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山验证实验报告

乌山验证实验报告

乌山验证实验报告
乌山验证实验报告

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选矿验证试验报告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北京中矿蓝海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

目录

目录................................................................ I 1前言 (1)

2矿样、水及石灰 (3)

2.1矿样 (3)

2.2水 (3)

2.3石灰 (3)

3铜钼粗选条件试验 (4)

3.1粗选石灰用量试验(一) (4)

3.2煤油用量试验 (5)

3.3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6)

3.4 2#油用量试验 (7)

3.5水质对比试验 (8)

3.6石灰种类对比试验 (9)

3.7粗选石灰用量试验(二) (10)

3.8 磨矿细度验证试验 (11)

4 铜钼粗精矿精选件试验 (12)

4.1 水玻璃用量试验 (12)

4.2精选石灰用量试验(一) (13)

4.3精选石灰用量试验(二) (14)

4.4硫化钠用量及亚硫酸钠试验 (15)

4.5粗选丁基黄药用量对精选的影响试验 (16)

4.6粗精矿再磨试验 (17)

4.7全开路试验 (19)

4.8闭路试验 (20)

5 新捕收剂试验 (21)

5.1新捕收剂种类试验 (21)

5.2新捕收剂组合试验 (24)

5.3闭路试验 (26)

6铜钼分离试验 (27)

6.1铜钼分离试验试料(混合精矿)的生产 (27)

6.2铜钼分离粗选条件试验 (29)

6.2.1硫化钠用量试验 (29)

6.2.2巯基乙酸钠用量(一) (31)

6.2.3巯基乙酸钠用量(二) (32)

6.2.4水玻璃用量试验 (34)

6.2.5硫化钠加药地点对比试验 (36)

6.2.6分离粗选浮选浓度试验 (37)

6.2.7再磨细度验证试验 (38)

6.2.8捕收剂种类对比试验 (39)

6.2.9煤油用量试验 (40)

6.2.10水质对比试验 (41)

6.2.11精选I调整剂试验 (43)

6.2.12氧化抑铜试验 (44)

6.3闭路试验 (46)

6.3.1闭路试验(一) (46)

6.3.2闭路试验(二) (49)

6.3.3闭路试验(三) (52)

7 结束语 (55)

1前言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是一个大型斑岩铜矿,即将建成一座日处理3万吨的大型选矿厂。前期分别委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和长春黄金研究院做了铜钼回收的选矿试验,两个单位的试验均是在原矿磨矿细度-0.074mm占65%条件下,采用一粗、三扫、三精的铜钼混合浮选流程,获取铜钼混合精矿。然后采用抑铜浮钼的分离方法,获得了合格的铜、钼精矿。在铜钼混合浮选作业中,两个单位使用的捕收剂不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使用BK322,长春黄金研究院使用丁基黄药。长春黄金研究院推荐将来生产使用丁基黄药做捕收剂。将要投产的选厂在以下三个方面与小型试验不同:(1)两个研究院在试验研究中使用矿样均为岩心样,而即将建成的选厂投产时,处理的矿石为目前已在进行剥离作业的矿体上部矿石,其氧化率和风化程度可能不同;(2)选厂生产用水为矿区所在地的达赉湖水,pH 值为8.5~9.0,与小型试验用的自来水不同;(3)选厂生产中调整矿浆pH值的石灰与小型试验不同。所有这些差别是否会影响将来生产,需要在现场进一步做验证试验。由于选厂已按推荐流程进行了设计、安装了设备。本次试验只做药剂制度的验证,不涉及流程结构。

试验从8月至12月,先后进行了两批矿样试验,第一批矿样品位为铜0.37%,钼0.023%,矿样中含有可溶性二价铜离子,每千克原矿含0.7mg。该样主要做铜钼混合浮选条件试验,获得指标为铜钼混合精矿品位铜25.91%、钼1.804%,回收率铜90.60%、钼88.40%。第二批矿样原矿品位为铜0.526%、钼0.0214%,该样没有测到可溶性铜离子。该样主要做铜钼分离试验。获得的试验指标为,铜钼混合精矿铜品位为23.89%、钼0.89%,回收率为铜94.79%、钼84.34%;经过分离浮选钼精矿钼品位45.78%~47.68,含铜品位1.090%~1.147%,分离作业回收率钼93.41%~94.75%、铜99.89%~99.93%。

不同条件下铜钼分离指标如下表:

2矿样、水及石灰

2.1矿样

本次试验所用矿样由现场采矿和地质部门负责采集。由矿体上部部分岩芯样和剥离作业暴露的地表矿石组成。原矿的铜、钼品位及物相分析结果列入表1和表2中。

表1 原矿铜品位及物相分析结果

表2 原矿样钼品位及物相分析结果

注:受条件的限制,化验室还不能化验钼物相。

2.2水

本次试验用水为将来选厂生产用水,取自达赉湖,其pH值为8.5~9.0。

2.3石灰

本次试验调整矿浆pH值的石灰为本地生产,共有六家石灰厂提供。分别做了对比试验(见表8)。最后选用阿荣旗的石灰做条件试验。

3铜钼粗选条件试验

对长春黄金研究院推荐的药剂制度分别进行验证。

3.1粗选石灰用量试验(一)

试验流程见图1,试验结果见表3。图例:药剂用量:g/t

时间:min

以下同

原矿

铜钼精矿尾矿

图1 粗选石灰用量试验(一)流程

试验表明: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粗精矿铜钼品位变化幅度不大,而铜钼回收率随着石灰用量增加而小幅提高,因此确定粗选石灰用量700~900g/t。

3.2煤油用量试验

煤油是钼的主要捕收剂,为了使其在矿浆中分散的更好,本次试验将其放入磨矿机中。试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见表4。

原矿

变)

铜钼精矿尾矿

图2 煤油用量试验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煤油用量在60g/t铜、钼指标较稳定。

3.3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长春黄金研究院选用丁黄药作为铜钼主要捕收剂,认为价格便宜,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且浮选指标好。因此本次试验的主要捕收剂暂用丁基黄药。但是由于丁黄药的捕收能力强,选择性差。可能给铜、硫或铜、钼分离造成困难。若分离困难,再考虑选取选择性好的捕收剂。丁基黄药用量试验流程见图3,结果见表5。

原矿

铜钼精矿尾矿

图3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丁基黄药用量35g/t时,铜钼指标较高,暂定其用量为35g/t。

3.4 2#油用量试验

2#油既是起泡剂又是钼的辅助捕收剂,其用量试验流程见图4,试验结果见表6。

原矿

铜钼精矿尾矿

图4 2#油用量试验流程

#

试验结果表明:2#油用量为30g/t较适宜。

3.5水质对比试验

考察了本地自来水、达赉湖水、全部的选矿回水以及80%、60%的回水等对铜钼粗选的影响,试验流程见图5,试验结果见表7。

原矿

铜钼精矿尾矿

图5 水质试验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与自来水相比,湖水和回水对铜钼浮选指标会有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湖水和回水完全可以使用。

3.6石灰种类对比试验

其试验流程见图6,试验结果见表8。

原矿

铜钼精矿尾矿

图6 石灰种类对比试验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以上几种石灰均可以使用。

3.7粗选石灰用量试验(二)

其试验流程见图7,试验结果见表9。

原矿

水玻

铜钼精矿中矿

图7 粗选石灰用量试验(二)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粗选石灰用量为1500g/t,较适宜。

3.8 磨矿细度验证试验

选厂将采用65%(-0.074mm)的磨矿细度进行生产,本次试验也重新对60%、65%、70%、75%(-0.074mm)等磨矿细度做一次验证。试验流程见图8,试验结果见表10。

原矿

铜钼精矿尾矿

图8 磨矿细度验证试验流程

试验表明:采用65% -0.074mm细度进行生产是合理的。

4 铜钼粗精矿精选件试验

4.1 水玻璃用量试验

试验流程见图9,试验结果见表11

中矿

精矿铜钼粗精矿

(变)

图9 水玻璃用量试验流程

试验表明,添加水玻璃可以提高精选的选择性,随着水玻璃用量增加,铜钼精选作业回收率提高。参考长春黄金研究院的试验结果,精选水玻璃用量150g/t 即可。

影响精矿品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黄铁矿上浮多,因此精选时添加石灰抑制黄铁矿,试验流程见图10,试验结果见表12。

中矿

精矿铜钼粗精矿

:150(变)

图10 精选石灰用量试验(一)流程

试验表明,精选时添加石灰,铜和钼的精矿品位并没有提高,却使铜、钼作业回收率降低。

精选时加石灰是为了抑制黄铁矿,上次精选石灰用量试验表明,进入粗精矿中的黄铁矿很难被抑制下去,因此决定粗选时加大石灰用量为1500g/t ,使黄铁矿在粗选时就受到更强烈的抑制。然后精选时再加石灰进行抑制。水玻璃用量也增加到400g/t 。试验流程见图11,试验结果见表13。

钼粗精中矿

精矿铜矿(粗选石灰1500)(变)

:400

图11 精选石灰用量试验(二)流程

精选石灰用量试验(二)与精选石灰用量试验(一)相比,试验二的精矿铜、钼品位有所提高,但它是由于粗选时石灰增加到1500g/t ,黄铁矿受到更强烈的抑制造成的。精选时再添加石灰并没有起到抑制黄铁矿提高铜、钼品位的作用。因此,粗选时不让黄铁矿上浮才是提高品位的关键。

4.4硫化钠用量及亚硫酸钠试验

试验流程见图12,试验结果见表14。

中矿

精矿铜钼粗精矿:150(变)

图12 硫化钠用量试验流程

试验表明,硫化钠不但没有抑制黄铁矿,反而对铜有抑制作用。

4.5粗选丁基黄药用量对精选的影响试验

试验流程见图13,试验结果见表15。

中矿

精矿铜钼粗精矿:150

图13 粗选丁基黄药用量对精选的影响试验流程

试验结果表明,粗选丁基黄药用量减至10g/t 时精矿品位仍然没有提高。说明丁基黄药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极强,给下一步的精选提高铜、钼品位带来麻烦。

4.6粗精矿再磨试验

由于通过药剂很难将粗精矿中的黄铁矿抑制,又考虑粗精矿再磨擦洗,使黄铁矿表面脱药的办法。试验流程见图14,试验结果见表16。

铜钼粗精矿

铜钼精矿

中矿1

图14 粗精矿再磨试验流程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的验证 所属栏目:电路实验- 实验报告示例发布时间:2010-3-11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六、思考题 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2.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2.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含数据处理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 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 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 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ΣI =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ΣU =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 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 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 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 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 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某独立源单 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 或减小 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 值)也将增加或减小 K 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 直流稳压电源 1 2. 直流数字电压表 1 3. 直流数字毫安表 1 4. 万用表 1 5. 实验电路板 1 四、实验内容 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 按图 2-1 接线。 台块 块 块块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3. 运用multisim 软件仿真。 实验仪器 可调直稳压电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实验电路板 实验原理 1.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 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和电压定律(KVL )。即对电路中任一借点而言,应有∑I=0,对任一闭合电路而言,应有∑U=0.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介入电路,令U 1=6V ,U 2=12V 。(先调准输出电压值,再接入实验线路)用DGJ-04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电路板。 2.实验前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电流正方向,如图1-1中的I 1,I 2,I 3的方向已设定。闭合回路的正方向可任意设定。 3.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电流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以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表(1)。 6.将开关指向二极管,重新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表(2)。 7.将开关指向电阻,分别测量三种故障情况下的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表3、4、5. 图1 被测量 I 1(mA ) I 2(mA ) I 3(mA ) U 1(V) U 2(V) U FA (V) U AB (V) U AD (V) U CD (V) U DE (V )

数据记录 表1 图2 表2 表3 故障1:FA 开路 表4 故障2:AD 短路 计算值 1.93 5.99 7.92 6.00 12.00 0.98 -5.99 4.04 -1.98 0.98 测量值 2.00 6.00 7.98 6.13 12.11 1.02 -6.03 4.08 -1.98 1.02 相对误差 3.63% 0.17% 0.76% 2.17% 0.92% 4.08% 0.67% 0.99% 0.00% 4.08% 被测量 I 1(mA ) I 2(mA ) I 3(mA ) U 1(V) U 2(V) U FA (V) U AB (V) U AD (V) U CD (V) U DE (V) 计算值 3.92 0.00 3.92 6.00 12.00 2.00 0.00 2.00 -10.00 2.00 测量值 4.00 0.00 4.00 6.14 12.12 2.04 0.00 2.04 -10.07 2.04 相对误 差 2.04% 0.00% 2.04% 2.33% 1.00% 2.00% 0.00% 2.00% 0.70% 2.00% 被测量 I 1(mA ) I 2(mA ) I 3(mA ) U 1(V) U 2(V) U FA (V) U AB (V) U AD (V) U CD (V) U DE (V) 计算值 0.00 6.52 6.52 6.00 12.00 2.68 -6.25 3.33 -2.15 0.00 测量值 0.00 6.56 6.56 6.14 12.00 2.79 -6.59 3.35 -2.17 0.00 相对误 差 0.00% 0.64% 0.64% 2.33% 1.00% 4.10% 1.12% 0.60% 0.93% 0.00% 被测量 I 1(mA ) I 2(mA ) I 3(mA ) U 1(V) U 2(V) U FA (V) U AB (V) U AD (V) U CD (V) U DE (V) 计算值 5.88 9.02 14.90 6.00 12.00 3.00 -9.02 0.00 -2.97 3.00 测量值 5.98 9.04 14.86 6.14 12.12 3.06 -9.10 0.00 -3.00 3.06 相对误 差 1.70% 0.22% 0.27% 2.33% 1.00% 2.00% 0.89% 0.00% 1.01% 2.00% 被测量 I 1(mA ) I 2(mA ) I 3(mA ) U 1(V) U 2(V) U FA (V) U AB (V) U AD (V) U CD (V) U DE (V) 计算值 3.92 0.00 3.92 6.00 12.00 2.00 0.00 2.00 -10.00 2.00 测量值 4.00 0.00 4.00 6.14 12.12 2.04 0.00 2.04 -10.07 2.04 相对误 2.04% 0.00% 2.04% 2.33% 1.00% 2.00% 0.00% 2.00% 0.70% 2.00%

验证性实验——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其应用 实验报告纸模版

验证性实验——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其应用实验报告纸模版 3、 D触发器在CP的前沿发生翻转,触发器的次态取决于CP脉冲上升沿来到之前D端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n+1的状态,即Q = D。因此,它具有置“0”和“1”两种功能。由于在CP=1期间电 路具有阻塞作用,在CP=1期间,D端数据结构变化,不会影响触发器的输出状态。开课学院及实验室:电子楼410 2012年月日 和分别是置“0”端和置“1”端,不需要强迫置“0”和置“1”时,都应是高机电学院年级、专学院电气102 姓名夏方舟学号 1007300069 业、班电平。74LS74(CC4013),74LS74(CC4042)均为上升沿触发器。以下为74LS74 实验课程名称成绩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引脚图和逻辑图。 指导实验项目名称王晓刚验证性实验——触发器功能测试及其应用老师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使用仪器、材料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三、使用仪器、材料 1、熟悉基本RS触发器,JK,D,T触发器的功能测试及其使用方法; 1、数字电路实验箱; 2、能进行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2、数字双综示波器; 3、学习触发器的一些应用。 3、指示灯; 4、 74LS00、74LS74。 四、实验步骤二、实验原理 1、触发器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器件,是构成多种时序电路的最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基本逻辑单元,也是数字逻辑电路中一种重要的单元电路。在数字系统和计算机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即“0”和“1”,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 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触发器有集成触发器和门电路 (主要是“与非门”)组成的触发器。按其功能可分为有RS触发器、JK触发器、D 触发器、T功能等触发器。触发方式有电平触发和边沿触发两种。

1叠加定理实验

GDOU-B-11-112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 实验名称叠加定理实验课程名称课程号 学院(系)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19 实验地点科技楼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备注 1 直流稳压电源0~30V可调二路 2 万用表 1 3 直流数字电压表 1 4 直流数字毫安表 1 5 迭加原理实验电路板 1 HE-12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7-1所示,用HE-12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F12 图7-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 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 1投向U 1侧,开关K 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7-1。 3. 令U 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 1投向短路侧,开关K 2投向U 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7-1。 4. 令U 1和U 2共同作用(开关K 1和K 2分别投向U 1和U 2侧), 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7-1。 5. 将U 2的数值调至+12V ,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7-1。 表 7-1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并应正确判断测得值的+、-号。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 1、U 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 1或U 2)短接置零? 答:①要令Ul 单独作用,应该把K2往左拨,要U2单独作用应该把K1往右拨。 ②不可以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l 或U2)短接置零,因为电压源内阻很小,如果直接短接会烧毁电源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 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答:①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不成立,因为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使实验电路为非线性电路,所以不成立。 3.当K 1(或K 2)拨向短路侧时,如何测U FA (或U AB )? 答:①当用指针式电压表时, 电压表的红表笔接高电位点,黑表笔接低电位点,如果Kl(或K2)拨向短路侧,只有U2单独作用,B 点比A 点电位高,要测量U AB ,红表笔接B 点,黑表笔接A 点,但要加负号,同样,A 点比F 点电位高,要测量U FA ,红表笔接A 点,黑表笔接F 点,也要加负号。对于K2拨向短路侧,原理类似。 ②对于本实验,用的是数字电压表,表笔接法没有讲究,但要注意正、负号。一般红的接线柱接起点,黑的接线柱接终点,如要测量U FA 红的接线柱接F 点,黑的接线柱接A 点,直接记录数据,否则需要加负号。 七、实验报告 1. 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 U 1 (V) U 2 (V) I 1 (mA) I 2 (mA) I 3 (m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 1单独作用 12 0 8.60 -2.37 6.21 2.38 0.787 3.165 4.40 4.39 U 2单独作用 0 6. -1.187 3.58 2.38 -.3.58 -1.187 1.213 -0.610 -0.608 U 1、U 2共同作用 12 6 7.41 1.216 8.60 -1.221 -0.402 4.385 3.79 3.78 2U 2单独作用 12 -2.36 7.14 4.74 -7.41 -2.35 2.417 -1.23 -1.229

叠加定理验证及串联RLC电路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叠加定理的验证及串联RLC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学生姓名:唐子秋 学号:2012117010022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源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多个电源同时作用的线性电路之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等于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改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在某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电路中的其他电源去零值(将理想电压源短路、将理想电流源断路)。 二、实验内容: 1.按图示电路图搭建含两个独立电压源的总电路,运行电路可知:

XMM3=2.286A XMM4=285.715A XMM5=2.571A 2.搭建一个独立电压源作用的电路1,有如图

XMM3`=2.857A XMM4`=-1.143A XMM5`=1.714A 3.搭建一个独立电压源作用的电路,有如图:

XMM3``=-571.429mA XMM4``=1.429A XMM5``=857.143mA 则有: 综上,可得: XMM1=XMM1`+XMM1``; XMM2=XMM2`+XMM2``; XMM3=XMM3`+XMM3``; 观察三次实验的数据,可知: 1 1 1 2 2 2 i i i i i i ''' ''' =+=+ 三、实验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支路上的电流为两个独立电压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电流之和,即验证了叠加定理。 二、串联RLC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二阶RLC串联电路暂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研究二阶RLC串联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串联RLC电路模型和数学模 型: 三、测试方法 (1)调节R至较大电阻,观察并记录过阻尼波形.

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ic Experiment Report 报告内容:叠加定理的验证

学院: 作者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4.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实验仿真,了解Multisim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叠加定理: 叠加定理指出,全部电源在线性电路中产生的任一电压或电流,等于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相应电压或电流的代数和。 三、实验内容 叠加定理的验证 在仿真实验中根据图1所示电路对电路中电压源共同作用时的电流进行测量,根据图2所示电路对电压进行测量:

(图1) (图2) 根据所绘制的电路,在Multisim中进行电路仿真,分别将两电压源置零,即将电压源短路,得到下列所示电路。图3、图4所示电路,对支路电流进行测量,图5、图6所示电路,对支路电压进行测量。 (图3)(图4) 参数I R1(mA)I R2 (mA) I R3 (mA) U R1 (V) U R2 (V) U R3 (V) V1单独 作用 7.2 2.4 4.8 7.2 4.8 4.8 V2单独 作用 -2.4 -4.8 2.4 -2.4 -9.6 2.4 共同作 用时的 测量值 4.8 -2.4 7.2 4.8 -4.8 7.2

CRC校验实验报告

实验三CRC校验 一、CRC校验码的基本原理 编码过程: CRC校验码的编码方法是用待发送的二进制数据t(x)除以生成 多项式g(x),将最后的余数作为CRC校验码。 其实现步骤如下: 1 设待发送的数据块是m位的二进制多项式t(x),生成多项式 为r阶的g(x)。在数据块的末尾添加r个0,数据块的长度增加到m+r位。 2 用生成多项式g(x)去除,求得余数为阶数为r-1的二进制 多项式y(x)。此二进制多项式y(x)就是t(x)经过生成多项式g(x)编码的CRC校验码。 3 将y(x)的尾部加上校验码,得到二进制多项式。就是包含 了CRC校验码的待发送字符串。 解码过程: 从CRC的编码规则可以看出,CRC编码实际上是将代发送的m位 二进制多项式t(x)转换成了可以被g(x)除尽的m+r位二进制多项式 所以解码时可以用接收到的数据去除g(x),如果余数位零,则表示传输过程没有错误;如果余数不为零,则在传输过程中肯定存在错误。许多CRC的硬件解码电路就是按这种方式进行检错的。 同时,可以看做是由t(x)和CRC校验码的组合,所以解码时将接 收到的二进制数据去掉尾部的r位数据,得到的就是原始数据。

解码过程示例:

运行结果: 附录(实现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 CRC { public abstract class Change { ///

/// 字节数组转进制 /// /// 字节数组 /// 字节数组长度

叠加原理 实验报告范文(含数据处理)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 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基尔霍夫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普遍性的 理解。 2、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 二、实验原理 基本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1)基本霍夫电流定律 对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的代数和为零。即∑I=0 2)基本霍夫电压定律 在电路中任一闭合回路,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即∑U=0 三、实验设备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

图2-1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 2、按原理的要求,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 3、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直流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记录电 流值于下表。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下表。 被测量 I1 (mA) I2 (mA) I3 (mA) E1 (V) E2 (V) UFA (V) UAB (V) UAD (V) UCD (V) UDE (V) 计算值1.93 5.99 7.92 6.0 12.00 0.98 -5.99 4.04 -1.97 0.98 测 2.08 6.38 8.43 6.011.99 0.93 -6.24 4.02 -2.08 0.97

五、基尔霍夫定律的计算值: I1 + I2 = I3 (1)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方程(510+510)I1 +510 I3=6 (2) (1000+330)I3+510 I3=12 (3) 解得:I1 =0.00193A I2 =0.0059A I3 =0.00792A U FA=0.98V U BA=5.99V U AD=4.04V U DE=0.98V U DC=1.98V 六、相对误差的计算: E(I1)=(I1(测)- I1(计))/ I1(计)*100%=(2.08-1.93)/1.93=7.77% 同理可得:E(I2)=6.51% E(I3)=6.43% E(E1)=0% E(E1)=-0.08% E(U FA)=-5.10% E(U AB)=4.17% E(U AD)=-0.50% E(U CD)=-5.58% E(U DE)=-1.02% 七、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I1、I2、I3、U AB、U CD的误差较大。 八、误差分析

运放器的放大原理及叠加定理的验证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运放器的放大原理及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初次试验,基本掌握workbench的基本操作; 2.通过实验测定一运放器的放大倍数,并与用节点法算出来的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节点法的正确性; 3.用几个简单的电路,验证线性电阻叠加原理。 二、实验原理 1.运放器原理:运放器的输入端,分别加载电压U+和U-,U+与U-的电势差十分小,约等于零,经过运放器后,输出电压为电势差的若干倍(可达到105~107倍)。 运放器模型图 2.叠加定理:对于一个具有唯一解的线性电路,由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各支路电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相应支路中形成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三、实验过程 1.运放器: (1)画电路图,测得结果如下图:

图中:R1=R3=R4=1Ω,R2=5Ω 电压表读数为13.20v 。 (2)用节点法计算放大的倍数: 该图4个节点如图所示,节点2、4的节点方程分别为: )(0)(334433211223=-+=--+U G U G G U G U G U G G 根据运放器特点(即虚短虚断),补充方程 Us U U U ==14 2 故解得 ==30U U Us R R R R R R R R 3 1424232-+v 20.13= 所以节点法可以用于计算运放器放大倍数的理论值。 2.叠加定理的验证 (1)如下所示画出4个电路图 图中Us1=6v ,Us2=12v ,Is=3A ,电阻全为2Ω 电压表均测同一电阻的电压。左上角图为Us1,Us2,Is 同时作用时的电压U0=-4v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电路分别是Is ,Us1,Us2作用下,同一电阻的电压分别为U1=2v ,U2=2v ,U3=-8v ,所以 3210U U U U ++=,即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得到验证。 四、实验体会 由于首次使用workbench ,画电路图时,不太熟练,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

数据分析验证性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验证性实验报告 一、题目 1、1991 年我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月平均消费八个指标(单位均为元/人) X1: 人均粮食支出X2: 人均副食支出 X3: 人均烟茶支出X4: 人均其它副食支出 X5: 人均衣着商品支出X6: 人均日用品支出 X7: 人均燃料支出X8: 人均非商品支出 省区市X1X2X3X4X5X6X7X8 山西8.35 23.53 7.51 8.62 17.42 10.00 1.04 11.21 内蒙古9.25 23.75 6.61 9.19 17.77 10.48 1.72 10.51 吉林8.19 30.50 4.72 9.78 16.28 7.60 2.52 10.32 黑龙江7.73 29.20 5.42 9.43 19.29 8.49 2.52 10.00 河南9.42 27.93 8.20 8.14 16.17 9.42 1.55 9.76 甘肃9.16 27.98 9.01 9.32 15.99 9.10 1.82 11.35 青海10.06 28.64 10.52 10.05 16.18 8.39 1.96 10.81 河北9.09 28.12 7.40 9.62 17.26 11.12 2.49 12.56 陕西9.41 28.20 5.77 10.80 16.36 11.56 1.53 12.17 宁夏8.70 28.12 7.21 10.53 19.45 13.30 1.66 11.96 新疆 6.93 29.85 4.54 9.49 16.62 10.65 1.88 13.61 湖北8.67 36.05 7.31 7.75 16.67 11.68 2.83 12.88 云南9.98 37.69 7.01 8.94 16.15 11.08 0.83 11.67 湖南 6.77 38.69 6.01 8.82 14.79 11.44 1.74 13.23 安徽8.14 37.75 9.61 8.49 13.15 9.76 1.28 11.28 贵州7.67 35.71 8.04 8.31 15.13 7.76 1.41 13.25 辽宁7.90 39.77 8.49 12.94 19.27 11.05 2.04 13.29 四川7.18 40.91 7.32 8.94 17.60 12.75 1.14 14.08 山东8.82 33.70 7.59 10.98 18.82 14.73 1.78 10.10

叠加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叠加定理与置换定理 二、实验原理 1、根据叠加定理,实验数据应满足当电路中只有U s1单独作用时流过一条支路的电流值加上电路只有Us2单独作用时流过该支路的电流值等于电路中Us1与Us2共同作用时流过该支路的电流值。 2、置换定理:若电路中某一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和I,用Us=U的电压源或Is=I的电流源来置换该支路,如置换后电路有唯一解,则置换前后电路中全部支路电压与支路电流保持不变。 三、实验内容 1、测量并记录电阻的实际值(数据见实验数据表1) 2、根据下面电路图,在实验板上连接此电路实物图。将一万用表串联接入R3的那条支路中,并将万用表打在电流档上;将另一万用表并联在R33两端并打在电压档上。 3、选择一支路,记录两个电源同时作用时的两万用表的读数;单个电源作用,分别短路另一个电源(不是不接电源也不是将电源的值降为0,而是直接短路),记录两万用表的读数。(数据见实验数据表2) 四、实验数据 表1 器件R1 R2 R3 R11 R22 R33

阻值(Ω) 1.799k 219.5 267.8 2.173k 267.5 327.6 表2 电源电压/V 支路电压/V 支路电流/mA Multisim 实验板Multisim 实验板 Us1=10 Us2=15 8.250 8.35 31.0 31.70 Us1=10 Us2=0 0.632 0.636 2.337 2.35 Us1=0 Us2=15 7.728 7.72 29.0 29.33 两电源共同作用时仿真图: Us1单独作用时的仿真图: Us2单独作用时的仿真图:

将直流电源换成交流电源时的分别三张波形图: U1=10 U2=15交流波形图 U1=10 U2=0 交流波形图

做叠加定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做叠加定理实验的心得体会篇一: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心得体会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大一上学期将要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电路实验,从简单的戴维南定理到示波器的使用,再到回转路-----,一共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我对电路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电路的神奇与奥妙。 不过说实话在做这次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这次电路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走上试验台,我意识到要想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此次所有的实验,难度很大,但我知道这个难度是与学到的知识成正比的,因此我想说,虽然我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我毕竟在这次实验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终究使我在这次实验中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所做的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在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中,进一步学习了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应用,根据所画原理图,连接好实际电路,测量出实验数据,经计算实验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该实验做的成功。我认为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至少我觉得那些行行色色的导线就足以把你绕花眼,所以我想说这个实验不仅仅是对你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是对你的耐心和眼力的一种考验。 在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中,了解到对于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其等效内阻Ro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时的等效电阻。这就是戴维南定理的具体说明,我认为其实质也就是在阐述一个等效的概念,我想无论你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进行实际操作,只要抓住这个中心,我想可能你所遇到的续都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在做这个实验,我想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万用表的使用, 尽管它的操作很简单,但如果你马虎大意也是完全有可能出错的,是你整个的实验前功尽弃!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来验证线性电路中的叠加原理以及其适用范围。 2、学习直流仪器仪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器材 序号名称数量备注 1稳压、稳流源1DG04 2直流电路实验1DG05 3 1D31-2 直流电压、电流表 三、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线路如图3-4-1所示。 图3-4—1 1、按图3-4-1,取U1=+12V,U2调至+6V。 2、U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拨至U1侧,开关S2拨至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中。 3、U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拨至短路侧,开关S2拨至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U1和U2共同作用时(将开关S1和S2分别拨至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I?I?I?Uab Ucd Uad Ude Ufa U?单独作用8.360 -2.274 6.313 2.378 0.845 3.26 4.351 4.379

U?单独作用-1.06 3.586 2.422 -3.46 -1.24 1.245 -0.59 -0.537 U?,U?共同作 7.423 1.231 8.761 -1.248 -0.411 4.413 3.797 3.783 用 非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I?I?I?Uab Ucd Uad Ude Ufa U?单独作用8.556 -2.23 6.296 0.38 0.663 3.161 4.395 4.397 U?单独作用0.041 0.041 0.045 -0.002 5.872 0 0 0 U?,U?共同作 7.82 0 7.836 -0.002 -2.089 3.957 3.974 3.953 用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六、实验总结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叠加原理 实验报告范文(含数据处理)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六、思考题 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2.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七、实验小结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2.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含数据处理

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I=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U=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 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某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直流稳压电源 1 台 2.直流数字电压表 1 块 3.直流数字毫安表 1 块 4.万用表 1 块 5.实验电路板 1 块 四、实验内容 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 按图2-1接线。

电路实验三实验报告_基尔霍夫定律地验证

电路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内容: 1. 用面包板搭接一个电路,熟悉面包板的使用; 2.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普遍性的理解 ; 3. 进一步学会使用万用表。 实验环境: 面包板,数字万用表,色环电阻,学生实验箱(直流稳压电源) 。 实验原理: 使用面包板搭接一个含有两个以上网孔的电路, 测出各支路的电压和各节点的电流, 验 证它们是否满足基尔霍夫定律。 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对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的代数和为零。即 ∑I=0。 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在电路中任一闭合回路,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 即 ∑U=0。 实验记录及结果分析: 实验电路图: 1 i1 i3 R1 R2 ① i2 - U1 + - U3 + 3 i2 i 2 ABM Us_1 5V 1 + U2 R3 2 ABM Us_2 12V - 实验数据: R1 0.859K Ω U1 2.31V i1 -2.33mA R2 1.338K Ω U2 7.37V i2 1.45mA R3 1.032K Ω U3 7.53V i3 3.79mA 实验分析: 1. 对于结点 1:i1-i2+i3=- 2.33mA-1.45mA+ 3.79mA=0.01mA 说明在误差范围内,该结点符合 KCL 定律。 2. 对于回路 1:-U1+U2-Us1=-2.31V+7.37V-5V=0.06V

说明在误差范围内,该回路符合KVL定律。 3. 对于回路2:-U2-U3+Us2=-7.37V-7.53V+15V=0.1V 说明在误差范围内,该回路符合KVL定律。 实验总结: 经过这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如果利用面包板搭建电路,面包板上的孔如何实现串并联。 同时,这次实验也巩固了我对万用表的操作,使用万用表比上次更为熟练了。实验结果也验证了KCL与KVL的定律,为以后电路分析加深了印象。

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班 别姓名 专业名称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电路与电子线路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2)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仪器 (1)电路实验箱一台 (2)万用表一块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按图3-13电路接线,E1为+12V切换电源,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E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 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电阻元件两端电压。 (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E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 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开关S1和S2分别投向E1和E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5)将E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 (6)将以上所有数据记录在表3-9中。 图3-13 叠加原理实验电路图

表3-9 叠加原理实验数据记录 测量项目 E1/V E2/V I1/mA I2/mA I3/mA 实验内容 E1单独作用12 0 14.00 9.29 4.66 E2单独作用0 6 4.35 6.83 2.28 E1、E2共同作用12 6 15.8 11.29 15.18 2E2单独作用0 12 -18.3 -28.5 9.53 测量项目 U AB/V U FA/V U AD/V U DB/V U EA/V 实验内容 E1单独作用 4.71 7.20 4.76 0 -4.74 E2单独作用-3.42 -2.33 2.38 -5.98 0 E1、E2共同作用 5.76 11.88 11.85 -15.66 -12.02 2E2单独作用-14.25 -9.45 9.46 -23.5 0 四、实验报告要求 E1单独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