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

一、定义、分型及诊断标准

(一)定义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二)分型

1985年WHO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公布了新的诊断标准和分型的建议,1999年WHO也对此作了认可,目前已被普遍采用。

1.1型糖尿病原来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腺分泌胰岛素的13细胞自身免痰陛损伤引起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占5%。起病较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有遗传倾向,儿童发病较多,其他年龄也可发病。

2.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0%~95%,起病缓慢、隐匿,体态常肥胖,尤以腹型肥胖或超重多见,可询及其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如饮食为高脂、高碳水化和物、高能量及少活动等。遗传因素在本型中较1型更为明显重要。2型糖尿病基本病理变化是胰岛13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3.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但成为今后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4.其他类型糖尿病是指某些内分泌疾病、化学物品、感染及其他少见的遗传、免疫综合征所致的糖尿病,国内非常少见。

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一)胰腺与胰岛素的功能

胰腺中的胰岛具有外分泌功能和内分泌功能,胰岛中的p细胞分泌胰岛素,仅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他细胞承担分泌与消化有关的几种激素。胰岛素是体内合成代谢的关键激素,在机体新陈代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调节糖代谢是通过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抑制糖原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实现降低血糖。

2.调节脂肪代谢脂肪组织对胰岛素非常敏感,表现在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抑制脂肪酶活性,减少脂肪分解、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

3.调节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保证正常生长发育。

(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即胰岛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效应减低)所致。胰岛素抵抗是指肌肉、脂肪组织摄取及利用糖有障碍;肝摄取糖减弱,餐后对肝糖输出不能有效地抑制。当胰腺功能尚可时,胰岛需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克服胰岛素抵抗,因而在发病糖尿病前几年可有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于正常范围,但胰岛素过多对机体其他组织造成不利影响,此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又称“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基础(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症等)。这种胰岛素抵抗贯穿糖尿病患者的终身。

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亦非常重要,如激素紊乱、药物影响、应激,尤以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摄取高能量、高脂、高糖饮食、精神过度紧张、酗酒等)。

三、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营养状况肥胖

人们早就认识到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横断面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肥胖尤其是向心性(内脏性)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脂肪摄入的作用饲以高脂膳食的大鼠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在人类特别是摄入高脂膳食者可能会发生类似情况。

2.缺乏体力活动缺乏体力活动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英国的心脏病研究发现与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相比,那些坚持中等程度体力活动的人们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降低。缺乏锻炼可能间接促使糖尿病的发生,也可能独立发挥作用。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与低血浆胰岛素水平有关。体育锻炼亦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四、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一)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及疲乏。总尿量可达2~3L以上,

甚至多达:10L,主要因为血糖增高超过肾糖阈,故糖从尿中排除,从而带出水分,造成体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多饮。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能量不能很好地被利用,体内细胞处于饥饿状态而致多食,患者饥饿难忍后者又加重高血糖,加剧多尿、多饮,

体重下降可达lOkg以上,劳动力锐减,精神不振,1型糖尿病常有此典型症状。但是半数以上2型糖尿病,症状不明显,尤见于中年超重或肥胖者,多为轻型患者,多以某种并发症或伴随症状就诊,或在健康体检中被检出,所以对这些轻型病例若不随时警惕有本症的可能性,极易漏诊。

(二)并发症或伴随状况

1.感染皮肤感染以疖痈多见,严重时可酿成全身性败血症,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结核,以肺结核最多见。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来利用葡萄糖,血糖会大幅度上升,使尿糖排出增加。此时机体动用脂肪组织来产生能量,脂肪分解中产生的酮体不能很好地被利用,会在血中积聚,造成酮症酸中毒,水分、电解质排出也会增加。患者表现为高血糖、脱水,呼吸深而快,呼出气体带有烂苹果味,血压降低,严重者会昏迷,危及生命,1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多发生于年老的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尚有胰岛素分泌,可抑制脂肪的分解但利用葡萄糖不够。有些患者甚至未知自己患糖尿病或府隋较轻。发病多有诱因,常见的为感染、暴饮(尤以高糖饮料及酒)暴食、应激(外伤、手术、心脑血管以外),多种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的利尿剂或输注葡萄糖过多,同时伴有的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等。其他能引起失水、脱水的因素(由于年老、脑动脉硬化、口渴中枢不敏感、失水多、补少量水即无渴感)或肾功能不全等均可引起高渗状态。本并发症早期症状不明显,以后“三多”症状渐加重,并表现为表情淡漠迟钝;

后期症状明显,表现为严重脱水、癫痫样发作,神志不清,嗜睡直至昏迷。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病死率高,应高度重视。

(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因血乳酸升高(>5mmol/L)血pH下降所致,少见,但病死率高。

(4)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可发生低血糖,原因为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及量与进餐时间不配合,活动量过大及空腹饮酒等。典型症状为:出冷汗、乏力、饥饿感、头晕、心悸、心跳快、手颤抖、手足和嘴唇麻木或刺痛、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四肢冷、血压下降、昏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治疗为迅速口服或注射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口服含糖食品(用仅-糖苷酶抑制剂者必须用葡萄糖)。若未发现,后果严重。

3.心血管病变

(1)心脏病变: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糖尿病心肌病,后者亦可由微血管病变引起。

(2)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缺血性)及脑出血,可出现偏瘫。糖尿病患者脑出血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近,而脑梗死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

(3)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也表现为周围血管病变,好发于下肢,当同时合并有神经病变时,易引起感染,导致下肢坏疽或发生溃疡(糖尿病足),是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

4.微血管病变

(1)糖尿病肾病。

(2)糖尿病眼病:包括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改变为微动脉瘤、出血点、渗出,进而形成眼底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最后导致纤维增殖,收缩后会引起视网膜剥离。②白内障,由于晶体浑浊所致,一方面糖尿病患者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高,发病提前;另一方面各年龄阶段患者也可能发生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后者发展迅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白内障是非创伤性致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5.神经病变可累及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会影响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6.糖尿病伴随情况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皮肤病变、骨关节病及性功能障碍等,

这些情况与糖尿病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紧密相关。

五、营养预防

(一)1型糖尿病

1.避免摄人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中有的会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有的会更进一步导致B细胞的破坏。这些物质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四氧嘧啶(Mloxan) 或戊双咪(pentamidine)及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等。

2.提倡母乳喂养给婴儿以母乳喂养,尽量避免早期添加牛奶,似可作为初级预防的一项措施。

(二)2型糖尿病

1.对葡萄糖耐量减低(IGT)进行干预IGT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代谢状态,其诊断标准为在口服75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中,

2小时血浆糖在7.8至11.Ommol/L之间,目前一般认为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它是发展成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故对IGT进行干预治疗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所在。对IGT的干预包括生活方式的强化干预和药物的干预。前者包括饮食干预,制定合理健康的平衡饮食及持之以恒的合适运动量的锻炼,后者则用Ot一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及减肥药(如奥利司他)等治疗。

2.防治肥胖是饮食干预IGT的主要目标对超重或肥胖的IGT者应该推荐限制能量的饮食,要按体力活动、年龄、体重计算每日需要的能量减低2092~3350kJ/d(500~800kcal/d),使之适当减肥。实际上不论初始体重如何,只要用低能量饮食就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降低血糖和血压,纠正轻度的血脂异常。

六、饮食治疗

(一)一般原则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五项治疗方法(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与教育)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二)三大营养素的分配和选择的食品

1.碳水化合物

(1)每人摄人的碳水化合物转化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

(2)要考虑每一种含碳水化合物食品的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index,GI)。GI是衡

量食物摄入后引起血糖反应的一项有生理意义的指标,提示含有50g有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等量的葡萄糖和面包相比,在一定时间内体内血糖应答水平的百分比值。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低GI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

2.蛋白质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需要量为1.Og/kg,约占总能量的15%,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40%~50%。对处于生长发育的儿童或有特殊需要或消耗者如妊娠、哺乳、消耗性疾病、消瘦患者,蛋白质的比例可适当增加。

3.脂肪占总能量较适合的比例为20%~25%。

4.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每日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以30g左右为宜。

5.微量营养素抗氧化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

6.微量元素主要是锌、铬、硒、钒等。

(四)糖尿病患者饮食设计的一般方法

1.饮食分配和餐次安排一日至少保证三餐,早、中、晚餐能量按25%、40%、35%的比例分配。在体力活动量稳定的情况下,饮食要做到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或易发生低血糖者,要求在三餐之间加餐,加餐量应从正餐的总量中扣除,做到加餐不加量。不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可酌情用少食多餐、分散进食的方法,以降低单次餐后血糖。

2.食物的多样化与烹饪方法在烹调方法上多采用蒸、煮、烧、烤、凉拌的方法,避免食用油炸的食物。

3.低盐每日盐的摄人量应控制在6g以下。

4.植物油宜用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橄榄油、芝麻油、色拉油,忌食动物油、猪皮、鸡皮、鸭皮、奶油。植物油也应该限量。

(五)食物交换份法的概念

食品交换份是将食物按照来源、性质分成几类,同类食物在一定重量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相近,不同类食物间所提供的能量也是相同的。食物交换法将食品分成6大类:主食类(或称谷类、米面类)、蔬菜类、水果类、鱼肉类(含豆制品)、乳类(含豆奶)和油脂类,每个食物交换份可产生

37710(90kcal)能量。列出各类食物的单位数,可以随意组成食谱。

(六)特殊情况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设计

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又是体力活动频繁的阶段,营养素和能量供给必须充分,总能量的计算方法与成人不同,可用以下公式:总能量:1000kcal+100×(年龄一1)kcal 如一小孩10岁其总能量应为总能量=1000kcal+100x(10—1)kcal=1900kcal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能量的比值应该分别为20%、30%和50%;要强调定时定量,可适当增加餐次,可一日5—6次。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这些症状都无情的折磨着糖尿病患者,给众多的 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深,特别是对一型糖尿 病与二型糖尿病存在疑惑,糖尿病就糖尿病呗,还分那么详细干什么呢?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 使用。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 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医学界弃之不用。那么,除此之外,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有哪些区别呢?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 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 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 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 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 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 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 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 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 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 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 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特点五:专家建议,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 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从足部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治疗困难,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截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终末手段,包括小范围截肢和大范围截肢: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鉴于目前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缺乏专业性、适用性和标准性指导意见,一些能够保肢患者因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趾)率从2010年的27.3%降至2012年的19.03%,其中大截肢率从2010年的12.1%降至2.14%,但小截肢

率没有变化,分别为15.2%与16.88%,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4.5%~39.5%[11,481],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使行血管重建手术,术后3年累积截肢或死亡率仍高达48.8%,远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12.9%)[482]。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1.DFU患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小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白细胞计数升高、DFI、足畸形以及血管重建手术史[11]。 2.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年龄越大及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越多越重,其住院截肢率明显增加[11,14-15,293,481]。 3.血糖水平:HbA1c越高,预后越差[483],HbA1c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5,293,481,484]。积极控制高血糖,可缩短足溃疡愈合所需时间。 4.LEAD:糖尿病足合并LEAD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4- 15,293,481,482,485],LEAD病情越重,截肢风险越高[482]。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0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约占儿童期各型糖尿病总数的90%,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近年发病率为2/10万~5/10万,<5岁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5%~34%[1,2],提示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我国儿童期T1DM长期血糖控制、预后的流行病学现况资料缺乏,仅有的2006年多中心研究提示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ohemoglobin A1c,HbA1c)为9.5%,中国单中心HbA1c达标率仅为15%,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44%~59%[3,4]。儿童期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T1DM患儿的平均预期寿命减少12年[5,6]。近2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单基因糖尿病、T1DM营养管理共识相继发布,但儿童胰岛素使用指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治疗共识发布已10余年,尚缺乏涉及儿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认识、筛查管理的规范,糖尿病分型、胰岛素治疗方法、血糖监测、DKA处理等涉及T1DM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已有较多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T1DM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减少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制定本共识。

一、儿童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 rganization,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7],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此外,血糖5.6~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WHO新共识将糖尿病分为6个亚型(表1),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主要为T1DM、T2DM、混合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共4个亚型。相较1999版有较大改动的主要有,(1)T1DM:既往分为自身免疫型(1A 型)和非自身免疫型(1B型),新分型认为该分类缺乏临床意义予以取消;新增暴发性T1DM,该型糖尿病主要见于亚洲东部,虽常见于成人但儿童也有报道,其临床特征包括突然发病、高血糖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少于1周)、几乎没有C肽分泌、DKA、胰岛相关自身抗体多阴性、血清胰酶升高、发病前经常出现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8]。(2)混合型糖尿病: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酮症倾向性T2DM,儿童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少见[9],酮症倾向性T2DM,非洲裔相对高发。(3)未分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 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 4.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 起病急,症状明显慢 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 中毒 C肽低正常或高 抗体可阳性阴性自身免疫病有无 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太明显。 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

糖尿病足综述

糖尿病足综述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与疾病本质不同的是,其合并症——糖尿病足,会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许多活动性障碍。在临床中,登记在各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其中同期出现“糖尿病足”的患者不在少数,初步统计比例为30.23%。为了进一步完善、优化糖尿病护理服务,保护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治疗、管理疾病的途中,时刻保持安全、科学的生活习惯,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的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合并症的根本发病原因是患者的意识低下、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医护知识摄取量不够等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新颖观点,提出科学性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足预防护理 一、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下肢微循环障碍,以及精神病变造成感觉缺失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而发生溃疡和坏疽。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靶器官,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变化、疾病的变化影响,而出现组织病变。 二、糖尿病足的预防 1、糖尿病的控制 1)控制血糖,保持血糖正常,才是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高血糖状态下,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伤口处细菌易生长繁殖,血液粘稠度增加,不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导致伤口愈合减慢。 2)抗生素应用,患者入院后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2周做1次药敏实验,以防耐药。早期,足量,高效,联合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2、预见性教育的作用 预见性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也有重要作用,预见性教育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进行评估, 及时针对病人出现的健康问题, 制定预防性计划。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但是糖尿病病人大多是在家中治疗,而且对足部的保护知识不够了解,有时错误的做法反而使得脚部的病情更糟糕。所以, 当病人在住院期间时,就要告知病人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确保病人知道出院后应该如何做。尤其是足部护理给反复的指导及护理示范。 二、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共入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这6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对这60例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患者中,年龄60岁13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A组、B组、C组,每组20例患者,将A组进行中药治疗,B组进行西药治疗,C组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通过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比较,这3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上均有可比性。根据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观察疗效及各项指标。结果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好转,但各項指标及症状有所不同,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在治疗后,显效4例(20.0%)有效为7例(35.0%),总有效率为55.0%。而B组患者在治疗后,显效为6例(30.0%),有效为6例(30.0%),总有效率为60.0%。C组患者在治疗后,显效8例(40.0%),有效为8例(40.0%),总有效率为80.0%。中西医治疗中尿蛋白排泄状况与血糖值趋于稳定。结论通过对接收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后得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有很好疗效。而不良反应暂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技术;糖尿病肾病;疗效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1]。早期多无症状,可以正常或偏高。其发生随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增加,呈现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性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肾病西医没有明显特效药物,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作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可以推广。随着现代化逐渐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多[2],并向着年轻化发展,根据2016年国家疾病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糖尿病肾病是我国前十大病例之一,而这时需要我国加大对糖尿病肾病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处理,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重要工作之一,该文主要根据中西医结合技术进行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整个临床上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通过对60例患者调查分析,并将得到数据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入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这60例患者没有药物、食物过敏史,在进行前期治疗之前的1个月没有服用任何试剂,对于一些特殊人员不进行研究分析,例如孕妇、心脏系统有疾病、不按期服用药物的患者,这6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60例患者整体年龄60岁13例。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3T14:36:00.5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作者:朱凤辉 [导读] 糖尿病肾病(DN)是1型(IDDM)及2型(NIDDM)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城中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经临床治疗,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有效控制糖尿病病程,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糖尿病肾病(DN)是1型(IDDM)及2型(NIDDM)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病情很难逆转,持续进行性地发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1]。本病归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治疗是困难的,因此重在预防。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2~72岁,平均42±3.5岁。病程4~22年,平均10± 2.5年,无其它器质性和功能性肾脏疾病。临床表现:面色无华下肢浮肿22例,咽燥口干,消五易饥21例,神疲乏力19例,腰酸16例,畏寒肢冷9例。空腹血糖 3.5~18.5mmol/L,血肌酐<400μmol/L17例,400~600μmol/L11例,>600μmol/L 2例。中医辩证:肝肾不足5例,气阴两虚9例,脾肾气虚9例,肾虚血瘀7例。 1.2 方法 常规糖尿病运动治疗,降糖治疗选用肾毒小的有效的降糖药糖适平(格列喹酮)30mg,日3次,口服;或行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压,心痛定(硝苯地平)10mg,日3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12.5~25mg,日2~3次,贝那普利5~10mg,日1~2次。肾病综合征时利尿剂并及时防治并发感染,禁用糖皮质激素。 配合中医内服药物 ①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主方:参芪地黄汤加减(生芪30g、太子参30g、山药30g、山茱萸12g、生地24g、枸杞子15g、鸡血藤15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黄情30g)。 ②肝肾不足: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主方:杞菊地黄汤加味(枸杞子30g、菊花12g、生地30g、山药30g、山茱萸15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15g、太子参30g、黄精30g)。 ③脾肾气虚:健脾补肾,温阳利水。主方: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附子6g、山药15g、山茱萸12g、肉桂6g、车前子30g、牛膝15g、干姜6g、木瓜10g、白术15g、茯苓24g、泽泻24g、丹皮12g、木香10g)[2]。 ④肾虚血瘀:补肾活血,化瘀行化。主方:参芪地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太子参30g、黄芪20g、生地20g、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20g、车前草30g、益母草30g、当归20g、川芎12g、桃仁15g、红花10g、鬼箭羽30g),配服大黄鹿虫丸1付,日二次以祛瘀生新,扶正补虚。 1.3 疗效标准显效:水肿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持续阴性成24h尿蛋白<0.5g,肾功能正常。尿蛋白持续减少50%,肾功能变化不大。有效:水肿等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24h尿蛋白定量减少2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均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经临床治疗,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其中血肌酐治疗前平均400±36.5μmol/L,治疗后250.8±39.8μmol/L。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为多因素、多系统,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持续的高血糖可引起以下变化:糖尿病早期肾小球内出现“三高”现象(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肾小球内“三高”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血糖持续升高,超过了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能力时,多元醇通道激活,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AR)的作用下转变为山梨醇,然后在山梨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果糖。山梨醇不易出细胞膜,而果糖不易在细胞内代谢,过多的山梨醇和果糖在细胞内积聚引起细胞内高渗,以致细胞肿胀破坏[3]。蛋白非酶性糖化,细胞内高糖,导致蛋白发生糖化,形成糖化蛋白产物,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晚期糖基化终末代谢产物(AGEs)通过与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激活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肺、胃、肝、脾等脏腑,以先天不足、肾虚为本,痰浊、瘀血、水湿为标,而呈虚实夹杂的特点。隐匿起病,病情变化快慢不一;典型病例有“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及皮肤瘙痒,并逐渐出现下肢水肿、乏力、腰酸,最后表现为慢性肾衰症状。往往在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约20%~50%的DN患者出现高血压;DN晚期可出现肾性贫血[4]。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以原发病治疗主为,西医治疗病理缓解后,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在于整体调节,平衡阴阳,攻补兼施。气阴两虚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潜阳。控制热量及饮水量,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食物。中药汤剂官温服。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饮食宜温热,给以低盐、高热量、低脂肪食物,忌食生冷瓜果。中药汤剂宜浓煎热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特点和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春霞,颜学忠. 52例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599-2600. [2]孙晓红,刘艳梅,尹英实,等.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6):188-189.

糖尿病足病治疗现状及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09066033.html, 糖尿病足病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曹灵张真稳朱妍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26期 【摘要】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感染、足部畸形等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 由于缺乏有效的血糖控制,糖尿病足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就糖尿病足病的治疗现状及其进展 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治疗;进展 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d09066033.html,ki.11-5547/r.2015.26.204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iabetic foot CAO Ling, ZHANG Zhen-wen, ZHU Yan.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1, China 【Abstract】 Diabetic foot (DF) is one of the severe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 is indu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infection, and foot deformity. Morbidity of diabetic foot gradually increased along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effec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China. This paper provided a summary for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iabetic foot. 【Key words】 Diabetic foot; Treatment; Progress DF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下肢血管病 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1]。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约15%的人群会发展成溃疡[2],若不能及时合理治疗会增加截肢风险,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本文就糖尿病足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超重者减轻体重,指导患者自我护理,限制足部活动,抬高患肢,避免寒冷、疼痛、紧张等,要求患者戒烟戒酒,因为烟酒会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使胶原蛋白合成减少,不利于伤口愈合。 2 全身治疗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2015年1月~12月我院接收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对两组的治疗后有效率及各项指标分析。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在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可以选择中医治疗方式,其有效率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n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and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6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n=30)and experimental group(n=30).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an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effective rate and various indexes were analyz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3.33%,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was 73.3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ve,urine protein excretion rate,serum creatinine,urea nitrogen and so 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Diabetic nephropathy can b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has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TCM treatment;Diabetic nephropathy;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主要以蛋白尿、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临床中使用西医治疗方式治疗糖尿病肾病是采取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治疗,该种治疗方式可以缓解,但无法根治,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减少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临床中将西医和中医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形成互补,对患者的康复有较大的帮助[1,2]。因此,临床中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提供中医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就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该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开展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12月佳木斯市中医院对60例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开展研究分析,本研究所有程序是否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男18例,女12

2019年糖尿病足防治指南文档

【标准与规范】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 摘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着"中国实践,中国证据,中国指南"的原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此部适合我国糖尿病足现状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我国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本指南有以下特点:(1)突出临床实用性;(2)充分纳入糖尿病足领域的中国证据;(3)重视早期筛查与管理,强调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4)强调规范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5)强调糖尿病足的多学科协作诊断与治疗。另外,参照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前言 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有鉴于此,199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足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以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足病及相关疾病论坛外,还积极制定糖尿病足相关共识与诊疗手册,以帮助各级医师提高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组建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团队,同时积极探讨糖尿病足的诊疗新技术。近20年来,虽然我国糖尿病足的小截肢率没有变化,但大截肢率从12.1%降至2.14%,从而降低了糖尿病足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纵观全球,自2005年以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关注足以预防截肢",国际上开始重视糖尿病足并发症,一系列足病相关的指南相继问世,如在2011年开始,英国国立卫生保健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糖尿病足问题住院管理指南与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糖足网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临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7版)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因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糖尿病足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 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 2. 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

3. 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4. 神经传导速度(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血管病变检查 1. 体检 通过触诊,扪及股、腘、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了解下肢血管病变;通过Buerger 试验了解下肢缺血情况。 2. 皮肤温度检查 红外线皮肤温度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局部血供的方法,最好采用温度差判断肢体血供。 3. 踝肱指数(ABI) 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 71~0.89为轻度缺血,0.5~0.7为中度缺血,<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疽。 4.经皮氧分压(TcPO2) 正常人足背TcPO2>40mmHg;如<30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如TcP O2<20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 5.血管影像检查 包括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适用于血管病变大范围筛查。CTA和MRA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