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

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

3“隶变”及其意义:

“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古今字有两个来源:

①同源分化: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

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

②同音假借: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

2通假字:

又称“古音通假”。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蚤”通“早”)等。

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3异体字:

又叫或体字。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异体字的成因有:

①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泪(会意)-涙(形声)/灾(会)-烖(形)等。

②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如:畔—泮(形符不同)∕啗—啖(声符不同)。

③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峰-峯期-朞胸-胷鞍-鞌秋-秌等。

4繁简字:

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

①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如:衆-众書-书畫-画禮-礼等。

②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如:“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采-採”在“摘取”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为“采”字。

③意义、用法完全不同,类似于“通假字”关系。如:“筑-築”,“筑”为乐器,“築”为建造,两者本无意义联系,只是同音字。今简化将其合为一“筑”字,有人误为“築”是繁体。

六、古汉语词的构成:

▲词的音节构成:单音词和复音词﹙略﹚

▲词的语素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仅以复音词为例说明各自的分类。

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共分3类。

①叠音词:又叫“重言”。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主要是拟声摹状。如:关关雎鸠、车辚辚、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拟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盈盈公府步、杨柳依依(摹状)。

②联绵词:又叫“连语”。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如:流离、参差、仓卒等(双声)∕仓皇、窈窕、逍遥、荒唐等(叠韵)∕缤纷、辗转等(双声叠韵)∕扶摇、狼藉等(非双声叠韵)。

③音译外来词:葡萄、浮屠、罗汉、乌孙、琵琶、天竺、刹那、鲜卑、月氏(ròu zh 等。

2合成词:主指复合词,简称复词。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共分3类8种。

①并列式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复词。又可分为3种:

A 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其词义跟语素义基本相同。如:师旅、封疆、险阻、逾越、愤懑、众庶、货贿等。《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B 偏义复词:由两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语素构成,词义偏于一个语素义,另语素只作陪衬。如:治乱、作息、耳目、异同、园圃、寒暑等。《谏逐客书》:“快耳目者,其秦声也。”

C 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词义不是语素义简单加合,而是产生新的意义。如:春秋、干戈、社稷、寻常、聪明、规矩等。《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主从式复词:由两个有主从关系的语素构成。又可分为3种。

A 偏正复词:两语素有偏正关系。如:东宫、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门等。

B 动宾复词:两语素有动宾关系。如:将军、司令、知县、执事、稽首等。

C 主谓复词:两语素有主谓关系。如: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锋利、狐疑等。

③加缀式复词:(现汉称为附加式合成词)在实语素前或后粘附一虚语素而构成。分为2种。

A 加前缀的: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凉、薄污等。《韩非?五蠹》:“号之曰有巢氏。”

B 加后缀的: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尔、铿尔等。《论语?乡党》:“与下大夫言,侃

侃如也。”∕《诗?小雅?裳裳者华》:“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七、文史工具书的分类:

1字词类工具书(字典、词典):

①《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全书14篇,每篇分上下两部,以小篆字体为据,收字9353个,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个,说解文133441字。将所收字分为540部首,并用“六书说”归纳了汉字造字法。

《说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和训诂学著作。研究者多,形成“《说文》学”。北宋徐铉校订《说文》成流行较广的“大徐本”;其弟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清代有“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正义》,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

②《尔雅》:尔,近也;雅,正也。

我国最早的-部同义词词典。十三经之一。作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载《尔雅》共三卷19篇。释词内容分19类: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为语词部分,其余是专类解释。释词具体方法是把几个同义词放在一起,然后用一个词作总括性解释,有的也可对个别词另作补充性解释。如《释诂》:乔、嵩、崇,高也。崇,充也。∕《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③《释名》:

我国最早声训词典,东汉刘熙撰。共收词1502条,分为27篇,即: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编排体例大致与《尔雅》同,以被释词为词头,逐条训释。主要从词的读音及名实关系上释词。声训方式有同音相训、双声为训、叠韵为训三类。如《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释水》: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④《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撰。设214部首,收字47035个。据部首笔画多少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取《唐韵》《广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反切;释义主要依《说文》等工具书,先释本义再释他义,并引古书作例证,不同义项用“又”字隔开。正文外附有“辨似”、“补遗”、“备考”等。

﹙《康熙字典》引书、引文存在许多错误,清王引之写《字典考证》,指出其误2500多处﹚

⑤《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为清?刘淇撰,是一部用训诂方法解释古汉语虚词的专门工具书。收虚词476个,按“平水韵”及平上去入四声排列。虚词分“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30类,训释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多种方法。

《经传释词》为清?王引之﹙江苏高邮人﹚著,是一部解释古文献虚词的专门工具书。书中收录先秦与西汉经传著述中单音虚词160个,按古声母喉、牙、舌、半舌、齿、半齿、唇七音排列。收词范围虽小,释词重在说明特殊用法,恰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前人成果。

(王引之与其父王念孙擅音韵训诂之学,在经传训释方面颇有建树,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⑥《辭源》:有新旧两种

旧《辞源》由陆尔奎等编撰,1915年出版正编, 1931年出版续编。新《辞源》由国家统一规划自1958年开始修订,1979年开始出版,1983年出齐四册。

新《辞源》是一部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的大型工具书,收单字一万多个、词目十万余条。仍立214部首,单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字形用繁体。以笔

画部首检字为主,后附四角号码、汉语拼音索引,检索十分方便。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三种方法,并标明中古音的声、韵、调。

⑦《詞詮》与《古书虚字集解》:

《詞詮》为杨树达1928年著,一部文言虚词词典。全书收古书常用介、连、助、叹词及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等500余词,先别词性,再释音义,后举书例。原书依旧注音字母编次,并附部首目录;今再版时又加汉语拼音索引附后,方便了查阅。

《古书虚字集解》为裴学海1934年编著。以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基础,酌采刘淇《助字辨略》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等书之长。收先秦两汉虚字290个,解释较完备。但以守温36字母为编字顺序,给读者带来翻检困难。

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单字3700多,选收双音词约2000个。书后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按音序排列,书前有部首检字表,书后附《古汉语语法简介》和《我国历代纪元表》备查。

⑨《汉语大字典》:

以释汉字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四川、湖北组织编写,1984年成初稿,1990年出齐。全书共八卷,前七卷为正文,后一卷收附录、检字表、补遗等。收单字56000左右,字数大大超过《康熙字典》,设200部首。

单字条目用楷书繁体,并注明简化字和异体字,下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情况。注音先用汉语拼音,再用《广韵》《集韵》反切标注中古音,对中古前出现的字再标上古声韵调,对现代字则只注汉语拼音。释义一般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释本义以《说文》为据又不拘泥。

⑩《汉语大词典》:

以释词语音义源流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上海、山东等组织编写,1986-1994出齐13卷,前12卷为正文,每卷首都有该卷部首检字;第13卷为附录,附有音序与笔画检字。收词目37万左右,5000余万字,设200个部首。其编排和注释体例是:字形为繁体与简体、正体与异体兼收;注音兼用现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释义先释单字各义项并引书证,再分列以该字为字头的复音词或词组,词语义项力求穷尽。引书证古今兼顾,以便反映词语演变历程。书证凡古代的用繁体,凡现代的用简体字形。

2资料类工具书:又叫类书。

①《通典》:

唐代杜佑编撰,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料性工具书。书成于唐贞元十七年,历时三十六年。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年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参考与研究价值。

《通典》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宋人编的《通志》、元人编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②《通志》:

宋人郑樵编撰,共200卷,体例仿《通典》。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诸略、列传等目,上自三皇,下迄隋代。其中氏族、六书、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内容为全书之精华。

③《太平御览》:

宋代李昉等奉太宗命编撰,是一部辑录古籍文献的大型资料类工具书。全书共1000卷,分55门。辑录了古籍材料1600多种,其中多为古籍佚文。书初名《太平类编》,太宗赐名《太平御览》。

④《佩文韵府》:

清代张玉书等编撰,成书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是一部汇辑词汇、典故等资料的工具书,可供作诗写赋查找典故、词藻之用。该书是在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辑录而成的。全书按诗韵排列,故称“韵府”。全书212卷,按平、上、去、入四声标目,每一部收录同韵的字,并注音释义。每单字下辑录尾字与单字相同的词语(即“韵藻”),按顺序排列,并举书证,罗列典故。所列材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后面再附以“对语”、“摘句”。

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民国初刘钧仁编撰。全书12集,集中再分部,部中再分画,书前列《笔画检字表》,按地名的第一字笔画查检,在第一字下注反切与《广韵》韵目,下列以字为头的地名。释地名时先介绍地理位置,再介绍曾在此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⑥《中国人名大辞典》:

民国初藏励龢等编撰。所载人物“起自太古,断于清末”,“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贤奸,悉为甄录”。按姓氏笔画排列,书前列有笔画检字表,书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所释之人,先说朝代、任职,后叙业绩、著述。

3图表类工具书:

①《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共8册,收304幅地图。按历史时期编排,每册书后都附有《地名索引》,可按部首查检地名。

②《中外历史年表》:

翦伯赞主编,1958年初版。全书编入从公元前4500年至1918年间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全书按年代顺序编排,方便于查考。

③《中国历史纪年表》:

万国鼎编,本书只注历代政权交接年代、年号,不记历史事件。书后附有索引,可按笔画查找帝号年号。

④《历代职官表》:

清乾隆年间官修,共72卷。以清设职官为纲,追溯历代职官沿革,先列图表次述官职名称、员额、职责、品级等。

4 索引类工具书:

如《二十四史传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中国地名索引》《中国历史地名索引》《中国古典文学论文索引》《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列宁全集索引》《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等。

▲《十三经索引》:

叶绍钧(圣陶)编撰。1934年开明书店初版,1982年中华书局出重订。是文、史、哲各科研究者普遍需要的重要工具书。可与《十三经注疏》配合使用,凡十三经的经文都可通过第一字查到所在的书、篇(年)等。重订本在经文索引之后还标明了合订本《十三经注疏》的页数、栏次等。

附中华书局影印重刻宋版《十三经注疏》目录:⒈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⒊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郑元笺唐孔颖达正义。(郑元即郑玄,下同)⒋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元

注,唐贾公彦疏。⒌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⒍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等正义。⒎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⒏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⒐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⒑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⒒孝经注疏九卷,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八、古人的名号:

1 古人的命名与取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相传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jī)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字,一般由尊辈代为取。

古人“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宰予,名予字子我(予,我也),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名与字同义。∕曾点,名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名与字反义。

2上古男子取“字”的习惯方式:

①周代贵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字后加“父”“甫”以示性别。如:伯禽父(字禽)、仲山甫(字山)、叔兴父(字兴)、仲尼父(字尼)/亦可省称为:

伯禽、仲山、叔兴、仲尼或禽父、尼父等。

②春秋时男子“字”前加尊称“子”。

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等。男子的尊称“子”可省略,可直接称姓氏与字。如:公孙产、伍胥、颜渊、冉有等。

3 古人的别号和谥号:

别号(别字)一般由自已取,字数不等。如:葛洪→抱朴子、陶潜→五柳先生、苏轼→东坡居士、王安石→半山、陆游→放翁、辛弃疾→稼轩等。

为尊敬他人可以其官职、出生地、做官地等为别称。如: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临川(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柳柳州(柳宗元曾任职柳州)。

古代帝王、诸候、大臣死后可据生前事迹给以谥号。如:秦穆公、晋文公、汉武帝(“穆文武景昭”等褒义)/晋灵公、隋炀帝(“灵炀”等贬义)/鲁哀公、楚怀王(“哀怀”等为同情)。

附:古人对年令的习惯称谓

【襁褓】婴儿。【孩提、总角】幼年、儿童期。【豆蔻】喻指十三岁处女。

【及笄jī、笄年】加笄之年的女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耆qí、耳顺】60岁。【古稀】70岁。【耄耋màodié】80-90岁;

【期颐qīyí】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九、古代的职官: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大致以秦汉官制为基础,《汉书?百官公卿表》为较早的专门记载。

1中央官制:

①三公九卿:﹙中央中枢机构﹚

A 三公:

秦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尊,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事务。

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西汉末又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合称“三公”,亦称“三司”(都是宰相)。

B 九卿:秦汉时中央行政机关的诸长官。

○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管理宫廷侍卫。

○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僕:管皇帝車马。○廷尉(大理):掌刑法。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等事宜。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少府:管宮廷总务。

②尚书台(尚书省)及其六部(曹):

A 尚书台(尚书省):

东汉到隋唐行政总管机构。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僕射púyè,分曹办事,曹下设司,每曹(部)设尚书一人。(相当国务院及各部)

B 六部(曹):

隋前无定制,隋代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曹),唐改民部为户部,后历代沿袭以至于清。

○吏部:掌官吏。○户部:掌土户财税等。○礼部:掌典礼科举等。

○兵部:掌军政。○刑部:掌刑讼等。○工部:掌工程水利等。

六部(曹)各首长为尚书,副首长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首长为郎中,司副首长为员外郎,另有属官都事、主事等。

③台官、谏官和学官:

台官是监察官员的总称,包括御史大夫、侍御史等。∕谏官有谏大夫或谏议大夫等。∕

学官有翰林待诏或翰林学士等。

2地方官制:

①秦汉时的郡与县:

A 郡: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行政长官为郡守,军事长官为尉、监察长官为监御史。(汉代皇帝子弟封地称国,与郡平级,隋唐时称州;汉改郡守称太守,唐则称刺史)

B 县:

郡(州)下设县。一县大致方圆百里,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另有县丞、县尉相助。

②秦汉以后的州、府,道(路),省等:

州、府,道(路),省,均为县上行政区,各代有异。明清地方区划最高为省,省级长官有布政使、巡抚等;省下有道,道有道员;道下有府州,长官知府知州。

3古代职官的等级:品、阶、勋、爵

①品:

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统称为品。曹魏时官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分三十级。明清时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

古代九品之外还有“流外”职官,经考铨可转授“流内”官,称为“入流”。

②阶:

隋把有职务官称职事官,无职务官称散官。唐给散官定品称阶,其官员通称阶官。后沿袭。

③勋:

自唐始以官号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其受勋官员通称为勋官。如: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后沿袭,明代还有文勋官、武勋官之分。

④爵:

我国历代都有封爵制度,但具体内容不同。旧说周代封爵共五等:公、侯、伯、子、男。

汉代封爵为王、侯两等,汉初异姓亦可封王,后来只同姓封王。汉后一般是异姓只封公、侯、伯、子、男等爵号。晋宋后爵号加“开国”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

十、古代行政区域(划):

①九州:传说中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域。

《尚书.禹贡》分九州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十二诸侯国:周代分封制形成的行政区域。

《史记》列春秋12主要诸侯国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此外还有春秋后期的强国吴越。战国时经兼并成七雄争霸局势,其都城如下:

齐(临淄)、楚(郢,今湖北江陵北)、燕(蓟,今北京)、韩(新郑)、赵(邯郸)、魏(大梁,今开封)、秦(咸阳)。

③郡、县设置及其沿革:县自秦以来一直是基层行政单位。

A 秦实行郡、县制:

设三十六郡,著名者: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等。后又增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四十郡。

B 汉以后的设置:

承秦制亦设郡(国)、县两级。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唐时郡、州迭改,宋代废郡称州。以后各朝以州统县。(春秋前县大于郡,战国后反之)

唐宋有道、路、府与州、郡相当,元有省、道、路、州(府)、县等。明改省为布政使司,清又改回为省,下设府(州)、县两级。

2历代的都城:

○夏:相传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县域)。

○商:成汤定都于亳bó(今河南商丘市附近),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市西)。

○周:西周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东周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都于咸阳(今陕西咸阳附近)。

○汉:西汉长安(今西安附近),东汉洛阳。

○三国:魏都洛阳,蜀都益州(今四川境内),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晋:西晋都洛阳,东晋都建业(后改建康)。

○南朝:宋、齐、梁、陈均都建康(今南京)。

○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周都长安(今西安)。

○隋:都大兴(今西安)。

○唐:都长安(今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都汴(今开封);后唐先都大梁(今开封),后迁洛(今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汴(今开封)。

○宋:北宋都东京(今开封),南宋都临安(今杭州)。(北宋时辽都燕京,即今北京)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北平府(今北京)。

○清:都顺天府(今北京)。

●唐朝陪都(五京):

中京京兆府,西京凤翔府,南京成都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

●宋朝陪都(四京):

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3古代山河、地名及方位的习称:

①四渎:指古代的四条河流。江(长江)、(黄河)、淮(淮河)、济(济水)

②五岳(嶽):指古代的五座高山。

东岳泰山(又太山、岱山)、西岳华山(又太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③关、山:

【关】

汉代前特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内)。先秦著述所说的“关内”、“关外”、“关东”、“关西”等皆以函谷关为标座。明清以来“关”特指“山海关”,“关东”、“关外”、“关外”等特指山海关外的东三省。

【山】

在汉代前特指崤xiáo山(今河南洛宁县北)。战国时秦据崤山以西,故“山东”泛指地处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六国。今“山”多指太行山,如今说“山东”、“山西”两省大致以太行山为界。

④古代的同名异地和同地异名:

A 同名异地:都城名相同,但不在同一个地方。如:

北京:唐五代指今山西太原,宋指今河北大名,金指今辽宁凌源。

南京:唐指今四川成都,宋指今河南商丘,辽指今北京,金指今河南开封。

B 同地异名:

北京:春秋至南北朝称蓟,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称北平府,清称顺天府。

南京:战国时为楚国金陵,秦改秣陵,三国吴称建业,晋改建康,隋改丹阳郡,唐置江宁郡,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清称江宁府。

⑤古代方位习称:

A 六合、八荒: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西、南、北。

“八荒”:古代泛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即:“八”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荒”指荒远或蛮荒之地。

B 阴、阳:山之北、水之南称阴,山之南、水之北称阳。如:“汉阴”、“汉阳”分别处于汉水之南、汉水之北。

C 江左、江表:长江以东为江左,长江以外(南)为江表。

十一、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古代天文常识:

①黄道:

古人想像的太阳一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可看成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移动的这条线路叫黄道。它是在天球上假设的一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和秋分点。

②七曜:又叫七政。日、月与五星(金、木、水、火、土)的合称。

○金星:古曰明星、太白。色银白,亮度特强。黎明见东方曰啓明星,黄昏见西方曰长庚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啓明,西有长庚。”

○木星:古曰岁星。岁星绕天一周为十二年,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等份以纪年。《国语?晋语四》:“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士乎?”

○水星:古名辰星。《史记?天官书》:“辰星之色。春,青黄;夏,赤白;秋,青白…;冬,黄而不明。”

○火星:古名熒惑。《论衡?变虚》:“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史记?天官书》:“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

③三垣:天文学上指三个大星空区域。

A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

B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C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④二十八宿:天文学上指二十八个星宿,亦即二十八个星空区域。

古人将二十八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方,并把每一方的七个星宿想像成一个动物。

A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B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C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D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说的“星宿”不是指单颗的星,而是指邻近若干星的集合体。如“斗宿”是把七

颗星联起来想像成古代舀酒的斗;“箕宿”是将四星相联系再想像成簸箕的形状;“参宿”是三星一线等。

⑤十二次(宫):

中国古代将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份,每等份都有二十八宿中的

某几个星宿作为其标志,并用以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以及节气变换等现象,这十二等份被称为“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

西方古代也把黄道南北八度内的空间叫黄道带,也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将其分成十二等

份,叫做黄道“十二宫”。西方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与我国古代的“十二次”大致相当。

十二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宫: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十二、古代历法常识:

①年、岁与阴、阳历〔曆〕:

A “年”与阴历:

“年”古代指阴历年。古人以太阳出没(昼夜交替)一周期为一“日”,以月亮盈亏(月相朔望变化)一周期为一“月”。这种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

B “岁”与阳历:

“岁”古代指阳历年,也称“朞jī”。古人把太阳运行一周天(实为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岁”。这种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就叫阳历。太阳年(或称回归年),指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又复回春分点的时间,约365天。《书经?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我古代有夏、殷、周三代历法,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建丑、周建子﹚,合于农事、传之于今。我国古代历法既非阴历又非阳历,实为阴阳合历。

②平年与闰年:

平年与闰年﹙闰月﹚都是阴历的设置。阴历的平年有十二个月,其中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354天。阳历的一个太阳年有365.25天,比阴历的平年多11.25天,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为使年均长度约等于太阳年,并和四季调和,故约三年置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是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计383天。中国阴历所置的闰月,就是为解决阴阳历矛盾的。

③四时(四季):

古人根据气候寒暖将年分成季节。商和西周前期只分春、秋两季(二时),所以古代常称“年”为春秋。后来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合为“四时”。古书所列“四时”顺序常为“春→秋→冬→夏”,与现在“春→夏→秋→冬”的顺序不同。

④月份与节气:

A 十二月份及其代称:

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月,四时中每季各含三个月。古代对每季三个月习以“孟、仲、季”代称。

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孟夏(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

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

孟冬(十月)仲冬(十一)季冬(十二)。

B 二十四节气:阴历把每月分为两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⑤朔、晦、望、弦:农历每月的四个不同月相。

A朔:朔在农历每月初一,即所谓日月合朔之月相。古人重视朔日,并以之确定时序。

B晦:晦在每月最后一天。夜晚看不到月光。

C望:望在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亦称既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日、月中间,日、月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故月相叫望。

D弦:月亮与太阳成九十度角时的月相叫弦,初七、八日为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日为下弦。

⑥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公元前770年,周记为平王元年、秦记为襄公八年等。汉武帝始用年号纪元,如建元元年等。这是史学上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天文占星家始据天象纪年,而有了星岁纪年法。星岁纪年主要有以下三种:

A岁星纪年:

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星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并以纪年。《国语?晋语》:“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B太岁纪年:

古人假想有一太岁由东向西与岁星逆行,以之纪年为太岁纪年。古人把太岁运行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并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是为十二辰。十二辰与岁星十二星次的运行方向与顺次相反。

C干支﹙甲子﹚纪年:

[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物理高三知识点总结模板

物理高三知识点总结模板 Summary template of physics senior 3 knowledge point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物理高三知识点总结模板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 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点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PPT知识点总结

PPT知识点总结 (红色字标识部分为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一、基本操作 1.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与保存。 2.幻灯片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和移动。 3.幻灯片模板的应用,幻灯片版式的选择。 4.演示文稿四种视图方式的应用,即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及备注页视图。 5.演示文稿三种文件类型的使用,即演示文稿文件(.ppt)、模板文件(.pot)和幻灯片放映文件(.pps)。 6.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和打印 二、基本制作 1.文本框、图形、图像、艺术字及表格的插入及设置方法(其中图像文件的来源分为“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像)。 2.组织结构图的插入及设置方法:组织结构图工具栏中各按钮的使用(包括“插入”、“形状”、“版式”、“选择”、“自动套用格式”),图示工具栏的使用。 3.图表的插入与修改(图表数据表的修改及图表的格式化处理)。 4.音视频文件的插入及设置(文件来源分为来自“剪辑库”和“来自文件”况)。 5.母版的分类及使用(重点掌握幻灯片母版与标题母版的使用)。 6.配色方案的使用(包括标准配色方案和自定义配色方案)。 7.背景设置(背景颜色设置和背景填充效果设置)。 三、动画效果 1.动画方案设置(只应用于幻灯片中文本占位符中的文本) 2.切换方式设置 3.动作按钮的添加与设置 4.超级链接的设置、修改及删除 5.幻灯片自定义动画设置 ⑴动画效果设置:进入、强调、退出和动作路径。 ⑵动画参数设置:开始”、“方向”、“速度”。

⑶效果选项设置:触发器等 ⑷各种动画效果的综合运用:进入—退出、进入—强调—退出、进入—动作路径—退出、进入—动作路径—强调—退出等。 ⑸动画播放次序的调整 ⑹动画效果的修改与删除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模板.doc

电解质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化合物为电解质,其本质是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溶液也能导电,但这些物质自身不电离,而是生成了一些电解质,则这些物质不属于电解质。如:SO2、 SO3、 CO2、 NO2等。3.常见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二 .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则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是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则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定义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某些具有弱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几乎 100%完全电离只有部分电离 电离过程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可逆过程,存在电离平衡 溶液中存在的微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粒(水分子不计)电解质分子 实例绝大多数的盐(包括难溶性盐)弱酸: H2CO3 、 CH3COOH等。 强酸: H2SO4、 HCl、 HClO4等强碱:弱碱: NH3· H2O、Cu( OH)2 Fe( OH)3等。 Ba( OH)2 Ca( OH)2等 电离方程式 + —+ _ KNO3→ K +NO3 NH3· H2ONH4+OH + 2 —+_ _ +2- H2SO→ 2 H +SO H2SH+HS HS H +S 4 4 【注意】 1.强、弱电解质的范围: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2.强、弱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 电解质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与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一些难溶的电解质,但溶解 的部分能全部电离,则仍属强电解质。如:BaSO4、BaCO3等。 3.强、弱电解质与溶液导电性的关系: 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强,如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其离子浓度很小,导电性很弱。而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弱,如较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其电离 出的离子浓度可以较大,导电性可以较强。

我国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与考核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模板与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思维导B9棋板与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模板与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思维导图将我们大脑思维模式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复习初中语文知识点,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语文思维导图,谢谢你的阅读。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一)初中... 思维导图将我们大脑思维模式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复习初中语文知识点,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初中语文思维导图,谢谢你的阅读。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一)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二)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三)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四)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五) 初中语文所有古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除伏栃,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概率初中知识点总结模板

概率初中知识点总结模板 Summary template of junior high school knowledge points of p robabilit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概率初中知识点总结模板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统计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 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 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 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 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 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 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

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③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 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上边一横)。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 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 的众数。 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 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 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 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 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 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 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 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 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 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模板良心出品必属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 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 1 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 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 秦以前的古文字: 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 秦以后的今文字: 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楷” 有“楷模”、“法式”之义。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

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古代汉语 小知识点: ●常用词:报P44;复P46;次P47;襲P49;克P54;無P55;介P60;河P65;池P66;谢P132;让P133; 属P135;去P137;即P139;赴P141;冯P142;习P147;疾P147;饿P148;厌P149;固P153;再P154;识P217;见P217;患P222;信P226;臭P241;间P243;行P317;适P319;畜P324;淫P327; 戚P328;孰P329;殊P331;江P337;宫P338;贾P340;年P341;岁P342;称P421;鬻P422;假P423;因P424;为P425;已P434;参P436;什P436;伯P437;晦P438;朔P438;期P439;权P441; 归P511;采P514;叔P515;振P515;斯P517;伐P517;错P519;被P520;用P521;惩P523;薄P525;悠P526;皇P526;庶P527;裳P528;领P532;徵P576;发P578;封P578;迁P580;徒P580; 遗P581;坐P582;省P587;曲P591;直P592;长P592;重P595;食P600;或P607;更P607;尔P610; ●否定句+否定词:不+弗P264;毋+勿P265;未P266;否P267;非P267;无P268;莫P270 ●连词+介词:而P447;以P450;介词“以”P454;于P456;古音通假:P543;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有三种: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P67—68 ●《康熙字典》P69;《辞源》P71;《说文解字》P77 ●研究《说文》清代最受推重的四大家P79; ●《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P80 ●《词诠》是杨树达所著P80;《诗词曲语辞汇释》是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P81;●异体字的定义P173;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论语集注》和《论语正义》P180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 意在其中。P186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模板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蛋白质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S 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较恒定,平均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6.25称作蛋白质系数。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含氮量 6.25 蛋白质紫外吸收在280nm,含3种芳香族氨基酸,可被紫外线吸收 等电点(pI):调节氨基酸溶液的pH值,使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向任何一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叫做氨基酸的等电点。 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其余的氨基酸与茚三酮反映均产生蓝紫色物质。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非常灵敏,几微克氨基酸就能显色。 肽平面:肽键由于C-N键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使相关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称作肽平面或酰胺平面。 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动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1)谷胱甘肽: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三肽,由谷氨酸(Glu)、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组成,简称GSH。由于GSH含有一个活泼的巯基,可作为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在活性状态。 寡肽:10个以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 多肽:10个以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 蛋白质与多肽的区别: 蛋白质:空间构象相对稳定,氨基酸残基数较多 多肽:空间构象不稳定,氨基酸残基数较少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某局部通过氢键使肽键平面进行盘曲,折叠,转角等形成的空间构象。 螺旋的结构特点: 1)以肽键平面为单位,以碳原子为转折盘旋形成右手螺旋;肽键平面与中心轴平行。

2)每3.6个氨基酸残基绕成一个螺圈,螺距为0.54nm,每个氨基酸上升0.15nm。 3)每一个氨基酸残基中的NH和前面相隔三个残基的C=O之间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中心轴大致平行,是稳定螺旋的主要作用力 4)肽链中的氨基酸R基侧链分布在螺旋的外侧,R基团的大小、性状及带电荷情况都对螺旋的形成与稳定起作用。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球状蛋白质的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等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组装而成的完整的结构单位称三级结构。次级键。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许多蛋白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亚单位组成,其中每一个亚单位称为亚基。亚基间通过非共价键聚合而形成特定的构象。 结构域:在一些相对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在空间折叠时往往先分别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组装成更复杂的球状结构,这种在二级或超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区域叫结构域。 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由于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使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与生物学活性的丧失,此过程称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的标志:生物活性丧失/疏水基团外露,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变形后果: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的次级键和二硫键的断裂,引起蛋白质二、三、四级结构的破坏,而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和肽键的断裂。 变性因素:1.物理因素:加热、剧烈震荡或搅拌、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超声波等。 2.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酸、有机溶剂、尿素、胍、b-硫基乙醇、去污剂等。 二、酶 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也有一些RNA具有催化功能,称为核酶。 酶:有活细胞合成的具有高度催化效能和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是蛋白质)。酶的特点:1)高效性2)专一性3)容易失活4)容易调控 酶的化学本质:对酶进行酸碱水解处理,水解的最终产物经分析为氨基酸;用蛋白质的变性剂处理酶可使酶失活;酶和其他蛋白质一样,具有不能通过半透膜等胶体性质。 酶的化学组成:酶可分为单纯蛋白质(仅由氨基酸残基组成)与缀合蛋白质(除氨基酸残基外还有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等化学成分,又称全酶)。 全酶:全酶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脱辅酶,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脱辅酶和辅因子单独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