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档案事业史】

一.原始记事的形式(传说记事实物记事图画记事)

(作用: 保存传递备忘信约凭证)

二.档案产生的条件

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明的诞生和国家的诞生是同步的)

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商朝☆神权政治

一. 商朝的宗教官员又称神职官员,是殷代最显赫的执政官员。这类人后世称为史官,也是商朝掌管档案工作的官员。

二. 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巫侧重占卜,史侧重记事

三.甲骨文书形成过程

取材整治凿钻灼兆刻辞

四.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

2.卜事刻辞(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干支表祀谱家谱)

以上四类甲骨刻辞的内容是商王朝统治活动的原始记录,比较确切而详细地反映了商朝国家活动,社会生产及其阶级关系。

五.甲骨档案的存贮

1.集中保管(在宗庙里)

2.大体上有朝代可循

3.有集中归档的做法

4.有初步的整理方法

5.有专门经管人员

商朝甲骨档案的保管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六.商朝应有简册档案,而且是重要的公文档案。

☆西周☆

一.西周中央政府部门

1.卿士寮为军事司法部门,要保管本职任内形成的各种档案。

2.太史寮(西周史官)起草文书保管典籍记载史事掌管天文,历法,祭祀,教育等事务。

西周史官比殷代史官地位有所下降,但还是周王朝中职权显赫的重要官职。

(大史小史掌王朝全局档案,内史掌王朝中央档案,御史掌王世档案,外史掌地方档案)

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

二.史官身份

1.重要执政官员

2.档案保管者

3.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知识中枢)

4.历史记录者

5.贵族子弟老师

三.除太史寮外,王室事务总管的“冢宰”也掌管王室档案,周公曾任此职。六官皆总属于冢宰,在冢宰下主管档案事务的是宰夫司会司书等官员。

四.西周进行分封的同时,把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推行到各诸侯国。地方也建立有相应的档案工作和丁籍收藏制度。

五.西周王朝文书书写材料

西周政府文书简称简牍和简策

1.简,狭长的竹片和木片(简与策用于国家重大政事,书写典籍)

2.牍,方形的木片(用于一般公文书)

3.策(册),若干简片编在一起

六.西周王朝主要文书种类。

1.王命文书(诰誓命)

(诰和命:是王和诸侯为赏赐任命和训诫臣数之用,誓:用于对军旅的告诫)

2.各级官府政务文书

(版图:记载王朝是领土和人口的重要材料,

盟约:盟书和约剂的统称,人事文书,邢律)

3.谱牒(周王室和贵族的世系记载)

4.史官对统治者及国政大事的记注

七.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1.登于天府

天府(宗庙收藏机构)是西周王朝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

“祖庙之收藏”包括王室权利象征的镇国宝器,王室权利凭证的文书典册。

这些档案的正本均需上呈天府以祭告神灵被神祖考察,祈求庇佑赐福;其作为统治者处理正事,稽查官员,统治臣民的凭证和依据,直接维护了周统治者的利益。

2.制作副本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这类副本由各类文书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保存。

3.藏于金匮

金匮:用金属封缄的匣子

西周王朝重要档案是藏于金匮的

八.西周金文档案,青铜器铭文

1.第一阶段自青铜器铭刻出现到西周早期为铭文初起阶段。器物特点,花纹复杂,气魄宏伟,艺术性强,文字少

2.第二阶段随着青铜器的发展,铭文起了变化。是铭文的发展阶段,特点,字数增多,记事范围广泛。(从这一阶段开始称为金文档案。)

3.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为铭文终结时期。特点书史性质逐渐消失,铭文变成了一种纹饰。

4.金文档案产生原因:政治经济的必然,重要事件需要物件长期保存和纪念。

5.毛公鼎(铭文最长),史墙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利簋铭(发现西周最早)

☆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造成档案的散失与破坏。旧势力权利凭证的档案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被毁弃。阶级斗争也导致档案被销毁。

二.新文书档案产生

1.刑书(律法档案)这时期的刑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

2.计书(赋税档案)与版图作用相似

3.盟书(在西周就已产生,是维系王和诸侯国关系的重要档案。)

4.玺书(用印文书)

5.符、节(用于传达命令和征调兵将的凭证文书)

6.移书(遗书)各国之间的公务往来文书。

7.上书(臣下向君王陈述政治见解和主张的文书。)

8.檄文(用于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9.券(反映借贷关系的凭证,又称债券)

三.新的文书制度

1.出现文书用印制度。

印章称为“玺”始于西周,至春秋后期才开始印封文书。

2.文书的拟制有很大进步。

文书要经过拟制修饰润色三道手续。

四.档案官员的变化

随着神权的下降封建君权的确立,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为一批专掌文书档案的官员所掌理。

由奴隶社会的高级执政官员所主管,退居为专掌记注和典守档案的专职官员所主掌。

是世卿制度瓦解官僚制度产生天道观念变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

五.档案的利用

1.档案的流失为士的需要提供了利用的可能。

2.学在官府→学下私人

3.孔子收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4.《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的汇编。

5.《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秦朝☆

一.秦朝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地方设郡县

二.秦的文书档案制度(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制定的)

秦为封建专制官僚制度的初创者,建立了一套尊君抑臣并注重政务效能的文书档案制度(君臣专用文书是秦首创)

1.皇帝专用文书

制:皇帝颁布重大制度时的命令性文书,也用于诰谕和何责让官吏

诏:皇帝颁布命令的文书

2.臣僚专用文书

奏: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

议: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

3.专门文书档案:律法、户籍、舆图等

三.秦的文书体式的制定

1.抬头制度(文中有需要表示尊敬的字样,要回行顶格书写)

2.避讳制度(在文书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

3.皇帝的玺印制度(皇帝印称“玺”,其他人为“印or章”

4.文书用语(群臣对皇帝称“陛下”等)

四.秦朝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注重封建政务效率

五.秦注重律法档案的保管

1.秦律法档案,出了正本外还有副本多份,其中一份收藏在殿中的中央禁室,封以禁印不准私启,由少府派遣尚书专司管理,随时准备皇帝审阅,中央政府丞相和御史大夫公府都各保有副本。

2.档案库保管有严格规定(不准带火进入、有人值夜看守等)

六.秦“以法为教”“以法治国”“以吏为师”

1.秦制定了以律法档案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2.秦以法为教,决定了其重吏轻儒的统治政策,焚书坑儒

七.石刻档案的兴起

1.铁制品的发展

2.比青铜器更好保存

3.取材容易

4.可刻字数增多

八.石刻档案的内容

1.公犊刻石:皇帝或地方需要百姓周知的告示一般都以刻石公布(公务文书性质)

2.记事刻石:歌功颂德、颁布宪令、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原始记事性质)

九.秦不注重史官记注(不符合专制独裁统治),焚烧六国典籍

☆两汉☆

一.官员选拔方式

1.察举制

2.考试

3.由主官自行辟除

二.汉代重视知识分子改造政权的作用,重视儒生,儒家学说独裁。

三.汉代的文书档案官吏少数地位高;多数沦为具体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吏,作用&地位下降,逐渐从官员群体分离,成为不入流的胥吏

四.汉代文书档案种类

1.皇帝用文书

策书(册书):皇帝用来册封或罢免诸侯、大臣的王命文书,一般写在两片相连的竹简上。

戒书:皇帝教诲训诫地方军政长官的文书。对京外各官的诏谕也用戒书。、

2.群臣上呈皇帝的公务文书

章(谢章):臣僚感谢君主的恩赐、封赏

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

疏(上疏):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员,特点为分条陈述

驳议:臣向皇帝陈述不同意见

状:臣向皇帝分条陈事

书:官吏向皇帝报告情况

★封事:密封的奏章(防止事情泄露)

铁券:皇帝给臣授予优遇和免罪特权的凭证文书,由“丹书”演变而来

露布:不缄封的文书、古代用称捷报紧急文书

3.各级官府下行文

令:命令性

教:诰谕性

敕:官员向下属发出的文书

4.各级官府的平行文

移文、檄移、品约

5.证明身份的文书

符、传

过所:发给官吏、平民外出办公私事务的证明文书

棨:身份较高者持有的证明文书

繻:丝织品制成的证明文书,身份高者持有

6.专门档案在内容和数量上有发展

五.文书处理

1.下行文书处理(起草、判行、邮递、执行)

2.对上行文的处理已相当制度化

六.文书邮递制度

1.汉代负责文书及书信邮递的机构是设于全国各地的亭,公文书信也可由亭直接传送官府,故称“邮亭”

2.驿马、驿使、驿路(以首都为中心向四面放射、道路宽广可通车马、有植树。

3.安全措施:有封泥盖章、注明发信人物时间;有严格收发手续;有严明的纪律和检查程序。

七.汉统治者注重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秦的经验),大量收集档案

八.汉对档案的保管(建立藏书之所)

1.石渠阁:由萧何建造,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引水围绕四周保护。

2.兰台: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兰台典藏档案最初为检查弹劾百官之用,故后世有御史台称为兰台。)

3.东观:东汉王朝收贮档案典籍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是当时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成为汉代文化学术活动和作者荟萃之地)

4.汉代档案处了部分集中以外,其他都是分属各衙署部门保管。

九.汉对档案的利用

1.对施政的利用查考(前人档案借鉴经验分封参考论功行赏褒奖依据等)

2.编撰史书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传说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年历史。(通史)

班固《汉书》专撰西汉一代(断代史初创)

4.当时档案利用的范围十分狭窄,可见封建专制制度下档案利用工作上的御用性和封锁性十分明显。

十.近代出土的汉历史档案

1.汉代简策档案

2.缣帛档案

3.汉代帛地图

☆魏晋☆

一.魏晋社会动荡导致档案工作的变动

1.形成三省制(中书省始设于魏晋),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的系统。

2.档案人员增多

3.各国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

4.社会动乱对各国档案造成破坏

二.魏晋文书制成材料的变革

1.东汉蔡伦造纸术,纸代替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2.黄纸:黄蘖树皮的汁液做染料浸染而成,黄色象征尊贵,只有皇帝颁下的文书才能使用

三.魏晋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变革

1.文书的装订形式普遍采用“卷轴式”

2.随着纸张的使用,用印制度也有了变化

3.文书处理程序更严密健全

四.魏晋文书档案的名称种类

1.诏敕文书(诏、制、策、戒敕),皇太子颁下的文书称“令书”

2.上奏文书(沿袭汉的章、奏、表、笺、状、疏、驳议、封事、露布等,又新增“启、贺表”

3.官府行移文书(各国官府不同,关系复杂种类繁多)

4.官府上行文(牒、详、签、关、解等)

5.平行文(移、刺、牒)

6.专门文书(户籍、计帐、诉状等)

五.魏晋谱牒档案兴盛

六.魏晋利用档案编史修志

1.各国重视利用档案修史(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手段,总结借鉴经验,争取民心),因此各国重视对国家大事的记录和对档案的收集保管。

2.私家修史盛行(魏晋频繁的战争导致大量档案流散社会,为档案的广泛利用提供了条件)

《后汉史》《三国史》《晋史》,陈寿《三国志》,王沈《魏书》……

☆隋唐☆

一.三省分权制(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1.中书省下设的文书档案官员:

中书舍人: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起居舍人:记录皇帝的言论、起居、上呈奏章、下发诏令等

右补阙: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封事

2.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

3.翰林院:除三省外的文书档案工作机构,做为皇帝顾问,从朝官中选人

4.宦官机构

5.六部:各项事务的执行机构

二.文书档案“官”“吏”分离(隋以后)

1.高级文书档案官员(官):地位高,能参政议政

2.一般文档工作人员(吏):地位低

3.分离原因:

随着制度的发展变化,国家机构的完备和职官分工的发展

文书档案数量增多,分工愈益专职化

4.“记注”和“典守”职掌的分离。

三.高级文档官员的选拔任用途径

1.科举考试

2.名士征召

3.低级提拔(定期考课,合格)

4.父祖门荫

5.任用宦官

四.文书档案名称

1.下行文:(制、敕、册,皇帝专用)、令、教、符

2.上行文:表、状、启、辞、牒

3.平行文:关、刺、移

五.唐朝专门档案

1.记注档案:记载封建统治者言行的文字材料

2.起居注: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

3.时政记:皇帝和宰相的议政记录

4.甲历档案:官员人事档案

5.赋役档案:即手实(户基本)、计帐(第二年的预算)

6.舆图:地图

六.文书档案工作制度

1.“四禁”制度:禁止泄露、稽缓、违失、忘误

2.用纸制度:不同纸的种类给不同种类文书使用(黄纸给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文书,白麻纸给翰林学士起草文书等)

3.贴黄制度(唐代首创):公文有错贴黄纸修改

4.一文一事制度

5.公文签押、判署制度(公文制作完毕后,文书制作人及主管要签字画押,交给监印官审阅盖印)

6.文书邮递制度(水、陆、水陆兼有,共三种驿)

7.文书归档制度

8.档案统计制度

9.档案鉴定销毁制度(三年一检除)

10.档案移交制度

七.文书档案工作律令

1.律:处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

2.令: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设立废除更改的诏令

3.格:国家机关行政法规

4.式:国家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

古代文书档案制度发展的特点是与古代封建国家律法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八.唐朝文书档案监督检查制度

1.勾检制度:检查文书的处理有无办错、办迟的事,检查依据是文书处理规定的时日。

2.勾检官吏:中央机关处门下省、中书省外(即尚书省)均有设置。

3.勾检制度的特点:

按制度检查,而不是看其个人品质能力

勾检官吏普遍存在

勾检方法是本官府内部勾检和上下级勾检相结合

九.唐朝甲历和甲库(专门性质的档案库)

1.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

2.吏部铨选:科举考试、父祖门荫、考试提拔(“身言书判”即“办文办事能力”的考试)、原官起复

3.甲历:唐代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官员人事档案

4.甲库:是甲历的主要收藏机构,处保存本机关的甲历档案,还保存其他机关的甲历档案

5.随着封建官僚政治的腐败,铨选制度和甲库档案管理逐渐弊端丛生

十.唐朝史官对档案的收集利用

1.官修史书(东汉明帝任班固为兰台令史开始,只修本朝史书;正式官修史书始于唐太宗李世民,修本朝+前朝)

2.随着历史发展,历史档案材料增多,单凭私家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修史,但纸的发明为编史提供便利。

3.为保证修史的基本材料,唐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

4.日历:根据每月封送史馆的起居注和时政记修撰的。《大唐创始起居注》

5.实录: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顺宗实录》

6.典章制度、政书的崛起兴盛是唐代利用档案编撰的一大发展

7.唐代利用谱牒修撰也很盛行。

☆宋朝☆

一.宋朝文书档案官员

1.继承前代,新增押司和贴司

2.押司:中央和地方官府中设置的负责办理案牍事务的吏员

3.贴司:在押司之下,承担文书书写、誊清等事务

4.宋代文书档案官员,尽管职位不高,但在政权机关中的作用却比唐朝重要(宋朝腐败,胥吏盛行)

二.宋朝文书档案种类(宋朝文书总称“文卷”or“案卷”)

三.宋朝文书工作制度

1.用纸制度

2.贴黄制度,创新引黄制度(要将内容要点、日月、道里写在文书的封面或文首,提高办事效率)

3.一文一事制度

4.严格了公文签押、用印、判署制度

5.沿袭公文邮递制度

6.继承发展公文移交制度

(以下为新增)

7.公文的装封、编号制度

8.公文折叠制度

9.加强公文收发登记和催办制度

10.补充公文拟写制度

11.强化保密制度

四.宋朝注重集中收集保管各国档案

五.王朝中央档案库和皇帝档案库的建立

1.王朝中央档案库:崇文院、秘阁

2.皇帝档案库:龙图阁

六.架阁库(保管装具方面的大变革)

1.架阁库:以架阁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2.架阁:由数阁构成,多层放置,平面排列,分门别类(充分利用空间,便于查找利用,增加保存数量)

3.设置原因: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纸质文书急剧增长需要扩大贮藏的要求

4.架阁库管理:守当官、勾当官,为典守档案的吏员(称“官”实为“吏”)

5.架阁库有严格详细的管理制度,然而宋朝腐败,不重视档案保存

6.架阁库的意义:它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未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七.宋朝档案编史

1.宋朝编撰档案文件机构增多

2.利用档案编撰史书的范围更加广泛

3.宋代有一些重要机构都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档案文献的汇编。

4.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5.郑樵《通志》

☆元朝☆

一.元朝吏员出职制度

1.元朝官吏相通并无严格界限

2.吏员出职制度:是指吏员任职期满,无过错,可以脱离吏职升为官员,由吏升官的制度。

3.吏员出职制度是元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30个月为一考,90个月为三考,三考即为考满)

4.元朝官员部分不通文墨,吏员出职制度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培养了大量专职文书事务官

二.元朝文书名称

1.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字(仅用于玺书,并要以“畏兀儿”字副之),元朝文书早期主要使用畏兀儿字,世祖以后,主要使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

2.新文书种类:省札、札付、咨付等

三.元朝公文书写特点

1.多用简笔字和俗字

2.多用赵孟頫的字体

3.很少有避讳

四.元朝文书管理制度

1.文卷等级和勾销制度(朱销文簿,把办理完毕的公文用红墨消去)

2.行移公事程限和催办制度(限定办事期限,小事7日,中事15日,大事30日办完,又根据路途远近详定催办期限)

★3.园佥文书制度:一切公务,官员必须圆坐议处,自上而下圆书图押(签字或盖章)

4.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对征服问卷的定期检查审核(上下半年各一次),要标注结论(无错“照过”;有错“违错”;超时“稽迟”),对照刷完毕无错的标注“已绝”,有错的标注“未绝”,提高了工作效率

5.文书立卷制度(只有照刷“已绝”的文卷才能送交存储)(新旧文卷以“生熟之事”区分)

6.公文驿传制度

全国驿站由通政院管理

职能区分:一普通驿站,传递一般性文书;二急递铺,专门传递中书六部宣慰司及沿边军事文书;三海清站,战时设立,专门传递军事紧急情报,位非常设式军事驿站

小回历是公文交接的凭证

五.元朝档案管理制度

1.架阁管理制度

2.区别文字分别架阁制度

3.当面交卷制度

4.制定一系列档案保护措施

元朝档案的利用

1.修宋辽金三史

2.编修实录国史《元史》《元朝秘史》

3.编撰政书《元典章》《大元通制条格》

4.私人利用档案修史:元朝档案不准私人查阅,私人修史很少

☆明朝☆

一.明朝文书机构

权利排行:司礼监(地位最高,和皇帝关系最密切)→内阁→六科→通政使司

★(一)内阁:

1.废除宰相,内阁学士官品不断提升,能参与重大国政的研讨,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

2.内阁权力提高主要表现在“票拟权”上

3.票拟:群臣百官的奏章再呈送皇帝批阅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起草处理意见)贴在奏书封面上再交给皇帝。内阁实际权力的大小就在票拟被皇帝采用多少

4.明中期后,皇帝宠信宦官,把批红权交给宦官,内阁权利受到宦官限制

5.内阁具体负责文书工作机构

中书科、诰敕房、制敕房

(二)通政使司(又称“银台”)

1.职能:收文机关,参预议决大政(各方章奏上书必须通过通政使司),是皇帝与臣民间的联系机构

2.因为明朝宦官横行,另一项没实权,所以其主要职掌为授受文书而已。

(三)六科

1.各科设“给事中”,掌一科事务等

2.给事中官品虽小,但实权颇大,六科不仅是皇帝控制六部的工具,还是皇帝打击异己的势力

★(四)司礼监、文书房(两者都由太监掌管)

1.司礼监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一个,原掌管宫内礼仪、刑名事务。后随着宦官地位提高,太监有能力从事文书工作,明中叶以后,皇帝贪图享乐,把奏章交由宦官代为阅读,阅读奏章便由司礼监承担。

2.批红:太监代替皇帝用朱笔批阅奏章,批红之后交给内阁抄录,并颁布施行。

3.文书房与司礼监关系密切,为司礼监提供人才

4.翰林院为内阁提供人才

二.明朝建立健全文书工作制度

1.用纸制度,公文字体规定:统一规格用纸

2.贴黄制度

3.文书邮递制度

4.文书保密制度

5.文书的票拟、批红制度

6.照刷磨勘文卷制度

(以下为新增)

7.禁繁文(即禁废话)

8.行移勘合制度

9.文书书写制度:写错有处罚,修改符号

三.明代专用文书

1.黄册和鱼鳞图册:黄册是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文书;鱼鳞图册(田亩册、丈量册)是登记土地所有权的文书

2.军册:明代控制军土和军户以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文书(明代创立了“卫所制度”。为了保障士兵来源,形成了世代为兵的军户,世袭,并不得改变)

3.贴黄(和制度不同):明代的人事文书,随职位变动产生变化。

四.明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重视本朝档案的积累

2.重视对元朝档案的收集

3.重视各级档案机构的建立(朱元璋命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

4.明初加强档案工作的措施(加强照刷文卷制度;对元朝原有档案记载进行了考核矫正工作;规定官吏上任必须要对档案进行验点工作。)

五.明朝档案库

王朝中央档案库

(一)大本堂:既是皇子读书之处,有时保存前朝典籍图书和本朝档案的地方

★(二)后湖黄册库: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

1.明代的黄册制度是在历代管理户籍和赋役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黄册直接关系明王朝集权统治和经济命脉,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

3.后湖黄册库建在湖中岛屿上,便于防火防卫,前后有窗便于通风日晒(有定期晾晒制度、放置规定、查阅严格、保卫严密)

4.黄册库的经费是人民沉重负担

5.后湖黄册库是一个保管专门档案,有独立经费、人员、制度的档案库。其库房规模之大,贮藏黄册之多,人员之众,管理制度之严是当时罕见的。

(三)皇史宬: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

1.皇史宬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牒(均收于金匮内)

2.建造目的:强化皇权、以适应其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时常有火灾,所以建立了专用砖石垒砌的皇史宬。(四)文渊阁库楼:收藏明王朝中枢机要档案

六.明朝档案的利用

利用档案编撰皇帝实录、大诰、典章制度,在明代较为突出

1.实录编撰

2.汇编《大诰》作为教本(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3.汇纂典章制度:《明会典》

☆清朝☆

一.文书档案机构

(一)内阁

1.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办理文书,草拟谕旨,票拟(起草处理意见),内阁事务最繁,内部设置的办事机构多。

2.内部办事机构: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批本处、收发红本处、副本库、内阁大库(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保存着内阁和宫廷重要档案文献)、皇史宬(原内存明代档案移到内阁书库,现做为清代实录、圣训、玉牒的贮存之地)

(二)军机处

1.初为办理军机事务的临时机构,但由于其办事速度秘密,利于皇帝独揽大权,所以其权势逐渐扩大,最终取代内阁权力,成为总揽军国大政的中枢机关。

2.具体职掌范围:

辅助皇帝处理奏折、撰拟谕旨;

审办大狱案件;

负责重要文武官员的任免;

考察熟悉山川兵马钱粮情况,以备皇帝行军狩猎之用;

考察大典礼旧案和考证历史事件;

稽查各省各部院衙门会奏事件。

3.军机处虽然地位显赫,但其本身没有独立性,没有自主权,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独立行动的余地。(三)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

1.通政使司:掌受各省题本,检查审阅其书写格式及到京期限,再送内阁处理

2.奏事处:御前呈递文书,传宣谕旨的文书机构

2.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专掌稽查各部院衙门所奉谕旨特交事件的办理情况,督其期限。

4.中书科:专司缮写册文、诰、敕等事宜

(四)官府文移的稽查机构

1.六科

2.十五道:按省区划分的监察机构(稽查各省刑名案件、衙门事务、主要是注销文卷)

(五)中央各部分、地方各级内部文书档案机构

清朝地方政府分置“省、道、府、县”四级机关政府

二.清初文书档案工作特点

1.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阁、军机处的“执宰”职能被淡化,其文书档案工作职能大大加强。

2.奏折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改变了自明朝以来的文书处理制度(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

3.清初以满族贵族为统治核心,满文为法定文字,满文文书即为国家文书

4.清初档案机构纷杂,名目不一,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界限不明确,互有交叉

5.书吏危害日趋严重(书吏娴熟政务和文书档案工作,可暗中操作)危害清朝统治,整顿书吏成为重要工作

三.奏折是清代出现的新的上奏文书,一般一文一事,有事情不需单独奏折,就以夹篇的形式附在奏折中上呈。

四.幕友和书吏(清代各级官府中的文书档案工作人员)

(一)幕友:地方各级官府长官自行延聘的人员

1.幕友不是国家正式雇员,不享受政府俸禄,报酬由主官支付。

2.幕友和主官处平等关系,只有主宾之分

3.幕友不临堂问政,只在幕后出谋划策(主管的左右手)

4.幕友需帮主官管束书吏

5.雍正以后,幕友可受荐为官

(二)书吏:各级衙门科房中专门从事文书处理和收贮档案,是国家机关的正式雇员

1.书吏身居文档重地,抱案牍备缮写,收到官府的格外重视,清初曾对书吏的投充实行援纳制度

2.书吏把持案卷,暗操权柄营私舞弊。

2.书吏坏手段:一援例假公营私(此为公开手段);二伪造、篡改、抽换、毁坏文档;三伪造文件,侵吞钱粮

五.雍正对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

1.廓清吏治、整顿书吏

2.加强文书档案的管理(重申档案移交保管制度;建立了文件的稽查汇奏制度;上缴朱批奏折制度)

六.清前期档案管理制度

1.一案一卷制度

2.按照文种、时序(或问题)分类整理的方法

3.编目登记制度

4.档案汇抄制度(各种诏令谕旨汇抄;题奏汇抄,题本的会抄有“史书”“录书”;专题会抄)

5.档案的清查和修缮制度

七.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

1.章学诚重视档案史料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

2.把《六经》和三代掌故相提并论,把其看作是三代典章制度等各项活动的记录(提高档案工作地位)

3.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搜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史料。(未采纳,但志科具备了当今地方档案馆的部分职能)

☆清朝鸦片战争后☆

一.鸦片战争后档案工作的变化

1.外交文书档案大量形成

2.外文文书档案大量形成

3.近代技术档案的诞生

4.新技术和新的档案载体的应用(电报、照片、影片等)

二.清档房:职责是档案汇抄

三.外国侵掠者直接控制的总税务司署,设置了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文书档案机构

四.“八千麻袋事件”。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经费困难,将放置午门和端午门洞里的八千麻袋档案,以大洋四千元的代价卖给一家纸店

五.清统治者腐败无能,管理不善,导致大量档案被毁损,清代档案遭到严重损坏。

【参考借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doc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6、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次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9、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0、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11、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3)郡对县的考课。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12、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鸿章 B、源 C、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源 C、康有为 D、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一、古籍中“秘书”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 指谶纬图录等类书。 指官职名称。 指官署名称。 我国最早从事具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称“史官”,我国最早的朝廷秘书机构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太史寮”。 二、据《辞海》中秘书的定义我们宜将历代秘书的工作范围划定为: 1、记录帝王、长官言行、这么回事,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文书工作 是秘书工作中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2、了解下情、传达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 3、接待吏民上访,向皇帝或长官汇报,并向上访者传达处理结果。 4、处理官衙内日常事务及交办事项。 现代秘书工作还具有参谋、咨询作用。 三、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历代秘书人员——包括他们的来源、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素质和优良传统。 历代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公文文体、信访制度、保密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历代秘书机构——即历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智能、地位、作用和演进过程。 中国秘书史的任务是在搜寻到翔实史料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勾勒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的概貌,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 要学好“中国秘书史”这门课程,需要打好两个基础、掌握两种方法。 两个基础是指掌握秘书学、历史学专业。 两种方法是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与公务文书。 古籍记载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例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来有人将他说成左史,偏重于记事。孔甲是黄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皆黄帝史官”,可见,在黄帝时代,史官不少。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是否形成。 商朝的史官名目众多,有十几种,被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职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贞卜史官:有占卜、多卜等名目,负责占卜、解释“卜兆”(即神意)、刻写卜辞。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八章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1、钟面上从2点到4点有几次时钟与分钟成60度的角,分别是几点几分?2、8点20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3、在3点和4点之间(包括3点、4点),何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4、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恰好成一条直线.(不重合)5、在八点到九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重合. 6、在八点到九点之间,什么时候时针与分针成15度 7、在一昼夜之间,时针与分针有多少次重复 . 数字问题 1. 求2000的正约数的个数, 以及所有正约数的和。 2. 将5个人分成2组, 每组至少一人,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3.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1)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数字和的和。 (2)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和。

4. 用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 (1) 四位数。 (2) 四位偶数。 (3)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4)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5) 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5. 三封信,随机地投入四个信箱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投信方法。 6. 有多少个被3整除且有数字9的三位数。 7. 由1、2、3、4、5这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 (1)四位数 (2)四位奇数 (3)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这其中有多少个是3的倍数? 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例1、有人带了一头羊、一条狗和一筐菜要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是人不在时,狗要吃羊,羊要吃菜,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例2、下图是一个工厂区的平面图,一条公路(粗线)通过这个地区,七个工厂A1、A2、A3……A7,分布在公路两旁,各由一些小路(细线)与公路相通,现在要公路上设一个汽车战,使各工厂到汽车站距离之和最小。 (1)这个汽车站应设在何处?为什么? (2)若在A8处又设一个工厂,并且沿图中虚线修一条路,那么此时车站应设在什么地方好? A 1 A 2A 3A 4A 6 A 5A 7 A 8 B C D E F 例3、一个楼梯共有10级台阶,规定每步可以上一级或二级台阶,最多可以上三级台阶,从地面上到最高一级共有多少种上法。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云贵、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 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以档案产生条件的基本原理和史料依据说明我国档案产生于夏朝 (一)关于文字,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前4000-5000年);、龙山文化(前2800-2500年); 二里头文化(前2080-1690年)———发掘陶器上刻有24种符号 殷墟(前13世纪-11世纪)——————甲骨文 (二)关于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三、古代文献的记载:《左传》、《礼记》、《论语》 四、夏朝的档案机构和官员——史官 1、职守: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2、地位:比较重要,但比商朝史官的地位低。 二、思考题: 商朝职官可以分为三类:宗教官员即神职官员、事务官、武官。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神权政治。其中巫、史是沟通人神的媒介。商代史官的记载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的有巫、史、大史、小史、西史、东史、贞人、作册等等,统称为巫和史。它们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地位:最高政务官;知识的垄断者;文书档案的形成和保管者 1、名词解释: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1、不仅仅产生于商朝; 2、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 何为“占卜”?占卜是一种宗教现象。 在神权政治时期,宗教为政治所用,成为政治决策的手段; 3、其性质是商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务档案; 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是叙辞(前辞),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 2、是命辞(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 3、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 4、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占卜刻辞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即程式化的成文性。 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档案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是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是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印证了《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订正了某些史实的谬误。 4、是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正因为如此,甲骨档案的发现被看作是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 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 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 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 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 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 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 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 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 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 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太宗时对《武德 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中国行政史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06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 A.春秋时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3. 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觐 B.朝会 C.巡狩 D.巡查 4. 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巡抚制 D.国鄙制 5. 秦汉时期乡里官员中主管乡中治安的是【】 A. 三老 B.游徼 C.亭长 D.党长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 A.御史台 B.尚书台 C.中书省 D. 0下机构 7. 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路 B.羁縻府州 C.道 D.北庭都护府 8. 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 A. 告归 B.休沐 C.致仕 D. 丁忧 9. 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 执行权的机构是【】 A.三司使 B.中书门下 C.尚书省 D.枢密院 10. 宋代科举最主要的类型是【】 A.常科 B.制科 C.武科 D.文科 11. 辽代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 A.东面官制 B.西面官制 C.北面官制 D.南面官制 12. 元代中央总理政务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通政院 D.中书省 13. 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 称为【】 A.批红 B.票拟 C.奉诏 D.制诏 14. 清朝掌管皇族事务的机构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其他名人:王懿荣;甲骨学的开上之作:刘鄂。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a.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六章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疏,也称上疏,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吏等皆可用疏。一般多用于对朝廷表示看法或有匡谏,其特点为分条陈述。清代疏为题本的别称。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中国秘书史试题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各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置,无甚变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汉代设置的州府主薄,魏晋时成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聘任,负责上下行文,保管印鉴,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作用权力都颇大,为秘书首脑。郡县衙门中仍又郡丞,县丞监管秘书工作。各设有主薄,郡府主薄一职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县府主薄一职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 72.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 73.诸葛亮从哪个方面对秘书人才进行考察:1.是“问只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对方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看对方的辨别能力2.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反复同对方辩论一个问题,看对方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3.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变”就是请对方就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咨询意见,以看对方申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就是将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勇敢程度和献身精神5.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在开怀畅饮的场合,观察对方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显示出来的本色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对方面临有利可图的机会,看对方是否廉洁奉公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从同对方约定某件事上看对方是否守信用 74.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的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构健全。唐朝的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化。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在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业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的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75.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责是:1.初读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进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也由中书舍人转呈。2.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发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3.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政正,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4.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奏状。 5.皇帝在朝廷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诏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中书舍人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其地位和作用都很大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 引言: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遇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 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1、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代起就有儒家给皇帝和太子授经典的制度;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国家提出意见;3)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 答: (一)成分: (1)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命辞、 占辞、验辞。 (2)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四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汇总14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内容:于1938年3月在武昌召开。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了抗战救国的总方针;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总裁,建立起以蒋介石为领导核心;会议还做出召开国民参政会的会议。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方式和性质:1938年3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的民意机关。参政员由国民政府遴选,政府对内外的方针政策应于实施前交国民参政会讨论决议,国民参政会可提出建议并向政府询问。但国民参政会的决议须经国民最高会议同意后才可实施,有特别情况国防会议主席可依命令行事。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意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后来由于积极、消极抗日的政策的发展,国民参政会逐步变成了粉饰统治、欺骗人民的工具。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1937年8月11日,中政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决定撤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该机构为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其主席、副主席分别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政会主席担任,成员包括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官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会及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及所属各部、会,兼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长由总裁兼任。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

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这与中政会不对外发生关系不同;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这与中政会仅居于党政联系地位也不同。因此,它实际上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蒋介石以总裁名义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就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的调整:1、改变领导体制;2、进一步扩大编制;3、进一步加重职权;可见,委员会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1943年国民政府改组后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1、扩大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权;2、提高了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地位;3、增强了行政机构运作上的效率;4、也加强了蒋介石个人对行政活动的控制,便利了他个人独裁。 新县制的层级结构: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乡:以10保为原则。、保:以10甲为原则,设保办公处,设保长一人;甲:以10户为原则,设甲长一人。 推行新县制的宗旨:目的是把地方的政治、财经、教育、武装和民众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层统治网,强化独裁统治。 省行政体制的调整措施:最主要是省党部与省政府关系不清,省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责不明,军人干政愈演愈烈。 调整:1、调整党部与省政府的关系;2、调整省政府与中央政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