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油机高压共轨与传统燃油系统的比较与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柴油机高压共轨与传统燃油系统的比较与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

与传统燃油系统的比较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指导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阅书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摘要

柴油机自诞生至今,其技术不断地在革新。为了满足柴油机低排放、高性能的要求,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柴油机燃油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机械式燃油系统和共轨燃油系统的工作过程。同时,在喷油压力、喷油定时、喷油速率的控制等方面指出共轨系统与机械式燃油系统存在的差异。

今后,随着排气后处理技术和空燃比控制技术的进步,不再以牺牲柴油机的高热效率为代价,就可生产出排放和噪声水平都接近或超过汽油车的柴油机汽车。高压共轨系统被世界内燃机行业公认为20世纪三大突破之一,已成为21世纪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主流。

关键词柴油机共轨系统燃油系统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diesel, the technology of which is being steadily improv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 performance and low emission of the diesel, the high-pressure common rail fuel system emerges as requi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el system for diesel、the work process of mechanical fuel system and common rail fuel system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Simultaneously, it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rail system and mechanical fuel system in terms of injection pressure、injection timing and injection rate .

In the future, with the progress of exhaust af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air-fuel ratio control technology, No longer regard sacrificing the high thermal efficiency of the diesel engine as the cost, it can produce emissions and noise levels which are close to or more than gasoline cars of diesel vehicles. Common rail system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three breakthroughs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worl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dustry, it has become the main flow of the diesel engine fuel system in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 Diesel engine,common rail system ,Fuel injec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I II 1引言 (1)

1.1柴油机的诞生 (1)

1.2柴油机燃油系统的发展历程 (1)

1.2.1传统机械式燃油系统 (2)

1.2.2柴油机增压技术 (2)

1.2.3中冷技术 (3)

1.2.4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3)

2传统机械燃油喷射系统组成、工作过程 (7)

2.1组成 (7)

2.2工作过程 (7)

3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 (9)

3.1共轨技术的发展过程 (9)

3.2共轨电控喷射系统两大代表 (10)

3.2.1高压共轨 (10)

3.2.2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12)

3.3共轨技术的特点 (13)

3.4共轨电控喷射系统改善发动机性能原理 (14)

4柴油机传统燃油系统与高压共轨系统的比较 (15)

4.1机械柴油喷射与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的差异 (15)

4.2机械式柴油喷射系统与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的性能对比与分析 (16)

5柴油机燃油系统的发展方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6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1 引言

1.1 柴油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机诞生于1893年的德国。蒸汽机发明后,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L)—一位德国皮革商的儿子,在慕尼黑技术大学上学时对“蒸汽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他34岁那年(1892)取得了把空气压进容器并且和煤粉充分混合直至被压燃而提供动力的机械装置的发明专利。第2年,位于德国奥古斯堡的MAN公司根据这一专利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发动机的原型机,并取名叫…狄塞尔(DIESEL)发动机。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狄塞尔发动机从诞生到不断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狄塞尔先生在他55岁那年不幸逝世了,没有能够见到他发明的发动机装在汽车上。10年之后,MAN公司终于在柏林的汽车展览会上推出了第一台装在卡车上的狄塞尔发动机。后来,设在曼海姆的奔驰公司制造出了带预燃室的狄塞尔发动机,并且把它装在了自己的卡车上。直到1936年,也就是狄塞尔先生去世23年后,梅塞德斯——奔驰公司才制造出了第一台装有狄塞尔发动机的轿车。

直到今天,柴油机的英文名称仍然是DIESEL ENGINE—狄塞尔。

1.2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发展历程

自第一台柴油机问世以来,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柴油机技术历经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末用机械式喷油系统取代了原来的蓄压式供油系统;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采用增压技术,使功率提高30%—100%甚至更多,在高原缺氧地区也能大大提高动力性和加速性等性能指标,而且在改进了中间冷却技术后对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也将更加适应;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柴油机发展到第三阶段,即微机电子控制技术蓬勃兴起,而且已成为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第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柴油机还远不如汽油机的电控技术那样普及,但其发展趋势也已被许多人所认识。在柴油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柴油机排放的严重性,从80年代以来HC,CO,NO X和颗粒物的排放

排放量量已经大大降低,满足当时所相应的排放法规的要求。从1985年至今,NO

X

降低了72%,同期CO排放量降低了85%.HC降低了81%,自1990年以来柴油机制造商将颗粒排放物(PM)降低了86%。这些成就是通过柴油机技术的不断改进

取得的,如废气涡轮增压技术、中冷技术、四气门技术、EGR技术、燃烧室设计优化和高喷射压力技术。

燃油系统是柴油机的核心部分,它的功用是:在适当的时刻将一定数量的洁净柴油增压后以适当的规律喷入燃烧室。喷油定时和喷油量各缸相同与柴油机运行工况相适应。喷油压力、喷注雾化质量及其在燃烧室内的分布与燃烧室类型相适应。在每一个工作循环内,各气缸均喷油一次,喷油次序与气缸工作顺序一致。根据柴油机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循环供油量,以保证柴油机稳定运转,尤其要稳定怠速,限制超速。储存一定数量的柴油,保证汽车的最大续驶里程。

1.2.1 传统机械式燃油系统

为了提高柴油机各种性能,柴油机燃油系统不断的被改进。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核心部件——高压喷油泵经历了从直列泵、分配泵、泵——喷油器系统、直到电子控制喷油系统的发展过程。其中,直列泵、分配泵系统是机械式燃油系统的典型代表。

直列泵的结构特点是对应于一个发动机气缸应要有一组驱动、泵油和调节元件,然后由一个泵体把多组相同的元件组合起来,并在外部加装各种部件,以增加控制功能。如调速器、自动提前器、增加烟度限制器等。直列泵存在着体积大、精密偶件数目多、行程大、调整维修复杂等缺点,分配泵则是针对直列泵的缺点开发出来的,其结构特点是:第一,只用一副精密偶件泵油,然后再将高压油依次分配到各气缸中去。这种结构使得分配泵的体积和重量大大降低。尤其是分配泵调速器的微型化,使得长度方向的尺寸缩短较为显著,而该尺寸对紧凑型小缸径多缸柴油机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由分配泵把输油泵、提前器,调速器等都集中在一个泵体内,为柴油机的总体布置带来方便。

1.2.2 柴油机增压技术

为了提高柴油机的功率,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增压技术。柴油机增压技术是在进气管前上加装一个压气机,将新鲜空气加压后送入汽缸,使气缸内空气密度增大,进而可以增加喷油量。柴油机采用增压技术后,不仅提高了柴油机的输出功率,降低了燃油消耗,并且大大降低了柴油机排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按照压气机的驱动方式不同,增压系统可分为:机械增压系统、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和二级增压系统等多种形式。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废气涡轮增压系统。

1.2.3 中冷技术

涡轮中冷增压是80年代后期在柴油机上广泛运用的新技术。此项技术装置由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组成。它利用排气中的剩余能量驱动涡轮增压器旋转,对空气滤清器中吸入的空气进行压缩增压.并送入发动机进气管中,使进入气缸的空气总量增加。而中冷器的作用是带走由于压缩空气和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加了进入燃烧室里的空气密度。

1.2.4 燃油喷射系统

1.2.4.1 电控技术产生背景

柴油机的特点是功率高、扭矩大,这是汽油机无法相比的。但是,柴油机对雾化质量有着特殊的要求,它是利用高压喷油实现燃烧充分,使排放烟度符合排放标准。

在柴油机上,燃油喷射系统是保障高压喷油的核心部件,而传统的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喷射系统心脏的柱塞式喷油泵在工作中采用柱塞脉动式供油方式,导致进一步提高柴油喷射压力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喷油泵结构复杂,在机械式调速器和供油提前装置的自动调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和惯性冲击等,使油量调节受到影响、提前供油受到限制,造成动力性和经济性下降以及排放烟度、噪声和耐久性受到影响。

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共同发展的过程带动了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变革:从机械供油装置的改进逐步发展到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继而发展到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纵观目前的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数控电子调速器和电控变截面涡轮增压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组成均由四部分组成,即被控对象柴油机有关零部件、各种传感器、电控单元(ECU,即Electronic Control Unit)和执行器,它们共同构成了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在柴油机工作中的反馈控制即是电子控制技术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1.2.4.2 柴油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功能

在柴油机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式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柴油机的需求。为了提高柴油机的性能,自动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1)具有多功能的自动调节性能

工程机械用柴油机的运转工况是多变的,而且对油耗、排放和可靠性等要求较高。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柴油机的调节系统正好可以实现多功能的自动调节,从而保证柴油机动力性、燃料使用经济性、可靠性和操作方便性等性能充分发挥。

(2)减轻质量、缩小尺寸、提高柴油机的紧凑性

对于现代高速柴油机而言,由于驱动喷油泵的扭矩较大,要设计一个紧凑和可靠的供油提前自动调节器很复杂,而且在柴油机总体布置上也比较困难。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解决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问题,不仅可以容易地解决上述难题,而且提高了柴油机的紧凑性。

(3)部件安装连接方便,提高了维修性

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相关部件尺寸减小特别是燃油供给系统,安装部位免受空间位置的约束,连接简便,有利于柴油机日常维护及修理。

(4)扩展了故障诊断、联络等功能

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方便地与微型计算机相连,很容易实现柴油机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功能,柴油机运行及检测数据的存储与传递等问题也迎刃而解,便于科学管理和使用。

(5)使柴油机的动力输出和负荷得到更精确的匹配

随着工程机械制造技术高速发展,为了提高自行式工程机械的作业效能,采用了电喷柴油机,电控自动变速器等自动控制装置,使自行式工程机械在作业时,能随着负荷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动力传递,柴油机的动力输出和负荷得到更精确的匹配,充分发挥工程机械作业效能。

1.2.4.3 电控燃油系统的组成、特点

柴油机电控系统组成:(1)信号的采集和输入部分。通常有若干个具有相同功能或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信号调理电路组成。(2)电控单元。它负责对各种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其内算法,向被控单元输出控制信号。(3)执行器。它是ECU 与柴油机的接口,接受ECU的控制信号以改变柴油机的状态。在柴油机电控系统组成方面,提高电控发动机的控制精度将会被更多的科研机构放到重要的位置,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即采集信号的精确度和处理信号的精确度。因而研究柴油机电控控制精度的提高也是今后一个重要方向。柴油发动机电控技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其技术难点就在柴油喷射电控执行器上;二是柴油电控喷射系统的多样化。柴油

发动机在机械控制时代,就已经有了直列泵、分配泵、泵喷油器、单缸(体)泵等结构完全不同的系统,每个系统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每种系统中又有多种不同结构。实施电控技术的执行机构比较复杂,因而在此方面也可进行新的探索研究。1.2.4.4 柴油机电控燃油系统的历程

根据电子控制的对象不同和应用的时间先后,将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分成以下几种。

(1)过滤型电子控制系统

之所以称这些系统为过滤型电子控制系统,是因为这几种系统是采用传统的机械式喷油泵的压油、喷油机构而工作,仅以电子执行机构等替代机械式的调速器或提前器。

1)采用模拟电路控制的燃油系统

最初投入使用的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模拟电子控制回路,传感器和执行器代替控制喷油量的调速器。其基本构成是:采用电磁执行器控制喷油泵的调节齿杆,由传感器检出调节齿杆的位移,通过反馈电子系统把调节齿杆的位移作为目标喷油量进行控制。电子回路中控制发动机的基本信号有油门位置和发动机的实际转速。该类控制方式是根据目标控制特性由电子控制回路计算出调节齿杆的目标位移,输入了目标齿杆位移电压的电子伺服机构,可以将调节齿杆的位移精确地控制在目标位置上,得到目标转速特性,但该系统设计的自由度有一定的局限。

2)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燃油系统

该控制方式的原理:预先将能够使发动机性能达到最佳的调速器特性曲线图输入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根据油门开度和发动机转速从存储器中计算出目标位置,实现精确控制。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已能够圆满地解决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噪声、排气净化的要求。

3)喷油定时的电子控制系统

该类控制是利用电子油压伺服机构代替机械系统中的飞锤,通过计算机的计算结果控制喷油定时。

工作原理:由传感器检测出发动机转速和喷油泵调节齿杆的位移,从数据存储器中计算出目标提前器相位,通过油压回路的动作,产生相应的提前角,电子提前器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喷油定时控制特性。

4)综合电子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一个电子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喷油量和喷油定时,将调速器控制和喷油定时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控制精度更高,控制自由度更大。根据油门开度和发动机转速确定最佳喷油量的同时,还将喷油量和水温、转速等参数的相互关系加以考虑,计算出最佳的喷油定时,加以控制。

5)电磁阀控制的燃油系统

该系统根据电流的通电或断电,使油压回路接通或切断,该系统的特点是:计算机控制对象只是接通或断开电磁阀,控制方式从位置控制变成了时间控制。但其控制精度不仅取决于电磁阀的响应特性,而且与基准凸轮位置的检测精度、转速的检测精度和速度、计算机的演算精度和速度都有很大关系。

(2)共轨式燃油系统

共轨式燃油系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实用化阶段。其原理是:由发动机驱动的高压供油泵将柴油加压后供人共轨内,共轨内柴油压力可维持在130—l60MPa范围内。形成高压的柴油经喷油嘴喷射到相应的气缸内。喷油器是由计算机单独控制的。

2 传统机械燃油喷射系统组成、工作过程

2.1 组成

传统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主要包括:油箱、低压输油泵,燃油滤清器,高压燃油泵,喷油嘴以及油管等组成。各部分功能依次是:喷油泵的功能是将柴油进行加压、计量,并按照一定的次序将柴油供人到各个气缸对应的喷油器中。调速器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飞锤等感应元件产生的离心力的变化,再通过机械杠杆和弹簧的作用,使发动机转速保持在设定范围,并能按照驾驶员的意愿调节喷油量。提前器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自动改变喷油泵供油提前角度。输油泵的作用是将油箱中的油吸出,压入到喷油泵的低压腔,保证低压腔中充满油并保持一定压力。高压油管是无缝钢管,将喷油泵中的高压燃油送人喷油嘴中。喷油器的作用是将由高压油管送来的高压柴油按设定的压力、方向,以理想的雾状喷向气缸。滤清器的作用是将柴油中的杂物滤去,保证柴油清洁。回油管的作用是将多余的柴油送回油箱。

2.2 工作过程

如图1,工作过程是:直列柱塞式喷油泵由柴油机曲轴的定时齿轮驱动。固定

在喷油泵体上的活塞式输油泵由喷油泵的凸轮轴驱动。当柴油机工作时,输油泵从柴油箱吸出柴油,经油水分离器除去柴油中的水分,再经过柴油滤清器滤除柴油中的杂质,然后送入喷油泵。在喷油泵内柴油经过增压和计量之后,经高压油管供入喷油器,最后通过喷油器喷入燃烧室。喷油泵前端装有喷油提前器,后端与调速器组成一体。输油泵供给的多余柴油及喷油器顶部的回油均经回油管返回柴油箱。发动机给喷油泵提供动力,发动机曲轴每旋转两圈各缸各做功一次,喷油泵旋转一圈,对各缸各进行一次燃油喷射。这样来看,喷油泵喷油的大体时刻就由发动机间接的控制。并且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较大。

具有VE型分配式喷油泵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它的工作过程是:当柴油机工作时,一级输油泵将柴油从柴油箱吸出,经油水分离器及柴油滤清器,将其送入二级输油泵,柴油在二级输油泵中加压后充入密闭的分配式喷油泵体内,再经分配式喷油泵增压计量后进入喷油器。一级输油泵为膜片式泵,由配气机构的凸轮轴驱动。二级输油泵为滑片式泵,装在分配式喷油泵体内,并由分配式喷油泵的传动轴驱动。

3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采用共轨油道控制油压,同汽油机电控喷射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工作压力相差l0~30倍,这是因为柴油机需要特殊的高压喷油才能利于雾化而充分燃烧。由于共轨油道中的高压要求,随之带来的高压密封要求、强度要求、快速响应动作要求也较难解决。目前美国BKM公司研制的中压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又叫共轨蓄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其输油泵工作压力可降到2~10MPa之间;其关键技术是采用了蓄压式喷油器,实现低压共轨、高压喷射。该种喷射系统对强度和密封性要求较低,但在工作中平均有效压力偏低,不利于柴油雾化和空气混合,使微粒排放有所增加,影响排放质量;特别是柴油喷出过程中,蓄压室内开始压力高而后其压力逐渐降低,使喷油速率越来越低,不符合先缓后急的喷油燃烧规律。

3.1 共轨技术的发展过程

电控共轨燃油喷射技术首先在20世纪40年代航空发动机上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赛车发动机上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柴油机的电控供油系统开始在实际应用中大量使用。主要的应用系统有日本电装公司、丰田汽车公司ECD-U2系统和博世公司、D-C公司电控共轨式燃油系统。

共轨技术是指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ECU组成的闭环系统中,将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方式,由高压油泵把高压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对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使高压油管压力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可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因此也就减少了传统柴油机的缺陷。ECU控制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量大小取决于燃油轨(公共供油管)压力和电磁阀开启时间的长短。

共轨喷射的发展阶段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表1-1共轨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最高喷射压力(MPa)

135~

140

160 180

喷射次数(次)1~2 1~4 1~5 最小稳定喷射量(mm3)2~3 1~2 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共轨喷射的最高喷射压力在不断的提高,这样对于燃油喷射的效果起着重要的意义,压力越高,燃料雾化的越好,颗粒越小越均匀,燃烧越充分,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均好,但是这也对喷射系统的要求越高;喷射的次数也是在不断的增加,可以实现满足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多次喷射,可以控制燃烧的不同阶段的喷油量和喷油的速率,适应工况的需求,使热效率提高;在最小稳定喷射量上,三个阶段的每次的喷射量在下降,这说明每次喷射时候可以使喷射的更均匀,更细密,喷油和断油更干脆,反应灵敏,响应特性好,这样有利于燃烧,减少积碳的产生。

3.2 共轨电控喷射系统两大代表

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系统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凸轮压油+位置控制,称之为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燃油系统,第二代是凸轮压油+电磁阀时间控制,第三代是燃油蓄压+电磁阀时间控制。高压共轨、中压共轨技术是共轨电控喷射系统的两大代表。

3.2.1 高压共轨

前两代电控方式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即其燃油压力受柴油机转速的影响。与前两代喷油系统相比,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是一种理想的燃油喷射系统。这种系统抛弃了传统的脉动供油原理,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塞泵脉动供油,油泵的作用是为一个公共的蓄压室(共轨)建立压力,该压力作用到每一个电控喷油器上。高速电磁阀控制喷油器的开启,以实现每一次喷油控制;喷油压力、喷油量以及喷油定时都可由ECU灵活控制;喷油速率也可通过对喷油器内部结构的特殊设计,或者通过高速电磁阀的多次动作而自由选择或灵活控制。图2是其典型的结构图。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说明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2 指导教师:黄立明 学号: 0811110206 姓名:高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摘要 (3) 一.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调研及规划 (3) 1.1 项目系统的背景分析 (3) 1.2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 (3) 1.3 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进程 (4) 1.4 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4) 1.4.1系统规划任务 (4) 1.4.2系统规划原则 (4) 1.4.3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对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规划 (5) 1.4.3.1 准备工作 (5) 1.4.3.2定义企业过程 (5) 1.4.3.3定义数据类 (6) 1.4.3.4绘制UC矩阵图 (7) 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8) 2.1.学院毕业论文管理概况 (8) 2.1.1毕业论文管理的目标与战略 (8) 2.2拟建的信息系统 (8) 2.2.1简要说明 (8) 2.2.2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 (9) 2.3经济可行性 (9) 2.4技术可行性 (9) 2.5社会可行性分析 (9) 2.6可行性分析结果 (10) 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结构化分析建模 (10) 3.1组织结构分析 (10) 3.2业务流程分析 (11) 3.3数据流程分析 (11) 四.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13) 4.1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业务主要包括 (13) 4.2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13) 4.3代码设计 (14) 4.4,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5) 4.4.1输入设计 (15) 4.4.2输出设计 (15) 4.5 数据库设计 (15) 4.5.1需求分析 (15) 4.5.2数据库文件设计 (16) 4.5.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7) 五.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实施 (18) 5.1 开发环境 (18) 5.2 调试与测试过程 (19)

柴油机共轨系统

柴油机共轨系统 [来源:本网讯 2006/12/26] (日)伊藤泶次古田克则 【摘要】虽然柴油机热效率高,但排放法规的强度也在逐年增加。为此,近年来,具有高度柔性控制的、能进行超高压喷射的共轨系统已逐渐成为主流。介绍了共轨系统的结构、运行、特性及其主要部件??供油泵和喷油器的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1 前言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在燃油耗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在热衷环保的欧洲,柴油车占据汽车总产量的40%。另一方面,从防止大气污染的观点出发,颗粒(PM)和NOx的排放法规日趋严格,为了应对严格的排放法规,就必须实现燃油的高压喷射化和高度的喷油控制。 本文介绍在近年来可实现超高压喷射且控制自由度高的共轨喷油系统中供油泵和喷油器的 相关技术及其今后的发展动向。 2 共轨系统的构成、运行及特征 图1以日本DENSO公司第二代共轨系统为例示出了系统构成图,图2为系统构成部件的照片。其主要部件为:供油泵(生成高压燃油)、共轨(蓄积高压燃料)、喷油器(喷射燃油)以及控制这些部件的ECU和检测发动机运行状态的各种传感器。共轨系统是把在供油泵中生成的高压燃油蓄积在共轨中,然后通过喷油器中的执行器决定喷油开始和结束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图1 共轨系统构成 图2 系统构成部件 共轨系统的第一个特征是可以实现高压喷射而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燃油喷雾可实现微粒化,从而促进燃油和空气的混合。因此可以实现更完全的燃烧,降低排气中的PM。为了实现这样的超高压喷射,产生高压的供油泵和蓄压的共轨必不可少。 第二个特征是实现了以往喷油系统不能实现的一个燃烧循环中的多次喷油,也提高了燃烧控制自由度。 第三个特征是由于可以修正喷油量,所以喷油精度高。因为考虑到燃油耗和降低排放,所以提高喷油器的喷油控制精度很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预喷射的喷油量越小,PM和NOx之间的折衷就越弱,为了实现高精度的多次喷射,装有高速执行器的喷油器不可或缺。 3 共轨系统构成部件 以下详细介绍构成上述共轨系统的基本部件:供油泵和喷油器。 3.1 供油泵 如图3的产品发展历史所示,第一代供油泵为卡车用的、以直列式喷油泵为基础的HP0泵,以及乘用车用的、以分配型喷油泵为基础的HP2泵。乘用车用的HP2泵利用电磁阀实现进油量调整,并采用了在分配型喷油泵上卓有成效的内凸轮。HP2泵最大压力为145 MPa,而比这更高的压力对传统的内凸轮方式而言已达到极限。为此,如图4所示,第二代供油泵把柱塞的驱动结构由滚子机构改为平面滑动机构,降低了驱动部分的面压,以实现180 MPa的超高压喷射。进而,作为对应180 MPa 超高压喷射的另一项技术,在采用上述压力供给机构的同时,在柱塞的滑动面上涂覆陶瓷涂层,进行

柴油机“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工装设计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

柴油机“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工装设计 前言 毕业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我们在毕业前对所学课程的一次深入的全面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更是一次毕业总结。因此,毕业设计在这三年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位毕业生都能发挥所能,搞好自己的设计,给自己的学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也十分重视这次毕业设计,并希望通过这次设计对自己今后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的训练,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设计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指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摘要 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生活水平和国防实力。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的先进程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制造过程中工艺水平的高低。 连杆作为传递力的主要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类动力机车上,是各类柴油机或汽油机的重要部件。连杆在传递力的过程中,承受着很高的周期性冲击力、惯性力和弯曲力。这就要求连杆应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疲劳性能。同时,因其是发动机重要的运动部件,故要求很高的重量精度。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连杆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加工制造工艺。 关键词:机械制造、机械制造装备、连杆、加工工艺

目录 绪论............................................................................ (4) 一. 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 (4) 1.1. 零件的作用及保护措施 (4) 1.2. 毛坯材料的选用、制造并绘制毛坯图 (6) 1.3. 连杆工艺规程的设计 (9) 1.4. 零件的工艺过程分析 (13) 1.5. 工艺方案的确定 (15) 1.6. 机械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16) 1.7. 工序工时定额的计算 (19) 二. 连杆机械加工技术近期发展 (22) 三. 连杆的修复 (24) 四. 工装设计 (25) 五. 总结 (33) 六. 致谢 (34) 七. 参考文献 (35) 八. 毕业设计任务 (36)

玉柴高压共轨系统维修柴油机培训材料

共轨系统概述BOSCH高压共轨技术 柴油共轨系统特性 传统柴油喷射系统其压力的产生与喷油量跟凸轮与柱塞联系在一起,喷油的压力随着发动机转速与喷油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柴油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降低油耗的愿望。 共轨系统(Common Rail Systems,简称CRS)将燃油在高压下贮存在蓄压器(高压油轨)中,从本质上克服了传统柴油机喷射系统的缺陷,其特性有: 喷油压力的产生不依赖于发动机转速与系统喷油量,可根据发动机不同的工况灵活控制喷射压力和油量,从而实现低转速高喷射压力,达到低速高扭矩,低排放及优化燃油经济性的目的。 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算出理想的喷油量和喷油时间,再由喷油器精确地喷射,甚至多次喷射。更高的系统压力,更好的排放能力,更低的燃油消耗 柴油共轨系统组成 柴油共轨喷射系统由液力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构成。其中液力系统又分低压液力系统和高压液力系统。 液力系统 低压液力系统 —油箱 —输油泵 —燃油滤清器 —低压油管 高压液力系统 —高压泵 —高压油轨 —喷油器 —高压油管 电子控制系统(Electronic Diesel Control,简称EDC)

—传感器 —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 —执行器,包括带电磁阀的喷油器、压力控制阀、预热塞控制单元、 增压压力调节器、废气循环调节器、节流阀等 —线束 其中,喷油器、高压泵、高压油轨、电控单元为柴油共轨系统四大核心的部件。 轨系统示意图 喷油器 喷油器是将燃油雾化并分布在发动机燃烧室的部件。共轨喷油器的喷油时刻和持续时间均经电控单元精确计算后给出信号,再由电磁阀控制。 高压泵 高压泵的作用是将燃油由低压状态通过柱塞将其压缩成高压状态,以满足系统和发动机对燃油喷射压力和喷油量的要求。 高压油轨 高压油轨的作用是存贮燃油,同时抑制由于高压泵供油和喷油器喷油产生的压力波动,确保系统压力稳定。高压油轨为各缸共同所有,其为共轨系统的标志。 电控单元 电控单元就像发动机的大脑,它收集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参数,结合已存储的特性图谱进行计算处理,并把信号传递给执行器,实现发动机的运行控制、故障诊断等功能。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毕业论文 题目:柴油机“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工装设计 班级:机制1103班 姓名:高红岩 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指导教师:孙卓 摘要 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生活水平和国防实力。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的先进程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制造过程中工艺水平的高低。 连杆作为传递力的主要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类动力机车上,是各类柴油机或汽油机的重要部件。连杆在传递力的过程中,承受着很高的周期性冲击力、惯性力和弯曲力。这就要求连杆应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疲劳性能。同时,因其是发动机重要的运动部件,故要求很高的重量精度。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连杆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加工制造工艺。 关键词:机械制造、机械制造装备、连杆、加工工艺 目录 绪论..................................... (4) 一. 零件的结构工艺分析 (4) . 零件的作用及保护措施 (4) . 毛坯材料的选用、制造并绘制毛坯图 (6)

. 连杆工艺规程的设计 (9) . 零件的工艺过程分析 (13) . 工艺方案的确定 (15) . 机械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16) . 工序工时定额的计算 (19) 二. 连杆机械加工技术近期发展 (22) 三. 连杆的修复 (24) 四. 工装设计 (25) 五. 总结 (33) 六. 致谢 (34) 七. 参考文献 (35) 八. 毕业设计任务 (36) 绪论 机械制造工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生活水平和国防实力。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的先进程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制造过程中工艺水平的高低。 将设计图样转化成产品,离不开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因而它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保障。离开了它,就不能开发制造出先进的产品和保证产品质量,不能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是在人类生产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机械制造工艺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零件的毛坯制造、机械加工及热处理和产品的装配等。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oc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2020年4月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关键词: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研究,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简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内容: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间和机会。(2)论文各阶段需要提交大量文件,师生无法及时交流首先,学生必须先提交论

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同意开题后,方可继续完成论文。然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完成论文的阶段性成果提交给导师,方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完成的进度,以便导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论文。如今,很多大学的论文指导方式仍旧以纸质文件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会导致资源浪费,也会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沟通不畅。(3)统计论文选题工作复杂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工作量,处于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需要统计学生选题状况、毕业论文完成状态以及答辩成绩等信息,在这样大量的工作状态下,就会产生失误。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也十分重要,关系能否毕业问题,责任巨大,不容有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意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远程在陷上选题,将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化,也会减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中不必要的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功能。(1)缩短毕业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审核毕业论文题目是为了防止出现选题过大、不切实际或与专业特点不相关的现象。各教学单位在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核已提交的论文题目,若论文题目不合条例,审核不通过,需要单位给指导教师反馈是否通过的信息,之后审核过的信息,需要由教师通知给学生,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兴趣选择毕设题目,督促学生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通过系统可以在线随时随地审核,

柴油机的燃油系统

柴油机的燃油系统 1.商用车发动机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随着未来排放法规(美国2010年及欧6排放标准)在重型商用车柴油机上的实施,以共轨喷射系统替代目前尚在许多场合使用的单体泵或泵喷嘴系统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而废气再循环(EGR)在所有重要的燃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了共轨喷射系统方案的实施。由此产生的发动机对部分负荷时最高喷油压力的需求只能由带蓄压器的喷射系统采用液力方式才能有效地实现。 Bosch公司的产品系列以共轨系统(CRS)的2种变型来支持高负荷运转工况的燃烧过程设计。CRSN3.3系统提供了可挑选的柔性多次喷射自由度,它可用于采用高增压压力和高EGR率的燃烧过程。目前,喷油压力为220~250 MPa的产品分级可满足匹配特殊发动机的需求。 CRSN4.2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能提供可选择喷油开始时喷油速率的柔性功能,故能降低对氮氧化物(NOx)敏感的特性曲线场范围内的NOx形成。在与传统共轨喷射系统相同的喷油压力下,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生成NOx较少有利于降低高负荷运转工况下的燃油耗。此外,还能减少发动机在进气增压和废气流冷却方面的费用。 在发动机采用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进行全面优化时,实际行驶循环的燃油耗最多能降低3.5%。预测表明,在4年使用期内,欧洲长途运输由此而削减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高达200 t,并能节省10 000欧元的燃油成本。 (1)系统设计 增压式共轨系统的基本结构具有以下众所周知的共轨系统部件及功能:(1)高压泵供应燃油;(2)共轨储存压力,并将燃油分配到各个气缸;(3)喷油器喷射燃油。 与传统共轨系统的最大区别是系统中产生压力的功能被分成两级:高压泵作为产生压力的第1级,将燃油压缩到25~90 MPa范围;第2级由集成在喷油器中的增压装置,即1个阶梯型柱塞,将燃油增压到额定喷油压力210 MPa,而增压装置由其自身的电磁阀来控制。 这种带增压装置的系统配置对于开发先进的发动机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柔性和高液力效率的喷油特性曲线可优化高负荷运转工况的燃油耗;(2)共轨压力≤90 MPa的预喷射和后喷射降低了油束的动量,减小了燃油对气缸工作表面的浸湿及对发动机机油的稀释;(3)将喷油器中少数几个零件上承受最高压力的份额降至最少程度,而高压泵、共轨和高压油管最多只需按90 MPa压力来设计。 避免发动机机油掺入燃油是尽可能延长排气后处理装置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因此,增压式共轨系统将通常商用车上采用发动机机油润滑的高压泵传动机构改成燃油润滑的传动机构。 共轨选用与重型柴油机一样长度的结构型式,与紧凑型结构相比,它具有许多优点:(1)高压油管的变型数目减少了30%;(2)高压油管结构紧凑;(3)减小了共轨 高压油管 喷油器中的压力波动;(4)因共轨和高压油管的连接刚度好,降低了振动加速度。 (2)增压式共轨系统中的喷油器 由于对其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不同,商用车发动机用的第4代喷油器与老产品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功能及设计方面,故在形式上考虑采用增压式喷油器,并缩小了最初采用电执行器行使原来喷射及控制功能的喷油器(包括喷油器中的构件)尺寸,使其只占普通商用车发动机共轨系统喷油器的一小部分,为扩展功能范围提供了空间。

浅谈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

浅谈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 浅谈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 一、高压共轨技术简介我们先来了解下传统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 系统的局限性:传统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过程再按照一定是:柴油通过高压油泵提高油压后,喷入气缸燃的供油定时

和供油量通过喷油器, 烧室。在燃油喷射过程中,由于压力波动,存在二次喷油现象。由于二次喷油不可能完全燃烧,油耗于是增加了烟度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 每次喷射循环后高压油管内的残此外,也增高。尤其随之引起不稳定的喷射,压都会发生变化,严重时不仅喷在低转速区域容易产生上述现象,油不均匀,而且会发生间歇性不喷射现象。为随着发动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了解决柴油机燃油压力变化所造成的燃油喷射现代柴油机采用了一种 高压共轨电控燃烧缺陷,燃油喷射技术,使柴油机的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柴油机在机械喷射、增压喷射和普通电喷后轨共。射高压喷高共现来几近年出了轨压电喷技术 是指在高压油泵、压力Rail)Common (- 1 - 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的闭环系统中,相比于一般的喷油系统,它的压力建立、喷射压力控制和喷油过程相互独立,并

可以灵活地控制。它是由高压油泵将高压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Rail),通过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使高压油管压力(Pressure)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可 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 速变化的程度。 另外,共轨喷油系统的高精度零部件的表面加工质量要求高,几何精度高,特殊要求多,其加工都是微米、亚纳米级的精度,代表了目前机械制造行业的最高加工水平。 二、高压共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1、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组成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主要由高压油泵、共轨ECU管、电控喷油器、各种传感器和电控单元- 2 -

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然 摘要: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柴油机电控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压共轨喷油系统作为一种高度柔性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以其显著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柴油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概括了国外的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目标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柴油机;喷射系统;高压共轨;发展趋势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世界各国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促使人们进一步改善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而影响燃烧过程的关键是燃油喷射系统的性能。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检测出发动机的实际运行状况,由计算机计算和处理,可以精确、柔性地控制柴油机喷油量、喷油定时和喷射压力,与传统的喷射技术相比,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排放,增强了动力性能,实现了柴油机综合性能的又一次飞跃。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在整个燃机行业被公认为20世纪三大突破之一[1],是21世纪柴油喷射系统的主流。 1电控高压喷油系统的原理和结构 与前两代喷油系统相比,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克服了燃油压力受柴油机转速的影响,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塞泵脉动供油原理,而采用了公共控制油道——共轨管,高压油泵只是向公共油道供油以保持所需的共轨压力,通过连续调节共轨压力来控制喷射压力,使其达到与工况相适应的最优数值,而且还使得喷油压力和喷油速率的控制成为

可能,且系统的控制自由度及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结构见图1,为典型的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主要由高压泵、带调压阀的共轨管、带电磁阀的喷油器、各种传感器和电控单元(ECU)组成。 图1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结构 2 国外主要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目前,国外在柴油机电控共轨喷射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并有多种共轨喷射系统设计并投产。德国Bosch公司、意大利菲亚特集团、英国LUCAS、日本电装公司、美国德尔福公司等世界著名油泵油嘴制造商相继开发了高压共轨系统。 2.1 德国Bosch公司的高压共轨系统 目前为止,Bosch公司总共规划和设计了3代高压共轨系统。如图2所示为Bosch公司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第一代已经上世纪批量投放市场,主要应用于轿车,喷射压力达135MPa。第二代于2000年开始批量生产,开始使用具有油量调节功能的高压泵和经改进的电磁阀喷油器,喷射循环由预喷射、主喷射和多级喷射等多次喷射组成,最大

机械连杆毕业论文资料

毕业设计说明书 发动机连杆工艺设计及结构造型 学号 12874107 姓名周海涛 班级机电124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系部机电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帆 完成时间2014年9 月8 日至2015年4 月24

目录 引言 (1) 第1章柴油机简介 (2) 1.1柴油机的概述 (2) 1.2柴油机的总体结构 (2) 第2章连杆的总体造型分析 (3) 2.1连杆的功用 (3) 2.2连杆组成部分 (3) 2.3连杆的受力分析 (4) 2.4连杆材料的金属性能及特点 (4) 2.5连杆零件图的分析 (5) 2.6连杆工艺分析 (7) 第3章工艺规程设计 (9) 3.1基准面的选择 (9) 3.2制定工艺路线 (9) 3.3工艺过程的安排 (10) 3.4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10) 3.5连杆的加工 (10) 3.6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12) 第4章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14)

4.1确定加工余量 (14) 4.2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14)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引言 连杆机构构件运动形式多样,如可实现转动、摆动、移动和平面或空间复杂运动,从而可用于实现已知运动规律和已知轨迹。此外,低副面接触的结构使连杆机构具有以下一些优点:运动副单位面积所受压力较小,且面接触便于润滑,故磨损减小;制造方便,易获得较高的精度;两构件之间的接触是靠本身的几何封闭来维系的,它不象凸轮机构有时需利用弹簧等力封闭来保持接触。因此,平面连杆机构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仪表和机电产品中。 平面连杆机构的缺点是:一般情况下,只能近似实现给定的运动规律或运动轨迹,且设计较为复杂;当给定的运动要求较多或较复杂时,需要的构件数和运动副数往往较多,这样就使机构结构复杂,工作效率降低,不仅发生自锁的可能性增加,而且机构运动规律对制造、安装误差的敏感性增加;机构中作复杂运动和作往复运动的构件所产生的惯性力难以平衡,在高速时将引起较大的振动和动载荷,故连杆机构常用于速度较低的场合柴油机连杆的作用就是把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成曲轴的回转运动,以便向外输出,它是主要传动件之一,它在工作中主要承受拉压交变应力,它的质量对柴油机是否能平稳的工作,以及寿命的保证。 由于连杆在工作中受到复杂的交变载荷作用,会发生弯曲,扭曲,大小头孔壁的磨损及螺栓损坏、大头侧面扭伤等。连杆除裂纹外、螺栓弯曲及损坏等明显损伤外,主要是弯曲、扭曲检验。一般应在连杆检验器上进行,用千分表检查弯曲度,用塞尺检查扭曲度。连杆大、小端承孔轴心线应在同一平面,其平行度误差(弯度)应与此平面垂直的方向。这就涉及到零件的工作部位的加工精度要求,这就要求到我们要了解对发动机工艺的设计以及结构造型,制定工艺路线时主要考虑粗、精加工安排、加工方法选择、工序集中与分散、加工顺序等方面的要求。接着确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金属材料性能、热处理、铣、刨、磨削的加工的切削用量。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操作指南

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操作指南 1.系统登陆 1.1登陆方式(3种可选) (1)陕西理工学院网站办公系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 (2)教务处网站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3)直接输入网址:http://218.195.98.227。 1.2用户名及密码(首次登陆后需完善个人信息并修改密码)。 (1)教师用户名及初始密码:教务管理系统工号; (2)教学秘书用户名及初始密码:简称; (3)学生用户名及初始密码:学生学号。 ■教学秘书工作流程 2.账号管理 ◆每届毕业论文(设计)开始前,由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导入本院学生信息,修改完善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学院专家等信息: ◆点击左边账号管理按钮进入账号管理界面,如下图

2.1学生信息导入 ◆点击账号管理点击学生点击左下端Excel导入点击下载模板按模板要求填写学生信息(可从教务管理系统下载学生信息)提交选择激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在操作区可修改、删除学生信息(可修改学生登录密码)。

2.2指导教师信息录入(专业负责人、专家等信息操作同此) ◆点击指导教师点底部“添加”按钮选择“激活”项(点击“修改”文字,可修改教师密码等信息) 2.3专业负责人、专家等信息操作同。

3截止日期设置 3.1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设置 ◆点击截止日期设置点击课题申报截止日期点击截止日期空白处选择相当日期点击“设置”按钮。 3.2学生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截止日期设置同上。 4.特殊情况处理 4.1课题调整(更改论文(设计)题目及题内容等) ◆点击特殊情况处理课题调整点击“修改”进入修改页面。

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

高压共轨(Common Rail)电喷技术是指在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的闭环系统中,将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方式。它是由高压油泵将高压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Rail),通过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使高压油管压力(Pressure)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可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程度. 结构及原理 高压共轨系统利用较大容积的共轨腔将油泵输出的高压燃油蓄积 起来,并消除燃油中的压力波动,然后再输送给每个喷油器,通过控 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实现喷射的开始和终止。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共轨腔内的高压直接用于喷射,可以省去喷油器内的增压机构; 而且共轨腔内是持续高压,高压油泵所需的驱动力矩比传统油泵小得 多。 通过高压油泵上的压力调节电磁阀,可以根据发动机负荷状况 以及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对共轨腔内的油压进行灵活调节,尤其优 化了发动机的低速性能。 通过喷油器上的电磁阀控制喷射定时,喷射油量以及喷射速率,还可以灵活调节不同工况下预喷射和后喷射的喷射油量以及与主喷射的间隔。 高压共轨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高压油泵、共轨腔及高压油管、喷油器、电控单元、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供油泵从油箱将燃油泵入高压油泵的进油口,由发动机驱动的高压油泵将燃油增压后送入共轨腔内,再由电磁阀控制各缸喷油器在相应时刻喷油。 预喷射在主喷射之前,将小部分燃油喷入气缸,在缸内发生预混合或者部分燃烧,缩短主喷射的着火延迟期。这样缸内压力升高率和峰值压力都会下降,发动机工作比较缓和,同时缸内温度降低使得NOx排放减小。预喷射还可以降低失火的可能性,改善高压共轨系统的冷起动性能。 主喷射初期降低喷射速率,也可以减少着火延迟期内喷入气缸内的油量。提高主喷射中期的喷射速率,可以缩短喷射时间从而缩短缓燃期。 主要生产商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公司在研发和生产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日本电装、德国博世和美国德尔福。共轨系统将燃油压力产生和燃油喷射分离开来,如果把单体泵柴油喷射技术比做柴油技术的革命的话,那共轨就可以称作反叛了,因为它背离了传统的柴油系统而近似于顺序汽油喷射系统。共轨系统开辟了降低柴油发动机排放和噪音的新途径。 由于其强大的技术潜力,今天各制造商已经把目光定在了共轨系统第3代——压电式(piezo)共轨系统,压电执行器代替了电磁阀,于是得到了更加精确的喷射控制。没有了回油管,在结构上更简单。压力从200~2000帕弹性调节。最小喷射量可控制在0.5mm3,减小了烟度和NOX的排放。 应用背景 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成为全世界内燃机行业关注的焦点,也使柴油机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有很多优势:能减少20%~25%的CO2废气排放,车速较低时的加速性能更有优势,平均燃油消耗低25%~30%,能提供更多的驾驶乐趣。因此,有人大胆对全球汽车产量中柴油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按区域划分世界汽车产量中的柴油机比例。但是,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排放控制又是一个难点。为满足排放标准,柴油机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高压共轨技术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前些年,高压共轨技术是外资一统天下,现在这种局面被打破了。 排放标准的提升必然推动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发展前景

机械连杆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机械连杆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2工艺路线的制定 2.1 零件分析 在制定工艺规程时,必须首先了解零件在产品中所起的作用,了解零件的结构特点,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以上都是通过对设计原始资料零件图及产品装配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另外,还要审查零件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对产品零件图提出修改意见。 2.1.1连杆的作用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力部件之一,其小头经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大头与曲轴连杆轴颈连接。燃烧室受压缩的油气混合气体经点火燃烧后急剧膨胀,以很大的压力压向活塞顶面,连杆则将活塞所受的力传给曲轴,推动曲轴旋转。 连杆部件一般由连杆体、连杆盖和螺栓、螺母等组成。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连杆要承受膨胀气体交变压力的作用和惯性力的作用,连杆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尽量减少惯性力的作用。连杆杆身一般都采用从大头到小头逐步变小的工字型截面形状。 为了减少磨损和便于维修,在连杆小头孔中压入青铜衬套,大头孔衬有具有钢质基底的耐磨巴氏合金轴瓦。 为了保证发动机运转均衡,同一发动机中各连杆的质量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在连杆部件的大、小两端设置了去不平衡质量的凸块,以便在称重后切除不平衡质量。 连杆大、小头两端面对称分布在连杆中截面的两侧。考虑到装夹、安放、搬运、要求,连杆大、小头的厚度相等(基本尺寸相同)。 在连杆小头的顶端设有有孔,发动机工作时,依靠曲轴的高速转动,把气缸体下部的润滑油飞溅到小头顶端的油孔,以润滑连杆小头铜衬套与活塞销之间的摆动运动副。 2.1.2连杆的技术要求 连杆上需进行机械加工的主要表面为:大、小头孔及其两端面,杆体与杆盖的结合面及连杆螺栓定位孔等。连杆总成的技术要求如下: 1.为了使连杆大、小头运动副之间配合良好,大头孔的尺寸公差的等级取为IT6,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0.4μm ;小头孔的尺寸公差等级约取为IT5(加工后再按

2100柴油机(机体)设计

2100柴油机(机体)设计 摘要 的画风客家话防空洞三角枫林科所经费连锁店开进发电量四克己复礼快速地方军林科所定界符开连锁店经费林科所就弗里敦思考分解力快速定界符卢萨卡定界符林科所定界符离开毒素就弗里敦看三角枫来扩大三角枫连锁店克己复礼可的松经费卢萨卡定界符连锁店经费三角地方离开定界符开绿灯经费独立思考。 的画风客家话防空洞三角枫林科所经费连锁店开进发电量四克己复礼快速地方军林科所定界符开连锁店经费林科所就弗里敦思考分解力快速定界符卢萨卡定界符林科所定界符离开毒素就弗里敦看三角枫来扩大三角枫连锁店克己复礼可的松经费卢萨卡定界符连锁店经费三角地方离开定界符开绿灯经费独立思考。 的画风客家话防空洞三角枫林科所经费连锁店开进发电量四克己复礼快速地方军林科所定界符开连锁店经费林科所就弗里敦思考分解力快速定界符卢萨卡定界符林科所定界符离开毒素就弗里敦看三角枫来扩大三角枫连锁店克己复礼可的松经费卢萨卡定界符连锁店经费三角地方离开定界符开绿灯经费独立思考。 关键词:

ABSTRACT The fuel injection system of diesel engin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since it ontrols the combustion mechanism. The rate of injection and the speed of injected fuel are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engine operation, controlling the combustion and pollutants formation mechanisms. A fuel injection system simulation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jection system to a good degree of accuracy has been developed. The simulation is based on a detailed geometrical description of the injection system and in modeling each subsystem as a separate control volume. The simulation starts at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fuel pump and describes all parts of the system pump chamber, delivery valve, delivery chamber, connecting pipe and injector. The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are put together and interact as they do in reality. From the cam geometry 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is derived that gives the pump piston lift as a function of the engine crank angle. The equations of continuity and momentum are solved using the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inside the pump chamber using a constantly moving mesh with boundary conditions derived from the motion of the plunger, while up to now most researchers considered the pressure inside the pump chamber uniform. KEY WORD:researchers,considered,inside,chamber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目录 ........................................................... I 第 1 章引言 (1)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外发展状况 (1) 1.3 开发环境 (2) 第 2 章技术概述 (3) 2.1 设计原理 (4) 2.2 系统设计模式选定 (5) 2.3 数据库介绍 (5) 2.4 Struts介绍 (6) 2.5 系统中所应用的脚本和Ajax技术 (6) 第 3 章需求分析 (8) 3.1 项目概述 (8) 3.1.1 应用目标 (8) 3.1.2 作用及围 (8) 3.2 用户需求 (8) 3.2.1 功能需求分析 (9) 3.2.2 输入输出要求 (10) 3.2.3 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11) 3.2.4 故障处理要求 (11) 3.2.5 其他专门要求 (11) 3.3 对功能的规定 (11) 第 4 章系统设计与实现 (13) 4.1 设计方案 (13)

4.2 数据库设计 (13) 4.2.1 概念设计 (13) 4.2.2 逻辑结构设计 (14) 4.2.3 部分存储过程实现 (15) 4.2.4 数据库访问的struts实现 (16) 4.3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17) 4.3.1 处理流程图 (17) 4.4 环境配置 (19) 4.5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20) 4.6 注册功能 (20) 4.7 题目申报等申报模块 (24) 4.8 学生选题模块 (30) 第 5 章系统运行和调试 (33) 5.1 测试目的 (33) 5.2 测试环境 (33) 5.3 测试方法与测试过程 (33) 5.3.1 学生模块的测试 (33) 5.3.2 教师模块的测试 (33) 5.3.3 领导模块的测试 (33) 5.3.4 用户密码修改模块的测试 (33) 5.4 运行与测试结果 (34) 第 6 章结论 (35) 参考文献 (36) 致谢 (37)

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陈然 摘要: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柴油机电控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压共轨喷油系统作为一种高度柔性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以其显著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柴油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概括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目标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柴油机;喷射系统;高压共轨;发展趋势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世界各国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促使人们进一步改善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而影响燃烧过程的关键是燃油喷射系统的性能。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检测出发动机的实际运行状况,由计算机计算和处理,可以精确、柔性地控制柴油机喷油量、喷油定时和喷射压力,与传统的喷射技术相比,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排放,增强了动力性能,实现了柴油机综合性能的又一次飞跃。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在整个内燃机行业被公认为20世纪三大突破之一[1],是21世纪柴油喷射系统的主流。 1电控高压喷油系统的原理和结构 与前两代喷油系统相比,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克服了燃油压力受柴油机转速的影响,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塞泵脉动供油原理,而采用了公共控制油道——共轨管,高压油泵只是向公共油道供油以保持所需的共轨压力,通过连续调节共轨压力来控制喷射压力,使其达到与工况相适应的最优数值,而且还使得喷油压力和喷油速率的控制成为

可能,且系统的控制自由度及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结构见图1,为典型的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主要由高压泵、带调压阀的共轨管、带电磁阀的喷油器、各种传感器和电控单元(ECU)组成。 图1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结构 2 国外主要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目前,国外在柴油机电控共轨喷射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并有多种共轨喷射系统设计并投产。德国Bosch公司、意大利菲亚特集团、英国LUCAS、日本电装公司、美国德尔福公司等世界著名油泵油嘴制造商相继开发了高压共轨系统。 2.1 德国Bosch公司的高压共轨系统 目前为止,Bosch公司总共规划和设计了3代高压共轨系统。如图2所示为Bosch公司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第一代已经上世纪批量投放市场,主要应用于轿车,喷射压力达135MPa。第二代于2000年开始批量生产,开始使用具有油量调节功能的高压泵和经改进的电磁阀喷油器,喷射循环由预喷射、主喷射和多级喷射等多次喷射组成,最大

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及铣螺栓座面夹具毕业设计论文

1前言 跨入二十一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前的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持续进步,经济稳步增长的楷模,随时迎接着世人或挑剔,或羡慕的眼光。我们和祖国一起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面对着迎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更要看清当前世界发展的形势。国家经济政治要强大,必须有强有力的重工业作为支撑。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鲜明目标。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还没有任何实际经验,要说马上就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什么高深的研究设计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这次毕业设计的目的重点不是看我这次设计的高瞻远瞩性,因为毕竟自己经验以及知识非常有限,做出来的结果不可能尽善尽美;重点是要我们学会利用校内的大量资源和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媒体,更系统地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毕业设计的机会锻炼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工作的大致程序,也能初步积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必备的经验,以便为日后离开校园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以我们现在的程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机械领域的有用之才。 这次设计历时三个月,主要完成的任务有: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选择其中一道工序——铣螺栓座面,进行夹具设计;进行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在工序编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结合中国机械行业现行的技术及装备条件;在夹具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当前普遍使用的AutoCAD。 中国现在处于飞速发展和向世界市场全面进军的阶段,需要国人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岗位中去。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时代,各个国家的竞争异常激烈,归根结蒂是经济上的竞争。一个国家只要综合国力强大,则其他事业也随之繁荣,因为政治是为经济服务,只要经济真正繁荣,那么国家也就能真正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方略。而通过历史可以清晰看到,每当一个朝代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那么这时也是文化走向繁荣的转唳点。总之,衷心希望中国的机械行业能蒸蒸日上,引领世界的机械事业共同前进。 2绪论概述 2.1柴油机发展概况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的一团蒸汽发展为至今的柴油机,可谓历程坎坷,浸有数代科学家及工程师的心血,而至今仍在发展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