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自主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

高一语文-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自主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

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自主检测

语文试卷

命题人:姜兆庆审核人:王文忠

一、语言文字及运用(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暴.(pù)霜露架梁之椽.(chuán)纶( lún )巾阿.(ē)房宫

B、锱铢

..(zīzhū)鼎铛.(chēng)玉石翠峰如簇.(cù)胜负之数.(shǔ)

C、六国互丧.(sàng)率赂.(lùo)秦耶囷囷.(qūn)焉辘辘.(lù)远听

D、还酹.(lèi)江月从.(zòng)散约败尽态极妍.(yán)逦迤

..(lǐyǐ)

1. D (A.纶(guān)巾 B.胜负之数(shù)C.率赂(lù)秦耶)

2.在下面句子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可是那个声音恰恰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它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

.自欺欺人因为心烦意乱B.欲盖弥彰因为心烦意乱

.欲盖弥彰如果魂不守舍D.自欺欺人如果魂不守舍

2.B(这个语段由三个句子组成。从第一个句子的内容构成看是谈匆忙掩盖不了焦虑,热闹掩盖不了空虚,既是谈“掩盖不了”,欲盖弥彰一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句因为有“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的内容,在关联词语处选择“因为”比“如果”要好;而耳边的那个声音搅得人是“魂不守舍”还是“心烦意乱”,可由上下文来推定,下文除了说这个声音我们要认真倾听外,还有这个声音是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的内容,如此看“心烦意乱”应为

最好的选择。)

3.下列表意明确无误的一句是()

.随便你走进哪个教室,课桌上都堆着很多根本没用的资料。

.讲台一边站着一个人,班主任介绍说这是新转来的同学。

.他真的很好说话,只要你跟他相处几天,就会发现这一点。

.这家培训机构发来短信,请学员务必在 5月10日前去领证。

3.【答案】B。

【解析】A项“没用”有歧义;C项“好说话”有歧义;D项5月10日/前/去有歧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声母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

⑤②④

4. D

5. 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喜结良缘、乔迁新居者,最恰当

...的一组是()

: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甲—金榜题名乙—喜结良缘丙—乔迁新居

.甲—乔迁新居乙—金榜题名丙—喜结良缘

.甲—乔迁新居乙—喜结良缘丙—金榜题名

.甲—喜结良缘乙—乔迁新居丙—金榜题名

5. C

6..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著有《嘉祐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赋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处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常常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6.解析:《阿房宫赋》是先扬后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诚.不得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师焉,或不焉

7.C (A.开始,起先;才 B. 如果,假使;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C. 确实D.或许;有的(2分)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

B. 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燕、赵之收藏

..

..可怜焦土

D. 廊腰.缦回骊山北构而西.折

8.D,均是名词作状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借代用法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

C.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

9.B用典,其余借代。

10.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10.C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4分)

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的确,确实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跟、和

. 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 当.与秦相较当:同“倘”,如果

11.B【解析】与:结交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二败而.三胜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洎牧以.谗诛

. 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 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 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 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12.C【解析】①而:表转折。②而:表并列。③以:介词,用。④以:介词,因为。1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2分)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牧以谗诛⑤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①②④ B. ①③④

. ②③⑤ D. ①④⑤

13.B【解析】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要从主观因素上考虑。②是说赵不屈服于秦,打仗胜多败少;⑤是说燕、赵所处的客观形势。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第二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 “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 “三国”是指不赂秦的齐、燕、赵,“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指赵国的李牧。14.D【解析】“三国”指赂秦者韩、魏、楚。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1)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日、月”1分,“为所”被动句1分,语意通顺1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2)如果依靠这么广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破灭的旧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下”1分,“故事”1分,“是”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8分)

季弟书

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

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

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

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吧!

选自《魏叔子文集》)

17.C(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助词,取独/助词,提宾标志。C项均为介词,向、跟、对。D项语气副词,反问,难道/语气副词,商量,还是)

参考译文】

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吧!

三、诗歌鉴赏(10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陵怀古

王珪

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 王珪:时任北宋丞相,写作此诗时正值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之际。(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每点1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1分)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1分)营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1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21.(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2)

(5).,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6). ,惊涛拍岸,。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2~25题。

拜谒三苏园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⑧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就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因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二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阔寂静。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⑩吃杯茶,吃杯茶吧——(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l4日,有删改)

22.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22.“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23.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23.(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24.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括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24.(6分)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

25.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25.(6分)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六、作文(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田说:“我们看重一匹马是因为它的力量和速度,而不是它的装具;一条猎狗因为它的敏捷而不是它的颈圈;一只鹰隼因为它的翅膀,而不是它的足套和风铃。”在生活中,你看重的是什么呢?

请以“看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不是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实际上是提示语。

(一)“看重”的词义

看重”,就是把某些东西看得很重要。

(二)题意理解

看重”是人内心深处的判断,有“看重”就有“看轻”,这种判断会影响人的选择。

个题目涉及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

(三)立意角度

1. 可以叙写个人对学业,或者工作,或者生活,或者社会,“看重”什么。“看重”什么是自己的内心判断,这种判断往往要摈弃习惯因素的影响,不受蒙蔽,认清实质,从而做出内心选择。

2. 可以叙写人、人性,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看重”人、人性的什么方面,往往要透过显露给我们的部分和其内在本身,做出自己的正确评价。

3. 也可以叙写社会上目前“看轻”什么,正是我们所失落的东西,从而揭示“看重”的深意。

【佳作评析】

看重

年前,我熬过了家人眼中重中之重的中考,发挥正常。如今,我背负着他们沉甸甸的期待在又一座大山脚下苦苦攀登。

们看重的是什么呢?

近期末,每看着大堆白茫茫的卷子堆在眼前,我都忍不住要思考这个问题。

午的最后一节课,难得的自习课,周围的同学都一声不响奋笔疾书。我撑着脑袋看着身边这些专注的脸庞,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是的,每个人都很拼命,每个人都渴望能打牢高一的基础,发展高二的强项,战胜高三的大考。可是,然后呢?挑一所体面的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继续他们体面的人生。看起来似乎很棒,可是真的喜欢吗?就算喜欢也不一定能实现呀。

想越纠结。望向窗外,最后一节课的夕阳已经摇摇欲坠,留下地平线上一圈幽暗的红色。天空中的白云消失不见,只剩下无边的黑愈来愈浓,潮湿得快要滴下来。我看着更没了精神,干脆两眼一闭,倒在了课桌上。

车回家的路上,我总算想出了些所以然。我以为自己是个个性自由的人,不是很看重高考的分数或是所谓体面的人生。我只想能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就好,能一生走走停停看日升日落潮起潮落,吃平凡的美味享受平凡的幸福就好。

许是为自己不好好学习找了个借口而得意,或许是为自己找到人生方向而欣喜,总之最后一节课的忧愁烟消云散,把耳机用力塞了塞,便迅速消失在了灯红酒绿的街头。

而此刻我坐在考场里,看着周围那些陌生而熟悉的脸庞,看着自己上一卷基础题的空白,我没有想象中的洒脱。我开始为先前自己的懈怠而后悔,为自己辜负父母的期盼而惭愧,为自己不能全力以赴去面对自己戏剧文学的梦想而不齿。

中的天平又狠狠地倾斜了。

下刚才的那个句号,我突然明白也许我身边的那些生平看重的其实并不是我所不屑的体面人生,而是他们的每一个今天是否全力以赴是否问心无愧。

窗外,下午两点的阳光温暖又明亮,从不算茂密的树阴里投射下来,星星点点的光斑异常美丽。我闭上眼睛,终于明白了自己到底该看重什么。上帝也笑了笑,我想此刻,他一定觉得没有看错我。

简评:这是一篇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的文章,贵在真实、自然。选材个性化,自习课的恍惚和疑惑、骑车回家途中的洒脱、考场上的后悔、行文过程中的觉悟,可贵的不是仅仅平面展示所“看重”的某种人生,而是通过“心中的天平”倾斜又倾斜,写出“孰轻孰重”的权衡,体现了少年人生定向定位的真实过程,做到了细节化。文章巧妙自然地将场景描写与心理描

写相融合,自问自省与人生追寻相融合,从而既有情味又有意味。

史怀古诗

金陵怀古

王珪

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 王珪:时任北宋丞相,写作此诗时正值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之际。(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

索的气氛。(每点1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1分)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1分)营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1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