隙面可见方解石细脉充填。
灰色-青灰色砂屑白云质灰岩:颜色为灰色、青灰色,偶见深灰色,手摸砂感强烈,具砂屑结构,中厚层状或厚层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晶-粉晶方解石组成,约占80%左右,其次为砂屑,约占10%,白云石及少许泥质成分占10%。方解石脉较发育,颜色为灰白色,脉宽约10~15cm不等,局部地段具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或铁染现象。因风化淋滤钙质流失的缘故,表层颜色变为土黄色,常见连续的陷坑或凹槽。
浅肉红色钙质白云岩:岩色风化面呈浅肉红色,新鲜面呈白色-浅肉红色,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约占5%。白云石多呈自形晶,或泥晶、粉晶。呈亮晶、粉晶结构,厚层块状构造。
微晶生物屑砂屑含白云质灰岩:生物屑-砂屑结构,生物屑占30%,内碎屑占55%,胶结物占15%。砂屑成分主要为泥晶灰岩,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泥质,为亮晶,粒径在0.02mm左右。
断层构造角砾岩:风化面为褐黄色、土黄色,新鲜面为青灰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青灰色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岩、砂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其次为石英岩、火山岩等,砾石含量占40-70%以上。胶结物成分以钙质、泥砂质为主,少许铁质,约占30-60%,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砾石大小不等,一般为1-4cm左右,大则可达10cm以上。砾岩呈棱角状,砾径小的具一定的磨圆度,无分选性,固结成度较差,为典型的断层构造角砾岩特征。
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且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
碎屑白云岩: 一种具碎屑结构的白云岩。碎屑成分为各种白云岩碎块或白云岩晶屑,胶结物为白云石。按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砂状白云岩和粉砂状白云岩。它常在白云岩中呈厚度不大的夹层,是在蒸发潮坪环境。由于干裂及

潮流活动形成。
碎裂微-细晶钙质白云岩: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约占5%。白云石多呈自形晶,或泥晶、粉晶。岩石在后期的脆性变形强烈,故产生纵横交错的裂隙,有方解石细脉充填。
薄层砂屑灰岩:青灰-深灰色,泥晶-粉晶结构,层状构造,其成份由泥晶-粉晶方解石80%,砂屑15%,以及少量的泥质等物质组成,薄层状产出,单层厚度5-15cm不等。局部夹杂有微晶灰岩团块。少量方解石脉及方解石团块发育,脉宽几毫米-3cm,颜色为白色层面平整,产状:°∠°。
泥晶灰岩:又称“灰泥岩”、“ 微晶灰岩” 等。几乎全由0.001—0.004 毫米的灰泥(又称泥晶) 组成,仅含少量异化粒(小于 10%)。它在结构上相当于陆源粘土岩。常形成于低能环境,如泻湖、潮上带、浪基面以下的深水区。有些泥晶灰岩处在软泥阶段被生物扰动或遭受滑动变形。形成所谓“扰动泥晶灰岩”。
结晶灰岩:亦称“ 晶粒灰岩”。一种主要由方解石晶粒(含量大于50%)组成的石灰岩。它常常是泥晶灰岩或其他类型灰岩通过重结晶形成,按晶粒的大小可以细分为粉晶石灰岩,细晶灰岩粗晶石灰岩等。
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深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细晶方解石,约占95%,泥质、粉砂质少许。该灰岩质纯、坚硬,呈中层-厚层状产出,单层厚度介于30—100cm之间。方解石脉较发育,颜色为灰白色,脉宽约10~15cm不等。岩层产状:°∠°。
泥晶粗-中粒砂屑灰岩:岩石具粗-中粒砂屑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泥晶灰岩,由方解石组成,粒径多在0.014mm左右,部分内琐屑有重结晶现象。基质为方解石,混杂有少量泥质。岩石细小裂隙发育,有方解石细脉充填。
内碎屑灰岩: 一种以内碎屑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内碎屑的形状和大小可分为砾屑灰岩(及角砾状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等。它是水盆地中已固结的或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遭受波浪、水流冲刷、破碎、磨蚀后,再次沉积而成的具有碎屑结构的石灰岩。竹叶状石灰岩便是一种其型的砾屑灰岩。

二、火成岩
闪长玢岩:又称闪长斑岩,一种常见的中性浅成岩。成分与闪长岩相当。斑状结构,斑晶以中性斜长石为主,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为细粒或微晶质。主要成分为斜长石。一般呈小型岩体,有时是长岩体的边缘相。闪长玢岩如与喷出的安山岩有同源关系,则属于次火山岩。
绢云母化石英斑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约占25%。基质具变余微粒结构,主要由微粒石英及显微鳞片状绢云母组成,约占74%。
花岗闪长

岩:中性、中酸性粗粒状深成岩,二氧化硅含量在56% 左右,石英含量为20% 以上,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含量多于碱性长石,深色矿物为角闪石或黑云母。它是介于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之间的岩石。
石英闪长玢岩:岩石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约占25%,其次为石英及角闪石。基质具微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其次为石英。

三、砂岩、粉砂岩、砾岩
薄-中层状中细粒长英杂砂岩:中细粒砂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其成份为石英65%,长石15%,云母及岩屑成分组成,钙质胶结物。单层厚度10-30厘米不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岩层产状:°∠°。
钙质粉砂质板岩:岩石呈灰色、灰褐色、浅灰绿色,变余粉砂质、泥质结构,薄板状构造,其成份以粉砂质、泥质为主,钙质胶结。板理发育,板理面上有少量的绢云母等矿物组成。板理面上略呈丝绢光泽。
钙质粉砂岩:呈浅黄灰色,黄褐色,变余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其成分主要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泥质组成。钙质胶结物,中层状产出,单层厚度20-30cm,岩层产状:°∠°。

中厚层状中细粒长英杂砂岩。风化面为青灰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局部地段见浅肉红色。中细粒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其成份组成为石英65%,长石15%,另有云母及岩屑成分组成,钙质胶结物。单层厚度10~30厘米不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
岩石层理及裂隙间方解石脉发育,呈网格状。部分砂岩呈巨砾状形态出现,砾径10~80cm不等,磨圆度好,胶结物多为泥、砂质,基底式胶结。显示在胶结前经长期风化、剥蚀及搬运。

长石石英砂岩:为较连续的断续的自然露头,为断续的残积露头,岩性为浅灰、浅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平行层理发育,单层厚30--60cm。岩石中碎屑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等,含量约90%,粒径在0.125-0.5mm,0.2-1mm,0.5-1mm,磨圆度中-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中-好。基质为粘土矿物(10%),由于受动力作用,发生重结晶,形成变晶矿物有白云母、绢云母等,具定向排列,而显弱的千枚状构造,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岩石新鲜色为灰色,风化色见浅灰、浅灰白、浅粉红色等。
石英砂岩:一种固结的砂质岩石,其中石英及硅质岩屑含量超过95%。通常很少含杂基质,常见的胶结物是硅质,碳酸盐,此外还可能有铁质、石膏、磷酸盐及海绿石。硅质胶结物常为蛋白石及玉髓,它们可以围绕石英颗粒发育成为次生生长胶结物,形成再生生长的沉积石英岩。这种砂岩化学成分简单,以SIO2为主;色浅、常是白色;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分选性良好;波痕、交错层理发育;它是碎屑物质经长期或反复侵蚀,搬运的产物。我国华北震旦系地层和华南泥盆系地层中分布很广。许多沉积型铁矿常产在石英砂岩中,如河北的宣龙式铁矿,南方的宁乡式铁矿。
岩屑砂岩:一种岩屑含量大于25%的砂岩。岩屑多为隐晶质的岩石,如喷出岩、板岩、千枚岩、粉砂岩、泥页岩及隐晶质碳酸盐岩等,属不稳定的及成熟度低的组分。当岩石杂基的含量>15%时,则属岩屑杂岩,当砂粒中石英的含量超过75%时、则过渡为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是一种不成熟的快速堆积物,是构造变动强烈地区的产物,常在山前冲积扇、山间盆地反河流相中产出。
含砾不等粒钙质岩屑砂岩:

粉砂岩:一种已固结的碎屑沉积岩,其中粒径为0.025—0.0039 毫米(按! 标准)的粉砂的含量占50%以上,其余为砂、粘土或化学沉淀物。粉砂的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白云母和长石,岩屑少见,重矿物的含量比砂岩多,可高达2—3%。碎屑的磨圆度不好,常呈棱角状。胶结物以钙质,铁质为主。红层及煤系地层中经常遇到粉砂岩,黄土也是一种疏松的或半固结的粉砂质沉积物。
粗砂岩:为夹层,岩石具层状构造、砂状结构,由黄褐色、紫红色长石细砂岩向灰绿色石英砂岩过渡,长石成份逐渐减少,石英成份逐渐增多。单层厚度为10-20cm不等,局部地段见有出露,砂岩;岩石呈浅灰褐色,粉砂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单层厚30-60cm。其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少量泥质等组成,胶结物为钙质。 岩层产状265°∠70°。
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岩层:为冲洪积砂砾石层堆积,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以板岩、砂岩、灰岩砾石,及少量的石英质、硅质、火山岩砾石等组成。砾石磨园度好,无分选性,河床两侧为河漫滩堆积,具二元结构特征。
杂色砾岩:为主岩性,岩石为砖红-杂色,具层状构造、砾状结构,砾石含量60-70%以上,其砾石成分多以粉砂质及少量的泥质、硅质岩、灰岩砾石成分组成。砾石大小一般为0.3-4cm左右,厚层状产出,单层厚度为50-80cm不等,磨园度为次浑园状,分选性中等,接触式胶结,泥砂质胶结物充填,固结成度较差,单层厚度为10-50cm不等。岩层产状150°∠25°。

四、中侏罗统木嘎刚日群岩性组合
木嘎刚日群下亚群J1-2M1:主体岩性为一套砂、泥碎屑岩组合。以深灰色中-厚层状细-微细粒钙质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与深灰、黑色薄层状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为特征,底部夹砾质岩屑砂岩。砂岩中普遍发育平行层理和粒序层理,板岩保存有清晰的的水平层理。
木嘎刚日群上亚群J1-2m2:底部以出现灰白色灰岩和深灰色

薄层状硅质岩或硅质板岩为标志与下亚群整合分界。总体岩性组合为:下部灰岩或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岩、硅质板岩与深灰色中-薄层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绿色粉砂岩呈旋回性互层,局部夹深灰色含钙复成分砾岩,含砾砂岩;上部为灰色含燧石条带灰岩、深灰色中-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与深灰色硅质岩及硅质泥岩互层。

五、二叠系中统龙格组与中下统吞龙共巴组
龙格组中段(p2lg2):主要岩性为青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砾屑白云质灰岩、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偶见浅肉红色白云岩。
龙格组下段:深灰色中层状含燧石结核或硅化灰岩,青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灰白色白云岩等。
吞龙共巴组(P1-2t):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青灰色不等厚层状中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含砾钙质石英砂岩、钙质岩屑砂岩、深灰色薄层状钙质粉砂质板岩与深灰色中层状亮晶砂屑生物屑灰岩、亮晶砂屑生物屑白云质灰岩呈不等厚互层,碎屑岩中含少量砂岩、灰岩和花岗岩等冰碛砾,灰岩中局部含燧石条带或团块。
吞龙共巴组岩性为碎屑岩夹灰岩或互层,一般碎屑岩多于灰岩。区域上吞龙共巴组岩性及出露厚度各地有所差异,在嘎尔倒附近碎屑岩中夹深灰色生物礁相亮晶生物屑灰岩和亮晶鲕粒灰岩,产丰富的的蜓类和腕足动物化石。在木实热不卡一带夹弱蚀变紫苏辉石安山岩。

六、地质时代代码
Qhpl
Qhapl
Qhal
Qp
NS
E2m
E1-2n
j1-2m2
j1-2m1
p2lg2
p2lg1
γδμK1B 早白垩世布木错单元 花岗闪长玢岩
γπ 花岗闪长斑岩
λπ 石英斑岩
δπ 闪长玢岩脉

七、描述形式或示范

(一)、地质点描述(分界点)
A、本点岩石裸露极差,点周围第四系覆盖,呈孤立露头,为一岩性分界点。
点北西为TL2岩性段;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岩石呈灰-深灰色,碳酸盐岩结构,中厚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30-50cm。其成份为微晶方解石、粉砂质等组成,
点南东为TL1岩性段;其岩性 为板岩、灰岩;其岩性特征同于D5245点北岩性组合特征,
岩层产状195°∠65°,推测与TL2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B、该点唯一岩性分界点,点北为TL1岩性段;其岩性为长石石英杂砂岩、粉砂质板岩与薄层状灰岩互层;
1)长石石英杂砂岩;为主岩性,浅灰色,中细粒砂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度10-20cm。其成份为石英、长石、岩屑及少量云母等,胶结物为钙质。
2)粉砂质板岩;浅灰色,变余粉砂结构,板状构造。薄-中层状产出,单层厚度10-30cm,其成份为粉砂质、泥质、绢云母等,板劈理发育,与灰岩呈不等厚

互层,互层比为1:2,
3)薄层状灰岩;岩石呈灰-深灰色,碳酸盐岩结构,薄层状构造,单层厚2-5cm。其成份为泥晶方解石、泥质、粉砂质粒屑等组成,灰岩中则含有少量粉砂质,在灰岩中呈水平层理、斜层理产出,灰岩层面产状340°∠61°(倒转产状);与上述岩性呈不等厚互层,
点南为TL2岩性段;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岩石呈灰-深灰色,碳酸盐岩结构,薄-中层状、块状构造,单层厚30-50cm。其成份为微晶方解石、粉砂质等组成,与点北为TL1岩性段为整合接触,

(二)、断层描述

断层证据
(Kzh1)与(TL8)为断层分界线;及其证据如下;
1)断层两盘岩性各异,北盘岩性紫红色砾岩、砂岩;南盘岩性为灰质粉砂岩、微晶灰岩;
2)地形地貌为明显的鞍部负地形,影像上显示线状构造特征,可解译性,
3)发育约5-10m宽的断层破碎带,由断层泥、及灰岩角砾组成,具碳化特征。
4)断层两侧岩石破碎,风化,产状不甚稳定,岩石中次生分泌脉发育。见有泉水分布;
5)断层走向285°,推测为南倾逆冲断层性质,
6)断层近东西向°,断层面倾向为南,倾角为50°-60°,推测为断层性质为逆冲断层,点北产状50°∠80°点南产状不详。
7)可与D5038点(阳山南断裂)对比,为同一组为断裂。

层间断层 本点为(Dh3)地层断层控制点,点两侧岩性为灰质板岩夹灰质石英细砂岩;为一断层通过,其断层证据如下;
1)断层通过处地形地貌为明显的鞍部负地形,为一系列的垭口影像上显示线状构造特征,可解译性,
2)见有5-15m宽的断层破碎带,由断层泥、及碎裂岩组成,具碳化特征。
3)断层两侧岩石破碎,风化,产状不甚稳定,岩石中次生分泌脉发育
4)断层走向近北西-南东向分布,地层被明显的错断,为左行平移走滑断层性质


(三)、不整合描述
TL8与Kzh1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证椐如下;
1)二者为不同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及不同的沉积环境, 点北西为中厚层状灰质板岩;点南东为红层,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紫红色砾岩,
2)见有2m宽左右的底砾岩,底砾岩成分较为复杂,砾石为多为粉砂岩、灰岩作硅质岩砾石,无分选性、磨园度一般,为次浑园状,粒度为1-2cm,泥钙质充填,
3)地貌、影像上区别明显,影像可解译性,Kzh1地层为红色盖层,
4)Kzh1地层呈角度不整合于 三叠系 TL8地层之上,点北西产状300°∠25°,

Tj安山岩呈角度不整合于黄家沟组之上;其证据如下;
1)二者为不同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及不同的沉积环境,
2)点北为三叠系贾河沟组火山岩呈角度不整合于黄家沟组(Dh4)之上,
3)地貌、

影像上区别肯显,影像可解译性,
4)不整合接触带上,岩石具一定的角岩化、硅化及矿化等蚀变特征。

(四)、点间地质描述
点间地质:沿途向南西方向连续观察,岩石裸露差,风化破碎较强,第四系、庄家地覆盖,约500m处,黄土覆盖厚度大,并发育黄土垂直裂隙。只有零星的岩石裸露及残坡积物堆积,所见地层出露为(TL7);其岩性为板岩、砂岩、泥灰岩等岩石组合。岩层产状不详。
点间地质:沿途向南连续观察,岩石裸露差,风化破碎较强,所见地层出露为(Dh4);其岩性为灰-深灰色薄层状灰岩、薄-中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灰褐-黄褐色粉砂质板岩;岩层产状不详。距点南200米处有一脉岩出露,为石英闪长岩岩脉,宽约2m,

八、路线小结示例
路线小结示例1
一、完成工作量
2010年7月14日,羌多幅1;5万数字填图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工作正式展开。 L0001线位于查楚幅(I44E017015)西北角,由北向南开展工作,总共完成实物工作量如下:
路线长度: 7544.36m
地质点的个数: 15
样品点的个数: 7
产状点的个数: 5
素描点的个数: 0
照片点的个数: 4
二、主要工作成果
1、地层:本路线穿越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中二叠统龙格组下段(p2lg1):为本路线的主地层,主岩性为浅肉红色—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夹钙质白云岩、中层状泥灰岩、硅质灰岩(或含硅质含燧石结核灰岩)。基岩风化较强,部分白云质灰岩表层因风化淋滤作用呈现凹槽或凹坑。部分路段的基岩表面及裂隙面呈现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
中而叠统龙格组中段(p2lg2):主要展布在路线的起点南及路线的南部,岩性以青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白云质灰岩为主,另外在D0003-D0004之间出现了一层厚度在250米左右的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是否归并为p2lg2?
p2lg1与p2lg2二者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
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砂土(Qhapl):出露在路线中段及尾端,为冲洪积砂砾石层堆积,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以砂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砾石,及少量的石英质、硅质、火山岩砾石等组成。砾石磨园度中等,无分选性,河床两侧为河漫滩堆积。
2、岩浆岩:在D0005-D0006之间出现了近东西向展布的强褐铁矿化褐红色石英斑岩(野外定名),质地坚硬,东西向出露约400米。
该岩体内容前人资料未显示。
3、构造:路线南部陡坎处断面可见p2lg2的砂屑白云质灰岩呈现背斜构造由北西倾转为南东倾。
三、存在的问题
1 、1:25万区调资料显示,路线南部的p2lg1与p2lg2之间呈现断层接触,但该路线未发现断层。在D0013点的断面上发现p2lg1与p2lg2二者呈现角度不整合接触,这只是局部的显

示还是岩性段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待相邻路线证实。
2、路线北部出露的厚度在250米左右的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是否归并为p2lg2?有待相邻路线及同位素岩样的时代证实。


张鸿林
2010年、7/18


该路线已自检.未发现问题。
自检人:张鸿林
2010年7月19日

路线小结示例2

一、完成工作量
路线长度: 9339.38m
地质点的个数: 14
样品点的个数: 0
产状点的个数: 10
素描点的个数: 0
照片点的个数: 0
二、主要地质收获:
(一)地层:
本路线所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地层黄家沟组Dh、二叠系地层十里墩组(Psl)、三叠系隆务河群地层(TL8)、安家岔组(Da),白垩系周家湾组(Kzh),第四系(Qhal)地层分布。 现从新到老分别叙述如下;
1.第四系(Qhal);位于本路线D5090点北,为一现代河床冲洪积砂砾石层堆积;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以板岩、砂岩、灰岩砾石,及少量的石英质、火山岩等组成。砾石磨园度好,无分选性,河床两侧为河漫滩堆积,具二元结构特征。河床宽度约200-250m。常年流水、水流量实大。
2.白垩系周家湾组(Kzh);局限于D5089点南分布;出露面积不大,并只出露周家湾组第一岩性段(Kzh1);其岩性较为紫红色砾岩;其砾石成分较为复杂,砾石含量60-70%以上,厚层-巨厚层状产出,次浑园状,分选性中等,接触式胶结,固结成度较差。总体岩层产状较缓,为20°-25°之间,呈角度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在地形地貌以及影像上区别明显,为红色盖层,显被状地貌特征。
3.三叠系隆务河群(TL);主要分布于本路线南部地段,D5094点以南,出露有TL3、TL5-TL8岩性段;为一套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1)TL8岩性段;分布于D5093-D5098点间,出露宽度大,其岩性为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灰岩,其岩性组合为钙质板岩与灰岩互层;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灰岩等组合,
2)TL7岩性段;分布于D5098-D5099点间,其岩性为石英杂砂岩、钙质板岩夹灰岩组合,与TL8岩性段岩石组合及特征区别明显。
3)TL6岩性段;局限于D5100-5101点间,出露宽度不大,约120m左右,其岩性单一,为微晶灰岩,
4)TL5岩性段;分布于D5101-D5102点间,其岩性为灰质板岩夹泥灰岩,
3)TL3岩性段;分布于D5102-D5103点南,其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夹钙质粉砂岩、灰岩,与TL5岩性段为断层接触,由于断层作用导致TL4岩性段缺失;
以上岩性段岩石具共有特征;
1)板岩板劈理发育,局部地段发育斜层理,后期方解石脉发育,沿板理面及裂隙分布。
2

) 砂岩、板岩底部常见有槽模、印模沉积构造,可判断地层的倒转与正常。
4.二叠系地层十里墩组(Psl);只限于本路线D5092-D5093点间,出露宽度小于1000m,其岩性为钙质粉砂岩、板岩、灰岩组合,以二条北北西-南东向断裂所挟持,控制该地层分布,地层在区域上呈带状分布,局部地段呈构造透镜体产出,与上、下伏地层均为断层接触关系。岩石均发育构造变形其中板岩板劈理发育,后期方解石脉发育,沿板理面及裂隙分布。岩层产状较乱不稳定,
5.泥盆系地层黄家沟组(Dh)
1)黄家沟组(Dh);出露有第一—第四岩性段,分布于本路线以北D5086-D5088点出露,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其岩性为灰质板岩、砂岩、粉砂岩、巨厚层状生物灰岩、砾状灰岩等。其中板岩板劈理发育,灰岩呈巨厚层状产出,含有一定的生物化石,主要为腕足、珊瑚、以及海百合茎等藻类化石。见有珊瑚礁转转石,岩石坚硬。局部地段板岩具有一定的矿化蚀变,如黄铜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等。从北向南为:
Dh4岩性段;分布于D5086点南-D5087点间,其岩性为中厚层状灰质板岩、中厚层状灰岩;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及断层接触关系,
Dh3岩性段;分布于D5087点南-D5088点之间,其岩性为砂岩、粉砂质板岩、生物灰岩;灰岩中产腕足类化石,在本路线与下伏地层为断层接触关系,呈断块产出。
Dh2岩性段;分布于D5088点南,其岩性为厚层状泥灰岩,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Dh1岩性段;分布于D5088点南-D5089点间,其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细砂岩、板岩、灰岩组合;
2) 安家岔组(Da);在本路线只局限于D5091点南分布,只出露第二岩性段(Da2);及其岩性为砾状灰岩夹砂岩、板岩。与黄家沟组为整合接触,
(二)火山岩;出露于本路线的起点D5086点,为三叠系贾河沟组(Tj)火山岩沉积;其岩性为浅肉红色安山岩;岩石呈层状构造,安山质结构,其成分由长石,石英、及少量的灰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岩石具一定的风化破碎。属火山喷溢相沉积环境。与围岩Dh4接触带上,岩石具一定的角岩化、硅化及矿化等蚀变特征。 矿化为褐铁矿化
(三)侵入岩:出露于D5089点南,出露面积不大,其岩性为黑云母石英二长岩(ηοβ);岩石呈浅灰色,弱显肉红色,细粒二长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度为1-3mm,其成分由斜长石、碱性长石75%,黑云母及少量的石英25%,与围岩为侵入接触关系。接触面产状180°∠70°,为内侵接触关系到。 在接触带上见有矽卡岩条带及角岩。局部地段为矿化蚀变特征;
(四)脉岩

;出露于本路线的起点D5086点安山岩中,其岩性为蚀变闪长岩岩脉,岩石呈灰黑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其成分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少量的黑云母、电气石等,岩石风化破碎、蚀变较强,
(五)构造:
1.断层:在本路线的调查中,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发育北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
1)北北西-南东向断层;位于D5087、D5088、D5092、D5093、D5094点均发育一组北北西-南东向层,断层规模大小不等,为数公里—数十公里,断层面较陡,为65°-75°之间,其断层性质D5087、D5088点为南倾的逆冲断层性质,其中D5092、D5094点断层挟持二叠系地层十里墩组地层分布,为北倾的逆冲断层性质,断层规模较大,延伸较远。
2)近东西向断层、于D5088点、D5099、D5102点,以近东西向产出,晚于北北西-南东断层,其性质为平移走滑性质,其中D5088点断层性质为平移走滑向并南逆冲,致使早期断层与地层发生明显的错断与位移,断距一般大小不等,为200-500m不等,
2.褶皱:本路线调查地区褶皱不发育,三叠系隆务河群(TL)均为向南倾倒转的单斜构造,泥盆系地层黄家沟组(Dh)为北倾的单斜构造,局部地段产状乱,为断层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讨论:
1.由于第四系、庄家地覆盖严重,对黄家沟组(Dh)第一、二、三、四岩性段以及隆务河群TL3、TL5-TL8岩性段的划分标志不十分明显,
2.对个别断层的对断层的性质、依据收集不足。有待于区域性综合研究再确定。
3.对地层的产状,如层理S0、板理S1+n野外数椐收集与前人有一定的差异。


本路线已自检,未发现异常。
自检人:张鸿林
时间: 2005.3.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