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大镜(三年级下)

放大镜(三年级下)

放大镜(三年级下)
放大镜(三年级下)

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

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晶体的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 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家乡的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 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通过对桥的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观察记忆重点,激发记忆的积极性。 难点:经过记忆思考后的创造性表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桥的实用和审美作用,水彩笔等绘画材料。 (教师)各种桥的图片资料,有关桥的文字作品、范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桥,像彩虹一样美丽;桥,可使天堑变通途;桥,把希望送给苦难的人们;桥,把友谊传遍世界。 看到课题里的“桥”,首先浮现于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个具体可感

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有名的桥? 学生: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泸定桥…… 2、桥的文化。 (1)桥是艺术品。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桥,这些桥有中国的、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 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比较喜欢哪种桥,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桥梁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②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桥?(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范例:桥是自然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桥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人们审美观赏的很好对象。 3、桥是效益的纽带。 教师提问:桥除了是人们审美观赏的对象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鸣矣河小学田静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 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 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和全册备课

三年级下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为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通过对本册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特作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学到领悟了美术的意义和精神但还要一些学生没达到要求。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虽然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美术学习生活的经验,但老师并不能因此对他们的日常常规及学习有所疏忽,在美术课上出现的常规问题任然有: 1、带学具仍然是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件事。 2、铅笔屑、颜料等不能及时清理以致影响卫生情况,对于这些常规性问题,作为教师,尽量多提醒他们,慢慢带领他们走上正轨。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20课, 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 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

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方式,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为适应终身学习 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

_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案_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

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 上课! [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

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教学计划 一、班级及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造型·与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常用绘画基础知识和工艺设计制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 2、教学难点:辅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建立链接并拓展,达到理解与积累。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内容 第一周清明上河图、我们的社区 第二周恐龙的世界 第三周画中的线条 第四周会动的线条 第五周卵石动物造型 第六周威武的盾牌 第七周会变的盒子 第八周彩墨游戏 第九周大嘴怪 第十周中国龙 第十一周吉祥图案 第十二周橙色的画 第十三周绿色和紫色的画 第十四周吃虫草 第十五周有趣的造型 第十六周一张奇特的脸 第十七周电脑美术 第十八周变垃圾为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几年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 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 2、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较差,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碱面、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碱面,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的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碱面、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碱面、味精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

美术 三年级下

第一课:水墨游戏 教学目的: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教学难点: 1、工具的使用。 2、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工具、材料: 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让全班的学生都有作业做。 2、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1、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2、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主要提醒学生水在墨当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掌握用水的量。或用墨的量。 3、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4、布置作业,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5、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6、征集作业,组织学生谈谈体会,讲教训、经验。最后教师小结、评价并布置下节课所要的学习工具、材料。 7、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课后收获与反思: 第二课重重复复 教学目的: 1.认识平面构成的简单形成重复,了解重复图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素养。 2.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物中的重复排列,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诱导发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家设计公司要开发一种新的项目,想请同学们帮忙搞设计,你们有信心吗?一会儿,就在我们班级进行评比,选出最佳设计作品送给设计公司,你们说好吗? 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们设计什么?我们先看一幅画就知道了。 1. 教师出示课件范图,让学生发现重复排列的特点。 师: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幅画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课题:水墨游戏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8.3.5 教学目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3、工具的使用。 4、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具学具: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新授: 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2、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五、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课后反思: 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我体会美术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教,因为它是使学生获得技能营养的好时机,教师的演示作用,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没有技能技巧的自主探究是低效的,甚至是空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第3节《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及板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节《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作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五、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三年级下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中卫四小三年级下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通过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媒材,能大胆自由运用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能进行简单的设计组合和装饰,还能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但审美和美术创作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学习方面: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在学习行为上已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思维更活跃、更宽广。从学生固有的天性来说,单纯、好动的性格,促成学生天真、可爱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创造的潜意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探求美术课各领域的知识,感悟美术学习的乐趣,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本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指导。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美术的习惯。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施教,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以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本册教材共有19课,每课即为一个单元。本册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很适合活泼好学的三年级学生学习美术,教材中为学生安排了多样有趣的美术学习活动,还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作品,注重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尝试和体验,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学习,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

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使教学更方便有效,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适当补充利用本地可利用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技巧,打好良好的美术基本功基础,为学生长远的发展作准备。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创作表现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赏析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教学重点: 1、用记忆画、想象画等形式,用大胆和谐的颜色表示自己熟悉的内容。 2、制作简单的泥工作品,进一步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 3、欣赏儿童画及自然物,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在绘画中要求大胆想象,用色大胆较真实,造型较生动自然。 2、在纸工制作中培养其动手制作的精神,动手的协同性,在以纸为主学习材料制作的简单建筑模型中培养空间想象力。 四、教法学法: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准备。 3、利用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 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课题: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二、重、难点 1、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2、难点:制作晶体。 三、授课内容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

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四、本次作业: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吗?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说一说你们眼中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是什么样的? 学生:这些物体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白糖、盐、碱面、味精这四种物质的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表上。 3、关于晶体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我们在烹调时使用的白糖、冰糖、食盐、味精等等都是晶体,只不过这些晶体是人工合成的。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六册教案 武功县南仁 1、我们的社区 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自己社区的人物活动和景色,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社区新貌。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及美术表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社区的人物活动和景色,并画下来。 难点:能从独特的角度表现社区美好的生活景象。 教学准备: 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语:同学们,随着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了。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我们的社区。 (板书课题) 2、什么叫社区? (自己居住的小区一带;农村叫村庄)、 3、谁来想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些什么?是怎样的? 4、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都非常关心,了解得可真多! 二、新授。 1、那么,通过课前的了解,你觉得自己社区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把你所了解到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交流,指名描述) 师:真羡慕你们的社区! 2、在这么美的社区里,人们的生活怎么样呢?有些什么有益的活动呢? (学生描述) 3、师:社区里的人们真是生活的有滋有味啊!我们来看看一些小朋友是怎样来夸自己的社区的? 4、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

(1)社区全貌(线描):表现了社区的繁华与热闹。 (2)海岛(色彩):表现了社区的宁静与朴素。 (3)健身、下棋(线描):表现了社区健康、活力的生活。 通过欣赏,使学生明确表现的形式(线描与色彩)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反映社区,表现社区的哪些方面(环境与生活)。 三、学生作业。 1、想一想,你准备夸一夸社区的哪方面?你想用什么绘画形式来表现?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评,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2、恐龙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学习如何捏制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3、《放大镜下的晶体》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时间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 实验过程:1、使用________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我们发现,食盐、白糖的晶体是________,味精的晶体是________,碱面的晶体是________。2、我知道制造晶体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方法。 实验结论: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那样,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玻璃、松香等非晶体。 课堂小练习:1、下列物质不具有晶体结构的是()A、雪花 B、石蜡 C、味精 2、下列方法能使食盐溶液产生晶体的是()。 A、在食盐溶液中加入水分 B、将食盐溶液放在阳光下蒸发 C、继续加入食盐溶解 3、制作一些浓的食盐水,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等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看到的是()。 A、粉末状物质 B、具有晶体结构的物质 C、什么也看不到 4、水晶的晶体结构形状像()。A、金字塔 B、立方体 C、一簇簇的针 二、填空:1、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的,显微镜下的花岗岩中有()、()、()等矿物的晶体。 三、判断题:1、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相同。() 2、有的晶体很大,有的晶体很小。() 3、所有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缓慢生长。() 4、玻璃、琥珀、珍珠是晶体。() 5、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四、探究课题:制作一个大的食盐晶体。 制作步骤:1、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2、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下端拴一小块食盐,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4、在玻璃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继续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5、如果在杯中继续倒入(),则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三年级下册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瞧瞧、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与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造型·与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瞧瞧、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与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与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与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她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与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常用绘画基础知识与工艺设计制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 2、教学难点:辅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建立链接并拓展,达到理解与积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课恐龙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 2、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学习如何捏制各类造型。 3、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 4、能够以想象与仿制结合的方式完成一恐龙造型。 教学重点: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教具准备: 师:范作· 生:橡皮泥、各类小型的恐龙玩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您参观才恐龙展览不?您知道各种恐龙的名称不?庞然大物 2、恐龙几百万年前就神秘地消失了,给人类留下了无穷的奥秘。 3、揭题板书 师:“今天我们来与恐龙玩一玩,做一做。”恐龙世界 三、讲授新课 1、出示范作。这就是什么?(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恐龙生活什么时代?都有哪些种类?它们就是长什么模样的?您最喜欢哪头恐龙? 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说说瞧。大家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与学生一起聊聊恐龙就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 4、任选一只恐龙,一起说说身上各部位如何来捏制。头部、身躯、颈部、尾部 四、布置作业:按自己喜好与兴趣制一头龙。 五、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业展示:集中展示,以讲台为展台,把所有学生完成的作品放置其中,进行学生互评,大家互相欣赏,表扬优秀作品。 七、课堂小结 八、课后延伸:课后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为什么会消失。 板书设计: 恐龙世界 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 画中的线条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与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完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放大镜》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 2.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3.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观察用纸样、记录表、烧瓶等自制材料、幻灯片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大屏幕展示“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的画面”)猜猜屏幕上的画面是什么?师:这是放大镜下的电视机屏幕。今天我们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世界。(板书: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师: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师:(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边缘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把手擦干净?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厚,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 师出示铁饼,能放大物体吗?为什么?(不能,不是透明的;放大镜透明,中间又是凸起的)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师:利用放大镜,我们原来没有看到的,现在看到了,放大镜帮助我们发现细微的地方。 教师: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三种纸的纤维图片)根据三种纸的纤维特征,猜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吸水纸、过滤纸。图上看,三种纸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