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运动训练的方法极其丰富,分类非常复杂,按一般的区分有以下四类:按掌握技术技能分,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按负荷与间隙的关系分,有持续法、重复法、间除法;按训练方法的组合分,有变换法、综合训练法(包括循环训练);按训练方法的组织形式分,有游戏法、比赛法。关于运动技能中学习这类训练方法在前述教学论中已经阐述,可以结合训练的特点运用。本章只介绍其余的常用训练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训练法通常用于发展一般耐力,例如长距离跑或游戏,球类中的多球训练,体操中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连续重复练习等。“法特来克”式的变速训练是持续练习法的变种。“法特来克”训练法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游戏式的长跑训练。

二、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是在暂时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练习,而且练习间隙保证机体能力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用于身体训练,可把强度提高到极限或次极限,从而发展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在强度适当的情况下,它是用于技、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

三、间隙训练法

间隙训练法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隙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间隙训练法同重复法相类似,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时间。区别的关键在于:间隙训练法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有严格规定,要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第二次练习,而重复训练法的间隙时间要在运动员的机体基本恢复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二次练习。

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而言,间隙训练法特别有用。通常间隙休息只等心率降低到120~140次/分钟,即又开始下次练习。此时心脏每搏输

出量达到最大值,耗氧量也达到最大值,接着又对心脏施加新的强烈刺激,这有利于增加心肌耐力,增大心脏容积,较快地提高心脏的功能。

贯彻间隙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构成间隙训练法的五个因素,根据训练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安排和调整。这五个因素是:①每次练习的距离和时间。②每次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③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④每次或每组练习之间的间隙时间。⑤间隙时的休息方式。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通常采用的两种间隙训练法,主要是调节强度的办法:小强度间隙训练法——个人最大强度的30%~50%,用于发展有氧耐力和局部肌肉耐力的训练法。

较大强度间隙训练法——个人最大强度的50%~80%,用于发展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的训练法。

2.对于有机体机能水平尚低的运动员和初中以下年龄的学生,难以胜任较大的运动负荷,不宜采用间隙训练法,高中阶段业余运动员采用间隙训练法,应加强医务监督。

3.间隙休息的方式应该采用有轻微活动的积极性休息,以加速乳酸的排除,切忌坐、卧,作安静休息。

四、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组合,以及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这是一个运用很广泛的训练方法。方法上有变化,才能把训练实践搞活,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1.变换训练法的作用

1)提高运动员有机体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2)培养运动员的多种运动感觉,如时间感觉、空间感觉、速度感、节奏感等。

(3)避免练习过程中的单调乏味,提高情绪、兴趣和积极性。

2.学校课余运动队训练中变换训练的常用形式

改变负荷的变换法。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对不同负荷适应能力。如对中长跑运用“法特来克”发展有氧耐力,在篮球、足球等项目中运用短距离的变速、变向跑(慢跑时突然加速、或加速变向)用以发展专项速度耐力。

改变动作组合的变换法。这种变换法多用于技术训练,特别是技术动作多,组合方式较为灵活的项目。如体操、篮球等项目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动作的连接技术,获得多种感觉信息有重要意义。

改变练习环境和条件的变换法。如场地器材条件,观众情绪条件,有对手、无对手条件,与不同技术特点的对手相对抗等。这种训练主要为了提高运动员适应变化条件的能力,提高在变化条件下运用技术的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

五、综合训练法

综合训练法就是把重复法、变换法、间隙法、竞赛法等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它可集诸法之所长,取得训练的良好效果。综合训练法有两种主要组织方式:一种是将上述各种训练法综合运用,另一种是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论中介绍的循环练习法组织方式相同,所不同的是练习内容要结合专项进行选择,练习应有重点内容。由于训练“负荷”相对比教学负荷要大,更要注意训练顺序排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从下肢活动开始为好。

六、竞赛训练法

在比赛的条件与要求下进行练习的方法,称竞赛训练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练习具有竞争性。学校运动训练中已广泛采用的方法有:游戏性竞赛、身体素质比赛、技术和战术比赛、非专项比赛,与有明显优势、或势均力敌、或不同特点的对手比赛、测验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等多种训练性竞赛。

采用竞赛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竞赛作为手段,运用时应该目的明确,应该根据训练任务和正式比赛任务采用某种类型的竞赛训练法。例如教练员可以从某一角度从严或放宽规则,或加进新的规则;对关键技术可以提高评分值;缩小场地减少人数的足球训练比赛,用以提高基本技术、控制球的能力;作为检查训练效果的比赛一般安排在某一阶

段的后期进行。

2.要加强比赛训练的组织工作。集体成队的游戏和比赛,两队水平要接近,以维持平衡的对抗,以激发参加者的情绪,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参与组织比赛裁判工作的能力。对于比赛进程中的负荷发展,教练员要善于控制,不至因消耗能量过多,而影响其他训练任务的完成。

3.训练性比赛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教育的极好形式。进行中用最快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通力协作,力争优胜,评比、表扬优良行为,批评不良事例,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这样就比较容易取得训练育人的效果。

七、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法是采用心理学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课余体育训练中,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专心致志地使自己的身心放松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一定的自我暗示的套语——即意念将注意力导引到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从而促进肌肉和大脑放松,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消除心理紧张,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工作能力。

2.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也叫内心默念或“过电影”,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根据人体科学证明,气功中的意念有一种内驱力,念动训练是以意念动作为基础,反复进行思想表象,与此同时引起神经、脉搏和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有实验证明:运动员静坐作400米决赛的念动训练,学生默念自己在规定的一条跑道上准备起跑,教师发令,后默念自己冲出起点,以及以后的追赶过程,直到最后冲过终点的情景,测量前后的脉搏变化,冲刺后比起跑前增加了5~8次。这证明意念活动是能动的,不是消极的。

3.集中注意力训练

集中注意力训练是坚持全神贯注于某一个确定的目标,或者把因被某些因素

干扰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的一种训练方法。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方法很多,如:①集中注意力观察对方动作变化、球的飞行路线和落点。②教练员用轻微的声音发出指令,让学生执行,这种微弱的声音可迫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③集中注意力游戏。④做各种用节奏指挥的动作。⑤在周围嘈杂的环境下做各种方向路线变化的练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doc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总分:18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 1.比较下列四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方法是 ( )(分数:1.00) A.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B.间歇性循环训练方法 C.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D.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 2.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哪种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 )(分数:1.00) A.无氧磷酸原供能系统 B.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 C.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 D.有氧供能系统 3.相对来说,提高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训练方法是 ( )(分数:1.00) A.重复训练法 B.持续训练法 C.变换训练法 D.循环训练法 4.为了提高运动员适应环境的能力,乒乓球教练员改变了训练场地,这种方法属于 ( )(分数:1.00) A.负荷变换训练方法 B.内容变换训练方法 C.方法变换训练方法 D.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5.在篮球复杂战术的初学阶段,教练员常常采用 ( )(分数:1.00) A.循环训练法 B.完整练习法 C.重复训练法 D.分解练习法 6.中长跑训练常用的一种手段——“法特莱克法”的练习手段是一种 ( )(分数:1.00) A.重复性练习手段 B.间歇性练习手段 C.持续性练习手段 D.比赛性练习手段 7.武术套路运动员高级训练阶段采用的训练手段多属于 ( )(分数:1.00) A.固定性组合练习手段 B.变异性组合练习手段 C.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D.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8.采用间歇训练法时,两次组练习中间歇时间的依据是,开始下一次练习时每分钟心律应降至( )(分数: 1.00) A.80次左右 B.120次左右 C.150次左右 D.200次左右 9.提高乳酸供能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是 ( )(分数:1.00) A.重复性循环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总结

竞技体育的源起: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一下三个方面(1是生物学因素 2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3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的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题构件: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罪主要的。运动成绩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争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词。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竞技能力的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

程之中。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反映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每次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的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运动训练手段体系(1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 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模式训练法释义: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程序训练法释义: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分解训练法2完整训练法3重复训练法4间歇训练法5持续训练法6变换训练法7循环训练法8比赛训练法)。3个要求(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2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要求3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2*8式:2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8耐力性速度性快速力量性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

课余运动训练的方法

课余运动训练的方法 运动训练的方法极其丰富,分类非常复杂,按一般的区分有以下四类:按掌握技术技能分,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按负荷与间隙的关系分,有持续法、重复法、间除法;按训练方法的组合分,有变换法、综合训练法(包括循环训练);按训练方法的组织形式分,有游戏法、比赛法。关于运动技能中学习这类训练方法在前述教学论中已经阐述,可以结合训练的特点运用。本章只介绍其余的常用训练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训练法通常用于发展一般耐力,例如长距离跑或游戏,球类中的多球训练,体操中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连续重复练习等。“法特来克”式的变速训练是持续练习法的变种。“法特来克”训练法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游戏式的长跑训练。 二、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是在暂时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练习,而且练习间隙保证机体能力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用于身体训练,可把强度提高到极限或次极限,从而发展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在强度适当的情况下,它是用于技、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 三、间隙训练法 间隙训练法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隙时

间和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间隙训练法同重复法相类似,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时间。区别的关键在于:间隙训练法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有严格规定,要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第二次练习,而重复训练法的间隙时间要在运动员的机体基本恢复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二次练习。 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而言,间隙训练法特别有用。通常间隙休息只等心率降低到120~140次/分钟,即又开始下次练习。此时心脏每搏输出量达到最大值,耗氧量也达到最大值,接着又对心脏施加新的强烈刺激,这有利于增加心肌耐力,增大心脏容积,较快地提高心脏的功能。 贯彻间隙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构成间隙训练法的五个因素,根据训练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安排和调整。这五个因素是:①每次练习的距离和时间。②每次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③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④每次或每组练习之间的间隙时间。⑤间隙时的休息方式。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通常采用的两种间隙训练法,主要是调节强度的办法: 小强度间隙训练法——个人最大强度的30%~50%,用于发展有氧耐力和局部肌肉耐力的训练法。 较大强度间隙训练法——个人最大强度的50%~80%,用于发展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的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

青少年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青少年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青少年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第一、在不同的素质敏感年龄段发展不同的运动素质人体不同身体素质训练都存在最佳最敏感的年龄段(国外叫“窗口期或“天窗期):5-7岁是练习柔韧、神经反应速度和功能稳定的敏感年龄、8-10岁是技术和精细控制、10-12岁小力量、12-14岁是肌肉收缩速度和空间感觉、13-14岁是心肺机能耐力、14-16岁大力量和爆发力、17-18岁肌肉耐力和专项发展,形成综合素质。 这一规律适合在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运动训练中应用。 选材是依据运动员的年龄,在运动员已经大于某些身体素质的敏感年龄时,应重点考量他的这些素质是否已经具备。 因为一旦他不具备,又错过了素质敏感期,就很难通过训练来补上。 运动训练时,根据所训练运动员的年龄,重点训练他的年龄对应的敏感素质,并巩固之前年龄的素质,并结合专项发展相关素质。 第二、孩童时期神经肌肉发育较快,青春发育期最快凡是后天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意味着孩童时期要有所体验,开始培养,建立神经肌肉条件反射连接,然后在青春发育期进行巩固练习,形成动作自动化。 因为青春发育期是神经肌肉发育最快最好的时候,形成的动作自动化最稳固。 因此,比较成熟的理念是至少在青春发育期前2年开始学习相关

运动项目(当然越早越好)所需要的动作基础,青春发育期学习并巩固该项目的完整技术并在比赛时灵活运用,形成娴熟的技术和临场自如发挥,然后在青春发育期后加强相关素质,达到肌肉能力和技术的结合,达到运动能力的顶峰。 我国重视的从小抓起的运动项目,如体操、跳水、乒乓球,运动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其原因除了国家重视,更重要的事这些项目的做法事实上符合了这一规律。 第三、“大器晚成规律“大器晚成指的人体的青春发育期开始得相对较晚,延续的时间较长。 这样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体验和学习相关项目的动作技术,肌肉和神经的发育起伏相对较小,有更长的时间去巩固动作技术,形成动作自动化。 这样的动作自动化更稳固更持久。 对于那些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特别是球类等,需要在场上灵活运用技术进行创造性应变发挥的运动项目,更需要遵循这种规律,将每一个动作技术都达到“无意识状态的动作自动化,这样在比赛场上才能做到动作技术娴熟、衔接自如、灵活应变。 很多球类项目选材时,往往到小学5-6年级学生甚至初中生中去挑选长得高大,长得结实的孩子,造成了事实上选早熟型的孩子,已经开始发育甚至发育完全定型了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很难形成动作自动化,更难训练达到“无意识状态的动作自动化,加上有些教练员的强

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

[转贴]闲聊客老哥贡献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的理论讲义 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 [内容提要] 本章围绕着运动训练计划及运动员训练总结的基本内容、特点及要求,着重介绍训练计划的概念、作用、分类及设计依据。在介绍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运用的指导。特别是对已制定出的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必须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 执行训练计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节运动训练计划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训练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概念 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有步骤的活动或工作之前,势必会对这一即将采取的行动进行一番考虑,然后再做出具体安排,这一过程就是行为活动或工作之前的理论设计过程。所设计出的行为步骤的理论性文字提纲,就是进行这一工作的具体计划。毫无疑问,运动训练计划就是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为实现训练任务和目标,对训练内容、步骤及其要求所作出的理论设计和安排。 既然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设计和安排的内容,、步骤和要求,那么,就可以把训练计划作如下理解:训练计划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选择的达到目标的进程通路,如图9-1所示。 要达到预定目标的通路,有多种选择,妈即可选择各式各样的方案。训练计划的制定就是对这些不同途径 进行正确选择的过程。 运动训练计划应该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准确的预测性和灵活的可调性。预测性是指对根据拟订计划实施训练而可能取得的成效的预测,它体现着训练计划的目标:可调性是指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训练计划预期目标与实际训练效果可能出现明显偏差时,对训练计划所能进行的修正空间。计划的设计是在训练目标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是训练计划的核心。所以,计划本身就必须具备尽可能准确的预见性。但是,运动训练的具体过程受着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训练计划的预测性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实践中所制定的训练计划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一些修正或变动,以保持与训练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训练计划又须具备一定的可调性。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作用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运动训练的中心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训练实践活动之中,其重要作用和地 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运动训练总体过程具有先导作用 在制定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的准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目标。这两项工作对训练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初始状态的诊断为训练计划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这些信息和依据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着训练指标的建立是否具德基本的可行性。可见,这一工作十分重要。若忽视了这项工作,将加大训练过程 的盲目性,导致训练脱离预定总目标的情况发生。 2.运动训练的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总休训练计划之中包含着干个阶段性计划,也就是说,训练的总目标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性目标。通过训练计划的制定,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互联系的训练任务,再根据这些独立的训练任务,制定出具有特定要求的练习。运动员按照这些特定要求,逐一完成规定的练习,进而 使之逐步接近,直至完成训练的总目标。 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其任务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时机,即与重大比赛的时间能否一致。如果阶段划分和阶段任务的建立与客观条件不相吻合,计划本身也就失去了指导作用。计划所囊括的训练过程的时间跨度越大,其指导意义就越大。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

.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15) 答:⑴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⑵三者的不同之处:①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②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 ③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④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⑥效果的评价不同:

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课外运动训练:根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 ⑶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智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等。其中主要是身体和技术、战术训练。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个方面。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训练中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以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改造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专项身体训练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身体练习,发展对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有直接关系的运动素质,保证技、战术的顺利掌握和比赛中有效地发挥。 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加强身体训练的各种好处已在前述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时进行阐述。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必须高度重视身体训练。 运动素质是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1.力量素质训练 作为身体素质的“力量”与身体练习要素之一的“力量”,在含义上有些区别,前者指身体能力而言,即肌肉工作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后者属于动力学特征,使人或物体沿着不同的方向、路线产生运动。 (1)力量素质的表现方式有: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①最大力量是一个人能充分动员自己的条件时所表现的最高力量,指人体所能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又称绝对力量。衡量绝对力量并不考虑运动员的体重因

素或时间因素。最大力量由两个因素决定:肌肉横断面的大小和肌肉内部之间的协调性。 ②相对力量是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表现的最大力量。 ③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相综合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爆发力。评定爆发力的指数为:④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 (2)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大致有两类练习:一类是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带一定重量的练习、对抗练习、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等。另一类是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支撑悬垂、推倒立、跳跃等。 (3)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 ①采用本人最大力量40%~60%的重量,重复次数12~8次,即 40%的强度时作12次,然后强度加大,次数减少,组数是2~5组,每次动作节奏稍慢,但不要间断,这种方法有利于改善肌肉结构。 ②采用75%~95%强度,每组做1~4次,重复2~3组,动作节奏流畅,这种练习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动员多数肌肉协调工作。运动员在改善肌肉结构的基础上做这种练习,不致“长快”,而能长力。 (4)发展速度力量或爆发力的方法:单因素练习时应使最大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两个因素平行发展。采用比赛性练习和相似练习发展爆发力和速度力量时,

课余训练实施方案

保定白沟新城第一中学关于体育课余训练 方面的政策措施 为健全青少年后备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梯队建设,进一步夯实田径、球类项目在我学校发展的基础,拓宽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健全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带动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对我学校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课余训练工作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创新举措,构建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工作体系 1.完善课余训练工作网络。每个年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优势体育项目,学校应为课余训练提供可靠的支持与保障。学校领导与学校体育组应积极引导每个年级的优势体育项目健康发展。形成以学校领导为首,体育组组织引导,年级主任、班主任监督的工作网络。 2.建立学校优势体育项目生源补充机制。为保证学校生源补充上下衔接、渠道畅通,使特长生得到系统培养,同时促进课余训练发展,学校应积极招收体育特长生;增加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特长生招生名额,满足组队训练参赛和梯队建设需要。 3.打造课余训练项目共同体。每个年级的优势项目构成独立的课余训练系统,系统内建立课余训练队伍,强化项目训练,增进相互衔接,形成项目共同体。各运动队的训练、管理要做到科学、规范,要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确保课余训练工作健康发展。 二、统筹资源,改善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工作条件

1.加大课余训练工作投入。学校应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课余训练条件的改善。对于成绩优异年级、班级和学生,学校给予适当体育器材支持与鼓励。 2.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聘用体育专门人才为兼职教练,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每年定期举办教练员培训班,为优秀教练员提供参加更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保障各项目教练员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各项目教练员每天组织学生课余训练以及节假日带队比赛等,要纳入教学工作量。省级联赛冠军队的主教练,享受市聘教练员待遇。 3.提高优秀运动员待遇。根据训练开展情况和比赛成绩,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年级、班级、个人给与适当的奖励。选拔部分优秀运动员代表我校参加市锦标赛、市运会,特别突出的学生可推荐至市以上专业队进行深造。 4.强化课余训练科研工作。加大现代体育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训练中的应用力度。课余训练要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给予运动员适宜的负荷刺激,确保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教练员要本着科学训练的原则,在运动员选材、训练、营养及伤病预防等方面加大体育科技的干预力度,利用科技手段评价和监控运动训练,提高课余训练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夯实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工作基础 1.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促进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情况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第一章 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 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 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 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 4、试述依研究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容 第二章 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束时都必须要分出名次。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不论是竞技水平,还是比赛名次,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

如何制定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如何制定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以高三普体生术科年度训练计划为例 训练计划是根据一定训练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训练教学工作的文件。它决定着训练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结构,它是依据运动训练规律,把参与者从起始状态逐渐培养成目标状态的训练工作规划。 一、制定训练计划有什么作用? 尽管体育训练效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训练的具体操作实施,但训练计划毕竟是有效实施训练操作的前提保障。就一般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而言,较好的训练计划至少有如下一些作用: 1、计划能把训练过程的目标细化为若干独立且相互联系的训练任务,使训练目标更加具体化。 2、能通过对照计划所确立的训练模式,及时监控训练过程中目标实现的情况。有利于梳理训练过程各阶段环节、训练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训练整体效益。 3、能提高带训教师对训练过程的掌控能力,有助于带训教师对训练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4、有助于积累训练资料,方便对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二、制定训练计划有什么依据? 要想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坚持科学训练,而科学训练的最重要标志就是遵循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然后依据此规律去确定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所以,简而言之,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就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对中小学体训生(泛指参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下同)的运动训练来说,需要遵循的最基本最主要训练原则有:动机激励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负荷适宜原则、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竞技(训练)需要原则。 比如,经验不够丰富的带训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往往不注意或比较难于把握适宜的训练负荷,以致运动伤病成了家常便饭;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开展不正常的学校,临时抱佛脚的训练状态往往缺乏训练的系统性,结果不仅训练效果大打折扣,还很容易因急功近利产生运动伤害;即使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带训教师,也常常会犯忽视专项训练要建立在一般基本训练基础上的毛病,结果不仅专项成绩停滞不前,还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的产生。 三、训练计划包含哪些内容? 训练计划的种类很多,按训练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可以分成个体训练计划、集体训练计划、混合型训练计划三类;按训练教学的基本内容来分,又可以分成

体育训练方法

各种运动训练的方法 分类:训练类 运动训练的方法极其丰富,分类非常复杂,按一般的区分有以下四类:按掌握技术技 能分,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按负荷与间隙的关系分,有持 续法、重复法、间除法;按训练方法的组合分,有变换法、综合训练法(包括循环训练);按训练方法的组织形式分,有游戏法、比赛法。关于运动技能中学习这类训练方法在前述教学论中已经阐述,可以结合训练的特点运用。本章只介绍其余的常用训练 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训练法通常用于发展一般耐力,例如长距离跑或游戏,球类中的多球训练,体操 中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连续重复练习等。“法特来克”式的变速训练是持续练习法的 变种。“法特来克”训练法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游戏式的长跑训练。 二、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是在暂时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练习,而且练习间隙保证机体能力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用于身体训练,可把 强度提高到极限或次极限,从而发展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在强度适当的情况下,它 是用于技、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 三、间隙训练法 间隙训练法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隙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间 隙训练法同重复法相类似,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时间。区别的关键在于:间隙训 练法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有严格规定,要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第 二次练习,而重复训练法的间隙时间要在运动员的机体基本恢复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二 次练习。 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而言,间隙训练法特别有用。通常间隙休息只等心率降低到120~140次/分钟,即又开始下次练习。此时心脏每搏输出量达到最大值,耗氧量也达到最大值,接着又对心脏施加新的强烈刺激,这有利于增加心肌耐力,增大心脏容积,较快地提高心脏的功能。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课余训练和竞赛制度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课余训练和竞赛制度为规范我校的足球训练,循循渐进的提高我校足球运动水平,特制订足球训练制度如下: 1.体育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经常开展业务学习,认真提高业务素质。 2.认真钻研足球教学课程标准,提前备课,教案书写规范,重点难点突出,教法、学法要求明确。 3.体育教师必须坚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上课。 4.教师上课要充分利用足球运动器材,做到上课充分利用,下课及时归还。 5.认真抓好课余训练,教练员在训练时间应提前到场,每项训练均要写出详细计划。 6.制定各学段训练计划,分配锻炼项目、活动内容、场地器材。强调学生集体活动,坚持考勤检查制度。课外活动时间,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得随意占用。 7.及时发现体育人才,选好苗子,打好基础,做好“一条龙”的训练和衔接工作。 8.教练要讲明动作要领,做出示范动作,提出注意事项,并加强安全保护。 9.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足球竞赛活动,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校争光。

10.足球训练场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专人管理,保证足球场 的专门使用时间。 11.要爱护球门及其他公共设施,不得故意损坏。 12.自觉遵守足球训练时间,不得影响正常上课秩序。 13.讲究卫生,不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禁止在训练场内 吃零食。 14.爱护训练场地与器材,定期轮换打扫卫生,若损坏设 施设备要按价赔偿。 15.进入训练场,必须穿运动鞋,禁止赤脚踢球,要注意自我保护,防止受伤。 二、安全措施 1.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足球训练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健康发展”、“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天气、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安全因素,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全。 2.学校每位教师、职工都有责任、义务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发现学生有危及安全的行为,要立刻给予制止和教育。如遇到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救助。 3.学生在校内进行训练时,要有体育教师和校医等在场。 4.学生到校外参加足球比赛或其他足球活动,须乘坐公交车,不得乘坐私家车;视活动具体内容,须有校级领导带队,安排体育教师、校医等随队,以保障安全。

运动训练笔记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源起:(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 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概念)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平性; 4、集群性; 5、公开性; 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简)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论)★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能力的作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里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的。个项目运动员的主体竞技能力和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表

高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初探学科论文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5 Aspose Pty Ltd.高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初探学科论文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材。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素质教育为课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想通过以下几个课余训练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 一、处理好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 高中阶段课余训练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而且,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归根结蒂是育人。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业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事实上也会遭家长和其它学科教师的反对,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在训练时应做好以下两条。 1.安排好训练时间。 高中学生相对来说学习任务较重,既要训练又要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我们要科学安排好训练时间,确保文化学习,课余训练两不误。具体做法是取消早训练(假期除外)。因为早晨是学习的良好时机。如果早晨训练的话,学生体力消耗大,距上课时间近,来不及恢复,甚至在训练出汗后,衣服也来不及换。对学生来说,损失的不仅是早上的时间,而且对整个上午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尽量将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下课后或体锻课,这样对学生训练、恢复和文化学习都不会影响。 2.安排好训练周期,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训练属业余训练,训练只有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训练周期的每一阶段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根据比赛情况,如每年一次,可将一学年作为一个大周期,如每半年一次则可将一学期作为一个大周期进行安排。最好将比赛期安排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把期中、期末考试安排在过渡期。在训练中、小周期安排上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既考虑学生学习,又要考虑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周期,科学安排时间,以求达到最好效果。 在学习和训练发生矛盾时,训练应服从于学习。妥善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同时,对参加运动队的学生强调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上好每一堂课。学习和训练处理得当,那么训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通过体育锻练,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提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练,还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增强学

课余运动训练的原则

课余运动训练的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以运动训练规律为依据对运动训练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对一切训练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运动训练原则和体育教学原则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一般来讲,教学中有训练因素,训练中有教学因素。特别是在启蒙训练和初级的训练体制中,教学和训练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实现的,习惯地统称为训练。从它们相对独立的个性来看,教学是指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训练一般指提高的过程。因此训练原则可以相对独立于教学原则,训练原则不一定适用于教学,而教学原则却能全部适用于训练。科学的运动训练过程不能离开和违背教学原则,而且贯彻教学原则的要求更高、更严密。 运动训练的原则主要有: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间断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训练是按专项运动的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方法和手段。通过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改进身体形态,学会一些非专项的运动技能,从而打好身体基础,为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为获得专项运动的优异成绩创造条件。它是运用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所特别需要的运动素质,提高专项技术、战术及理论水平。专项训练包括专项身体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从内容和手段来看专项训练比一般训练要窄一些,并具有专门化的性质。 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优点 (1)一般训练扎实效果好,使专项训练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适应高难度动作的训练,才能承担更大的训练负荷,适应紧张激烈的比赛,延长运动寿命。 (2)一般身体训练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利于克服专项运动训练对身体的片面影响,促进正常发育,改善体型;有利于克服专项训练的单调,增加乐趣,促进正常发育,消除精神疲劳;有利于储备足够的运动技能,实现非专项技能向专项技能的转移;有利于对少儿运动员准确地确定专项发展的方向。 (3)专项训练扎实效果好,使专项技术符合生物力学规范,同时运动员已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合理的先进技术可充分地得到发挥。运动员通过训练和比赛成绩步步上升,显示技术和体力的步步提高,证明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取得明显效益,更能使人认识两者结合训练的好处,提高两者结合训练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一般训练要适应专项的需要,反映专项的特点、方法和手段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如对体操、跳水、球类等技术较复杂的项目,应较多地选择发展灵巧、协调和柔韧性的练习手段。 (2)一般训练手段应“选优求精”,切忌“务广求华”,但应使练习形式生动活泼。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释义 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由于该类型练习动作相对简单、动作环节相对较少,因此,较易使练习者学习、掌握,并强化主要环节的训练。由于该练习的动作方式较易设计,因此,可以作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和其他项群的基本练习手段。 (2)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举例 ①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举例 A、各种快跑练习 不同距离或时间的跑的练习。步法可为向前跑、垫步跑、交叉步跑、后蹬步跑、并步跑。 B、跳推杠铃练习 立姿,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翻握轻重量杠铃放置胸前。全身用力时,两脚交叉步或并步跳起,同时,两手上推杠铃到头顶至两臂伸直。连续练习若干次,练习若干组。 C、拉测功仪练习 坐在功仪上,按划船动作,做全身性拉浆练习。练习时上下肢配合,全力做6~10分钟,做若干组。 ②局部周期性练习 A、快速挥臂练习 原地站立,头上方悬吊重沙袋,做扣排球动作。连续挥臂拍击沙袋若干次,练习若干组。 B、卧推杠铃练习 仰卧卧推凳上,两手与肩同宽握杠,由胸前上推杠铃至两臂伸直。连续上推若干次练习若干组。 C、拉橡皮带练习 立式上身前俯或俯卧式,两手由前方向后体侧拉橡皮带。反复多次3~10分钟。练习若干组。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1)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释义 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由于该类练习动作相对复杂、动作环节相对较多,因此有利于形成复杂动作的神经联系。提高技能的储备量,有利于学习、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举例 ①全身混合性练习 A、跑动跨跳练习 中速跑,每跑3步跨步跳1次,连续跨跳10次。如固定距离可计时进行。每组练习3~5次,练习2~3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