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人口发展步入低增长阶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总人口已达126583万人,占世界总人口60.55亿的2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1990年7月1日)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年间,人口从100818万人增加到113368万人,共增加125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68.8万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8%。两个普查间隔(1982?990;1990-2000)相比,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从八十年代的1.48%,下降到九十年代的1.07%,下降了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少增加289万人。

九十年代,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九十年代初(1990年)为1.45%,“八五”末降至1.06%,1998年首次降到1%以下。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公布的数据,1995-2000年全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3%。其中发达国家的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6%。由此看出,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水平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对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使世界人口达到60亿的时间推迟了3年,对世界人口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和措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生育观念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正在逐步变为年青夫妇的自觉行动。

三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降低出生率产生了积极影响。“九五”与“八五”相比,虽然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增长5.5%,但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减少9.1%,生育峰值年龄(23岁)妇女人数减少了17.6%。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极好的时机。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都要新增加近千万的人口,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因此,人口控制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继续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2000年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

文盲率之所以大幅度降低,首先是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从源头上减少了新文盲的产生;其次是加大扫盲力度,特别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第三是受年龄结构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年龄段,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使得文盲人数自然减少。

在文盲率下降的同时,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人数,由1422人增加到3611人,增加了2189人;接受高中和初中教育的人数,分别由8039人和23344人增加到11146人和33961人;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数,由37057人减少到35701人,略有下降。每10万人中接受小学教育人数的减少,主要是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小学程度已不再是青少年所能得到的最高学历教育。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人数与199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尤以大学普通高校(本专科)的招生人数增长最为迅速,从1990年的60.9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220.6万人,是1990年的3.6倍。国家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九五”期间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从64万人增加到88

万人,成人中等学校毕业生数也从7837万人增加到9794万人。

但还应看到,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国际上一般用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比重,作为衡量文化素质的指标。按此口径,美国为46.5%,日本为20.7%,印度为7.3%,而在我国仅为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差距。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为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宏伟目标而努力。因此,必须要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我国整体人口文化素质。

(三)进入老年型社会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使得近30年来,每年新生人口猛增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了很大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

中国几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的变化(单位: %)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O--14岁少年儿童比重在30%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7%以上、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老少比在30%以上时,为老年型结构。按此标准,可以看出, 1964年我国人口类型属典型的年轻型。经过近20年时间,到1982年,人口类型已经从年轻型步入了成年型。这次人口普查,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仅用了30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转变大约用50--100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型过程之快为世界罕见。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统筹解决好老年人口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为迫切。同时也应该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与西方不同,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非常丰富,这就为我们抓紧建立社会养老体系嬴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城镇化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市镇的人口为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09%,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市镇人口比重增加了9.86个百分点,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999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为47%。近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000万,而农村人口约增加2000万。1995年-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同期我国城镇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25%,高于世界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但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市镇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地级市由1990年的185个,增加到259个。县级市由268个增加到400个。镇由12084个,增加到20312个。二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流动造成的。

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过程,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来,他们必然要流向城镇地区,加入到二、三产业中去。这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户口登记地与现住地不一致的约有1.3亿人,其中既有城市里人户分离的人,也有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流动的人(计算机汇总将得出详细的分类资料),这些流动人口在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现有的人口管理和户籍制-度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国家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速改革人口管理机制,使人口管理和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口的密度与分布

我国属于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2000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32人,大约是世界平均密度的3倍。同时,我国人口密度相差悬殊,沪、京、津分别高达每平方公里达2032人、842人、840人,江苏高达697人,最少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人口密度地区分布的极不平衡,有它一定的地域规律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人口主要偏集在东部各省,西部特别是西北广大地区则人烟稀少,人口密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按各省(区)人口平均密度可分成4类地区:①非常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包括沪、京、津、苏、鲁、豫、粤、浙、皖等6省3市。本区土地面积较少,为89.1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而人口却达到4.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552人。本区地势平坦,水热资源较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较发达,交通方便,城市数量多,故人口最为稠密;②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间,包括渝、冀、鄂、湘、辽、闽、赣、琼、晋、黔等10省市。本区土地面积为147.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5%,人口4.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本区除辽、晋外,大部分处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区,水热资源充沛,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工业有一定基础。故人口密度较大;③较稠密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间,包括桂、陕、川、吉、云、宁等6省(区)。本区土地面积为155.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3%,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本区除吉林外,基本上位于第二阶梯,以山地、高原为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经济限制,因而人口较少。但本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径渭平

原农业发达,因而人口密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稀少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包括黑、甘、蒙、新、青、藏等6个省(区)。本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为5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9%,人口1.13亿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区地处边疆和内陆,多高山、高原和荒漠,自然条件差,开发历史较迟,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等,因而人口很少。此外,在全国各省(区)、各地区内,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人口密度仍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800人以上,而川西山区每平方公里却在100人以下。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自黑龙江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划一条线,该线东部属于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区,人口稠密,面积约占全国的4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4%;该线西部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稀疏,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6%。不仅如此,在东部地区,还有四块非常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这四大人口稠密区,面积合计98.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2%,人口却占全国的48.2%,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497人。除了这四大人口稠密区外,还有一些面积小,人口更稠密的小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闽中滨海平原、浙中滨海平原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00人左右;在西部地区,人口极度稀疏的是荒漠和干寒高原,人口密度一般不足每平方公里1.5人。

三、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市镇人口的比重为36.09%,比十年前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1995年发达国家和地区为75%,发展中国家为38%,最不发达国家为22%。与同期国际社会比较,十年来我国城市化一直呈较快增长势头,目前已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过程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发展有了新的变化。

(一)城市化水平全面提高,呈现新格局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排序(附表),上海高居榜首,为88.3%,随后依次是北京、天津、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浙江、内蒙古、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其城市化水平均高于40%;城市化水平后五位的分别是西藏、河南、云南、贵州、甘肃,其城市化不足25%;作为新直辖市的重庆,城市化仅为3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东中西看,东部地区各省份城市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12个省区市除内蒙古外,都低于全国水平;中部的几个农业省份,如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山西,城市化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都有所提高。此次北京城市化退居第二位,并且低于上海10个百分点;广东跃居东北三省之前,排在天津之后,浙江则紧随东北三省之后。排位提前较多的省分别是福建、江苏,分别前移了10位和8位;位次后移较多的有甘肃、新疆、广西,分别后移了10位、8位和7位。这表明,随建国初期工业化布局而形成的城市化格局正在逐步改变,东南沿海新兴经济增长区域的城

市化在迅速崛起。

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排序

(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直接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是城镇区域及其人口数量。城镇区域扩大,人口增多,使城市化提高乙据统计,1990年我国地级市185个,县级市268个;2000年地级市259个,县级市400个。十年间,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分别增长了40%和49%,

同时建制镇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城镇区域扩展,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凡是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城市地区,必然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化的后来居上者,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经济旺盛走势充分说明了这点,相反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停滞不前,其城市化水平的相对落后,也反证了这一规律。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仍显滞后。中科院《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与人均GNP相当国家的城市化率相比,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低了10个百分点,与我国的工业化率相比,低了12个百分点,与我国非农就业比重相比,低了20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四、人口的区划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在国土上的分布极不平衡。为了反映我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其差异,把全国人口分布划成8个区。

Ⅰ.东北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总面积7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2000年总人口10655万人,占全国的8.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5人,稍高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区是我国的粮食、木材、能源、钢铁、机械工业基地,开发历史较早,工农业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人口较多。

Ⅱ.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3省2市。总面积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6%。2000年总人口2746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6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509人。本区地处黄河下游,地形平坦,开发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人口较集中。

Ⅲ.华东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1市,总面积8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62%。2000年总人口317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0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7人。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境内多丘陵、平原,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较高。

Ⅳ.华南区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6省(区),总面积71.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5%。2000年总人口2429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8人。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区内多丘陵、低山、平原,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分布较多。

Ⅴ.西南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总面积112.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8%。2000年总人口192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1人。本区位于西南内陆,气候温暖湿润,农产十分丰富。煤、

天然气、水力、金属矿产蕴藏量较丰富,工业有一定水平。区内多山地、高原,交通不便,加之人口密度较高,生态退化重。

Ⅵ.黄土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4省(区),总面积81.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8.6%。2000年总人口1002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人。本区大部位于黄土高原,属半干旱气候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人口超载问题突出。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好。

Ⅶ.蒙新区指内蒙古、新疆两个自治区,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9.55%。2000年总人口43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本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于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差,多戈壁、沙漠,经济落后。人口不多,但土地承载能力低,超载问题也较突出。

Ⅷ.青藏区包括青海、西藏2省(区),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0.2%。2000年人口7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是8大区中人口最少的地区。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人烟稀少。

作者:郭焕成李嘉明刘永利贾毓慧等

编辑整理:毕于运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新增人口数量下降的现状。 依据国际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远远达到老龄化的定义,并且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增加老年劳动力来填补年轻劳动力的缺少。 另外,男女比例失调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问题,在性别比例中,男要远远大于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男性单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的就业压力。要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首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促使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抵制性别歧视。政府也应当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此控制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口同样面临着新形势及对策。 其中,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生育决定着人口的多少,而人口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要实现我国的复兴就要采取积极的人口生育政策,所以,鼓励“二孩”,是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政策保障。 其次,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要推翻“三座大山”,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注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也要大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制度到位,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大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响应我国的政策。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系列专项训练: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带答案)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一、必背知识点 1、我国的人口: (1)2010年达到13.7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 (2)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2、我国的民族: (1)构成:共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2)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3)民族风情: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 二、专项训练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C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慢 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 2.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为此,我国政府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A.实行计划生育 B.保护环境

C.改革开放 D.节约、保护耕地 3.有关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庞大,出现负增长最好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最好停止增长 C .地大物博,人口增长再快也无妨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 ) A.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与云南省的腾冲县的连线为界 B.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C.以长江为界 D.以黑龙江省的漠河至海南的海口一线为界 5.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 A.平原多,气候湿润 B.沙漠多,气候湿润 C.山地多,气候干旱 D.沙漠多,气候干旱 7.下列叙述中,因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严重B.劳动力短缺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D.国防兵源不足 8.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全国个区县人口分布明细

东北地区:(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 黑龙江:2018年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3个县(市), 其中县级市19个。截至2017年末,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为3788.7万人。 哈尔滨市:常住人口1066.5万人,道里区年末户籍总人口72.80万人;南岗区10184人;道外区90.6万;平房区19.2万;松北区20.2万;香坊区92万;呼兰区61.9388万人;阿城区596856;依兰县40.9万;方正县225639人;宾县579303人;巴彦县59万;木兰县26.55万;通河县25.5万人;延寿县25.2601万人;尚志市584225人;五常市918622人. 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总共分7区,9县(市),七区:龙沙区34万、建华区 29万、铁锋区29.3万、富拉尔基区25.619万、昂昂溪区10万、碾子山区8.1万、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7.1万。九县(市):甘南县39万、龙江县60万、克山县53万、克东县29.9万、依安县49.3万、拜泉县59.6万人、泰来县32万、富裕县30万、讷河市。

江南新区18万,下属县市,海林市37.79万人,宁安市42.23万,穆棱市30万,绥芬河市7.01万,东宁市20.72万、林口市43.7万。

县:桦南县46.86万、桦川县20.28万、汤原县25.52、抚远县12.66万,2个县级市:同江市17.97万、富锦市43.71万。 山4.48万、兴安7.4万、东山17.4万

16.4万。肇州县38.万7、肇源县38.8万、林甸县24.4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3.3万。

鸡东县 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四个辖县,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收集于2010年12月31日 城市 总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非农业人口百分比 (万人) (‰) 地区市区地区市区地区市区 城市合计110297.04 30400.92 30797.59 17753.31 4.38 4.05 1.北京112 2.30 988.10 780.10 744.10 0.63 0.39 2.天津91 3.98 747.99 535.22 509.59 1.79 2.19 3.河北6291.96 957.93 1290.90 72 4.59 4.46 4.98 石家庄89 5.94 195.00 231.26 163.23 5.04 5.62 唐山700.15 168.82 193.89 127.92 3.10 2.26 秦皇岛268.20 69.97 78.05 52.11 2.50 2.14 邯郸844.33 134.89 154.47 10 6.91 5.25 5.55 邢台661.36 53.49 104.12 46.32 3.65 6.04 保定1062.43 89.06 166.96 63.55 5.46 6.55 张家口448.94 84.38 108.93 68.11 3.53 5.20 承德355.47 43.67 68.46 31.85 5.23 4.60 沧州673.55 46.78 114.71 36.83 4.04 6.95 廊坊381.59 71.87 70.05 2 7.76 4.90 7.28 衡水 4.山西2881.95 822.54 833.69 508.03 5.63 6.39 太原315.31 239.20 209.89 190.65 8.04 7.20 大同287.86 134.99 123.01 99.99 7.67 7.32 阳泉124.83 63.86 57.86 47.77 3.13 5.17 长治316.16 65.34 74.72 44.53 4.00 5.90 晋城210.63 26.45 41.04 1 8.03 4.01 6.31 朔州140.04 56.19 31.46 15.41 6.83 7.68 晋中303.30 52.20 74.76 25.96 3.20 4.78 运城484.90 60.80 74.00 1 9.61 6.24 4.19 忻州293.83 49.60 57.52 16.56 4.56 8.81 临汾405.09 73.91 89.43 29.52 6.62 3.89 5.内蒙古1603.83 523.06 623.01 346.75 5.99 6.89 呼和浩特211.83 108.38 95.92 81.75 7.47 8.53 包头206.16 138.93 127.31 114.65 8.39 7.24 乌海40.59 40.59 34.38 34.38 7.27 7.27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高二中国人口地理说课稿

高二中国人口地理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二中国的人口地理说课稿 中国的人口地理说课稿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华侨政策,通过了解华侨的爱国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我国人口特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是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具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投影片“人口迁移图”讲授提纲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第一课时]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为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二、人口分布不均 l.我国的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 界限:黑河—腾冲一线 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平原,西部人口密度小。

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长短等原因。 三、我国人口的迁移 四、华人与华侨 1.概念 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第二课时] 五、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 ②增长速度快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①解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3.人口问题: 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问题 ①人民生活水平低 ②交通、住房、教育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问题涉及到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所以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上总是争议不断。生物伦理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人口问题则自然成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所有的生物伦理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转基因、克隆、人体实验等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让人得到基本有利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谈经济发展、医疗发展、科技发展等相关问题。人口与环境的和平共存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警示我们:人口应当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不能因为贪图国家国力及经济发展而不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我们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处理人口问题。就中国而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资源不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该结合处理让中国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资源;发展;和谐 目前,不少人士提出请国家放宽已经施行多年且取得不菲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国民目光重聚人口问题。要谈人口问题,首先要聚焦目前我过的人口现状。 一、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至2007年7月,世界人口已达66亿,我国人口达1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5,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中国人。我国的人口数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9倍,超过非洲、拉丁美洲两大洲人口的总和。 二、新增人口多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每天净增人口3.5万人,每分钟约有30人出生。 三、农村人口多。目前,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5.68%;农村人口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5.32%。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年增长率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而且,我国人口95%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上海为2657人,北京为823人。而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西藏每平方公里为2.1人,青海为7.2人,新疆为12人。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五、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一些省份超过13 0,严重超过自然比值104,也超过规定的预警线107。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500万——4000万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有几千万男子无适龄婚配对象而打光棍。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众多的阶段。主张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基本是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其他个人因素。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放宽政策的需要。首先,中国人口数量目前仍然十分庞大,但资源储量及利用前景却不容乐观。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和对策 摘要: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我国人口质政策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这其中,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受教育水平出生人口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正文: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相互关系 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口范畴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量的方面一,个是质的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首先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时代的人口数量都是具有一定的质的数量离开一定的人口质量或者说没有人口质量的人口数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人口质量都是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离开一定的人口数量或者说没有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也是不存在的。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质量的高低常常是互相制约的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甚至会阻碍人口质量的正常发展。因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使其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然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口质量低下不利于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难以使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反之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它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前提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资源为既定时,如果它的生育抉择倾向于增加孩子数量时能用于提高孩子素质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数量的增加替代了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家庭的生育抉择倾向于提高孩子素质时能用于增加孩子数量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的提高替代了数量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在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推动下。宏观上存在着促使家庭的生育抉择有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趋势。 二,人口素质概述 1.人口素质的定义 人口素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日本人口问题审议会1971年对人口素质的定义是:作为集团的人的遗传的素质形质性格智能或教育程度等各种属性,换句话说是对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能源的状态等的机能侧面的各种性质的综合。前苏联学者瓦连捷伊等人的定义是:表现人口本质人口特殊性和人口规定性的那些本质特征的总和。人口质量就是使人们的劳动能力同它赖以运用起来并发挥出来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并把这种适应关系保持下去的一种方式,它包括整整一套表明人口及其最重要部分劳动适龄人口的特征,这些特征指的是人口教育水平人口职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变动以及多民族国家中通晓一种或几种民族语

历史人口地理

1.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 我的答案:×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我的答案:× 1.2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我的答案:√ 1.3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B 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我的答案:ACD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我的答案:√ 1.4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我的答案:BCD 1.5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及环境发展的现状,并且论述了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 1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其中大陆人口为12.66亿。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大陆人口10年间共增加132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01年我国年人口出生率为13.38‰,死亡率为6.43‰,自然增长率为6.95‰,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8%。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8039人上升到11146入。同时,我国入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为70.15%,比1990年的66.74%上升了3.4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例为22.89%,比199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相继到来,且相互叠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问题交织,实现入的全面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2 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资源问题已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我国资源消耗的高峰期已经到来。根据中共十六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高速运行20多年的基础上,继续高速运行10多年,年均增长速将达到7.2%。高速发展战略离不开大宗资源的支撑,中国资源需求将急速增长。目前,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源于矿产资源,30%以上的农业用水和饮用水也都是来自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的地下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矿产资源的消耗已呈激增态势,而我国目前在资源的使用上高消耗、高浪费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形势。(2)我国资源的自身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可称丰裕国,但在人均资源分配量上却是贫乏国,铁,锡、石油、天然气、钾、硫等大宗性矿产资源更为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局面将难以为继。据测算,按照现有探明储量和消耗速度,我国目前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要的只有21种,到2020年只有6种。其中,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当属石油和铁矿石。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据此判断,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以2000年我国石油实际供应量为基数测算,如果供应量减少1%,使gdp的增长率下降5.83个百分点;如果减少5%,则gdp将负增长。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3 我国环境发展的现状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总体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