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1.2种子植物(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1.2种子植物(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1.2种子植物(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1.2种子植物(种子的结构)说课稿

《种子的结构》说课设计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的第1课时---“种子的结构”。

下面笔者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思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六方面来具体谈一下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前面一节课学习植物的生殖,正好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结构是这些内容的延伸与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初、高中生物衔接的关键点,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涉及凤仙花等种子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做出铺垫,但具体结构的名称、作用没有学习,七年级学生有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获得知识、增强技能。

2.教学目标

2.1知识技能目标

①描述蚕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②说出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

2.2 过程方法目标

①通过用正确的方法解剖和观察蚕豆和玉米种子,会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②通过对比蚕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基本的思维能力。

③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愿意与他人交流,认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③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种子的基本结构。认识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胚是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

3.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

4.设计思路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知识结构与实际问题情景两方面入手,引出种子的概念,再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认识种子的结构。

本节课主要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结构,因此可通过实验观察、小组合作、问题设计,让学生互相启发,感受探

究的过程。

5.教法与学法

采用实验观察、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法。

6.教学流程

概括为三段六步。三段为:情景实验、理解与运用、巩固与评价。六步为:引入、探索、理解、应用、拓展、评价。下面具体说明教学流程:

6.1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情景1:一粒种子萌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情景2:小麦植物体的开花结果,磨成面粉,蒸出馒头。

分析:这2个问题都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从实际问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从生物知识结构引入,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6.2引导分析,探索新知

播放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是不同的。提出问题: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否也不一样?留有思考与悬念。拿出常见的、有代表性的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来学习。

6.2.1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观察蚕豆种子实验

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认识蚕豆的结构名称,通过滴加碘酒反应的实验推出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点出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完成多媒体上的练习题。

预设出现的问题与对策:①剥蚕豆的种皮时,从隆起的地方开始,不易破坏内部结构;直接用手剥,感受种皮的韧性,明白种皮的保护作用。②在子叶上滴加碘酒后未变蓝色,可以用小刀划上几刀就有现象发生。

6.2.2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观察玉米种子实验

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认识玉米的结构名称,通过滴加碘酒反应的实验推出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点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完成多媒体上的练习题

预设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要得到课本插图中的纵剖面,学生尝试纵剖玉米的方法。通过分析明确:成熟的玉米种子,实际上是一个果实。由于它的果皮和种皮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所以习惯上称它为种子。

6.2.3蚕豆和玉米种子的比较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比较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在观察,学生回答时可以填写表格。

6.2.4归纳

重新播放种子萌发过程,明确胚是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归纳出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使学生认识种子的基本结构,明确胚是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这是落实重点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观察、猜测、思考、交流、争论,归纳出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点,突破了难点。同时在个体展示的基础上,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

③教师根据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不同点,点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种子这一器官上的区别。这是鉴定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今后学习植物的分类打下基础。

6.3练习巩固,扩展延伸

6.3.1学生做作业

每位同学都要完成生物实验册前部分的基础题。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图,前4组画蚕豆种子的结构图,后4组画玉米种子结构图,组内同学修改。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

6.3.2对黑板上的练习进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点评

分析:组织师生、生生的学习共同体,将关注后进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全班确保落实了基础题,又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各自发挥。在学生做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讨论和思考,让优秀生有事可做。练习时注意了基础性、层次性。

多媒体展示的讨论和思考题:

①选出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蚕豆、小麦、花生、玉米、

绿豆、水稻

②我们吃蚕豆(花生、黄豆)时,主要吃它的什么结构?吃玉米(小麦、大米)时呢?

③做馒头的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种子的哪个部分?

④花生油主要来自花生种子的什么结构?

⑤玉米种子和双受精后子房发育情况相对应的结构。

6.4归纳小结

在学生画的图中,用两种颜色的粉笔分别标出异同结构名称。明确种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结构。

7.板书设计

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玉米种子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模板参考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模板参考 在生物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本事的培养。经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下是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一样层次的 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供给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资料以及学生实际情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原因。 (2)本事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经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本事(3)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必须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资料(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 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 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 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

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 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 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以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二年级的尹晶晶。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以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新街镇中心学校徐媛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徐媛,来自新街中心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初一上册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种子植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子植物》,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体现在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进而理解种子对绿色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意义,为下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都很高,动手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再加上本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知识难度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实物充分的观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但要注意的是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方法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教会他们初步实验的方法及步骤。 三.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对本节的要求: 知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要求:B等级识记水平 学生实验活动:解剖并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种子成分 要求:初步学会 《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具体内容: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理解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上展示交流 依据《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描述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菜豆、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和合作意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认同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难点: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且很薄;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易观察。 四、教学模式及理念 本节课采用我校“三四一”教学模式。(三段: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目标达成、建构智知,总结提升、反馈练习,其中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展示4个环节,)体现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建构为中心,因材施教。

七年级生物《种子植物》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种子的技能。 3、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种子的兴趣。 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并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难点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菜豆种子等实验材料、课件课型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类植物,是-----? 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师:它们都是用孢子繁殖的,所以叫孢子植物。 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还有平时吃的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都结种子,并且是 由种子发育成的,因此这些植物统称为-----? 生:种子植物 师:有一句诗说得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种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粮食 也主要是果实和种子。可以说,我们都是靠种子植物养活的。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 种子的世界----(投影1,板书:种子植物)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种子,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请你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 颜色,大小,稍后,把获得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种子的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师:看来种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植物种子也是不一样的。(投影“海椰子和斑叶兰种子图片)海椰子的种子,大到重达1500g左右,而斑叶兰的种子,小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g。 那么,外表看起来不同的种子,其内部结构是否也迥异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观察种子先看材料-----(举起培养皿)泡软的菜豆和玉米 工具----(拿起一个说一个)镊子,解剖针,解剖刀,放大镜 最后拿起碘液,问:这是什么? 生:碘液。 师:在前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起什么作用? 生:进行染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二年级的尹晶晶。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两组讨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难点是: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3、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合作,尊重别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教学难点 1、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2、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应用于其识别上。 五、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六、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收集当地常见的种子或果实,

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济南版

生物说课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20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精编学案】种子植物

第二节种子植物 年级: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 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会交流和合作。学习 学习重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习难点: 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种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怎么区分这两类植物? 二、预习自测题 1、阅读课本P80 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并填写出实验步骤 (1)观察菜豆的种子 ①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 ②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 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和,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①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 ②按照图3—10中的虚线,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纵向剖开。 ③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染成蓝色的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和、、、和。 (3)是新植物的幼体,由、、和 组成。 2.裸子植物种子是的,常见的裸子植物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包被着,常见的被子植物、、 三、预习后你的困惑是: 行课案 一、预习情况检测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学习任务一:观察种子 观察后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填写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玉米种子 的结构的结构 2、完成教材P80的讨论题。 3、根据子叶可将植物分为植物和植物。 4、讨论分析: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种子植物为什么更能适应陆地环境? 拓展创新 1、我们吃的绿豆芽其白嫩部分主要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成的? 2、我们吃的花生油来自花生的什么部分?我们吃的玉米面又是从玉米的什么部位加工而成? 学习任务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它们的相同点和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举例说明,被子植物的果实有哪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三、总结归纳 检测案 1、我们吃的面粉主要来自种子的() A 胚 B 胚乳 C 子叶 D 胚芽 2、松树与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松树的果实内有种子 B松树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 C松树的球果包被这果皮 D松树种子裸露,没有果皮 3、种子的主要部分,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的是() A 种皮 B 胚 C 胚芽 D 胚乳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株参天大树也是有一粒种子发育而来的,这是因为种子中包含有发育成一株完整植物的() A 营养物质 B 无机盐 C 水分 D 胚 5、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保护种子免受外界不良环境侵害的是() A 花被 B 果皮 C 种子 D子叶 6、以下属于被子植物的一组的是() A菊花牡丹水稻 B 玉米松树白杨 C云杉苏铁油松 D银杏玫瑰小麦 7、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8、我们吃花生,主要是吃花生种子的________。 9、如图所示是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请根据图填写它们的结构名称。

七年级上册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它主要是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四个部分,综合了环境,生态因素等知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节课既有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述,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节课既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由此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能很好地说明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作为难点,因为相对而言,这一知识点抽象些。当然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由于现实原因,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只有布置学生们自己选择在家进行探究。而在课堂上用图片和例子等,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理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我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悬疑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恐龙是地球远古时候的一种庞大的动物,为什么现在灭绝了呢?小时候,家乡的小溪都有很多鱼虾为什么现在又没有了呢?我们地球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生活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七年级上册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湖南省蓝山县民族中学的黄冬珍。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 说课分四步进行。 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开启植物学的大门。----要激发学生兴趣,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讲述:以教材、新课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我制定了本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认识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多媒体展示: 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观察认识植物种子的结构 ⑵通过思考分析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3)通过视频学习认识种子萌发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观看、思考、分析等活动得出自己的答案来体验自主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教育学生爱护植物,珍爱一草一木。 ⑵体验一种植物的栽培过程。 学习重点 ⑴植物种子的结构 ⑵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一定生活经验、探索欲强、便于引导。通过近一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大多学生已初步养成自主预习,分组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课前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作好预习、并让学生课前分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三、说教法和学法 讲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6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⑴实验法 ⑵启发法 ⑶讲授法设计理念:探究式学习 ⑷练习法 ⑸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2分钟) 讲述:这节课我通过问题:植物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出种子植物,进而引出种子结构 外部结构 点)通过列表的方式对这一个重点点拨提 升。 种子的萌发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四个问题: 并将学生分成四组,课前作好预习,分组讨论并设计对照实验,将实验提前做好 并将实验结果在课堂上展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问: ⑴干燥的玉米种子会发芽吗,为什么? 链接生活:受潮花生发芽;晒干花生种子不发芽 解决方法: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以水分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展示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 补充实例:播种时要浇水 ⑵浸没在水里的种子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预想情境:泡烂了 ; 引导学生想到水中缺乏空气 解决方法: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以空气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展示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空气 实例补充:水灾时田里要及时排涝;播种前要翻土 ⑶农民伯伯为什么一般在春天播种? 预想情境:暖、冷 解决方法: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展示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补充实例:大棚种植西瓜和地膜覆盖法 ⑷为什么春天同时播种的花生种子有的萌发有的不萌发? 预想情境:有的花生种子坏死了。

种子植物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五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学习目标: 1.能认识并会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会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会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能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 4.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的真情实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单双子叶种子的区别、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2.学习难点: 认识到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三、教学方法:实验总结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多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并对种子加以浸泡;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种子结构的多媒体课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藻类、苔藓和蕨类都是不结种子的植物,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是结种子的,这些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结构是否也迥异呢? 任务一观察种子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课前采集到的果实和种子) 1.阅读课本P79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并分组进行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菜豆的种子 ①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会观察到它的什么结构? ②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是什么? 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①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呈什么形状? ②按照图Ⅲ—10中的虚线,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怎样剖开? ③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染成蓝色的是什么结构?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都有哪些结构?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实验结束后,完成以下问题: (1)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什么作用? (2)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什么?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生物: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全部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课时准备: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七、结束语: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 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