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急性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病原菌80%以上为大肠埃希菌;而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除仍以大肠埃希菌多见(30%~50%),也可为肠球菌属、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尚有葡萄球菌属、念珠菌属等。

【治疗原则】

1.给予抗菌药物前留取清洁中段尿,做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经验治疗时按常见病原菌给药;获知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经验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酌情调整。

2.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初发患者,首选口服用药,宜用毒性小、口服吸收好的抗菌药物,疗程通常为3~5 天。

3.急性肾盂肾炎伴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的患者应注射给药,热退后可改为口服给药,疗程一般2 周。反复发作性肾盂肾炎患者疗程需更长,并应特别关注预防措施。

4.对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进行全面尿路系统检查,若发现存在尿路结石、尿路解剖畸形或功能异常等复杂因素者,应予以矫正或相应处理。

5.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宜尽早拔除或更换导尿管。

6.绝经后妇女反复尿路感染,应注意是否与妇科疾患相关,酌情请妇科协助治疗。

【经验治疗】

见表4-9。

【病原治疗】

见表4-10。

*注:我国大肠埃希菌等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达50%以上,选用该类药物治疗应参照药敏结果。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原因分析鱼骨图

ICU 2015年第一季度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资料: 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78人留置尿管,共发生院内尿路感染1例。 二、原因分析: 三、整改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

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持续改进: 1、P—计划: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尿路感染的预防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使全年ICU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0;对患者做好尿道口护理剂会阴护理,勤擦洗。 2、D —实施:对护士进行尿路感染的计划培训,及时了解患者尿道及尿液培养情况,制度相应护理计划并实施落实。 3、C—检查:检查科内对护士尿路感染的的培训记录;以及其对尿路感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护士对患者的尿道口护理落实情况。

尿路感染病程记录(精选.)

寻甸百信医院 病历继续单 姓名:科别:床号:住院号: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男女,岁,主因左侧腰痛伴发热一天就诊。 患者一天前出现左侧腰痛,呈钝痛,与体位及活动无关,伴发热,体温38.7℃。患者同时有尿频、尿急,尿液外观浑浊。既往曾患过3次尿道炎。已婚,育2子。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4℃P:78次/分R:20次/分 BP:112/78mmHg急性面容,心肺查体未异常,腹软,左肋脊角有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50×109/L,中性粒细胞87%,Hb123g/L,PLT130×109/L;尿常规蛋白(-),NIT(+),WBC40~60/HP,RBC5~10/BP。 分析步骤: 1.初步诊断尿路系统感染,急性肾盂肾炎。 诊断依据:患者临床有膀胱刺激征,伴发热、腰痛及血象高等全身感染表现,应考虑此病。 2.鉴别诊断 (1)急性膀胱炎:往往无全身表现,以局部膀胱刺激征表现突出。(2)常有多年慢性泌尿感染史,仔细询问病史可助鉴别。 3.进一步检查

(1)尿培养:明确细菌类型; (2)尿找结核菌、真菌等其他除外感染源; (3)血肌酐、双肾B超及肾盂造影:鉴别急慢性肾盂肾炎;(4)女性患者可行妇科检查:了解感染源。 4.治疗原则 (1)用药前应先做尿培养菌落计数及药物敏感试验,在未得到培养结果前应选用对革兰阴险杆菌有效的药物。 (2)应选用血、尿药物浓度均高的药物,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静脉给药。治疗持续两周或更长。 (3)用药后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尿菌阴转,疗程结束后一周及一个月后复查尿菌阴性可视为治愈。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钟一红-尿路感染教案 (1)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案 科系内科姓名钟一红职称副主任医师授课题目尿路感染学时数2学时 授课对象七年制授课日期 一、教学目的(掌握、熟悉、了解的具体内容) 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传染途径、感染有关因素。 熟悉:肾盂肾炎的主要实验诊断方法。 二、执行方案 (一)内容及时间分配 概述:(5分钟) 尿路感染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 病因和发病机制:(15分钟) 病原菌及不同类型尿感、不同感染途径的病原菌的差别; 感染途径; 机体的防御机制及易患因素; 病理改变:(5分钟)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10分钟) 膀胱炎的泌尿系统症状和尿液改变; 急性肾盂肾炎的全身表现、泌尿系统症状和尿液改变; 慢性肾盂肾炎的几种发病形式、临床特征、产生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的原 因、不典型类型的临床特征; 并发症:(5分钟) 肾乳头坏死; 肾周脓肿;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肾结石和尿路梗阻; 辅助检查:(10分钟) 尿常规、尿白细胞排泄率; 尿细菌学检查包括真性菌尿的概念、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及避免方法; 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和注意点;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肾功能、免疫学和尿生化的意义; 诊断和鉴别诊断:(10分钟) 尿感的诊断标准; 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方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包括:尿道综合征、肾结核、慢性肾炎、前列腺炎等; 治疗:(20分钟) 一般治疗; 抗感染治疗的总原则;

急性膀胱炎的单剂疗法、短程疗法和随访; 急性肾盂肾炎的用药原则、随访和疗效评定;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复发和再感染的处理 无症状菌尿的概念、处理、抑菌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 预防和预后:(5分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尿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尿感的治疗; 难点:尿感的治疗 (三)中文和英文关键词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膀胱炎—cystitis (四)教具(图、表、模型、录像CAI等) 图、表见幻灯 (五)复习与思考题 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的鉴别诊断。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原则。 肾盂肾炎反复发作的易患因素和处理。 三、参考书及文献目录 王海燕主编.肾脏病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陈灏珠主编.内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董德长主编.内科各系统疾病与肾脏,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Brenner & Rector,s. The Kidney,sixth edition,Harcourt asia pte.ltd,1999

尿路感染原因分析

因分析 1.1 导尿操作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完整的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泌尿系统的有力屏障,导尿管的插入,常导致尿道粘膜损伤,破坏了尿道粘膜的天然屏障。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粘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也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4],致使细菌逆行至泌尿系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1.2 留置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留置导尿管不仅损伤尿道粘膜,破坏机体防御屏障,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对尿路上皮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促进病原菌的定植[5],加上长期留置导尿管,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接头的污染,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生长繁殖引发感染。随着留置导尿管时间的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陈云霞调查发现[6]当天插尿管发生尿路感染占4.1%(3例) ,留置导尿管3、7、11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1% (8例)、26% (19例)、72%(52例)。徐敏等[7]报道30例留置导尿病人,3、7和10天菌尿发生率分别为26.17%、66.17%和93.13%。长期留置尿管>30天或终生带管的病人几乎100 %发生菌尿[8]。以上表明,医院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留置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9~12]。 1.3 性别、年龄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性别、年龄的差异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之一。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而且尿道括约肌薄弱,细菌很容易从尿道侵入膀胱,其次是女性的尿道口与阴道、肛门较靠近,易受肠道正常寄生的大肠杆菌的污染,所以,尿路感染女性患者高于男性[13];汪红等[14]调查报道,432 例患者,女性214例,尿路感染21例,感染率为9.181%;男性218例,尿路感染8例,感染率为3.167%,由此可见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泌尿系统的解剖屏障和生理功能随之下降,男性常有前列腺肥大,女性常因骨盆底肌肉松弛而出现膀胱膨出,尿失禁、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刘晓玲等[15]调查发现 16~40岁者19例,尿路感染1例(5.26%);41~60岁者32例,尿路感染18例(56.28%);61~86岁者49例,尿路感染33例(67.35%)。丁萍等[16]报道>60岁的病人医院尿路感染发生率是<60岁患者医院尿路感染发生率的1倍,所以,年龄越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1.4 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尿路感染的危险越大。汪红等[14]调查显示,住院时间不足15天的184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1例,感染率为0.54%;住院15~30天的191例,感染7例,感染率为3.67%;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57例,感染21例,感染率为36.84%。这说明住院时间越长其感染发生率越高。而且医院尿路感染也影响病情的好转与治愈,增加并发症,延长病人住院时间。 1.5 无菌观念不强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因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造成的泌尿系交叉感染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7]。当插尿管时若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动作不够轻柔,易损伤尿道粘膜,尤其是女性尿道短直,且富于扩张,与阴道口、肛门相邻,导尿时若冲洗、消毒不严格,就会为细菌侵入及增殖创造条件;而且尿道口周围有大量肠道细菌,在尿管护理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就会造成污染,使细菌直接种植于尿道和膀胱,从而导致尿路感染。另外,导尿管没有完全脱出或引流管衔接处脱离时,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没有重新消毒尿管,而擅自将尿管插入尿道或接回,再就是集尿袋已满未能及时倾倒,导致尿液逆流,这些也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因素。 1.6 不合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徐敏等[7]认为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真菌性尿路感染明显增多;岳素琴等[17]调查233例尿路感染病例,在感染前有91.4%使用抗生素,说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不但不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18],而且还可以致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导致二重感染[8]。

尿路感染病人的健康教育

尿路感染病人的健康教育 一、流行病学: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两者临床表现有时极为相似,故统称为尿路感染。本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以女性多见,未婚少女发生率为2%,已婚女性发生率为5%,男性极少发生尿感,年老后因前列腺肥大,尿感发生率可增加。老年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可高达10%,但多为无症状性细菌尿。有症状的尿感,仍以生育年龄的已婚女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同的病人表现为轻重程度不一。急性期炎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尿路刺激征;但在老年人、小儿及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则通常尿路刺激症状较轻,如轻度的尿频,或尿急,或排尿不适等。 (2)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等。主要见于上尿路感染病人,特别是急性尿路感染及伴有尿路梗阻的病人尤为多见。 (3)尿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红细胞甚或蛋白。 (4)肉眼可见脓尿或血尿。 (5)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升高。 (6)尿细菌培养阳性。 三、辅助检查: (一)尿液检查:尿液常浑浊,可有异味。 1.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称 为白细胞尿,对尿路感染诊断意义较大;部分尿感患者有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 红细胞数多为3~10个/HP,呈均一性红细胞尿,极少数急性膀胱炎患者可出 现肉眼血尿;蛋白尿多为阴性~微量。部分肾盂肾炎患者尿中可见白细胞管型。 2.白细胞排泄率准确留取3小时尿液,立即进行尿白细胞计数,所得白细胞数按每小时折算,正常人白细胞计数<2×10。/h,白细胞计数>3×10。/h 为阳性,介于(2~3)×10。/h为可疑。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细菌检查:清洁中段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用油镜或不染色用高倍镜 检查,计算10个视野细菌数,取其平均值,若每个视野下可见1个或更多细菌,

尿路感染的护理计划

尿路感染的护理计划 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导致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根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孤立或散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再感染和细菌持续存在,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 根据感染发作时的尿路状态又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及尿脓毒血症。尿路 感染常多发于女性,尤其多发于性生活活跃期及绝经后女性。常见的护理问题有:I ?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2 .排尿异常与膀胱、尿道炎症有关。 —、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关因素] 1.感染。 [主要表现] 1.体温增高,呼吸变快,口干,全身肌肉酸痛。 [护理目标] 1.体温降到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体温的变化。 2?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合适,注意保暖,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 3.鼓励病人多饮水,摄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4.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5.加强个人卫生,如口腔卫生、会阴清洁、皮肤清洁。 [重点评价] 1.体温降到正常范围 二、排尿异常与膀胱、尿道炎症有关。 [相关因素] 1.尿频、尿急、尿痛 2.感染。 [主要表现] 1.尿频、尿急、尿痛 [护理目标] 1.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1?休息: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取屈曲位,尽量勿站立或坐直;保持心情愉快,防止过分紧张加重尿频。 2.增加水分摄入:尿感者每天摄水量不低于2000ml,保证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 3?保持会阴的清洁,不憋尿。 4.缓解疼痛:指导病人进行膀胱区热敷或按摩 5.遵医嘱用药。

下尿路感染的主要症状

下尿路感染的主要症状 下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就是排尿的时候出现异常,但是患者也需要注意,这种疾病还会有其他的症状存在,比如说在早上的时候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存在,但是和排尿异常的情况不同的是,这种症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存在的。如果女性出现了以下的情况,就需要注意是否患上了下尿路感染。 ★下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 ★一★、尿道炎 急性尿路炎在男性病人中主要是有较多的尿道分泌物,开始为粘液性,逐渐变为脓性,在女性尿道中分泌物少见。无论男女,排尿时尿道均有烧灼痛、尿频、尿急,尿液检查有脓细胞和红细胞。慢性尿道炎分泌物逐渐减少,或者仅在清晨可无第一次排尿时可见在尿道口附近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排尿刺激症状已不像急性期显著,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二、膀胱炎 ★ (一)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可突然发生或缓慢发生,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往往伴有尿急,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尿频、尿急特别明显,每小时可达5-6次以上,每次尿量不多,甚至只有几滴,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浊,有脓细胞,有时出现血尿。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部分病人有疲乏感。女性新婚后发生急性膀胱炎称为蜜月膀胱炎。急性膀胱炎病程短,如及时治疗,症状多在1周左右消失。 ★ (二)慢性膀胱炎 膀胱刺激症状持续存在,且反复发作,但不如急性期严重,尿中有少量或中量脓细胞、红细胞。这些病人多有急性膀胱炎病

史,且伴有结石、畸形或其他梗阻因素存在,故非单纯性膀胱炎,应做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三、肾盂肾炎 ★ (一)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为活动性化脓性感染,常有全身和局部症状及局部体征三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数起病急骤,寒战,发热,病人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 2.局部症状多数病人有一侧或双侧腰痛,为胀痛或酸痛,重者可向病侧腹部、会阴及大腿内侧放射。因肾盂肾炎多伴有膀

女性尿路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女性尿路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一些医学家的多种调查之中,发现成人尿路感染的现象女性朋友明显的多与男性,女性的尿道比男性尿道更为宽,所以这也是引发尿路感染的有利条件,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正当的刺激,如性交不卫生,长期的憋尿都会引发尿路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以下我们就来介绍造成女性尿路感染的原因。 1、月经和性活动,月经血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经期卫生,特别是月经用品的清洁和消毒,是减少细菌入侵的重要环节。性生活活动可以把前尿道的细菌通过机械性的推挤动作推进后尿 道和膀胱。性活动是夫妻生活的重要部分,当然不可能“因噎废食”,但在反复发病且病因与性活动情况下,适当节欲也是应该的。 2、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女性的尿道较男性短 且宽弛,细菌易于进入;而且,女性的尿道口与阴道和肛门邻近,无论是阴道还是肛门周围,都有大量细菌,阴道的分泌物也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基,使用菌更容易繁殖。因此女性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尿路感染之法便是勤加清洗,尽量减少细菌的数量,

以降低发病机会。 3、憋尿,这是女性常见的不良习惯。其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其一,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长,万一有少量细菌侵入,便使其有更多时间繁殖,也有更多时间侵入组织;其二,膀胱满盈,压力增高,尿液会逆流向上至输尿管,若已有细菌侵入,便会将细菌送到更上游的位置,引发肾盂肾炎。解决之法当然是不憋尿,甚至应养成“勤”小解的好习惯。 所以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于造成女性尿路感染的原因也 有所明白,导致尿路感染的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大量的病菌进入膀胱之中,我们如果想要预防尿路感染就要注意阴部的卫生状况,每天可以用适量的洗液来清洗,平时多注意更换内裤。

下泌尿道感染

下泌尿道感染 下泌尿道感染是指由细菌引起的下尿路感染,它包括输尿管炎、膀胱炎,其中膀胱炎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肾盂肾炎常合并有下泌尿道感染。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及内分泌的失调,极易引下泌尿道感染。 [发病原因] 老年人患下泌尿道感染有以下几种因素: 1.细菌侵入。任何细菌侵入尿路都可以引起尿路感染,其中大肠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 2.抵抗力下降。老年人自身免疫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容易诱发细菌侵入而发病。 3.疾病所致。某些老年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易诱发下泌尿道感染。 4.尿道梗阻。泌尿系结石或泌尿生殖系肿瘤易引起尿道梗阻而诱发下泌尿道感染。 5.其它因素。如尿路器械检查(导尿术等)、性生活过度、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妇科炎症均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常见诱因。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淋证”范畴,多由湿热之邪而致,湿热之邪或由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而发为淋证。慢性炎症多为正虚邪恋,相争不下,故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单纯性下泌尿道感染无明显全身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反应性差,下泌尿道感染多无全身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头昏,但局部症状

表现突出,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夜尿频,下腹部不适等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常可发现血尿,或尿中白细胞增多,中段尿培养出细菌生长;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腰痛、发热。 [预防措施] 1.消除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尿路狭窄、畸形,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尤其是老年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尿路梗阻,易引起尿路感染,据统计其发生率较无梗阻者高12倍,必须及时治疗。 2.慎用尿路器械。尿路器械的使用,易将细菌带入尿路,且使尿路粘膜损伤更易发病。据统计,一次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3%,留置导尿管1天,尿路感染发生率为50%,留置3~4天感染可达90%以上。膀胱镜检、逆行肾盂造影,均易引起尿路感染。若病情需要做上述检查,应在检查后多饮水,并预防性口服复方新诺明1片,以防尿路感染。 3.积极治疗尿道口周围及尿道内炎症。老年男性之前列腺炎,女性之妇科炎症,若不及时治疗,均易引起下泌尿道感染。 4.控制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尿糖、阴唇炎、机体抵抗力低,细菌易侵入而发生尿路感染,应及时控制糖尿病,口服降糖中西药物,具体方法可参考有关章节。 5.注意外阴卫生。女性排尿后用纸从前向后擦,可预防来自肛门或阴道的细菌进入尿道。性生活后排尿和用纸轻柔地从前向后擦,可预防尿路感染。老年妇女阴道放乳剂,有利于防止感染。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也可口服碳酸氢纳片,每次1克,每日2~3次,以碱化尿液,促进细菌排出,禁食烟、辣、煎炸食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尿路感染病历模板

患者王英,女性,18岁,汉族,未婚,主因:尿频、尿急、尿痛伴下腹部疼痛10天。于2016/11/01 18:56以“下尿路感染”收住入院。 一、病例特点: 1.病史:患者自述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伴下腹部酸胀痛,无发热,每次尿量不多,尿时呈烧灼感,肉眼血尿,呈洗肉样,当时到我院门诊行尿常规检查:WBC+2,PRO+2,给予头孢类抗炎药物治疗10天,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仍觉下腹部胀痛、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发热、以"下尿路感染"收住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慌,无咳嗽、咳痰,无腹泻,饮食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2.查体:T:36.4℃P:8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意识清楚,痛苦病容,步入病房,主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苍白、出血斑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形状正常,无畸形,头发分布均匀,头部活动自如。五官端正,双眼结膜无充血、水肿、出血及黄染,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耳无畸形,外耳道通畅,听力正常。鼻外观正常,鼻腔通畅,无异常分泌物,鼻窦区无压痛。口唇红润,无紫绀、疱疹、皲裂、溃疡及色素沉着,牙龈无红肿、溢脓、出血、溃疡,咽部充血水肿,无异常分泌物,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舌型未见明显异常,舌面无异常,舌运动无震颤、偏斜。未见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软,无抵抗,气管位置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运动如常,触觉语颤两侧对称,未触及胸膜摩擦感。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范围正常,心尖区无抬举样搏动,无压痛,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形,外周血管无异常。腹部形态正常,下腹部略压痛,肝、脾、胆囊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及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腹水征阴性,双肾区及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叩击痛。全腹肠鸣音正常,3-4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肛门直肠未查,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发育正常无畸形,双下肢活动无受限,无红、肿、热、痛。四肢无畸形、水肿、肌肉萎缩。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3.专科情况:T:36.4℃P:8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腹部形态正常,下腹部略压痛,肝、脾、胆囊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及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腹水征阴性,双肾区及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杨 茜,杨 青,曹树斌 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以降低留置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方法]选择166例留置尿管病人,针对存在的不同护理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与导尿操作、留置尿管时间过长、尿道口的污染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留置尿管的各项护理,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等是减少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发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留置尿管;尿路感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1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14-02 留置尿管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技能,它不但能给病人减轻痛苦、治疗疾病,而且为观察疾病提供了方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导尿管致尿路感染发生率日渐增高,居医院感染的第2位[1,2],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166例留置尿管病人,其中男148例,女18例;年龄48岁~85岁,平均69.5岁;主要疾病为尿路结石、肾囊肿、膀胱癌、前列腺增生症、尿潴留等。其中基础疾病有:高血压6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留置尿管时间最短1d,最长35d;其中68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0%。留置尿管时间与尿路感染结果显示,≤3d为13.9%,≤7d为30.5%,≤10d为47.2%,≥14d为70.5%。 2 原因分析 2.1 导尿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 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导尿管的插入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导尿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将尿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造成菌尿。 2.2 长时间留置尿管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留置尿管时间越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有文献报道,尿管留置时间是发生菌尿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感染率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 2.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后,经病原菌检测,病原菌以真菌为主(40.66%),其次是革兰阴性菌(31.87%)和革兰阳性菌(27.46%),病原菌以真菌为主不能排除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有关[1]。 2.4 尿道口的污染 细菌多来自于尿道口,一般尿道口内1cm~2cm,有少量的细菌;又因贴近肛门,易受粪便、分泌物的污染。尿道口的细菌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 2.5 导尿管与集尿系统连接处细菌上行引起感染 留置尿管的腔内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导尿管连接处,反复打开,破坏了其密闭性,细菌可经管腔进入膀胱引起菌尿。 2.6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 膀胱冲洗时,因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多[4]。 2.7 选择尿管大小不适 尿管过粗,不但造成剧烈刺激,且易造成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损伤;尿管过细易发生外溢而漏尿,且易脱落,引起尿路感染。3 护理 3.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插管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5]。特别是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导尿管绝对无菌,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的感染。 3.2 严格掌握导尿指证 根据病人病情,严格掌握导尿指证,树立插入导尿管就会引起尿路感染的观念。不能用长期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等护理问题。对于尿失禁病人,应了解其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训练病人排尿。不能自行排尿时,女性病人用尿不湿,男性病人用男性接尿器,对已留置尿管的病人,注意训练自主排尿的功能,根据病人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3.3 严格掌握拔管指证 应每天评价留置尿管的必要性,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尽早拔除尿管。 3.4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 留置尿管的病人,用0.5%的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每天2次。大便失禁病人用肥皂水擦拭会阴部后再消毒。 3.5 保持导尿管与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导尿管与集尿系统的密闭性能明显延缓尿路感染的发生,因此接尿系统的接头,一般不应打开,也不易频繁更换尿管及尿袋。有研究表明,每天更换集尿袋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多日更换[6],根据《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般1周~2周更换尿管1次,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 3.6 避免膀胱冲洗 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多喝水(每天2 500mL~3 000mL),达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沉淀物、防止导尿管堵塞、生理性冲洗的目的。有文献报道,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除正常饮食外,24h饮水量>3 000mL,可达到自身冲洗的目的[5,7]。 3.7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其他感染征象,观察插管局部有无渗出物和红肿,及时予以处理。在留置尿管的过程中,除监测菌尿症发生外,还应根据实验室药敏结果选用或更换抗菌药物,避免菌群的频繁变化[8]。 3.8 选择合适的尿管 一般采用14号~18号硅胶气囊导尿管,但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尿管。 4 小结 留置尿管与尿路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与留置尿管的时间、系统的密闭性、膀胱冲洗、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有关。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尿管。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轻柔规范的无菌操作,保持尿道口清洁,保持引流装置

尿路感染

相当。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大肠埃希氏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中药均可有效清除(75%),对照组未能清除。5、随访6个月后统计两组复发率,中药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阴虚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1、再发性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该菌也是引起反复发作的主要致病菌。2、扶正清热利湿法辨证治疗对于部分阳虚证候的改善显著优于西药组,对于阴虚证候的疗效不劣于西药组,特别对于湿热下注证候疗效显著。中药总体证候疗效不劣于西药组。3、扶正清热利湿法辨证治疗有助于促进炎症恢复,减少组织损伤。 4、扶正清热利湿法辨证治疗对于致病菌的清除效率高于西药组,总体清除能力不劣于西药组。同时能够有效清除产耐药酶菌株。 5、扶正清热利湿法辨证治疗防止尿路感染再发疗效优于西药组。第二部分尿路感染病原学分析----UPEC分离株的基因型、毒力基因及耐药谱研究[目的]针对再发性尿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UPEC,通过对其基因型及遗传多态性、致病性(毒力基因分布)、耐药性以及三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UPEC致病和耐药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重复序列PCR (rep-PCR)指纹分析技术,通过对模板制备、扩增条件和电泳条件等的优化,建立UPEC的Rep-PCR分型方法,对我院分离的205株UPEC菌株进行Rep-PCR分型,了解是否存在亲缘相近的基因型组和基因多态性。选取在UPEC中有广泛分布的24个毒力基因,设计合成引物,在分离株中筛选毒力基因,了解各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UPEC临床分离株对常见的17种抗生素的耐药谱。综合细菌的基因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谱,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UPEC致病和耐药的生物学机制。[结果]1、通过条件的摸索和优化,建立了UPEC分离株的Rep-PCR分析方法。2、205株UPEC分离株经Rep-PCR分析,共分出了158个分支,这些型聚类为A到H共8个基因组群。3、毒力基因筛选结果显示,已知的24个毒力基因中我们检测到15个,最常见的为Fimh、traT、AerJ、papGⅢ、PAI、 fyuA、PapG,且各毒力基因在分离株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别。4、耐药谱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率(未计入中度耐药)最高的是派拉西林,耐药率为78.54%,其次是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分别为66.34%、65.37%和50.24%。不同科室的UPEC分布和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5、各基因型组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相似,E、F组携带毒力基因较少,但各基因型组的耐药性无明显差异。 6、毒力基因数量与EBSL、耐药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traT与耐药呈极显著正相关,PAI与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某些毒力基因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1、UPEC分离株基因型别众多,存在遗传多态性,其主要基因型的菌株在各科室均有流行。2、UPEC对多种抗生素均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和泛耐药。3、UPEC的致病相关毒力基因与耐药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携带毒力基因越多,耐药性越强。4、UPEC基因型与耐药性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提示其耐药性可能通过质粒水平向快速传递获得为主。第三部分:扶正清热利湿法治疗UPEC尿路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根据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分析,选择致病性强、泛耐药、产EBSL的UPEC菌株,建立Balb/c小鼠尿路感染模型。采用扶正清热利湿方和亚胺培南(IPM)分别对小鼠模型进行干预,评价中药对多重耐药UPEC尿路感染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对UPEC耐药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抑菌试验,分析中药的抑菌/杀菌作用。[方法]根据UPEC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分布,选取UPEC分离株,分别以高、中、低剂量量(1×109,1×108和1×107cfu)尿路感

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

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03T10:02:07.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房庆华井玉芳杨丽华钱英[导读] 尿路感染(UTI,简称尿感)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 房庆华井玉芳杨丽华钱英(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16345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294-01 尿路感染(UTI,简称尿感)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肾盂肾炎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为下尿路感染。国内尿路感染发病率为0.91%,男:女之比为1:10,好发于已婚、育龄妇女、老年妇女及女婴,妊娠期患病率最高,其中又以农村妇女多见。老年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发生率也较高,但多为无症状细菌尿。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病因本病常见病因为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占尿路感染的70%以上。其他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糖尿病及长期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可为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常见;有尿路器械检查史或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可发生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感染。 1.2 发病机制 1.2.1 感染途径①上行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即细菌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乃至肾盂引起感染。常见诱因有尿路器械检查、导尿、性生活后、尿液过浓及月经期等。正常女性尿道短而宽,尿道口距有寄生菌的肛门、阴道近,故易发生尿路感染。②血行感染:较少见,身体内存有感染灶(扁桃体炎、鼻窦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或败血症时,细菌侵入血流,到达肾引起肾盂肾炎。 1.2.2 机体抗病能力细菌进入膀胱,并不都引起尿路感染。主要取决于人体抵抗致病细菌的能力,机体抗病能力包括:①尿路通畅时,尿液可冲走绝大部分细菌;②尿路黏膜可分泌有机酸和IgG、IgA以及通过吞噬细胞的作用来杀菌;③尿液pH低、含高浓度尿素和有机酸,尿过于低张或高张,均不利于细菌生长;④男性在排尿终末时前列腺收缩,排泄前列腺液于后尿道,有杀菌作用。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生活护理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病室环境。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慢性期一般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和活动。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会阴部和肛周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排尿、不憋尿。 2.1.2 饮食护理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发热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指导患者尽量多摄入水分,饮水量在2 000 mL/d以上,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可静脉补液。使尿量增多,借以冲洗尿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2.2 对症护理 2.2.1 高热护理体温在39℃以下、无特殊不适时,不作降温处理。体温>39℃时,行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并注意保暖,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以免加重病情。 2.2.2 疼痛护理尿路刺痛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尽量不要弯腰、站立或坐直,以减少对肾包膜的牵拉,否则可加重疼痛,膀胱区进行热敷、按摩或针刺,也可通过1:5000高锰酸钾坐浴,口服碳酸氢钠或进食碱性食物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疼痛。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阿托品、654-2、普鲁苯辛等药物以解痉镇痛。 2.3 用药护理观察抗菌药物的作用、用法、疗程,必须保证尿液中要有足够浓度的抗菌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①SMZ-TMP应用时可同时加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增强其疗效,又减轻尿路刺激征;口服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宜饭后服,服药后应多饮水。②喹诺酮类抗菌谱广、作用强、毒性小,可引起轻度消化道反应、皮肤瘙痒等症状,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儿童及孕妇忌用。③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本品毒性低,价格较便宜;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妥布霉素或庆大霉素,对肾和听神经有损害,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及变态反应等,有肾功能减退者不宜应用。发现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后须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⑤严重尿路感染病人,用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再加一种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或第3代头孢菌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以上治疗宜个体化,疗程7~14天,静脉用药者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后改为口服维持。⑥测定尿液pH,尿液若为酸性,宜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选用适合于碱性环境的抗菌药物;反之,尿液若为碱性,宜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酸化尿液,选用适合于酸性环境的抗菌药物。 3 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尤其会阴部及肛周皮肤的清洁,特别是女性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女婴应特别注意尿布及会阴部卫生。避免劳累,坚持体育运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多饮水、勤排尿是最简便而有效的预防尿感的措施。若局部有炎症如女性尿道旁腺炎、阴道炎、男性前列腺炎等应及时治疗。如果炎症的反复发作与性生活有关,应注意性生活后即排尿,并口服抗菌药物预防。严格掌握尿路器械检查的指征。 参考文献 [1]李晓叶,刘艳阳.泌尿外科院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当代护士,2007,9:39-40. [2]洪艳华,陈前进.尿路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81-1182. [3]郑姬,府伟灵,张晓兵.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94-1296.

尿路感染,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原微生物 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极少数为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滴虫等。单纯性尿路感染与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谱有所差异。单纯性尿路感染病原菌谱中,75%为大肠埃希杆菌,25%局限于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异常假单胞菌及粪肠球菌;并且病原菌谱基本上无年代差异和医疗设施间的差异。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谱中,大肠埃希杆菌不足50%,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假单胞菌属、沙雷菌属和肠杆菌属的细菌明显增多;病原菌谱年代差异和医疗设施间的差异明显,有流行倾向。临床上尿路感染常常为单一细菌感染,但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输尿管插管以及机体抵抗力差、泌尿器械检查者,可见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厌氧菌及真菌感染。 (二)发病机制@社区卫生教育 1.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是指病原菌由尿道、膀胱、输尿管上行至肾盂引起感染性炎症,占尿路感染的95%。多发生于尿道插管、尿路器械检查及性生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及尿流不畅者更易发生。 (2)血行感染:继发于全身败血症或菌血症,病原菌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约占尿路感染的3%。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沙门菌属、白色念珠菌属及结核分枝杆菌等。 (3)直接感染:外伤或泌尿系统周围脏器的感染性炎症时,病原菌直接侵入引起的感染性炎症。 (4)淋巴道感染:下腹部和盆腔器官的淋巴管与肾脏毛细淋巴管有吻合支相连。相应器官感染的病原菌可经此通路感染肾脏。 2.细菌的致病力仅仅能在尿路上皮固定、繁殖的细菌才能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病的第一步是细菌粘附于尿路上皮,而细菌粘附是通过细菌的粘附素(adhesin)来完成的。 (1)细菌粘附的方式:细菌能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地粘附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物质。特异性粘附是指细菌体表面存在的特定物质(粘附素)与存在于宿主细胞表面或构成间质成分的糖蛋白/糖脂的特定部位(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而粘附于导管等人工材料表面的细菌,其粘附方式是非特异性的;受细菌体、人工材料表面及周围体液或组织内的电解质、蛋白成分的亲水性和电荷的影响。 细菌粘连体以引起红细胞凝集的方式分为:在D-甘露糖存在下,红细胞凝集可被抑制的甘露糖敏感性(MS)粘连体和红细胞凝集不被抑制的甘露糖抵抗性(MR)粘连体。从粘连体的形态区分:①存在于细菌的菌毛和鞭毛等丝状物上而发挥作用的菌毛粘连体;②可直接结合于细胞壁和外膜的构成成分或直接结合于外膜表面而发挥作用的无菌毛粘连体。大肠埃希杆菌等多数革兰阴性菌的粘连体为前者,球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的粘连体为后者。大肠埃希杆菌的粘连体结构目前已基本清晰,为由主要及次要亚基构成的分子量15000~30000、直径2~7nm、长0.2~20μm,存在于菌毛末端的蛋白质。其生物合成有赖于菌毛结构基因、粘连体基因和辅助蛋白基因的表达,并受细菌生存环境的温度、发育条件以及细菌体的阶段性变异的调控。粘连体既是细菌侵入尿路上皮的手段,同时也是宿主感染防御机制的标靶。宿主体内的抗粘连体抗体、介导于甘露糖受体的白细胞、Tamm-Horsfall蛋白和分泌型IgA均可与粘连体结合,杀伤侵入机体的细菌。另一方面,侵入尿路的细菌为逃逸宿主的感染防御机制,在转录水平上发生阶段性

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

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本病以妇性多见。老年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尿感发生率可增加。老年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可高达10%,但多为无症状性细菌尿。有症状的尿感,仍以育龄期的已婚女性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本病多为细菌直接引起的尿路炎症,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约占70%以上,其次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偶见厌氧菌感染。另外,其他微生物侵入尿路也可引起尿感。我重点阐述细菌感染引起的尿路炎症。 二、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上行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由于女性的尿道较男性短而宽,且尿道口离肛门近,尿道口常有肠源性革兰阴性杆菌寄居,在诸如性交等情况下,这些细菌可进入膀胱,故受感染的机会增高。此外,可见少量的血行感染。 2、机体抗病能力正常情况下,细菌可进入膀胱,但并不都能引起尿感的发生。这与尿液的冲刷作用、尿路黏膜的杀菌能力、男性前列腺的杀菌作用及尿液不利于细菌生长等因素有关。 3、易感因素在各种易感因素影响下,尿路抵抗力会被削弱,容易发生尿感。最主要的易感因素是尿路的复杂情况(如尿路结石、尿道异物、肿瘤、膀胱-输尿管反流、多囊肾等)所导致的尿流不畅,其尿感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有这种情况的尿感称复杂性尿感。泌尿系统畸形人,会因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尿感。此外,长期卧床的慢性病、艾滋病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会因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易发生尿感,。其他常见因素有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的炎症病变、局部使用杀精化合物避孕、导尿和尿路器械检查、遗传因素等均可增加尿感的易感性。 4、细菌的致病力细菌进入膀胱能否引起尿感与其致病力有很大关系。如大肠杆菌,只有少数具有特殊致病力的菌能引起症状性尿感。细菌的致病力决定于其对尿路上皮细胞的吸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