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

一般厚度为280

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

~~

灰绿色泥岩间互。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

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

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

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

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依此也可反映出区内受当初胡侵湖退作用影响形成三角洲相沉积在岩性剖面上的组合变化规律。榆林、子洲一带下石盒子组均见到灰白色中砂质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含量10-18%,正常约占长石含量的三分之二。因泥化作用,多数颗粒表面风化为黄褐色雾状。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且普遍有长石粒内孔。

下石盒子每套储盖组合一般都是由总厚度5-35米的一至三个砂层,其上封盖20-60米左右的泥质岩组成。盒7、盒8砂岩发育,厚度大,泥岩薄。砂岩为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粒度以中-粗粒、不等粒为主,自上而下变粗(中-北部盒8普遍含砾石),由北向南变细。

尤其盒8砂岩(骆驼脖砂岩)属较典型的泛滥刑网状河、曲流河交互沉积。由于河身不固定,河道弯度小,侧向迁移速度快,堆积充填快,砂体往往为多期叠加,大面积分布。进入盒7,河道萎缩、迁移、汛期减弱,砂岩厚度变薄(一般小于15米),边滩、心滩砂岩不发育,天然堤,决口扇砂体,厚度5米左右。盒7级以上砂岩为透镜状零星分布,复合连片性差,(常为低成熟度的细-中粒岩屑砂岩,杂基含量高,物性差。孔隙度一般小于6%,渗透率小于×10-3μm2。只有盒7一些厚度大的心滩、边滩砂岩中,孔隙度可达%(陕123井)。

石盒子组普见被方解石和高岭石交代的碎屑,它们是因长石和岩屑相应不稳定而被交代的缘故。

山西组(P1s)

一般厚90-120m,该组有湖泊沼泽相、湖成三角洲平原相两大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的韵律及岩性组合序列依次分为山1、山2上下两段:

上段山1层厚40-50m,由分流河道相岩屑砂岩与灰绿色泥岩及灰黑色泥岩组成:砂层,一般厚度2-10m,主要岩性为灰色或浅灰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在山西组中含量占8-22%,除燧石、多晶石英岩外,主要是凝灰质火山碎屑岩、千枚岩、粉砂岩或泥岩,柔性浅变质岩经压实的塑性变形尤为突出,具结构成熟度低,成份成熟度高的特点。砂岩中白云母和绢云母的含量明显增加,中性交错层理发育,普见碳屑。伊利石和绢云母孔隙式交结为主,伊利石晶体多为毛发状、纤维状。蚀变矿物绢云母在山西组砂岩中常见粘土矿物,含量在2-5%左右,大多成密集的鳞片状,石英次生加大普遍,再生-孔隙是胶结,高龄石含量3-8%,岩石较石盒子组致密,但高岭石晶间孔仍为砂层理想的储集空间。

下段山2层以湖沼相煤系地层为主。砂岩加煤线及暗色泥岩,由于砂岩(北砂沟砂岩)中富含高岭石、白云母及岩屑、炭屑组分,所以易于与下伏的太原组滨海相纯石英砂岩区别;同时山2电测曲线反映的高时差、大井径及低密度也与山1的平缓曲线易于划分;与石盒子组相比,双侧向电阻率值增高,煤层对应,声波曲线呈尖峰状,自然伽玛呈锯齿状起伏。由于沉积物原来自盆地北部,上下部的各类砂体均呈北东-西南向条带状、透镜状分布。岩性主要为粗-中粒石英砂岩,厚度5-30米以上。前缘砂石经过河流、波浪、潮汐反复作用后形成的,具有质地纯,分选好,岩屑少、成熟度高的特点,高龄石大多分布于孔隙之中,以集合体形成出现,呈蠕虫状,书页状及手风琴状,晶形发育较好,呈典型的假六方片状。其发育的晶间孔和高龄石被溶流失后形成的粒间孔是气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孔隙度一般5-8%左右,最高者达13%(陕67井山2分流河道砂岩)渗透率〉×10-3μm2。

山西组低孔低渗的原因一是储集砂岩高岩屑、高杂基,粘土孔隙充填和混粒结构为主,二是埋藏深度大,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强烈,而溶蚀作用微弱。

山西组砂岩一般孔径很小,平均,喉道窄,平均喉道宽,裂缝少,一般为构造应力缝和层理缝,长1000-10um不等。

太原组(P1t)

太原组一般厚60-80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沉积环境为连续演化,使在本溪组沉积背景下的水退式海陆交互相沉积,陆标浅海控制着该组地层的沉积和发展。(2000年,长庆油田已将长庆石油勘探局划分的原太2地层划为本1地层

此层的标志层很多,有:东大窑灰岩、七里沟砂岩、斜道灰岩、毛儿沟灰岩、庙沟灰岩。还有油田现已划分为本1段的9#煤层、吴家峪灰岩、晋祠砂岩。

长庆石油勘探局根据沉积组合韵律及岩性、电性变化原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太1,为区域海侵形成的含生屑灰岩继海退形成的泥岩及薄煤层,并且灰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四个次级旋回,层内还有火山灰、玻屑凝灰岩:下段太2以砂岩为主,岩性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夹有少量灰岩,底部夹有3-5m的可采煤层,其煤层则是与下伏本溪组分界的标志层。太1与太2区别是以薄层凝灰岩作太1底,最厚的第一个煤层作太2的顶部,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灰岩及煤层为高阻值。

太原组砂岩极不发育,砂岩层厚2-7m,石英的含量一般均在90%以上。硅质在生式胶结为主是其主要特点。另一特征是碎屑间普见铁白云石充填,局部见有球粒状、放射状或麻绳装分布的自形晶菱铁矿,显然是交代成因所致。

太原组灰岩主要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少数为微晶生物碎屑岩。填隙物全为低能藻泥晶方解石基质,未见亮晶方解石胶结。灰岩富含陆源碎屑和有机质。粒屑成分主要为生物碎屑,其次是棱角-半棱角状的砾屑和砂屑。海相生物化石属种繁多,含量10-50%。经统计各灰岩中生物化石丰富,有蜓、有孔虫、苔藓虫、腕足、腹足、瓣鳃、三叶虫、棘皮、介形虫、牙形刺及藻类等。这些化石除苔藓虫外,都经过位移,这反映了海水具有双向流动潮汐作用的性质:二是长条状骨胳(如海百合茎),定向排列,这反映沉积时水体有一定动荡条件。

上古生界石炭系

本溪组(C2b)

本溪组地层厚度10-40m,自东向西超覆于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之上。岩性复杂,主要为泥质岩夹煤层、生物灰岩、铝土岩等。仅在局部地区岩奥陶系风化壳古侵蚀低凹带及沟槽沉积各类海退、潮汐砂丘、砂咀、砂坝,直接覆盖于风化面上,并沿古沟槽分布。

本溪组在盆底内根据沉积序列及岩性电性组合变化规律由上而下可分为本1和本2两段。(2000年,长庆石油已将长庆石油勘探局划分的原本1、本2地层划为本2地层)底部本2段为铁铝质泥岩与奥陶系区分,测井曲线呈明显低阻和高自然伽玛值;上部本1段为一套局部夹生物灰岩及煤线的砂岩,表明是海路频繁交互背景下的填平补齐快速沉积的产物。

本溪组砂层主要由网状河,低弯度曲流河沉积的条带状、网状心滩、边滩、天然堤、决口山砂体组成。砂岩由河控、海浪双重作用性成,多为分选好的中-细粒石英砂石,铁白云石胶结。但沉积层序差,各井之间不易对比,厚度3-34米之间,孔隙度%之间,渗透率。

下古生界奥陶系

马家沟组(O1m)

马家沟组内马五段以上地层被剥蚀,钻井中钻遇的地层为:

马五段

中部地区马五段分布较广,厚度为180-210米,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褐灰色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白云岩累积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 ,并构成本区主要产气层的储集岩。次为深灰色次生粉晶灰岩。其特点是:①白云石结构细,以细粉晶为主,泥晶为次。晶粒一般小于5微米,但大小均匀;②普遍发育水平纹层、鸟眼、干裂和膏盐晶体或假晶,表明原始沉积物形成于潮上坪、蒸发泻湖环境;

③在剖面上同石膏岩盐、云质膏岩盐共生或互层;④晶体形态以他形为主,其它还有陡斜菱面体晶形、(俗称麦粒状)长条状-叶片状晶体。(俗称刃状)有与泥-细粉晶白云岩组成藻团粒、砂屑和粒,仍然保留颗粒的内部结构。从而表明白

云化石在沉积期或稍候的准同生期形成的。

马五11储层:岩性为灰色、褐灰色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局部夹薄层粒云岩及角砾状云岩,厚度约米。位于风化壳顶部,溶蚀淋滤缝、成岩收缩缝(破裂缝)较发育,溶蚀孔不发育,仅在局部地区(陕参1井、陕12井、陕21井)发育溶蚀针孔。由于上覆石炭系的沉积,使其各类缝孔多被泥质、黄铁矿严重充填,加之纵向上风化剥蚀,横向上侵蚀沟槽切割,造成储层厚度变化大,连片性差,储集物性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

马五12储层:岩性为浅灰色、灰色泥-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局部夹砂屑云岩。储层分上、下两层。上层厚米,储集空间主要以溶蚀孔洞为主,伴少量溶蚀针孔,个别地区储层上下部发育层间缝,不规则的微裂缝、角砾缝、构造缝。该层溶孔直径一般大于2毫米,孔洞多为孤立分布,且分布不均。在区域上缝洞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溶蚀孔洞的发育差异大,占岩芯柱面,(%不等。孔洞少部分被淡水白云石半充填,大部分白云石、方解石、泥质、硅质、黄铁矿全充填。孔隙度最大%(陕121井),一般,渗透率最大×10-3μm2,一般小于1×10-3μm2。下层厚米,主要为层间缝、成岩收缩缝,溶蚀孔洞发育极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

马五13储层:岩性以浅灰色细粉晶云岩为主,岩性单一,泥质含量低,厚米,全区平均后约米。该层是气田溶蚀孔、洞、溶斑内晶间孔、晶间溶蚀针孔及微裂缝发育层。溶蚀孔洞一般占岩芯柱面20-35%左右,最密者达50%,呈麻斑状或蜂窝状顺层分布。孔洞直径一般毫米,部分地区的溶蚀孔洞被细-粗粉晶淡水白云半充填,示顶底的溶孔内,留下弯月样孔隙,故称新月形溶孔,或疏松全充填,局部地区被白云石、方解石或白云石、方解石、高岭石、硅质混和全充填。溶蚀孔洞在部分地区发育不均,呈“二段”式(即上部富集,下部稀疏,或反之)或“三段”式(即上、下部以微裂缝为主,见少量星点状孔洞,中部孔洞发育。微裂缝一般每平方厘米2-6条,多为张开缝或泥质半充填,并伴有少量大裂缝,储集性能好。孔隙度单井平最大10%(陕121井),一般4-7%,渗透率单井平均最大×10-3μm2(陕121井),一般1-4×10-3μm2,有效面孔率最大8-9%(陕155

井),一般2-5%。该层具有纵向上缝洞了连续分布、横向上区域大面积连片的特点,是气田最佳的储层,也是主力气层。

马五14储层:岩性不均,浅灰色、灰色泥晶云岩、泥粉晶灰质云岩、云质次生灰岩、泥晶灰岩等岩性在区域上均有分布,溶蚀孔洞发育极差,今见少量裂缝,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局部地区则为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的粗粉晶-细晶“糖粒”状云岩(主要分布在榆3井-陕4井-陕8井,林2井-陕2井,陕91井区),但厚度薄,一般小于米,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蚀孔。单井平均渗透率最大×10-3μm2,一般小于1×10-3μm2。这种均质的粗粉晶-细粉晶云岩是较不理想的储集层。

马五1段底部的一套凝灰质岩石是划分化壳小层的重要依据。凝灰质岩石一般泥质含量较高,多为凝灰质泥岩,局部相变为泥岩,一般为一层,局部为四层,单层厚度薄,小钻时曲线反应明显,根据其幅度变化特征可与自然伽玛曲线对比统一后,因而可作为风化可小层划分的依据。

马五2层:硅化作用突出此段主要特征,局部硅质高达70%,泥质以微细纹层显出,伊利石高于高岭石,酸不溶物平均含量%,板状石膏假晶大部分被方解石交待外,尚有部分假晶为硅质交代。颗粒云岩中的砂屑,粒均有被硅质交待现象。部分井泥质含隐晶质硅质,晶间孔多被硅质充填,在溶孔中可见自生石英呈笋状生长,也可见自生石英岩层面条带状集中分布。次生灰岩中局部见溶孔被萤石充填。黄铁矿星点状普见。电性为高电阻,低伽玛,可与上下地层向区别。

马五3层:岩性特征和厚度变化规律是卡取马五4顶部气层的重要依据。马五3段岩性泥质含量较高,多数井角砾发育,为一套角砾状泥质云岩或云质泥岩。其厚度变化与石膏分布有一定关系,一般马五3段含石膏则厚度偏大,石膏出现的层位越高,则厚度越大,反之则偏小。因而在卡取马五4顶部气层是要考虑其厚度变化。马五3层中上部角砾间富泥,下部含有较多的结核状,团块状硬石膏。酸不溶物明显高于各层,平均达%。上部均有一至三层蚀变凝灰岩薄层,波状泥质纹层普遍发育,X衍射证实粘土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坍塌角砾间泥质富集。在局部尚见泥质内碎屑,游离状分布在泥晶云岩中,具壳状构造。普含黄铁矿,

多呈现为晶球状集合体。次生灰岩中交代成因的水云母泥质成根须状、条带状、网格状分布,夹有粗大的自生石英晶体。部分井角砾间泥质中分布着少量的陆源石英。压实微细群体缝合线发育,下部硬石膏结核具有典型的鸡笼格子状构造。

马五41层的细粉精白云岩中溶孔发育。肉眼可见岩心上的溶孔成蜂窝状,半充填,具示底构造,圆形或半圆形,大小接近,孔径一般在2-4毫米,椭圆形空洞的长轴方向以平行层面为主。镜下可见溶孔边缘多呈不规则的蚕食状,锯齿状,港湾状,有的为园球状或串珠状。这种溶孔的充填情况对岩石的储集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填以淡水白云石和石英为主,也有少量的方解石。淡水白云石干净明亮,自形晶粗大,似等粒状,并与自形晶石英伴生。

马五4层中下部酸不溶物增高,平均含量达%,主要成份为石膏和伊利石,其次为硅质和黄铁矿。硅质充填球斑状溶孔,垂直微裂隙和石膏假晶常见,见较多的自生石英小晶粒顺层平行排布。次生灰岩中交代成因的伊利石条带状分布,自生石英较富集,成为区别它层的特征,伊利石以纹层显出,各别样品含量达52%。

马五5层:深灰色泥晶灰岩和深灰色云(化)质泥晶灰岩,夹有薄层含骨屑泥晶灰岩,偶见泥晶含藻屑球粒灰岩。微观特征岩石结构以泥晶晶粒结构为主,普遍有云化现象,云化后生成的半自形粉晶白云石晶粒多呈游离状分布,局部云化剧烈形成云(化)岩。偶见有腕足、三叶虫、藻类及棘屑等生物碎片,它是分布广且具有特性的地层,可作为马五段的标志层。而区别上下地层。

马五6层-马五10层主要为粗粉晶白云岩,含有变形蝌蚪状的内碎屑,但这些地层很少取心,故不赘述。

马五段对储集层有重要影响的成岩作用的交待作用尤为突出,主要类型有:石膏化,去石膏化、白云岩化、去白云化、胶结作用和溶滤作用。

(1)石膏化和硬石膏化作用

石膏和硬石膏交代碳酸盐矿物或组分的现象叫石膏化或硬石膏化,这是硫酸盐化作用中最常见得类型,其发生可能与含硫酸盐的孔隙水活动有关,自生石膏和硬石膏常为板状晶体,或为纤维状、长柱状或粒状、分散或放射状分布于碳酸

盐岩中,也常成层分布,或呈结核状、“鸡雏”状结构产出,后者溶蚀后常使围

岩显现出很典型的“鸡笼铁丝”状格架构造。

(2)、硬石膏、石膏的晶体被碳酸盐矿物交代的作用叫去石膏化作用,去石膏化常与地表淡水和细菌的作用有关,去石膏化的特征是:粒状方解石或舌状、束状及放射状方解石或白云石具有石膏晶体的假象或石膏结核的假象。

(3)、去白云化作用

去白云化作用是白云石被其它矿物(主要是方解石)交代。在本区马家沟组顶部的白云岩重十分普遍,有的地段已形成次生结晶灰岩。一般去白云化是表生化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成岩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不整合面有关,大气淡水溶滤作用形成的去白云化,在马家沟组分布极普遍。这种去白云化交代生成的次生粉晶方解石往往和泥晶白云岩组成的角砾岩相伴生。次生方解石表面比较污浊,并包裹大量残余泥晶白云石。

(4)、成岩白云化作用

白云岩化在马家沟组中常见,特别在马五5层非常普遍,成岩白云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包括粉晶云岩、细晶云岩。成岩白云岩的特点:①颗粒干净明亮,并具雾心亮边,结构粗大(大于10微米);②自形程度高,以半自形、菱形为主;

③有的白云石作为准同生白云化颗粒之间的胶结物,表明为埋藏成岩阶段形成的白云岩,属潮简坪,潮下浅水、浅滩相。

(5)、溶滤作用(包括溶解和淋滤作用)

马家沟组的溶滤作用除了成岩早期有淡水溶蚀作用外,主要是表生阶段,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期,表明去膏化后形成膏模孔及晶间溶孔;其次是区域地下水作

用下的深埋藏环境中的溶解作用,形成大量晶间溶孔。古岩溶作用是在富含CO

2水溶液作用下对碳酸盐岩的淋滤、溶解、跨塌、搬运、再沉积等一系列地质作用的综合。马家沟组由于膏盐岩的发育,石膏、硬石膏的溶解时渗透岩溶水中的2-增高,大大促进了灰岩、白云岩的溶解。白云岩的溶解能力还受到组构控制,

SO

4

一般粉晶、细晶和中晶白云岩易遭受溶滤,形成大量的溶蚀孔、洞、缝。马家沟组中溶缝、溶洞、针孔都是溶滤作用的产物。

马五段碳酸盐岩沉积,通过复杂的成岩作用改造,形成大量的次生孔、洞、缝、并购成马五段的储集空间。除溶蚀孔、洞外,还有其它各种孔隙:晶间孔在马五1层细晶-粉晶白云岩中较发育。这种孔隙多呈棱角状,大小受晶体和排列方式影响。

晶间溶孔主要分布于马五1层和马五4层,多呈不规则长形,孔壁光洁圆滑,孔径约为毫米,大部未充填。

晶内孔在本区见于次生灰岩中,大部分未被充填,个别被硅质充填。

膏膜孔在本区马五1层较常见,孔形与石膏晶体类似,多被方解石,硅质,萤石充填或半充填。部分层段有时也会见到岩膜孔,形态多为菱面体。

裂缝型孔隙:

破裂收缩缝是马五段碳酸盐的主要缝隙,破裂收缩缝如果发育,岩心极易破碎,宏观可见到多呈网格状切割岩石的白色线纹。镜下观察均有溶蚀或有铁白云石化的痕迹。

裂缝型孔隙主要发育于马五14-马五3层逆境白云岩和部分细粉晶白云岩中。镜下观察裂缝主要有溶蚀缝合成岩缝。

溶蚀缝主要在马五3层较发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延伸不远,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充填物为方解石或白云石。

成岩缝是较有意义的张性裂缝,这种裂缝主要发育于泥晶白云岩或细粉晶白云岩中,缝宽一般毫米,延伸短,大多垂直或斜交层面,部分与溶孔相通。这些成岩收缩微裂缝和溶蚀微裂缝会构成溶蚀通道。

第四课纸坊、和尚沟、刘家沟、石千峰、石盒子组地层岩性特征

一、中统纸坊组

1、岩性: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色调上部以褐、灰褐

为主、下部以紫红色为主。砂岩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半棱角-次圆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泥岩具有吸水性及可塑性,软。

2、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不规则,声速曲线起伏大,自然伽玛曲线上

部高低值变化大,下部逐渐变小。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后,砂岩成分中长石含量明显增多,泥质有灰黑、

褐色变为暗棕色、暗紫色、局部为杂色。

二、下统和尚沟组

1、岩性:以暗棕、灰褐色、蓝灰色为主的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砂岩承不等厚互

层。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半棱角状-次圆状,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疏松。泥岩质纯,据吸水性及可塑性,软。

2、电性:电阻率呈高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小。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以暗棕为主,砂岩以浅肉红色为主。

与下伏刘家沟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下统刘家沟组

1、岩性:上部为浅肉红色、下部为浅棕色细砂岩加杂色泥岩。底部主要为一套砂岩,浅红、肉红。现场中可见红色泥岩和深色泥岩,其中大量深灰色泥岩也有,细看很好的磨圆,表现

为以前地层泥岩没有被带上来。当岩屑中连续出现较厚层,纯的泥岩时,即进入石千峰组,其泥岩也为棕红色,钻时上刘家沟底的钻时,即进入石千峰组,其泥岩也为棕红色,钻时尚刘家沟底的钻时砂泥岩分别不大,同为15-17分之间。2、电性:电阻率呈中-低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平缓,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色杂,砂岩成分中自上而下长石含量减少,石英含量增高,底部砂岩发育,电性特征明显。

与上伏石千峰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1、岩性:上部为棕色、棕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棕、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

棕褐色、棕红色泥岩与浅棕、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细粉砂岩与暗棕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与铁质胶结,较疏松-

致密。

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

2、电性:电阻率为中-高值,井径不规则,自然伽玛曲线高低值变化大,对砂泥

岩分辨明显。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颜色以红为主,电阻明显高于石盒子组。

与下伏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五、上下统石盒子组

1、岩性:上部为暗棕色泥岩夹浅灰、灰白色砂岩;中部为暗棕色、浅灰色泥岩

与灰绿、惠色砂岩互层,下部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按岩性组合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沉积正旋回-盒5-8,每个旋回一般都是由总厚度5-35m 的一至三个砂层,其上封盖20-60m座有的泥质岩组成。盒7盒8砂岩发育,厚度大、泥岩薄,砂岩以浅灰、灰绿色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居多,中-粗粒-不等粒为主,自上而下由细变粗,由北至南变细,厚度140-160m.

2、电性:电阻率为低值,成小锯齿状,井径不规则,自然伽玛曲县高低值变化

明显。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大段出现,砂岩颜色变浅,电阻率明显低于山

西组。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五课山西、太原、本溪组地层岩性特征

一、山西组

1、岩性:上部为灰、褐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下部为灰、

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细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是一套海退厚的湖洛相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胶结,较致密-较疏松。泥岩质纯,较硬,具吸水性及可塑性好-差。

2、电性:电阻率呈高值,井径不规则,声速曲线上部平缓,下部起伏变化大,

呈尖齿状,自然伽玛成中-高值。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颜色加深,有煤层,炭质泥岩出现气测基值抬

高,电性上表现为高电阻、高伽玛。

与上伏地层太原组呈假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1、岩性:灰褐、深灰色泥晶灰岩与灰黑色碳质泥岩及煤层互层,底部夹灰白色

粉砂岩。

灰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见少量陆源碎屑,遇盐酸反映剧烈,具贝壳状断口。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状,泥质胶结,软疏松。

2、电性:电阻率自上而下由高变低,井径较规则,声速曲线顶部明显低于山西

组,呈尖峰状,自然伽玛低值。

3、分层依据:本组地层顶部灰岩为一重要标志,电性特征明显。

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中统本溪组

1、岩性:是在海陆变互频繁背景霞的添平补齐,快速沉积的产物,岩性较杂,

泥岩、石英砂岩、煤层、薄层灰岩、透镜体、铁铝土岩。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次圆状,泥质胶结,疏松。

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差,较硬。

2、电性:低电阻,自然伽玛高值,井径较规则。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以大段灰黑色泥岩为主,电性上与下伏地层形成明

显分界。

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不整合接触。

第六课奥陶系马家沟组小层岩性

一、马五

1

1、岩性:浅灰色、灰色细粉晶云岩、孔洞云岩,深灰色含泥、泥质云岩,角

砾状泥质云岩,黑色含云、云质泥岩及深灰色凝灰质泥岩,白云岩,成分

中白云含量占85-96%,泥质占4-8%,黄铁矿占1-5%。

凝灰质泥岩:成分主要为火山碎屑,次为泥质,易碎,呈鳞片状。

2、电性及分层依据:

进入马五声速平缓,自然伽玛由低变高,岩性为细粉晶云岩,以高伽玛底分层。进入马五自然伽玛曲线出现两低两高特征,岩性为细粉晶云岩加薄层泥岩,以第2个高伽玛底分层。进入马自然伽玛出现低平,岩性为细粉晶云岩及孔洞云岩,以低伽玛低分层。进入马五,自然伽玛出现高-低-高特征,岩性为两层泥岩夹云岩,底部由薄层凝灰质泥岩,以高伽玛底部凝灰质泥岩分层。

二、马五

2

1、岩性:褐灰色泥粉晶云岩,深灰色含泥云岩、泥质云岩及角砾状泥质云岩。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含量92-95%,泥质占5-8%。

2、电性:声速低,自然伽玛表现出低-高-低特征。

分层依据:以自然伽玛第二个低伽玛即云岩低分层。

三、马五

3

1、岩性:褐灰色云岩、深灰色含泥、泥质云岩与灰黑色含云泥岩互层,底部角砾发育。

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90%,泥质及方解石约占10%。

2、电性:声速略有起伏,自然伽玛值普遍偏高。

3、分层依据:马五

底部角砾发育,岩石颜色较深,以高伽玛底分层。

3

四、马五

4

1、岩性:上部为灰色细粉晶云岩,褐灰色角砾状孔洞云岩与灰色角砾状含泥灰质云岩、含灰泥云岩互层;中、下部为灰色含泥云岩、灰黑色含云含灰泥岩、灰绿色凝灰质泥岩及灰色膏质云岩。

白云岩:成分中白云石含量为87-93%,泥质占5-6%,方解石占2-7%。

凝灰质泥岩:细腻、具滑感,易剥落。

膏质云岩:成分中白云石约占75%,膏质与泥质约占25%。

2、电性:自然伽玛顶部表现为低平,中下部呈锯齿状。

3、分层依据:顶部为溶孔云岩,底部膏质云岩,以锯齿状伽玛底分界。

五、马五

5

1、岩性:灰黑色灰岩、泥灰岩。

灰岩:成分中方解石约占90%,泥质约占10%,遇酸反应强烈,具泥晶结构。

2、电性:声速、自然伽玛明显降低,呈平直状。

3、分层依据:岩性为灰岩,电性平直。

六、马五

6

1、岩性:深灰色泥质云岩与灰色膏质云岩互层。

2、电性:声速、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膏岩发育,自然伽玛曲线升高。

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华壳地质特征

马五

4

亚期时,海水大量退出、潮汐作用减弱。沉积古地貌平坦,为典型的蒸发潮坪的沉积模式:根据沉积特、微相标志的生物种属,可将蒸发潮坪沉积分为潮下低能带、潮间混合坪、潮沟、云坪、潮上含膏云坪、膏盐洼地和泥云坪七

个微相。因此,可将研究区奥陶系风化壳产气层段马五

3-马五

1

亚段微相演化分

述如下:

(一)马五3亚段自下而上分为含气岩性段

马五3

3

:由潮上含膏云坪、膏盐洼地和泥云坪构成完整的潮上蒸发潮坪沉积序列。在靖边古潜台上,由邻2井深灰、灰黑色云质膏岩、含膏准同生白云岩夹泥质云岩薄层的各种蒸发环境向陕参1井相变化潮为含膏云坪沉积。

马五

3

2:由潮上含膏云坪和泥云坪间互,局部有潮沟及潮上膏盐洼地出现;系近陆潮上蒸发环境的含膏云坪-泥云坪交替演变,沉积了一套泥质白云岩,准同生粉晶云岩及泥晶云岩夹有白云质泥岩及含砾屑鲕里粒粉晶云岩组成。

马五1

3

由两次含膏云坪泥云坪微相组成,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准同生泥

-粉晶云岩、含泥质云岩及条带状云质泥岩夹球(团)粒云岩薄层,含石膏假晶。

(二)五2亚段:由潮间灰泥颗粒混合坪,潮间上含膏泥坪,泥云坪组成,表现为向上变浅的海退系列;岩性为灰、深灰色准同生粉晶云岩及泥晶云岩、含膏准同生云岩夹薄层状鲕粒云岩。富含“火柴棒”状,杂乱无章排列的石膏假晶和纹层构造,可作为区域辅助标志层(K3)

马五1亚段:以潮上含膏云坪含膏云坪为主,间有潮间灰泥颗粒混合坪、潮上泥云坪、潮沟和潮间云坪微相;总体为持续海退,间歇有蒸发作用减弱的变化,可分为四个含气岩性组合段。

马五4

1

:该含气岩性段由潮上泥云坪和潮间上含膏云坪微相组成的沉积序列,反映出蒸发作用由弱—强—弱的演化;岩性为灰、浅灰色准同生粉晶云岩夹薄—中层状泥质云岩和云质泥岩、凝灰岩组成,电性上显示三组自然伽玛和声速曲线高尖子,俗称“燕子尾巴”;其中部分组具典型凝灰质结构的标准火山喷发凝灰岩;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小层对比的标准层(K2)之一。上两组的自然伽玛高尖子间的潮间云坪微相白云岩,重结晶作用强,均成似空隙型储层。

马五3

1

:属潮间上含膏云坪微相为主,局部可出现潮间云坪微相;岩性为深灰、灰色准同生含膏粉晶云岩、泥晶云岩及藻球(团)粒云岩。石膏已被溶蚀而形成未充填满的新月型溶蚀孔洞,孔洞间多被网格状微细裂缝勾通,形成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层,横向稳定分;也是奥陶系风化壳主力气层之一。

马五2

1-马五1

1

:该含气岩性段反映出二次较大范围蒸发作用由弱到强

的变化,主要为潮上膏云坪、泥云坪微相,局部为潮沟及潮间云坪沉积。岩

性为含膏准同生粉晶-细粉晶云岩、含泥白云岩、鲕粒云岩,横向稳步分布。

马五2

1

上部“火柴棒”妆石膏假晶呈杂乱无章分布,肉眼亦可分辨,是区域

辅助标志层(K

1

)之一。

K

1辅助标志层:位于马五2

1

上部,厚3.0米,岩性为浅棕灰色粉晶

云岩;含大量清晰可见、晶型呈“火柴棒”状石膏假晶杂乱无章排列。自然伽玛曲线比上下略低的平直段,一般低于,一般小于,盆地中东部分稳定,

可比性好,是划分马五2

1,马五1

1

小层的重要标志。

K 2区域标志层:位于马五4

1

中部,厚度-1.0米,为一套黑色火山喷发

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和上下两组泥质岩类或凝灰质泥岩类组成一组三个自然伽玛和声速时差高尖子,俗称“燕子尾巴”,自然伽玛值声速时差高达250,和上下围岩构成明显的电性高峰,区域稳定分布,组合特征

对比性强;是划分马五3

1和马五4

1

主力气层的关键标志。

K

3

辅助坐标层:位于马五2粉晶白云岩中,具清晰可见的“火柴棒”状石膏假晶。低伽玛、低密度、低时差电性特征;岩性稳定、厚度-5.0米间变化。

K4区域标志层:位于马五4上部,为灰绿色凝灰岩,其鉴别标志类同于K2标志层;高伽玛、高声速、低密度的电性特征清晰、可比性强。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生烃潜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3-09- 12 [作者简介]储阳(1988-) ,女,硕士生,现主要从事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李建明(1962-),男,教授,现主要从事沉积学及储层评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jm@yang tzeu.edu.cn。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 下古生界生烃潜力研究 储阳,李建明,颜冠山 (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余锦 (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上海434012) 涂利辉  (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26 )[摘要]综合运用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等基础理论和岩石学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烃源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烃源岩条件好,其中以克里摩里组烃源岩品质最好;奥陶统拉什仲组、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以腐泥类型为主,表现为I型干酪根的特征,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中奥陶统和下奥陶统地层中有机质均处于高成熟阶段;烃源岩生烃强度在平面上的分布大致以中央古隆起为中心,环周分布,越靠近古隆起区域其生烃强度越小。[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4)02-0018- 03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大型叠合型沉积盆地,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的天环坳陷,前期勘探表明其与东邻的苏里格气田区具有相似的沉积、演化背景,具备形成岩性气藏的地质条件。该研究区内的探井含气显示普遍,部分层段试气已获工业气流,是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带,其中天环坳陷北段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1] ,其大致范围为北至铁克苏庙以北,南至大水坑,西至吴忠,东邻定边,总的勘探区域面积约3.5×104km2 。该研究区下古生界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只有奥陶系和寒武系。气藏分布的总趋势是西厚东薄,向中央古隆起逐步超覆尖灭[ 2] 。天环坳陷北段地区烃源层主要包括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中生界湖盆碎屑岩共3套烃源岩,其中天环坳陷北段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统的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克里摩里组烃源岩呈南北向展布,沿中央古隆起西斜坡由东向西厚度逐渐增大。 2 有机质丰度评价 一般情况下,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岩石中的有机质丰度成正比。因此,氯仿沥青“A”可作为判 断岩石中有机质数量的地球化学指标。总烃是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饱和烃与芳烃之和,所以其既可做丰度参数也是判断烃源岩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程度的指标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分析,能够了解未成熟的烃源岩的原始产烃潜力,但对已进入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尤其是达到高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只能检测其残余生烃潜力,随着变质程度的加强和成熟度的提高,生烃潜量(S1+S2)指标会明显地变小。该研究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形成时间长、成岩史复杂,采用通用标准不利于烃源岩实际划分与评价。基于该研究区烃源岩的高成熟度演化的特点以及生产实际显示总有机碳含量(TOC)低于0.3%无法作为有效烃源岩,将天环坳陷北段地区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定为0.15%,其中大于0.15%为烃源岩类,小于0.15%为非烃源岩类( 见表1)。· 81·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月号石油中旬刊第11卷第2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 at Sci Edit) Jan.2014,Vol.11No.2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 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1,2 郭正权2 邓秀芹2 1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 。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 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of Upper T 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 estern Ordos B asin Fu Jinhua 1,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 2 1Depart 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710069,S haanxi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 Pet roChina ,Xi ’an 710021,S 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2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2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1However ,the south 2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2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 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 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to Chang 8and the 第7卷 第1期2005年 2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7 No 11 Feb 1 2005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盆地名称: 从地质学上讲鄂尔多斯盆地 从行政区划讲陕甘宁盆地 盆地范围: 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北起阴山 南抵秦岭 西自贺兰山、六盘山 东达吕梁山 行政区划: 内蒙15万平方千米(中部) 陕西11万平方千米(中北部) 宁夏5万平方千米(全境) 甘肃4万平方千米(东部) 山西2万平方千米(西部) 主体范围: 面积25万平方千米(陕西10万平方千米、内蒙8万平方千米、甘肃3万平方千米、宁夏2万平方千米、山西2万平方千米) 北起伊盟隆起 南抵渭北隆起 西自西缘断褶带 东达晋西绕褶带 地形地貌:

北部沙漠草原 南部黄土高原(黄土层100~500米) 构造特征: 从区域构造讲单一的西倾大单斜(坡降0.5°) 西降东升(古生界4000~1000米) 东高西低(侏罗系0~2000米) 从局部构造讲发育小型鼻状隆起带 聚集特征: 总体讲:满盆气,半盆油;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 多层系:侏罗系河流沉积砂岩油藏:一套含油层系,14个油层组 三叠系三角洲沉积砂岩油藏:一套含油层系,10个油层组 上古生界河流沉积砂岩气藏:一套含气层系,5个气层组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气藏:一套含气层系,1个气层组 储层特征(图:盆地01): 三低 低渗: 侏罗系(最低2×10-3μm2,平均20×10-3μm2),三叠系(最低0.1×10-3μm2,平均1×10-3μm2) 上古生界(最低0.05×10-3μm2,平均0.6×10-3μm2), 下古生界(最低0.01×10-3μm,平均0.6×10-3μm2) 低产: 油井平均日产3吨

气井平均日产2~5万立方米 低压: 油藏压力系数0.6~0.9 气藏压力系数0.8~0.9 两高: 局部高产: 油生产(侏罗系7~20吨,三叠系5~10吨) 气生产(上古生界40~50万立方米,下古生界15~20万立方米) 局部高渗:侏罗系300×10-3μm2,三叠系3×10-3μm2;上古生界561×10-3μm2,下古生界1×10-3μm2沉积体物源多方向 长庆油田演变史 1970年,兰州军区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1970)81号文件,以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队伍为主,先后从四川、胜利、青海、江汉等油田抽调职工组建成立“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会战指挥部1975年隶属于石油化学工业部,1983年经石油部批准改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1999年重组改制后分为长庆石油勘探局(存续部分)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上市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开发历史 西汉末、王莽时代(2000多年前)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说,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最早发现盆地延长一带有石油,距今1900多年。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梦溪笔谈·杂志》:"富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再次证实延长、安塞一带有油最早提出"石油"科学命名,距今900多年。 1905年--清政府创办“延长石油官厂”,距今98年。 1907年-- 钻探延1井(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1914年--中美合办 1923年--民国官办 1935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办矿 1950年-- 国务院召开西北石油勘探会议,成立西北石油勘探局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 一、区域地层系统 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

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古生界(Pz) 1.奥陶系(O) (1)上马家沟组(02m) 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和灰黄色泥质灰岩。未见下界。 (2)桃曲坡群(Q2-3,tq) 仅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为混合相沉积。岩性为灰黑、深灰色,局部为黄褐色的灰岩、礁状灰岩、泥质灰岩及钙质页岩,富含头足、笔石、珊瑚、腕足、腹足等化石,厚435米,横向变化不明,目前将此套地层暂定为中、上奥陶统。 2.石炭系(C) (1)本溪组(C2 b) 仅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有小面积出露;另外,在延长、富县地区井下也可见到,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铝土质页岩,厚13~23米。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太原群(C3,ty) 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出露的地段,太原群沿黄河两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页岩、煤层、油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中夹二层海相灰岩和一层海相页岩,底部为厚约5~9米铁铝岩。含动物及植物化石。当缺失本溪组时,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总厚124.5~128.5米。 铜川、耀县一带,太原群直接假整合于桃曲坡群之上。太原群是渭北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灰黑、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砂岩,夹可采煤层及海相灰岩、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